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去”给我的启迪

时间:2022-01-17 03:23:19

我班在黑板的两个角分别设置了表扬栏和批评栏。刚开始,颇有效果,但时间一长,特别是名字上了批评栏的学生,渐渐有点无所谓了。

这天思品课,走进教室,我习惯性地看了看黑板左角的批评栏,上面的名字加“事迹”居然占尽黑板的三分之一,令我更为恼火的是其中好几个学生昨天我刚找他们一一谈过话。此时,眼保健操的音乐开始了,也许是心虚,学生们做得比往常更认真。望着黑板上的名字,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闪过:既然批评栏不生效了,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不如擦去。我果断地拿起粉刷用力地擦去了这些名字,心中开始重新计划着这堂课的内容……

眼保健操结束了,学生们睁开眼睛,一眼就看见了干净的黑板,几乎是同时又把惊愕的眼光移向了我。我微笑着问道:“有何感觉?不必举手。”学生们脱口而出:“干净、清爽!”接着,我收敛了笑容,表情严肃地问道:“能说说老师擦去的原因吗?”

“老师烦了,看了眼里、心里都不舒服,干脆擦掉。”

“老师觉得这简直是对她教育的讽刺!所以要擦去”。(好有洞察力)

“我还觉得是老师给他们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真有领悟力,让我刮目相看)

“真不错,你们几乎读透了老师的心思,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就是这么想的,所以这样做了。对于在座的每一位六年级的同学来说。我的解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你们有这个能力去理解老师的‘擦去’。在这里,我还是把这星期送给你们的话在此时重复一遍:‘小河一旦竖立起来,就是雄伟的瀑布,因此,别小看了你自己。’现在我们在一段小插曲后,继续进行我们的思品课学习。”

此后,黑板的左角一直未出现名字及“事迹”,有几次我偶尔看见值日中队长与组长想去登记时,那些被记者都是慌不迭地解释,甚至旁边的学生也会为他们辩护……看着这一切,我心里释然了,虽然我不能保证今后黑板上不会有“黑名单”,但是,至少我可以认为,学生们已学会了自律,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那次“擦去”。

的确,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次成功的“擦去”给我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一、合理运用激励

众所周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激励就是唤起他们这种内驱力的有效做法。

首先,激励可以使学生形成接受自己的态度,接受自己就是对自己本来的面貌和种种表现抱肯定、认可的态度。先接受现实的自我,而后才能创造理想的自我,而接受自己的核心是“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案例中,老师果断地擦去就是无声的激励,使学生了解老师已宽恕了他们,并接受了他们,让他们与昨天告别。接着,让他们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待“擦去”,可使他们彻底放松自己,能充分地了解,坦然地承认并欣然地接受自己;一句“别小看了自己”就是激励学生不要欺骗自己,更不要拒绝或憎恨自己,不要自卑,而应自强。

再者,学生犯错后,适时的激励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重塑自我。案例中,学生接受了道德自我评价的洗礼,触动了他们的心弦。此时,老师的激励:“小河一旦竖立起来,就是雄伟的瀑布”无疑给学生们另辟一条蹊径,重新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用新的目标来正视自己,衡量自己,推动自己。

二、适当等待、宽容

有人说,犯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权利,我们不能苛求学生事事完美。既然错误总难免存在,教师就要理智地面对学生的犯错,不能奢求靠一两次批评、谈话就立竿见影。其实,学生犯错时,他们的内心是紧张、压抑的,不能很冷静、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言行。这时,就需要我们等待,等待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教育,让纠错由教师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愿。

1.倾听与适度地接纳。看到批评栏中,学生的“劣迹”几乎占据半块黑板时,开始我生气、恼火,但理性的思考使我压抑住了情绪的发泄,而是以耐心的倾听取代了学生所担心的“暴风骤雨”似的批评、说教。师生的心灵之间非但没出现裂痕,反而贴得更近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桥和船就难以过河,同样,没有耐心的聆听与适度的接纳,教师如何能与学生进行沟通而进行思想教育?倾听具有强烈的感彩,是了解情况最自然和最简单的手段,在倾听过程中,学生是“诉”的主体,教师成了“诉”的对象,当教师能以一种谈心的方式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去接纳他们时,学生就会放松戒备而无所顾忌,将自己最真实的思考表达出来。在教师耐心倾听中,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他们会自觉反思,从而达到意识上的自我感悟。

2.等待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犯了错,教师大可不必急着去直接否定学生,甚至一棍子打死,而是要等待,等待学生与学生间的自我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是人们对别人或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正确分辨。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谈擦去的感受及原因,就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道德的,怎样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具体、形象、生动地体验感受,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实质上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从他人到自己”的心理教育过程,而这期间,教师只要有计划地等待,适时点拨就行了。

3.学生犯错,教师应学会宽容,并将这一意识影响学生。由于竞争意识的增强,现在的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盯着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专挑别人的毛病和缺点,把责任推给别人。但如果让他们多去发现同学身上美好的一面,对同学的一时过错适当宽容,从帮助同学的目的出发,发挥力量去帮助对方改进和弥补,用快乐和赞美、积极和负责的态度去面对同学,班级中就会因大家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而成为真正的集体。而这些对宽容的理解和感悟,一方面来自学生自己的理解,更来自教师的言传身教。在以上事例中,教师的“擦去”而造成了“干净清爽”之感,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了“宽容的种子”,形成了“阳光的个性”。此时,教师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做人的规范与原则,而镜前的孩子就是通过这面镜子观察自己,矫正自己言行的,要知道一个没有宽容,只有狭窄眼光的教师是不会教育出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勇于剖析自己的孩子来的。

三、激感共鸣

当学生犯错后,学生听惯了批评、说教,已形成一定的“抗药性”,许多道理老师不说,他们也明白,老师说了,他们也听不进,甚至对着干。实际上,不论是接受一种思想观念,还是确定一种理想信念,每个人都是通过自觉的内心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通过自己的选择与认同,在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同化欲的基础上来完成的。案例中,学生之所以一再犯错,缺少的就是这种体验,而老师能根据高年级学生已有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进行换位,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理解“擦去”,在学生个体积极地思索、分析、疏导的过程中,与老师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这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相容,既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又淡化了教育的痕迹,创设了最佳“心理场”,促使学生进行内化,并将这种意识深植于自己的心灵深处。

真正的教育建立在尊重与信任上,建立在等待与宽容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老师与学生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候,存在于师生情感共鸣,心灵契合之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某些事件引起学生思想斗争或情绪波动,然后给予启发诱导,这种经历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自己提出行为要求而做到自治,从而成为由过错行为向良的转折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新店镇郑沟学校。电邮:)

终校/于 洪

上一篇:那些我爱的文艺范儿 下一篇:心理辅导,充满阳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