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5 19:54:03

案件汇报材料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一、汇报案件前的准备工作

(一)认真阅卷。汇报案件之前首先要认真阅卷,熟悉案情,对案件的主要事实、重要证据和可能有争议的地方和需要说明的问题要认真了解熟悉,必要时进行摘记,确保汇报案件前对案件掌握全面、正确,避免汇报时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二)拿出意见。运用法律对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案件的初步处理意见。当然,这种处理意见又可以分为两种:程序性的处理意见和实体性处理意见。前者如将该案应移交管辖处理等,后者如对违法犯罪嫌疑人采取何种强制措施等。

(三)拟写提纲。为了使案件时表述清晰,主次分明,逻辑合理,应当制作汇报案件提纲。一般的汇报提纲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案件事实;第三部分是认定依据;第四部分是处理意见。同时,对处理案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也要准备好,认真核对。如果听汇报者需要,应予以提供。

二、汇报案件的主要内容

汇报案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材料为基础,全面分析案情,这样,才能对案件进行正确定性和适度裁量。一般来说,汇报案件主要有以下四个内容。

(一)案件概况。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汇报案件的来源和破案经过。说明所汇报案件是被动受理的、工作中发现的、还是上级交办的。同时,要将违法犯罪嫌疑人如何查获归案情况简要介绍。这一部分要高度概括,只要能讲明案件受理情况,给听汇报者一个初步印象即可。二是汇报案件的起因和研究问题。汇报者要将提交汇报案件的原因进行说明,指出这起案件为什么要提交讨论,同时要说明重点汇报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三是汇报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汇报时要在全面汇报违法嫌疑人姓名、性别、籍贯、住址等基本情况外,重点汇报与能否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有关的情况或者比较敏感的项目,包括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民族、职业、是否是本地人以及有无前科劣迹等情况。

(二)案件事实及证据。这是汇报案件的主体部分,是汇报的关键环节,一般包括案件的事实、证据情况以及法律适用三部分。

1.案件的事实阐述。必须按照"七何要素"进行,即违法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动机、目的和危害结果,做到叙述清楚、完整,以便根据客观事实对案件定性处理。实践中,汇报案件要根据不同案件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汇报方法,汇报顺序可以采用顺序、倒叙和插叙等不同形式。对于多人参与犯罪或一人、数人犯数罪的案件,汇报时应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对多人犯一罪案件,首先可将该罪的全过程汇报清楚,使领导对全案有基本了解;其次汇报每一个参与犯罪的人,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应负的刑事责任。对多人犯多种罪的案件,先简要汇报该案所涉及到的犯罪嫌疑人,其所犯罪行的性质、次数,再按照从重罪到轻罪的顺序,或者按犯罪的时间顺序逐条汇报,最后综合说明各犯罪嫌疑人参与了哪些犯罪活动及在犯罪中的作用、地位。对一人犯数罪的案件,可按从重罪到轻罪的时间顺序进行汇报。

2.案件的证据认定。一般来说,汇报案情比较简单的案件可以在汇报案件的事实部分就包括了有关证据情况或者在讲清全部的犯罪事实后再讲证据。但我们要明确汇报案件的证据不仅仅是汇报收集证据情况,还要汇报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情况,要有对本案证据的具体评价,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的案件、多人多起的案件,将收集证据情况与审定案件事实同时进行汇报,容易造成混乱,为此我们可把事实分为若干问题或过程,分别说明证据,同时,对不同性质的案件,要做到证据主次分明,重点汇报对案件起主要证明作用的证据或关键环节的证据,如对于盗窃案件要重点汇报如何认定的涉案物品价值以及盗窃的目的;对于伤害案件要重点汇报致伤责任和对伤情的认定;对于杀人案件要重点汇报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凶器认定、血迹鉴定等证据情况。

3.案件的量罚情节。案件的量罚情节是指影响到对违法犯罪嫌疑人从宽或者从严处理的相关情形,简单的说,是指违法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法定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量罚情节又分为法定量罚情节和酌定量罚情节。前者如违法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自首或者立功的表现,是否是未成年人等,后者包括行为人在案发后是否积极抢救被害人,是否积极退赔,认罪态度如何,日常人格表现如何等等。

(三)案件处理意见。汇报人在汇报完案件事实及证据情况后,应阐明自己对违法犯罪嫌疑人涉嫌的违法犯罪的性质的认定,并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阐明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意见、理由及法律依据,供领导决策参考。如果案件经过法制部门或其他部门审核的,要分层次如实讲明各级部门的意见,如果意见不一致,要讲明分歧的焦点和各自的理由。汇报处理意见应说明依据的法律和政策的出处,需要继续查证的,要讲明下一步的工作意见。

(四)案件情况说明。案件情况说明不是所有汇报案件都必须的,而是在一些较为复杂或影响较大或有较大争议的案件中,对办案单位办案经过以及获取重要证据等情形的说明。当前,我国法制监督机制越来越健全,有的案件受到辖区发案单位、辖区群众,党委、政府机关以及人大、纪委等执法监督部门的关注,有的案件甚至尚未处理完毕就被新闻媒体报道,所以制作案外说明尤为重要。同时,汇报案件中也往往忽视对违法获取证据等程序问题的汇报,如果在汇报案件时不说明这些情况,很容易给执法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汇报案件的基本要求

汇报案件是公安机关的一项严肃工作,除了应遵循忠于事实真相、忠于法律制度忠于人民利益的基本原则,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汇报要客观公正。在案件汇报中,汇报人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要如实反映案件的真相,所汇报的案件事实必须是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的事实。对没有确定的证据,有时研究案件不能越过的事实或情节,在汇报中应如实说明。同时,汇报时不能感情用事,带有自己的倾向,不能只汇报符合自己意见的事实和证据,更不允许弄虚作假,隐瞒案情。

(二)汇报要注重证据。汇报的案件事实必须有证据在案卷。没有证据不行,证据不在案卷中也不行,汇报案件中不能举"口中有、卷中无"的证据。实践中,办案民警在收集证据工作中,办案人员很可能围绕同一证明对象收集到证明方向不一致的证据材料,汇报之前要进行审查判断,去伪存真。汇报时既要向领导汇报有罪或者罪重的证据,也要汇报有关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并说明证据间相互矛盾的情况,便于领导正确分析讨论,准确定案。汇报时不能随意取舍证据或者隐瞒相反证据,这样,将影响领导对案件作出正确决策。

(三)汇报要有所区分。汇报案件要根据汇报对象、目的和具体案件进行适当调整取舍内容。如向业务部门汇报一般应详细、全面;向党委和领导汇报,一般应简要概括,应汇报主要内容和问题,在汇报基本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案件性质、社会反映和处理意见。同时,在汇报内容上也应注意区分,做到汇报详略得当。如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可简明扼要汇报,对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案件要详细汇报,不能遗漏重要案情和问题。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越级访案件不时增加,当前。引起了各级组织和领导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批转给检察机关操持的案件也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控申举报部门作为检察机关的窗口和最前沿阵地,其职责就是及时处置来信、来访,作好息诉息访工作,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办好交办案件的艰巨任务,笔者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交办案件的特点

处置问题时,一是集体上访多。特别是破产、转制的企业及农村。往往关系到群体利益,这样容易发生集体访。另外,局部人错误地认为人越多越能引起重视,也是发生集体的另一重要原因。

一事多访;有的人对原处理部门存在误解、不信任;有的人认为没有达到目的不能罢访息诉。二是重复缠访多。有的人一信多投。

同时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也不时有某个问题久拖不决,三是直接找领导个人的多。群众历来就有“包青天”情结。最后在哪个领导的关注、指示下,终于伸张了正义,效仿这类报道,人便自然地直接找领导个人反映问题,或者给领导写信,以期引起领导的重视。

多是陈账旧事,四是涉农案件多。这类案件多数反映的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很宽,但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问题确很少。

二、查处交办案件存在弊端

深深体会到查处交办案件,经过几年的实践。确是服务大局的直接体现,也是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但是具体办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反映的内容基本上是这些组织中领导者的经济问题。根据《刑法》第93条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解释,1管辖范围的局限使我缩手缩脚。所有交办案件90%以上涉及基层村级组织和乡镇站所。大多数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查处起来总是感到理不顺,气不壮,特别是查出问题后,感到束手无策,不能依法及时处置。

与公安、本院自侦部门相比,2查办案件力度不够。举报中心对案件只有初查权。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对当事人没有任何约束,起不到震慑作用,给工作带来很大被动,影响案件的查处效果。

一般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办结。案情复杂可以申请延期,3办案时间过短。有的交办案件在一个月内就得办结。但料理期限最长不能逾越六个月。而交办案件中大多是疑难复杂案件,且反映的问题带有猜测性、可能性,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宽,反映问题错综复杂,工作量很大,查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因而有些案件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高质量的圆满完成。

有的案件有关单位已经反复处置过几次,4办案难度大。个别单位工作不配合。上访人不服,吃的冷剩饭。这种情况还会导致被检举人早已警觉,早有防备,做了手脚,设置障碍,加大了查处难度。

三、做好交办案件的几点思考

国现行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1解决管辖权的问题。关于案件管辖。但大部分交办案件受理时往往难以归口,分不清应由哪一机关管辖。建议上级院对交办案件,重点就管辖权限、办案期限等内容出台新的明确规定,为基层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依法办案。处置交办案件是一项政治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因此必需坚持正义,2公正清廉。主持公道,经受住压力,抗得住干扰,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只有这样才干让群众感到公平、公正、合理、合法。

经常会遇到当事人不配合,3果断采取措施是手段。料理交办案件。甚至无理取闹、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要挟司法机关等问题。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对待,耐心说服教育。对那些经劝阻无效或有暴力行为的不法上访人员,要与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法予以处置。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一、汇报前的准备汇报是审卷工作的最后环节,与审卷、制作审卷报告等各个环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离。审卷是制作阅卷笔录的前提,制作笔录又是书写审卷报告的基础。制作审卷报告几乎就是准备汇报提纲,但汇报案件又不能完全按照审卷报告的内容进行,还要根据听取汇报人对本案件的熟悉程度进行适当增删,并且根据其提问再行组织汇报内容。因此,要做好汇报就必须从抓好其他环节入手,充分做好汇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认真阅卷,对证据进行全面分析审查,才能正确审定案件事实,发现办案中的问题,形成高水平的审卷意见,才能填好“阅卷审批表”,拟好汇报提纲,在向领导汇报案件时取得最佳效果。法制承办人整理出审卷意见后,如果已经形成了审卷报告,则不需要单独制作汇报提纲,只要在审卷报告上标明汇报顺序和要点即可。如果不要求制作审卷报告,而要求制作阅卷审批表,则应当整理出汇报提纲,与阅卷审批表结合使用。

二、汇报案件的程序及内容向法制部门领导和向局一级领导汇报案件有繁简区别,但有时也因人而异,因案而异。因此在有所侧重的同时,都是以把案件看透,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好充分汇报准备情况下进行。开始汇报前,法制承办人应将拟汇报的案件卷宗、案件审批表、补充工作单、催办单等提供给领导,供领导在听取汇报时查阅,本人持阅卷笔录、审卷报告进行汇报。

(一)有开场白在汇报之前要有对领导交底的一段开场白,使领导对该案件首先有个概括印象。开场白包括汇报案由、目前法律手续和办案单位的呈报意见,如:“这是西城分局呈报提请逮捕的合伙抢劫案件,犯罪嫌疑人张__已经被刑事拘留6天。”对于疑难复杂案件,在开场白中要点明汇报中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如:“这就是新闻媒体报道的几个农民偷吃天价葡萄的案件,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认定他们所偷吃的这些葡萄的价值。”“这起涉嫌抢劫的案件供证不一致,双方各执一词,但被害人事后报案非常及时,坚决要求处理。”法制承办人与办案单位在案件定性处理意见不一致的,可以在开场白中先把意见分析讲清楚,便于领导在听取汇报时思路更清晰,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在汇报之前有个开场白,便于抓住领导的注意力,而且便于领导转移注意力,或者对工作时间作适当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二)汇报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由于局领导是拿着法制承办人的阅卷审批表听取汇报,所以法制承办人在作汇报时不必将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项项汇报,而应重点汇报与能否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有关的情况或者比较敏感的项目,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职业、是否是本地人以及有无前科劣迹情况。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少数民族,则“民族”项目绝对不可省略。如果系未成年人,则要重点汇报他是哪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以便领导根据法律对不同责任年龄的规定作出不同的处理。汇报对未成年人收容教养和劳动教养的案件要重点汇报其家庭是否有管教能力,是否属于在校学生等。对于有前科劣迹的,重点要汇报其原来受处理的原因和解除劳动教养(收容教养)或者刑满释放的具体时间,以便考虑是否对其从重处理问题。这一部分一般可以做概括介绍:如“自1997年以来,李__因为扒窃被先后劳动教养3次共计6年,最后一次解除是在20__年7月19日。”对于那些是否有前科劣迹成为能否处理的重要标准的,则更要注意重点汇报这些问题。如果其职业涉及到对其行为定性问题,则要重点介绍其工作单位、职务和业务范围。如某公司的会计,某单位的门卫等。汇报这一部分时速度不能太快,音速要适中,必要时可重复说明。

(三)汇报案件的来源此处应当汇报案件初查单位根据何种线索将犯罪嫌疑人查获归案,或者犯罪嫌疑人在何种情况下被扭送归案以及投案自首等到案方式。对于犯罪嫌疑人具备投案自首、以自首论或者拒捕等法定从轻、从重情节的,要着重汇报。汇报这一部分要高度概括,首先给听取汇报的领导一个初步印象,至于到案的具体情况还要在汇报案件事实时进行补充汇报。

(四)汇报案件的事实及证据问题这是汇报的中心内容,也是汇报的关键环节,一般包括案件的事实、证据情况以及有关量刑事实等。1.汇报审定的案件事实。汇报案件事实,必须按照“七何要素”进行,违法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动机、目的和危害结果一种都不能少,要叙述清楚、完整。汇报一人多案的案件,在汇报案件事实部分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依主次罪的顺序汇报;二是按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时间顺序汇报;三是对作案次数较多而罪名、情节又大致相同的,按综合归纳的方法汇报。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把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叙述清楚。所谓清楚,就是简要、明确地叙述出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目的、动机、手段、经过、后果等,以便领导根据客观事实对该案定性处理。叙述犯罪事实不仅要求高度准确,忠于事实真相,而且必须全面、正确。案件事实包括定罪事实和

量刑事实,都属于证明对象。定罪事实是指与认定是否犯罪有关的事实,包括影响到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而量刑事实则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汇报案件是在汇报定罪事实的基础上,也要注意汇报量刑事实,以便领导正确决策。2.汇报案件的证据情况。这里不仅应当汇报收集证据情况,还要汇报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情况,要有对本案证据的具体评价。由于对证据的审查判断直接影响到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因此,汇报案情比较简单的案件可以在汇报犯罪的时、地、人、情、果、犯罪动机与目的的同时就包括了有关证明情况;而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的案件、多人多起的案件,将收集证据情况与审定案件事实同时进行汇报,不容易组织语言,容易造成混乱。故对此类案件除了要注意汇报以上“七何要素”外,还要专门汇报有哪些案件证据比较充足可以认定,哪些案件证据不足无法认定。如,某作案多起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在当场抓获后又交待了三年来多次入室盗窃的犯罪事实,可以这样汇报:张某被抓获后,经讯问交待了多起余罪,办案人员就带其外出辨认作案地点取证。经辨认,张认出入室盗窃的地点五处,经走访这五家确实在张某交代的盗窃时间内被盗,被盗物品与张某所交代的基本一致,可以认定这五起盗窃案件的盗窃价值为4000余元。此外,张某还交待入室盗窃6起,由于他找不到犯罪地点,无法查找被害人,又没有收缴相应物证,故这6起盗窃案件无法认定。对于破案距发案时间比较长久的案件,在汇报时一定要重点汇报如何认定这起案件为本案犯罪嫌疑人所为;对于盗窃案件要重点汇报如何认定的涉案物品价值;对于伤害案件要重点汇报致伤责任和对伤情的认定,对于案件要重点汇报如何认定行为人违背被害人的意志与其发生性关系;对于杀人案件要重点汇报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凶器认定、血迹鉴定等证据情况。不能用“本案有被害人指认、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有同案犯口供相互印证等”共性语言对不同类型的案件都作一致的证据评价。

3.汇报有关量刑事实。量刑事实,是指影响到对犯罪嫌疑人从宽或者从严处理的相关事实,包括法定量刑事实和酌定量刑事实。对于法定的量刑情节要着重汇报违法犯罪嫌疑人是否属于累犯,有无自首或者立功的表现,是否为主犯,是否年满18周岁等。酌定量形情节包括行为人在案发后是否积极抢救被害人,是否积极退赔,认罪态度如何,平素表现如何等。这些情节虽然不影响定性问题,但是影响到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何种强制措施,影响到对其最终处理。

(五)汇报办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意见。汇报完上述问题后,法制承办人应当指出办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事实不清、程序违法、违纪等,也包括漏罪、漏犯罪嫌疑人的问题。如果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已经将有关问题解决或者解决一部分,应当将已经解决的问题作简单汇报,而重点汇报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对于经补充工作仍然难以认定的案件,应当着重汇报不能认定的具体原因,以求得领导的支持。对于办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者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好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应当及时向领导汇报的,便于领导及时解决问题和积累材料、掌握情况。

(六)法制承办人提出定性、处理意见办案人在汇报完审定的案件事实及证据情况等问题后,法制承办人应再次介绍办案单位对本案的定性处理意见及理由,同时阐明自己对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犯罪的性质的认定,并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犯罪嫌疑人在案件中的具体作用,阐明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意见、理由及法律依据,供领导决策参考。如果法制承办人与办案单位的意见一致,只要具体表明此情况即可。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则应分别说明各种不同观点的理由,对双方意见做具体分析。在汇报中要注意反映各方面的意见以及前一审批程序领导的具体意见

(七)领导审批听取汇报后,领导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提问,法制承办人要给予回答,必要时指出答案在卷宗材料的具置以供领导审查。领导将案情及查处情况了解清楚后,会在《阅卷审批表》“领导批示”栏签署处理意见。对于领导在做批示时利用口头形式作补充指示的,法制承办人应当注意准确领会领导意图,注意积累,并在阅卷审批表的备注部分或者审卷报告中详细记录、备查。对于向领导汇报一次未通过的,应当依照领导意见抓紧补充工作。当补充工作完成再次汇报时,法制承办人原则上应找原听取汇报的领导汇报。如果因时限关系无法找原听取汇报的领导的,可以找其他领导汇报,但须说明以前汇报未曾通过的原因。案件汇报程序完成后,法制承办人应当抓紧时间办理法律手续,包括打印《提请逮捕意见书》、《意见书》或者签发《刑事拘留证》等,将法律文书在法定时限内送达有关单位。对领导在审批时作的具体指示,法制承办人要向办案单位如实反馈,并督促落实。

三、汇报应注意的问题

(一)汇报的层级要求法制承办人在完成审卷的全部任务后应当对案件审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向领导逐级汇报。一般情况下应当先向法制部门的领导汇报,经法制部门领导签署意见后再向主管局长汇报。对于涉及到杀人案件、伤害致死案件、疑难复杂敏感性强尤其是领导交办的案件,法制承办人应当向法制部门正职领导汇报审批。如果在需要汇报时正职领导因故不在单位,法制承办人在向别的领导报批后,应当将审批结果向正职领导通报。对于未列入法制审核程序的案件,办案人也需要向办案单位的领导和县意义上公安机关负责人逐级汇报案件,汇报案件的要求与法制承办人汇报案件的要求基本相同

。(二)汇报的详略要求领导级别不同,听取汇报的方式也不同。要熟悉不同级别领导的工作作风,汇报要繁略得当。局领导可能每天要审批几十件甚至上百件案件,还要处理其他公务,因此,审批案件一般不亲自阅卷,对于疑难复杂案件也是在听取汇报时有重点的翻阅卷宗材料,只有对特殊案件,如社会影响较大的或者敏感性较强的案件,才可能亲自审卷。法制承办人和法制部门领导就是局领导的业务秘书,领导阅卷,然后向局领导作汇报,由局领导签署处理意见。要注意的是,局一级领导公务繁忙,即使一个案件从刑事拘留到移送审查都由同一位领导审批,他也很难记住每一起案件的具体案情,尤其是对于同一类案件。局领导在听取汇报之前,对于一般性案件基本上是心中没数。因此,法制承办人应当把每一次汇报都当成对案件的初次汇报认真准备,便于局领导对办案的整体情况有个整体印象。相对于向局领导汇报案件而言,法制承办人向本部门领导汇报案件尽量详细,具体,突出重点。法制部门的领导在审核案件时,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听取汇报,对办案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共同帮助局领导把好这一关。在办案任务较少的法制部门,部门领导应当在承办人审卷后进行阅卷复核,然后听取承办人的汇报。在办案任务比较重的法制部门,部门负责人没有精力对每一起案件都亲自审卷,往往采取一边听取汇报一边翻阅卷宗材料的办法对承办人的工作进行全面复核,以保证审批质量。有的法制部门领导采取听取承办人汇报后先不签署意见而留下卷宗审查抽查承办人的工作,防止个别承办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总之,法制部门的领导要较为详细听取案件汇报,对认定案件事实、获取证据、认定案件性质、适用法律和程序存在的问题以及执法监督检查方面逐项听取汇报,参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拿出处理意见并尽量说明理由,让局级领导全面掌握工作思路,以便准确决策。无论向哪一级领导报批案件,法制承办人汇报时都要做到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可简明扼要汇报;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充 分的案件要详细汇报,不能遗漏重要案情和问题。如果领导明确表示已经回忆起其中内容,法制承办人可以根据领导的回忆情况选择汇报内容,并根据领导提问不断补充汇报。

(一)必须注重对犯罪动机、目的明确汇报行为人的行为目的、动机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也往往影响到对被告人是否从情处理的问题,对于正确区分罪与非罪,认定构成何种犯罪十分重要,因为认定犯罪时,不仅要看行为人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还要考虑到行为人实施行为的动机、目的等主观故意或过失方面的情况,因此,在汇报案件时必须作为重点问题汇报。例如对,销赃案件必须把犯罪嫌疑人明知所销之物不是好来的要汇报清楚,奸淫案要把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对方系不满14周岁的问题汇报清楚。在汇报这些情况时,要把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此问题一并汇报。

(四)必须对重要情节、手段突出汇报汇报案件事实,要围绕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抓住具体罪状的主要特征汇报,将构成犯罪的必备要素汇报清楚。如汇报案,首先要说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手段是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其次应说明是否违背女方意志,是反抗还是反抗不明显。对那些反抗不明显的案件,应讲明既然违反女方意志,为什么反抗不明显或根本没有反抗。再次,应讲明被害人告况,是主动报案,还是被害人的亲友代为报案,是马上报案,还是隔很长时间报案,或犯罪嫌疑人供认之后才证实的。

第四,应交代犯罪嫌疑人与犯罪嫌疑人的接触史;

第五,应交代犯罪嫌疑人是否供认犯罪及有无间接证据。

(五)注意安排好不同部分内容的汇报顺序,使之符合逻辑性汇报案件事实没有固定的格式,无论如何安排汇报顺序,都要把“七何”要素及有关证据情况汇报出来,使之符合逻辑关系,便于听者了解案情。安排汇报顺序可以采用顺序、倒叙和插叙等不同形式。对于多人参与犯罪或一人、数人犯数罪的案件,汇报时应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对多人犯一罪案件,首先可将该罪的全过程汇报清楚,使领导对全案有基本了解;其次汇报每一个参与犯罪的人,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应负的刑事责任。对多人犯多种罪的案件,先简要汇报该案所涉及到的犯罪嫌疑人,其所犯罪行的性质、次数,再按照从重罪到轻罪的顺序,或者按犯罪的时间顺序逐条汇报,最后综合说明各犯罪嫌疑人参与了哪些犯罪活动及在犯罪中的作用、地位。对一人犯数罪的案件,可按从重罪到轻罪的时间顺序进行汇报。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一、点出“罪名”、提出问题

汇报人汇报案件时。首先要点明案件的罪名。即“今天要汇报的是××案子”。让听者直观明了案子是关于什么事;讲完“罪名”后。紧跟着必须要指出需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罪与非罪?此罪彼罪?一罪数罪?共同犯罪?预备中止?既遂未遂?情节轻重?证据采信?对法律、司法解释适用的理解?等等,这样,听者才能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并能就所关注的问题做记录、提问题。

二、介绍犯罪嫌疑人情况

犯罪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刑事案件肇始于犯罪嫌疑人,生动、全面地讲述犯罪嫌疑人情况,对听者迅速建立起对案情的感官认识以及有侧重的关注所要研究的焦点问题至关重要。汇报人平时需要汇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姓名――在汇报姓名时,一般需要特别指明的是犯罪嫌疑人有无其他名字或绰号。因为在有些共同犯罪案件中,同伙之间未必互相知悉涉案人员的真实身份信息。在供述中所提及的可能只是同伙的其他名字或绰号(如“二子”、“龙哥”、“虎弟”),甚至某个明显的特征(如“大肚皮”、“大头”、“大眼”)。因为这些别名、绰号均能体现出案件人员的基本特征,所以有时在汇报中使用这些别名、绰号,而不是涉案人员的本名,既能使不同犯罪嫌疑人在供述中提到的人物与其角色(即行为)正确对应,又能使案件汇报更为顺畅、清晰。

2.性别――从刑事发案情况看,女性的犯罪能力天然较弱,这就涉及到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共同伤害案中。涉案女性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与伤害结果是否有因果关系,抢劫案中涉案女性犯罪嫌疑人是主犯还是从犯;从是否适合羁押的角度考量,还应指出该女性犯罪嫌疑人是否有怀孕或哺乳自己婴儿的情况,

3.年龄――犯罪嫌疑人是否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实际出生年龄与身份证或户口簿登记的是否有出入。新刑诉法和刑诉规则实施后。老年人的年龄也纳入审点,对已满75周岁的犯罪嫌疑人也应该在汇报中明确指出。

4.职业――对涉及利用职务便利的犯罪案件,在汇报过程中。要把犯罪嫌疑人的职务情况汇报清楚。如职务侵占案中必须要讲明犯罪嫌疑人的单位(包括单位性质)、职务、任职时间以及职责、权限;部分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职业直接决定其主观认识能力,比如模具工人参与制造枪支部件。

5.前科情况――犯罪嫌疑人的前科情况是影响捕与不捕的一个重要因素,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累犯、是否曾经故意犯罪、有无行政处罚记录。一方面直接影响逮捕必要性的审查;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的前科情况,也能间接反映该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能力(经验)、反侦查能力(主要体现在讯问中的辩解情况)。

6.户籍地、暂(现)住地、民族及文化程度――我国交通发达、目前的人口流动程度较高,流窜作案及外地人作案等情况较为常见,这就涉及犯罪嫌疑人来天津时间长短、是否具有取保候审条件等等;另外,有些案件犯罪预谋地、犯罪工具来源地或赃物藏匿地就在犯罪嫌疑人的住处,汇报案件中都可能会涉及到。此外,犯罪嫌疑人是否为聋哑人或残疾人,是否患有严重疾病比如是否为限制行为能力人等等,也应在汇报时一并讲明。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案件,必须要在介绍犯罪嫌疑人情况的同时。介绍被害人的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关系,最典型的就是案,尤其是发生在熟人之间的案。此外一些涉及亲属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同住关系、合伙关系、雇佣关系、同行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委托关系的案件,也应在汇报时把这些特殊的人物关系介绍清楚。

三、汇报发案经过

发案经过对听者厘清案件脉络非常重要,因此汇报人要根据汇报需要对公安机关何时接到何人报案,以何涉嫌罪名立案、立了几名犯罪嫌疑人,何时于何地在何情形下抓获犯罪嫌疑人、现场扣押何物品等情况有选择性地予以介绍,特别是对于抢劫预备、犯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类型的案件以及犯罪中止、未遂等情节,公安机关出具的案件来源、抓获经过等材料对案件定性及分析尤为重要。

四、通过证据讲案情

前面叙述虽然零碎,但却必不可少,通过前三部分的介绍。即将登台的“主角”(犯罪嫌疑人)和“故事梗概”(部分案情)已经明了,汇报人下一步任务更为重要,就是通过证据讲案情,尽可能把平面的案卷材料立体化,让与案子有关的画面再次呈现,并将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一点出。

(一)先控诉犯罪、后辩解

汇报、研究的案件一般都有疑难、复杂的情况,汇报人作为一线办案人员对案情甚为熟悉。但听者却是初次听闻此案,脑海中并无与此案有关的犯罪场面。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将案情讲清楚,有必要把证据划分为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汇报时先汇报能够控诉犯罪的各种证据,把犯罪经过呈现出来,然后再汇报与有罪证据相反或不一致的证据,做细节性对比(后文详述)。

(二)先言词证据、再实物证据

鉴于各类证据在反映案发经过方面的作用不同。笔者认为应优先汇报最能直接描述案况的证据,一般是先讲言词证据再讲实物证据。具体就是先汇报被害人陈述。让被害人说话。这类证据最直接、最直观,最能勾画出犯罪经过和犯罪场面,让听者对案发经过有直观认识。接着讲证人证言,对被害人陈述的情况进行印证,再汇报鉴定意见、视听资料、书证、物证、勘验、检查、辨认、扣押、搜查等证据(当然,汇报个案时还要根据所研究的焦点问题,确定各类证据的先后顺序及详略)。指控有罪证据汇报完以后,再接着对应的汇报犯罪嫌疑人辩解以及其他证实犯罪嫌疑人无罪或罪轻的证据。

有些案件比如被害人已死、被害人无法说话、被害人年幼或无直接被害人等,则需要依靠证人证言或结合犯罪嫌疑人供述来初步确定案发经过。

(三)特殊案件可以采取倒叙方式

有些案件,从抓获现场讲起更能切合案件本身的证据特点,则可以考虑采取倒叙方式。

[案例一]证人刘某下午出门时。在其居住的胡同里碰见一名陌生的年轻男子(犯罪嫌疑人甲)慌慌张张推着一辆崭新的电动自行车奔向胡同里的一家住户,刘某上前盘问甲来此干什么,甲更加慌张并欲弃车逃跑,刘某遂抓住甲并报警。后犯罪嫌疑人甲交代其刚刚伙同另一同伙乙在附近一家网吧门口盗窃一辆电动自行车,现欲将该车藏于乙居住在该胡同的院里。

[案例二]巡逻民警在夜间巡逻时发现三名青年男子戴着帽子持刀找寻目标,后对该三人盘查。该三人均交代其欲在行人经过较少的地方、选择单身女性实施抢劫,并将三人在暂住地预谋作案、去附近商店购买抢劫用工具的前后经过如实供述,

[案例三]民警在巡逻时,发现路边有二人正在打磨黑色桑塔纳轿车的车架号,遂上前盘问,后查明,该二人多次从A地一名叫“龙哥”的男子那儿收购赃车,买来后二人一起打磨车架号然后再去B地销售,卖给一名叫“虎弟”的男子。

对于上述三个案例。笔者认为,先不说被害人报案(陈述)或犯罪嫌疑人预谋(供述),而是从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现场讲起。更利于听者对案件证据的整体把握。

(四)对关键证据重点汇报

每一件需要汇报的案子,都必有该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汇报人在讲清楚案件脉络、由来的同时,对涉及到影响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务必要梳理、汇报清楚,让听者对焦点问题的证据情况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实际工作中,汇报人需要重点汇报的内容一般包括: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的言词证据在哪些关键情节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以及证人证言哪儿有出入,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何处有不同。犯罪嫌疑人是否认罪,犯罪预谋情况,犯罪嫌疑人的多次供述中或多名犯罪嫌疑人之间的供述哪儿相左,同案的多名犯罪嫌疑人共涉嫌多起犯罪、但有的犯罪嫌疑人并未参与全部(这会出现好几种复杂的“组合情形),案卷中缺少哪些重要材料,现行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等等。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还是要确定一个叙述角度。即一般还是以被害人陈述为出发点,将案发经过叙述下来。给听者一个完整的案发场面,然后再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对出现矛盾或不一致的证据分类归纳或做对比性汇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汇报中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证据。要先总体概括讲有几种证据、几点不同,然后再对不同证据以及证据证明的有罪无罪情况分类分点汇报。

[案例四]某故意伤害案。在汇报被害人被打的情节时,汇报人开门见山,直接汇报共有7人11份言词证据(包括一名被害人的一份被害人陈述。四名证人的四份证人证言、两名犯罪嫌疑人的六份供述和辩解),但有五点不同:(1)有三份言词证据即被害人和其中两名证人张三、李四证实两名犯罪嫌疑人均有殴打被害人头部致伤的行为;(2)第三位证人王五证实看见两名犯罪嫌疑人动手,但击打什么部位未看清;(3)第四位证人赵六证实犯罪嫌疑人甲涉嫌殴打致伤。对犯罪嫌疑人乙是否动手没看清、无法证实;(4)犯罪嫌疑人乙承认打了,但称其未击打被害人头部:(5)犯罪嫌疑人甲否认自己动手。这样汇报,听者既能全面了解证据情况、又能具体知悉每组证据内容,如果对有关证据不分类、不分点一股脑的把11份言词证据全盘托出、机械罗列,一一道出的各种情况很容易让听者听来一头雾水,进而在汇报人所描述的混乱的殴斗场面中失去对各人物及其行为的准确把握,影响汇报和研究效果。

实际办案中,有时还会出现更复杂的“排列组合”情形。比如多名涉案犯罪嫌疑人是否持械、各持什么工具、是否使用工具击打、击打什么部位,每名被害人的伤情为何人持何工具殴打所致,而多名被害人、多名证人、多名犯罪嫌疑人又各自叙说着所见所闻、多名犯罪嫌疑人中又有人供了翻、翻了供,更给本已混乱不堪的打斗场面添着几分扑朔,阅卷和汇报难度可想而知,对汇报人的汇报技巧要求也不言而喻。

(五)对待证据态度要中立。汇报证据要全面

在汇报案件时,汇报人必须要摆正态度,让自己处在中立角色。客观对待有罪、无罪以及罪轻、罪重的各类证据材料,一切叙述都要严格依据现有证据,通过自己的表达让各类证据说话,决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倾向,发表一些推断性或者证据材料外的观点;同时,还要全面汇报各种指控犯罪、罪重和证实无罪、罪轻的证据。只有做到中立客观、汇报全面,才能将案卷证据完全呈现在听者面前。为案件定性和分析打好基础;相反。如果汇报人有主观上的偏见、或者业务上的疏漏(遗漏或说错关键细节),均可能会影响听者对案件的把握及处理。

此外,针对不同的案件,在汇报中还有一些便捷、直观的方法可以配合使用。比如对于涉案人数较多、发案次数较多、涉案物品流转次数较多或者涉案人员和发案次数有交叉的案件,可以借助平面图形和箭头来标明涉案人物的关系、参与作案的概况或涉案物品的流转情况(如涉案枪支从制造到出售、买人再出售、持有、转借、后被查获;涉案资金在多家银行间的流转);又如制作表格将证明同一细节但不同点较多的各种证据(如多份不同的言词证据)一一分类分点进行对比:再如绘制简单的现场图或物品形状图反映现场或实物情况,从而方便听者对焦点问题所涉及的空间或实物有一个具体的定位和把握。

五、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案件汇报,还有很多准备性工作需要做(如阅卷、提讯以及查阅、整理与案件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等),在此就不作详述。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一、汇报的内容要求

在向检委会汇报案件的工作实践中,如果承办人在向检委会汇报案件时,汇报内容层次不清楚,不突出重点,观点不明确,不能全面客观具体地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检委会成员在讨论案件和作出决定时,就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和制约。鉴于此,笔者认为公诉部门承办人汇报案件的内容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案由和案件来源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案由。应汇报呈送公诉部门认定的涉嫌罪名;(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未成年人要有具体的出生年月日)、民族、文化程度、籍贯、职业或单位及职务、住址;(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强制措施的种类、日期及羁押处所;(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受过刑事处罚的罪名,刑种、刑期等相关情况;(5)收案时间及本案诉讼阶段法定最后期限的具体日期;(6)承办人需简要指出研究的问题及目的。

2、发案经过和案件侦破的简要过程

这部分要依据案卷记载,简明扼要地将发案或侦破的时间及立案,侦查情况进行归纳性汇报。因为案件事实发生后,大都由受害人报案,故能客观反映出案件的真实性。

3、案件事实及证据的汇报内容

汇报内容要求详细阐明案件事实及证据,具体包括:(1)移送机关或部门认定的事实和证据情况;(2)对于移送审查后又有补充侦查情况的案件,需汇报补充侦查的理由、次数、时间及补充侦查报告;(3)审查认定的犯罪事实和证据情况。这部分内容主要由承办人阐明所认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动机、目的、时间、地点、经过、情节,数额、危害结果及作案后的表现等有关罪与非罪、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事实,情节要素和犯罪构成要件要清楚。对于犯有数罪的要依据主次罪的顺序汇报;多次犯一罪的要按时间顺序汇报;共同犯罪的则按照每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来汇报;(4)审查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对此项内容汇报的重点为:按直接、间接证据或证明程度等顺序分别说明证据名称,证明作用,并且对证据与事实之间的联系,证据的合法性,是否充分等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如,对于抢劫案件、案件、近亲属间的犯罪案件、合同诈骗案等案件还要介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及证据情况。在汇报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取案件事实与证据相对应的方法,即说一事实,相应列出其证据。不仅要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利的有罪证据,还应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无罪证据和是否有从轻、减轻的相关证据。

4、需要说明的情况

这一部分内容应说明公诉部门审查认定的犯罪事实及证据同侦查机关或部门认定的犯罪事实、证据之间的差异情况。对案件事实需要进一步查证的问题;对案件事实,情节的认定分歧较大的问题;有无漏罪、有无需要追诉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问题;赃款赃物追缴处理情况,价格鉴定、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5、定性处理意见及法律依据

汇报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汇报承办部门内部对案件进行讨论时的争议焦点及不同意见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其次,汇报承办入的意见、理由和法律依据。这里要求承办人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主张,不能模棱两可。最后,如案件涉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承办人要说明所涉及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内容。

二、汇报案件的方式

对于承办人向检委会汇报案件采用什么方式,由于没有具体规定。但实际工作中,承办人大都采用两种方式来汇报:一是根据阅卷笔录或案件侦查终结报告口头汇报;二是没有制作阅卷笔录或审查报告,即采取看一两遍卷宗材料再汇报的方式。从实践来看,这两种汇报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两种方式不符合检委会进行讨论的要求。提交检委会讨论的案件—般系重大、疑难、有争议的案件,上述两种汇报方式,不能全面、具体地反映案件全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检委会作出决定。笔者认为,对承办人向检委会汇报的方式应以审查报告的内容向检委会汇报,这种汇报案件的内容明确,还可以明确承办人的汇报是经过程序审查和实质审查而得出的结论,职责分明,还可以备查。其原则是以书面报告为基础。在填写向检委会提出《刑事案件议案报告表》时,应将审查报告复印。在研究案件前三日交检委会成员审阅,使检委会成员有充足的事件对研究的案件有所了解。在研究案件时,就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为检委会作出决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公诉部门所提交研究的案件作出法律上的保障。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1、未雨绸缪,提前介入,争取一个“早”字。我们认为,“查审分开”并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分开,检查同审理在相互监督、制约的同时也有联系、配合的一面,审理部门不能“坐等审案”,审理关口应当适时前移,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审理若能提前介入,与调查工作紧密衔接,不仅可以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而且可以防止当事人串供翻供,提高案件审理质量。为此,我县明确规定,所有大案要案和复杂疑难案件,案审一律提前介入,审理实行“两项交叉作业”。一是审理部门与检查部门交叉作业,当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检查到一定程度时,经主管案件的领导批准,审理人员提前介入,提前了解案情,协同检查人员办案,参与案件调查情况分析,审阅证据材料,并及时为检查工作提供政策法规咨询;二是上下级纪委的审理部门交叉作业,从2**0年开始,我县实行乡镇基层案件预审制度,要求所有乡镇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查办的案件,在基层审理结束后7天内,将案卷材料送县纪委审理室统一预审把关,检查案件材料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到位,定性是否准确等,只有通过县纪委的预审把关后,方可作出处理决定。2**0年以来,我县查办的30起大要案审理全部提前介入,基层案件预审率达1**%,为基层纠正各类案件错误40余次,确保了案件质量。

2、证据材料,审理汇报,把握一个“全”字。一是证据全。证据是定案的基础,也是保证案件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只有证据齐全,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违纪事实的真相,才能使违纪者“束手就擒”。在审理中,我们十分注重证据材料的审核认定,用充足的证据框定违纪事实,一旦发现证据不足或证据相互矛盾等现象,就要求调查组或与调查组一道及时补证,无法补全证据消除矛盾的坚决不予认定。如我们在审理一个村支部书记贪污水利款案件时,发现在证据上有村支部书记从乡里领款的书证,也有村财务帐上没有这笔水利款入帐的证明,以及村支部书记承认其在乡里领了这笔水利款的口供,证据基本确凿,但我们在案卷中却没有发现村出纳对这一问题的任何证明材料。经与调查组联系,才知没找出纳取证。我们认为如果村支部书记把钱交给了出纳,或村支部书记与出纳串供后翻供,对其贪污定性都有可能遇上麻烦。于是当天中午我们就与调查组一起找出纳取证,出纳证明他没有收该水利款,这样我们才定下案来。二是材料全。每年年初根据有关规定和上年存在的问题,向各纪检监察组织印发《案件移送必备材料一览表》,对案件必备材料作出明确规定,凡缺少任何一个材料的案件,审理部门不予受理。对超过初核期限办理延期手续的材料,对因特殊情况不开支部会直接下处分决定和改变基层党委处理意见的相关材料也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材料。为使案件材料规范,我们还向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印发了一套规范性案卷模拟材料,要求按模拟材料组卷移送。三是汇报全。案件能否得到恰当处理,最后要取决于纪委常委会(局长办公会)的讨论决定,审理汇报显得尤为重要,对每一件案件的汇报,我们力求全面、准确,对错误事实、错误性质、人员责任、责任人的态度及思想动态、基层单位的处理意见、适用的党政纪条规都要作出详细的汇报,让委局领导全面了解案情,作出准确的处理。

3、认真负责,严格审核,做到一个“细”字。“不忽略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疑点”是我县案件审理工作一贯坚持的原则。对任何一份材料都要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认真审核,对案件中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详细过程、造成的后果及有关人员的责任等每一个具体细节都核对清楚,做到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在审理过程中,我们从不放过任何疑点,从不随便主观臆断,在审理谈话中十分重视对错误事实的再核实工作,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对证据材料反复核实,鉴别真伪,对错误的定性量纪反复推敲,力求恰当,遇疑难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或向上级业务部门咨询,做到细致周全。**年,我们受理的一个由县检察院移送的叶某贪污不诉案件,在审理谈话中,叶某申辩在原认定为贪污款中有一笔14**余元的数不能以贪污定性。经审理该14**余元的实际情况是叶某在任单位会计期间,因其妻子与本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按合同规定,叶某用公款为其妻子缴纳了社会保险金14**余元,后因领导人变更,单位单方中止合同,叶的妻子没有退还单位为其所交的社会保险金,对此,我们尊重事实,没有将该款认定为贪污款,给予了叶某恰如其分的处分,避免了错案的发生。

4、去伪存真,定性量纪,力求一个“准”字。定性量纪是案件处理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只有定性量纪准确才能保证案件质量,才能防止出现冤假错案。有些重大疑难案件调查到的证据材料往往是错综复杂,有时难以对错误作准确的定性。为使案件定性量纪准确,我们要求参加案件审理的人员中至少有一名同志没有介入过案件的检查,这样有利于避免思维定势,看材料、分析证据更为清楚,更为超脱,更容易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一时确实难以定性的案件,在分管领导的同意下调查组和审理人员就定性问题展开讨论,相互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如前几年一个调查组在调查某粮管所所长挪用公款放高利贷非法营利一案的过程中,调查组把握不准如何定性,就在召开的一次案情调查分析会时,邀请了我们审理人员参加,会上调查人员在汇报这一案情时,认为该粮管所长犯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错误:一是挪用公款错误证据确凿;二是贪污错误即贪污了用所挪用的公款私下放高利贷所产生的高额利息。经过案情分析,我们认为,该粮管所长的确犯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错误,一是挪用公款错误,但另一种不是贪污性质的错误而是一种违反金融法规进行非法营利活动的错误,结果达成共识得到准确定性和恰当处理。又如,年我们受理的县社保局出纳挪用以社保资金购买的国库券给其同事胡某(党员)用于抵押贷款承包水库养鱼一案。当初调查组将胡某的错误定性为与出纳共同挪用公款的性质。在审理中,我们针对胡某是否符合共同挪用公款人这一违纪主体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我们认为胡某不具有主管、管理、经手公款的职务或职权,并不经管该国库券,同时也未参与策划将单位国库券从经管人出纳手中挪出的活动。实际上国库券是由单位会计(非党员)与出纳共同挪用给胡某用于胡某与会计合伙承包水库养鱼作贷款抵押。胡某只是使用了明知是挪用的本单位国库券,用于了个人抵押贷款。不符合共同挪用公款人的主体要求。但胡某作为社保工作人员,其行为违背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结果我们对胡某以违反其他财经金融法规定性,给予了恰当的处分。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检委会;检察长;决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8—0147—06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3条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作为检察机关的议事决策机构,检察委员会(以下或简称为检委会)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以检察院名义或检察长名义执行。检委会决策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原则的群体决策机制,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通过整合群体成员的资源,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熟悉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信息,容易形成互补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群体决策有许多成员参加,知识面较广,信息量较大,能够产生较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又具有校正错误的机制,因而群体决策的结果往往比较正确。第二,可以增加成员对决策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因为其中也有他的声音。许多决策是在综合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问题趋于一致的看法,因而有利于与决策实施有关的部门或人员的理解和接受,在实施中也容易得到各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决策实施的质量。第三,增强决策的合法性。群体决策过程与人类的民主理想是一致的,是民主的体现,因此,容易被认为比个人决策更合乎法律要求,可以有效避免个人决策者的独断专行。

然而,一种初始设计完美的制度并不必然导致合理的、正当的和理性的结果。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在司法现代化的进程中,检委会运行机制中暴露出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已成为困扰实践的难题。本文正是对检委会决策机制所作的反思与重构。

一、检委会机构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问题

作为检委会决策的主体,检委会成员由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委会专职委员以及有关内设机构负责人组成。《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第3条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的名额一般为……(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和自治州、直辖市人民检察院为十一人至十九人;(四)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为七人至十五人。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人数应当为单数。”《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还要求检察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检察官资格,不具备检察官资格的不能担任检察委员会委员。但无论是《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还是《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对检委会组成以及委员的任职条件、资格、任期、权利义务等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文件中,仅明确公诉部门主要负责人、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应当是检委会委员。

由于缺乏具体选用标准,检委会机构设置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检委会委员的选任制度不完善。委员人员结构行政化倾向明显,论资排辈现象、因“位”任职现象严重,党组成员成为“当然”的检委会委员,甚至有些非业务机构人员被任命为检委会委员。第二,检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业务素质不强,究其原因,行政化色彩过浓,专业性不强。第三,任期无限制,缺乏更新机制。现行法律对检察长的任期做了明确限定,但未对检委会委员的任期作出限制,委员除调离或退休提请免去外,很少被免职,造成很多委员任期的“终身制”,素质较低的委员不能被淘汰,素质较高的人员不能进入,影响了检委会的议事质量与效率。第四,专职委员定位不明确。这些突出表现在:一是专职委员的职责设定较为混乱;二是专职委员经常兼任二级机构负责人或业务部门检察员,履职保障不到位;三是一些基层检察院设定的专职委员并不具体从事检委会的工作,有些基层检察院的专职委员属于院领导,直管业务工作或其他工作。第五,辅助机构编制不足,协调能力不够。

(二)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我国应当吸收一定比例的、具有较高法律水平和较强议事能力的检察官进入检委会机构,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检委会委员任职资格制。我们可设置一定的任职条件,比如规定检察委员会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办案年限、办案数量、理论水平及道德修养等条件;可采取竞争上岗、民主推荐、考试考核等具体方式进行。第二,对于业务骨干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选聘。第三,打破委员只进不出的“终身制”,对任期作出明确规定。第四,加大对检委会委员的培训力度,把检委会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力图全面提高检委会委员素质。第五,建立定期述职、优胜劣汰制度。让每名检委会委员定期向全院干警述职,全院干警根据实际情况对检委会委员进行评价,对确实不能严格履行职责、不符合标准的委员提请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免职。第六,明确专职委员的权责。专职委员除履行《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第7条规定的委员职责外,还应承担一定的职责。比如审查上会案件和事项,提出意见供检委会决策参考,负责检委会决定事项的督办、检查、落实工作等。原则上检委会专职委员不应再分管具体部门或兼任部门负责人,应当专门司职于检察委员会或主要司职于检察委员会。当然,我们也应赋予专职委员相应的权力,比如对提请检委会研究案件、事项的阅卷权、询问权和建议权等。第七,配备专职的辅助人员。检委会决策是一个有机体系,包括诸多环节和要素。根据组织学原理,为了实现其工作机制,常设的委员会应当而且需要设立固定的办事机构。检委会办事机构的职责繁多而刚性,需要强有力的承担主体,我们认为对于基层检察院来说,配备专职检委会工作人员是合理的,也是其必须要做到的,具体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设立检委会办事机构,二是配备检委会专职人员。其主要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独立型。检委会办公室具有独立编制、专职工作人员。第二,复合型。检委会挂靠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第三,由专职委员承担。

二、决策范围界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现状与问题

当前,实践中存在两种趋势:一方面大量的案件涌入检委会讨论,但真正疑难复杂案件比较少,即突出表现为审前过滤功能不足;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轻议事,重议案”的倾向。产生这两种倾向的原因,固然有怕承担责任的因素在里面,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提交审委会的条件不明确。在检察院实际工作运行当中,具有决策权的内部机构有院党组、检察委员会、检察长办公会、院务会等。各机构相互间的地位、作用、职能定位都没有清楚地界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交叉混淆、相互替代的现象,无法理顺党组、检察委员会、检察长办公会、院务会等机构之间的关系。检察院的议事机构自成一体,随意性较大,甚至存在由其他机构侵夺检察委员会职能的现象。对于一些本应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的重要事项,由其他机构代行,这种状况不仅违背了有关规定,同时也降低了检察委员会的权威和作用,影响了检察委员会决策职能的发挥。

关于提交检委会的条件,《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都规定: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但对于重大案情和重大问题却存在不同的理解。

2009年《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第3条对重大案件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有重大社会影响或者重大意见分歧的案件;根据法律及其他规定应当提请检察委员会决定的案件;提请抗诉的刑事案件和民事、行政案件;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议的案件;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议的案件。如何理解“根据法律及其他规定应当提请检委会决定的案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由检察长决定。重大案件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4条也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所有刑事案件,都应当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那么检委会应当讨论哪些案件,其范围仍然无法确定,因而导致实践中提交检委会的案件激增。

同样,《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也将交由检委会讨论决定的其他重大问题具体规定为7个方面,2009年《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第3条则进一步明确为9个方面:(一)审议在检察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重大问题;(二)审议贯彻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拟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专项工作报告和议案;(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审议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及有关检察工作的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等,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审议本地区检察业务、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四)审议贯彻执行上级人民检察院工作部署、决定的重大问题,总结检察工作经验,研究检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五)审议重大专项工作和重大业务工作部署……;(六)经检察长决定,审议按照有关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请示的重大事项……以及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议的事项……;(七)经检察长决定,审议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议的事项……;(八)决定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九)审议检察长认为需要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的其他议题。从内容上看,上述法律文件对“其他重大问题”事项的规定基本上涵盖了检察业务工作中的所有重大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如何界定议事范围的界限,还需要明确检委会与党组会、院务会的界限。事实上,在检委会创建之初,检察院所有的重大问题都是由检委会讨论决定的,就连检察官也是由检委会推选的。但是随着各级人民检察院党组的设置,院务会的出现,重大问题的界限变得模糊。久而久之,除非法律明确规定必须经由检委会讨论的案件之外,其他那些属于全局性、一般性、集中性的检察事务,便“能不上检委会就不上检委会”,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被“归口”至党组会、院务会等进行决策或部署了。

(二)对策

1.明确重大案件的范围。我们认为检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应当限定在“重大案件”的范围之内,而不能任意扩大范围。所谓重大案件主要指两类案件:第一类是普通重大案件;第二类是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普通重大案件包括:(一)抗诉案件;(二)存疑不案件;(三)拟撤案、不的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四)有重大意见分歧的案件,主要涉及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类案件;(五)上级交办的案件或向上级请示、提请答复的案件;(六)国家赔偿案件;(七)相对不案件。这其中存疑不案件、拟撤诉不案件及相对不案件均属于对权利处分具有终局性的案件,具有结束程序的效力。需要说明的是普通重大案件的界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二类案件是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由于这些案件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因此必须被慎重处理,提请检委会讨论决定。这类案件主要包括:第一,涉众案件。既包括被害人众多的金融诈骗类案件,也包括群体性参与事件,这类案件极易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管理秩序,也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第二,黑社会性质犯罪案件。第三,危害国家安全案件。第四,涉外、涉港澳台人员犯罪案件。第五,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案件。第六,党委、纪委和上级院交办案件。

2.理顺检察委员会与院党组、检察长办公会、院务会之间的关系。院党组、检察委员会、检察长办公会、院务会都是具有决策权的内部机构。在检察院实际运行当中,各机构相互间的地位、作用、职能定位没有清楚界定,存在交叉混淆的情况,影响这些机构决策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对检察委员会议事范围予以明确界定,严格区分检察委员会与院党组、检察长办公会、院务会的职责范围。党组会决策主要是政治性工作和队伍管理工作,如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检察工作的工作思路及相关工作部署,研究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工作,检察机关党组的自身建设等重大事项。院务会主要是讨论院内设机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及通报各部门工作情况,分析和部署检察工作,传达上级有关指示等。检察长办公会决策主要是行政事务,如研究安排日常工作、行政管理、装备、基建事务等,其中心作用在于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行政管理。作为纯粹的检察业务决策、指导性机构,检委会是由检察长、副检察长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集体,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规定,其讨论的往往是涉及检察机关的发展方向,对检察工作具有长远性的、普遍性的影响,或者涉及检察工作的全局。从制度上明晰检委会与其他决策机构的议事范围界限,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实现检委会应有的制度功能。

三、审查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现状与问题

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规定,有权启动检委会决策程序的主体有3个:检委会委员、承办部门、检察长。《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第7条规定:“检察委员会委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和义务:……(二)经检察长批准向检察委员会提出议题或者提请复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第9条规定:“承办部门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事项或者案件,应当符合本规则第三条规定的范围。检察委员会委员提出议题的,经检察长同意后可以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第10条规定:“承办部门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事项或者案件,由承办检察官提出办理意见,承办部门讨论,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明确意见,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第17条规定的检委会办事机构的职责中就包括“对提交讨论的案件或者事项提出法律意见”、“对提交讨论的有关检察工作的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提出审核意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第12条规定:“检察长决定将议题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的,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对议题进行审查,认为承办部门的议题和提请审议的程序不符合有关规定、书面报告或者说明的内容和形式不符合规定或者欠缺有关材料的,应当提出意见后由承办部门修改、补充。必要时,对议题的有关法律问题可以提出研究意见。”第13条规定:“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提出检察委员会会议议程建议,报请检察长决定。”

但是,我们发现,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审前审查程序很容易沦为走过场的一种形式,起不到过滤的作用。从表面上看,检察长在审前审查中起决定作用,但实际上检察长对于分管检察长提出的审议提案予以否决的很少。实践中具体的操作程序,就是承办部门的副检察长报经检察长同意后再将议题提交检委会办事机构受理。这就会导致检委会办事机构的事前审查流于形式,既然检察长已经决定了,那么检委会办事机构的“对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的案件或者事项材料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的职责,就会失去意义。

(二)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固然与检委会办事机构编制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检委会工作体制在实践中逐渐异化的结果。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应转换观念。将检委会办事机构的审查由形式的审查改为实质性的审查,真正承担起“服务、管理、监督、参谋”的职能,在审查内容上实行对议题进行程序与实体的全面审查。各地检察机关也在探索检委会办事机构由单纯会务工作向参谋型工作转变的实践。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办公室在审查机制上采取“双人审查、集体决策”的机制。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受理案件,由案管系统按照办案人员排列顺序进行分案。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的办案人员进行全面审查的同时,由分管副处长进行同步审查。审查意见由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全体人员进行讨论,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审查意见,以保证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审查意见的准确性。我们认为鉴于目前绝大多数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的检委会办事机构的实际条件,授权检委会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实体审查并向检委会专职委员汇报后,形成检委会办事机构意见,作为检委会参考意见,是可以推广操作的。

四、审议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现状与问题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第17条规定: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应当全面听取承办部门、承办人员的汇报。承办部门汇报后,检察委员会委员可以就相关问题提问,承办部门应当进行说明。对于重大问题的汇报,主要通过书面材料,检委会委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承办人员只需要汇报起草的缘由、法律依据、征求意见等情况就可以了。关键是对于重大案件的汇报如何进行?检委会委员一边听着承办人的口头汇报,一边浏览书面汇报材料的模式有待改进。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第16条规定了检委会审议议题的程序:检察委员会委员提问、讨论;会议主持人发表个人意见、总结讨论情况;表决并作出决定。应当说明确规定检委会审议议题的程序可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讨论程序;第二,表决程序。第18条、第21条又规定了讨论的发言顺序,即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发表意见;未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发表意见;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发表意见;会议主持人在委员发言结束后可以发表个人意见,并对审议的情况进行总结。

从实践中看,按照上述程序操作,我们认为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议前对案情了解不充分。造成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检委会办事人员编制太少,而上会讨论的案件又比较多,加之提交讨论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因而检委会办事人员提交的汇报材料不可能十分完备。其二,讨论前缺乏必要的案情报送机制。检委会办事人员没有事先将纸质版的案情呈报检委会成员,使检委会成员缺乏了解案情和思考的过程。其三,汇报方式效果不佳。由于一般采用口头汇报的方式,导致检委会成员一边浏览书面汇报材料,一边听取口头汇报,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检委会成员很难做到深入了解案情,并作深入的思考。

2.表达意见的方式不科学。一方面,绝大多数基层检察院在自行制定的检委会议事规则中没有明确规定检委会委员的发言形式,而在实践中多采用即兴发言的形式,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委员在讨论议案时抓不住议案的中心,使讨论流于形式,还会使委员们相互影响,尤其是部分委员碍于职务、资历、学识、领导权威或情面等主客观因素,不愿发表不同或截然相反的意见,或是仅仅以“同意”两字一带而过,导致发言内容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使一些案件的讨论呈现“一边倒”倾向,起不到检委会集思广益、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的作用。这在无形中也削弱了检委会议事议案的职能,不利于保证检委会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委员们普遍语速较快、信息量大,因而检委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在做会议记录时很难做到准确详尽,导致会议记录无法真实、详细、客观地反映委员的意见,极易影响检委会决定的质量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落实。

(二)对策

审议程序是检委会决策机制的关键和核心,审议程序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关系到审议决策的质量。为克服当前审议程序中的弊端,鉴于提交检委会讨论的事项性质各异,我们应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将提交检委会讨论的案件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对权利处分具有终局性的案件,具有结束程序的效力的案件,包括存疑不案件、拟撤诉不案件及相对不案件等;第二种是其他重要案件;第三种是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在审前准备和审议程序中予以区别对待。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检委会办公人员和承办人员汇报案情的质量。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精心制作提交材料。在提交检委会讨论案件之前,承办人员和检委会办公人员应事先全面了解与汇报相关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及当事人的背景、犯罪起因、目前各方面的态度、上级要求等;同时要全面了解案件事实,梳理案件事实和证据;对案卷材料进行认真筛选、整合和提炼。重点是把与汇报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部分吃透,把证据间的分歧或矛盾点搞清,把采信的分析和依据弄明白。在报告中承办人员和检委会办公人员应简练引用和概括案情及证据,做到既突出重点,又高度揭示案情的全貌。其次,精心准备,查阅法律。办案人要仔细查找讨论案件时可能适用的法律与司法解释,准备相关法律资料以备讨论之需,并从法律视角和公正立场准确认定和判断事实、证据,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为支撑自己的观点寻找坚实的事实依据和法理依据;应特别注意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法律的重点把握。再次,加强检委会决策活动的全过程应当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检察委员会议事的科技含量。比如将需讨论的议题信息直接由案管系统中收送案平台导入检委会办公模块,并通过PPT演示汇报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案件办理情况。检察委员会委员在会议开始前登陆该系统,查阅会议议题内容或案情汇报材料信息,大大减轻会前准备工作量,促进检察委员会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显然,利用PPT等信息化方式演示相关证据的汇报做法,有助于一定程度上回应外界对检委会不看案卷就定案件的质疑。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规定,承办人对自己汇报的案件事实负责,检委会对作出的决定负责。但是在对案件作出决定的实践中,对事实的分析判断往往与案卷中所收集到的证据材料关系密切。对证据材料的理解,以及对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关联性的挖掘,与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面对着诸多的证据审查判断,尤其是关键性证据的认定,为确保检委会委员在掌握案件的客观事实情况,在承办人汇报后,检委会办事机构人员应当进行补充汇报。当检委会委员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时,承办人员应当作出回答。如果承办人员所作回答与事实、证据有误,检委会办事机构人员可以进行纠正或分析说明。最后,应建立审议前报送制度。在检委会开会前3~5天,检委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将议案送达检委会委员,让委员能提前了解议案的内容。

2.检委会上讨论的议案,往往是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或是对有关检察机关重大事务的处理,因此仅仅采用口头发言的形式往往难以保证检委会决定的质量。但若兼采口头和书面发言形式,则能较好地发挥两种发言形式的优势,既保证检委会的议事效率,又保证议事质量。因为通过书面发言形式,可以促使委员对自己的发言认真负责,增强委员对议案讨论和表态的责任意识,也有利于检委会委员错案责任追究制的实施。具体做法是,在检委会开会前3~5天,检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将议案和《检委会讨论议案意见表》一并送达检委会委员,让检委会委员能在适用法律问题上有充分的考虑,进而形成自己对提请讨论问题的初步处理意见,然后在《检委会讨论议案意见表》上填写自己的意见及对议案存在的疑问,从而使检委会委员在会上听取承办检察官汇报后,能够根据《检委会讨论议案意见表》上的提示进行发言和做必要补充,以减少随意发问、表态不够慎重等现象。另外,这种书面发言应分为一式两份,一份在讨论前交主持人,一份自己留作发言底稿,这样便于区分哪些人在会议上修正了意见,对于修正意见的,主持人应给予机会陈述修正理由,这样可以杜绝受其他因素干扰而违心做出决议的情形。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络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人大代表了解、理解和支持法院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法院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进一步促进法院各项工作,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近年来,__县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的决定》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积极主动与人大代表进行沟通、联络,并安排立案庭(原为办公室)专门负责落实和督查。今年以来,共接待人大代表24人次,处理代表关注案件7件,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的一些不安定因素,受到代表们的赞扬。同时,院办公室、立案庭根据工作的性质加大了督查工作的力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狠抓落实,做到了一案一结果,一案一汇报,及时向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反馈案件的处理情况,充分发挥了督查工作的监督职能和推动作用。[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__县法院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加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是人民法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履行宪法和法律义务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工作方针的客观要求,也是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全面推进法院各项工作的重要途径。院党组要求全体法院干警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重视联络工作、行动上积极支持联络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加强法院联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联络工作、行动上积极支持联络工作,树立全院上下“一盘棋”的意识。采取了几项具体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联络工作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联络工作网络和联络工作领导责任体制,院长为联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院长为直接责任人,立案庭(原为办公室)为具体联络部门,配备一名专职联络员,并建立相应的联络工作网络。二是建立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定期向代表联络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制度。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每半年向代表联络工作领导小组专题汇报一次工作开展情况,便于领导小组成员了解和掌握联络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指导,提出要求。三是各部门加强联络意识,克服联络工作仅仅是立案庭一个部门任务的错误认识,积极主动地支持立案庭开展代表联络工作,对人大代表关注案件和涉代表案件的信息和审理情况及时报送立案庭汇总。

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意见落实、整改到位。

首先是对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需要作出说明的主动上门向人大代表进行说明,通过说明与沟通,使代表充分理解;需要进一步整改提高的,认真总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将办理情况及时向人大代表通报。对人大常委会转办的件和代表的来信来访,由立案庭联络员当日登记、当日提出拟办意见,并由分管院长列入督办督查范围,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限在5日内写出报告。由联络员负责向人大作书面汇报。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三.采取多种形式,通报情况

及时向人大及人大代表通报法院工作情况,通过邀请人大代表参加座谈会、旁听案件、视察法院工作等形式介绍法院工作情况。将法院的重大工作部署、重要活动和重大案件审判情况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对涉及审判执行工作、重大改革措施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文件,都抄报人大常委会,便于及时了解法院工作动态。

四.建立代表关注案件和涉代表案件处理机制。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9篇

一、加强议题审查,严把程序关口

议题审查是办事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责。《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下称《组织条例》)第17条规定了办事机构对提交检委会讨论的案件或事项材料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虽然议题审查属于受理环节的程序性审查范畴,但作为一种前置程序,既能够滤除不属于或不需要检委会讨论的案件或事项,使检委会能够集中精力审议重大议题,又能够确保提交的议题达到主题明确、内容清楚、材料齐备的要求。

一般来说,办事机构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对议题材料的审查:

一是审查议题内容是否符合检委会的议事范围。高检院《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下称《议事和工作规则》)第3条详细规定了检委会审议议题的范围,办事机构应严格按照范围要求审查议题,认为不属于议题范围的,要及时向检察长报告。

二是审查议题的提请及审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承办部门提请检委会审议事项或案件,应当实行“三级审批制”,即承办人提出办理意见,承办部门负责人签署明确意见,分管检察长审核。办事机构受理审查认为议题符合议事范围及报批程序的,应当填写《安排检委会会议申请表》,报检察长决定是否提请检委会审议。如议题系检委会委员提出的,也应报检察长同意方可提请。

三是审查议题材料是否符合议题标准。办事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高检院《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题标准(试行)》(下称《议题标准》),认真审核承办部门提交的议题材料,并根据议题的具体类型审查是否符合相应的议题报告格式和主要内容、附件及议题制作要求等技术性规范。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议题要及时向承办部门提出修改补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加强与承办部门、承办人的沟通,加强引导和帮助,共同做好议题准备等基础性工作。

二、规范文书制作,确保议事质量

检察文书是实现检察职能的重要工具,也是检验检察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尺。检委会在审议决定案件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工作文书,大致可分为表格式和叙述式两大类,其中:检委会决定事项通知书和检委会决定事项执行情况反馈表属于表格式文书,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即可;议题报告和会议纪要则属于叙述式文书,不仅其格式与要素必须符合既定的形式要件,而且需要精心制作确保其实体质量。办事机构是起草检委会工作文书的责任主体之一,规范制作检委会工作文书,应当作为办事机构规范化建设中的工作重点。

一是突出案件类议题报告的针对性。案件类议题报告,实践中也称为提请检委会讨论案件报告,是由承办人根据高检院议题标准要求,围绕提请检委会讨论案件的请示问题,客观全面反映相关事实证据、背景情况和审查意见等内容而制作的请示性报告,经承办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检察长签署意见,供检委会委员审案议案所用。议题报告是检委会据以审议案件的基础,办事机构负有审核的重要职责。由于检委会议事决策的非亲历性特征,使检委会委员对议题报告的依赖性较大。但实践中,议题报告直接照搬照抄案件审结报告的现象较为普遍,换个标题、加个封面,“案件审结报告”就变身为“议题报告”,既使议题报告篇幅冗长,也使议题报告重点不明,严重影响检委会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当前议题报告首先要强调突出重点,案件审结报告是议题报告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全部。议题报告要紧紧围绕请示问题展开阐述,可以借鉴案件审结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取舍和重组。与议题有关的事实要全面客观表述,无关的内容则可删减;对其他犯罪情节、案件背景等情况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叙述与请示问题有关的内容即可。值得指出的是,根据高检院《议题标准》规定,提请检委会审议的案件,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或者符合规定的条件,议题材料齐备。检委会审议案件时大多讨论法律适用问题,一般不讨论事实证据认定问题。基于承办人、承办部门对案件事实、证据认定负责的原则,对于检委会讨论不涉及认定事实争议的案件,证据部分表述可概括简写甚至省略;对于检委会讨论认定事实争议如抗诉事实认定错误、下级院请示事实认定疑难的案件,则也要紧紧围绕争议焦点开展事实、证据的分析论证。需要补充的是,为使检委会委员能够全面客观了解掌握案件事实全貌,可以在会前将案件审结报告作为附件通过办案内网或书面形式,与议题报告一并发给委员审阅,供决策时参考。

二是增强检委会会议纪要的说理性。检委会会议纪要[4]是由办事机构负责制作的用于记载和传达检委会会议情况及议定事项的工作文书。过去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检委会决定事项文书普遍使用“检委会决定”,在高检院下发《议题标准》后,统一以“检委会会议纪要”取代“检委会决定”。检委会决定是“一案一决定”,即会议审议几个议题,就有相应的几份决定文书。而检委会会议纪要则是“一会一纪要”,即一份会议纪要记载本次会议上所有议题的审议决定事项。从高检院《议题标准》对会议纪要的制作要求来看,无论是文件类议题还是案件类议题,涵盖的内容均非常全面。但目前实践中大多数检委会会议纪要制作中都存在“只写结论性意见和决定,不写决定依据或理由”的倾向,而承办部门或下级检察院根据检委会决定事项制作法律文书时,往往无法直接引用或说明检委会决定的理由和依据,且将检委会一次会议讨论的不同案件和不同事项综合在一起的会议纪要,也不宜在办案过程中随案移送。我们认为,这种“条目化、捆绑式”相对简单的文书制作方法,既不符合高检院《议题标准》的规范要求,也不具备法律文书的功能作用,更不能适应执法办案需要。为此,首先,建议分类撰写会议纪要。根据所决定的案件、事项是否而分别制作会议纪要,凡需要全院或下级检察院统一遵照执行的执法办案规范性文件,应当公开会议纪要;凡需要诉讼阶段保密的在办案件,则可以单独制作会议纪要并随案移送。其次,增强会议纪要的法律属性。会议纪要表述案件决定事项的,应当突出办案法律文书的基本特征和制作重点,具备办案文书的基本内容和要素,如包括简要案情、诉讼经过及会议决定理由等。再次,强化会议纪要的说理性。会议纪要要在明确检委会审查意见的基础上,针对争议焦点重点阐明相关事实、法律、法理依据,便于承办部门或者下级检察院能够全面准确理解和执行检委会决定。

三是提升汇报案件的质量。目前,检委会审议议题的主要方式还是看材料、听汇报。因此,除了要确保议题报告的制作质量外,承办人的汇报方式和汇报质量也非常重要。实践中,承办人在会上往往照本宣科通读一遍议题报告,由于议题报告已在会前分送检委会委员审阅,上会再宣读一遍,尤其是对一些案情疑难复杂且议题报告篇幅较长的案件,既占用会议较长时间又无必要,汇报效果也不佳。为此,我们建议采用书面报告与口头汇报相结合的方式。检委会委员会前侧重于审查议题报告,会上侧重于听取承办人口头汇报案件。具体而言,承办人在会前准备一份汇报提纲,列明汇报的重点,并预测检委会委员可能提问的相关问题。开会时,先由承办人汇报请示问题、基本案情、争议焦点,以及承办人的意见或观点,力求做到叙述事实到位、列举证据到位、论述分歧到位、阐明观点到位、分析法理到位。之后,可由检委会委员针对案件提问或质询、承办人答辩,这样有助于检委会委员深入了解掌握案件情况和议题内容,为检委会科学、高效地作出决策奠定基础。

三、强化督办落实,维护检委会权威

根据高检院《议事和工作规则》规定,办事机构还承担着督办落实检委会决定的职责。检委会审议议题作出决定后,先由办事机构起草检委会会议纪要和检委会决定事项通知书,其中会议纪要报检察长或者受委托主持会议的副检察长审批,并印发各委员及报备上一级办事机构。检委会决定事项通知书则以本院名义印发本院承办部门和有关下级检察院。检委会作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承办部门和有关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为保证检委会决定得到及时全面正确地执行,切实维护检委会的权威,办事机构应当对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督办。

一是实行检委会决定事项执行情况二次反馈机制。办事机构应向本院承办部门一并送达检委会决定事项通知书和检委会决定事项执行反馈表(下称反馈表)。承办部门在决定事项执行完毕后五日内填写反馈表,连同反映执行情况的相关材料(包括印发的相关文件原件或者诉讼、工作文书复印件等)送办事机构。如果议题所涉事项或者案件系由下级检察院具体承办的,下级检察院有关部门应将执行情况层报上级检察院议题提请部门,再由议题提请部门填写反馈表送办事机构。这就是决定事项执行情况的第一次反馈,其中不或撤销案件、不支持抗诉、不提请抗诉等案件,一般只需一次反馈即可。而对于提起公诉、提出抗诉、支持抗诉、提请抗诉等案件,办事机构应根据不同类型案件的办理期限,适时向承办部门或督促其向相关办案单位了解案件的进展阶段。当案件有了最终处理结果后,承办部门应再次填写反馈表,连同反映案件最终处理结果的相关材料送办事机构。设置执行检委会决定情况二次反馈机制,不仅保证了检委会决定得到及时正确地贯彻执行,也通过全面了解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进一步检验和提高检委会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加大对检委会原则通过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力度。检委会审议规范性文件或工作报告等事项后,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作出原则通过的决定。原则通过的议题在执行时有一个延迟性,即承办部门要根据委员提出的审议意见对规范性文件或工作报告等进行补充和修改,必要时还要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之后才能正式发文。因此,办事机构对于原则通过的议题,不能坐等承办部门反馈,而应及时向承办部门了解审议意见被采纳的情况以及补充修改情况。如果检委会提出的重要审议意见不被采纳,还应当要求承办部门书面报告分管检察长审核后,再上报检察长。

案件汇报材料范文第10篇

2002年6月3日,卢全新和妻子赵淑云双双被押上审判台,接受审判。8月13日下午,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以犯和徇私枉法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卢全新有期徒刑15年;以判处其妻赵淑云有期徒刑7年。至此,此案有了初步结论。

1999年6月,淮北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对郑杰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案立案侦查,案件由时任市公安局二科科长的杨占勇和谢旭东、沈林等人具体承办。经侦查认定:郑杰虚开增值税发票,数额较大。在此期间,郑杰的岳父韩志刚找到杨占勇为郑杰说情。之后,郑杰在淮北发电厂招待所开了房间,杨占勇安排谢旭东、沈林等人对郑杰虚开增值税发票的犯罪案件进一步调查,查明了郑杰的部分犯罪事实。侦查中,郑杰家属阻碍调查,承办人提出对郑杰刑事拘留。后经公安局批准,对其监视居住。两天后,郑杰从监视居住地逃跑。随即,办案人员提出对郑杰刑事拘留,并上网追捕。郑杰父亲郑大元、岳父韩志刚等多次找到杨占勇,询问郑杰投案后能否取保候审。杨占勇多次向卢全新局长请示郑杰可否候审。郑杰父母也找到卢全新,请卢全新在郑杰取保候审问题上帮忙。后卢全新答应杨占勇:郑杰交待清问题,交完税款,财保2万元方可取保候审。1999年9月29日,郑杰在淮北市矿务局公安处干警及父亲郑大元的陪同下,到淮北市公安局投案,但仍未如实交待自己的全部犯罪事实。杨占勇不顾办案人员的反对,先向卢全新请示郑杰取保候审问题。卢全新在明知郑杰不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下,仍在取保候审呈批表上签批同意,致使应当依法逮捕的郑杰被违规取保候审。郑杰取保候审后,于2000年6月在淮北市闹市区淮海商场附近用猎枪打死了举报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2001年3月26日,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郑杰死刑,,以虚开增值税发票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合并执行死刑,。

1998年底,淮北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给市公安局批转了一份举报材料,内容是:被害人周银修乘长途公共汽车,在途经淮北市海孜路边饭店时被抢劫和强迫交易。接到举报材料后,身为淮北市公安局局长的卢全新即将此件转给了分管副局长,安排市公安局交巡支队出租车治安管理大队侦办此案。经侦查,淮北市公安局交巡支队出租车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杨彦华、案件中队队长戚良代、案件中队副队长李文辉(3人另案处理)等人,抓获了涉嫌抢劫、强迫交易的犯罪嫌疑人徐庆荣、冯磊、赵益全,并将几名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这时,卢全新的弟弟卢全亮(与犯罪嫌疑人徐庆荣是亲戚)数次找到卢全新为徐庆荣说情。考虑到亲戚关系,卢全新分别找了时任市公安局交巡支队支队长的王晓东(另案处理)和案件承办人杨彦华,安排王晓东尽快给犯罪嫌疑人徐庆荣办理取保候审,并打电话给杨彦华要求看徐庆荣等3人涉嫌抢劫、强迫交易犯罪案件的卷宗。卢全新看过案卷后一星期,又打电话追问杨彦华该案的处理情况。杨彦华说:“强迫交易能定罪,抢劫基本查清,还需补材料。”卢全新说:“能落实的先处理,先报劳教。”杨彦华把卢全新上述意图转述给戚良代,俩人认为案件中有抢劫犯罪的证据材料,不符合报劳教条件。杨彦华和戚良代商量,抽下了案卷中有抢劫犯罪的证据材料(该材料后被戚良代擅自烧毁)。随后以涉嫌强迫交易将徐庆荣等3名犯罪嫌疑人报劳教。市公安局劳教办主任海兴虹接到案卷后,经审查,以抢劫事实不清等为由没有批劳教,并写出追查提纲,退回补充侦查。杨彦华等人向王晓东汇报了劳教办未批劳教的意见,并说:“人还关着呢。”王晓东问:“卢局长什么意见。”杨说:“卢局长讲,不行就取保候审。”王晓东说“按卢局长意见办”。随后,杨彦华、戚良代办理了取保候审呈批手续,由副支队长陈朝祥签批部门意见后,报市公安局。分管副局长杨东林接到呈批报告后没有签批,带着杨彦华直接找到卢全新,卢当即签批同意对徐庆荣取保候审。不久后,卢全新又对该案的另二名犯罪嫌疑人冯磊、赵益全签批同意取保候审。该案后来未做任何处理。卢全新案发后,淮北市公安局又依法刑拘了徐庆荣,并组织对冯磊、赵益全的追捕。

1999年10月26日,淮北市公安局交巡支队出租车治安管理大队破获一起由陈德良、骆帅、何佳佳(案发时年龄分别为16岁、15岁、15岁)三人组成的团伙抢劫出租车司机案。经侦查,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出租车治安管理大队对陈德良等3人办理了刑事拘留。在办理此案过程中,鲍某(系淮北市美味宫酒楼经理,犯罪嫌疑人陈德良的亲戚,卢全新的熟人)找到出租车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杨彦华,问:“陈德良怎么处理?”杨彦华说:“要报捕。”鲍某随即找到了卢全新,请求卢局长给予关照。卢全新当即给杨彦华写了便函,让鲍某拿着该便函去找杨彦华。杨彦华看到卢全新的便函后,跟卢全新汇报了该案的案情。卢指示:“三个人都是学生,判刑不利于改造。”让杨彦华给办劳教。杨彦华跟王晓东支队长汇报了案情,并说:“卢局长让报劳教。”王晓东说“按卢局长指示办”。随后,出租车治安管理大队将陈德良等三人以抢劫报劳教。在送材料的同时,杨彦华向市公安局劳教办副主任丁浩说:“报劳教是卢局长的意思。”劳教办主任海兴虹、副主任丁浩一同将该意见向分管副局长王经才汇报。王经才当即表示:“该案性质是抢劫,不符合劳教条件,向局长办公会议汇报时,劳教办不拿意见,只汇报办案单位的意见。”在局长办公会议上,丁浩汇报了陈德良等3人两次抢劫的犯罪事实,卢全新以陈德良等3人均是学生,坚持劳教处理。丁浩提出“抢劫犯罪报劳教嫌轻。”卢全新当场拍板:“对主犯陈德良劳教多加1年,符合条件的自教。”后来,陈德良等3人均被放回,劳教也未执行。事后,卢全新向鲍某索要价值2800元的玉“白菜”一个。卢全新案发后,淮北市公安局又依法对陈德良等3人立案侦查并将其逮捕。

身为局长,卢全新何以屡次执法犯法?原来徇私枉法、、的背后,是财源广进,好处多多。

早在1997年底,卢全新在任淮北市外经贸委主任时,就曾收受海南省南株公司业务员陈某送来的价值3600元的钻戒一枚。担任市公安局长后,卢收钱、收物则更是家常便饭。

1998年底,卢全新任淮北市公安局局长后,在卢全新的办公室里,陈某又给卢送去人民币2万元。

2000年春节期间,陈某到卢全新家送现金1万元。

2000年上半年,淮北市公安局副局长王某送给卢全新“欧米加”手表一块,价值9900元。

2000年春节期间,淮北市公安局交巡支队副支队长兼车管所所长宋某送给卢全新、赵淑云夫妇现金3000元。2000年中秋节前后,宋某送给卢全新、赵淑云夫妇现金4000元。2001年春节,宋某送给卢全新现金4000元。2001年4月,卢全新准备到北京看病,在省会合肥庐阳宾馆,宋某送给卢全新现金5000元。

1999年中秋节前后,淮北市公安局相山分局局长于先维送给卢全新现金5000元。2000年春节期间,又送给卢全新现金5000元。2000年10月卢全新去美国前,于先维送给卢全新美金1000元。2001年春节期间,于先维送给卢会新现金1万元。

2000年春节期间,于先培(于先维之兄,原淮北市公安局消防支队队长)送给卢全新5000元。2001年春节期间,于先培送给卢全新6000元。

1998年下半年,淮北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马某到卢全新家送给赵淑云现金2万元,赵收钱后告诉了卢全新。

200l年4月,在卢全新去北京看病前,淮北市公安局交巡支队副支队长兼驾校校长杨某去卢全新办公室,送给卢现金5000元。

2000年10月,在卢全新去美国前,淮北市公安局防爆大队大队长孙某去卢全新办公室,送给卢美金1000元。

就这样,几年来,卢全新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收受他人钱财约13万余元,其中,人民币10.2万元,美元2000元,“欧米加”手表一块,价值9900元,钻戒一枚,价值3600元。

在丈夫受贿的同时,卢妻赵淑云也利用担任淮北市第三小学校长的职务之便收受贿赂。1999年3月,中煤三建公司33工程处承建的淮北市第三小学教学楼竣工,为能及时结清工程款,该处工作人员石某等人送给时任淮北市第三小学校长的赵淑云人民币2.5万元。除受贿外,卢还拥有非法所得款16.8万元。另外,检察机关还从卢全新家及办公室中搜查到大量金银首饰、珠宝等物品,经鉴定,这些财物价值约21万多元。

根据群众举报,2000年8月和2001年5、6月份,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三次派员去淮北,对卢全新案件进行了秘密侦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卢全新涉嫌犯罪案件十分重视,把它列为2001年全国检察机关“严打”整治的重点案件之一,并派人坐镇淮北,全力查办卢全新涉嫌犯罪案件。2001年6月19日,办案组将卢全新犯罪的事实,向淮北市委书记办公会议做了汇报。同时,向淮北市相山区人大常委会进行了通报。当天下午,淮北市人民检察院以罪对卢全新立案侦查并刑事拘留。7月3日,将其依法逮铺。

被捕后,卢拒不交代犯罪事实,依然负隅顽抗。关押中,他一直缄默不语,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架势对抗审讯。然而,侦查人员巧用谋略,迂回前进,并于7月3日将卢妻赵淑云刑事拘留,拿到了卢、受贿等违法犯罪事实的证据。在办案人员的动员下,赵淑云给卢全新写了一封劝谏信,赵在信中说,自己已把情况说清楚了,希望卢全新能积极配合组织上,把问题讲清楚,争取宽大处理。卢见信后,神情沮丧,精神防线全面崩溃。在侦查机关的强大攻势下,卢觉大势已去,不得不供认自己贪赃枉法,收受贿赂等犯罪事实。

卢全新,男,汉族,大学文化,1949年4月生于安徽省濉溪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里。卢1965年12月参军,先后任战士、干事,后进入西安政治学院学习,曾任陆军参谋学院办公室主任等职,系副师级干部。1994年7月转业后,卢先后任淮北市经贸委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1998年3月,卢全新调任淮北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并被选为淮北市相山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身为领导干部,卢本应恪尽职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然而,当卢走上领导岗位,正可大展宏图之时,却背离人民公仆的宗旨,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干起了贪赃枉法的勾当,走上了犯罪道路。他的教训,愿人们引以为戒。

上一篇:国培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税务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