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乳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2-01-21 01:45:35

对乳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和加快农村环境改善,促进村容整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Abstract: The new urbanization accelerating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production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rmers and promote rural civil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clean and tidy village, and so has a positive role.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TU2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的工作,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和加快农村环境改善,促进村容整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乳山市城乡统筹发展,增强乳山经济发展后劲,本人对乳山新型城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乳山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坚持规划引领,主城区和镇村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城市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宪法”,是指导城镇化的“总纲”。为此,乳山市在科学规划上大做文章,按照城镇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三个同步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兼顾的原则,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指导方针,从战略层面研究城市定位和战略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城镇规划和各项详细规划。规划中把推进城镇化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结合起来,突出发挥规划的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提出了构筑“两城两区三带”的城镇空间布局和“完善主城区、发展小城镇、改造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消除空心村”的村镇发展布局,一体理顺城镇和村庄规划,在规划中因地制宜,将全市的城镇规划成次中心区域、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商贸聚集型小城镇、工业小区带动型小城镇、旅游房产开发型小城镇等各具特色的镇区,为工作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逐步形成了梯次明显、功能互补、层次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城镇化建设,设施配套是重点,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的市政、交通、民生、污染治理等问题,乳山多渠道增加投入实施了“一港、一厂、两园、两桥、三站、三网、四河、四绿、七路”工程,使乳山城镇建设高起来、配套全起来、夜景亮起来、容貌美起来、文化活起来。为加快完善区域公路网络,逐步拉开以山大线、309国道、文莱高速、202省道、青威高速,牟浪线、河夏线、牟乳线、埠乳线、烟海高速和环海旅游路为主体的“五横五纵一环”区域路网大框架,为乳山构筑了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区域交通网。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开展了包括城区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及白沙滩等镇15个村的旧村改造和60个市级重点村的环境整治,到2011年完成200个村的环境整治任务。以基础设施为载体,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动了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三)坚持产业带动,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而是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的全面聚集。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乳山市立足长远,提出了“工业立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把二、三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把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把小城镇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推动了产业集聚,快速发展的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加速了城镇化进程。现在乳山市城镇化产业培育正在以对接全省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为抓手,在巩固提升农业和传统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光源、IT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构筑起蓝色经济海岸线“一线”,高端产业聚集区和传统产业聚集区“两区”,旅游文化产业带、临港物流产业带、临海现代制造业带、海洋渔业产业带、特色农业产业带“五带”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这个“一线、两区、五带”产业布局的形成必将大大加快乳山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四)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趋势初步显现

统筹城乡发展在乳山市上下已经成为共识,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小城镇为载体,以“路水电医学”为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呈现出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态势。通过为南黄岛、小青岛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工程,目前全市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电的目标;乡镇卫生院、重点村级中心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设施和农村中小学、农村幼儿园校舍改造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面免除;在威海市率先建立了新农合市镇村三级网络化管理,提高了补贴标准和报销比例,实现了诊费公开化、报销及时化、监管全程化,方便了群众就医、取药、报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经完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市有馆、镇有站、村有院的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村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初步显现。

二、对乳山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时见效。它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因此如何依托城市、产业、区域经济,达到自我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乳山市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培育产业新优势,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

转方式、调结构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下一步城镇化产业培育要以对接全省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为抓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注重特色化,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根据镇村的不同特点,南部沿海镇村应把旅游开发、高端产业培育、蓝色经济发展等作为用力方向;北部山区镇应把农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作为突破重点;临城临区镇应把产业配套、错位竞争作为工作目标,以此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二要注重外向化,与外合作培育产业。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广借外力,抓紧梳理客户资源,灵活运用概念招商、亲情招商、委托招商等手段,迅速走出去上门招商,为城镇化产业培育做贡献。三要注重高端化,转型升级培育产业。借助乳山市开展的“企业转型升级年”活动,指导企业强化自主创新、技改上新、开拓求新,推动全市企业上规模、优结构、强后劲、增效益。

(二)构建新框架,突出城乡规划的引领作用

城市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宪法”,是指导城镇化的“总纲”。规划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损失是最大的损失。这几年,市里下大气力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多次修编和完善,但镇村规划还相对滞后,存在着随意性较大、用力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成为影响城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要按照“完善主城区、发展小城镇、改造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消除空心村”的思路,一体理顺城镇和村庄规划,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切实增强规划引领城乡发展、分配城乡资源、调控城乡建设的纲领性作用。须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采用招标、方案竞选等方式择优选择高资质、高水平的专业单位修缮规划,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城镇环境质量、营造城镇公共空间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主题,使市区、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城镇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总体布局、功能分布与形象设计有机结合,确保道路、绿化、给排水三配套,功能、环境、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格局三协调,确保城镇规划30-50年不落后,走出一条以加快市区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以城镇化为龙头,产业与人口加快集聚的新路子。二是逐步健全规划综合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努力解决城镇发展空间不足和无序发展问题,突出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三是加强城镇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规范的规划审查和批准制度,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凡涉及重大规划内容调整,必须经法定程序报批后才能组织实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必须纳入城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要强化规划执行的监督和管理。经过各级政府批准的规划,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必须毫不动摇地执行,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动。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既定的城镇发展目标。健全规划管理的监督制度,加强规划执法,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真正从制度上解决规划执行难的问题。

(三)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目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加快城镇化,既要重视城市建设,又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居住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在实施农村居住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要本着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不断调整优化农村村庄布局,逐步撤并弱小村、改造空心村、减少自然村,促进农村群众就业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加大城中村、园区村和港口周边、重点景区内村庄的拆迁改造力度,涉及到的镇、区和部门要态度坚决,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在拆迁过程中要维护群众利益,提前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把政策讲明、道理说透、目标定准、工作做细,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按要求实施好拆迁改造工作。

(四)打造新亮点,推进新型特色城镇建设

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城市和小城镇历史文化遗存。注重民族文化、历史文物、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好镇村的历史优秀建筑,保留历史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不断丰富城镇内涵,提升城镇品味,努力打造具有浓郁本地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现城镇独有的地域文化魅力。建设特色城镇就是根据各镇区位、交通、产业及集聚效应等实际情况,指导各镇搞好小城镇建设。具体讲,海阳所、南黄两镇要充分发挥省级中心镇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心城镇功能,建成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次中心区域。

上一篇:铁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浅论园林工程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