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山歌》的演唱解析

时间:2022-01-12 03:33:46

吴歌《山歌》的演唱解析

摘 要:吴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璀璨的光芒,使民族音乐有了多样化的风采,也使人民群众的情感得到了表达和释放。《山歌》完美体现了吴歌的音乐创作手法。加之吴侬软语柔美清秀的特点,突出吴歌婉转细腻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吴侬软语;吴歌;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61-01

一、吴歌的源流

吴歌,是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的苏州、上海、无锡的民歌,是吴地民歌歌谣的总称,它作为一种群众性的口头文学和一种文化现象,口口相传,代代不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晋书.乐志》书中所指的吴声歌曲,就是现在被后人统称的吴歌。明代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编辑创作出了《山歌》、《挂枝儿》一大批经典的吴歌。由于吴歌多数都是以男女的爱情为主题,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被人们一度视为淫词烂调,并遭到禁止,流失了近300多年。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歌谣运动的发起,使吴歌得到了及时的抢救,之后便成为了中国民俗学文化研究的起点。

二、《山歌》的结构

《山歌》这首歌曲是徵调式,歌曲概括的分为两大段,第一乐段为散板,曲调悠扬舒展,节奏鲜明,带有喊头,起承转合加合尾的结构,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一段的结构相符,但是节奏活泼轻快。鲜明的突出了故事的情节和表演者的心理活动。并运用苏州方言进行演唱,更加的惹人心醉,令人神往。《山歌》全曲共分两段,每段四句。

第一段:

喊头。“哥哎!”声音在自然音区,由强渐弱。由近到远遥望呼唤的感觉。这句“哥 哎”演唱时要带着期盼并羞涩的感情,表现希望哥哥来但是又怕别人看见的复杂心情。

第一句。起句(即呈示)“心里有话讲讲开”。意思是心里有话你讲出来。“心”咬字要尖,“开”要有像下抛得感觉,尾音略收。

第二句,承句(即巩固)。“天上落雨奈勿要来”。意思是天上下雨你别过来。这句的“上”字,突出了吴侬软语的特点,轻轻带过。平舌发音。“勿”字演唱为we 。尾音略收。

第三句。转句(即发展)“门前踏出仔个鞋脚印末”。“踏出仔个”是吴语的方言。这句体现了姑娘内心复杂,羞涩、矜持、言不尽意的内心感受。

第四句。合句(即结束)“闲言碎语我难担待”。这句表达了姑娘,坚决的语气,让他知难而退,望而却步。

第二段:

这部分是第一段旋律的重复,全曲的结尾段,也是故事的结果。由哥哥对唱,续写了故事的最后发展。在演唱时歌声要突出自信的气势,并且幽默的智慧,表达了哥哥坚定的信念,也更加突出了在当时封建社会的状态下,人们渴望自由,渴望心灵契合,这也是吴歌最精华的特点,真实而不掩饰,都是人心的真情流露。

三、音乐风格

(一)语言特色。吴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又叫“江南话”或“江浙话”,它自成体系具有丰富的特色,《山歌》中的方言被称为“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它的发音一向有“软、甜、媚”之称。因此有“宁可与苏州人相骂,不愿与宁波人讲话”的说法。吴语除了“平卷舌部分”、“前后鼻音不分”普遍的特征之外,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声母有清浊之分。方言演唱的《山歌》更加的富有生命力。语言是心灵交流的源泉,没有丰富的语言文化,中华的民族特色就难以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比较上发光发亮。

(二)用声。在中国的各民族民歌唱法中,用声最基本的三种方式是:真声、假声、真假声结合这三种方式。《山歌》用声方式就是以假声为主。这首歌曲也正是江南一带的民歌,假声用法多为普遍。第一句的喊头,“哥哎!”运用假声的高位置,声音明亮具有穿透能力,声音向外送出,这就是俗称“高腔山歌”演唱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接下来的起承转合部分运用假声融合真声的唱法一唱一和,含蓄的表达了男女的爱情故事。在演唱时咬字要靠前,声音位置的高低要控制自如,喊头的尾音要渐弱的收尾,但演唱的状态要一直保持。

(三)行腔。行腔作为民族声乐的主要技术,突出灵活性和规律性上的完美统一,讲究声腔色泽的美,在演唱上呼吸要平稳自如,字音的修饰要含蓄得当,才能使演唱声情并茂,令人陶醉。在《山歌》行腔中,运用包含了音乐美的基本因素,首先《山歌》中行腔的轻重强弱,是吴歌力度变化的自然体现,如果没有这样的强弱对比,就显示不出歌曲里男女情感的内在动力,使歌曲呆板,难以表达相恋者羞涩且爱慕的心理状态。其次就是《山歌》中行腔的高低抑扬,歌曲中即有姑娘期待见到哥哥的一面,又有姑娘怕外人看见说闲话而内心纠结的一面,这就体现了行腔中高低抑扬的演唱方式。

学习吴歌《山歌》这首歌曲,使我对吴地文化的了解有了浓厚的兴趣,吴歌的内涵不仅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状态,还反映了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吴歌也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采集、归类、描写与保存等这些工作得到了特别的重视。所以传承我们中国民族的本土文化责无旁贷!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就应该多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的艺术交流,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更长久的未来!

参考问下:

[1]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中华书局.

[2]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文化艺术出版社.

[3]付翠屏.古韵今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M].中国戏剧出版社.

上一篇:木化石材料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设计研究 下一篇:舞美设计:当代与传统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