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6:56:38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要强调亲验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需要中国文化背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原则。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它是为了应用它,以解决我国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工作的产出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人力资源规划、甄选、培训开发、薪酬、激励体系,来招聘、保留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它的教学方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操作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课程来说,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必须重视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东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需要东方背景

水教授认为:“现代管理学是东西方各国人民生产实践、摸索总结与不断相互学习的共同结晶,一国的管理教育也应该是立足于本国管理实践与管理文化,不断学习借鉴外部成果的教育体系。”他也指出:“要研究东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的实际运用,增强东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可行性,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东方人力资源理案例的研究,尤其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在融合东方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索用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另一方面重视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理的研究。在充分肯定定性研究价值的基上,在适当领域借鉴西方有意义的定量研究。”

二、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具有显著的不同。首先是自主性:案例教学法将课堂讲授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则成为导演或教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自觉地学习。其次是亲验性:通过案例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具体的现实问题,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第三是交往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有助于相互沟通。第四是实践性: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因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质是案例教学法的一大特色。

三、案例教学设计设计原则

在人力资源教学活动中,所选用案例根据用途可以分为课题引入案例、理论解释性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其中课题引入案例可以多选用带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特色的案例,体现教学内容的东方文化特色;理论解释性案例选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本土企业的案例,同时兼顾外国企业的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案例选取适合分组讨论或者独立完成的案例,这些案例中矛盾冲突明显且具有代表性。

四、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体验式教学内容设计,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本文研究中将案例分为三大类,课题导入案例、管理理论的解释案例、课后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这些案例要覆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所选案例见表所示。

从表中看出案例的选择有如下特点,首先引入案例均选择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相关案例内容,这些多是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在教学活动中不占用大量时间,在起到引入课题的作用时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管理理论的解释案例选择应该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对相关理论起到解释与示范作用。课后案例分析作业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让学生思考时有一个思辨的过程,同时还要能够复习课程所学内容。无论是解释案例还是案例分析作业都主要以国内企业的案例或国内社会与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五、小结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通用技术教学选题范围

1.通用技术课程特点、构成、教学目的、教学成果评估。

2.通用技术教室设计及设备配置、选型、方案研究。

3.通用技术教学点分析及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

4.教学任务及教学效果评估标准研究。

5.通用技术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较分析,通用技术教学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异同。

6.信息化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7.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特点、培训提高。

8.通用技术教学相关问题研究。

9.通用技术教室设备配置标准相关问题研究。

二、征文内容和格式要求

1.论文内容要贴近实践,贴近一线教学与应用,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深度,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意义。作者可以在选题框架下自行分解出具体题目,从多侧面、多视角,深入具体地阐述和表述。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均可。

4.征文标题要求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征文要求按照论文体例撰写,超过3 000字的需有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5.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

6.参选论文应具原创性,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7.文稿一般不得超过5 000字,文稿应附全部作者的单位、电子邮箱、邮政编码、具体地址。

四、组织评选办法

1.提交的论文或教学设计经专家评审,评出优秀作品。

2.组织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优秀论文或教学设计将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和《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颁发《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设计》、《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证书。

3.优秀教学论文或设计将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上陆续刊登。

五、投稿方式

1.请将论文或教学设计发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邮箱(jiaoyuzhengwen@vip.省略),请注明“征文”字样。若作品无法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请刻录成光盘寄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2.咨询电话:010-62115171 62112663

3.联系人:杨洋 李丽

4.邮寄详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4号C座1002室《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5.邮编:100081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实践研究;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48-03

实践研究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和范畴,它是研究者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系统的教育行动来解决面临的教育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育现实的目的。所谓实践创新,就是教师在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对前人提出的教育规律或教育理论有了新的领悟和新的应用。一般来说,再发现的东西不应该是未知的,但由于它是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发现的,对特定的认识主体来说又是一种新认识,因此就具有了一定的未知成分,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及理论研究意义。

教师的实践研究与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的差异,源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取向的不同。由于实践研究更多地依赖于实践材料而不是文献资料,因此表现在文本形式上,就多具体而少抽象,多描述而少思辨。实践智慧蕴含于个别的具体的情境之中,并集中体现于范例;因此实践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范例的研究,是范例的提取、表达和传播。依据抽象程度由低到高的差异,实践研究的结果和表达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次类型。

一、教育现场的记录选编

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情境,现场记录是研究某个情境的基本手段,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这类实录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地保留了现场的整体性和直观性,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信息,使人对某个特定场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一定的体验感受,进而模仿、借鉴或思考、批评。

由于现场信息庞杂多变,因此任何记录整理都受限于一定的观察角度、记录手段和研究目的。就如常见的“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名师授课录”等教学实录,看来是原汁原味的客观呈现,其实选编了哪些教师的哪些课,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手段记录,观察的焦点是教师还是学生等,都反映了选编者一定的偏好、趣味、思考和导向。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各种教学实录的内容过于单一,基本上集中于课堂教学本身,而很少涉及课前的备课过程和课后的说课、评课、答疑和争论等内容。虽然课堂现场的记录更为直接和“有用”,但有关课前课后的“磨课”交流,却更有效地揭示了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许多想法和感受,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实践研究的角度看,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学实录的选编思路,开掘和补充有关“分享智慧”的内容。

实例一:倾听访谈对象的“心曲”[1]

在孙老师执教《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课前后,我们对她进行了三次访谈请教。第三次交谈时,我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运用暗示的方法问道:“能否对学生出题这个环节谈谈你的看法?”孙老师笑了笑说:“对,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出题与我有所偏差,我也顺着学生的意思继续教学,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并适时引导回来……”在自然的交谈中,孙老师一一道出了她在教学设计上的想法,我也明白了个别教学环节处理的原因和方法。

二、叙事性的案例撰写

以叙事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案例,是对现场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结果。由于研究者的目的、思路和能力的不同,对同样的现场会有不同的叙事和描述。与教学实录不同的是,教育案例中的情境描述带有更强的主观性,是有针对性地对客观现实进行选择和裁剪。研究者的选择性和主观性,使主题得以聚焦,使范例得以形成。与教学实录相比,教育案例更为集中地蕴含了情境中的某些实践智慧,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现场感和整体性。

更重要的是,叙事性的案例撰写可以把不同时空的相关信息组合在一起,包括灵活运用访谈、资料、反思等方式弥补现场观察的不足,以促进了解和思考。教育案例叙事灵活、可读性强,因而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已成为教师实践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在叙事研究热兴起的同时,我们也要有一点冷思考。目前教师撰写的大量叙事类文章,有相当部分是用描述和抒情代替了思考。其实叙事研究之所以有别于文学创作,关键在于生动和感动的背后还传达了思想,好的叙事应该是有思考的叙事。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叙事研究中,“叙事”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表达的内容还是“研究”。我们所叙之事,离不开课例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也就是说,对事件的描述应该是为体现研究的内容而服务的,只见生动的描述而看不出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那只能称之为“叙事”而不能叫做“叙事研究”。

实例二:叙事背后的故事[2]

写这篇《走近杜威的“做中学”》,原本有着两个方向的设想:在黄老师工作室的成长和读杜威的成长过程,我更倾向于写前者,希望以此给自己工作室四年的成长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不负老师四年的倾心栽培。可是四年的时间太久,太多的线索反而让我无从取舍,最终也无法聚焦在四千字。在征文截止的前一晚,才下定决心来改这篇文章。事实上,在此前,我已经有了五万字读杜威理论的基础,加上与小潘老师一起做劳技课的两万字的过程积累,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提炼思想。文章最终能获长三角“成长纪事”征文一等奖,可能是有点“新意”。其实我的得意之处在于文章两条并行的线索,明线是我陪小潘进行实践探索过程中小潘的成长,暗线是我在读书小组中获得的灵感和支持。并行的两条线突出的都是一种团队的力量,是一种共同体精神。

三、教学设计和活动方案

教学设计和活动方案,包括通常所说的教案以及各种教育教学的活动设计。所谓备课,主要内容就是写教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过程的概括化和程序化,它可以将复杂的教学情境简化为几项基本的操作性内容,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实施步骤和方法手段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与课堂实录和教育叙事相比,教学设计在表述语言上少有描述和叙事,主要是说明性和解释性语言,比较抽象概括。因此教学设计便于直接、集中地提出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及相应的方法手段,但与此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实践的情境性和整体性,因而不利于教师实践智慧的揭示和传递。

改进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增加设计方案中的描述性成分,即把抽象的程序与具体的实例结合起来,以到达局部与整体、理性与感性、预期与效果的统一。我们可以把有关教学设计看作两大类:一类是预设型的,即在教学和活动之前有比较周密的思考和规划,如常见的教案;另一类是生成型的,即在教学和活动之后再提出结合个人体验的实施要点,即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设计。从实践研究的角度看,一项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说明应该怎样做,而且还要说明实际做得怎样,包括何时、何地、何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做”的过程、结果及经验教训。通过补充描述性的情境实例,教学设计将成为一个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从而体现更有新意和深度的研究。用叙事方式将这类创意设计的实施过程表述出来,就可以形成一篇富有教师个性特点的行动研究报告。

实例三:备选答案我设计[3]

学生仅仅是被告诉该怎么思考,不能使其获得思考的技能。怎样才能设计一种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有效思维的学习活动呢?我们设想,在数学学习的练习环节,组织学生换位思考,以出题者的身份,预设可能出现的错误,自行设计数学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并组织交流设计的备选答案及设计理由。

(实施步骤及实例略)

注意要点:第一,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自行设计。高质量的备选答案是需要时间思考的,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针对题目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预设有价值的错误。这一过程应该有时间的保证,不能流于形式。第二,尊重学生的设计成果。尽管有些答案可能漏洞百出,容易被识破,甚至没有应用价值,但也是学生思维的成果,代表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不单自己要尊重,也要在班级学生中营造一种尊重的氛围,我们可以指出他的缺点,帮他改进,但是不能嘲笑。课堂的情感氛围对于促进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经验总结型论文

经验总结是一个从感性的实践到理性的认识的抽象过程,经验总结型的论文是教师研究成果的一种主要表达形式。与学术型的论文有所不同,经验总结型的论文主要不是通过引经据典来论证推理,而是通过事实材料来说明问题,是一种“抽象经验+具体例子”的表达结构。与前面三种表达形式比较,经验总结以提炼概括某种经验为主要路径,抽象程度较高;同时又要提供一定的实践事例作为论据,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是一种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表达方式。

写好经验总结,其基础当然是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但从表述形式上说,关键在于有比较精彩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的经验总结看起来平淡无味,而有些比较生动而有启发,其差别往往并不在于理念的高下,而在于所举实例的精彩与否。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先进经验一旦从具体生动的实践情境中提炼出来,成为几条抽象的大道理之后,很容易丧失原有的个性特点。如果不同的经验表述大同小异,就很难让人领悟其中的奥妙。要使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新鲜感和启发性,就要依靠精彩的事例来补充说明。因此,经验总结要精选材料,要恰如其分地呈现出先进经验的实践场景,这样才能体现出“经验总结”从具体到抽象、又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

当然教师的实践研究并不一定局限于经验的描述和解释,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做思辨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撰写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特别是经验总结型论文与学术型论文,在形式上也很难截然区分。适当的思辨研究和理论研究,包括结合自己的实践做一些文献资料研究,对于提升研究者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也是有益和必要的。可以说,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也是做好实践研究的基础。总体来说,适当的思辨研究可以增强研究者的内功;而由于实践研究的对象特点和表达需求,研究者的功力将更多地体现在经验总结性论文和叙事性案例两种主要形式之中。

参考文献:

[1]选自上海市长宁区安顺路小学阮莉丽老师的经验材料,文字有改动。

[2]选自上海市浦东新区今日学校张丽芝老师的经验材料,文字有改动。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在线案例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041-02

A Review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On-line Case-based Learning

ZHAO Jun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Abstract: On-line case-based learning can provide the real learning context, the fully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effective learning resource and flexible learning mode, which can help learners not only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but also improve the high-order ability of problem-analysis and reflec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at, the online case study learning resources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ses, case management platform database development, and online case studies to support and so on.

Key words: case; case-based learning; on-line case-based learning

案例在国内外应用于教育领域始自19世纪。案例教学由70年代美国哈佛法律学院Christopher Langdell首创,因当时的教学效果显著,便被广泛的运用于法律、商业、医学学生和师范生的教育训练课程中。现在案例教学在哈佛商学院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约占总课时的85%以上。我国在案例教学的开展方面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商务部与中国经贸委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中美合作MBA培训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第一次系统介绍了西方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和案例教学。” 短短的二十多年,案例教学走进了教育教学的很多领域。

国外对案例教学的研究也受到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研究的视角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移。早期的研究多以教师的视角出发对课堂的案例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对于如何进行案例的开发、课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及案例教学的评价都有了深入的分析。例如, McNair和Hersum发表于1954年的研究专著《The Case Method at The Harward Business School》中,对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由于受到认知学习理论的影响,研究者不再只是关注案例“教”的方面,而逐渐转向了学习者进行案例学习的方面,深入到对学习者案例学习认知模式的研究。

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CBR)是当前国内外案例学习的一个热点。1982年Schank 在其论著“Dynamic Memory”中首次提出CBR的概念,其后Kolodner等人在1983年开始在计算机上实现,现在,CBR已经发展成为创设智能系统的模式。大多数传统的认知理论都强调一般的抽象符号是怎么形成和运用的。作为一种认知模式,CBR重具体甚于抽象,主张个体用案例进行思考,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个人如何发展成长,专家如何运用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进行推理和学习。基于案例的推理明确将记忆、学习和推理整合到一起,提出认知的三要素为案例、案例索引和案例处理器。

自从案例教学被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的研究者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大多认为案例学习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差距,能够呈现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帮助学习者象专家一样去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2000年郑金洲教授在《案例教学指南》一书中界定了案例的定义,研究了案例教学的功能、适用范围和局限,就如何教案例、如何学案例及如何写案例做了深入的探讨。2002年徐延宇在研究论文《案例教学及其运用》中,系统地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运用原则进行了归纳。2005年阎志明在论文《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中,提出了在教育技术素养培养中整合问题解决的案例教学设计模式。赵凯斌的论文《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研究――地理教学个案分析》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传统课堂案例教学中学习者分析案例的步骤和案例学习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国外对案例教学的研究也受到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研究的视角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移。早期的研究多以教师的视角出发对课堂的案例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对于如何进行案例的开发、课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及案例教学的评价都有了深入的分析。例如, McNair和Hersum发表于1954年的研究专著《The Case Method at The Harward Business School》中,对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由于受到认知学习理论的影响,研究者不再只是关注案例“教”的方面,而逐渐转向了学习者进行案例学习的方面,深入到对学习者案例学习认知模式的研究。

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CBR)是当前国内外案例学习的一个热点。1982年Schank 在其论著“Dynamic Memory”中首次提出CBR的概念,其后Kolodner等人在1983年开始在计算机上实现,现在,CBR已经发展成为创设智能系统的模式。大多数传统的认知理论都强调一般的抽象符号是怎么形成和运用的。作为一种认知模式,CBR重具体甚于抽象,主张个体用案例进行思考,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个人如何发展成长,专家如何运用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进行推理和学习。基于案例的推理明确将记忆、学习和推理整合到一起,提出认知的三要素为案例、案例索引和案例处理器。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42-034

引 言

长期以来,教学设计都作为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Dewey,1900)在教育技术领域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教育技术学的五个研究范畴中,教学设计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科学领域具有最大理论贡献的”一个范畴,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1]。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专业活动,很多教学设计文献清晰地表明:课堂上发生的大多数行为是以教师的设计活动为基础的(Clark & Dunn,1991;Clark & Peterson,1986)。

尽管业内人士对教学设计的价值和前景赞誉有加,当他们将系统化教学设计(简称教学设计)介绍给一线教师时,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钟志贤,2007),他们的直接反映是对实际的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孙立仁,2006)。在教学设计发源地的美国,此类问题同样存在:一种旨在通过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和评价,以改善和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学科,理应非常有教学实用价值,却又不能为公立学校所广泛接受,其间原因耐人思考(W. Dick,1986)[2];事实是尽管很多老师学过了这样那样的教学设计模型,然而研究者发现只有很少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它们(Clark& Dunn,1991;Driscoll et al.,1994;Kennedy,1994);为什么一种对决定课堂教学效果至为关键教学设计过程,却为公立学校所忽视(Mauldin & Gustafson,1998)。

面对系统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中的现实境遇和研究者的失望与困惑,我们也许应该反思:教师如何看待教学设计?使用教学设计的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学设计的研究者在关注什么?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为搭建好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这架桥梁做了些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研究?

一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中国电化教育》从1994年开始增加了“教学设计”版块,陆续刊登了很多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教学设计案例,为了解教学设计的应用情况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为教学设计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了更多沟通的机会。本文分析了《中国电化教育》1994年至2007年这14年间选登的教学设计案例121篇,从中总结出一线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的特点,并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结合目前教学设计研究提出案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1 教师眼中的教学设计

目前,教育技术界对教学设计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界定: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包括分析、设计、制定/开发、实施、评价/修改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全过程,亦即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计划或规定,为所需的教学活动制定具体可行、可操作的程序或方案[3]。以上是教学设计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认识,那教师如何看待教学设计?分析杂志上刊登的121篇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师教学设计的如下特点:

(1) 教学设计的组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为核心

121篇案例都包含的一个相同的部分――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描述。由此可见,教师眼中的教学设计最核心、最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国外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调查结果存在同样的结论:一些研究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最先考虑的是他们将要安排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教学目的或目标(Bullough,1987;Kagan& Tippins,1992;Sardo-Brown,1998)。并且,根据一些研究显示,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只占有相对较轻的地位(Clark & Peterson,1986;Kagan & Tippins,1992)[4]。教育技术领域内的研究者一直都以系统方法作为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认为要把教学设计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重视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分,强调教学系统设计各要素之间通过输入输出相互联系,通过合理有序、循序渐进的环节设计力争达到预期目标。而从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教师更注重个别要素的设计,他们对教学设计最核心的系统观认识还不够。

(2) 教学设计的形式:教案、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的融合

教育技术界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引进和研究只有近20年的时间(张军征,2004),大多数教师(尤其是拥有较长年龄的年长教师)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学设计,他们眼中的教学设计更多地是传统的教案、教学实施后期教学过程的实录和教学反思的融合体。教师的教学设计除包含传统教案的一些要素,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等等之外,更多的是真实教学获得较好效果后对前期教学过程的一个回顾,即教学过程的描述。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生在完整的教学实施之后,而非研究者的认为的教学实施之前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其自身总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途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设计研究者所认为的根据既定目标和选定的教学内容制定最优方案的过程。

(3) 教学设计的依据: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经验式

121篇案例中仅22篇有学习者分析环节,14篇案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是在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之后确定。在设计方案中,学习者并未成为教师设计时的首要考虑对象,大部分教学设计案例中包含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直接来源于课本、教材。从案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分析与决策更多地还是基于个人经验,而非从教学中获得的客观数据或事实,如在案例中发现了大量的类似“学生可能……”、“学习者应该能……”、“学习者会……”的描述。没有充分的学习者分析就很难了解到学生的切实需求,教师的设计和决策就失去了科学依据,教师进行的就只能是基于书本的经验式的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121篇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概念的误解与理论的误读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线教师对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非常关注的。他们尝试着把理论研究者的新成果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如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环境设计等等,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很多教师在使用这些概念和理论之前并没有深入理解它们的内涵,致使他们在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时把握了它们的形却没有抓到它们的神,如:合作、协作学习并不单纯是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式学习也不等于把任务完全交给学生;建构主义不仅仅是用多媒体创设一种情境后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在于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整合。

(2) 学习者分析的忽视或形式化

重视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为学习而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表现[5]。在这121篇案例中,有学习者分析的环节的案例只有22篇,依据学习者分析的结果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的案例只有14篇。从数量统计上来看,很多教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进行学习者分析对后期教学目标制定及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性。在进行了学习者分析的22篇案例中,过半数的教师仅依赖经验对学习者当前状态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学习者分析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是教师判断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材料、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期望、学习障碍及其产生原因等等有较科学的认识,以此来指导他们的设计。

(3)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混淆或分离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是根据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来选择的,即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是达到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材料。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有指定的学科教材,它们初步为教师确定了教学的目标,教师需要做的是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和预定的教学目标来为学习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这些案例中,很多教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混作一团,将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分析的环节罗列了大量具体知识点。还有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致使选择的教学内容与预定教学目标脱节,教学目标便也失去了它以导向作用存在的意义。

(4) 教学媒体功能的神化

这一点虽然与案例的来源有一定关系,但也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中国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杂志,倡导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优化教学。所有的121篇案例都提到使用现代媒体来促进教师的教学,强调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在案例中存在大量类似的描述:“本课由于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所以使自然课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用幻灯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姑且不论,但是综合运用录音与幻灯片去诱导学生突破理解《天净沙》的不足之处这一难点,就巧得恰到好处”、“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媒体演示沟通了数学只是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本身并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用与不用、用什么取决于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问题,而使用的效果则取决于教师的使用方式。

从上述对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做教学设计的教师对教学设计认识还不够,从基本概念到基本理论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误解。很难想象教师在不了解教学设计的时候能会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去实践,在对教学设计存在种种误解的时候依然能够用好它来为教学服务,文章开始提出的问题已经找到一些答案。

二 教育技术领域内教学设计研究文献分析

前面分析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那在这14年间,教育技术领域内的教学设计研究者在关注什么?他们为搭建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之间的这座桥梁做了些什么?本文统计分析了从1994年到2007年《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中标题直接与“教学设计”精确相关的论文87篇,并依据具体内容将其分为如下八类:(1)教学设计的概念,含义,定位;(2)教学设计的历史,新发展,趋势;(3)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设计观;(4)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方法论;(5)教学设计模式,模型,框架;(6)教学设计原则;(7)课件,网站,课程中具体教学设计;(8)教学实践应用中具体问题解决方法和建议。各类文献总体分布数量比例如下图1所示。

按照“三足鼎立”式的研究体系的分类(李芒,2005),即本体论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6],我们可以将上述八类研究再次分类:(1)本体论研究:“概念,含义,定位”、“历史,新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方法论”、“模式,模型,框架”和“设计原则”五类研究;(2)理论基础研究:“理论基础,基本理论,设计观”的研究;(3)应用研究:“课件、网站、课程等设计方法”和“应用中具体问题解决”两类研究。分类结果如图2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领域内的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本体论研究(53%)与理论基础研究(26%)上,应用研究(21%)相对不足。教学设计作为泊来之物,在引入国内教育技术界不长的时间内大量的精力投入其本体论研究与理论基础研究之中本是无可厚非之事。然而,本体论研究、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比例的失调必然会导致理论研究脱离教学实践这类问题的产生,由此而带来的实践者――教师应用信心的丧失与态度上的排斥自然也会成为应用研究展开的障碍。

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初步推导出导致教学设计实践应用中的现实境遇和研究者的失望与困惑的一种原因:教学设计引入国内教育技术界时间不长,有限的研究者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本体论与理论基础的研究上,对实践应用的关注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们对教学设计认识不够,同时也未及时从研究者那里获得所需支持,在应用遇到困难时部分教师不恰当使用,部分教师索性放弃使用,这使得整体应用效果不佳。

三 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研究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技术领域内研究者更多的研究还是在原有引进的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模式上的螺旋上升,在原有概念和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概念和模式,在原有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衍生与扩展来构建国内的教学设计研究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关注相对不足。如此看来,我们已有的作为“桥梁学科”(Dewey,1900)的教学设计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桥梁的作用――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研究?这是个需要进一步追问的问题。

1 根源性反思:教学设计研究什么――教学设计研究问题的起源与归宿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表明,问题是研究活动的逻辑起点,是孕育新理论,形成新学科乃至学科群体的基础[7]。正如加涅所说,教学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人类有效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的研究应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最终体现[8]。而要回答“如何促进人类有效学习”,实际上就是在面对一个“过程和机制”类问题的解决。美国教育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经过多年的研究将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的问题[9]: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理论和描述性研究)?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影响作用(因果效应研究)?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是如何发生的(因果机制的探寻)?这三类问题的顺序也正好反映了一项研究的大致发展次序及其相互联系:没有前一个问题的研究结果做支持,后一个问题的研究便无法开展。

对于教学设计研究来说,其要解决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促进教师的“教”来达到促进学生的“学”这样一个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三类问题:描述性问题――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因果性问题――是什么导致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困难与问题?影响教师做好教学设计的因素有哪些?机制性问题――如何帮助教师克服设计过程中的困难,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最终到达促进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的目的?

2 实践性反思:如何开展教学设计的研究――基于设计研究的启示

长期以来,教育的科学研究一直受到研究与学校的教育实践的关联微弱的批评[10]。前面的案例与研究论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设计的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的世界生活劳作,他们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医学和农学研究的早期发展面临同样的问题),而这种相互交流是十分必要的(Lagemann,2000; Mitchell and Haro, 1999)[11]。美国学者Brown(1992)和Collins(1992)提出的“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为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教育技术领域内研究人员采用基于设计研究过程如下图3所示。

教学设计的研究问题源于教学实践,它需要教学设计研究者与教学设计的实践者在已有理论与原则的指导下,一起合作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共同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在实践中试用、改进原有设计方案,最终得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和设计原则,达到问题解决和理论提升的双重目的。

教育的多层次与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研究的独特性,而美国的教育体系极为多元,教与学性质极为复杂,对环境的考虑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一项研究的理论和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13]。尽管所有的科学研究都遵循着共同的原则,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往往会对研究结果的可借鉴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自从教学设计引入国内到目前的20多年间,教育技术领域内的研究者对引入的概念、理论、模型的研究已经投入了太多的精力。是时候,我们该停下来从我们的教育实践出发开始本土的教学设计研究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学系统化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 Rose, E. Boundary Talk: A cultur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2, 42(6):11-12.

[3] 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6.

[4] Andrea C. Young, Robert A. Reiser, Walter Dick. Do Superior Teachers Employ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Planning Procedures? A Descriptive Study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8, 46(2): 66-78.

[5] 杨开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种机械理解及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1(4):6-10.

[6] 李芒.论教学设计学的学科独特性与研究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5(7):5-8.

[7] 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界的理论阐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6.

[8] 孙立仁.教学实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源泉与归宿[J].电化教育研究,2006(2):11-13.

[9][11][13] [美]国家教育理事会(NRC).教育的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3,14,5.

[10] 张倩苇.设计研究:促进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7(4):5-10.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6)强化科学阅读提升科学素质

(8)时间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

(10)勤学巧干多写——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12)生命中有你——小学科学教育

上“实”“事”“求”“是”的课

正视学生

让“课堂观察”照亮我们的眼睛——以“它们吸水吗”听评课活动为例

运用课堂观察促进教师合作

束缚学生的表征与对策

概念调查、转化和理解的课堂实践(一)——《听听声音》教学实录和评析

判断和选择有价值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前作业的设计

《巧妙的结构》课堂实录与评析

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体验挫折感受成功

《植物的生长靠什么》教学片段与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活动设计活动设计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实录与反思

《钟摆的秘密》教学设计

《仰望星空》教学设计与反思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说说科学课中的阅读

科学课要体现科学性

课堂交流中教师引导策略例谈

执着与奉献——章鼎儿老师二三事

对科学探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全国小学科学特级教师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小学工作委员会201O年年会纪要

莱博士少年劳技多功能机床

纸拱承重能力的实验改进

一朵三色花

“魔豆”上的字是哪里来的

观察日记:绿豆的生长过程

动物之间有沟通方式码

(孵小鸡

银河里的约会——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隆重举行

东城少年科学院介绍

沉痛悼念本刊名誉顾问雷洁琼先生

“小猴子下山”故事的启示

春风化雨育新苗——记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科学教研员李可

如何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

研讨交流中教师“不作为”现象之我见

让交流更有效

与三年级同学谈“科学是什么”

别让交流流于形式

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策略的探讨

小学科学课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追求设计与实践的平衡——兼谈《排序》一课教学评价

《排序》一课的教学策略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实录及评析

探究活动宜少而精

注重思维训练促进生生互动——《比较水的多少》教学案例与反思

电子白板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理解教材

《动物运动会》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实录

在“同课异构”中追寻有效科学探究——《神奇的电磁铁》教学案例分析

《周围的空气》教学片段与分析

三教《我们在呼吸》

《问题银行》教学策略与反思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一天》单元教学与思考

科学课要预习吗

《各种各样的岩石》导入例谈

让学生善于提问

湖北教育报刊社成立六十周年祝贺单位名单

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小学科学教师论文竞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的通知

教师百花园

两种设计两种结果

从《两小儿辩日》谈科学的真相

三湘科学教育的“领头羊”——记湖南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孙江波

《金属》教学实录及评析

“菜豆种子实验”案例与分析

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概念(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实录

“科学本质与科学教育”高级研修班在宁召开

《一天的食物》教学与反思

《点亮小灯泡》的两种不同教法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教学片段分析

蚂蚁就要被淹死

善用激励性评价

敢问·想问·会问——浅谈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议教材拓展性内容的实施

《他能撬动地球吗》教学设计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教学设计

《蜡烛会熄灭吗》教学实录与评析

《有趣的磁铁游戏》课堂实录

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蚕怎么了

《学习用品》单元例析

恒星的一生

浅谈生活化探究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策略

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有效应用

刍议有结构材料的准备

让探究材料“精”和“简”

巧制密写纸

改进“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

为有源头活水来——记“感恩丹江口,护水手拉手”活动

感恩丹江口,护水手拉手

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小学科学教师论文竞赛的通知

感恩丹江口,护水手拉手

法国《动手做》系列译丛——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奉献的精选丛书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意识强化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轻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支鲜活的队伍。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 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 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 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 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部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10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10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XX-2010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不多,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对话反思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专家引领不够。

4、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力度不大。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大家好!我是中心小学教师--。现年岁,教龄年,学历。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在教育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生,认真参加教改实践活动。本人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等继续教育课程资源。认真记录心得笔记,用所学的教学理论充实教学实践。

为了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几年来先后参加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20年,我市实施新课改,本人参加了学科培训,并经过培训,提高了思想认识。在学校承担了科研课题研究,在课改年级开展实践活动,参加课改研讨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此,本人被评为阿城市课改先进工,教师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及哈市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在这几年里本人先后撰写了论文《培养科学素养,探求自然知识》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校本培训在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中的思考》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阿城市一等奖;《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获哈市论文一等奖。

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学科带头作用,先后取得优异的成绩。

20年9月,自然学科教学研讨课《食物的营养》获一等奖;

20年1月,被评为哈尔滨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工;

20年7月,自然学科《种子的构造》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20年12月,自然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食物营养》获省级二等奖;

20年6月,自然学科《花的构造》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20年6月,综合活动教学设计《校园环境的调查与设计》二等奖;

20年6月,自然学科研讨示范课《种子的构造》;

20年6月,第三其后备骨干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电路》获二等奖;

20年10月,获得阿城市学科教学大赛《我的手》一等奖;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经过一年的“理论实践理论”教学经验探索,撰写了探究式教学理论、五环节教学设计理论、多元教学效果测评在实践中应用案例,形成了具有较好实效的应用理论。在历时一月的应用推广中我课题组的理论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提升了业务素质和研究技能,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解题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五环节教学设计多元教学效果测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从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中脱离出来,既要重视传授知识的结果,也要重视传授知识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众所周知,教学设计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教学的设计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对于三维目标的研究是数学教学者的迫切需要和高中的数学教学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支持,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使新课程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从而推动教学效益和质量得以提升,这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本课题组承担这项浩大工程中关于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第2章教学设计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重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受到更多的重视,有了很多成果。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理论研究都在不断推进,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研究的却相对较少,基本上都是将教育学中教学设计理论加上数学的例子组合而成,忽视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特别是针对性地开展某一知识模块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还很少。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地发现数学问题,确定并分析数学问题、合作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的效率和重视方法的选择,还亟待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第一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奠定理论基础、提升理论素养)。

(2)行动研究法(第二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预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问 题解决设想方案、检测问题解决效果、分析存在原因、提出改进设想)。

(3)抽样调查法(第二阶段教学效果检测过程采用抽样调查法,确保对象具有代表性、结果具有有效性)。

(4)经验总结法 (第三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经验形成研究结论)。

2、研究的意义

(1)将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章节中,实现数学教学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2)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寻求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形成可操作性较高的教学设计理论。

(3)通过对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2章第2节3个小节6个课时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研究给广大数学教师以教学设计上的参考。

(4)为研究其他教学内容的课题组提供借鉴素材,推动整个新课改教材的教学设计研究。

(5)通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思考、研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研究过程

1、明确课题组成员,制定分工方案,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方案认真研读理论书籍、相关论文材料,做好读书笔记,奠定课题研究理论基础(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

我校承接课题后,积极组织我校数学教学一线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于当月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制定了课题组成员分工方案。明确了以下分工:

安尊朝: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督促和协调各成员间的工作安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

黎祥权、罗实强:重点研究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设计、实施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实施上的优点和不足》论文的撰写。

谭益强、叶正悠、赵丽娟:重点对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实施上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外交流,掌握目标达成度,并负责理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安飞、徐亚明、陈庆芬: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的撰写及整理;负责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及课题成果汇编。

刘来兵:负责各次会议的记录、摄像、图片收集、资料收集,协助完成结提报告和论文。

介于对课题研究需要理论支撑,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读下列书籍、理论材料:

《课堂教学论》、《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高中数学新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等。

2、课题组成员共同拟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对课题组成员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收集旧教案,认真编写新教案并对编写的新教案共同研究、修改,进行课堂实施并对课堂实施效果及时进行学生抽样调查,分析信息反馈(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3、课题组成员对实施的课题进行经验总结(找出成功之处、不足之处的案例)并认真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文本)(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

4、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对研究的课题申请结题(上交记录、图片、教案、论文等),课题完成(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六、研究结论

1.本项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1)探究性教学是增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空间,通过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2)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对于优化教师教学设计结构、促进知识结构生成、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本质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从课题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个课堂教学环节:① 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目标;② 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③ 组织变式训练;④ 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⑤ 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

(3)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结果做回归分析对于提高数据分析质量,深度发掘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准、找全问题成因有者重要作用。课题组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努力探索、亲身实践、积极反思,确定了回归分析在检测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性。

2.本项研究所取得的应用成果

(1)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诊断传统教学法存在的不足,提出运用探究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觉的、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的改进设想、运用开展实地授课方式验证设想优劣、提出改进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操作完善设想。通过在实践中反思理论上提出改进设想回到实践中检验,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对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2) 课题组在实施设计过程中严格落实五环节教学设计方法,有侧重地开展重要环节的教学活动,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实施教学计划,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上分析看出,学生在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五环节教学设计引导下,较大幅度提高了学习兴趣、较大幅度增强了对新知识的认知和构建能力、较大程度提升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集体备课效率大大提高,对落实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能够较好地通过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切实地将教师的课堂角色转换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上来。

(5)我课题组经过实践、反思设计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之探究性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采用多指标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较为客观、真实地检测了课堂教学效果。

八、致谢

感谢贵州省、铜仁市相关领导对我课题组的信任、指导和支持!

感谢思南县教育局教研室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同志对我课题组研究工作的亲切指导!

感谢思南县第九中学(许家坝中学)数学课题组在与我课题组的多次交流活动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一)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三)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一)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二)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三)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四)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五)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2.体现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上一篇:财产法律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职专业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