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传播的中国文化论文

时间:2022-01-22 09:19:58

海外传播的中国文化论文

一、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一)文化的定义与要素“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里。刘向在《说苑》中提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教化的意思。此后,“文化”这个词的内涵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再看英文,“culture”有“培养”和“种植”的意思,原本是指培养庄稼,也可指培养人。1871年,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又给文化一个新的意义。他把文化定义为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文化”有了更权威的界定,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理智与情感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具体来说,文化的要素有不同层面,首先包括认知体系,如思维方式、自我的概念、信仰、知识、价值观,或者神话传说和理想,这些都属于价值观体系;还包括规范体系,例如道德、法律、风俗、礼仪、行为方式等群体的规范体系;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例如服装、建筑等;艺术品及物质产品,包括艺术、器物、工具等。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社会中,文化还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因为软实力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的,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二)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历史上,各方人士曾为中国丰富深邃的多样性文化价值所倾倒。中国文化具有广远的开放性,秉持一种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即勇于接受外来新鲜事物和异国文化。在文化上,中国真正实现了有学无类、有教无类,大胆从各种文化中吸收营养。从汉代开始,中外文化有过数次交汇,出现了数次文化传播高潮。以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为标志,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面与外部文化展开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入交流,确立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中国通过吸收西域文化、印度佛教文化确立了自己的强势文化地位,造就了盛唐气象,中国文化自此向外辐射象扩散,构成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文化主干。随着明清时期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中国的学术典籍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文艺等被介绍到欧洲,中国文化对正在兴起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2]目前,面对当代的世界性问题———如重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化解不断升级的国际冲突、摆脱物质万能的文化束缚、应对日渐突出的人类精神信仰危机等,中国传统文化又开始显示出积极的整合价值。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着挑战,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不够,其优良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我们在吸纳外来文明的同时,如果忽视了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独立性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国内文化学界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新子学”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学说。我国传统知识系统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王官之学,它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化精英,承上古知识系统并加以创造发明的礼乐祭祀文化,后人加工整理形成谱系较为完备的“六经”系统;一为诸子之学,它是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新的时代因素独立创造出来的子学系统。“六经”系统包含了中华学术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智慧,子学系统则代表了中华文化最具创造力的部分,是个体智慧创造性地吸收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后,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睿智回答,是在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技术等诸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展开。[3]“新子学”强调,所谓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复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独尊儒家,视其为唯一,而是复兴一种繁荣的、全面的中国传统文化。[4]它强调,中华文化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科学理念得到完美结合,并转化为当今社会的精神智慧之源,最终发展出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必要性

(一)共享性文化具有共享性。美国文化学家格特每德•杰埃格与菲利普•塞尔斯尼克说过:“尽管文化植根于个人的需要和现实当中,但它不是一种个人的东西,应该将其视为全人类共同具有的或广泛见于人群的共同现象。”[5(]P.5)这种共享性既体现在族群内的个体之间,更体现为文化间的交融与协同发展,只有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文化的共享。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深入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已经充分表明,传播是文化得以存在的形式,其传播的基点往往建立在文化之间共有的普世价值体系和相通的文化内核之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其中许多具有普世价值。国内学者关世杰曾委托美国国际抽样调查公司于2011年11月对美国民众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在89万多份客户样本中,回收1217份,剔除了逻辑上有问题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175份。其中一项“中国文化表现形式中哪些最有吸引力”的结果是:中国文化表现形式对86%的美国受访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列举的24种中国文化表现形式中,中餐、中国历史、中国名胜、古迹、功夫、中医名列前五名。另一项数据显示:12项中华核心价值观中,有8项获得50%以上的美国受访者赞成,分别为:义、仁、恕、孝、天人合一、和谐世界、和而不同、礼,可视为多数人基本共享的价值观。

(二)冲突性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倡导文化的多元发展,随着世界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往来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日益频繁,而文化的冲突是文化多样性态势下的必然结果,作为群体共享的文化会遭遇越来越多的冲突和碰撞。正如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所说:“我们在倡导传播中华文化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全世界的人对中国文化都了解,直接学就行,其实对方是真不了解。我们自己再不去表达,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误解。”[7]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重要地位的日益凸显,与他国的经济往来、政治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逐渐成为从政府到民间的一种交往常态。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不仅是文化兴趣上的需求,也是实现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本质要求。

三、孔子学院与海外文化传播

孔子学院作为一种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即为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探索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始终是孔子学院发展中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文化传播中要抓好两个结合,即“精英化和大众化的结合”“特色化与本土化的结合”,真正做到多种传播模式互动的有效机制。

(一)精英化和大众化的结合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较少进入高层次推进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的境地,大多处于普及中国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的层次。要实现可持续性传播并使外国社会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要把中国文化界最新研究成果(例如“新子学”等)传播出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开设中国文化讲座。在“走出去”的同时,要继续做好“请进来”的工作。目前,孔子学院正在实施“孔子新汉学计划”,招收外国青年来华攻读人文社科博士学位,开展“理解中国”和“青年领袖”等访问研修项目,并支持孔子学院及其所在大学翻译出版中华文化书籍,重点扶持一批研究型孔子学院,鼓励其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研究,加强文化传播的内涵和交流的水平。同时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时,还要注意文化的层次性。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主任赵可金曾指出:“中国文化没有做好经典化与世俗化的转化。在文化品位上更强调高雅文化,过于追求阳春白雪。”他同时指出:“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柔性化的手段,实现刚性的文化软实力目的。特别是要用老百姓喜欢看、喜欢听的文化艺术形式表达中国文化理念,将看上去与西方文化存在深刻差异的中国文化理念,用西方民众熟悉的方式和手法传播出去,成为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9]正所谓“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笔者从2009年到2011年曾经担任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主要负责语言文化的推广工作,对于这一点有过较深的体会。由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三所院校合作建立的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于2007年5月24日与国家汉办签署协议,2008年2月25日正式启动运营,作为全球第一所以中医为特色的孔子学院,树立了独树一帜的“中医养生特色化、中华语言文化推广具体化”的办学理念。2009年9月24日至10月13日,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在英伦三岛举办了“中国式文化与健康体验周”主题巡演活动,精心设计了巡演内容,向英国民众全面展示了中国武术、中医推拿、中国绘画、中国书法、民族舞蹈、中医保健、中国茶艺等中华文化元素,展示了中国式养生、身心保健的独特魅力。此次巡演原计划演出30场,但由于邀请众多,一再加演,最终在伦敦商务孔子学院、卡迪夫孔子学院,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等7所孔子学院及16个城市的42所中小学及高等院校进行了103场巡演活动及50场养生讲座与演讲。伦敦兰勃斯市、克里雷市、卡迪夫市等5位市长及中外嘉宾亲临现场观看演出。巡演结束后,5所英国当地中小学递交了申报孔子课堂的申请表格;12所中小学要求开设中国文化和中医保健体验课程;40多所中小学报名邀请巡演团在中国新年时前去演出、讲座,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此后,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又相继举办了“迎新春欧洲巡演”“美国三巡演出”等文化交流活动,均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这些团队中既有国内著名书画家、音乐家、中医药专家等专业领域的优秀精英,也有业务精湛、活泼可爱的学生演员,满足了不同受众、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二)特色化与本土化的结合随着全球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特色优势是进一步发挥各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作用的有力保障。除了以中医为特色的孔子学院,2006年4月,清华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承办了全球首个商务孔子学院;2009年11月,宾汉顿大学和中国戏曲学院共同成立了宾汉顿戏曲孔子学院;2012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成立全球第一所旅游孔子学院。特色孔子学院不断涌现,今后还要加大力度发挥各个国内外承办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优势,切实提高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同时,在传播中还要注重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所在国家、地区的国情民意、风俗习惯,用当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才会事半功倍。例如,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为2009年举办“中国式文化与健康体验周”主题巡演活动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申请成为英国政府“ChangeforLife(为生活而改变)”项目的官方合作伙伴。英国政府年投资数百万英磅于该项目,旨在防止和控制英国日以继增的肥胖症患病率。“中华养生周”介绍中国人民保持身体健康的多种方式方法,鼓励英国民众积极参与,切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以此为切入点,自然能够更加深入当地民众的生活,获得地方政府机构的支持,从而调动社会各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积极性。时任英国首相布朗还专门委托秘书给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写信预祝演出成功。此外,如何与当地媒体加强联系与互动,使他们增进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通过他们的工作,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报道也是“本土化”传播方式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试验平台,已经成功地走向国际舞台。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我们自身的文化也必然经历着不断的反省和发展,并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只有实现了多种传播模式互动的有效机制,才能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的精彩对话。

作者:才亚楠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

上一篇:动漫化旅游文化论文 下一篇:大学英语中的中国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