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3:25:09 版权声明

安全护理论文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患者方面:有些患者不遵医嘱,私自外出;对疾病认识不足,该绝对卧床的下床大、小便,活动;依从性差,过早过强活动骨折的肢体造成再次损伤,或者不敢活动肢体造成关节僵硬。

1.2医院设施方面:骨科患者肢体活动不方便,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如病床床脚刹失灵,床边无护栏,走廊无扶手,地面湿滑,没有警示标志;中心供氧、吸引装置压力不够;停电时应急设施准备不足,这些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2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2.1骨科的护理:骨干护士可以把自己的工作经验,碰到的疑难问题,在平时、早会、交接班、护理查房的时候讨论、总结、学习,并把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制作成PPT供以后不断学习,修改。科室每月组织1次专科考核、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医院聘请专家来院作专科护理讲座,并与继续教育学分挂钩;选送骨干护士外出短训,进修。

2.2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关于医学方面的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主动介绍疾病的治疗、护理;有些下肢骨折的患者,日常生活护理都在床上进行,可在病床间加床帘,增加隐私,并养成进病房先敲门的习惯。

2.3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在入院第一时间热情接待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和各项规章制度、床位医生、护士。骨折肢体的功能位放置,减少疼痛,增加对护士的信任;在晨、晚间护理、巡视病房,各项护理操作前后,主动关心患者的需要,学会倾听,及时排除疑问,增加人。

2.4加强病历管理和书写:用过的病历及时放入病历车,上锁;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完整,与医生记录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涂改记录;需要动态记录的,做好交接班;医院成立质控小组,每月检查病历的书写质量,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改正。

2.5强化安全管理,实施弹性排班: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衔接,注意新老搭配,将危重患者、护理难度较大的分给有经验、有能力的护士负责;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如抢救,突增的患者,护士病假,可安排机动班上班。

2.6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在患者入院时,及时和患者沟通,对其进行跌倒、坠床、压疮的风险评估。对高风险的患者:在床旁挂放警示标识;列入交接班内容;指导正确使用床栏,呼叫器;积极预防压疮发生: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装置;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根据病情落实翻身措施,建立翻身记录卡;指导正确使用便器,指导患者早期床上活动,抬高患肢,避免在下肢输液,动态监测血凝度,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2.7完善医院设施:各种器材、药品、设备齐全完备,运转正常;走廊、厕所有扶手栏杆;地面保持无障碍物,干燥,必要时放置防滑标志;病床上有床栏,向患者说明床栏的使用方法。

2.8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体制: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督导、检查。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每周负责检查护理安全、质量的执行情况,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结果

有效地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4讨论

骨科的患者因需要长时间卧床,肢体功能发生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差,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存在各个环节中,与医护人员的知识、责任心、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等多个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分析存在的问题,消除不安全因素,加强与患者的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才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开始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同时选取实施安全管理期间的54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5例,女295例,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9.4岁。

1.2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制订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对安全管理期间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2.1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①烫伤。由于部分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伴有感觉障碍,特别是对于伴有局部知觉障碍及昏迷症状的患者,其对疼痛的感知敏锐性下降;加之医护人员缺乏宣教,家属使用热水袋方式不正确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烫伤现象。②误吸。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意识障碍、神经肌肉损伤等症状,若患者家属或护理人员喂食不当则极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发生。③跌倒。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步态不稳等症状,在进行肢体锻炼时患者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评估,过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跌倒现象。④坠床。老年患者缺乏陪护,病床无床栏,加之患者意识模糊、情绪躁动等都可能导致坠床现象发生。⑤压疮。由于部分神经内科患者出现瘫痪症状,需长期卧床,从而导致局部因长时间受压而出现压疮现象;同时患者长时间取半卧位引起的剪切力,也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引起压疮现象;另外,患者床单不平整、未及时进行清洁更换,尿管及其他杂物未拿出等也可造成局部皮肤受压,从而引起压疮。

1.2.2安全管理措施

①全面评估。

医疗机构应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且要强化医护人员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应建立相应的评估表,明确高危人群,从而加强对其安全管理的重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动态追踪评估不同恢复阶段的高危因素,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严格落实各项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②安全宣教。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安全宣教的重视,将安全宣教融入护理管理的各个阶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耐心、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弱,但尚可进行活动的老年患者,应加强对其坠床、跌倒等宣教的重视,并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病房内的高危患者,严格落实交接班,同时还应以护理评估情况为依据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措施。

③制定提示牌。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需求为依据制定较易理解、易摆放且外形美观的提示牌,比如小心跌倒、防止压疮、防跌倒、防烫伤等,同时应将提示牌置于床头较为醒目的部位,从而引起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的注意及重视。

④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具有病情严重、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抢救器具的使用方法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法律、法规教育的重视,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及安全防患意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并且要认真解答患者的各项疑问,从而逐渐取得患者信任,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在冬季,对于需使用热水袋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其家属健康教育的重视,使其掌握相关注意事项,且要加强巡视,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进行观察,以防发生烫伤;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其翻身,确保床单干净平整,避免患者发生压疮现象;对于伴有躁动不安症状的患者,应在其病床上增设床挡,且要禁止患者家属上床休息,从而避免患者坠床。

2结果

2.1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本组540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其中加错药液1例,跌倒1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37%。

2.2患者护理满意度

本组54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40例,满意233例,不满意67例,其护理总满意度为87.59%。

3小结

综上所述,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后540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发生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37%;患者满意度为87.59%。充分证明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意外事件发生,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评价指标

护理安全质量:制定护理干预质量评分表,包括:信息反馈、手术室管理、消毒隔离、护士素质等内容,总共100分,分数越高表面护理安全质量也就越好。护理满意度: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3个级别。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组患者护理安全质量对比对照组护理安全质量评分为(65.8±4.6)分,观察组护理安全质量评分为(92.3±3.7)分,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6547,P<0.05)。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满意153例,基本满意131例,不满意16例,护理满意率94.7%;对照组满意104例,基本满意129例,不满意67例,护理满意率77.7%,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组医疗差错分析对照组医疗差错发生率为5%,观察组未发生医疗差错事故,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P<0.05)。

3讨论

手术室安全管理中采用护理干预机制,可减少医疗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实施护理干预机制时,应加强医护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掌握,如《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临床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指南》等[3],护士长需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操作情况,树立“安全第一”的护理理念,并实施教育培训活动,建立完善的护理干预机制。本文观察组护理安全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采用护理干预机制,可使手术室护理质量明显提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安全隐患,效果显著。同时在实施护理干预机制时,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护理操作基础差、服务态度不佳的护理人员,应实施安全观念教育,以此提高责任意识,使手术室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试验组患者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4~49岁,平均33岁;手术类型:行普外科手术者19例,行骨外科手术者16例,行妇产科手术者11例,行其他科手术者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3~48岁,平均32岁;手术类型:行普外科手术者18例,行骨外科手术者18例,行妇产科手术者11例,行其他科手术者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措施患者均于术前完善常规检查,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根据分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而试验组患者将安全管理应用于常规护理中,具体措施如下:(1)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分配工作,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缓解其高度紧张的情绪。降低各种设备应用中的危害,如减少X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出现被器械误伤的情况应及时处理,如迅速挤出足够多的血液后用流水冲洗,再应用碘伏消毒伤口,必要时注射相应疫苗,以降低感染率。(2)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培养其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减少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的概率。(3)认真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年轻的新进护士加强培训,同时由高年资护师领导、监督,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可以安全开展。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进行护理质量评分观察应用安全管理后的护理效果。

1.4满意度评定本研究满意度调查问卷选用本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相关责任护士发放,并向患者说明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在问卷填写完毕后按时收回交予护理部相关负责人员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共22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项,赋予1~4分,总分≥80分为非常满意,70~79分为满意,55~69分为基本满意,<5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之和。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差错率比较试验组患者中出现护理差错2例,护理差错率为3.6%;对照组患者出现护理差错8例,护理差错率为14.3%。两组患者护理差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患者发生护理纠纷1例,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8%;对照组患者发生护理纠纷7例,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2.5%。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者25例,满意者18例,基本满意者9例,不满意者4例,总满意度为92.9%;对照组中非常满意者8例,满意者15例,基本满意者21例,不满意者12例,总满意度为78.6%。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9,P<0.05)。

2.4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试验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8.1±2.0)分,对照组为(94.8±2.3)分;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P<0.05)。

3讨论

随着外科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手术室逐渐成为临床医疗治疗的重要场所,有研究显示安全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和促进患者的术后良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室护理逐渐成为手术室护理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手术室护理进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和管理疏忽等会出现多种安全问题。环境因素主要是由于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复杂,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护士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往往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因而在术中可能会发生被刀剪等手术器械所伤事件,而增加多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同时由于腔镜、监护仪等的使用也增加了手术室内的辐射剂量,这些直接损伤、超负荷的工作、长期的心理压力都会增加手术室护理风险。另外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差,缺乏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因而工作中常出错。而近年来由于手术量增加,护理人员相对缺乏,大部分新进护士对于各项管理制度的熟悉度不够,使得多项管理制度未能彻底落实,从而出现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降低了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护理差错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安全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手术室护理效果,降低护理差错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6月收治的患者72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21例,女307例;年龄8个月~80岁,平均(43.2±3.2)岁。选取2013年7—12月收治的患者81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72例,女340例;年龄7个月~78岁,平均(44.9±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为制定安全管理方案做准备,常规护理管理,期间遵循患者同意基础上详细记录相关指标。

1.2.2观察组

准备工作:(1)选取医护人员10名,召开关于患者安全管理内容的小组讨论会议,据相关文献、以往经验,由院长牵头制定会议章程,鼓励各抒己见,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进行1、2、3轮会议,第1轮会议收集意见建议;第2轮对以上建议进行审定,对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第3轮,确定应该采纳的意见,并就意见的重要性进行评估。(2)完善医院可以改善的硬件设施、技术,尽力弥补不足,对无法立即改进而需加强监控的危险源记录在案,并与其他建议整合成册,刊印,务必使医护人员通读。(3)成立患者安全管理小组,由责任护士领衔,落实患者安全管理,在患者入院时,掌握患者基本情况,主要内容为年龄、病情、陪护情况、住址等,分析、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患者可能罹患重症,而医院治疗条件有限,应做好中转准备;在接受诊断、治疗期间,分析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如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基层医院老年人静脉给药出现过敏反应与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部分患者可能需住院治疗,应加强夜间管理等;许多患者出院时需带药离院,或自行转诊,应详细交代医嘱,嘱咐按要求服药,或转诊时详细阐明在该院接受诊断、治疗情况。

1.3观察指标

制定相同的判定标准,采用无责上报制度,对观察指标进行判定:(1)可能或确诊的不良反应(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口服给药不良反应、其他方式给药不良反应,院内给药不良反应、院外给药不良反应);(2)护理不良事件(意外事件如跌倒,护理差错如针刺伤、严重并发症、医患纠纷等);(3)中转率,中转患者中转时间,中转患者在本院明确诊断后转诊率;(4)患者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反应例次率比较

对照组口服给药不良反应、院内给药不良反应、院外给药不良反应及合计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中转情况与满意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转时间为(24.2±10.9)h,观察组中转时间为(13.3±8.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基层乡镇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部分地区乡镇医院因投入不足、医护人员更新换代速度慢,医疗保健服务水平不见提高,社会卫生保障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仅承担给药、预后、保健、康复治疗等任务,部分医护人员存在得过且过心理,护理水平较低。乡镇医院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收治患者病情多较轻,急诊率低,但不排除急腹症的可能,部分患者病情呈现自限性、进展性,中转率较高;(2)患者构成广泛,从小儿到高龄老人,覆盖年龄广,从上呼吸道感染至大病后康复治疗,覆盖病种广,可以说患儿特异性强,风险评估与质控非常关键;(3)用药比例较高,基层医院缺乏理疗、心理支持、放射等先进的治疗技术,治疗以用药治疗为主,包括静脉给药、肌肉注射、外敷、口服等,部分患者需长时间静脉点滴用药,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注重安全监督;此外,基层医院带药出院情况非常普遍,也是用药管理的重点;(4)医护人员意识、能力滞后,预防与科学管理意识不足,应注重培养医护人员质控意识;(5)因离家较近,患者少配合,老年、孕妇等高危群体自行就医比重较高,应加强对意外事件的防范。通过改进,医院2013年下半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上半年,患者满意率高于上半年,中转时间短于上半年,改进工作颇有成效,应发扬坚持。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人口老龄化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关注热点,而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1]在人口学概念中,年龄在60岁以上即可称之为老年人,作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器官逐年退化、适应能力反应能力衰退、免疫力也随之下降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很少有子女自愿陪伴老年者,从而对医院的护理水平要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及医院管理编制的相对不足,老年患者走失、跌倒、撞伤等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得以有效解决。

二、安全风险分析

安全风险分析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的系统调查和分析。[2]经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住院患者在院期间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跌倒、走失、误食、坠床、皮肤损伤等。其中,走失与跌倒撞伤是安全隐患问题中最重要因素。下面仅就此两点产生原因及所存在的风险展开探讨:

2.1走失:老年人走失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患者患有精神方面疾病,另一点是患者已患有潜在病症,而尚未发现。走失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对于患者本身来说,因离开病房:耽误治疗时间,造成病情的加重;在走失过程中,患者还有可能发生一些如车祸、撞伤等不良事件,危及生命;对医院而言,患者走失将打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加重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心理负担,干扰正常工作。

2.2跌倒:跌倒是由环境、病理、生理及心理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常因生理和病理双重因素影响,加重跌倒率。经调查显示,影响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患者生理因素。老年人的视敏度较低,立体影响知觉退化,走路步态不稳,大脑感知和自身感知应激反应缓慢,立体感减弱,加之身体协调能力较弱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患者跌倒的机率。

2)院方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服装羁绊、地面湿滑及病房采光度等都可能导致老年患者的跌倒。

3)其他因素。在饮酒过后也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另外,老年人长时间热水泡澡、较长时间卧床后突然改变,易引起大脑短暂性缺血,这些都是导致老年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

三、管理及对策

3.1对患者走失的护理重在预防。院方必须针对患者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是否有外出习惯、外出形式和程度等)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这对进一步实施具有护理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入院时管理:患者入院时,由护士正确评估患者有走失风险的可能性,并向其家属或患者陪同人员交代其走失的危险性,要求患者24小时有人陪同,如若家属不配合院方要求,需签字确定;评估后根据要求给患者随身携带“身份卡片”,标明患者姓名、所在医院、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患者一旦走失,此卡有助于警方或他人帮助其找回医院或家属。

2)针对性护理:对于脑受损或有精神问题的患者,应要求其家属或请专人24小时陪同,不能让患者独自离开病房,值班护士重点巡视;在患者走失的高发时段,护士应加强巡视,加强注意有外出习惯的患者,使其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一旦发生走失,应及时汇报,通知家属。对走失找回的患者,不能一味埋怨,应做好心理护理,同时还要及时的了解患者外出的原因,以便做好下一步的防范措施。

3)加强安全意识:院方需制定合理的、健全的安全防范制度,及时排除不安全的因素,强化护士安全管理意识及预见性,护士也应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2对患者跌倒摔伤亦应重视预防管理,[3]可对病房环境进行改造,使室内布局合理,活动空间充裕,清除障碍物和积水,活动范围内使地毯或地面平整。同时,要帮助老人熟悉室内布局情况,加深对室内摆设的记忆。注意嘱咐老年人在改变时,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等动作;服装穿着以宽松舒适为主;对行动迟缓的老人,最好穿布鞋而不穿拖鞋;更衣、穿袜时取坐姿,防止晕倒。

3.3对于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需要护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加强注意,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勤与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情境模拟;骨科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骨科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求各医院应该要加强对护理的安全管理,切实保证护理的安全。情景模拟指的是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创设具体的护理情境,让护理人员在情境中进行护理安全训练和实践的方法,这不仅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还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应对能力,有助于保证护理的安全[1]。以下本文就情景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探讨。

1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情境模拟指的是创设具体的护理安全情境,让护理人员根据具体的护理情境进行安全护理的操作和训练的方法,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情境模拟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加强对护理安全知识的实践理解[2]。传统的护理安全管理中,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医院会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分析,但是这种形式只能够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知识的理论了解,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情境模拟的应用就能够让护理人员在具体的操作中明白护理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也能够明白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情境模拟的应用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和操作,有助于提高护理的专业技能。在情境模拟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模拟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安全风险问题,然后进行相应的操作来预防和补救,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过程,能够有效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并提高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风险应对的能力[3];最后,情境模拟能够帮助护理人员从患者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情境模拟也需要护理人员扮演患者角色,扮演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揣摩,因此能够较好把握患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2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做好模拟前的说明准备工作。在具体应用情境模拟方法之前,管理人员需要事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管理人员需要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哪些安全风险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等[4]。然后管理人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情境模拟的说明,告诉护理人员接下来需要模拟不同骨科患者的护理情境,让护理人员能够做好心理准备和护理操作准备。为了保证情境模拟的效果,管理人员还可以对不同骨科护理中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应对。2.2保持情境模拟的真实性。在具体的情境模拟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保证情境模拟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够真正检验模拟操作训练的效果。换句话说,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情境模拟设计,然后让护理人员进行具体的护理操作。比如,在康复训练中,部分患者有可能出现因为没有遵从医嘱而进行高强度的康复训练,结果导致康复效果较差,患者身体恢复的速度减慢[5]。在这种模拟情境下,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的是能够加强与患者的耐心交流,告诉患者需要控制的康复训练量,并且为患者分析随意加大训练量有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出现康复训练的护理风险,并且可以锻炼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此外,选择的模拟情境还可以是日常护理的情境模拟,也可以是创伤后护理的安全管理情境,要求情境必须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给护理人员以实际的帮助。情境模拟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同的骨科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护理安全问题,因此在情境模拟训练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不同骨科护理情况创设不同的护理安全情境模拟,以便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切实保障护理的安全。2.3注意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性。要保证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还必须要求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具体操作。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也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少护理安全风险问题就是由护理人员操作不够规范所引起的,因此管理人员在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时不仅要考验护理人员的应对能力、实践能力,还要注意观察护理人员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以此来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2.4及时对护理人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对护理人员在情境模拟训练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并且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整理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升护理人员的展业素质,为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护理人员进行训练之后,管理人员需要引导护理人员分析,此次情境模拟中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和风险有哪些?护士进行了哪些操作进行预防和弥补?这些预防和弥补的措施中哪些发挥了作用?哪些未发挥作用?为什么?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等。这样,护理人员就能够加强对护理风险的认识,并且能够从实践操作上进行自我提高,这对于实践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结论

综上所述,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医院应该要重视情境模拟的实践应用,让护理人员在实践的情境中进行护理安全演练,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骨科护理的安全,增强医疗效果。

作者:潘建生 单位:福建省福鼎市医院 骨科

参考文献

[1]秦瑞云,张勇奇,王海霞.情景模拟对提高骨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2,18:143-144.

[2]曹素连,洪海兰,唐莹莹.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骨科护理带教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3:72-73.

[3]仲艳,赵红,周密,樊丽洁,蔡月娥,冯晓玲,袁静,刘建英.情景模拟演练教学法在骨科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6,06:87-89.

[4]李益.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手术室实习护生护理安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6:108+139.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8篇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在我院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两组患者人数、性别、病情、护理人员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①选派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能较为准确地识别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护理风险意识教育等;③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护理质量反馈及护理风险意识教育,举办专题讲座,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供护理人员学习,组织院内培训等方式,使护理人员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树立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风险处理水平;④将护理风险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制作成内部教材并且分发给医院护理人员。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来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1.3评价指标:记录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后患者投诉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以评价效果。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版本选择SPSS15.0,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实施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工作具有风险高、复杂多变等特点。护理风险伴随于护理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护理人员及所在医院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伤害等。研究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表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83.3%提升至94.4%。综上所述,医院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风险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根据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薄弱点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自身主动养成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在加深了护理风险的认识后,可以明显提高自身应急能力。本组资料结果表明,在进行了相关的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大大增强,将各种潜在的风险扼杀在了摇篮里。且在加强风险培训后再对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自我提醒,更加细心地进行护理工作,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有所提升。护理风险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不断培训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让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始终都保持风险意识,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的优质的护理。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9篇

1.1明确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职责,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小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议,及时查找安全隐患并提出针对性地防范措施。对已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时上报护理部,对潜在性问题要做到预见、预查、预防。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的另一个职责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其进行护理风险意识培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1.2制订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根据儿科情况,总结影响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制订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装订成册,人手一册,熟练掌握。

1.3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加强业务学习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安全有直接联系,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通过护理业务查房、护理知识讲座、晨会接班提问、技术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丰富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增强其急症、重症抢救护理技能,使其在紧急情况下可对患儿及时准确地实施救治,以避免护理风险发生。

1.4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药品安全管理制度等。护士若不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极有可能导致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对患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加强用药安全方面的管理,儿科用药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及病情严格计算药量,若护士责任心不强、计算错误、给药时间不准确,就会延误病情,出现严重后果。

1.5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儿科护患关系比较复杂,是护理人员、患儿与家属之间的三方关系。所以,护理人员要充分处理三方关系,尊重患儿的12项合法权利,在各种操作、用药前均需告知清楚。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热情服务,取得患儿充分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发生[3]。

1.6做好病区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病房设施,保证病房设施正常使用。患儿睡眠时要拉起床挡,避免其坠床。病室地面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患儿滑倒、跌伤。还要做好病室的防火、防盗工作,防止发生火灾、财物甚至是患儿丢失。

2小结

通过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安全管理,使儿科的护理工作得到了全面的保障,也使患儿的安全得到有效地保障,减少了护理工作中的医疗风险及护患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为患儿提供了安全的就医环境。患儿家属对于医院的服务满意程度也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与认可,在进行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时,其满意度均可达到95%以上。

安全护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些护理人员往往将精力投入基础护理而忽视患者的健康教育,而许多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护理人员对患者或家属的安全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的。由于疾病带给患者极大痛苦,若患者对自己病情不了解、认识不到位易产生恐惧和焦虑的心理,使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严重的影响病情的发展和转归。一些患者由于害怕失明而增加其心理压力,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另外,由于健康教育不充分,使得患者对眼睛的日常保护不到位,也易诱发其他眼部疾病。

2针对眼科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的管理措施

2.1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分层次、详细全面的培训计划,严格落实对新进人员专科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培训,后续进行定期继续教育培训并考核。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增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例如:播放眼科技术的操作录像,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观看,可建立护理档案记录工作情况。护理人员自身也应做到不断的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并提高眼部疾病的防范意识。对患者眼部进行护理时动作轻柔,技术操作上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禁止临床操作,只有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才能保证护理安全。

2.2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眼科诊疗手册》、《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从法律和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规范护理行为,严格实施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避免医疗纠纷。为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首先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年龄、业务技术等合理安排其日常及节假日值班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并在此基础上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责任教育,严格执行护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强化其主动服务的观念,使其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约束,重视患者安全问题,对风险事故做到事先防范。2.3提升病区环境的安全性护士长定期检查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宣传教育,并详细的介绍病区的整体情况,有效的消除患者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方便患者日后行动。同时要保持病区卫生间、通道、楼梯的清洁,病情较严重的患者为了防止跌倒,出行必须要专人陪同,并在公共区域放上较为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为避免暗室碰伤状况的发生,应合理有序的摆放暗室仪器,事先带患者熟悉暗室环境,进行检查时让专人搀扶患者,进行检查时为了避免仪器碰伤,叮嘱患者不要晃动。

2.4加强老年患者的风险评估

护理人员应在老年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内容着重于患者的自理能力,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来分析患者存在哪些危险因素,从而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来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并确定重点护理对象。对于卧床时间太长或是刚手术的老年患者,醒后不可立即下床和行走。老年患者活动时必须有家属或护理人员在旁,及时的给予帮助。通过以上这些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和风险评估,有针对性的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最大程度的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

2.5加强患者的安全健康教育

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了解,细致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指导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缓解其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护理,并重视眼睛的保护。可邀请专业医生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醒患者术后以及卧床时间较长后的注意事项,防止意外发生。也可定期的召开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座谈会,让护理人员倾听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的改进工作,妥善的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还应实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工作,避免出院后的不良反应。

3结语

护理安全管理是完全符合护理发展趋势的举措,要全面做好眼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还要从病区环境的改善以及患者的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只有建立完善的眼科护理安全管理系统,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护理过程中的差错,规避一切安全隐患,最终保证患者的安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护理服务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