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1-25 01:30:20

关于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推进,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探讨如何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是社会或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其职能可以表述为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整个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改变。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被赋予了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能套用传统本科的形式和经验,必须在变革中不断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工学交替的道路,力争将学生培养成职业道德好、职业态度好、职业精神好、职业能力好、职业形象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高职院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以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原则,同时要反映高职院校办学的性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要求,能够反映职业岗位核心技术能力。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过于强调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更多地着眼于社会经济方面的短期实际需要,将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降格为只重视职业技能,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忽视。

如此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像是统一的产品,在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相似性,失去了教育对各具特色人性的哺育与培养。淡化了学生理想人格的构建,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荡涤下,教学活动中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重知识灌输,轻心灵塑造,忽视了人的精神潜能与智慧潜能的开发,淡忘了人的内在道德和精神世界,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有专业技能却没有高尚人格的片面人。

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搭配上看,存在着明显的畸轻畸重的情形,即重视专业能力培养,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规定,我国职业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与此对应,我国各类资格证书层出不穷,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毕业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不能否认一定程度上,考证拓展了学生的能力,开阔了视野,但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为考证而考证。如果走入误区,培养的是学生的考试能力,而非职业能力。

只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单一的终结性就业教育,而不是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它忽视了学生基本的生存、发展、自我实现等能力,也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适应、就业率低下、创业能力差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模式的改革到课堂教学的创新,都应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展开。职业能力是学生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首先,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公共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成效,也是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现实社会,进入职业角色的必备能力。把帮助学生重构自信、重塑梦想放在育人的首位,学校若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将有可能成为高职教育的亮点。

其次,应关注学生职业生涯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作为适应某一具体工作的要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就业的“门槛”,但是在首次就业后,劳动者要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则必须依靠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方法能力才能不断转换职业,具有社会能力才能在群体中工作。现在高职与本科学生的差距就在此,职业能力的缺失对学生今后发展十分不利。

最后,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能够学会学习、工作,学会做事、做人,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及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把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核心,才能走出长效的发展道路。

三、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随着“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推行,整个社会发展对高职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根据以上所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刻意把学生引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中,使专业技能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加强实践性和创造性,提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动表现自我,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理解。授课中以案例式、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充分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内心感觉和自我体验的客观性,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高度重视授课的形式与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推行实用、幽默、互动、励志的精彩课堂。

第二,根据教学规律,职业能力按年级培养。一年级组织学生进行认知实训,通过走访实训基地,了解专业特征及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确立三年的学习目标打下基础;二年级为学生安排模拟实训,使学生对专业有深入的认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初步确定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三年级通过安排学生毕业实训,让学生进行职业适应,以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第三,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步培养。教学目标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和不同资源进行整体优化。一方面,要遵循职业技能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既关注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又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基本技能方法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既要注重职业的基础技能要求,又要注重职业素养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上一篇:浅析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下一篇:供应商选择和订货分配模型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