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玉山圩河道污染及治理措施研究

时间:2022-01-04 02:21:24

昆山市玉山圩河道污染及治理措施研究

摘 要:该文阐述了昆山市玉山圩河道的污染现状,探究了其成因,最后提出了五点整治措施,即截污控污、调水蓄水、河床清淤、生态护岸、生物修复。

关键词:河道 污染 治理措施 研究

中图分类号:TV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31-02

昆山市水系流域河网纵横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昆山市河网水系具有防洪、排涝、航运、灌溉、景观等多种功能。随着昆山市经济的迅猛发展,致使部分河流出现水质严重恶化、水体黑臭等多种水环境问题,既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将制约昆山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城区河道进行整治迫在眉睫。

1 河道污染现状

昆山市老城区玉山圩由原玉山圩与红峰圩合并而成。圩区北起北环城河,南至娄江,西起叶荷河,东至东环城河。圩区总面积6033.2亩,水面积176.86亩,水面率2.93%。圩区一般地面高程4.00 m左右,属于昆山半高田圩区,圩区排涝流量17.8 m3/s。玉山圩内共有8条河道,分别为致塘河、后街河、望山河、风车浜、虹桥浜、东仓基河、西仓基河以及大西门河,河道全长7148 m。

近年来随着昆山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老城区河道水环境问题有恶化的趋势,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2012年6月21日昆山市水利设计院委托专业单位对老城区致塘河、望山河、后街河、西仓基河、东仓基河、风车浜等河道分早、中、晚3个时段进行水样取点后送昆山市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分析,对pH值、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以及色度等6项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望山河、致塘河生化需氧量为Ⅴ类水指标,望山河、致塘河、后街河化学需氧量为Ⅴ类水指标,部分达到劣Ⅴ类水指标,望山河、致塘河、后街河总磷为劣Ⅴ类水指标,所测所有河道总氮均为劣Ⅴ类水指标。

2 河道污染的成因

2.1 截污控污不彻底

昆山市玉山圩的老城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雨污水分流改造,目前小区的截污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是因为居住和流动人口集聚增长,二手房装修改造,商业街业态调整造成每天近7000 m3的污水流入8条河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小区雨水管网仍未健全,居民将阳台雨水、车库改装后居住生活污水采用管道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内;②老城区道路、公共建筑及小区雨污分流过程中出现污水管错接、漏接现场,致使雨水管中出现生活污水排入河道;③老城区作为昆山市中心城区,商业、第三产业十分发达,众多的商业及第三产业产生的生活污水未能全部进入污水管网,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④老城区作为昆山市中心城区,因停车场区域不足,沿路停车、占道停车现象严重,区域内上万辆汽车沿河停靠,汽车污染严重加大道路污水量,随着雨水径流直接进入河道;⑤前期雨水冲刷地面时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但由于昆山老城区内前期污水截止阀建设不完善,故使得大量前期雨水直接排入河道;⑥昆山市老城区沿河公共厕所化粪池均为砖砌结构,由于年代较久,出现不同情况的损坏或者渗透现场,致使化粪池内污水直接流入或者渗透至河道内。

2.2 河道水流不畅

为满足防洪需要,昆山市老城区玉山圩内河道已经全部实现了闸控,虽然满足了防洪的需要,但是也带来了流水不畅,蓄水不足,水流交换速度变慢现象。在不进行人工调水的条件下,水体流动性较差,流速很小,甚至长期处于滞流状态。河道水体的滞流、缓流现状降低了水体自身的流动复氧能力,致使水体的溶解氧长期低于正常水平,破坏了河道内生物群体的生活环境,打破了河道内的生物链,最终破坏河道自身的生态环境,致使河道丧失自净能力。

2.3 河道底泥淤积

老城区部分河道虽然每间隔一定时间清淤一次,但是由于沿河商业和居民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废物、废渣及垃圾,造成河道水质被污染,致使河水水质明显恶化,水体发黑,发臭,出行高峰期水面生活垃圾漂浮。河道的底泥淤积过厚,过量的污染有机质,有毒有害微量有机物逐渐沉积与底泥之中,随着气温和水温的升高,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在厌缺氧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分解反应,释放出具有恶臭气味的气体和黑色的腐殖质,直接导致河道的发黑散臭。

2.4 河道过度硬化

河道挡墙均为浆砌石,后街河河床底在20世纪80年代被硬化,硬化的河岸、河底没有了泥层,具有净水作用的植物、微生物和鱼类都难以繁殖和生长,失去了河道原来自身的生态修复功能,使河道水体与外部生态环境割裂开,阻碍了水体与土壤的物质交换,缺失了土壤与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附与净化作用,这会使河水水质下降。

3 河道整治措施

为了改善昆山市玉山圩河道水环境,做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全面消除感官黑臭,治理目标为一般河道水质基本达到景观用水标准,优于V类水体水质标准,重点河道水质达到城市景观水标准,治理原则遵循功能性原则、生态治理原则、自然和谐原则,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整治措施:

3.1 截污控污

昆山市玉山圩老城区黑臭河道整治的重点在于截污控污,一是小区雨污水分流改造,主要包括对建造年较早的未改造的小区进行综合改造,对已改造的小区进行雨污水分流排查,将错接漏接的污水管道进行改造。二是进行入河管道末端截污,采用新型末端截污设施,对75处有污水入河的管道进行截污,其中小区雨水管44处,道路雨水管26处,污水溢流口5处,截流的污水全部引排至污水主干网。三是截流处理道路初期雨水6处,沿街污水收集处理10处,沿河公共厕所改造7处。

3.2 河床清淤

河床清淤即通过工程措施,清理和疏浚河道中的冲积物、堆积物,以及其它废弃的建筑物。清理范围一般以低于枯水期河水位为宜。玉山圩河道河床清淤长度为6.97 km,清理后还将产生大量污泥,若采取卫生填埋、污泥干化、焚烧等传统措施,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1],为此应利用昆山境内现有的一些砖瓦厂,将污泥卖给砖瓦厂,用于制造砖瓦、陶粒、回填土、水泥、混凝土骨料等建筑材料。底泥建材资源化,不仅能够达到河道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的目的,基本避免二次污染,还可变废为宝,获取经济效益。

3.3 生态护岸

为了突出河流的自然特性,河岸应采用“多自然工法”的河岸处理技术,为更多的水生物提供栖息、生存、繁殖的空间。建议根据各河道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生态型护堤[2-3]:①干砌块料加草皮护坡:即下半部分别采用坡度为1:2的干砌石或砼预制块斜坡,滩地顶至正常水位以下0.5 m内采用3~5 m宽平坡或缓坡滩地绿化带。干砌块料护坡自上而下依次为25 cm厚干砌块料、10 cm厚的碎石垫层、反滤土工布。②土工隔栅固岸插杞柳:岸坡整为1∶2斜坡,铺粘土0.4 m厚,顺斜坡铺土工隔栅网,两端分别埋人滩地深l m。垂直斜坡埋入柳木桩,木桩长1.5 m,以固定土工隔栅网,粘土中插人杞柳。③圆木桩种植平台,在河岸河床密打圆木桩,形成低于常水位10至50 cm的挺水植物种植平台,既美化河床,又增加河道自净处理能力。

3.4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4-5]。它通常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水生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人工湿地净化、生态浮床净化等。借鉴昆山市其他地区的河道整治的措施,玉山圩河道的生物修复手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各河道周边环境的特点,选用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进行种植;②在各河道内投放底栖动物(河蚌、螺蛳)、滤食性鱼类以及净水菌群;③建设生态浮岛,即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利用种植的植物净化水体。另外,在河道水体污染严重的区域,适当增设河道曝气增氧装置,以提高水体含氧量,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3.5 调水蓄水

利用老城区圩区水利工程进行封闭治理,利用亭林公园西侧3.5万m2的水面建水涵养中心,涵养中心沿岸建潜流湿地3000m2,在大西门和西仓基两处各建景观生态垂直流湿地1座,湿地给涵养中心补充地表Ⅲ类水的优质水源达3000~6000m3每天,通过生态修复措施保持涵养中心的水质优于地表Ⅳ类标准,另外通过圩口站闸加设的小流量水泵使8条河道形成循环引调水的系统。水利工程调度引调水主要是利用大量较清洁的水源使河道内人工修复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生态系统保持正常,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其次是在河道水体引流过程中污染物通过稀释,扩散和迁移得到快速转移,从而使内河黑臭面貌得到快速改善。蓄水主要是为了在雨水枯季可以向河道中注入新鲜水,增加河道水体环境容量,以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4 结语

昆山市河道整治工作的开展,不仅将有效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昆山市的整体形象,更有助于促进昆山市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针对昆山市玉山圩河道的污染现状,提出了截污控污、调水蓄水、河床清淤、生态护岸、生物修复五点措施,这是基于河道治理的一般规则“开源、截流、疏浚、修复”以及昆山玉山圩河道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这必将有助于河道整治工作的开展。当然实际整治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问题,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馨,张家梅.天津市排污河道底泥的处置途径分析[J].天津市政设计,2003(34).

[2] 吴兴扣.生态护岸的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

[3] 张长银.江苏省通扬运河海安段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实践[J].人民长江,2012(18).

[4] 邓耀明.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09(2)增刊.

[5] 喻刚.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新思路[J].上海水务,2008(3).

上一篇:《机械制图》课兴趣教学 下一篇:浅析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重要性和建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