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正在散去

时间:2022-01-25 12:49:31

泡沫正在散去

千亿元投资,10年实现500万辆产销,这些激励人心的数字是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和目标。2012年6月,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明确了到2020年前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具体是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现实却是,指望新能源拯救世界注定是一个大大的泡沫,而2013年将是泡沫破灭之年。

新能源泡沫的起源,还要回到2008年至2009年间。由于美国遭遇经济危机,奥巴马政府认为,转变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原有经济结构重建的另一个途径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这是后危机时代帮助美国抢占先机的战略制高点。为此,奥巴马积极推动新能源计划,当时美国的汽车企业为了寻求政府援助纷纷推出电动车产品。而中国则认为,新能源具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和投资机构都开始押宝新能源产业,纷纷宣布各类庞大的计划。能源研究机构对未来原油价格给出200美元一桶的惊人预测。在油价“末日论”和投资机构的鼓动下,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受到热捧,中国也不例外。

国内的自主车企对此似乎尤其热衷。由于在传统汽车落后于国际品牌,押宝新能源汽车像是一条捷径。从2008年起本土汽车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汽车,有些甚至将新能源汽车纳入到KPI考核,仅仅在2011年一年就有40多款新能源汽车上了新车目录。

但是新能源汽车离市场化却有非常遥远的距离。中美先后发生的电动车自燃事件,更是让汽车公司对电动车市场化产生了谨慎态度。此后的私人电动车补贴,“十城千辆”的刚性政策也未能推动真正市场。这开始导致业务骨干流失,新能源车部门也成了烫手的山芋。

外资对此的认识显然清醒许多。像上海大众“跨越”之类的新能源车,已经成为向政府申请开设新工厂的敲门砖。北京现代的“首望”新能源车,也是北汽集团的一个政绩工程,现代汽车根本没有对这个车寄予希望。可以说,合资企业的新能源车,基本上是为了满足政府政策要求而做的装点门面的项目。

挤掉新能源汽车泡沫的最后一股力量是国际油价。国际油价近年来没有像“末日论”者预言的那样直奔200美元一桶,而是震荡走低。美国在页岩气产业方面的突破,使得美国的石油对外依赖度首度低于50%,预计在2035年左右能完全自给。国际能源署对国际油价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预计到2015年国际油价都会保持下行趋势,到85美元左右每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也变得愈加遥遥无期。

可以预见,在中国私人消费为主导乘用车领域,新能源车产业在2020年前不会有大规模产业化的市场条件。我们预计新能源汽车在总体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不会高于4%。对于中国政府而言,也许下大力气推进公共领域的新能源化,比如城市公交系统,才是真正理性的新能源产业政策。

上一篇:奔驰 斯皮克斯:欢送与欢迎 下一篇:侯雁与比亚迪:多任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