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叔同那样做老师

时间:2022-01-24 06:27:26

像李叔同那样做老师

著名画家丰子恺老先生曾经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写过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李叔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看到了这篇尘封已久的文字,真是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我被主人公,杰出的教师李叔同先生所深深感动着,仰慕他的才学,欣赏他的教法,乐于东施效颦,耕耘在教育园地。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推荐给每一位即将走上讲台和已经走上讲台的教育工作者,它的示范效果,远远胜于那些呆板枯燥、故弄玄虚的理论教条,它必将在每个人的心灵世界里引起一片悠远的回音。

李叔同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他生于1880年,卒于1941年。年轻时赴日本留过学,归国后,做过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编辑,最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丰子恺先生回忆自己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的生活,“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李叔同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从他身上,应该受到怎样的启示呢?在我看来,最主要的有三点:

一、学习他知识渊博,素养丰厚,学高而为师

李叔同先生多才多艺,融会贯通。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他的油画为我国洋画界难得的佳作。他的诗词文章,典雅秀丽。他的金石,同字一样秀美。他的演剧,是中国话剧的鼻祖。他又研究理学,研究外国文……所以他虽然只教学生音乐、图画,却有许多其他修养作背景,使学生不得不崇敬他。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畏敬;从不严责学生,而学生自会用功。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但李叔同先生呢?他是有一井水。在李叔同先生面前,我们任何一个做教师的,包括曾经认为自己很有才华而沾沾自喜的,还能自喜吗?能不汗颜吗?有的老师学科功底不厚,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有的老师在本学科方面比较精通,而在学科之外,近乎盲人。有的确实取得一些成绩,就浮躁浅薄,趾高气扬。拿李叔同先生作镜子,我们每个人都能照出自己知识上的弱点。“不满是向上的阶梯”,在师范上学的未来的老师们应该潜心学习,以便厚积薄发;在岗的教师应不断充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具有永远的吸引力。这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学习他爱岗敬业,教风严谨,身正而为范

丰子恺先生这样描述他上李先生音乐课的情形:“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李叔同先生教的是音乐,和现在一样,常被学生认为是副科。那么许多老师不待学生不重视,自己就先轻视自己了。备课不充分,上课松松垮垮,稀里糊涂。但李叔同先生不是这样。他敬爱自己的工作,他认真地对待。他不仅不迟到,反而提前进教室,做好一切准备,静等学生。他注重自己的服饰、形象,“温而厉”,创设严肃的课堂环境。这里,丰子恺先生写的是开课前的情况,没有写李先生怎样传授知识,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被人所忽视的课前尚且这样严谨,课上定然是精益求精了。我想,在李叔同先生的课堂上,多么喧嚣的心,都会沉静下来。

反思我们自己,许多老师掐着点进教室。而迟到对一些老师是家常便饭,而一些老师经常带着酒气或神色困倦或衣冠不整或浓妆艳抹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上课的时候学生起立,许多老师也不还礼……我们要求学生学风严谨,不迟到不旷课,尊敬老师,这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率先示范,否则,教师的说和做就成了两层皮。我们要向李叔同先生学习,他的严谨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执著,深深影响了学生的习惯。

三、学习他教书又育人,气度温和,尊敬学生

李叔同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丰子恺先生对此记忆深刻。“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上弹琴课时,十个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了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叫我们出去。”

这里的三件事,除了第一件事和音乐学习尚有关联外,其他的两件事都已超过了音乐本身。别在地板上吐痰,别在人群中放屁,事情是这样的小,甚至让人好笑,常常让许多为师者不屑一顾。但是李叔同管了,说明什么?说明他不仅仅是在学术上培养学生,更是从人格素养上培养学生,他是真正地对国家民族负责。如果每一位教师心都这样细,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能不提高吗?并且,李叔同先生在教书育人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师道尊严,他在要求学生时是那样的气度温和,点到为止,谦恭有礼,充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

所以,李叔同是一本不会过时的书,他是教育园地肃立的丰碑。他永远是每一个为师者学习的光辉榜样。也许我们永远无法企及他那样的高度,但朝着他迈进,我们每个人都能收获一个灿烂的秋天。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电大进校

上一篇:让字词教学成为亮丽的风景 下一篇:高中物理复习三大步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