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法规范文

时间:2023-03-03 06:21:09

安全法规

安全法规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保障矿山生产安全,防止矿山事故,保护矿山职工人身安全,促进采矿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第四条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矿山安全工作实施统一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安全工作实施统一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第五条国家鼓励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改进安全设施,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

第六条对坚持矿山安全生产,防止矿山事故,参加矿山抢险救护,进行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矿山建设的安全保障

第七条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八条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文件,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并按照国家规定经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批准;不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不得批准。

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必须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

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由国务院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制定。

第九条矿山设计下列项目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

(一)矿井的通风系统和供风量、风质、风速;

(二)露天矿的边坡角和台阶的宽度、高度;

(三)供电系统;

(四)提升、运输系统;

(五)防水、排水系统和防火、灭火系统;

(六)防瓦斯系统和防尘系统;

(七)有关矿山安全的其他项目。

第十条每个矿井必须有两个以上能行人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间的直线水平距离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

第十一条矿山必须有与外界相通的、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和通讯设施。

第十二条矿山建设工程必须按照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

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竣工后,由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验收,并须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参加;不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不得验收,不得投入生产。

第三章矿山开采的安全保障

第十三条矿山开采必须具备保障安全生产的条件,执行开采不同矿种的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

第十四条矿山设计规定保留的矿柱、岩柱,在规定的期限内,应当予以保护,不得开采或者毁坏。

第十五条矿山使用的有特殊安全要求的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和安全检测仪器,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不得使用。

第十六条矿山企业必须对机电设备及其防护装置、安全检测仪器,定期检查、维修,保证使用安全。

第十七条矿山企业必须对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井下空气含氧量进行检测,保证符合安全要求。

第十八条矿山企业必须对下列危害安全的事故隐患采取预防措施:

(一)冒顶、片帮、边坡滑落和地表塌陷;

(二)瓦斯爆炸、煤尘爆炸;

(三)冲击地压、瓦斯突出、井喷;

(四)地面和井下的火灾、水害;

(五)爆破器材和爆破作业发生的危害;

(六)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在害物质引起的危害;

(七)其他危害。

第十九条矿山企业对使用机械、电气设备,排土场、矸石山、尾矿库和矿山闭坑后可能引起的危害,应当采取预防措施。

第四章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矿山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矿长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第二十一条矿长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

第二十二条矿山企业职工必须遵守有关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

矿山企业职工有权对危害安全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三条矿山企业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生产安全的合法权益,组织职工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十四条矿山企业违反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工会有权要求企业行政方面或者有关部门认真处理。

矿山企业召开讨论有关安全生产的会议,应当有工会代表参加,工会有权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五条矿山企业工会发现企业行政方面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有权向矿山企业行政方面建议组织职工撒离危险现场,矿山企业行政方面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六条矿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

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七条矿长必须经过考核,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

矿山企业安全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专业知识和矿山安全工作经验。

第二十八条矿山企业必须向职工发放保障安全生产所需的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九条矿山企业不得录用未成年人从事矿山井下劳动。

矿山企业对女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不得分配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劳动。

第三十条矿山企业必须制定矿山事故防范措施,并组织落实。

第三十一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由专职或者兼职人员组成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物。

第三十二条矿山企业必须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必须全部用于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矿山安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行使下列监督职责:

(一)检查矿山企业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参加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三)检查矿山劳动条件和安全状况;

(四)检查矿山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五)监督矿山企业提取和使用安全技术措拖专项费用的情况;

(六)参加并监督矿山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督职责。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行使下列管理职责:

(一)检查矿山企业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审查批准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

(三)负责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竣工验收;

(四)组织矿长和矿山企业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调查和处理重大矿山事故;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管理职责。

第三十五条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矿山安全监督人员有权进入矿山企业,在现场检查安全状况;发现有危及职工安全的紧急险情时,应当要求矿山企业立即处理。

第六章矿山事故处理

第三十六条发生矿山事故,矿山企业必须立即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如实报告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

第三十七条发生一般矿山事故,由矿山企业负责调查和处理。

发生重大矿山事故,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会和矿山企业按照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三十八条矿山企业对矿山事故中伤亡的职工按照国家规定给予抚恤或者补偿。

第三十九条矿山事故发生后,应当尽快消除现场危险,查明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现场危险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分配职工上岗作业的;

(二)使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安全检测仪器的;

(三)未按照规定提取或者使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的;

(四)拒绝矿山安全监督人员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隐瞒事故隐患、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五)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矿山事故的。

第四十一条矿长不具备安全专业知识的,安全生产的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调整配备合格人员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四十二条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由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拒不执行的,由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由有关主管部门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四十三条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并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处以罚款;拒不停止生产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由有关主管部门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四十四条已经投入生产的矿山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强行开采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进;逾期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或者由有关主管部门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

复议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复议决定的,当事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六条矿山企业主管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矿山企业主管人员对矿山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安全法规范文第2篇

1.1完善的系统性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强制化轨道的迫切需要。国家先后颁布了《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确定了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责任人安全负责制度、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事故应急和处理制度、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责任追究。

1.2强制的执法力度

①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一切煤矿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重大隐患,有关部门多次督促整改,却未得到执行,致使事故诱发,最终酿成大祸。对那些无视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无视职工生命安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的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从严从重追究其法律责任。②加大日常监管和处罚力度。强化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安全责任制度、煤矿安全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发现制度形成虚设、落实环节有缺陷,要采取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相结合形式给予严惩。煤矿作为事故发生的主体,是安全生产的内因;各种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是外因。事实上,是外因促内因,使责任主体真正负起安全责任。③强制责任追究制度。对事故发生者要严格按照事故调查及分析制度进行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决不能姑息迁就、朝三暮四,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将事故教训形成经验材料,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坚决不能发生类似事故。

2.郑煤集团新郑煤电公司贯彻法律法规落实情况

郑煤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安全监察局,新郑煤电公司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部门是安全质量检查科。集团公司接到上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紧急指令、通知等由安全监察局将法律条款以文件、传真等形式向主管领导、公司总经理、董事长逐渐汇报,由主要领导作出批次后下方各生产矿井贯彻学习,安监局落实贯彻效果。新郑煤电公司充分利用广场大屏幕、宣传栏等载体,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集团公司一系列安全工作方针,严格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从严从紧抓好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按照“以治促防,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强化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部门、区队24小时值班和公司领导带班、科队长现场跟班制度,对中层以上干部下井次数作硬性规定和量化考核。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技术管理决策机制。大力推进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矿井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能力。实行瓦斯防治目标管理,严格执行瓦斯浓度0.5%预警、0.7%报警、断电制度。定期开展防灭火专项检查,认真落实井下探放水措施,进一步加强防范重大事故的基础工作。全面实施煤体高压注水,从源头上有效治理综采面煤壁片帮和煤巷掘进空顶。按照集团公司要求,严格落实“三评价一评定”,通过安全隐患排查、闭环管理模式,落实责任,直到隐患处理完毕,确保对井下安全生产全程监控。对井下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定期进行一次拉网式的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3.郑煤集团新郑煤电公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成效

3.1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目前矿井成立有生产技术科、开拓掘进科等七个生产科室,配齐了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制度方面,我们对矿井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了审定、规范和完善,每项制度的确立都经矿中层干部会议研究讨论,确保了每项制度具有针对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涵盖了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并汇编成《新郑煤电公司管理制度汇编》予以印发,大力开展学制度、用制度和抽查督察制度落实活动,举行“学制度、讲程序、比执行”考试及竞赛活动,促使职工自觉按制度按标准搞好各自的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管理有标准,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3.2落实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三评价、一评定”、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安全区队”创建三大“法宝”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和整改,夯实安全工作基础。提前定方案并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责任到人负责落实,在处理隐患过程中,通过安全隐患闭环管理模式,将各类隐患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类筛选,同时制定相应措施,落实到人,逐级监控,直到隐患处理完毕。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日常自查、部门夜查、安全小分队检查、周四安全大检查、各专业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大了隐患排查密度,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率达到100%。

3.3强化安全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我们把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当作实现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来抓,从各队工资总额中提取5%作为培训奖励基金,与职工月考成绩挂钩。按照本队职工综合考核成绩的分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对前三分之一的职工每人奖励300元,对中间三分之一的职工每人奖励200元,考试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的职工不奖不罚。通过对部分工资的再分配,有效调动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4.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对于事故的发生,科技手段还打不到物的本质安全程度,设备、设施的危险不能彻底避免,因此这就需要安全管理手段的弥补,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依赖于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由于管理者无论在何时、何事、何地都密切监督每一名职工遵章守纪,就人力物力而言,几乎无法做到,这就带来了安全管理上的漏洞,而安全文化手段的运用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个漏洞,彻底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先天不足。针对安全事故“血的教训”的形式教育职工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抓住“访、谈、办”的形式,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访”就是深入职工家庭、岗位、宿舍、医院,把关怀送到职工的心坎上,使“一人安全、全家幸福”成为每个职工的共识;“谈”就是对“三违”人员谈心交友,摸清思想脉搏,用“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三违”人员的转化工作;“办”就是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困难,调动职工管安全、保安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总结煤矿的发展关键在于安全生产,这是近年来煤矿发展的重要体现,搞好煤矿安全生产不但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需要。

安全法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规体系;安全法规;电力安全法规,主要是指为了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保护国家与集体财产不受破坏,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主要涉及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及女职工和未成年人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对于电力行业,为确保其安全运行,我国立法机构和各级电力管理部门经过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建设,从而全面、有效地改善了电力行业的安全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革,使得许多法规、规章或它们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所以,从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必须加紧电力行业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笔者就目前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不足和当前的任务作一探讨。

1、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现状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体方针下,使电力安全法规与电力事业同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安全法规遵循“三级立法”的原则,即在国家法规、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形成全国人大,国务院,行政部门、地方立法部门的三级立法体系。我国的电力安全法规也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立法的。从2002年出版的由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主编的《电力安全法规制度汇编》来看,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的电力安全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安全方面的行政规范已有4大类160多项上千多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以下简称《电力法》),对加强电力安全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安全法规体系迅速组建,法规体系初步健全,执法机构也逐步形成。

1.2存在的问题

1.2.1缺乏系统性安全法规的系统性,是指在编制安全法规的过程中,要依据安全法规体系的结构,建立、健全具有各自功能的生产技术、安全技术、安全工作、安全奖惩4种不同类型安全法规。而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安全法规,从数量上看,虽有上百部之多,枝繁叶茂,但缺乏比较清晰的主干。换句话说,对于如此繁多的电力安全法律法规,除了《电力法》外,还没有一部充分适应实际情况的电力行业综合性法规。由于这一体系缺乏系统性,给安全法规的汇编、管理和查找带来了困难,在耗费人力和财力的同时,又因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而影响了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

1.2.2立法层次不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按法律地位及效力等同原则,安全法规可划分为3个层次:由全国人大及专门立法会议制定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各省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一般法以及国务院下属部委及各地方政府制订的行政法规。目前,电力行业的安全法规中,根本大法和一般法不多,绝大多数是由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制订和颁布的行政法规,从立法的层次上看,仅属于法规中的第三个层次。即使国务院颁布的某些电力安全法规,也只是某个方面的问题或某一个时期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法律的权威性不够。由于缺少权威性,在实施过程中就要逐级制订规定、办法、细则,这就不可避免地有随意性。

1.2.3覆盖面不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独家办电格局,实行多家办电,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对促进电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电力行业仍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经营模式,在电力行业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立法工作没有跟上,有些方面法规还是空白,或者某些法规还停留在原有计划经济中,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就拿《电力法》来说,从1986年开始起草到颁布实施前后经历了10年,它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制订,在市场经济时期颁布实施的。很显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内容已经不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电力法》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法与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使得电力企业在许多方面无所适从,一些具体的工作难以开展。

2、建立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设想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是指以《电力法》为主体,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电力安全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电力主管机关颁发的规章为补充,形成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内容完备、界限明确、结构合理、组织严密和统一协调的法规群体。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单一的电力安全法典,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颁发等级的法律法规网络。

(2)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对法律法规的简单汇编,而是要明确各法律法规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但又必须把它们相互协调起来。

(3)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仅仅覆盖电力安全各个方面的原则规定,而是更要注重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鉴于上述基本思想,关于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构成,初步设想为下面3个层次:

第一层次:法律法规。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是电力安全通用法,法律效力最高,主要由全国人大、专门立法会议颁布的根本大法和一些权威性较高的一般法组成。这些电力安全法律法规应该是比较综合的,应该规定该法的协调关系和对象、电力安全技术法规的立法程序、执法主体、监督、实施等。以此法为基础,其他有关部门可以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譬如依据《电力法》制定的一些行政法规或依据电力安全标准制定的一些技术法规。

第二层次:规程规范。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主要根据通用基本法授权制定处理电力安全技术问题的技术性法规,或根据法律的强制性电力安全技术标准。它是对第一层次的法律法规的技术性补充和对第一层次中的法律法规的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它一般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如《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这类法规主要涉及行政和技术管理内容,是行政与技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第三层次:规章制度。这一层次的电力安全法规主要由地方政府与电力企业制定的电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成。由于考虑到许多电力安全技术细节问题以及具体的执行办法,所以在制定时需要产业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共同协调。可以说,这些在协调过程中制定的法规是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另外,由于它的具体性,也有利于作业人员实施和监督。

3、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面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努力建立新的安全法规体系,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结合电力行业改革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遇到的新情况补充制定一些新的法规,力求满足电力安全工作各方面的要求。

(2)做好已颁布法规的修订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中已经不再起作用,或不能适应时展的法规必须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法规更有利于电力企业去适从,有利于电力企业的工作开展。

(3)加紧制定新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有些方面的法规还是空白。电力行业也是如此,这样势必导致工作中存在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所以,应该根据电力安全工作发展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按照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一些新的法规。

安全法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刑事法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案件频发,严重威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纵观这些案件的发生,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的不完善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于2009年7月20日公布施行。这两部法律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已经有了突破,但是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例如,有些食品安全的法规仅为政府规章,有些甚至是政府文件形式,法律效力较低,不足以惩罚和威慑食品安全犯罪的行为人。另外,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施行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都是以《食品卫生法》为制定依据。《食品卫生法》的废止将使这些法律的效力受到质疑,对此应该如何取舍成为一个难题。虽然我国卫生部已明令废止了某些规章,但能否意味着未废止的法律法规是有效的。另一方面,是否应该以最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为基本法,重新构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我国法律对于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由不同的法律规定的。对农产品由《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以规定。《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与原有的这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交叉关系,这种交叉关系容易引起冲突。这些因素都是今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域外实践

在国外,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努力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力图打造食品安全监管的“天网”。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销售食品和药品法》,这部法律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食品保护法的鼻祖,1955年又制定了《食品法》,1990年又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相比而言,美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更为完善,例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健康服务法》等综合性法规以及《联邦肉类检查法》等非常具体的法规。2000年欧盟颁布了《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这些国家在食品安全立法方面的实践都是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

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实施条例》的施行都是努力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结果。但是这种完善是相对的,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间。例如,这两个法律与原有的那些依据《食品卫生法》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要进行协调。《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使原有的食品法律法规无所适从。因此对这些法律要进行适时地调整,必要时可以重新构建。不仅如此,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不能马虎,必须在现有的严格标准上不断提高。提高的过程是与国际接轨的过程。相比于国际标准,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层次较低,虽然这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无关系,但是为了更有效地防控食品安全犯罪,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必须进一步向食品安全的国际化标准看齐。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现有食品法律法规中的标准就要适时调整。当然,这种标准的调整不能任意为之,必须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保证其实施。因此,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首先要完善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法规。

其次,完善食品安全的刑事法律。罪刑法定原则是惩罚犯罪人的一个基本原则,其最经典的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欲对犯罪分子施以惩罚,必须使其行为的危害性为法律所认可。在此前提下,法律才能对犯罪分子定罪处罚。所以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的刑事法律。这种完善应包括犯罪化、特定化两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刑法将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的食品罪纳入到危险犯的范畴,即只有在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则以是否达到刑法所规定的销售金额定罪。无论是以是否具有现实危险性定罪,还是以销售金额的多少定罪,均不利于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因此可考虑将上述罪名纳入到行为犯的范畴。另外,还可以把一部分尚未纳入到刑法中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行为纳入到食品安全犯罪的范畴中来。例如,把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有毒、有害食品和伪劣产品的储藏、运输等行为纳入进来。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某些食品安全犯罪的预备行为犯罪化。适当惩处一些食品安全犯罪的预备行为。刑法介入时间的提前就扩大了犯罪圈。具体到食品安全犯罪,这种提前的最主要的表现是对一些犯罪预备行为进行刑罚处罚。对在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有毒、有害食品或伪劣产品过程中购入问题原料的行为也可以犯罪化。当然,这种纳入并非没有限制条件,要注意考察其危害性是否达到严重程度。特定化的含义是指将侵害特殊人群的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予以特殊的法律规制。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这类侵害特殊人群的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性更加巨大。例如,婴幼儿是一类特殊人,身体柔弱且不能言语。一旦遭受食品安全犯罪的侵害,其生命健康就会面临严重威胁。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这一标准为在刑法中增设相应的罪名做了很好的铺垫。鉴于此,针对婴幼儿的食品安全犯罪可以考虑单独设立相关罪名,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如设立生产、销售婴幼儿食用的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生产、销售婴幼儿食用的伪劣食品罪及生产、销售婴幼儿食用的有毒、有害食品罪。

针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除以上几点需要注意外,还应注意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的及时性。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本身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大大降低了其规范和震慑作用。为了更好地防控犯罪,在法律法规完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性,尽可能地降低这种滞后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对法律法规而言,稳定性也十分必要。法律法规不能朝令夕改,目的在于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然而,法律法规必须顺应时展,尤其在发生突发性事件需要规范紧急约束的时候。食品安全犯罪的突发性对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三聚氰胺毒奶粉案件之后,香港政府的做法就颇有借鉴意义。“2008年9月12日,大陆发生三鹿奶粉事件后,香港政府紧急立法,禁止食品含有过量三聚氰胺,有关法例在9月2日刊登宪报,及时生效。”(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北京;102249)

参考文献

安全法规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的特点及现状,提出了对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进方法,对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中如何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教学;案例法;启发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信息安全是法学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结合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当前或不远的将来,我国信息网络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特点。信息网络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信息网络的相关法制建设,又是信息网络及其安全技术发展的规范和依据。要打击和防范计算机犯罪,必须从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寻求对策。因此,信息安全人才,不但要精通计算机及信息安全技术,而且要有较高的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素养。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相应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环境和信息安全新形势下涌现的法律领域新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律观念。本课程着重介绍信息安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调整原则及其基本内容,计算机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与信息安全相关的网络法律规则等。

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强、信息量大且抽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如何更好地将理论教学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我们在教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易被轻视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面向的学生是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大多非常重视对信息安全关键技术课程(如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隐藏、计算机病毒、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电子对抗导论等)的学习,而轻视看上去似乎与技术培养并无直接关系的法律法规课程的学习。因此,本门课程容易被学生们轻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式单一

从教学内容看,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多数教师就条文讲条文,就制度讲制度。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为教学的核心,其优点是有针对性,理论讲授完整而系统,但如果仅仅限于这一层面,而不进一步挖掘法律法规背后的社会背景甚至是价值内涵,则可能堕入法条主义的片面性。

从教学方式来讲,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课程设计是以讲授理论为主要方式,由于灌输式教学法形式单调,加之课程内容又比较抽象、枯燥,虽然教师在讲授时使出浑身解数,但学生听来却是索然无味,因而很难被学生接受,一定程度上,使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都受到挫伤。

2.3课程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新、案例少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起步较晚,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仍然处在探索中。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1997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2000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同时信息安全的新法规还在不断地设立和修订之中。因此,课程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较新,某些新法规可参考的案例较少,很多案例在判案过程中甚至是有争议的。信息安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容易造成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2.4对教师的要求高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不同于普通的法律课程,更不同于普通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它是法学领域与信息安全领域的交叉课程。在课堂讲授中,将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安全专业术语(如侵入行为、冒充、攻击、后门、陷阱门等等)。教师在对法律法规条文进行阐述的同时,也要对相关技术术语给予必要的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只懂法律不懂技术,更不能只懂技术不懂法律。这就要求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既要具有法律专业的相关背景,能在法理上给学生作出透彻的分析,又通晓信息安全相关技术知识,能结合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病毒学、计算机犯罪取证等)给学生作出科学的解答。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程教学研究

3.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模拟法庭、启发式教育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用案例教学法。以案说法,用案例证明法理,将呆板的理论放到活生生的案例情景之中。使学生能够从真实的案例中感受法理。如在讲授“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这一节内容时,选用“黑客赵军袭击政府网络敲诈案”进行讲解,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了真实的案例,法律条文变得更容易生理解。

增加课堂讨论、模拟法庭等教学手段。如在讲授“利用计算机实施侵犯商业秘密罪”这一节内容时,选用“华为商业秘密案”作为典型案例,并在课堂设立模拟法庭,将学生分成控方、辩方、法官。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中,思想受到洗礼,明白了简单的复制拷贝,也会涉及到法律责任,提高了法律意识。

多种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由单纯接受知识转为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从以应试为目标而形成的背书、背笔记的机械式学习方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以运用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分析和处理案件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和锻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均得到较快提高。

3.2追踪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最新发展

如前所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较新,并且处于不断补充和更新的过程中。同时,犯罪技术犯罪手段的发展也往往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紧跟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最新发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将最新知识不断补充到自己的讲课内容中。

同时,针对某个讲课内容,教师可提前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最新案例,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针对该热点问题展开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

上述做法,可提高学生对信息安全领域发展最新动向的敏感性,使学生养成追踪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最新进展的习惯,为学生将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打下良好基础。

3.3结合相关专业技术讲授法律知识

在对案例进行法理分析的同时,将信息安全专业技术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密码学、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入侵检测、计算机犯罪取证等)适当渗透到案例分析中,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放宽视野,站在信息安全专业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大大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讲授“熊猫烧香病毒案”这一典型案例时,为学生讲授案件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同时,适当介绍熊猫烧香病毒所涉及到的计算机病毒技术,如蠕虫病毒的特点、此病毒的运行原理、传播方式等,使学生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有利于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促进了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学习。

3.4立体的教学手段

安全法规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违法所得;环境;执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55-01

辐射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中如《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53条、第57条,《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27条、第30条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52条等都均设定了“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形式,但上述法律法规均未对违法所得如何认定给出解释或是明确规定。没收违法所得是许多现行法律中的罚种,《行政处罚法》第八条也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没收违法所得。但什么是违法所得?如何界定违法所得?没收违法所得是否需要听证?

1 违法所得的概念

在《行政处罚法释义》中对“没收违法所得”有个解释,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管理法规,将行为人的违法所获得的财物强制无偿收归国有的一项行政处罚措施。只有对那些为谋取非法收入而违反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及组织才可以实行这种处罚。

2 对违法所得的认定

对“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行政机关都有自己的把握尺度。目前对“没收违法所得”大致有以下几种认定:违法所得就是非法所得;违法所得是非法所得加上生产加工成本;违法所得包括成本和利润;违法所得包括实施违法行为的全部经营收入;违法所得是实施违法行为中收取的费用;违法所得是售出价格和购买价格的差价;违法所得是指从事违法行为的全部实际收入。

个人认为环境执法中,首先考虑行政处罚相对人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且对国家、社会和消费者或是环境造成危害,如果是则以其全部违法收入作为违法所得。违法所得是指从事违法行为的全部实际收入,因此,我们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认定的事实和证据,最终以是否“违法”为原则,来确定“违法所得”的具体数额。

3 “没收违法所得”是否需要听证程序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尽管听证是行政处罚当事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听证并不是所有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它只适用于法定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案件。对“没收违法所得”并没有要求必须适用听证程序。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以及江苏省政府的《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均没有要求“没收违法所得”适用听证程序。

4 “没收违法所得”与登记保存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环保部门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先行登记保存适用问题的复函》(环函[2002]334号)也规定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的规定,对涉案的财物作为证据进行“登记保存”。因此,就可以采用登记保存有效地遏制当事人可能转移违法所得、非法财物或销毁、灭失证据的行为。

5 存在问题和建议

5.1 缺乏可操作性,取证难度大

例如有某企业未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非法使用放射源用于生产并有违法所得,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53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转让、进口、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吊销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调查取证中如何核定该企业是否存在违法所得和违法所得是否超过十万元,不能仅以询问笔录作为依据,应当全面收集与违法所得相关的一切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测记录和现场记录都必须经过查证核实。如查询该单位的财务记录和其他有关证明来认定违法所得,但该取证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往往不配合且不提供有关证明,并且存在进一步采取转移违法所得、非法财物和销毁证据等手段,这给执法部门增加了取证难度。

5.2 建议

从立法角度明确违法所得的概念、分类、适用范围、包含或扣除事项、计算标准、处罚程序等事项。环保部门应针对违法所得的界定,调查取证、查处方式等提出操作性强且有法有据的指导意见,指导和规范环保执法工作。

参考文献

[1]《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局令[S].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S].

[3]毕监强.当事人违法所得如何认定[J].中国水运,2004,(10).

安全法规范文第7篇

加强流通领域商品准入的

监督管理

督促市场开办者建立商品查验制度,检验商品提供者的进场经营资格、商品质量,建立进场经营者食品安全档案,对违反诚信屡教不改者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

督促流通领域经营户建立进货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商品台帐登记、进货验收制度严防假冒、过期、劣质商品进入市场。在检查、抽检中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影响或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合格商品,依法采取销毁、停止销售、没收等强制措施,而若已销售出去的,公告,限期予以召回。

实行重要商品入市备案制度,凡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都要进行备案。

对无证无照经营坚决取缔。

加大流通领域商品检测力度

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不定期抽查和日常巡查,在集贸市场及商品交易频繁区域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食品的添加剂、残留农药等检测力度 ,实行重要食品专管制度。在巡查中发现商品商标、包装装潢、生产日期、产地及内在质量违反规定的予以警示、公示或立案查处 ,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在严格落实食品进销货台帐和索证索票制度的基础上,一方面在辖区食品经营主体中推进安装使用食品监管电子台帐系统。以“市场主体网格监管系统”为依托,督促经营者特别是经营食品的商场、超市和商户要做好进货验收、过期商品下架、不合格商品和不法商户退市的管理。要求百分之百建立台帐、索证索票。规范餐饮和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督促大中型商场、超市率先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专柜,保障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一方面构建多元检测监督网络,采取茶叶市场检测站自检、农副产品市场备检、工商所抽检的方式加强对鲜肉、蔬菜、乳制品等重点食品的监测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严打假冒伪劣和不合格商品

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尤其是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针对涉及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重点商品、农副产品市场、茶叶市场、商场、超市等重点经营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无照经营的餐饮、食品店,坚决立案查处的同时就其成因进行分析;对无照经营比较集中,问题特殊的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并反馈有关部门。

多元化参与社会监督

行业企业自律。2012年7月广安门地区第一个重点行业自律组织即商超食品安全自律联盟组织成立。大中型商场、超市为该组织成员。自律联盟组织将结合辖区特点,以“食品安全月”等活动为切入点,发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作用,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实地观摩、自查互查、消费维权等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安全法规范文第8篇

一、消防安全治理应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把消防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火灾带来的危害,人人都懂,但在日常工作中却往往被忽视,被麻痹,侥幸心理代替,往往要等到确实发生了事故,造成了损失,才会回过头来警醒。这就是因为没有把防范火灾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所导致的。“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十八个字是xx同志二十多年前提出的,至今仍是消防安全治理的主旨所在。而做好预防工作的要害就在于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校园中,应该以消除火灾隐患、提高防火意识为目的,不作口头文章,以实际行动和措施来切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二、加强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由于有些工作涉及到易燃易爆化学品等高危险物质,校园内部对火灾隐患已经有了一定的防范意识,但通过这次培训,发现现有防范意识程度还是不够的。不论是一线工作人员还是治理人员,都应对岗位和部门可能涉及到的火灾风险和消防通道等消防相关设施有充分的了解。不论是火灾高危险岗位人员还是其他人员,都应该定期接受相关专家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各部门各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各种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和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等。

三、消防安全工作要做到“三个抓”,不为隐患留空隙

第一是要“抓重点”。涉及到易燃易爆设备和物品的部门除了定期的培训之外,还要经常组织进行防火检查,发现火灾隐患,要记录在案并及时研究整改。组织建立义务消防队,不仅可以及时扑灭前期火灾,更重要的是通过义务消防队的组织,将消防意识和技能深入到重点部门的各方各面。

第二是要“抓薄弱”。相对消防安全隐患少的地区往往是最轻易被忽略的地区,但相对安全隐患少并不代表没有安全隐患。消防安全隐患和生产安全隐患不同,后者只会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但前者却可能出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安全法规范文第9篇

关键词:婴幼儿;儿童;家纺产品;物理性能;安全法规

中图分类号:TS107

文献标志码:A

Safety Regulations Interpretation of Home Textile Products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at Home and Abroad (Physical)

Abstract: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several typical safety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f home textile products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at home and abroad was given.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as also made.

Key words: infant; young child; home textile product; physical performance; safety regulation

仅在2014年,欧盟和美国分别有517和22个召回案例是关于纺织产品的,而这其中大部分与婴幼儿和儿童产品有关。分析被召回的原因,主要是产品上存在危害婴幼儿和儿童安全和健康的风险,包括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如:产品设计上有缺陷,存在由于接触或使用不当使儿童窒息死亡的风险;产品上存在儿童可以轻易取下的小部件,吞咽后噎在儿童喉咙,造成窒息死亡的风险;有容易划伤儿童的尖点锐边;阻燃性能差,遇火源燃烧迅速剧烈,存在使儿童烧伤甚至烧死的风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超标,可能对儿童构成伤害。本文将从物理性能方面着手,针对几种典型的婴幼儿及儿童用家纺产品,就国内外现有的或即将实施的安全法规和标准进行解读。

1儿童用纺织类寝具安全

未满月的新生儿除了吃奶外,几乎全部时间都处于睡眠或半睡眠状态,4个月的婴儿每天约需16h的睡眠,8~12个月的幼儿每天约需15h的睡眠,学龄期儿童每天则需要大约10h的睡眠。因此,寝具安全对儿童健康至关重要。据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和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统计,每年因婴儿床和儿童睡袋等产品导致的死亡事故远超过了其他儿童护理产品,因此欧美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保证儿童寝具的安全。

1.1欧盟儿童用纺织类寝具的相关法规

2010年7月26日,欧盟委员会的2010/376/EU号决议开始实施。该决议规定了婴儿床垫、床围、婴儿吊床、儿童羽绒被、儿童睡袋等5种与儿童睡眠相关的产品应符合的安全要求。这些产品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婴儿床垫易燃、易使儿童夹伤,床围易对儿童造成缠绕勒伤,吊床结构易损坏、不稳定,儿童羽绒被易使儿童过热、窒息,儿童睡袋易造成儿童在睡袋内夹伤等。因此该法规规定产品要尽可能降低这些风险,并规定这5类产品中不能含易被儿童拽下来的可放进口中的小物件及可以划伤儿童的尖点和锐边。

该法规还对这5类寝具的燃烧性能作了规定:孩子的睡眠环境不能有危险的易燃物存在,并要求产品在与火焰或者火花接触时不能燃烧或燃烧速率要慢,且不能有有毒气体释放。织物燃烧性能是把控纺织产品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很多国家还在本国的安全法规中作了专门规定。例如,法国的 XP G30-106:2012《Sleeping Textile for Young Child C Safety Requirements》不仅对婴幼儿寝具的物理和阻燃性能提出了要求,更具体指明了对应的测试方法,英国早在1988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家庭用软包家具防火法规《The Furniture and Furnishing(Fire)(Safety) Regulations 1988》中就特别指出,婴儿床、婴儿车、婴儿睡篮等带软包的婴幼儿家具也必须要符合该法规的要求。

1.2美国儿童纺织类寝具的安全规定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于2012年8月公布了最新版本的ASTMF1917-12婴儿床及配件的安全规范,其中配件涵盖的内容包括床单、毛毯、防尘荷叶边、遮蓬的覆盖物和帘子、枕头、床垫套、尿布挂袋、织物壁挂、床围、床头围垫及其他床上用品。该标准规定了婴儿床保护栏的装饰配件允许的最大长度,婴儿床栏的填充部件能通过一个两英寸宽的测试夹具,婴儿床及配件使用的没有支撑的乙烯部分的最小厚度等。这些测试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儿童在使用婴儿床和相关配件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因为装饰带、床围系带、壁挂、床单、未缝合处露出的线缠住或勒伤,和放置于婴儿床内的装饰枕的潜在窒息危险。美国消费品改进法案(CPSIA)规定儿童纺织用品上不可以有能被儿童揭下来放入口中的小物件和易划伤儿童的有尖点及锐边。而ASTM于1972年制定的毛毯类产品阻燃性能测试方法ASTMD4151《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Flammability of Blankets》中规定,只有测试结果达到I级的产品才可以在美国市场上销售。虽然此标准是非强制性的,但是却被很多美国的家纺公司选用,特别是用来检测婴儿毯的阻燃性能。

1.3国内儿童用纺织类寝具的安全规定

安全法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婴幼儿;儿童;家纺产品;安全法规;限用物质

中图分类号:TS197

文献标志码:A

Safety Regulations Interpretation of Home Textile Products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at Home and Abroad (Chemical)

Abstract: To the restricted substances such as phthalates, total Pb, forbidden azo dyes and formaldehyde in the home textile products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testing standards of EU, US and China.

Key words: infant; young child; home textile product; safety regulation; restricted substance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GB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进一步提高了婴幼儿及儿童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的各项安全要求。在化学安全要求方面,标准增加了6种增塑剂和铅、镉2种重金属的限量要求。但是,该标准并不包括布艺工艺品、地毯等产品。对于家纺产品,除了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甲醛、禁用偶氮染料和pH值有限量规定外,家纺行业的11个标准中,均未对化学物质有要求。

对于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家纺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染料、助剂和后整理剂存在对人体带来危害的风险。2014年,欧盟的RAPEX共危险消费品通报2243例,其中因有害物质超标而被召回的案例达561起,占整个通报数的25%。其中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262起,可裂解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36起,分别占有害物质通报的46.7%和6.4%。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家用纺织品化学物质限量的详细要求和限制,如果产品质量不符合这些法规的要求,将被拒绝进入该国市场,而检测标准是判定产品是否符合相应法规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针对对婴幼儿及儿童健康危害较大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总铅、可裂解出致癌芳香胺的禁用偶氮染料和甲醛化学物质的禁用法令法规及其检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1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主要作为增塑剂、乳化剂或稳定剂在塑料制品、纺织产品、油漆油墨、化妆品中广泛应用。某些邻苯二甲酸酯已被认为生殖毒性物质,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危害。所以,不少国家限制在儿童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使用部分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针对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欧盟REACH法规附录XVII中的第51条和52条,要求DEHP、DBP和BBP的含量不得超过0.1%。对于可被儿童放入口中的儿童玩具或儿童护理品,DIDP、DINP和DNOP的含量不得超过0.1%。同时,毛毯及类似物的家纺产品明确被列入监管范围。美国的《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简称CPSIA)与欧盟法规的要求基本类似。而美国加州65号提案针对儿童玩具和护理用品,则要求DEHP、DBP、BBP、DIDP和DnHP的浓度均不得超过0.1%。华盛顿的儿童产品安全法列出的66种高度关注化学物质中除了CPSIA和加州65提案中提到的DEHP、DBP、BBP、DINP、DIDP、DNOP、DnHP外,还增加了DEP。但在GB31701―2015明年6月1日生效前,我国并未对儿童用品是否应当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的邻苯二甲酸酯作出明确规定,其被滥用或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检测方法标准来看,早期,世界上一些专业实验室都参照采用美国标准ASTMD342《聚氯乙烯中增塑剂混合物的萃取和测定》,用GC-MSD方法进行软质塑胶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检测分析。现在,中国已经颁布了针对玩具及儿童用品的检测方法标准GB/T22048―2008《玩具及儿童用品聚氯乙烯塑料中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测定》,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中针对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测定则将CPSC-CH-C1001-09.3作为官方指定的检测方法。而BSEN15777-2009、BSENISO14389-2014和GB/T20388―2006则主要用于纺织品上PVC涂层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

2总铅

铅是一种对神经系统有害的重金属元素,特别是儿童代谢功能尚不完善,很容易发生铅中毒事故。纺织品中含铅的主要原因是可能使用了含铅的染化料助剂、稳定剂,以及服装加工时采用含铅金属附件或饰品等。据欧洲的一份安全调查报告显示,6~36个月大的幼童经常喜欢把物品放入口中,而物品表面的合金、色素及染料均可能含铅,因而儿童极易随着咬嚼而摄入过量的铅。

欧盟针对室内装饰品、服装、配饰和配件等产品,修订了REACH法规关于儿童用品中重金属铅的限量要求,禁止将铅含量超过0.05%(或0.05μg/cm2)的可以被儿童放入口中的物品投放市场销售。

美国联邦法规第16卷的第1303部分对供消费者使用的油漆和类似的涂层材料规定,其含铅或铅化合物(以金属铅计)不得超过总的不挥发油漆重量或干漆层重量的0.009%(即90mg/kg)。美国CPSIA则规定:供12岁及以下的儿童使用而设计的产品,儿童产品不得含有超过0.01%的铅。家具、玩具及其他儿童产品的面漆含铅量限量降低至0.009%。

铅总量的检测标准有CPSC-CH-E1003-09.1、CPSCCH-E1002-08.1和CPSC-CH-E1001-08.1。根据萃取液的不同,又分为可萃取铅含量和可溶解铅含量,检测标准分别为ISO105-E04、DIN54233-3和EN71-3:2013。在国内市场,GB/T30157―2013主要用于纺织品中总铅和总镉含量的测定,GB/T22788―2008主要用于玩具表面涂层中铅含量的测定。

3可裂解出致癌芳香胺的禁用偶氮染料

欧盟REACH附录XVII第43条对包括衣服、床上用品、毛巾、假发、帽子、尿布和其他卫生用品、睡袋等用于与人体皮肤或口腔有直接长期接触的纺织品和皮革产品中的禁用偶氮染料进行了限制,要求在最终产品或产品的染色部分不得使用某些在规定条件下可还原出一种或多种致癌芳香胺,且含量超过30mg/kg的偶氮染料。

2015年1月14日,土耳其消费品和贸易部门公告No.29236,对包括被褥、毛巾、帽子、睡袋、儿童尿布、椅子垫和家具的纺织品等消费品含有的有害化学物质进行市场监督和控制,其中禁用偶氮染料可裂解出的22种芳香胺含量不得超过30mg/kg。2015年4月8日,日本厚生劳动省第175号政令,对《家居用品中有害物质管制法》(昭和48年法律第112号)进行修订,正式把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的特定偶氮染料列为有害物质,禁止在纺织品中使用。在这些法令法规中,家纺产品属于其监督管理的重要产品范畴。

从检测标准来看,新版欧盟标准EN14362-1:2012《纺织品某些源于偶氮着色剂的芳香胺的测定方法第一部分:经或不经萃取纤维判定是否使用了某些偶氮着色剂的方法》和EN14362-3:2012《纺织品某些源于偶氮着色剂的芳香胺的测定方法第三部分:是否使用了某些可能释放出4-氨基偶氮苯的偶氮着色剂的检测方法》都适用于纺织品中可裂解出致癌芳香胺的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由于在不同纤维上其染料附着状态不同,EN14362-1:2012根据纤维的性质及着色处理(有无分散染料着色)来判断是采用直接法还是萃取法,综合了原先的EN14362-1:2003《纺织品源于偶氮着色剂的某些芳香胺的测定方法第一部分:使用某些不经萃取即易得到的偶氮着色剂的检测》和EN14362-2:2003《纺织品源于偶氮着色剂的某些芳香胺的测定方法第二部分:使用某些须经萃取纤维而得到的偶氮着色剂的检测》的内容,包含了天然纺织材料、聚酯材料和混纺材料的前处理方法。而EN14362-3:2012是测试纺织品中4-氨基偶氮苯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未经染色的纺织品无需进行偶氮染料检测,但对于荧光增白剂处理的白色织物,是需要进行偶氮染料检测的。

4甲醛

近年来,甲醛的危害问题得到了国内外环境保护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各国也相继制定法规和标准,对甲醛含量作出严格限定。其最早由日本厚生省于1974年9月26日日本112法令,要求24个月内婴幼儿用衣料甲醛含量的吸光度低于0.05。欧盟目前对甲醛尚未推出一个统一的限定法规,但在一些欧盟的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荷兰等都有一些法规限定其在纺织品中的使用。我国的强制性国标GB18401―2010也对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提出了严格限定要求。

对于甲醛的检测方法,国内外的标准已经相当完善。如:ISO14184-1-2011《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一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ISO14184-2-2011《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二部分:释放甲醛(气相吸收法)》、美国标准AATCC112-2008《织物释放甲醛的测定:密封瓶法》、英国标准BS6806:2002《纺织品的甲醛第一部分:甲醛总量的测定》、日本标准JISL1041:2000《树脂整理纺织品试验方法》以及中国标准GB/T2912.1―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和GB/T2912.2―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二部分:释放甲醛》等。这些方法标准中,JISL1041是甲醛测试的基本方法,其它方法都与之类似,按基本原理分为液相法和气相法。

5结语

从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在家纺行业的法规和标准化建设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在国内外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存在较大风险的NPEOs(烷基酚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PFOS(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A(全氟辛酸铵)、PAHs(多环芳烃)以及可萃取铅、镉、汞、铬、砷、锑等化学物质还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禁止其在婴幼儿及儿童用家纺产品中使用;二是我国的标准主要按照具体产品制订,通用标准较少,且通用标准对专用标准的约束和指导性不强,而欧盟技术法规非常详细,协调标准与法令法规相互配合,分工明确,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388―2006,纺织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S].

[2]王建平,陈荣圻,吴岚,等.REACH法规与生态纺织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曹小燕,女,1988年生,硕士,专业从事纺织品中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

上一篇:地方法规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