“伪娘”的归因

时间:2022-01-27 05:00:46

近日,北京一小学因男生太“面”、太“柔”而开设“男子汉课”,旨在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男人之性,使男生找回原本应该具备的男人气质,使男孩子刚强起来。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热议。一时间“男孩女孩化”“阳刚之气退化”的观点在家长中间也引起强烈共鸣,在社会中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当下,男孩娘娘腔、男孩女性化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大街上,你会经常看到穿着女性化的小伙子,在学校里,你时常会看到打扮女性化的学生,在家庭中,你也会看到“嗲声嗲气”撒娇的男孩子等等。狮子就是狮子,丧失了野性就可能无法生存下去。“男孩女性化”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形成的呢?

教师配备男女比例失调。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多数为女性教师,孩子们面临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师”,现在就连初中和高中也是女教师多男教师少。“母性”教育的内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母性”教育的内涵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散发着迷人的神韵。在“温柔性格”的熏染下,男生难免会逐渐变得刚性不足,柔性有余,缺乏“纯爷们”的坚韧与刚强。

母亲抚养教育推波助澜。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孩子的成长需要一种“刚性力”,父性教育应该在教育中“雄起”。而在中国传统理念中,父亲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顶梁柱,要么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淡出家庭教育的视野;要么公务缠身,无力管教子女;要么忙于应酬,无瑕管教子女;要么父教方法简单粗暴,孩子与其敌对,失去教育的意义。在家长会、接送队伍、家校互动等活动中,父亲身影鲜见已是寻常熟见,参与教育孩子的意识淡薄,管理和教化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而母性之爱又往往缺乏理性,缺乏刚毅,出现情感有余、刚性不足的弊端,导致孩子性格偏向女性的一面。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孩子身上“粉气”太浓,男孩“伪娘化”倾向不断加剧。我们不得不高呼:“父性教育”――不可缺失的教育特性!

家庭教育乃罪魁祸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永远的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下,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生在蜜罐中,长在糖水里,成为“捏在手心的一代”、“衔在口中的一代”、“抱在怀里的一代”,普遍缺乏“粗养”经历。特别是当一个男孩降生后,更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小祖宗”,全家都对其施以无原则的“泛爱”,家长总以“圣人”的姿态,把自己当做高山,让小草安心依偎,无忧无虑地沐浴阳光、吮吸雨露,将孩子驯养成了可爱的“宠物”、温室里的“花朵”,以致使孩子丧失了上进心,吃苦意识和耐挫力,弱化了自身能力,泯灭了自我个性,滋生了依恋心理和女性化倾向。“糖化教育”是一种“温柔杀手”,是孩子女性化的催化剂。理智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孩子温柔而坚强、和善而刚毅、健全而个性。

教师教育火上浇油。当下,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实行“蹲班制”,即除上课、开会及学校安排的其他活动外,一律在自己的班上“看班”,维持班级纪律,以保证学生能安分守己。学生进了教室后,在老师的“监管”下,只能“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否则,就会被学校、年级组扣分,严重影响“文明班级”的评选和班主任的绩效考核。学生进了教室里,话不敢说,身不敢动,就连去厕所也要向班干部或班主任“请假”,更谈不上个性的张扬、才能的彰显、心灵的释放,长此以往,孩子就逐渐被“圈养”成了“小绵羊”式的学生。这种去人性化的“蹲班制”管理行为,扼杀了孩子的童年,泯灭了孩子的童趣,淡漠了孩子的童真,弱化了孩子的天性。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总把那些乖巧、听话、温顺的孩子视为好学生,而给那些好动好跳、活泼顽皮、充满个性、敢于挑战、勇于冒险的孩子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孩子受到这种理念的熏染,变得过分拘谨、胆小怕事、言听计从,长此以往,敢说敢干、勇于冒险、敢于挑战和大胆言行的性格严重萎缩,女性化气质凸显。教师若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具有“淘气捣蛋是男孩的天性”的正常心态,放手让他们奔腾狂欢、尽情释放,孩子的性格会自然发展,刚毅性格就不会丧失。

应试教育难辞其咎。人们虽然都能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对“应试教育”也深批猛敲,但“应试教育”的顽疾就像癌细胞一般仍在教育的肌体上蔓延扩散,“应试教育”的大旗仍然高高飘扬在中国大地的上空,指挥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学生整天埋头苦读,从早到晚,都在满书本、满试卷里找分数,哪有张扬个性、释放童真的时空和土壤。急功近利、无视个性的畸形教育质量观、评价观和人才观,使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变成了一只只温顺的“猫”。再加上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两点一线”式单调、封闭的生活,使孩子早已习以为常,没完没了的作业、名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补课,使孩子苦不堪言、遍体鳞伤、未老先衰,失去了到江河湖海、大风大浪中去摸爬滚打的机会,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娘娘腔才怪呢!

社会环境推波助澜。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在劳动力市场上,对知识型和服务型行业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体力型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男性在就业市场上的先天优势逐渐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况且,同等条件下,女性比男性就业率高。在社会环境中,女性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男性滋生“女性化”意识,青睐女性化气质,从而使男生缺乏“阳刚之气”。

上一篇:开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体会 下一篇:One Stop Youth Centre: Youth Success Sto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