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范文

时间:2023-03-16 15:32:20

安全监管

安全监管范文第1篇

一、加强药品生产监督管理,深化药品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动态监管和现场检查工作,完善日常监督制度,确保进入市场的药品安全有效。

1、继续深入贯彻全省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行动方案,按照省局要求,扎实推进全市药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使违法行为得到处理,违规行为得到纠正,药品生产秩序根本好转。

2、对注射剂药品生产企业试行派驻监督员制度,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向注射剂药品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同时对派驻工作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扎实推进。

3、分类监督、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开展跟踪检查和专项检查,配合省局做好飞行检查,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果。

对注射剂高风险产品进行重点监管。**年除积极配合省局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外,市局对大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进行驻厂监督,对其他药品制剂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半年一次,对原料药、医用氧、外用药GMP跟踪检查全年不少于一次。对全市药品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4、深入贯彻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办法,依法加强医疗机构制剂日常监督管理,对全市两家持证单位进行一次检查。

5、配合省局做好环球药业等企业GMP证书到期复认证工作。

6、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动态监管,建立药品生产信用体系,探索开展远程监控网络建设试点工作,增强企业的守法自律意识。

7、加大对药品生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8、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对基层监管人员和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今年计划开展两次培训。

二、进一步推动实施GLP、GCP,规范药品研究过程,提高药品研究质量,强化药品研究监督管理

9、贯彻落实即将颁布实施的药品研究监督管理办法,全面加强药物研究监管工作。指导和监督丰原科技开发公司和蚌医附院开展实施GLP、GCP工作。继续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工作,完善药物临床试验监管体系。

10、加强日常监管,加大事中监督力度,对本辖区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按照20%的比例进行现场检查。按照省局部署,开展临床前研究机构登记备案工作。配合省局对药品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过程进行随机和有因监督检查。

三、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预警作用。

11、继续贯彻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12、继续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稳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可利用度。

13、进一步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预警作用,配合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引导和监督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四、进一步做好特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14、进一步宣传、贯彻《品和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和国家局有关规范性文件,做好相关人员的特药管理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

15、完善特药监管责任制,按照层级与下一级机构和重点监管单位签订特殊药品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和特殊药品相关企业的任务与职责。

16、加强日常监管,对本行政区域内品、一类区域性批发企业和重点监管的特殊药品生产企业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对其他特殊药品生产企业、第二类批发、零售企业以及使用特殊药品的生产企业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做好重点品种的监管工作。

17、加强对医疗用毒性药品、兴奋剂类药品经营日常监督工作,继续做好禁毒工作。

18、制定**市品、滥用和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品、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按照省局部署,开展特药监控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安全监管范文第2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供给充足有余,在满足食品需求供给平衡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假冒伪劣食品频频被曝光,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指出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二、我国主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我国国务院于1979年8月28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11月19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10月30日了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2月28日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正式生效,《食品安全法》呈现的特点:明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确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统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强化经营者的社会责任、食品添加剂必须安全可靠、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效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确立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于2009年7月8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自2009年7月20日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在《食品安全法》规定风险评估、体现预防为主、科学监管的指导思想基础上,条例明确规定应当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情形;建立食品批发零售销售记录制度;详细规定了召回制度;细化了食品附件制度;明确了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病毒性肝炎”的范围。

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有关劣质食品的报道层出不穷,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福寿螺、毒火腿、瘦肉精、毛发酱油、黑心月饼及2008年9月份曝光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一起起怵目惊心,轻者致病,重者导致死亡。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始终没有停止过,并在每年的元旦、春节、国庆、中秋等重大节日期间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同时也查处了不少违法单位。但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

我国曾发生的较大食品安全事件:(一)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经济损失惨重。(二)2008年6月发生的新生儿从出生起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而患“肾结石”病,随后全国其他各省均有类似案例发生,共有6个婴孩食用含有三聚氰胺三鹿牌奶粉死亡,逾30万儿童患病。此次事件又一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的重要,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食得安全,食得放心,这些工作刻不容缓。

四、引起食品安全隐患的因素

1、残留于农产品中的化肥、农药等

由于多施和不按比例要求滥用农药,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被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导致中毒,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农产品中有机磷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的现象较为突出。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给农作物施用化肥,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在人口腔和胃肠中存在的细菌作用下可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大量聚集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摄入,可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实验已经证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的诱癌时间随人体摄入量增多而缩短。

2、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的抗生素、激素等

为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的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可残留于动物组织中。抗生素、激素及其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和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增加了潜在食品安全问题。近年,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使食用残留“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3、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人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导致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可改善和提高食品的色、香、味及口感;保持食品营养价值;有利于食品的保藏运输;防止食品提早变质。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须按照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添加,超量使用也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5、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食品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6、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转基因技术应用在食品的生产或制造有诸多好处,但在评估食品的安全性时,仍必须分析由基因改造所产生之预期及非预期效果。由于转基因食品不同于相同生物来源之传统食品,遗传性状的改变,将可能影响细胞内之蛋白质组成,进而造成成份浓度变化或新的代谢物生成,其结果可能导致有毒物质产生或引起人的过敏症状,甚至有人怀疑基因会在人体内发生转移,造成难以想你的后果。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包括:食物内所产生的新毒素和过敏原;不自然食物所引起其它损害健康的影响;应用在农作物上的化学药品增加水和食物的污染;抗除草剂的杂草会产生;疾病的散播跨越物种障碍;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的损失;生态平衡的干扰。

五、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提出几点意见

鉴于以上引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应从食品原料采购、加工生产、运输等环节控制,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结合我县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意见:新晨

(一)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以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范)相配套的,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

(二)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质量监督部门加强对食品加工生产的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食品流通的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

(三)我县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呈现的特点有:规模小、小作坊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根据食品加工量化等级评分标准我县的食品加工企业均为C级,各厂的综合实力有待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为支撑、以工作标准为手段。近年来,HACCP已经成为国际、国内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是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的安全进行控制。

在食品加工企业中推行HACCP(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中文名称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有利于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HACCP表示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确保食品在消费、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

(四)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的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大对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加工单位,在食品原材料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管理,引导其按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添加食品添加剂;加强对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对不符合标准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不允许上市销售。

安全监管范文第3篇

者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在管理手段上,逐步采用"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模式。

一、统一管理原则

职能整合、统一管理是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显著特征。1998年,美国政府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美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农业部、商业部、卫生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环境保护局、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席由农业部部长、卫生部部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共同担任,形成监督食品安全的三驾马车。美国政府食品安全的管理特点是职能互不交叉,一个部门负责一个或数个产品的全部安全工作,在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实现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目前,美国的食品安全系统主要涉及六个部门,即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环境保护局(EPA)、商业部的国家渔业局(NMFS)、卫生部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等。其中,FSIS主管肉、禽、蛋制品的安全,FDA负责FSIS职责之外的食品掺假、存在不安全隐患、标签夸大宣传等工作;APHIS主要是保护动植物免受害虫和疾病的威胁,EPA主要维护公众及环境健康,避免农药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加强对宠物的管理;NMFS执行海产品检测以及定级程序等,CDC负责研究、监管与食品消费相关的疾病。同时,海关负责定期检查、留样监测进口食品。

另外,联邦当局还有一些食品安全派出机构,如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农业研究署(ARS)、州际研究、教育和推广合作署(CSREES)、农业市场署(AMS)、经济研究署(ERS)、谷物检验、包装和堆料场管理局(GIPSA)、美国法典办公室等,与各州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配合,形成食品安全管理网络。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原则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顺利推行的基础,美国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从1906年美国第一部与食品有关的法规《食品和药品法》开始,近一个世纪来,美国政府制定和修订了35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规,其中直接相关的法令有7部。这7部法令既有综合性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令》、《公共卫生服务法》、《食品质量保护法》;也有非常具体的《联邦肉类检查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食品安全法令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和监管程序,如《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对掺假食品、错贴标签的食品、紧急状态下食品的控制、发生争议时的司法复议等内容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为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公正、合理,美国针对公共参与决策和公平执法等设定了专门的法规。管理机构必须遵守的程序性法令包括《行政程序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信息公开法》等。

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首要职能,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这些标准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以及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等。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法规的主要部门为食品药品管理局和环境保护局。食品药品管理局负责除肉类和家禽产品外美国国内和进口的食品安全以及制订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最高限量法规和标准;环境保护局负责饮用水、新的杀虫剂及毒物、垃圾等方面的安全,制订农药、环境化学物的残留限量和有关法规。

三、实施风险管理原则

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尽可能控制食品风险,保障公众健康。风险管理的程序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评估"、"管理决策的实施"、"监控和评价"等内容。风险评估是对所有食品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估,应用科学手段,研究危害因素的特征,并对它们影响的范围、涉及的人群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风险管理措施的评估包括确定现有的管理选项、选择最佳的管理选项、确定最终的管理措施等;监控和评价指的是对实施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及在必要时对风险管理和评估进行审查。

美国《总统食品安全计划》强调了风险评估在实现食品安全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这项计划号召对食品安全负有风险管理责任的所有联邦政府机构成立"机构间风险评估协会",该协会通过鼓励研究开发预测性模型和其他工具的方法,促进微生物风险评估工作的进展。管理机构还在实施各种风险管理对策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推行HACCP(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作为新的风险管理工具,认清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防范。

四、信息公开透明原则

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强调"保持每一步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性。"

美国政府强调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通过定时食品市场检测等信息、及时通报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在互联网上管理机构的议案等,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政府还提供平台让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并加强对媒体的管理,要求媒体以客观、准确、科学的食品信息服务于社会,不得炒作新闻,制造轰动效应牟取利益,造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美国法律要求政府在制定行政法规时,允许国内外的任何个人和单位获得政府决策依据的信息,并进行评论,确保法规修订是在公开、透明、交互方式下进行的。

五、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原则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监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

一种食品的安全由一个部门负责的特点,使得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的责任主体明确,容易操作。目前,美国已建立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中,最典型的就是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广泛实施的《通用良好生产规章》(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体系(HACCP)。GMP规定了为保证卫生状态,哪些种类的建筑物、设备、装备、装置是必须的,哪些错误必须避免,还涉及诸如通风设置、设备清洗等要求。同时,相关部门实施病虫害安全管理规范、发展良好农业生产规范,以便减少杀虫剂的残留和微生物对最终食品的危险性。

六、责任主体限定原则

在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中,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责任,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对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风险。

按照美国法律,企业作为当事人对食品安全负主要责任。企业应根据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来生产食品,确保其生产、销售的食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合适的标准,监督企业按照这些标准和食品安全法规进行食品生产,并在必要时采取制裁措施。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于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还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

七、专家参与原则

随着新资源、新材料、新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多环境污染物的出现,食品危害因素越来越复杂,风险越来越大,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充分利用专家力量,让专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美国政府一方面在管理机构内部组织优秀科学家加强前沿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部门以外的专家资源,通过技术咨询、合作研究等各种形式,使之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服务。同时与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分享最新的科学进展成果。政府还充分利用检验机构的专业力量。美国的食品检验机构中有大批食品工艺、微生物、营养、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系统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收集并分析样品、监控进口产品、从事消费者研究等工作。

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知识培训,也是食品安全专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农业部的消费者热线每年要答复大量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知识、风险防护、营养搭配等方面的咨询。

八、充分发挥消费者作用原则

美国非常重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听取消费者的建议,确保其工作能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在立法和修订过程中都允许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立法机构通常发表一个条例提案的先期通知,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征询公众的意见;在最终法规发表前,要为消费者提供开展讨论和发表评论的机会;当遇到特别复杂的问题,需要立法机构外的专家建议时,立法机构还将根据需要通过非正式信息途径召开公众会议,收集消费者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如果个人或机构对立法机构的决策提出异议时,还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诉。

九、预防为主原则

美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预防措施,并以科学性的危害分析作为制定食品安全系统政策的基础。HACCP体系作为世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质量保证系统,在美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HACCP体系的目标在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它通过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对食品安全有影响的环节,确定关键性的控制点,并为每个关键点确定衡量限制和监控程序,在生产中对关键点严密监控,一旦出现问题,马上采取纠正和控制措施消除隐患。采用HACCP体系,既能全面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使食品的加工生产、包装贮藏、销售消费都在统一的规范制约下运行,又能突出重点,减少食品安全控制的总支出,提高经济效益,为保证食品安全奠定可靠的基础。HACCP系统还要求企业具备严格的档案制度(档案的保存期至少要等于所生产食品的保质期),并对食品链的各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样,易于分清安全事故责任人,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美国还建立了食品和饲料成分的控制体系,如为防止疯牛病的传播,政府根据行政程序法令的相关规定,在充分争取行业协会、专家、相关利益团体以及消费者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严格禁止利用某些动物蛋白喂养反刍动物的规定,从饲养环节上控制疯牛病的发生。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美国政府着力减弱食品添加剂、杀虫剂等对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根据规定,任何食品添加剂上市之前,生产者必须提供其产品安全性的证明,管理当局对有关数据进行评价,必要时还要进行细致的检测,以确定添加剂的安全性。所有审查活动都有详细记录,且要向社会公开。

安全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管 措施

食品安全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活,食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从农田养殖到老百姓的餐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链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食品数量的供给已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但其质量安全却远远未能达到人们的需求。鉴于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加强监管和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已成为全球的趋势。2011年1月份,《求是》主办的《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该报告内容显示,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担忧。近年来,全国上下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比如1996年、1998年、2004年均出现了散装白酒引起的特大食物中毒事件,2005年上半年的苏丹红事件,2005年10月开始的禽流感,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康师傅水源事件等等。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映了公共食品安全的诸多隐患和所面临的危机。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已成为一项重要国策。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从原料到成品过程中,历经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及销售等诸多环节,各环节因人为因素都会存在隐患和问题。

1.种养殖环节的污染问题。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农产品全过程质量监控难度大。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现象严重,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的农药,兽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仍有发生。

2.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较多。突出表现为食品生产企业多、小、散、乱。100多万个食品生产单位,约8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

3.食品流通秩序较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达300多万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甚至成为假冒伪劣食品集散地。一些经营企业贪图私利,蓄意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现象屡禁不止。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时常伪造标识,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4.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相对薄弱。不法分子将假劣食品销往农村集贸市场和小卖店,农民购买食品时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蒙受损失,在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中,农民的权益受到最直接和最严重的伤害。食品安全执法监督中存在的依据标准不统一问题,也伤害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积极性。

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农业中的种植养殖业,生产加工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等。虽种养殖业、生产企业、消费者都存在诸多隐患,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应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1.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虽然各相关部门已出台了大量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法律多,不到位。2007年10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该法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中。

2.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效力度不足。管制执法是整个管制过程中的一部分。保证执法权威、公正、独立是维护良好市场的关键。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必然会出现多头执法。食品的执法权分散在各个相关食品监管部门,执法中常存在交叉现象。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部门之间推委扯皮,职能分散与职能交叉并存,从而影响执法力度。例如一头猪瘦肉精含量超标,可有关部门依然在屠宰场里为谁来处理这头猪争论不休。两个相关部门互相扯皮,都拿出本部门文件证明自己无权处理此事,最后,这头猪在大家的联合执法下,才得以无害化处理。此外,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手段软弱等问题较为普遍。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有时采证追踪较为困难,执法不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3.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机制不健全。由于历史原因,监管体制的关系繁杂。涉及食品监管的政府部门多达20多个,使行政资源分散,且行政资源在各行政层级间分布不均。加上行政部门之间争权夺利及地方保护主义,使过度管制与管制不力并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管制过度。由于长期社会性管制的历史原因,出现多个部门对食品进行管理的现象。二是管制不力。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的产业链条长,监管环节和品种多,监管难度大,监督查处不到位,存在监管漏洞。

4.食品监管机构的权责不对等。行政组织应注重职、责、权相称的原则,这是确保行政管理活动有效运行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建设科学的行政组织的内在要求。行政组织是一个由职、责、权关系组成的体系,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三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在政府结构中调整好三者的关系。要明确规定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责范围,授予相应的行政权力,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建立和完善责权一致的行政体系,使其所承担的职责和拥有的权力相等。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权大于责或责大于权都必然会影响政府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如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虽然肩负食品药品监管的主要职能,但对食品药品的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等职能并未随之转移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造成有责无权的状况发生,势必影响部门的积极性,不利于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监管的质量和效率低下。此外,行政级别太低、资源有限、行政经费不足等也是影响职能部门的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权威性的重要因素。

5.食品安全危机应对机制缺失。近来各地开始逐步在启动危机预警系统,由于尚未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危机应对系统,故缺乏快速协调和高效的危机决策和应对措施。如何提高危机中的政府公信力,加强食品安全问责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6.食品标识等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委托理论,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发生委托关系,当委托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导致所有者难以有效监督者的行为,使得效率低下,这解释了信息不对称对管制效率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管制环境下,政府管制者总是面临着如何打破被管制者对信息的垄断问题,以取得尽可能多的管制信息,提高管制效率,并消除交易双方中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反,不少企业为减少私人成本,增加收益,利用消费者对许多食品药品知识不了解的弱点,散布产品虚假信息或不提供信息,甚至对管制者提供虚假信息,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以向市场提供质次价高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表现在食品标识不清或不真实,结果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食品药品不完全信息的事例解释了产品的质量市场失败的基本原理。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要减少或消除食品安全事件,关键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相关法律的保证下,在监管体制上形成统一管理,协调高效运作的架构,强调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以提高监管效率。

(一)政府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与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顺利推行的基础,我国应尽快制订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依据,适应新形势要求,从法律上明确和协调各相关部门的职责。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首要职能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这些标准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量,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及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等。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所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国家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但远远落后于现行的国际标准,我国应对所有现行标准尽快进行调整。针对具体问题,对各种标准进行添加、修订、废除,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以适应国际国内的消费者日趋强烈的要求保障食品安全形式的需要。

(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构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应切实把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纳入重要议程,不断完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更好实现对整个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有效的监督管理。要进一步强化卫生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的力度,在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超脱各监管部门职责、规格较高、权威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专门综合协调机构,作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认真解决因监管界限不清而出现的监管真空问题。就当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明确监管责任。对于前店后厂、前摊后店、即做即卖,兼具生产、流通、餐饮的面包房、馒头店、烤饼房等生产经营项目,按其最终经营行为分头监管。最终行为是销售,暂不设生产许可,可由工商部门负责监管;生产规模较大的、产品批发销售、一厂多店的生产加工小作坊,可由质监部门监管。

(三)加强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

我国政府必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督管理,完善食品监管的各项基本环节和制度,形成“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配合,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监管工作格局。一是抓好农产品源头管理,加强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初加工管理。通过具体的农产品标准,严厉打击在饲料、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添加禁用化学品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的行为,大力提倡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二是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规程,从原料到加工制造过程保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在部分行业中强制执行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生产管理。三是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对上市农产品的检查,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用于食品原料,建立健全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检测标准与方法,提倡连锁和超市经营食品,逐步减少个体摊点。四是建立典型食品企业示范工程。选择食品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农业、工业和流通企业建立安全体系,在地方和全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云辉.基于政府管制视角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J].调研世界.2009(6):37~39

[2]周应恒,霍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91~-95

[3]徐金海.政府监管与食品质量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 :85~90

安全监管范文第5篇

最近以来,食品安全监管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在我看来,有必要搞清楚食品安全监管“管什么”和“管不了什么”两个核心问题。 管什么? 第一,管有毒有害。主要是指产品本身的安全管理,凡是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都应依法查处,不能生产和销售。凡是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其他任何物质都应坚决查处。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完善,政府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权力也很清楚。所谓的有关专家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是世界上最严的”,大概指的就是这方面的职能和职责。 第二,管依法行政。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监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二是行业管理。这两方面不能混为一谈。所谓行政管理是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且有行政干预的权力;所谓行业管理是指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没有行政干预的权力,只有行业引导的职能。 目前与“依法行政”相对应的,主要有“标准化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其中对食品行业和食品安全的管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这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依法行政必须遵守的原则问题。如果对强制性条款与内容和推荐性条款的内容一视同仁,则会出现监管的错位和越位。所以说,依法行政是依法查处的前提。所谓的食品安全监管“依法创新”则不符合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理念,还容易造成监管的缺位和执行中的随意性。 第三,管行政问责。行政问责主要是对政府监管部门公务人员不勤政、不作为和工作失职行为作出处罚措施。温总理在人大会议答记者会上提出的“政令难出中南海”,指的就是这类问题。既然存在上述现象,那么可想而知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部分公职人员的所作所为给监管工作和食品生产企业带来多少麻烦。最近,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就把“行政问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有力的促进作用。 第四,管执法犯法。执法犯法是指政府管理机关的公务人员为谋取私利,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自由裁量权限,公开地、半公开地向企业索要好处费或暗示企业“交钱了事”的一种敲诈勒索行为。这种行为影响极坏,极大地败坏了国家公务人员的声誉。这种人虽是少数害群之马,但在实际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视。如果任其发展,将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将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并极易形成“潜规则”,给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说,这是目前食品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管执法犯法方面,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防止个别媒体的不良行为发生,如所谓的“封口费”等。媒体虽不属于行政机关,但这种不良行为亦属于,相当于执法犯法。因为媒体本来应该是揭露食品安全事件和隐患的重要武器和手段之一。 第五,管。为了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央高层频频出手,重拳出击,在出台《食品安全法》以后,又成立了隶属国务院的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构。此举应看作是打击食品安全领域共谋犯罪的重要措施。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保护和官商共谋,有的地方甚至涉黑。如果没有公检法的配合和联合行动,食品安全监管就会收效甚微,甚至不断复发。 管不了什么? 第一,管不了消费习惯。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人们喜好不同,口味迥异,饮食文化千姿百态,地域特色非常明显。一部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唤起了多少国人的美食情结,也给广大食品生产企业许多启示。同时,也应促使中国的食品行业管理者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者深深地思考:什么是行业引导?什么是安全监管?而消费者习惯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只可引导,而不能监管。 第二,管不了产品开发。食品企业的产品开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产品开发必须要有创新,而创新则是企业家制胜的法宝,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满足千千万万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显然,在这方面政府监管无能为力。 第三,管不了功能营养。目前,我国的食品概念和范围还包括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运动饮料)、营养食品、强化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等。对这类食品生产的行业引导应该是可以的。一是引导膳食平衡,提倡营养健康;二是要保证消费者利益。一旦该生产企业向消费者做出了承诺,就要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否则就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查处。但是,提倡和引导,不等于强制。不能打着营养的旗号,给行业和企业规定一些不需要执行的强制性指标,更不能把推荐性的东西当做是强制性的东西去监管,谨防“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第四,管不了道德诚信。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食品安全监管属于行政执法监管,行政监管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但却管不了道德范围的事。诚信体系建设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行为却是无法靠专家评议和一纸证书就能建设好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法治法规,依靠法治和民主制度建设,逐步解决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体制性顽疾,才能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第五,管不了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近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屡屡提及的重要词汇。尤其是最近中央企业在大肆宣扬社会责任是自己应尽的最大责任,这一点都没错。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它们宣传的所谓“社会责任”也就是遵纪守法而已,这本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做到的。 我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应是履行好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以外的其他责任。如支持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捐助等。而中央企业的资产本来就是全民的,如果用于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与其他民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至于其他食品生产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是应该予以鼓励和提倡的,但与食品安全监管无关。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安全监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游艇 安全监管 法规

游艇产业被称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并成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游艇行业的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内地各省份城市都进行了游艇产业规划和码头俱乐部的建设。以温州为例,现有游艇和摩托艇97艘,洞头东港奥博休闲中心游艇俱乐部、瓯江明珠游艇会所、苍南海口游艇休闲度假中心均已动工兴建,游艇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在游艇产业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 国家也加强了对游艇的管理。2008年交通运输部颁布了《游艇安全管理规定》,2010年国家海事局印发了《游艇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另外浙江海事局、广东海事局、海南海事局等也相继颁布了游艇安全监管的实施细则等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非平衡安全监管与游艇行业发展的关系,加强游艇的安全监管工作等取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游艇行业的起步较晚,目前游艇安全监管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我国游艇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游艇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不完善

2008年颁布的《游艇安全管理规定》为游艇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有效依据,但部分条款规定的过于笼统、宽泛,可操作性不强,比如游艇的签证、航行、停泊、游艇俱乐部的安全管理等。

2、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由于游艇行业的高额利润,吸引了大批执业者的进入,虽然我国《游艇安全管理规定》严格要求游艇操作人员应当取得海事管理机构颁发的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但据实际调查大多数游艇执业者几乎均未接受相应的水上驾驶培训以及海事安全知识的教育。以温州为例,辖区现有游艇和摩托艇97艘,有游艇驾驶员证书有5艘,有摩托艇驾驶员证书的19艘,无驾驶证的75艘,其中无驾驶证的约占77%。

3、从业的培训监督不规范

《游艇安全管理规定》对游艇操作人员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具体操作不明确,各地做法也不相同。现有的培训机构大多只注重实际操作,轻视理论知识教育。《游艇安全管理规定》关于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配备也没有明确要求。

另外在日常的监管工作中,对游艇操纵人员取得适任证书后的实际适任性仍然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督,对游艇操纵人员适任证书有效期内的日常培训、应急演练、知识更新、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和执行安全管理规定情况的监督基本缺失。

4、游艇专属水域(航线)匮乏

由于游艇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游艇目前只能在海事机构批准的小范围内驾驶,没有为期制定和开发专门的航道或游览观光航线。因此,使得游艇在某些以商船为主的港口不得不与商船共用航道,大大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危险性。

另外,随着游艇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游艇的锚泊水域、跨境、省、市专属航线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测定游艇旅游专属航线和对游艇观光、锚泊水域进行合理有效的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以及科学规划审批游艇专属航线、划定功能海域,是游艇安全监管面临的新课题。

5、游艇动态监管基本处于空白

由于游艇船型大都较小,雷达系统对水上活动的游艇难以识别,但目前没有关于游艇安装AIS的强制要求,船位报告制度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游艇俱乐部及主管机关无法对游艇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实时监管。

游艇安全监管对策

1、完善游艇法规建设

游艇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目前国内仅有《游艇安全管理规定》等少数法律法规对游艇实施安全管理,而游艇码头的建设、游艇俱乐部的管理、游艇培训机构的管理、游艇相关水上活动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细则仍未出台。建议结合目前游艇监管的实际情况及国外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游艇安全管理规定》配套相关法律法规,为游艇的管理提供足够的法律依据。

2、加强游艇从业人员的考试、培训管理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游艇操纵人员培训、考试和发证管理体系,对游艇操纵人员培训考试内容进行统一和规范,重点要加强游艇操纵人员航海知识、实际操纵、避碰规则、水上应急和良好的驾驶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另外应加强游艇操纵人员的定期知识更新与培训、应急演练等,并将游艇操纵人员的管理纳入船员管理范畴。

3、推行游艇操纵人员见习期制度

建议参照川渝管理及机动车驾驶员管理的做法,设置游艇驾驶人员的见习期制度,规定必须在见习期满的操纵人员指导下见习航行一定时间或次数,以确保其实际操纵技能、航行经验和应急能力提高到足以帮助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进一步确保游艇水上活动安全。

4、建立游艇操纵人员违法记分制度

对游艇安全可以借鉴船员管理的做法,建立游艇操纵人员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记录违章船员受到行政处罚和违法记分,加强游艇操纵人员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对于一定期限内违法计分超过一定限度的操纵人员可采取暂扣证书、吊销证书等措施,对于严重违反有关规定、对水上交通安全构成重大危害的操纵人员可采取限制或禁止再次取得操纵人员证书等措施。通过建立这种游艇操纵人员安全管理跟踪制度,加大对游艇水上活动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和督促游艇操纵人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减少违规行动这一重要风险的发生。

5、加强对游艇俱乐部的管理

建议根据游艇俱乐部管理的游艇、游艇操纵人员的数量及航行区域的环境特点,按比例确定专职管理人员的最低配员要求,安全监管设施设备的配备要求。

参照高速客轮公司的SMS,督促经营游艇业的公司、游艇俱乐部(游艇会)的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主管机关定期进行SIM审核。

明确规定对游艇俱乐部实行海事监管定期检验制度,重点对其确保游艇安全和防止污染能力以及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验。

6、明确游艇安装AIS设备的强制要求

由于游艇船型小,在雷达监控下经常无法识别,同时游艇上又未强制要求安装AIS,导致在游艇实时动态监管方面存在严重的盲区。一旦游艇驶离码头,便淹没在茫茫海上,基本完全消失在海事机关监控视线范围内,其违规行为很难被发现,难以做到对其水上活动的实时有效监管。建议强制要求游艇安装AIS设备,通过该设备将游艇的位置和动态置于主管的实时监控之下,加强对其水上活动的监管和指挥调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游艇航行中的违规行为。

7、建立安全信息库和信息平台

水上交通安全主管机关要经常收集整理有关游艇发展的资讯信息,建立安全信息库和信息平台,及时为游艇提供气象、通航环境情况、水上交通事故、船舶动态等安全信息,为游艇提供安全服务,提供游艇推荐航线及航行安全建议。建立政府、企业、游艇等各级遇险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除政府提供的应急资源以外,建立社会应急资源库。水上交通安全主管机关要经常性地指导游艇经营公司和驾驶人员建立游艇安全应急计划,开展应急演习训练。

安全监管范文第7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20**〕18号,以下简称《通知》)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政办发〔20**〕113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加强我市药品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促进和谐首府建设,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清形势,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药品(含医疗器械)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和谐首府的建设。经过连续几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我市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全市药品市场秩序总体好转,但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反复期,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认清药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抓好药品安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学习和宣传贯彻《通知》、《意见》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各项要求,充分认识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首府中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重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通知》、《意见》精神上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药品监管指导思想和科学监管理念,准确把握工作定位,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监管与服务、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维护政府药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

二、健全体系,落实责任,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一)药品安全实行区(县)政府负责制。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对本区域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要把药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之中,始终担负起保障本地区药品安全的责任;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把本区域药品安全落到实处;要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制定措施,加强领导,把药品安全工作真正抓紧抓好;要支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不得要求药品监管部门承担经济发展指标和行业发展任务,更不得干扰药品监管部门正常监督执法;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二)积极推动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制落实。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扎实推进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建立药品安全评价体系,制定药品安全状况评估分析办法,定期评估和分析本辖区药品安全状况,针对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严格实行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领导不力、行政不作为、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区(县)、责任部门,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处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旦本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要快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消除危害;要建立健全药物警戒制度,加强市、县两级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报告、预警、再评价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药品安全事件的早期发现、有效应对和及时处置;在处置药品安全事件过程中,要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事态蔓延。

三、突出重点,加强整治,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一)加强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整治。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政办〔2006〕269号)精神,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一是加强对药品生产环节的整治。在药品生产环节,对生产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促使企业规范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要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有关规定,以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原辅料购进、工艺流程、药品出厂检验情况为重点检查内容,以注射剂生产企业、近期被举报的企业、国家和自治区药品质量抽查中有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为重点检查对象,加强日常监管和抽验,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坚决纠正,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要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T)加强对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的管理,重点检查医疗机构制剂是否严格按照审批标准配制,对制剂原辅料的购进、质量检验情况进行检查,尤其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民族药制剂的管理,杜绝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进入市场销售。二是加强对药品流通环节的整治。在药品流通环节,要加强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通过企业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情况,对认证后放松质量管理,未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组织经营活动的药品经营企业,依照《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要积极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工作,药品零售企业要严格处方管理,无处方不得销售处方药;要加强对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磷酸可待因制剂和盐酸曲马多制剂及复方地芬诺酯片的管理;要全面清理药品经营主体资格,坚决打击药品经营企业为他人经营药品提供场所、资质证明文件、票据的行为,严厉查处无证经营、从非法渠道购药和购销记录不完备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销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大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群众投诉多、有质量隐患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要积极开展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的专项检查,解决“一药多名”的问题。三是加强对药品使用环节的整治。在药品使用环节,要大力推进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和使用的管理,坚决纠正违法违规行为;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处方和药品使用行为,不得限制处方外流;要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管理与监督,增强公众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意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及时纠正过量使用抗菌药物行为;要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建立药品安全信息预警机制和控制处理机制,进一步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意识,及时处理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为药品再评价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二)推进社区、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药品安全工作,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牧区药品供应网、监督网建设纳入政府责任目标,围绕确保城市社区群众和农牧民用药安全,健全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社区和农村“两网”建设向纵深发展;要加强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点)用药的监管,规范进药渠道,确保用药安全;要积极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工作,通过抓好专业人员配备,硬件投入和制度建设,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药品质量管理水平;要加强中药、民族药的监管,打击非法使用中药、医疗机构民族药制剂的行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应用中医、民族医在安全用药方面提供保证;要鼓励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向农牧区延伸网点,对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招标集中统一配送。要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深化“两网”建设;要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药品规范化管理,着力解决部分医疗机构进药渠道混乱、药品储存条件达不到要求、药品养护和质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提高农牧民安全用药水平;要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协管员和信息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药品监管中的作用。

(三)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要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严格自律;要建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诚信档案,评定诚信等级,并根据信用等级评定情况对涉药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加大新闻曝光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氛围;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生产经营;要加强外埠药品销售人员的管理,依法打击假、假委托、无证兜售药品等违法行为,规范药品购销渠道,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要建立并落实药品监管部门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签定“责任承诺告知书”制度,进一步强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责任意识;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生产经营,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药品进厂进店,不合格产品出厂出店;要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抽验工作,凡是在生产企业成品库待出厂的药品,经抽查检验达不到国家药品标准并经复检后仍不合格的,加大处罚和曝光力度,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建设,保障药品监管工作需求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要求,加大政府投入,不断提高公众用药安全的保障水平;支持药品监管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加快药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药品检验、药品再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药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和公共服务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药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地区和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监管资源综合利用;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使药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增加对药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药品监管部门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改善基层监督执法条件;加大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五、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不断规范执法行为

强化权力监督和制约,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深化药品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受理、审评、审批“三分离”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监督审批权力的机制;实行审评人员公示制和审评审批责任追究制,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实行审批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建立健全审评审批权力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运作流畅的工作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防止滥用权力和现象发生,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考核制度、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严惩行政执法中、、等违法犯罪行为;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畅通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要加强药品安全监管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教育和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强化主要负责人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立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对药品安全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培养、使用要实行民主决策,做到公开透明;要加强对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选拔任用的管理,通过实行定期交流,丰富干部工作经验、提高干部综合素质、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七、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提升药品监管整体水平

安全监管范文第8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7〕27号)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药品(含医疗器械,下同)安全监管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思想认识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2007〕18号)精神,切实提高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药品监管指导思想和科学监管理念,准确把握工作定位,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监管与服务、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维护政府药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

二、切实落实药品安全监管责任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把药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保障本地区药品安全的责任。支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为药品监管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和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准确处理药品安全事件。要严格实施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领导不力、疏于管理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加大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力度

我县药品市场经过连续几年专项整治,经营和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药品市场秩序总体好转。但仍有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受利益驱使,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出租柜台以及药品虚假广告宣传等行为时有发生,给全县人民用药安全带来一定隐患。要按照《关于印发怀远县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怀政办〔**〕95号)精神,进一步强化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继续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整治虚假药品广告,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检测工作,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药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要深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和“规范药房”创建工作。各乡镇要有固定的协管办公室和办公设施,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要建立健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共同做好辖区内的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鼓励药品批发企业向农村延伸,结合全民创业和“万村千乡”工程,积极兴办零售药店,方便群众购药。今年将继续推进“规范药房”创建工作,年终将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这项惠民工程,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

四、深入开展药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药监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大力宣传药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普及药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用药安全常识,正确引导消费。县药监部门要通过办培训班,送法下基层、下农村等形式对涉药人员进行药品知识及法律法规培训,使涉药人员知法、懂法、守法。县广电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安全用药知识,增强公众安全用药意识。

五、加强部门协作

安全监管范文第9篇

20xx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并从20xx年6月1日起实施。目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六大环境”、推进“一建双创”,而我局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本人长期在卫生监督机构工作,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之前,就食品安全监管特别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我市食品监管体制机制现状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积极探索统筹城乡食品监管的新路子,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目前,我市食品监管主要实行“4+x”分段式食品监管体制。“4+x”分段式食品监管体制,即“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分为4段,由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同时由若干部门参与综合监管或品种监管。

食品监管运行机制方面,各环节的监管职能部门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监管机制。如食品源头治理上,农业部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上,质监部门实施了食品质量安全星认证制度、食品召回制度;在餐饮在综合监管方面,卫生监督部门全面开展食品量化分级管理,提高食品企业的自律水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等。为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尽职尽责。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 食品监管体制不顺

一方面,“多龙治水”的模式造成监管责任难以落实。“从农田到餐桌”实行分段管理体制,有监管职能的部门多达10余个,这种执法主体多元化、职能交叉的体制,使得监管责任难以厘清和有效落实,往往造成监管“真空”,造成“十个大盖帽管不好一桌饭”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监管链条长造成监管效率低、协调难度大。“从农田到餐桌”链条长、环节多,标准不一,国标、地标、行标、企标并存,形成的衔接点多,监管整体效率不高,尽管设置了综合监管部门,但协调力度弱,实际上处于“综合协调无依据,综合监督无手段,查处案件无处罚权”的状况。

㈡ 食品监管责任机制不到位

食品安全“各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没有真正落实。由于监管体制不顺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重视不够,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各个监管部门履职情况如何,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由于追偿机制不够健全,对食品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企业违法成本低,致使部分企业铤而走险,甚至有时政府为了社会稳定还得替企业“买单”。

㈢ 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不健全

我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全市14个县(区、市)以农村为主,但广大农村地区食品监管体系尚未真正健全,目前除工商部门在农村设置片区工商所,卫生部门在乡镇卫生院派驻检查员(兼职监督员)外,其他的部门在乡镇一级都没有延伸机构。乡镇既无食品安全执法监管权限、又无专门机构和监管人员,只能靠县(区、市)一级有限的监管力量辐射广大农村,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频次较低、监管力度较弱。

㈣ 食品技术支撑不完善

由于监管职责交叉和利益驱动等因素,各部门独立搞重复建设和重复检测,技术监督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造成检测计划不统一、检测资源分散和检测结果难以共享。如在食品检测方面,两城区有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监局有检测中心,但由于基础条件、人员状况、设备设施、经费保障等制约,食品抽验比重小、批次少,对行政监督、安全预警和风险管控的技术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三、建议

1.树立社会化监管理念。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合作,企业诚信自律,媒体正确引导,公众成熟消费,树立社会化监管理念。政府在推进食品安全建设进程中,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全局考虑,整体协调,有效地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监管部门要变单一的行政监管为多元化监管,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及时性、合理性、有效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要广泛招募食品安全监督志愿者,延伸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还可通过制订“市民有奖举报”等措施,形成全民关心、社会监督的食品卫生监管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媒体关注、公众参与等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管体

2.提高协调层次,成立市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 门进行评议、考核。

建议成立市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分管市长任组长,由市卫生局承担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3.建立健全市无缝隙、全覆盖监管网络。整合监管力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下移监管重心,实现监管无缝隙、全覆盖,真正解决农村监管体系不健全问题。为使食品委托工作法定化、机构化,建议按照公安、工商部门在乡镇设置片区派出机构的模式,在乡镇按地域和人口因素分别设置片区“食品药品监督所”,使食品药品监督常态化,从根本上解决无缝隙、全覆盖的问题。

4.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各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市、区县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本辖区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评价、考核下级政府和同级职能部门。完善责任追究制,将食品安全纳入行政首长问责范围。各食品监管执法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考核、问责、群众评议等方式,把监管责任落到实处。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发生食品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由企业承担一切后果和法律责任,依法追究企业法人、管理者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5.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一是完善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统一平台,实行“一门受理、即时转办、分门处置、按时回复”的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举报投诉处置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完善食品来源追溯机制。把食品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市场消费的各个环节纳入监控范围,建立包括产地、种植、加工、包装、检测等相关信息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发现问题可追根溯源,查清原因,分清责任。三是建立缺陷产品召回机制。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对可能具有安全隐患的食品药品及时召回和处置。四是构建信息共享的监测网络平台。建立覆盖食品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动态监管系统,同时整合各部门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相关信息,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做出准确的预警预报和及时有效的反应。

安全监管范文第10篇

一、我县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32家(其中生产爆竹27家,生产烟花4家,生产引火线1家),具体分布6个乡镇,即:*乡18家、*乡5家、*镇3家、*镇4家、*镇1家、*镇1家。全县共有从业人员约5000人,年均产值超过2亿元。每个企业都制作了安全生产警示牌,全县共安装宣传牌32块,进厂须知32块,九严禁六杜绝32块,厂区平面图32块,操作警示牌320块,标语警示420块,工库房标识牌2730块。

二、我县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成效

调研组通过实地视察*花爆公司、*花爆公司、*烟花公司等企业的厂区建设、生产车间安全管理和成品仓库的安全管理并听取相关汇报后,确实体会到近几年我县烟花爆竹行业取得的规范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安全生产上,县安监部门对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在安全条件提升和生产技术改造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逐步改变了我县烟花爆竹的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工艺,较大地提高了我县烟花爆竹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与科技含量,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形势得到逐步好转。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有生产企业的规模档次有所提高。烟花爆竹过去在我县主产区乡镇是千家万户,绝大部分企业的规模小、安全条件差,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但企业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产能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有的32家企业中,生产能力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7家。产能比2003年翻了近两翻。

(二)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一方面,通过县安监局的专项整治和专门打击,各企业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花爆的行为得到杜绝,目前全部改用高氯酸钾生产花爆。另一方面,在行政许可整顿提升工作中,企业花了大力气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硬件设施,贯彻实施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几年来,企业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厂区整改,全县累计增建工房1257间、值班室20间、职工教育室1467平方米、防护屏障1148座、围墙20990米、路面硬化100540平方米。绝大部分企业作业都提高了科技含量,上硝、封口、结编、插引等工房都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操作,各个工房采用“四级分离”制度,工房都是按照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建设,比如我们视察的“可越烟花”企业建设的工房相互间距达到16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2米。各家企业的防雷防静电设施和消防用水全部到位。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企业整体安全条件明显提升。

(三)“打非”工作成效显着。非法生产是造成重大事故的罪魁祸首与主要根源。通过安监部门、公安部门和产区乡镇几年来联合实施连续的严厉打击,我县现已完全杜绝了家庭作坊和合法企业下发半成品到农户家中编押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了非法生产这一重大隐患。

(四)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在安监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强化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培训,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较少发生。

三、我县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的安全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但是,烟花爆竹生产领域依然存有一些安全事故隐患,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具体表现为:

(一)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投入仍然不足。安全生产设施较为陈旧落后,一部分落后的不符合烟花爆竹安全要求的机械设备和作业工房还在生产使用。目前大部分企业投入生产使用的制引机都没有经过国家安全质量论证。

(二)企业管理人员现代安全管理意识较为淡漠,外依性强,抓安全生产的主动性不够。

(三)烟花爆竹企业从业人员成份较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劳动安全意识淡薄;第二,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有些新来的人员安全培训尚未到位就上岗生产,安全培训教育缺乏有力保障。

(四)作业现场监管有时不到位,“三超一改”(超范围、超人员、超药量、改变工房用途)行为时有发生。

四、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县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现建议如下:

(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各生产企业要在每年的成本费用中安排必要的“安全投入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技术、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和人员培训。企业应尽快淘汰无国家安全质量论证的生产设备,今后必须购买使用正规的,经过国家安全质量论证的生产设备。企业在招收职工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强化安全生产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待遇,认真执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工伤保险等各项制度,真正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要着力完善乡镇和企业的安全监管保障机制,强化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第一,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乡镇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并保证人员的稳定。第二,县安监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乡镇及安监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安全监管人员的领导,切实落实乡镇安全监管员的昼夜巡查制度和驻厂监管责任。第四,企业要按照安全规范要求配备配齐合格称职的安全管理员,强化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三)要着手解决好现有企业用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目前现有的花爆企业的土地都没有经过正规的招拍挂形式取得,而是以前直接从村民或村委会手中购买,企业一直无法取得土地、林地的相关证件。相关部门应对花爆企业土地的土地价格核定问题及土地所有权问题予以关注与研究,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并给予落实,尽可能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上一篇:保险监管范文 下一篇:药品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