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国碳金融的思考

时间:2022-01-06 10:15:47

关于发展我国碳金融的思考

摘 要: 当前,碳金融已成为全球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并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新领域。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碳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碳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碳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金融;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24-02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亿美元,六年时间增长了120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一、碳金融发展的国际现状

碳金融的理论基础和传统金融是一致的,只不过碳金融更强调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金融与环境的关系,更加注重通过金融手段来改善环境。目前,碳金融的国际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建立赤道原则、重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清洁能源机制的蓬勃发展。

(一)制定助推低碳经济的国际准则――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准则。赤道原则正式形成于2003年,当年6月,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10家国际领先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随后,汇丰银行、JP摩根、渣打银行和美洲银行等世界知名金融机构也纷纷接受这些原则。

赤道原则的确立是针对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最低行业标准,其适用的项目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涉及制造业、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等62个行业,内容不仅涵盖环境保护,还包括健康、安全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标准。根据IFC的政策,金融机构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问题,将项目按照高、中、低级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只有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对环境问题负责时,方可对项目提供资助。截至2009年3月,全球五大洲一共有67家世界大型金融机构接受了赤道原则。其中IFC扮演的角色就是筹集专项资金无偿用于促进世界各国的节能和环保。赤道原则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绿色保险”、“绿色资本市场”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业务近年来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势头十分迅速。赤道原则的信贷理念与碳金融的实质不谋而合。

(二)建立促进国际减排的碳交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碳交易市场

1.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诞生直接源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履约。

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2005年2月正式生效,成为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和国际“碳交易”市场诞生的动因。《京都议定书》成功之处在于:一是规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综合历史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二是明确全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其量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在1990年的基准上至少减少5.2%;三是架构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即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ed,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 Trade,ET)。三种域外减排和减排额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碳减排”的抵销额,以低成本获得“碳减排”配额,缓解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直接推动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2.基于碳金融产品的金融创新活动加速碳交易市场的形成

目前,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碳交易,欧洲一些活跃的银行建立碳交易柜台,提供买卖经纪、风险管理和交易操作等服务;二是基于碳排放额度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开发碳排放额度的远期、互换、期权、额度抵押贷款等产品,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及融资服务;三是碳排放额度保管服务,一些银行为客户提供碳排放额度保管、账户登记和交易清算服务;四是碳基金,碳基金专门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包括从现有减排项目中购买排放额度或直接投资于新项目,这类基金包括国际多边援助机构受各国或地区委托所设立的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性投资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及一些自愿进行减排的基金等。

二、我国发展碳金融面临的挑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交易量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据世界银行测算,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预计其中至少有30亿吨购自中国。因此,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这也为我国在新的全球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提供了可能。然而,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目前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

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二)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三)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此外,开发CDM项目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支持。

三、我国发展碳金融的路径选择

发展碳金融不仅有利于我国降低减排成本、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和减缓碳风险,拓展金融创新的领域,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应对并把握碳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可以从以下层面着手:

(一)探讨碳金融市场的功能及其影响,研究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为我国发展碳金融提供借鉴

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导致国际金融业由传统金融迈向碳金融的结构性变革。碳金融的功能主要包括价格信号引导减排的成本效益转化功能,产业结构调整的融资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促进国际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功能。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交易市场,一旦碳排放指标和减排额度被确定和分配,这种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权利,将与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联系起来,碳排放权有可能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针对减排新格局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利用国际碳金融市场寻求技术和资金的转移,以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探讨人民币是否能够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无疑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二)密切跟踪碳金融市场深化与金融衍生品创新趋势、包括基于欧盟排放配额EUAs的传统衍生品、基于核证减排量CERs和ERUs的远期、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基于投资碳资产未来现金流的证券化产品、碳保险以及各类挂钩“碳资产”的结构性产品,深入分析其产品设计、定价机制、影响因素及风险对冲机制

相比一般商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着更大的政策性和技术性风险,因而国际市场对于期货、期权等碳金融工具的需求日益显现,而期货市场对于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十分重要,其建立则会对现货市场的定价发挥引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在建立了期货市场之后,中国才能真正具有碳价格的话语权,因此探讨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可行性、交易风险的管理、风险评估监测体系的建立等问题十分必要。因此,中国应积极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各种远期、期货、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为构建碳金融市场及碳资本体系提供建设性思路,从而提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的定价能力。

(三)深入分析影响国际碳交易价格的各种因素,系统探讨交易碳定价的难题及关键

定价机制一直是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涉及到市场运行的成本效率、风险及市场参与主体的各方权益的关键所在。在2008年国际碳市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出现价格下滑时,中国企业在CDM项目建设周期中承担了巨大的买方违约风险。由此可见,碳交易价格持续走低,必然削弱我国企业发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积极性,进而可能影响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系统探讨国际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波动及走势分析,并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预测,对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易,提高定价格能力并防范市场风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关注碳金融面临的风险问题

碳金融蕴含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其中不仅具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且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尤为突出,目前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主体对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还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一方面,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制约市场的发展。包括有关认证的标准和程序会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由于项目交易涉及不同东道国的法律制约构成法律风险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相关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产生了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仅涵盖2008-2012年,各国对其有关规定仍存在广泛争议,目前实施的各项制度在2012年以后是否延续的不确定性对形成统一的国际碳金融市场将会是最大障碍。所以,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非常巨大的,如何预警、防范并管理这些风险值得深入探讨。

(五)从制度层面上来看,需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市场提供建立相关的政策框架与制度安排

具体包括排放权交易体系及交易平台的搭建、定价机制、政策激励机制、拓展投融资路径(政府如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碳金融领域)、丰富参与主体(如引导如何引导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并更多参与碳金融市场)、设立碳基金、机构投资者培育、排放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交易所的制度完善、信用评级、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监管体系等多维度,从制度建设和政策层面进行中国未来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谋划,还可以从金融创新层面引入银行类碳基金理财产品、信托类碳金融产品、融资租赁、碳交易保险等增强我国碳交易的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企业在碳市场的定价权,从而推动碳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顺利衔接。

参考文献:

[1] 邹建中.经济热了,可别让地球也跟着热起来――《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之际访日中环境协会理事长宋青宜女士[J].观察与思考,2008(Z1).

[2] 曹宪纲.浅谈《京部议定书》对我国产生的影响[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09).

[3] 陈永红.不是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资讯,2010(24).

[4] 郑雅婷.浅析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J].北方经贸,2010(11).

[5] 杨峰.金融创新与我国碳金融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8).

[6] 姚筑.新形势下对金融创新的几点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上一篇:弘扬延安精神 坚持艰苦奋斗 下一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界定的几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