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词有效教学摭谈

时间:2022-01-20 08:32:31

高中古典诗词有效教学摭谈

【摘要】古典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应试教学的误区,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诗词、捕捉意象、品味意境、激发想象、丰富联想、解读文本,感悟人生、陶冶情操。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有效教学 实施

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有着最纯粹、最精炼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含蓄隽永的情感,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既是新课程赋予的使命,满足高考的需要,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文化底蕴,弘扬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实现语文教学的智育美育功效。

一、中国的古典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主题多样,特色鲜明

隐藏在韵律之外,意象之余的,是属于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性灵流露。因此,反复诵读就成了让学生走近诗人情怀的必经之路。再加上诵读是直觉感悟语言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有可能自己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捕捉意象,品味意境

描摹意象、营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关键,而读者要深入领悟诗歌意蕴,必须捕捉意象,品味意境。因此在鉴赏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而诗词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读者在诗词奇幻的意境中,会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思考,一同欢欣,一同愤怒,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读者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高。

我们在鉴赏过程中,只有捕捉住诗歌的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感悟到诗歌的意境美,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意蕴,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最高享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可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中景、画中人。学生思考后从诗中捕捉到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霜冻这些具体物象,想象出一幅旅人在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情景,体会到羁旅“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内心凄凉的境界。

三、激发想象,丰富联想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一种特有的现象,即浓浓的诗情中画意盎然,这是先辈将诗和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渗透在艺术构思中的结晶,使诗有了更广阔的表意空间,而这一空间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一个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即诗的意境。 既然意境是一个想象世界,那么教师就要激发学生想象,通过丰富的联想,把一个个方块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脑海中重现触动作者心灵、激发诗人灵感的一幕幕情景,从而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情感。如《山居秋暝》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邃意境。

四、解读文本,点燃热情

“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点燃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哀情;学柳永《雨霖铃》,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黯然销魂”的离情;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要“豪”要“旷”,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难酬、把酒酹月的悲慨……教师要深入文本去体验,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实现有效教学。

五、感悟人生,陶冶情操

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新课程标准则突出了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把人文关怀思想具体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是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的诗词,还是忧国伤时、建功报国的作品都会使学生受到熏染,从而使精神得到滋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致力于用合适的方法使学生领悟到作品所具备的厚重精神内涵。如在学习诗歌《离骚》时,可尝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言,让学生感悟到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熏陶。

总之,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重建课堂的魅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课堂上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这需要同行不断实践创新,进而拥有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蒋成璃.体验:阅读教学的新航标[J].语文学习.2005.

上一篇:浅谈数学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下一篇:六合区污水管网工程设计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