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监督的特征

时间:2022-01-14 09:52:41

论法律监督的特征

摘 要:法律监督与监督、通过法律进行监督是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法律监督的主体只能是检察机关,其地位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平等,其权能由法律明确规定,这就决定了法律监督具有专门性、制衡性和程序性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 法律监督;专门性;制衡性;程序性

中图分类号:DF 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法律和法律事务日益复杂化、技术化,法律的操作和实施逐渐专业化、职业化,法律监督的功能和地位也会逐渐突显。没有一个独立而强大的法律监督权能,就不可能有现代法治。正因为法律监督与法律的实现、法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法律监督正成为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部门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课题。对每一个从事法律工作和研究的人而言,法律监督虽然是耳熟能详的词汇,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准确地说清楚它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对其性质和特点的理解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本文拟就法律监督的专门性、制衡性和程序性特征做出阐释,以供大家评说。

一、专门性――法律监督的主体特征

法律监督的主体的种类和范围,决定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检察院确定为法律监督主体,这是我国法律监督的特色之一。

(一)法律监督主体专门性的缘起

在我国,设立人民检察院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不是凭空想象的结果,而是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在充分体现列宁法律监督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而做出的慎重选择。

1.分权制衡是人类文明的共识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说也奇怪,就是品德本身也是需要界限的!”[1]孟德斯鸠的话无疑是经典的论断。人是自私的,自私的人掌握权力后为了私利而使用权力就不可避免。这一理论的哲理基础虽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它却有充分的人类经验支撑,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社会不存在权力滥用。其实,滥用权力的何止是人,即使是神(如果有的话),也难免滥用权力。[基督教的神使洪水泛滥,毁灭天下,就是滥用权力的表现。参见:《圣经・创世纪》第6章。]西方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结构在我国的法律监督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体现。2.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 我国《宪法》对检察院性质定位的理论基础源于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应当是统一的[2],为了维护法制的统一,必须有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以保证法律实行[2]266。同时,列宁还认为,检察机关必须独立行使检察权,行政权要与检察权分开。而为了确保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检察机关必须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领导即垂直领导的体制。依据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我国把人民检察院的性质规定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3.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把人民检察院定性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也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的。我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检察院是人民民主的工具,它通过行使检察权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维护民主制度和保护人民的权利。人民检察院只有行使好法律监督权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贯彻、执行,更好地实现人民民主的任务。同时,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受其监督并向它负责。在这种人大领导下的“一府两院制”中,检察权脱离了行政权,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制度空间,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权力。在这样的体制下,检察机关作为独立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性质定位既有利于独立行使职权,又能够较合理地厘清其与行政权、审判权的权力关系。

从我国检察制度的缘起可以看出,检察制度在我国尽管其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有深深的中国特色的烙印,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对检察权的定位,并非在行政权与司法权两者之中做非此即彼的选择,亦无需将两者糅合而以“双重属性”一词来概括。我们认为,检察权就是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就是法律监督机关[3]。

(二)法律监督主体专门性的制度表达

《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明文规定我国的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这说明了我国法律监督主体的专门性,即人民检察院是惟一的法律监督机关。《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法律监督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法律监督与其它监督方式的最根本区别。我国的人民检察院是专司法律监督权的专门机关,除此之外,再无其它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而人民检察院除法律监督权外也无其它职权。至于有关法律规定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提案权,我们认为这并不是法律监督权的具体表现,而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民主制国家下,由人民群众对国家进行民主管理的方式之一。人民检察院代表了特定的人民群众,提案权是其代表特定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民主管理国家事务的体现,而不是法律监督权的内容。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有着宪法上独立的主体地位,独立行使宪法和法律授予的法律监督权。除向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外,不受任何其它机关干涉,法律监督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是独立的,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军事机关一样,都由权力机关产生。[军事机关在我国的地位很独特,它既是党的军事机构,又是国家军事机构,所以,在后文的论述中,就不再涉及有关军事机关的问题。]同样,法律监督权和行政权、审判权、军事权一样,具有同位性,我们且称之为我国国家权力体系的“二级五权结构”,即立法权处于第一位阶,其它四权平行处于第二位阶,这四种权力相互独立,所以法律监督权能独立行使。而宪法和法律在赋予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权的时候,并没有赋予其它职权,因而我国的法律监督是独立的法律监督机关运用专门的、惟一的法律监督职权监督法律实施的活动。

(三)深化法律监督专门性的认识

我国的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而存在,充分认识法律监督主体的专门性是法律监督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促进公正监督的重要保障。如何保障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专门地位,需要我们明确法律监督在监督体系中的地位,认真探索法律监督与其他监督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党的监督与法律监督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够对方方面面进行统一的领导,也能够进行法律监督,但党的监督并不完全是法律意义上的监督,而是党的纪律性监督和党的组织性监督。现代民主和现代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党政分开,如果把执政党的监督划入法律监督的范畴,不利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同时也会降低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地位。因为,法律监督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和职业性等特征。党要保持统揽全局的地位,决不能琐事缠身。

2.群众监督与法律监督 社会组织和民众拥有的是私权,根据现代民主的原理,私权对公权具有制约性,它可以通过检举、揭发、反映、抗议、披露等途径来使公权的行使者有所收敛,改变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或决策。但我们一定要明确,民众和社会组织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没有法律约束力,私权的制约性最终还是要通过其他公权为中介来起作用。从根本上说,私权是不能对抗公权的,否则,公权就失去了“支配性”的固有特点。如果一定要说这就是法律监督,那么,民众对自己不喜欢的官员投了反对票,也应该算是法律监督,选举是一种法律监督,那么法律监督权能和其他权能也就混为一谈了。

3.权力监督与法律监督 人大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对处于发展和转型之际的我国,立法任务特别艰巨,它的艰巨性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既高明而道中庸,尽精致而至广大,既精于思辨又不离日用常行,既能上得来又能下得去。人大在立法任务极其艰巨的情形下,还要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在听取汇报、审议工作报告或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直接可以依据其居高临下的权能地位和职权,提出批评和建议,要求有关部门纠正。这种监督实际上是外部管理[管理可以分成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内部管理是同一性质的机关的事情,外部管理指的是不同性质的机关或社会组织存在上下之分的情形下的管理。]、权力监管。如果把这称为法律监督,实际上降低了权力机关的地位。

4.行政监督与法律监督 行政机关的监督一部分是基于上下级行政管理权限和隶属关系而产生的,一部分是基于行政系统内部某些专门的检查机构的职权而产生的,还有一部分监督权是作为一种行政管理的手段而存在的,其对象是公民和社会组织。不论哪一种行政性的监督都是行政系统的管理活动,是典型的行政执法。如果把典型的行政执法活动称为法律监督,将会导致法律监督概念的混乱。根据现有的法律监督概念,我们可以说,交通警察处理“闯红灯”事件,也是法律监督。这样“法律监督”不就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权力行使活动?

5.审判监督与法律监督 审判监督,是人民法院对法院系统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执法、司法、守法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包括对内监督和对外监督两个方面。其实,对内监督就是内部管理,对外监督就是审判。把审判机关的监督称为法律监督是不妥的,否则,法律监督就没有任何自己的独特空间了。要真正强化对法律监督主体专门性的认识,我们要摒弃我国传统的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的认识。我国检察制度深受德国、日本检察制度的影响,即使是在现在,社会主流认识仍然把检察院和法院一起看作是司法机关,而否认人民检察院法律的监督主体地位,否认法律监督的存在。所以,要强化法律监督主体的专门性和独立性认识,仅在立法上作泛泛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脱掉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认识的“外衣”,对其独立性地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坚持司法一元主义,打破司法二元主义的传统认识。

二、制衡性――法律监督的地位特征

法律监督就是检察机关的监督,其构成要素有:人民检察院为法律监督的主体,行政执法和法院审判活动为法律监督的客体或对象,宪法和法律是法律监督的依据。从这些内容和法律监督的理论来看,我们认为法律监督在法律地位上具有制衡性特征。

权力制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权力制衡意味着某一公权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他公权的制约和制衡。“制衡不是代替被制衡者改变原行为或做出新行为,而只是判断原行为的法律效力,达到约束或阻止该行为发生法律效果的目的。”[4]法律监督的性质决定了监督必须有一整套的办法和措施,如果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也是无效的,正如“联邦党人”所说:“立法、行政、司法置于同一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者许多人,不论是世袭的、自己任命的或者选举的,均可公正地断定是虐政。”[5]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和报告工作。人大对“一府两院”能够进行监管,但这并不是说在权力结构中不存在制衡。我国之所以把检察机关定性为法律监督机关,就是考虑到用它来制衡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这也是权力制衡的普适性原理在我国的体现。如前文所述,我国宪法对权力结构的设定受到了列宁法律监督思想的深刻影响。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和统一性问题非常重要,强调法律监督权必须有专门机关来行使,并要求实行垂直领导。列宁指出:“检察机关和任何行政机关不同,它丝毫没有行政权,对任何行政问题没有表决权。检察长的唯一职权和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一件:监视整个共和国对法制有真正的了解,不管任何地方的差别,不受任何地方的影响。”[2]326这为集中统一领导和实现法制统一提出了辩证的思路,也为我国在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下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制衡指出了方向。

(一)法律监督制衡性的具体表现

法律监督的制衡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解说。

1.独立性 《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并且《宪法》还规定检察机关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些足以说明法律监督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和事项。这也是现代社会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即法律监督人员及其所为的事务有一定的理念、技术和程序上的要求,必须遵循公正和中立的原则,否则独立无从谈起。例如,英国为了加强检察机构的独立性,于1986年颁布了《检控犯罪法》,对检察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完善了全国统一的独立的检察机构,改变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的检察机构组织的局面[6]。

2.外部性 法律监督是为了保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而设立的,它不受其它部门的干涉,所以它只能是来自外部的监督。内部监督是从上至下的监管或管理,不仅受来自内部利益共同性的左右,而且内部缺乏一定的洞察力,所以,内部监督要么缺乏力度,要么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由于法律监督具有专门性,所以必须是外部监督。1954年《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国家监管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地方各级人迷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的范围行使检察权。”1975年《宪法》取消了人民检察院。1978年《宪法》保留了1954年《宪法》关于检察机关性质和地位的有关规定。1982年《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机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这充分说明了检察机关不隶属于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

3.平等性 法律监督只能在平等主体之间进行,这在前面已经有了初步分析。人大地位高于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对他们可以直接管理和作出决定。民众和社会组织在理论上与国家机关无地位高下之分,但实际上是处于被管理者和被支配者的地位。民众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能起到法律监督的作用,这从他们权益常常受到侵害的事实就可以得到说明。如果法律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不具备与被监督对象的平等性,那么法律监督只能是点缀而已。

4.公权性 法律监督存在于公权之间,这是权力制衡和制约的基本原理决定的。只有权力才能够真正地对另一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私权从理论上说是有制约公权的可能性,但从常识和实际情况来考虑,它不仅享受不了与公权平等的地位,而且也无法去对公权进行监督,私权本身是脆弱的,它只能申诉、检举、揭发、披露一些权力的霸道和滥用情形。所以,法律监督具有公权性。

(二)法律监督制衡性的强化

1.提高检察官的任职条件 由于检察官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法律监督和代表国家对被告人进行公诉的职责,因此,各国法律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检察官任职条件,以保证检察官的素质能够适应检察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要求,能够胜任检察工作。在大陆法系国家,绝大多数国家规定检察官应具备的任职条件是:第一,具有较高的法律专业知识水平,从法律系毕业,有本科学位并且通过专门的检察官资格考试;第二,具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第三,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较好的职业心理和文化素养。而在英美法系,检察官的任职资格与大陆法系有较大差别。在英国和美国,检察官的任职资格是,首先必须具有律师资格。英美法系对检察官的选任特别注重经验和实践能力,其目的是保障检察官的素质和能力。我国对检察官的任职条件长期以来缺乏规范、统一的规定,各地实际掌握的任职标准很不统一,致使检察官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实际能力参差不齐,不少不适宜于从事检察工作的人员进入了检察队伍,这极大地降低了检察官的整体素质。从我国《检察官法》所规定的检察官任职条件来看,其重要特点是偏重政治素质而相对放松专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没有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作为检察官任职的条件,在客观上降低了对检察官的专业素质要求,从而不利于提高检察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我国检察官任职条件的这一规定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决策部门已有觉察并采取了有效的改进措施。目前,试行的司法资格统一考试制度统一规范了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和资格,要求进入法律职业者

首先必须是法学本科毕业;其次是要通过司法资格统一考试。这一制度的普遍推行和规范化实施,对于提高法律职业的社会公信度,改善检察官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检察官的法律素质,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们认为,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官可以考虑从成功的律师和公正的法官中选拔。

2.规范检察官的任免程序 关于检察官的任免程序,各国的做法不尽一致。有些国家采取任命制,如法国、前苏联等。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其检察官一般由权力机关或政府首脑来任命,如日本的法律规定,检察总长、检察副总长和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均由日本内阁任命,并由天皇认证;全国所有的检察官均由法务大臣任命。有些国家则采取任命制和选举制相结合的方法来产生检察官,如美国,在联邦一级,总检察长、副总检察长以及联邦检察院的地方检察官均由总统任命;而在州一级,除了新泽西、罗得岛、特拉华以及康涅狄格等4个州的检察长由州长任命外,其他州的检察长和检察官都由所在州或所在地区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在澳门政治体制中占有重要的法律地位,主要表现为:在设置上,检察院与立法会、政府并列;在性质上,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在行使职权上,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干涉;在检察长的任命上,同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一样,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比终审法院院长的任命规格还高一等。我国检察官的职务任免,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任免权限和程序办理。根据《宪法》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大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的任免,由本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我们认为,要规范检察官的任免程序,必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美国国会于1978年10月颁布的《政府行为准则法》规定的对独立检察官的任免程序值得我们参考。[ 独立检察官由司法部长提名,由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庭任命。这样不会因行政级别的原因而致使检察官不能行使或不利于行使自己的职权。]

3.完善检察官的保障制度 对检察官的任职保障制度也是检察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保障检察官独立而又正确地行使职权、排除不正当因素的干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检察官的任职保障制度一般包括职位保障和物质保障两个方面[7]。在检察官的职位保障方面,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较为严格的免职条件和程序,非有特定情形和依法定程序,不得免除检察官的职务,通过这种严格的制度保证检察官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对于检察官的任期,有些国家还规定了终身任职制,检察官非因身体状况和犯罪不得免职。相较而言,这种检察官职位的不可更换制更有助于保持检察官队伍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在物质待遇方面,各国对检察官并没有设立高薪制,检察官的工资待遇和物质待遇低于法官甚至行政公务人员是一种普遍现象[7]137-140。如德国总检察长的薪金低于司法部长,相当于司法部一等参事官的薪金水平,而总检察长以下的联邦检察官的待遇还不如一般的行政官员。在美国,地区首席检察官的年薪在3万美元至5万美元之间,与同级法官的薪水相比要低得多。世界各国检察官物质待遇的普遍偏低,对于吸收优秀人才进入检察官队伍是不利的。我国法律对于检察官的职位保障和物质待遇也有专门规定,如《检察官法》第37、38、39条对检察官的工资、福利做了原则性规定,这对于保障检察官的物质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为保障我国检察官队伍的稳定,我国法律也规定了检察官的不可更换制[7]134-140,检察官非因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辞退、撤职和开除。

4.优化监督资源的配置 要对我国的法律监督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以达到制衡的效果,必须使法律监督的职责和权限予以明确,对谁来制衡、怎样制衡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在人大的统一领导下,必须在横向上划分国家机关的权力范围,确定各自的权力限度和分工。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目前检察机关的人、财、物基本上由行政机关来把关的状况必须改变。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管理性的监督在资源配置上很不合理,例如行政监察部门的监督、财政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为了更好地加强法律监督,可以考虑把审计部门从行政系统抽出来整合进检察系统中。审计的内在特点要求它应该是垂直领导和高度的独立,这和检察机关的内在要求相吻合,所以,二者的并合是不会引起纷争的,这加强了检察机关的力量,实际上也达到制衡的目的。优化法律监督资源的配置,必须注重检察机关法律地位的提高,使其名副其实地发挥作用。目前,检察机关无法与行政机关处于平等的地位,因为,司法机关的配置与行政区划是同步的,同级检察机关比行政机关低半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是同级别党委的成员,而检察机关的领导一般不是,行政机关常常以党委的名义对检察机关发号施令,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只有老实的“三从四德”的份了。所以,为突出法律监督的平等性,必须把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提升半个级别。

三、程序性――法律监督的权能特征

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国家的检察权。而对于检察权,我国少数学者认为它与法律监督权具有相同的涵义[3]306,其基本含义是国家赋予人民检察院维护法制统一实施的一种权力,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及审判权相区别的国家权力,它本质上既不是行政权,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司法权,而是一项独立的法律权力[3]306。依据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性质上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依法行使国家的检察权。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检察机构主要是国家公诉机关有所不同,我国的人民检察院既是国家公诉机关,又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并且法律监督的权能包括了公诉权,其根本任务就是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从法律监督的权能配置来看,程序性是法律监督的重要特征。

(一)法律监督的具体权能

从《宪法》、《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来看,我国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最基本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司法监督权是我国检察权的重要内容 司法监督权表现为:第一,对其他刑事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实施侦查监督,以保证侦查行为的正确、合法;第二,对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实施审判监督,以确保审判机关的司法活动过程和结果合法、合情、合理;第三,对监所等

行刑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第四,对民事审判活动以及行政审判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也是我国检察机关对司法进行监督的重要内容。

2.刑事公诉权是我国检察权的最基本的内容 公诉是将刑事案件提交法院并向法院陈述理由,由法院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依照法律和事实定罪和量刑。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是各国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责,但不同法系的国家检察机关具体职权有所不同。有的国家所有的刑事案件都由检察官向法院提起公诉,而另一些国家则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行使批准逮捕权、提起公诉权、支持公诉权等,通过行使这些权力来实现打击犯罪、保护权利的职能。

3.侦查权 依照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或者不。

行使上述三项职权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基本形式。有人认为检察侦查权和公诉权不是法律监督,甚至否认人民检察院的主要职权是法律监督。我们认为,人民检察院应当坚定不移地把法律监督作为检察工作的重点,三项职权都是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行使三项检察权的支撑点,也是三项检察权的落脚点[8]。

(二)法律监督权能的程序性特点

从法律监督机关的上述基本权能来看,程序性特点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所称的程序是指法律监督主体实施法律监督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法律监督的定位就是强调法律监督具有程序性,这种程序性表现为法律监督具有程序的终局性和实体的非终局性。所谓程序的终局性指的是监督主体只是提示被监督对象应当如何行为或者不应当如何行为,其直接后果是启动诉讼程序,被监督对象必须做出相应的答复或按照程序做出回应,不能没有回应,更不能置之不理。所谓的实体的非终局性指的是法律监督有无实质性的结果不是监督主体所能完全左右的,诉讼程序启动后,实体处分的权力由别的机关行使,相应职能部门的裁判、决定才是最终结论。法律监督程序进行以后,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是否接受法律监督机关的建议、是否改变原来处理意见,则不属于法律监督机关的权限范围。如果有必要,监督机关可以再次启动法律监督程序。必须指出的是,法律监督部门对实体结果如果不满意,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向人大部门提出处理方案,请求人大来处理和解决。

(三)法律监督程序的完善

我国要加强法律监督的程序建设,法律监督程序建设应注重以下几点:(1)要进一步体系化。不要将视点仅聚集在诉讼法上,要对法律监督的启动、过程、监督对象的回应多一点关注,使整个程序规则形成一个以诉讼为主干的完整体系,发挥对法律监督权力的保障和程序在法律监督制度化中的基石作用。(2)要进一步精细化。现有的法律监督程序规则还很粗糙,有的过于原则,不利于法律监督的具体操作,这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和技术处理。(3)要注重实质性内容。法律监督的程序设计要着眼于充分调动法律监督程序利用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切实感到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按照什么方式来行使权力,促使监督者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被监督者必须做出明确的答复。(4)要注重必要的保障。要注重法律监督程序的公正、中立、独立,即加强法律监督程序正义的建设;要注重程序操作者素质的提高,如检察官的培训和选拔应朝职业化方向发展;要注重宪法对程序的保护。这些措施对克服程序的脆弱性十分必要。如果说,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法律监督的制度建设是经验型的,其主要工作是粗略性的和应急性的,那么今天,法律监督的制度建设必需转移到以程序建设为中心的全方位的体系建构上来。加强程序建设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必将引起多方面的变革,必将突破法律领域而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领域。

参考文献:

[1]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册)[M]. 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154.

[2] 列宁全集:第3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328.

[3] 谭世贵. 中国司法改革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312-316.

[4] 向泽选. 法律监督原理[M].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6:38.

[5] 汉密尔顿, 等. 联邦党人文集[M]. 程逢如,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246.

[6] 李游. 走向理性的司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254.

[7] 陈页宏,唐鸣. 中外司法制度比较[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37-140.

[8] 谢鹏程. 论检察权的机构[C]//孙谦, 刘立宪. 检察论丛:第1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180.

On the Traits of Procuratorial Supervision

KE Hanmin1, QIANG Changwen2, TAO Fangde3

(1.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Anhui Province, Hefei 230022;

2.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3.Procurator Association of Anhui Province, Hefei 230022, China)

Abstract:Procuratorial supervision is different from supervision and legal supervision. The subject of procuratorial supervision must be procuratorial organs which have equality wi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judicial organs. The power of legal supervision is restricted by law. Specialty, equality, and procedure ar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curatorial supervision.

Key words:procuratorial supervision; specialty; equality; procedure

上一篇:反腐外部监督机制的比较与完善 下一篇:现行监视居住制度的隐忧与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