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银:古稀老人乐享泥塑人生

时间:2022-01-23 06:17:06

李兆银:古稀老人乐享泥塑人生

凭借一双巧手,怀来县民间艺人李兆银用泥巴捏出一尊尊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令人赞叹不绝。

2011年,泥塑技艺被列入当地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李兆银充满信心,要将这一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下去。

钟爱泥塑

走进怀来县存瑞镇窑子头村李兆银家中,一种源自泥土的艺术气息迎面扑来。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神态各异的梁山好汉,手举炸药包的……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摆满了房间的柜顶、台面上。

“家里的泥塑都是我亲自捏制而成的,在这方面我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李兆银笑呵呵地说。

老人现年73岁,身体健朗,谈吐风趣。李兆银从小自己受外公和母亲做面塑影响,童年时常捏泥娃娃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泥塑的热情也是愈发强烈。

在他小学五年级时,附近的安营堡村来了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见李兆银小小年纪,泥人却捏得有模有样,于是对他点拨了一番。名师的指点,对幼小的李兆银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学期间,他用粘土塑成一个个小动物、神话人物、革命英雄人物等泥像,令周围的人赞不绝口。

师范毕业后,李兆银回乡当了一名教师。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泥塑技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李兆银退休后,又跟一位民间艺人学习壁画、塑像等方面技艺,这也促使他在泥塑技艺上取得突破,从原来的临摹到头脑形成样本,最终能够自由发挥创作作品。

李兆银走到院子南墙根一土堆前,掀开上面覆盖的塑料布,从里面抓了一把土,颜色很纯的黄土颗粒顺着他的指缝滑落,他笑着说,这就是做泥塑用的粘土,都是他从附近山上取回来的。粘土在使用前需先进行筛选,然后再和泥捏制。

“了解泥土的性能关系到泥塑作品创作的好坏。”李兆银说,当地粘土土质好,适合泥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根据多年经验掌握了粘土与水的合适比例,泥和得特别筋道。在长期的摸索捏制过程中,他通过添加稻草、细麻等材料解决了泥塑出现裂纹、易碎等问题。

李兆银的作品大多以人物为主。作品捏出形后,把它放在屋子里,盖上塑料布阴干。在泥塑慢慢阴干的过程中,他再不断用有机玻璃制成的刻刀雕刻、进行细致修饰。

为烈士塑像

几十年来,李兆银制作的泥塑作品超过上千件,除去送人的作品外,还有一些随着时间的流逝毁坏了,目前家里留下的几十件泥塑都是他的珍爱之物。

在众多作品中,李兆银对烈士的塑像格外珍视。“不仅是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作为同乡,还有一份骄傲。”李兆银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一件10年前的作品,这是一件烈士的胸像,高约70厘米,线条清晰,表情庄重。李兆银说,当年为了塑好这个胸像,他去了好几次纪念馆,参考陈列的照片。之后,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将作品塑造出来,并把它精心收藏。

在怀来县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的一尊高达5.25米的烈士塑像,是李兆银生平最得意的作品。谈起这件作品的来历,老人的眼里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1968年春天,怀来县开始修建烈士纪念馆,当时李兆银还在乡里教书,作为本土的泥塑艺人,他被指定和承德市存瑞中学一位姓孙的老师共同塑造烈士塑像。

李兆银在欣喜的同时,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与以往自制泥雕不同,这次烈士塑像要放在室外,而且要不怕风吹雨淋才行。他们先打好胎骨,泥塑时从内到外一点一点用手工做成塑像,然后又用稻草、木头架、钢筋固定好结构,再用石膏打上模子……每天天刚亮就开工,一直工作到天黑才回家。为了使塑像神形兼备,他在塑衣领、衫、袖、带等时,刮成各种形态包贴在泥塑身上,根据塑像身体的动态,做出衣褶和翻转。李兆银在塑像时倾注了更多的感情,用时2个多月,一尊混凝土烈士塑像终于建成了。

2006年,烈士纪念馆扩建重修,烈士塑像换成了大理石雕像,混凝土塑像被移到了门厅里。

闲来无事,李兆银经常到纪念馆里去转转,每当看到游客在自己的作品前驻足时,李兆银的心里总是暖融融的。“其实,能使烈士的精神发扬光大,才是自己最自豪的。”李兆银说。

传承民间泥塑

在李兆银家中,墙上挂着一幅《高山流水》国画,清新雅致,引人注目。一张宽大的书桌上摆放着宣纸、毛笔等绘画工具,古色古香的书柜里摆满了古籍、绘画资料等。李兆银说,绘画与泥塑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多年来他一直通过自学美术知识弥补塑像方面的不足,扎实的美术功底为他探索制作泥塑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作泥塑不能随意发挥,很有讲究,出一件形神兼备的好作品不容易。”李兆银拿起一件少女泥塑举例说,制作人物的服装时,需要用雕塑工具将泥团压成薄片状。由于衣服是薄的,泥是软的,容易变形下垂,这时就要抓紧时间,不能让制成薄衣的泥土晾干,干了易折断。

李兆银说,自己的作品起初也很粗糙,但他不断从失败的作品中总结经验,作品的档次逐渐在提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面世,李兆银的泥塑技艺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有些单位主动邀请他做一些泥塑作品。2010年,他为怀来县交通局塑了一组“慈禧西行”的作品,内容讲述慈禧经过怀来时的情景,其中包括40多个人,每个人物约15公分大小,而且他还给上了彩色。同年春天,他和怀来县民间文化艺人代表全县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村大世界。

泥塑作品虽然生动,但不易保存,也没有市场。而且,人们对这门艺术的认识不多,学的人很少。过去他也曾带过徒弟,但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学习他的泥塑技艺。

2011年,李兆银的泥塑技艺被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兆银更坚定了泥塑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存在的价值,他开始考虑传承这个事情。现在一有时间,李兆银就创作泥塑新品种,争取多留下些资料。他把目光放在了两个儿子身上,希望把这门艺术传给他们。

“孩子们对绘画有些兴趣,也有制作泥雕的经验,能够很快学会这门艺术。”李兆银说,把传统的泥塑加以创新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多创作一些反映现代人生活的小泥人,吸引人们的兴趣,让更多人了解泥塑,传承泥塑。

上一篇:老来红 戏痴李庆太 下一篇:你要背你自己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