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恶意逾期记录预防制度建议

时间:2022-01-19 05:27:10

非恶意逾期记录预防制度建议

目前,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审批信贷业务的必备环节,银行并据此建立了相应的信贷准入门槛。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消费者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大量非恶意逾期记录,这不仅给消费者自身带来了不便,还对征信系统和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影响。

一.原因分析

一是消费者记错还款日期,导致实际还款日期经常比规定日期晚;二是消费者不清楚利息支付方式;三是被别人冒用身份证办理信用卡;四是消费者记错还款金额,致使未足额还款;五是房贷利率提高,月供增加,但消费者却不知情;六是消费者转让房屋时没有及时将贷款过户,导致出现大量逾期;七是信息更新不及时,由于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对个人还款信息更新不及时和存在录入的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导致个别贷款人虽已还清了贷款本金和利息,但在信用报告上仍显示着贷款未还或贷款逾期等不良记录的情况。=.负面影响

(一)影响消费者正常办理金融业务。虽然此类消费者并非恶意拖欠,但由于征信系统客观记录其信用行为,导致其信用报告中出现大量逾期记录,且很多情况无法通过申请异议得到有效解决。此时如果商业银行据此断定该类消费者信用程度不高,将可能导致其无法正常办理金融业务。

(二)影响征信系统的声誉。由于大量逾期记录的产生并不完全归咎于消费者自身,相关金融机构和部门没有给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也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消费者一时疏忽而使其为此付出较为沉重的代价,这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若此问题无法得以有效解决,消费者就有可能会对征信系统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提高征信系统的社会声誉。

(三)影响商业银行业务拓展。若商业银行仅仅由于消费者信用报告中逾期次数较多而不具体分析原因,结果将消费者拒之门外,可能导致银行流失部分优质消费者。

三政策建议

(一)鼓励建立逾期记录及时告知制度。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逾期记录及时告知制度,即在发现信用主体即将或已经存在负面记录时,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或信函等方式告知当事人,避免消费者直到再次办理业务被拒绝时才发现自己有逾期记录。二是鼓励征信机构开发一些方便消费者随时了解和监督其信用记录的产品,消费者每年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每当其信用记录出现新的变化时,征信机构就会在24sJ'''',1~,1"内用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通消费者。

(二)调整逾期还款记录的计算方法。目前信用报告中还款状态记录中的1表示“透支或逾期1—30天”或“表示未还最低还款额1次”,即只要没有按时足额还款,其信用报告就会出现1的字样,而没有考虑到逾期时间长短差别。因此建议只要消费者还款日期延迟5天以内的和贷款利息未偿还金额低于50元的,就可不算为逾期行为计人信用报告,以减轻消费者的损失。

(三)建立信用卡办理面签制度。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办理信用卡必须要求消费者亲自到当地金融机构网点,当面填写申请书内容和履行签字手续,从根本上解决冒名办理信用卡的问题。

(四)及时更新,确保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严格按照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要求,对客户的所有借贷还款行为,信贷人员必须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上对客户还清贷款情况及时更新还贷记录,以确保客户信用记录的准确性。

上一篇:林权抵押贷款的问题思考 下一篇:剖析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