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精读文学”板块模块化教学实践探索

时间:2022-01-24 09:26:30

大学语文课程“精读文学”板块模块化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大学语文课时少内容多,又要兼顾工具性、应用性、人文性,因而在三个大的模块教学中(应用写作、实用口才、精读文学)的具体每个模块教学时也实施模块化教学,本文从模块的设置、学习方法、教学效果等角度阐释“精读文学”实践模块教学。

关键词:精读文学;模块化;教学实践

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周3课时,大约45个课时。如此少的课时,想要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谈何容易?因此我院使用的精品教材亦将课程“精读文学”板块分为八个模块,这样要求在课时不足情况下以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形式呈现,由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追求Z文人文和精神内涵:

设置专题,引路自学在众多有关社会、人生、思想、审美的主题中如何挑选最富代表胜、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全体教研组教师长期研讨下,“精读文选”板块设置了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围绕一个主题:“走进大学”“好好读书”“生命体悟”“自由向往”“良知寻找”“仁爱普世”“求索超越”“网络精粹”。这样可以让学生围绕与其生活、学习、成长等紧密相关的主题展开学习、思考。在主题模块教学前,教师结合现状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学生予以引导,在主题探讨过程中尽量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主题模块所选作品内在的关联;又因为教材编写字数限制,每个主题选择篇目有限,有些所选篇目也仅仅只是某个文本的片面或部分,这也好比在大江春水中只舀了一瓢水呈现给学生,而大学生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文本来满足情感上的体验和思想上的认同。因而在每一主题讲解后,笔者会推荐相关书目和大量的、积极的、完整的经典文本资料,供学生自读和自学、体悟,并要求他们选感悟最深的写成阅读心得或读书笔记,让他们进行思考也学会批判性接受,以便他们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还有能沉淀为人生的智慧,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这些主题模块学习中,学生们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言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还有甚多的审美体验。

内容包容 思想延展传统大学语文文选内容多是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这从以往大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但如果只着眼于文学,大学语文就无法区分与高中语文。因而“模块化教学”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这样在同一个模块主题下不但包含文学作品,还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甚至艺术等内容,对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区域相同主题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纵横古今驰骋中外,然后碰撞出更多思想和人文的火花。大学语文教育的大语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思想教育,所以应该打破仅仅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进学生的语文大视野。另外,笔者还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如在艺术系专业学生的第一堂导论课上,设置了“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专题式启发讨论。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两个观点:一是美术是“美”术而非仅止技术;二是有“艺”“灵”才有美。接着用苏轼的《琴诗》做引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了三个艺术问题:一支乐曲的产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欣赏和创造美,从文化体验开始。通过这个通俗的例子,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不只是技术”的理念,引用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就是技术家。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个性和人格的。”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文化积淀、慧眼独具比训练巧手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的专题研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关注文本阅读而忽略专业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陶冶精神,终身受益因而主题模块的教学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命留痕,精神不灭”,主题模块教学最终要实现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思考,会思辨。这种能力无论处在什么阶段都不可或缺的,在不久的将来,当学生走入社会之后,这种能力将显得更为重要,会成为生活的能力,生存的本领。

“只有高于课堂才能超越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还积蓄与沉淀了丰厚的精神力量。很多学生谈及教学评价和自己的感受时说到,大学语文课给了他们三种财富:一为物质财富,即有用、高效的学习资源;二为精神财富,即通过专题模块学习获得的人文情怀和包容精神;三为学习能力,即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恰恰是这三种财富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促使他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与追求来找到他们生活的根基与生命的根基,这样,即便将来有一天,生命中的风雨或风暴来了,因着深厚的根基也会牢牢立足社会、立足人生!

无疑,文学专题模块教学法,已经让学生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精神的多层渗透,使学生获益终身。这与大学语文改革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面对世界;遵从生活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与人相处;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1]刘中平.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路浅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

[2]邬文静,陈实.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困境和对策的若干思考[J].考试周刊,2015(87)

[3] 盛群力等. 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 [M] .渐江:渐江教育出版社. 2002

[基金项目]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基础部,广东 东莞 523083)

上一篇:依托资源 精准扶持 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