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唤醒生活意识,让品德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时间:2022-01-18 08:28:02

简析唤醒生活意识,让品德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所以,生活作为小学品德教育的基础所在,让生活走进思品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经验,实现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也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实现课堂的生活化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时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品德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关键词:唤醒生活;生活经验;生活气息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22-0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本源。《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1]而新课标中又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可见,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是教师的首要问题。其实,每个学生经过几年的生活学习都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被潜藏着,没有被唤醒,所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时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品德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该如何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1.细心观察

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儿童对于生活和社会是好奇而陌生的,只有当自己所接触的学习内容和他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具有相似性和联系性时,内心的求知欲才会被激发。所以,只有通过观察生活,才能让孩子的视野拓宽,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

如:教学《我在慢慢长大》这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自己从小到现在的照片。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拿出照片,通过互相展示照片(同桌展示、小组展示、上台给全班展示等),认真观察,互相讨论,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自己在长大。有一个同学展示出这么一张照片时:一位年轻的爸爸抱着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正啃着一个大苹果,爸爸微笑着看。我就问:"这是你和你的爸爸吗?"小姑娘点点头。于是我接着说:"爸爸抱着小时候的你,肯定特别爱你疼你。从小到现在,爸爸疼你、爱你,有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留着给你吃,为了你的健康成长、幸福快乐,付出了很多艰辛,你应该对爸爸说句什么话呢?"通过我对她道德情感的引导,小姑娘很悟,接着说:"我应该对爸爸说声:'爸爸!谢谢您,您辛苦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挽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2.用心体验

新课程品德教学强调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平安回家》一课中,在学生认识了许多交通标志、交警手势以及过马路常识以后,然后让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去马路上收集交通安全标语;观察路上车辆与行人的交通状况。回到课堂之后,让孩子们一起讨论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当好交通安全小宣传员,让他们向父母亲戚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特别是提醒骑电瓶车的家长,不能在机动车道内行驶。通过观察实践,学生每人心中对交通安全的认识都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这比在教室里出示一幅校园图向学生介绍来得更直观,也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得更形象。

3.巧妙模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的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品德与生活》从生活中来,所以我们要尽量为孩子模拟生活环境,再现生活中的情景,让孩子在情境中充分体验生活。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帮助残疾人》,我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看到的残疾人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认真观察。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是个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浓,有的演"盲人"――闭着眼睛乱走,有的演扶盲人的人――扶着他走来走去;有的演给残疾人推车;还有的学习手语跟"聋哑人"交流。一节课上,通过表演小朋友们体会到身为残疾人时的痛苦,知道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了解关爱他人是多么快乐的事啊!也深刻体会到被人关怀的幸福。

4.注重联系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2]因此,生活教学要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在教学四下《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1课《社区的公共设施》时,因我们是农村学校,社区对大多数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要先将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乡下的一个村。学生的头脑中就出现了敬老院、卫生院、老年活动室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通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到了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是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们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学习第2课《和睦相处》、第3课《精彩的社区生活》,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了学生热情参与课堂的火花。

品德教学只有把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学会做人。只有对现实开放,让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多种方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潜意识,才能让品德课堂真正充满生活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 缪金龙 例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活用"[J] 2013.1

上一篇:试析新课改下如何开展初中政治的教学工作 下一篇:浅谈CAXA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