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化和齐文化经济比较

时间:2022-01-21 11:04:03

赵文化和齐文化经济比较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22-01

摘要:赵文化和齐文化是先秦时期两大区域文化。此两大区域都是特别富庶的地区,经济发达。赵国邯郸和齐国临淄是当时的大都会。两国因地制宜,走多元经济发展之路,农工商并举。两大区域文化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

关键词:赵文化 齐文化 经济

先秦时期,赵国和齐国是两个国富兵强的诸侯国。赵国和齐国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两国的都城是当时的大都会。赵国和齐国灿烂的文化离不开发达的经济做物质基础。

“赵文化”和“齐文化”均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区域文化。我们就先秦时期这两大区域文化的经济进行一下比较。

赵国和齐国的都城分别是邯郸和临淄。邯郸和临淄作为政治中心的同时也是工商业经济中心。

至迟春秋后期,邯郸已经具有都市经济的性质。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5]邯郸处于“四省通衢”的要冲,交通条件发达。“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5]公元前546年,卫献公的弟弟“出奔晋,织邯郸,终身不言卫”[1]这是研究邯郸城市经济的最早的一条资料。说明邯郸的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行业分工或行业内部分工较细。[2]“中牟,三国之股肱,邯郸之肩髀”[3]这句话突出中牟的重要性,而邯郸和三晋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又在中牟之上。当时邯郸还不是都城,其地位的重要性主要应该是依靠经济因素的支持。[2]邯郸之仓库实”[4]先秦时期仓和库是有严格区分的,仓用于储存农产品谷物,库用以储存手工业制品、车马兵甲宝物等。邯郸以仓库富实著称,可推断春秋后期的邯郸,在周围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手工业和商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经济的性质。[2]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历史。“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6]齐国是沿海国家,“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5]齐国针对“地卤而人民寡”[5]的情况,因地制宜,“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5]变革周的单一农业,农桑并举,开荒种地,重于手工业、盐业和商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农工商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之路。齐地的富庶自古为人称道,“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5]“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5]此种描述,反映临淄的人民生活,发达的经济背景下有着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丰富的精神生活又有临淄发达的物质财富做保障。

(一)赵国和齐国都发展了多元化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业非常繁荣。当时人很具经济意识。“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5]。多元经济的发展是使赵国齐国成为了经济大国。

“邯郸之仓库实”反映赵国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富实。说明赵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赵氏在做晋国公卿的时候就有农业上的改革措施,实施经济和税制改革,以240步为亩,将亩扩大了1.4倍,从而鼓励人民开垦荒地。[7]赵国经济发达,邯郸当时是有名的商业大都会。“民俗急,仰机利而食”[5]赵人又多算计,投机取巧,可以看出赵国人很有商业意识。“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6]“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5]邯郸聚集了不少的商人。“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5]说明了邯郸冶铁业的发达。

齐地因地制宜,发展农工商并重的多元经济。农桑并举,开荒种地。“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5] “商工之利,便鱼盐之利”[5]管仲实行四民分业的政策,是多元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有利的政策。

(二)赵国和齐国工商业的发达是两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

赵国经济繁荣,赵国人的经商意识很强,而且赵邯郸聚集了一大批豪商大贾。吕不韦行商于邯郸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6]恰是重商贾的事实。也是商业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赵国的手工业的分工已经很细致。冶铁业尤其发达,“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5]可见冶铁作坊和生产规模之大。

齐国以工商立国,“通工商之业”,管仲的四民分业,使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四民分业政策造就了专业技术人才,使从业者“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弟子之学,不劳而能”[4]然而“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卓”[8]另有“关市饥而不征”的优惠政策。对于工商业出现了“禁末”和“抑商”两个分支:“禁末”是控制奢侈品生产,“抑商”是抑制、打击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祸国殃民的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行为。因此,不但不是对重工商的削弱,反而是对重工商思想的完善和发展。[9]

(三)在农业方面,赵国发展相对不足,而齐国则很重视农业发展。

赵氏在做晋公卿时,采取过鼓励人民开荒垦地的政策,晋国时,“邯郸之仓库实”也反映邯郸农产品富实的状况。但赵地“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6]赵人不事农桑。就使得赵国的农业发展相对不足。与齐国相比也缺少一些农业政策。

齐国农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先是姜太公时,农商并举而重工商,这是当时地理环境决定的。第二阶段,到管仲时,国土拓展,国力强盛。农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四民分业”把农业摆在首要位置。管仲认为“民事农则田恳,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地广”第三阶段,由重农思想发展为农本思想。

参考文献:

[1]春秋谷梁传.见:胡广文、康香阁.赵文化资料汇编及注释[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8.

[2]孙继民,郝良真.西汉邯郸经济试探.见:先秦西汉赵文化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10。

[3]韩非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

[4]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盐铁论,见:诸子集成[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4.

[7]张润泽.赵文化与秦文化之比较.

[8]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0

[9]邱文山.齐文化与鲁文化之比较[J].淄博师专学报,1996,(2).

上一篇:人物心理描写常见的方法 下一篇:论藏族传统元素对平面设计的运用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