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有文化的村庄,谁是那里定盘的星?

时间:2022-01-26 03:48:04

这么有文化的村庄,谁是那里定盘的星?

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居民楼、冬季也开得姹紫嫣红的花园,河水清幽宁静的护城河边,一面面涂成橘粉色的文化墙上,《弟子规》《三字经》及各种箴言,不时让来往的人们停下脚步。这是一个平常的上午,刚吃过早餐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穿橘红色服装的十几位老人,正认真地清扫公园和河岸边的垃圾,还有的人脚步匆忙,嘴里念叨着 “二胡课恐怕要迟到了”,孩子们则嚷嚷着要去礼堂看上映不久的3D动画片……

这样一个看起来宁静、文明又幸福满满的地方,不是坐落在某个繁华都市的大型社区,而是河北省保定市东南区的一个村庄―西高庄村。一个人口不足千人,村固定资产却高达3亿多元,人均年收入过万的全国“文明示范村”。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则是这个村的带头人,西高庄村支部书记王焕荣……

外来媳妇当村支书:

这个“美差”不好当

王焕荣今年60岁,但她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个五六岁,个头娇小、短发,走路风风火火,语调明快,总是穿西装、背个斜挎包的她,看起来更像一位在城市教书的时尚教师。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小村,打造成今天的富裕名村,她也因此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都家喻户晓的名人。

曾经,做人民教师,去大学进修获得本科文凭,一辈子端铁饭碗,然后嫁个如意男人享受寻常的幸福婚姻,是王焕荣的梦想。这个总喜欢搬把椅子,坐在太阳底下读书,结婚前根本不会下地干农活儿的小女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一个贫穷、落后小村庄的带头人。

但是缘分的指引却“鬼使神差”。1977年,在一位亲戚的介绍下,王焕荣来到位于保定市南市区的郊区村庄西高庄村。当时的她在一所小学当教师,身边也不乏男教师追求,但她总觉得他们缺少点什么。而这次相亲的男人,却让王焕荣动了心。事实上,对方只有小学文凭,而王焕荣则是高中文凭。“但是这个男人勤劳肯干,也非常孝顺父母,我觉得而这一切的男人,能和我一起过幸福生活。”性格直爽的王焕荣,这样解释为何会对丈夫一见倾心。

1978年,26岁的王焕荣离开清苑县,嫁进了西高庄村。出嫁那天,迎亲队伍走的路,也是村里唯一的路,是一条8米宽、3米深的大沟。村民们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年轻小伙子们肆无忌惮地飙脏话、孩子们随地大小便、老人不讲卫生……不知为何,被迎亲队伍簇拥着的王焕荣,脑海里忽然出现另一个场景:又宽又深的泥沟变成了宽敞马路,马路尽头是书声琅琅的学校,而马路旁边,则是机器轰鸣的工厂……

喜欢写日记的王焕荣,把这个梦想写进了日记里。对沉浸在新婚幸福中的她来说,这一切也仅仅是梦想而已。初来乍到的外地媳妇,和其他人相比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首先,王焕荣是高中生,还当过教师,她比村里所有人文化程度都高;其次,王焕荣根本不会干农活,穿着丈夫从北京买回来的衣服下地干活,能不让人嚼舌头嘛;还有,其他女人农闲时唠嗑、打牌,王焕荣则戴着眼镜看书、写日记,俨然一副知识女性的模样。

但是,村里的老支书却对这个文化人另眼相看,村里有什么事都会征询王焕荣的意见,开大会时,还让她做记录。王焕荣也乐于帮村里尽点绵薄之力。

让王焕荣没想到的是,她的能力和热情却渐渐被老支书记在心里。1986年,西高庄村党支部换届,老支书和其他十多名党员,一致推选王焕荣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西高庄村,人均耕地不到0.1亩,集体经济一片空白,而且还欠外债10万元。“无厂无田无事干,生活处在贫困线”,32岁的王焕荣在日记本上,这样形容当时的西高庄村。

公婆和丈夫都极力反对,因为她完全可以安安生生过日子,一辈子养尊处优都没关系。而且当时,王焕荣开了一家小吃店,她做的驴肉火烧和油条无人能及,每天都有人排着长队来吃早餐。但想起嫁进来时,脑海里浮现的那个道路宽广、机器声轰鸣的场景,王焕荣答应了!

除了家人,也没有一个村民同意王焕荣当村支书。理由很简单:她是女人,还是外来媳妇!为了阻止她上任,还有人上门威胁她,王焕荣偏偏吃软不吃硬,为了自己和村民的子孙后代能幸福,她决定干!“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干!”王焕荣说。

“但10多万元的债务,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肩膀上”。每次回忆起初上任的情景,王焕荣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土地少,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作物种植生产方式,连解决温饱都难。王焕荣决定:把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创办集体企业。为了鼓励其他干部和村民捐资,王焕荣率先拿出了个人全部积蓄3000元。让她感动的是,这次丈夫没有再阻拦,而是出面帮她筹备资金。短短一个月,王焕荣就筹集资金20万元,全村第一家集体企业―联盟线材厂建起来了,当年便实现盈利10万元!

咱村的支书很文艺,这里的村民很幸福

工厂盈利后,王焕荣马上为村里修了大马路。1988年,西高庄村再次投资200万元,建立联盟化工厂。但因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销不对路,工厂亏损严重面临倒闭。厂长辞职走人,王焕荣一拍胸脯:“我来当厂长!”从那以后,她吃住在厂里,请来技术人员进行各项考察和研究,近在咫尺的家,她都没时间回。

丈夫没有责怪,反而非常心疼妻子。他逢人就说:“媳妇儿比我能耐,我骄傲!我愿意做她的后盾!”每天傍晚,王焕荣的丈夫都会去厂里看她,给她她换洗衣服、婆婆做的可口饭菜。每当王焕荣对他说“我对不起你,没有照顾到这个家”时,他都说:“你的能耐是带领一个村发家致富,只当我媳妇儿,太大材小用了!”

丈夫的支持,让王焕荣有了无限的动力。她任厂长不到一年时间,濒临倒闭的联盟化工厂扭亏为盈,开始源源不断地为村里积累资金。有钱了,王焕荣不着急扩大企业、建工厂,而是要把全村人的文化水平提高。为此,她也是大下血本。1990年,西高庄村投资32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综合教室、图书室、电教室、青年之家和老年人活动室等。每天吃完晚饭,西高庄村的老少爷们儿都会走出家门,去村里的图书室、活动室。年轻人看书、上网,老人们锻炼、唠嗑,而忙了一天的王焕荣,每天都会来这里,和孩子们一起看书,听听老人说心里话。

1996年,王焕荣带领西高庄村,创办了保定市第一家农民高中班要求,凡具备初中文化水平的40岁以下村民,都必须免费学习高中课程。知识的力量无穷大,自从普及了高中教育后,王焕荣发现:年轻人不再脏话连篇,中年人稳重成熟了许多,村里的道路整洁干净了,找她调解矛盾的夫妻越来越少了。

办工厂、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建酒店、医院和小商品批发市场,这些还不够。其实,王焕荣嫁到西高庄村时,就住上了两层小楼,家里很早就用上了进口冰箱、彩电和洗衣机,她吃的用的,丈夫都从北京买回来。想要住城里的大楼房,家里也买得起。但王焕荣说,她一个人过好日子不安心,希望村民都能住上楼房,大家都幸福了,她才幸福快乐。

好女人是男人的一所学校,这也是

上一篇:FIBA西班牙篮球世界杯上演“匹克德比” 中国元... 下一篇:让中学生不再“谈文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