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思品学困生成因 健全思品学困生人格

时间:2022-01-20 02:26:41

探寻思品学困生成因 健全思品学困生人格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有些学困生总是感觉到思想品德太抽象,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厌烦思品学科的学习,成绩自然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争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等。而要做到这一切,我们要观察学困生的表现,探寻出造成思品学困生的原因,从心灵深处健全学困生的人格因素。

一、观察思品学困生的表现

1.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经观察,学困生往往是对学习思品知识的目的性不强,思想上就不重视学习思品知识,认为书上讲的内容与生活中见到的现象有不一致的时候,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这是一门“小科目”(分值只抵语数外一半左右),于是,学困生对上思品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思品课上就做其他科目的作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2.实施上原动力不足。一门功课要学好,一定要有计划、有安排,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关键是上课用心跟上老师讲课思维。但是思品学困生由于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花时间去预习,不用心听讲,不去复习思想品德课学过的知识,缺乏合理的学习安排、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探寻思品学困生的成因

1.留守学生占据一半。改革开放打开了致富的大门,同时农村空巢家庭逐渐增多起来了,留守学生在单亲、隔代监护或亲朋好友监护下,虽然在物质上大都得到了满足,他们往往把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吃穿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吃饱穿暖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了。可是,他们却很少过问孩子的行为表现、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心理活动和精神需求等。长此以往,思品学困生由于父母监护职责缺位,自控能力差,往往出现完不成学习任务、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

2.家庭不和温暖不再。家庭不和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易导致其性格缺陷,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自卑感更强,从而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产生思品学困生的原因。即使父母不得已离婚,也要采取一些比较适当的方法,如以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给孩子讲明离婚的原因,并告诉孩子,他仍然拥有最爱他的爸爸妈妈;离婚后的父母双方须保持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经常带孩子玩,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父母一方不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3.过分追求升学率。在素质教育锣鼓喧天的今天,一些学校评价办学标准依然以升学率为核心,“一平三率(平均分和及格率、优秀率、特优率)”唱主角,事关思品教师的政治荣誉(提升)和经济待遇(职称)。因此,学校、教师都去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学困生的培养。这种只抓住了少数,放弃了大多数的做法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错觉:只有进了重点学校或进了重点班级,学习成绩才能提高,升学才有希望。没进重点班级或考试位次靠后的学生就会自暴自弃,自甘落后。

三、健全学困生的人格因素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1.坚定信心认识自我。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思品学困生正确分析原因,充分尊重、赏识“学困生”。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尤其是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们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中获得自信,从而鼓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激发兴趣好学乐学。一旦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便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如教师以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思品,生活中的社会离不开思品,引起学生对思品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上思品课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具体做法,教师与他们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3.耐心细心完善人格。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我们只要细心、耐心一点就会发现思品学困生无数闪光点。我们要用百分之两百的耐心来对待学生的点点滴滴,充分做好差生转变工作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以真挚的情感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火热的心去温暖学生,重视培养学困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逐步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让思品学困生真正走出困境,必须持之以恒,教育上不松劲,行动上不懈怠。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佐龙第一中学)

上一篇:大学生应聘跨国公司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上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的思想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