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1-18 05:32:50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管理论文

本文运用系统联系和比较的,在与汉族文化背景的对比中,论述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层次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之间的民族差异性,尝试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一、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概念

世界任何国家、民族的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少数民族教育也不例外,文化背景“是指对人的身心和个性形成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根据文化学的,这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是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本质上,而且也表现在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之间,特别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和国家宏观文化大背景的特殊联系上。这两种“特殊”构成了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这是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本质和特殊存在的实践论据。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不是关于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本身的本质和类型差异的概念,也不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本质和类型差异的命题,而是属于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和国家宏观文化大背景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之间联系特点的范畴。

所谓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指的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间层次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一致性不同,往往表现出民族性差异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的非一致性。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一致性相对应的概念。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一致性指的是:主体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间层次的文化背景之间以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就总体或大部分而言主要是同一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区域性或社区性差异,而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性文化差异,因而就其民族属性方面讲,本质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少数民族教育则不然,少数民族教育不同空间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文化背景,不仅具有区域性或社区性差异,而且往往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区别。

二、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的基本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和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空间层次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

了便于对进行分析,根据我国的通常习惯,笔者把我国教育的文化背景从空间上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微观指县和县以下行政区域文化背景,中观指省、自治区区域范围的文化背景,宏观指整个国家文化大背景。对绝大多数主体民族成员即汉族成员而言这三个空间文化层次的教育文化背景就民族属性而言往往是一致的,即同属于汉族文化背景(或准确地说是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均使用共同的汉族语言文字等。这三个空间层次的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是同一类型文化的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别。

以笔者的故乡山东诸城县,笔者度过青年的辽宁东沟县和现在居住的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山东诸城县可谓人杰地灵,曾出现一些有名的文人墨客和家,小小的数十里方圆之县有其独特的社区文化。但这种文化与济南市为代表的山东省区域文化,在民族性方面是一致的,这种区别只是社区性差别,而不是民族性差异。辽宁东沟县位于黄海之滨,是辽宁有名的鱼米之乡。东沟区域文化浸满了“海蛎子腥味”,飘散着“稻谷芳香”。它与整个辽宁省区域文化的关系和差异,主要体现为社区的差异,而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性差异。现在居住的北京海淀区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北京市文化背景在民族性方面的一致性或共同性,也是无须赘述的。进而把这两县一区教育的文化背景在宏观空间上再向广度扩展,就是全国的宏观文化大背景。这两县一区的微观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大文化背景,就主导方面讲,也主要是区域性或社区性差异,而不是民族性差异。

少数民族教育则比汉族教育复杂得多,其教育的微观、中观、宏观文化背景往往存在着复杂的民族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微观文化背景与中观和宏观文化背景之间的民族性差异。这类差异主要表现在非自治区的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教育文化背景方面。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县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文化成份占有较高的比重。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县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民族性。

但这些自治县所属的省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低,这些省的区域文化背景主要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当然也有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但比例较小)。

自治县范围的少数民族性文化背景与省范围的汉族文化为主的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民族性差异。

从全国范围看,则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文化背景与这些自治县范围的本民族性文化背景,也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以吉林省的长白山朝鲜族自治县、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笔者曾考察过的云南佤族自治县为例。这些县的朝鲜族教育、蒙古族教育以及佤族教育,其微观文化背景(即本自治县的文化背景)主要是由朝鲜族文化因素,蒙古族文化因素以及佤族文化因素所构成,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其所属中观区域文化背景即省区的文化背景,则分别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吉林省、黑龙江省、云南省区域文化背景,微观文化背景与中观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民族性差异。从全国范围看,这三个县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微观文化背景与省区中观文化背景、全国宏观文化背景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这种差异最明显地表现在语言差异上。微观教育文化背景是属于这些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文化区域。在这个小文化区域里少数民族往往使用本民族语言。而在中观和宏观文化大背景中,则主要使用的是汉语。

2微观和中观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文化大背景之间的民族性差异。这类空间文化背景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自治区范围内的各少数民族自治县。

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区人口的95%以上,其中90%以上是藏族,还有少量的门巴族、珞巴族等,汉族人口比例仅占5%。除人口外,加之青藏高原的地理屏障,与其他自治区相比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化成份所占比重最高,汉族文化的影响相对少些。也就是说在自治区范围内,其教育的文化背景主要是藏族文化成份,自治区内的以藏族人口为主的各县教育的文化背景与自治区区域文化背景在民族属性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者说以藏族人口为主的各县教育的微观文化背景与自治区中观文化背景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他自治区的中观文化背景中,其他民族和汉族的文化成份比自治区区域要多些,微观文化背景与中观文化背景的民族方面的一致性程度比自治区相对低些。这是自治区教育文化背景的重要特点,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自治区各县教育文化背景的藏族性和整个自治区的以藏族为主的中观文化背景与全国多民族共同的宏观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总而言之,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空间层次的差异主要是区域性差异,而少数民族教育不同空间层次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是区域性差异和民族性差异并存。这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空间层次差异的重要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上海市、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等少数民族成份较少的省市,其省市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大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是区域性的,而、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等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大文化背景之间则是民族性差异与区域性差异并存,有些主要是民族性差异。

所谓跨文化教育“指在某个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或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对汉族来说,不同省区的学员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接受教育,其改变的只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文化,而文化的民族属性并没有随地区的迁移而改变,因而不存在跨文化的问题。而少数民族则不然,他们离开本民族文化区到东部发达地区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区域文化的变更,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变更。由某个民族的文化背景进入另一民族的文化背景,从而产生了跨文化问题。少数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间层次的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异,是少数民族教育跨文化性特点的重要决定因素和实践依据。

(二)不同类型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

根据教育学理论,教育可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教育三大系统。对主体民族而言,同一区域的这三种不同类型教育系统的文化背景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对占北京和上海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来讲,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市区的社会教育,其文化背景,总体上都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的民族性差异。对全国绝大多数汉族来讲也基本是这样。

但对少数民族而言,同一区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往往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某些民族性差异。

1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民族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某些地区的小学低年级除外)教学内容中关于本社区和本民族知识虽然占有一定比例,但主要还是传授全人类共同的和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知识。就学校传授的知识所体现和反映的背景,主要是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的共同因素,而以本地区和本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知识内容,在总量上不占主导地位。我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的学校教育大都也是如此。学校传授的知识所体现的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与学校实际所处的社区的民族性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和差异性。

而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家庭和社会教育则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这就是说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系统实际传授的知识所体现的背景,与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的民族性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1995年7月20日—25日在北京举行的《跨世纪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有许多代表就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现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背景、文化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冲突问题发表了意见,并提出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的理论和措施,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笔者认为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和多民族共同的文化知识为主的现代学校教育,与以传统文化背景为主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背景、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的矛盾性差异性,以及学校教育内容的非民族性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民族性的差异,是某些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困难性、复杂性、特殊性所在。在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原则下,这些地区现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和谐、相互促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前途和希望,改革和发展,皆在三者统一之中。有些地区有些民族早已有了诸多成功的实例。

2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在文化背景上的民族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散杂居区。散杂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到主体民族为主的本地区的学校学习。该地区的社会教育也是以主体民族文化背景为主的。而他们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为主。家庭教育的本民族性与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主体民族性之间存在民族性差异。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少数民族教职工的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大多是本民族的,他们在家庭中往往讲本民族语言,他们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但是他们所属的北京市的社区教育系统的文化背景则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文化,与该校少数民族教职工的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存在着民族性差异。中央民族大学的汉族教职工家庭教育则不然,他们的家庭教育与北京市社区教育系统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民族性是一致的。少数民族教职工子女上初中、高中,大都到北京以汉族师生为主的学校中去,学校的文化背景与他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差异性。而汉族教职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学校教育的文化背景是一致的。

3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所属社区文化之间民族差异性。仍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中央民族大学是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其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而中央民族大学所处的北京地区则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民族性与北京区域性文化,存在着一定民族差异性。但相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文化背景上,就与中央民族大学截然不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北京地区文化之间不存在民族性差异。

在各省市举办的内地班和北京的中学,以及在汉族人口为主的地区举办的各类各级民族学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所属社区文化之间的民族差异性问题。

(三)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

就全国而言,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主要在民族地区举办和实施。在这些层次的各类教育的区域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的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或者说主要是少数民族的。但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则主要办在自治地区的首府,而有些民族院校则举办在汉族为主的发达的中心城市。民族地区高等学府所处的区域文化,各民族交融的程度较高,少数民族的成份和汉族的成份占有不同的比重。发达中心城市的民族学校所处的区域文化背景主要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可见,低层次少数民族教育与高层次少数民族教育,在所属区域的文化背景上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日本国的在日朝鲜人教育的文化背景也表现出上述特点,在日朝鲜人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主要举办的朝鲜族比较聚居的福冈、广岛、大阪、京都等地区,而在日朝鲜人的高丽大学则办在日本大和民族文化中心的东京都。

越是低层次的少数民族教育跨文化的因素相对少些,越是高层次的民族教育跨文化因素越多,越是能够推动民族的改革开放和进步。

由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某种程度的民族差异性所决定,各层次少数民族教育之间,不仅与普通教育一样需要上相互衔接和过渡,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而且还有一个与普通教育所不同的文化背景方面的衔接、过渡和调适的。少数民族学员离开本民族的文化区到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和中心城市的高等院校或民族院校,文化背景的跨度较大,文化环境和背景调适的问题十分重要。这种衔接、调适施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教育效果和质量。仅仅看到文化知识内容和层次方面的衔接和过渡,而看不到文化背景方面的过渡和调适,是不够的。

(四)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

这种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少数民族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学校外部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外部的省区文化背景是由24个民族亚文化背景构成的,其中汉族文化占有较高比重。

由于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是由多民族成份构成的,对这些省区而言,其省区文化之背景,就是由众多的民族亚文化系统构成的,这些亚文化系统之间,这些亚文化系统与统一的多民族共处的中观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

在多民族成份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是如此。例如,云南西双版纳民族师范学校的外部文化环境,就是由傣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文化系统构成的。这些民族亚文化系统之间以及民族亚文化系统与统一的多民族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

2少数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学校内部的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民族性差异。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拥有众多的民族成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实施者和参加者、管理者、接受教育者是本地区的各民族成员。各民族成员均有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这就是说在同一区域,少数民族教育内部包含着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的成员,而且在少数民族教育内部各民族独具本民族的亚文化背景。这种少数民族教育内部的多元民族亚文化系统之间以及这些民族亚文化系统与同一区域少数民族教育内部各民族共同的统一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这种民族性差异甚至在一所学校内部也明显地存在着。民族地区相当部分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都是由多民族成份组成的,民族院校更是如此。中央民族大学教职工和学生队伍就是由数十个民族成份组成的。数十个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的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校园文化。在这个统一的校园文化中,各民族教职工、学生仍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各民族师生穿戴着本民族服饰,操本民族语言,唱本民族歌曲,开展本民族的文体活动,本民族成员经常往来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多民族统一的校园文化中,形成了诸多的各民族的亚校园文化。各民族亚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

这种少数民族教育内部和外部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异和同一少数民族学校外部和内部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异,是由同一文化背景要素构成的多民族性所决定的。这种统一文化背景的构成要素和子系统的民族多元性,各民族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的民族差异性,各民族要素和子系统与统一文化背景之间的民族差性的客观存在,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复杂性的实践依据之一。

(五)国家的化信息传播的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文化与少数民族教育的民族区域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国家的新闻、广播、影视、电讯、出版主要是使用主体民族的语言或者是多民族的共同语言来进行,其所传播的内容和信息主要是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具体到某一个少数民族的内容和信息,或者说以某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内容和信息,在整个国家24小时不停传播的信息总量中,仅占一部分比例。即使某些民族地区现代化信息系统传播的信息总量中,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内容和信息也只是占一部分,大部分仍然是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的信息和内容。笔者于1995年12月中旬到云南昆明参加少数民族教育国际研讨会,由大会安排同与会代表一道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进行参观访问。景洪这个充满傣族情调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新闻、电视、广播、电讯采用的语言形式主要是汉语。我们所下榻的宾馆的电视频道绝大多数是在传送中央台、云南台的节目,当地的傣族节目比例并不大。晚上我们到街上观赏夜景,街头的广播、电器商店放的录音录像大多都是汉族节目。甚至我们到中缅边境勐腊有关村镇,满耳听到的仍然是汉族节目,当地傣族的节目仍不多。尽管当地的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保持浓厚的本民族文化特色,操用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但他们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中所得到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用汉语播放和录放的,其信息和内容主要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这充分说明,西双版纳的民族性区域文化与国家现代化信息传播系统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东部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与地处边疆的西双版纳相隔千里之遥,但是通过现代化高装备起来的文化信息传播系统所传播的文化信息,跨越高山大川,源源不断地铺天盖地地传向西双版纳。这种跨越空间而至的“文化”对当地的教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地面”上相接或交叉、交融的文化空间分布关系和文化联系,而且要看到“空间文化传送带”所传送的文化。

而对西双版纳的汉族来说,与少数民族不同,西双版纳的汉族学生虽然受到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但他们在家里、学校和社区都使用汉语,学习和接触汉族文化为主,而且从广播听到的、电视看到的也主要是汉族文化。对西双版纳的汉族来说,他们的教育甚至大部分学校教育内部的文化背景与“空间文化传送带”所传送的文化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民族差异。

这种“空间文化”与民族区域民族性文化之间以及新闻出版影像所承载的现代化文化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传统文化之间在民族性方面的反差或差异,往往是少数民族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殊性、困难性、复杂性之所在。

任何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理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也不例外。它所反映的,从范围上讲,仅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教育的“部分”;从对象上讲,仅是这种文化背景“联系”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而且这一研究仅是初步性尝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竭诚欢迎批评指正。

上一篇:质监局纪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旅游质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