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人酒令·蒸十二个月面灯

时间:2022-01-19 07:53:59

黑龙江省的张广才岭一带,明、清时期就是满族人的聚居之地。这里曾有过许多古老的食俗。巴拉人的酒令和蒸面灯就是其中的两例。

巴拉人酒令

巴拉人,是指努尔哈赤兴兵建旗时,因逃避征兵而躲进山林里的满族人。因为他们不在旗,这些“巴拉人”一直散居在林中,世世代代以渔猎为生。松花江上游、牡丹江上游和张广才岭一带的大森林,曾是他们生息的场所。至今的额穆、蛟河、桦甸、舒兰等地,还有巴拉窝集、巴拉顶、半拉撮罗(巴拉人又被称为半拉人)、半拉山等旧时之地。因为巴拉人以渔猎为生,常饮酒以御寒,所以创造出一种酒令。这种酒令,至今在张广才岭一带的酒宴上仍可听到。酒令开始时,对垒的二人都要伸开两只手掌,互相拍两下,然后各选用一形象的动作,象征性地表示一个角色,再较量胜负。角色分老猎人、猎人妻、枪和老虎四种。行令时的表示方法是――

老猎人:将双手的食指呈“八”字形,放在嘴唇上方,象征着胡须。

猎人妻: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扭成两个圆圈,贴在双耳垂的下方。这是戴耳环的形象。

枪: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双手的拇指和食指伸开,呈九十度角,弯回其余手指,两手并呈一直线,做射击姿式。

老虎:两手呈虎爪状,手心朝外,放于额头两侧,同时张嘴瞪眼,形若虎怒。

胜负方法:老猎人胜枪,枪胜虎,虎胜猎人妻,猎人妻胜老猎人。

这种助兴酒令,一不高声喧哗,二不联诗填词,简单易行,情调健康,不仅有娱乐作用,而且形象地再现了猎人们的实际生活。

蒸十二个月面灯

住在张广才岭一带的满族人民,每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用面蒸制十二个月灯的习俗。

面灯的制法是:用豆面掺适量水合好,饧后,分成12份;然后将每份面坯做成古代的灯座形状,即上端捏成直径寸余的圆形油灯碗,灯身柱形而细,底腿略大而圆。这12个面灯制成后,另在每个碗口缘上捏出1至12个呈锯齿状的花牙儿,1个牙儿是正月,2个牙儿是二月,以此类推。这12个月面灯,每月用一个。另外,还要做一个鱼灯和一个鹿灯,也是用豆面来做。面灯全部做成后,要用蒸锅蒸熟,揭锅时要看一看各月灯的灯碗里是干是湿,或汪水多少,以此来预测这一年各月份的寒暖和旱涝,说水多的是冷、涝,无水的是旱、热。在揭锅时还要唱蒸灯歌儿,来预祝这一年风调雨顺:

正二三月水没腰,

四月灯碗刚发潮,

五干六湿七八焦,

九月十月干裂瓢。

五谷丰登家家乐,

冬月腊月勿须瞧。

蒸鱼灯和鹿灯时最忌变形。揭锅时首先看这两个灯变形没变形(用豆面蒸面灯是不容易变形的),如没变形,妇人们就会高兴地欢叫:“今年是大吉大利呀!”

蒸好的面灯取出后,冷却时就变硬了。使用时往灯碗里倒满植物油或野猪油,用棉花捻成灯芯,就可以点灯了。点灯时将12个灯一齐点着,要比较哪一个月的灯花亮;哪一个月的灯花亮,就说明哪一个月一定有喜事临门。

这种蒸面灯的习俗,有点老年间的迷信色彩,但它却反映了人们对农耕和气候的重视,以及对丰收年景的期望。

上一篇:关于“吃啥补啥” 下一篇:寿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