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3 14:11:40

爱的诗歌

爱的诗歌范文第1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步虚》【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13、《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孟浩然

爱的诗歌范文第2篇

母亲节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字串7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爱的诗歌范文第3篇

当蝴蝶飞呀红蜻蜓的日子闪亮

美意的心坡遍地开花

当温柔的风轻抚你的心坎

生活的天空流欢溢乐

生命因你而精彩

世界因你而美丽

你知道吗

你是天之宠儿

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你

你知道吗

世界、时空不能阻挡爱的光

你的心自始被标注

生命的爱永远脉动

拥有爱

就好像小溪融入了大海

就好似白云依偎着蓝天

还有什么可以阻挡的呢

你不必忧伤

因为爱为你分担

你不必害怕

因为爱为你保护

敞开你的心

接受爱的洗礼

舒展你的心

让心一起走

与爱一起飞!

亲爱的 来吧

让我们用爱划出同心圆

亲爱的 去吧

让我们在爱的天空飞翔!

在爱的道路、真理、生命里头

随心儿乘起翅膀

欢欣起动

扇去忧愁 蒸发泪水

爱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关键词:泰戈尔诗歌爱情;旋律

Abstract: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is called Indias poetry and philosophy and a great poet,and enjoy a sublime,unique status in world literature.Thought of his poetry is not very rich in content,but can be summed up by a word:love.This article mainly to discuss Tagores poetry of love theme.

Key words:Tagores poetry of love melody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0余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9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个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还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和近两千幅美术作品。1912年、诗人自译英文版《吉擅迦利》出版、顿时轰动文坛。1913年、泰戈尔因该诗集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从此他跻身于世界文坛、其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

泰戈尔是其父母的第十四个孩子,家族中最小的成员。泰戈尔诗歌与思想的形成和独特的家庭经历息息相关。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是却并不受溺爱,他在兄长和姐姐的监督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父亲是一名瑜伽师,虔诚的印度教徒,曾在泰戈尔幼年多次带领他深入喜马拉雅山脉修行,山脉中广阔的草原,高低错落的山谷和蓝天白云带给他极大的震撼,对于自然的好奇和迷惑在父亲印度教的教义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所以泰戈尔的诗歌中蕴含着东方神秘主义浓重的宗教色彩,受到印度教的深度熏陶,其诗歌中一花一叶,卑微的乞人还是尊贵的女王,在表达爱意的时刻都是其赞颂的神灵,所以说,泰戈尔的诗歌,是有着深刻泛神论思想的。

泰戈尔一生著作浩海,爱情主题只是其博大思想殿堂中众多席位之一,研究泰戈尔诗歌中的爱情,不能将其与泰戈尔泛神论的思想分割开来。在泰戈尔关于爱情的诗歌中,倾诉的对象更多是“女神”,是恋人与神明融合,是爱情和信仰的结合,是热情与戒律的交织,是偶然与宿命的博弈。

泰戈尔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爱与尊重。泰戈尔的诗歌涵盖了人类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读泰戈尔的诗、仿佛面对浩瀚的思想海洋。在泰戈尔的思想之海、每一朵的浪花都似一个音符、交织成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其中贯穿着一个主题:爱。爱的思想支配了泰戈尔一切的诗歌创作活动。在泰戈尔看来:“人在本质上既不是他自己的、也不是世界的奴隶、而是爱者”:“人类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成都在于“爱”。

他的诗来自他的情感、首首都是爱的赞歌、句句都是爱的旋律。他的诗歌魅力在于把普遍的感情体验表达得简单而深刻的非凡能力。人间的喜怒哀乐、爱情的悲欢离合、在他的诗里都可以找到完美的表现。

下面、我们从爱的等待、爱的试探、爱的旋律、爱的痛苦、爱的毁灭方面解读他诗歌的爱情主题。

(一)爱的等待

我是果园中硕果累累/挂满枝头/阳光下懊恼于自己丰满的蜜汗欲滴/我的女王/请骄傲的走进我的花园/坐在树荫下/从枝头采下熟透的果子/把这甜蜜的负担/卸下在你的双唇

《爱者之饴》第二节。泰戈尔将爱情视作是随着人生逐渐成长的果实,在对爱情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愈渐丰腴。将对爱情的渴望,比作甜蜜的负担,含蓄的表达了对爱情的崇敬,同时借用了果实甜蜜的意象,向女王表明,诗人献给女王的爱意,是成熟而甜蜜的。

当我的爱来了/坐在我身旁/当我身子颤抖、眼睫下垂/夜更深了,风吹灯灭

云裾在繁星上曳过轻纱/是我自己胸前的珍宝闪闪发光/不知道该如何遮起

《园丁集》第一节。园丁集是一本关于爱情的诗集,泰戈尔是他钟爱的女王大人辽阔疆域中繁华都城女王富丽宏伟的宫殿后花园中的一个园丁。将军战功卓著,文官勤政爱民,他们更能得到女王的青睐,可是泰戈尔是女王的园丁。于是当文武百众退去,女王卸下龙冠凤羽,赤脚踩在后花园铺满花瓣的小径,佩戴泰戈尔采撷晨露晚风中孕育的花瓣,精心编织的花环,纱裙在怒放的素馨花和夜百合上掠过,这就是泰戈尔对于女王大人爱的所有诉求。白天的诗人是不说话的,在女王赐予的花园中辛勤劳作,调整节令,为的是在黄昏,女王从花园走过,恰好园中鲜花盛开。

等待爱情的忐忑是痛苦又充满希冀的,带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羞涩,爱情来临,太漫长的等待反而让人不知所措,身躯颤抖,眼睫下垂,哑口无言,但是心中的跳动暴露了所有的欣喜,不知该如何遮起。

(二)爱的试探

他为什么特地来到我的面前/年轻的游子/在天色黎明的时分/七月的阴夜黑沉/秋日的天空浅蓝澄澈/南风吹拂的春天烦躁不安/他每次都带着新的歌谣/我放下活计满眼雾水/年轻的游子/为什么特地来到我的面前。

《园丁集》第八节。爱情是两个人各执一头的橡皮筋,放手会松,拉紧会断。爱情伊始的试试探探,小心翼翼,欲盖弥彰。年轻的游子在夏天,秋天和春天来到诗人的庭院,哼唱着不一样的歌谣。爱情是随着时间逐渐成熟的果实,逐渐醇香的藏窖,游子心在诗人的院子,却甘心四处流浪,在异乡放逐爱情肆意发酵,把游子的思念写在一首首歌中,在精心设计的偶遇中无心的哼唱给院中的诗人,为了一份更加成熟的爱意。泰戈尔相当一部分诗歌的立意是十分模糊的,想要表达的意图十分隐晦,如同密码一般,其中“爱”的性质也难以界定,在《园丁集》第八节中,通篇没有一个关乎爱情的字眼,诗人宁愿花费笔墨描写七月暴雨的夜,秋天的天空和春天的南风,也不会交代诗人和游子之间的故事,全文唯一能够透露情绪的是“我满眼雾水”,这种极为隐秘的写法恰恰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去窥探和感受诗中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这种试探还不是爱情,是一种困惑。

亲密无间的爱人之间也是充满各自秘密的,泰戈尔在一百年前就教导我们:

同一条河在我们中间流淌/向它两岸低唱同一支歌/我躺在星光下的沙滩上,倾听着/你坐在河岸边,倾听着/只是河水对我唱了什么,你不知道/它倾诉给你的/也将是一个永久的迷

诗人选择使用“河”来表示爱人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爱情主题对于男人女人却是全然不同的解释,男人和女人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相同的事情在男人女人眼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女人心里的秘密是男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追索的,恋人彼此是最相知的人,却往往相处时间越长,彼此的真实模样越让人吃惊,诗人用河水的歌来诠释恋人之间性格的磨合,形象而富有神韵。

(三)爱的旋律

泰戈尔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巨匠,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同时还精通绘画和作曲,并且有着很高的成就。艺术和艺术之间,艺术和科学之间往往是相通的,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中,小提琴拉的最好的。泰戈尔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重视音律的安排,印度语原文朗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当前研究的泰戈尔的文学作品,比较常见的是冰心和邓振铎的译本,还有泰戈尔自己的英文译文,虽然冰心和邓振铎在译文过程中格外重视韵律的变化,但是还是难以一窥其印度语诗文中格律精妙安排的全貌。音律的工整显示了泰戈尔深厚的文字功底,正如他自己描述“只有经过地狱的试炼,才能拥有天堂般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绝唱”,所以,泰戈尔的诗歌,是诗,也是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泰戈尔爱情诗中的经典制作,全诗均采用诗歌的艺术手法,对爱情的形式和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第一节描述了单恋和单相思,单恋是单纯的,甜美的,一个人的秘密,让人沉醉也让人憔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倾注情感,对方却毫无所知。第二节描写的是一种难以言说,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却只能深埋心底的感情,第四节写的是因缘际会下生情又离别的苦命鸳鸯式的爱情。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悲剧巨作多是这种套路。第五节则表示一种明明心动却碍于尊严、矜持等而维持的痛苦的骄傲。第六节则表示明知无结果的情况下,用理智和冷漠的沟渠阻隔爱意泛滥。全诗每节结构相似而不重复,一唱三叹,水涨船高,在全文最后一节进行升华和总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像海鸟与飞鱼,爱情需要建立在相同的志趣,爱好,灵魂相同的同一个世界,没有这些,就是两人之间最远的距离。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森严的国家,泰戈尔时代自由恋爱是一个空想,但是诗人是“曾在英国汲取过词汇与花朵”的,种姓制度下的婚姻就像海鸟与飞鱼相爱,没有共同的志趣和灵魂的共鸣,是不会产生的爱情的,这样的婚姻必然也是不幸的,诗人采用这种方式,对种姓制度下不自由的婚姻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四)爱的痛苦

爱是万事万物中的精神领袖、爱包容在一切事物之中、比如爱祖国、爱家乡、爱土地、爱花草、爱山水等。爱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爱上什么、就能让所爱的事物变得有生命、有意义、有价值。爱是人类繁衍、进步与文明的和谐之源、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关系着人类生存与生命的复杂内涵、关系着人间一切活动的完美更新和对美好未来的营造、人间充满爱、人类才有希望、可以说爱即是生命。诗是表达其所爱物体和物象的具体存在。爱与诗歌、血脉相连、呼吸与共、在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诗、应该说诗的产生是爱之使然。

诗人善于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爱的内涵、尽管诗歌的内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便是爱所带给人的无坚不摧的力量。诗人也只有在切身体会到真爱和大爱的时候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诗篇。在泰戈尔的爱情诗中、很多诗歌都描述了爱的痛苦、让恋爱中的人每每读起、就倍感安慰。

《我爱得忘乎所以》[1]我爱得忘乎所以/高歌敞开心扉/像大地一样忠诚/像天空一样爱人/我把自己甩掉/我把自己忘了/心灵只要/我情人的爱情。

在《我爱得忘乎所以》中、诗中的诗人甩掉自己、忘记自己、他《心灵只要》渴望《我情人的爱情》。诗人为爱失去自己、他多次强调的却是《我爱得忘乎所以》希望他被爱。他的《原谅》一诗、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爱的痛苦。

《原谅》[2]亲爱的、如果你不喜欢我/我的爱、请原谅、请多原谅!/别再送递含笑的眼神我的朋友、别再打量我这个无助的女子!/我快速回转闺阁、强忍着哀威/受惊的羞惭的我藏入黑夜的死寂/双手捂住袒露的心而悲伤――/我、一个薄命的女子/亲爱的、你多加原谅!

在《原谅》第一节一开始、诗人描述了温馨的场面:“亲爱的、为了我对你的深爱/请原谅、请对原谅!/我入惊鸟闯入你的笼子/那门、莫关上、切莫关上!/隐藏感情、我无能为力/爱慕的心也无从隐蔽/你来遮掩、显示你宽宏大量――/我、一个难吐心声的弱女子/请你以你的品德加以原谅。”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悲伤人的场景。第二节中提到“亲爱的、如果你不喜欢我/我的爱、请原谅、请多原谅!/别再送递含笑的眼神/我的朋友、别再打量我这个无助的女子!/我快速回转闺阁、强忍着哀威/受惊的羞惭的我藏入黑夜的死寂/双手捂住袒露的心而悲伤――/我、一个薄命的女子/亲爱的、你多加原谅!”更是让人伤心、尽享人间情爱的情侣。爱的痛苦还在于爱的不确定性。莎士比亚说:“爱情的春光、好似四月天不定的荣华、时而表现阳光下一切的美丽、时而黑云带走了一切。”[3]

泰戈尔的《恳求》一诗、很好的表现了“爱情春光”中的“黑云”:

《恳求》[4]我青春之藤乍开的爱花/你随时可以采摘/簪入秀发/用我思恋的纯净朱砂/在你的眉心将/红痣描画。

在《恳求》中诗人面对的是一个他深爱的人、他为了自己爱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她、愿意她随时可以“采摘”他的青春。与许多在失去爱情呼天喊地、痛不欲生的诗歌相比、在“恳求”里、读者能找到的只有淡淡的忧伤。在这首诗中、诗人失去希望。诗人不是不爱、不是不痛、只是想找真正的爱情。

由于爱情与人的个体意志无关、它的盲目、短暂与毁灭是必然的。而且、即使两情相悦白头偕老、也丝毫不能改变爱的毁灭结局、因为爱必将随着生命的死亡一同消失。谁都无法改变这个必然结局。爱情与痛苦相关联、而且这种痛苦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五)爱的毁灭

爱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爱的毁灭。世上有多少人因爱的毁灭而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叔本华曾对这种痛苦做过如下解释:人在恋爱的时候、当事者已被种族之灵所占领、所支配、已不复是他原来的面目了。种族中的客观化意志为坠入情网中的意识蒙上“预想”的面具一若与她结合、必可获得无限幸福的预感。当恋情达到最高度时、这种幻想并发出灿烂的辉煌、如果不能与爱侣结合、即顿感人生空虚乏味、连生命也丧失所有魅力了。此时他对人生的嫌恶已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有时甚至自寻了断以求解脱。因此、为情自杀的人展见不鲜。而泰戈尔的《爱情的项链》[5]描述的便是爱情毁灭的情感朝夕相伴的岁月里/她一次次慷概奉献/而今、我已没有/回报她的时间/她的夜已化为黎明/你接她走了、哦、大神――/我只能把感激的礼物呈献在你的足前。

爱情如同皓月、有时圆有时缺、太多的爱情因受到诸多无奈因素的影响、总是没有美满结局并留下无限惋惜与辛酸。爱情又可以把酸辛愁苦的心酿成甜蜜与欢乐的真情。单纯痴情的女子、在获得爱情之后、认为自己的幸福系于爱情、为了使这幸福永恒、希望自己趁年轻美丽的时候死去、这样自己的形象才会在爱人心目中永放光彩。这般强烈地对自己爱情的表白、真的让人内心震颤、无言以对。

泰戈尔诗歌里的人生哲学从来都不是单调的说理。他擅长使用发人深思的比喻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把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儿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飞鸟集》第102首)、又如“我们的生命不是那个旧的负担、我们的道路不是那条长的旅程花儿萎谢;但是戴花的人不必永远悲伤。”(《园丁集》第68首)花朵这样温暖亲切的意象让人联想到生活的美好本质。从而激发出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情绪。

结语

在诗歌创作论方面,泰戈尔特别关注诗与诗人的关系,认为诗歌是诗人人格的表现而不是诗人生活的再现,同时强调诗人要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人类的感情,诗人的心灵应该响应世界的呼唤。在文体论方面,他早期比较重视诗的格律形式,后期对韵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韵律不仅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因素,而且是艺术家手中的创造力。在诗的形式方面他更倾向于自由与自然之美,提倡散文诗和自由体诗

泰戈尔的爱是真正的大爱。对神的爱、对人的爱、对向然的爱、对生命和生活的爱贯穿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爱的精神支配了泰戈尔所有的思想和活动。难怪郑振铎说、“泰戈尔是一个哲学家、一个印度精神与爱国的领袖、一个剧作家、一个小说家而超乎这一切。他首先是个爱的诗人”;“他却是一个爱的诗人(The P0et of kve)。爱情从他的心里、灵魂里泛溢出来、幻化了种种的式样;母的爱、子的爱、妻的爱、夫的爱、情人的爱、爱国者的爱、自然的爱。上帝的爱、一切都在他的优美的诗歌里、曼声而恳切的唱出来。”在泰戈尔看来、爱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从爱生、依爱而维护、向爱而运动、最终归人爱、而人生的意义也是爱。

参考文献:

[1][2][4][5]泰戈尔。泰戈尔爱情诗歌精选爱情诗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3]柳柏杨编《世界名人论爱情》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2.21

爱的诗歌范文第5篇

执着会把希望磨灭,失去会降临寂寞,远望会撕心裂肺。唯有诗歌作为他一生的恋人,陪他走到尽头。

他爱海一生,或许,卧轨而亡并不是他的初衷。

作为公认的才子,他是孤独的、可悲的、痛苦的。他甚至被人称之为天才,在当代新文化如夏的时代,他依靠出众的才华家喻户晓。

他的一生似乎都活在失恋的阴影之下,老天爷给他不只是那满腹的才华,还有一生的痛苦。当我从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渐渐开始品读他的诗歌,感受他的世界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才华与他极度的可悲是交融在一起的。

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的海子,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书成为了他生命中一开始全部的世界。也许,是因为他有着一个深爱的母亲,所以,在诗歌与爱情面前,他先选择了爱情。是他的才华让他拥有了爱情,也是由于他的才华横溢让他痛苦了一生。

他用一份执着坚定了波婉在他记忆中的伤痕,作为波婉老师的海子依靠出众的才华博得了波婉的芳心。或许,那时的波婉还只是孩子。也许,那时的他们真的相爱了,爱的那样情真意切。甚至,波婉离开他的时候,还是爱着他的,他们分手或许并不是老天爷给出的惩罚,人难免要经历失恋,才能学会成长。

波婉的离去,让孤独的海子受伤了么?的确,海子受了伤,他不相信自己一心一意维护的初恋会葬送。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的说过天长地久;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说过白头到老;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但要失去的终归要失去,就算想留也是留不住的。他的爱是短暂的,同样充斥着浪漫与美丽,就如同绽放的烟花一般。波婉离开的时候,也许,海子是哭泣的,波婉也许是知道的。

诗芬的出现是海子在爱情与诗歌面前,选择诗歌的时刻。诗芬也许才是海子一生之中最爱他的女人,也是海子最不珍惜的女人。因为诗芬的迁就,海子变得更像一个孩子,正是因为母亲对海子太多的宠爱,海子最终也没有学会长大。的确,海子没有爱过诗芬,但谁又敢说他深爱着波婉。最终,诗芬没有勇气继续爱着一个更热爱诗歌的人。

与诗共舞

海子的发是凌乱的,他几乎每一张照片头发都是凌乱的,他是一个不注重外表的的诗人,他的时间仿佛全部都用在了诗歌创作上。诗歌才是他的全部,才是他相依为命的爱人。一个爱上诗歌的人是幸运的,但是,海子爱上诗歌是不幸的。

他是天生的诗人,带着与生俱来的才华却走上了边缘的路。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去爱,去爱一个凡人。

海子生命中的女人大多是爱上了他满腹的才华与浪漫,海子作为诗人的生命是与诗歌相溶在一起的。

作为海子精神港湾的白佩佩,海子拿她当做自己的姐姐,拿她当做自己的红颜。理智的白佩佩并不认为海子对于自己的感情是一往情深,那时的海子在心理上还只是一个孩子,孤单的他太害怕,作为唯一依靠的白佩佩也成为了他感情的寄托,白佩佩承担的不只是海子的爱情,还有亲情、友情。那时的白佩佩在与海子的关系上更像是一个母亲。白佩佩对海子的爱与其说是一种欣赏,不如说是一种慈悲更为贴切。

海子发现安妮深爱自己的时候,是他感情最空虚的时候,他开始失去理智。已为人妻的安妮还是爱着海子的,然而,海子呢?从海子与她偷会的时候开始,就已经证明,海子并无爱这个叫做安妮的女孩。

李华,这位海子最后一位感情寄托的人,是他唯一一位崇拜的中国近代诗人,他将这个女人当做自己的神。他也开始幻想,幻想与神的爱恋。这时的他,真正地失去了爱情,也真正得到了爱情。

他失去了与女人之间的爱情,同样,诗歌成为了他真正的恋人,他呕心沥血的与诗歌相伴,他从未对一个人如此挚爱,他把全部的爱与恨都告诉了诗歌,给了诗歌。

他恋爱的时候写诗,失恋的时候,所有的诗歌便成了他痛苦的边缘,让他陷在里面不能自拔。他写的诗歌越来越多,然后就越陷越深,到了最后,他爱诗歌胜过了爱他自己。

如果说,海子与诗歌是在唱一首歌,那这首歌未免太过心疼;如果说,海子与诗歌是在跳一支美丽的舞蹈,那这段舞足以舞到肝肠寸断;如果说,海子是与诗歌是在对饮,那这杯浊酒太容易将人灌醉。

海子是一个不懂的爱情的人,却得到了最纯美的爱情;或许,他是一个懂爱情的人,只是不懂与人之间的爱情。海子真的爱了,不过,他爱的是诗歌,而不是女人,他爱任何一个女人也没有胜过爱他的诗歌。在他看来,诗歌才配得到他许下的誓言,只有诗歌才会一直陪伴着他。

记录诗歌的纸张是无辜的,与诗歌一起被焚烧,最后也将焚烧的人一起带走。那些怜惜的声音,是在为谁的离去痛苦?是焚烧的人,还是无辜的纸张,又或者是他挚爱的记忆?

要非要说海子爱过的女人是谁?

我想那个人就是芦花了,因为海子始终都没有长大,作为青木竹马的芦花也许就成为了海子心底最清晰的影子。芦花是他远望着的女子,是他不会用肮脏的思想去侵犯她纯洁的女子,就像他对诗歌的爱一样纯洁无暇。

爱情是一杯醉人的浊酒,然而,诗歌就是一杯醇浓的酒。

将一首痛彻心扉的诗歌写进了生命,便用尽了一生去续写。

爱情是一杯没有解药的毒药,喝下去的人都会成为爱的俘虏。

多情的种子,被风吹入了诗歌,诗歌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无情的笔是寂寞的,刻录下太多的伤痕始终伤不了自己。

多情的海子是迷失在了诗歌里,还是被爱情迷失了心,在诗歌里丢了自己的他是用死亡来实现他与诗歌的永恒爱恋么?

爱的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83-02

刚踏进中学的孩子,十二三岁如花般的年龄,从身体到思想都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的培养(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通俗一点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孩子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准备,为孩子获取谋生的本领、顺利就业做准备,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做准备。这是一种“全人教育”,是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身体、良好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承载着文化和精神的语文,尤其是语文的诗歌教学恰好成为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实践者。

有了小学诗歌背诵的积累,在唐诗宋词方面,孩子们能背下来的已经不少了。中学阶段,对孩子的诗歌学习,在会背诵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理解诗人借诗歌传达出来的情感和对诗歌进行艺术手法鉴赏,这就是一种能力了,同时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和塑造。

自孩子上初中以来,第一次讲诗歌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讲诗歌,而是先讲了一个诗歌小专题――《一条美丽的河流――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介绍诗歌,到屈原的《楚辞》,再到汉末五言诗的产生发展,再到唐朝,诗歌的辉煌时期(这个阶段我讲了唐朝诗歌的发展历史,初唐四杰、盛唐气象、中唐诗歌最后到晚唐之花的璀璨),又讲到了宋朝诗歌的思想哲理,还有后来的元明清诗歌的一些个别家喻户晓的诗人和诗作。当然也补充了大量的诗歌佳作,如《诗经》中的《关雎》、《黍离》、《木瓜》、《蒹葭》等,屈原的诗歌是选自《离骚》大量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五言诗主要介绍了《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生年不满百》等),隋朝介绍了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唐朝初唐四杰的诗歌,盛唐时期,边塞派、山水田园派,还有诗歌双子座李白杜甫的诗歌,中唐白居易、韩愈的诗歌,晚唐小李杜的诗歌。到了宋朝,介绍了苏轼、王安石、杨万里等人的诗歌,元明清诗歌的一些个别家喻户晓的诗人和诗作,如于谦的《石灰吟》等,这些内容,用了两节课才讲完。在讲课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学生小学诗歌背诵的充分了解,另一方面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诗歌体系,初中时代与小学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思维的开启,一定帮助孩子尝试着去接触一个宏观的概念和轮廓,我们才能慢慢的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初的需要老师一点一滴的帮助他们来构建,一旦到了一定的阶段,学生们自己就会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框架了。同时背了这么多的诗歌,也是知识总量的积累。

接下来我们才进入诗歌的学习,一旦接触到了诗歌,学生就会在我画的诗歌这条河流上找到相应的点,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就一步一步的丰满。而对诗歌内容的讲解需要启发和引导,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升华。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年龄,学生情窦初开,每一个少男少女心中都有一个钦羡的异性,于是懵懂的感情就开始了,所以,我在讲爱情诗歌的时候从来不避讳爱的字眼,如在讲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时候,除了讲解诗歌的基本意思之外,还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爱的讨论――什么是爱?我们该怎么爱一个人?

一场“爱的教育”开始了,我问学生从三种情况中可以看出哪个人更爱花?①有人爱花,看见花儿开得漂亮,就把花掐下来,揣在怀里,当然花儿的结局不言而喻。②有人爱花,花儿开了,就在花儿面前转了两圈欣赏了一会儿离开了。③有人爱花,看见花开了,就默默的为这株花添了一杯土并浇了水。孩子们异口同声说第三种,这就是李商隐的爱情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学生回答:付出。懂得了付出,就开始明白了爱。那么我们该怎样爱一个人呢?我又问孩子们,你们希望你爱的人因为你的爱而越来越优秀还是因为你的爱而受到了烦扰越来越糟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我明白了,他们开始思考了,当然我们都希望我们爱的人会越来越好,那么我们该怎么做?一个孩子说:我会帮助他。还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我们该共同努力,好好学习……纯真的孩子们,在接下来的周记中,又一次表明心迹:老师,您说得对,爱就是付出,想一想妈妈对我的爱,就是付出呀……

讲完了这首诗,我又给大家布置了个作业,即在课外“百度一下”著名感人的爱情诗(每人一首),将其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我看到了有席慕容的《一颗会开花的树》、舒婷的《致橡树》……去掉重复的,一共有三十多首,我们挑出了十首,配乐(悲伤的诗歌配乐,比如《一颗会开花的树》,我们用的是大提琴版的《太多》)让孩子们朗诵了一遍,等这些都做完了,我又问大家:你能不能说几句爱的誓言?孩子们说:“天涯海角,海枯石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终于孩子们懵懵懂懂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对感情的美好向往和对诗词句子的深刻体验,这些老师不用讲,孩子们将记忆终生。

同样关于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行路难》),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等诗歌的讲解,对待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对待亲情的感悟……我们都是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也在古人的熏陶下逐渐的萌生发展。是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孩子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准备,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身体、良好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育的过程是愉快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的实践。

对于当代的中学生,用诗歌熏陶出来的是一种气质,一种知识沉淀在骨子中的雅致,也是一种从内到外透射着能量的涵养,遇事淡定,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气馁……如此大气的孩子,这样的花朵,一定绽放的非常美丽!

爱的诗歌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冰心 泰戈尔 比较阅读

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题材相近、思想内容相似的文章,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比较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同质与异构两方面入手,同质即探寻文本之间的共性,异构即探寻文本的个性。寻找文本的同质性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探究文本的异构性,则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个性特色,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解读。

一、同质――探究冰心诗歌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

在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中,冰心的《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四首小诗,是仿照印度文豪泰戈尔著名的《飞鸟集》所作,尽管篇幅精悍,亦未刻意追求诗歌中的韵律之美,其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仍然使无数读者折服。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这四首小诗,并与同单元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散文诗进行对比,挖掘其中的同质之处,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比罗列,便于学生赏析。

1.诗歌形式的同质性探究

冰心受泰戈尔诗风的影响较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阅读冰心的四首小诗,提炼其诗歌的创作特点。比如《母亲》和《纸船》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抒发对母爱的渴望与眷恋之情,而《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则借助“花”“芽儿”来说明奋斗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真正意义,充满哲理。冰心的诗歌在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在叙述中抒情、阐发哲理,使人读之有所悟。而泰戈尔的诗歌中,《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小诗都描写了母爱,同样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从诗歌形式上,叙事、抒情、哲理是两人作品的最大同质性。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提炼叙事主线和情感主线,使其中的哲理自然闪现出来。

2.艺术风格的同质性探究

诗歌形式相似,必然带来艺术风格的趋同,冰心小诗的艺术风格中很容易找到泰戈尔诗歌的影子。在有关的比较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品读两人的诗歌,总结两人的诗歌在语言和修辞上的共性。两人都采用了暗示性的语言风格和象征性的修辞手法,比如冰心在《纸船》中用“纸船”暗喻游子内心的漂泊感,象征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而泰戈尔在《榕树》中也用“榕树”来暗喻故乡,用“风”、“鸭”和“影子”暗喻远离家乡的孩子,用象征的手法再现了离家的孩子对家乡的眷恋。象征是诗歌重要的表现风格,在两人的作品中,都采用了实物象征的手法来展现游子与故土之间的情怀。

3.思想内涵的同质性探究

探讨诗歌的思想内涵,离不开作者生活的时代及继承的历史文化。相对而言,冰心的作品更通俗易懂些,其所呈现的思想内涵建构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上,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而泰戈尔的作品建构在印度历史文化的背景之上,学生理解起来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两人在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同质性最为明显,一方面冰心的《母亲》《纸船》和泰戈尔的三首小诗都写到了“母亲”,这是人类永恒的情愫;另一方面两人又在诗歌中融入了诸多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用“童心”来颂扬“母爱”,用婴儿般的情怀向母亲致敬。在诗歌的思想内涵上,冰心尽管融入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但仍然坚持着泰戈尔展现“爱的哲学”的创作理念,这在教学中也是需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之处。

二、异构――剖析冰心诗歌对泰戈尔的影响

纯粹的接纳与学习不会成就一位优秀的诗人,诗歌是靠思想内涵、情感切入点、艺术风格等因素来吸引读者的。冰心虽然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颇深,但只在诗歌的结构上借重较多,在其他方面却并非直接借鉴,而是有选择性地接纳。在冰心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自身经历,这些经历是与众不同的,充满了时代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痕迹,这是冰心诗歌与泰戈尔诗歌异构性的本源。在对两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一点入手,体味两人的诗歌作品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能力。

1.思想内涵上的差异

思想内涵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作者抒感的重要体现。在教材所展现的几首诗歌中,尽管冰心与泰戈尔都在描写母爱,都在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但两人在思想内涵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品诗中的关键字句与情节,以便融入诗歌的氛围中。如冰心的《母亲》,用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生活中最为普遍而平凡的经历,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处在人生逆境时躺进母亲怀里的冲动,这是对母爱最真实的诠释。而泰戈尔的《金色花》中融入了想象的情节,在表现手法上虚实结合,尽管也展现了母子间的情谊,却为“母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与泰戈尔诗作中的宗教色彩一脉相承。一个追求真实平凡,一个追求宗教神秘,这是两人的诗歌作品在思想内涵上最大的差异。

2.情感视角上的不同

情感是诗歌讴歌的主要内容,情感视角的切入是诗歌吸引读者的关键。在情感表达上,冰心与泰戈尔的诗歌存在本质的不同。尽管两人都以儿童的独特视角作为诗歌的情感切入点,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截然不同。冰心在《母亲》中用寻求母爱保护的儿童的视角作为切入点,《纸船》一文则以青年人的视角展现对母爱的眷恋,全诗充斥着阳光的色彩,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泰戈尔的《告别》则从分别的角度去描写母子深情,从情感基调来看,展现更多的是眷恋和纯真的童心世界,充斥着感伤的情调。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对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便直观地展现两人的诗歌在情感上的差异。

3.艺术风格上的突破

不同经历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文本的艺术风格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提炼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写作能力。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小诗,叙事风格偏外向,写作手法虚实结合,给人以细腻的感受和广阔的思想空间,学生在阅读时情感随着叙事主线的推进而被调动;冰心的《母亲》《纸船》两首小诗,虽然也在描写母爱,但语言风格更加内敛,笔触更集中于个体内心世界的独白,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剖析探索她的内心情感。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一个偏重外向,一个偏重内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两人的诗歌抒感的方式。

在教学中,比较阅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极大的帮助。从教学内容来看,比较阅读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教学形式来看,除整合外部教学资源外,比较阅读还能引导学生运用图表等比照方法来辅助阅读,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比较阅读除了了解两篇文章的同质性外,更将重点放在了寻找异构性上,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萍萍.爱的哲学――论泰戈尔的诗歌对冰心小诗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8.

爱的诗歌范文第8篇

诗人张枣于2010年3月8日病逝于德国图宾根。对他,我个人觉得很惭愧。他生前我只知其名,他的诗本来就少,我读的就更少了。我一直以为他是四川诗人,后来才知道他不仅与我是长沙老乡,而且我们是湖南师大的校友。遗憾的是,他1984年离开湖南师大外语系前往重庆的四川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而我迟至1985年9月才走进湖南师大的校门。他曾多次谈到在湖南师大时的寂寞,他说他的著名校友韩少功、何立伟、徐晓鹤都是写小说的,他只好跑到四川去,这才遇到了柏桦和欧阳江河一帮人。所以,张枣虽然是长沙伢子,但他是在四川(重庆当时属于四川)找到诗歌感觉的,他的诗风也禀承着浓郁的“川味”――很奇怪,诗歌的“川味”根本不像川菜那样麻辣,口味重,而是极为古雅、清丽、婉转,张枣和柏桦都是这一风格的代表,所以说张枣是“四川诗人”并不为过。

乍一看《亲爱的张枣》的封面,我一惊,我觉得张枣与我颇有几分相像,或者说我十分喜欢封面上张枣那张照片,那是一个典型的“长沙伢子”的样子。再读柏桦他们的回忆,发现我和张枣的相似处越来越多。比如,我们都特别喜欢贾岛的名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我甚至为这个句子专门跑到渭水去看过;我们最喜欢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诗人是闻一多;我们都喜欢散步,还有禅宗。我在想,如果我们在湖南师大有一个交叠期,我们会不会成为诗友……当然,这一切只能是想象和“如果”。

张枣的诗歌的确独树一帜,他是一个意象的天使,成功降伏了语言这个魔鬼。他把一切日常物事统统纳入他的诗歌帝国。他的诗歌不多,却无不表现出精湛的技艺。他热爱自己的母语。他说,世界上任何诗篇本来都应该是用汉语言写作的,但现代汉语的弊端之一是过多地倚仗市井口语,造成了另一种矫揉造作,泼皮无赖气取代了书卷气。他认为,现代人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修复自己被损害的主体――工业文明在损害我们,物质在损害我们,意识形态在损害我们,所以现代人最大的工程就是修复主体,如何重新自由地表达自己――一个主体被损害的集中表现就是他的语言被损害了。

“我对这个时代最大的感受就是丢失,虽然我们获得了机器、速度等,但我们丢失了宇宙,丢失了与大地的触摸,最重要的是丢失了一种表情。我觉得我们人类就像奔跑而不知道怎么停下来的动物,所以对我来说,梦想是一种复得,是我诗歌中的隐蔽动机。”

诗歌“有一些简单的规则:首先,诗歌就是要做散文梦想做却不能做的;其次,诗歌是除了通过那句诗之外,无法说出的东西;最后,诗歌一句顶一万句。也就是说,诗歌看上去没用,事实上却最有功效,因为诗歌最真实地说出了它想说出的……诗歌是超越时空的,是隐藏在我们的生存、动作、物品和文字之中的最让人激动、最有道理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那个部分……诗歌也许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元素的甜、本来的美,这就是我对诗歌的梦想”。

爱的诗歌范文第9篇

关键词:湖畔诗社;个体创作;整体研究

一、自由歌笑、自由歌哭的年轻社团

1922年4月,四位年轻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和应修人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了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诗歌主题社团――湖畔诗社。除了应修人当时在上海一家银行做职员外,其他三人都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应修人是这一社团的发起人。1921年,当时在上海棉业银行工作的应修人在《新潮》、《小说月报》上看到汪静之的新诗作品,很是欣赏,于是他在1922年热情地写信给尚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今杭州市第一中学)读书的汪静之,希望能通信联系,相互交换诗作并切磋诗艺,这得到了同样爱好诗歌创作的汪静之的积极回复。1922年3月,应修人特意由沪到杭会见诗友,在杭州期间,经由汪静之介绍,认识了同样热爱诗歌创作的冯雪峰和潘漠华。1922年4月3日,应修人选编好了一册由他自己的诗作与冯雪峰、潘漠华二人的诗作组成的合集,题名为《湖畔》(汪静之当时在鲁迅和朱自清的指导下编好了诗集《蕙的风》,已交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准备出版,所以应修人开始并未选汪静之的诗作)。因出版诗集要有名义,故而应修人倡议成立一个“湖畔诗社”,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余三人的一致同意。考虑到湖畔诗社四个社友,缺一不可,所以应修人又从《蕙的风》的底稿中抄出六首小诗加入《湖畔》,以此作为友谊的象征,并表示湖畔诗社有社友四人。[1]可见,湖畔诗社是以友爱和诗作作纽带而结成的一个小小的诗社。湖畔诗社的成立固然与四人热心诗歌创作密不可分,但它的出现与五四特定时代语境和氛围又是分不开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文化气息、自主自由的思想理念以及大胆无畏的言行举动都对湖畔诗社成员有所影响。当时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是南方新文化运动的堡垒。学校拥有诸如陈望道、夏D尊、刘大白、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和叶圣陶等新文化运动和文学创作的健将和名师,直接影响到学生;学校领导又力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样自由自主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直接呼吸到五四新文化的新鲜空气,他们的新诗创作也因其强烈的首创精神和探索意识以及鲜活的时代气息而在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二、同中有异的个体创作

湖畔诗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存在于现代文学史之中并占据了一定的文学史地位,这与其成员的努力创作及创作成就是分不开的。他们的诗歌传递出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纯真、热情,具有相似或相近的美学特征,但是他们创作的共性并不能掩盖其成员个体的创作差异。背景、生活经历、个性气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差别。而诗歌创作又是个体情感高度集中的体现。个体的差异也就或深或浅地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因此,要想全面深入地把握湖畔诗社的诗歌创作,分析和探讨其成员个体的带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诗歌创作是必要的。

应修人,1900年出生于浙江慈溪的一个店员家庭。他是湖畔诗社的发起人,对诗歌创作怀有极大的热情,自己也积极创作新诗。他在1924年以前写的诗作主要收录在《湖畔》(22首)和《春的歌集》(卷二中的33首)中。从这两个诗集中的作品来看,他的诗作的主要的抒写对象是自然景物和爱情。年轻的应修人,用天真的善意的乐观的眼光看世界。无论是对自然景物(这里的自然景物在很大程度上拟人化的)的纯粹的歌咏,还是对爱情的发自内心的吟唱,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对世界和众人的宽和的爱,而轻快、活泼、自由而又乐观的笔调之中注满了少年的情趣和无尽的遐想。不难看出,应修人的诗作表现出他对现实世界满载着信心和爱心。他赞美那“酝酿着新的生命”的“含苞的蔷薇”,喜爱它:

蕴借着无量的爱

――无量地烂漫的将来。

――《含苞》

他对人生的感觉是:

有趣的人生啊!

拾不尽的满地爱情啊!

――《独游》

在《欢愉引》中,诗人轻轻地吟唱:

可爱的人生――人生底可爱呀!

没有一朵花不是柔美而皎清,

没有一个人底心不像一朵春的花!

很明显,诗人是含着纯真的微笑和纯洁的心来看待现实人生的,因而处处充满了爱,这样来认识生活,未免过于“天真”,显得不够深刻和全面。但是,诗中所透露出来的青春的进取和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五四时代,这种普遍的思想更是时代精神的一种折射。

应修人在1924年之前的诗作显得轻快、活泼,充满童趣。但是,1924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和世界观的改变(应修人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诗人对世界的认识较之以前更加深刻、更加全面,诗人的创作倾向也发生了变化,诗风也明显有所变化,过去眼中的那个“笑成一片”[2]的世界消失了。诗人笔下关注的是普通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如《灰黑的手帕》。在《雪夜》中,应修人更是以冲决旧世界的气魄,歌唱群众要求打碎旧世界的革命要求:

呵,你们冻饿的群众!狂喊狂冲,

万岁呀万岁呀一幕悲壮的“世界暴动”!

在《黄浦江边》一诗中,诗人更是直接揭发了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的罪恶。这些作品的思想深度大大超过了他早期的诗作。应修人诗歌创作的生命并不长,因而诗作并不是很多,但是他的诗作却大致记录了一代青年思想转变的历程。

潘漠华与应修人的人生道路颇相似。在1925年,他们开始投身革命的洪流。潘漠华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投入革命之中,他的诗歌创作也由此逐渐终止。与应修人早期诗作对现实社会和人生充满乐观的基调不同,潘漠华的诗作总是带着悲郁的调子,显示着悲苦和愤懑。据冯雪峰在《春的歌集》卷末的《秋夜怀若迦》中说:漠华“爱了一个礼教和世俗都不许他爱的姑娘;他们的爱是筑在夜的空中”;漠华的哥哥“只因和情妇说了几句话,便被恶徒们绑捆到戏台上去示众,受莫大耻辱”,愤而外出,不就即死去。漠华的姊姊“被夫家拒斥,因而归娘家,受尽了种种侮辱遗弃轻视”;“子女们受耻辱,债主们的无情,因而你(指漠华――引者注)父亲便营颓废的生活了,又便死了”;真正受苦的还有母亲,她整日以泪洗面,沉浸在悲哀之中。这些介绍,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和透彻地了解了潘漠华的诗歌创作。他的诗作绝大部分渗透着诗人自己这种独特的经历。他的诗由此写得悲伤凄苦,多是对故乡、亲人和逝去了的心上人的思念,有的是希望幻灭的悲哀,美梦残破的泪痕和幸福不至的挽歌。

在《离家》一诗中,潘漠华写道:

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

姊姊底悲苦,从头发里出来;

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

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

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

家庭的不幸深深地将潘漠华困在悲苦的网中。这种悲苦的网的笼罩所造成的压抑感和孤独感一直在他的前期诗作中流露。《孤寂》《草野》《忘情》《夜》《雨后的蚯蚓》都是这种悲伤情绪流露之作。在悲伤中,潘漠华是那样深切地思念着故乡和母亲。《黎明在涌金门外》 《灵魂底飞越一》《灵魂底飞越二》《呈母亲前》都是他真切的思念之情的表白和流露。《三月五晨》这首诗在含泪的悲伤中眷恋着母亲的爱、家乡的爱,渴望与理想中的女子自由结合而不得,灵魂中的忧伤与疼痛化作缕缕愁绪,整个诗作也由此涂抹上灰色的悲郁色调和无奈的惆怅之情,读来令人生哀。

冯雪峰,1903年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幼便放牛,干各种农活,受过生活的艰苦磨练。所以,他的诗作中不时有对苦难的关注,对在苦难下如他母亲一般生存的女性的同情。冯雪峰早期的诗作除了表达对不幸者的同情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写爱情的。《有水下山来》可以说是他的爱情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形式工整这首诗汲取民歌艺术手法,用兴的手法起篇,破耐人寻味:

有水下山来,

道经你家田里;

它必留下浮来的红叶,

然后它流去。

有人下山来,

道经你们家里;

他必赠送你一把山花,

然后他归去。

首节以水中红叶寄托情思,流水带红叶,本是自然正常现象,作者借此来为下节铺垫,表达的是青年对山下姑娘的浓浓的爱慕之情。整个爱情的表示显得利落而含蓄,鲜明而又不直露。冯雪峰在1925年之前写的诗歌并不多,收在《湖畔》和《春的歌集》中的总计有28首。这些诗艺术水平并不一致,但是,都质朴、清新带有乡土气息,显得自然、流利,但有时也显得粗糙有余而不够精练。

在湖畔诗社四诗人,诗歌写得最泼辣、最大胆的莫过于汪静之了。汪静之的诗,《湖畔》中只有六首,《春的歌集》未收录,《支那二月》中刊载的比较多。汪静之在1927年之前的诗作集中收在《蕙的风》和《寂寞的国》这两部诗集之中。

诗集《蕙的风》扉页上的《卷头语》道出了汪静之写作这首诗时机激动之情:“放情地唱呵”。这也是这部诗集突出的情感趋向。在这部诗集中,汪静之大胆地歌唱爱情、人生、大自然,赞扬生命、光明、青春和自由,谴责丑恶、黑暗和虚伪。在《愉快之歌》中,诗人愉快地歌唱,在《心的城》中,表达了冲破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愿望,在《自由之歌》中,诗人尽情尽性地表达自我意识:

我要一切打破世界,

谁能不许我呢?

我只是我底我,

我要怎样就怎样,

谁能范围我呢?

这几句诗中饱含诗人要求打翻旧有一切的豪情,虽带有少年天真的意味,但那种敢于向旧有世界发出挑战的决绝精神在当时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与《天狗》在精神上有共同之处。

汪静之的诗中有不少是写社会生存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者的。《被残的萌芽》中给予受歧视的私生子真挚的同情;《被损害者》以弱小者的口吻表达了对暴虐者的憎恶;《暴雨》一诗中诗人天真地希望雨点、汗滴也能变成谷米,给农民以收获。这种天真的想象是源自作者内心沉甸甸的爱。

汪静之的诗作最负盛名的还是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写得大胆而又真诚。《祷告》《别情》《在相思里》抒发的是对爱人的深切思念;《过伊家门外》《伊的眼》是描述恋爱中的心理;《太阳和月亮的情爱》表达的是对坚贞爱情的赞美;《恋爱的甜蜜》抒发爱情的幸福和甜蜜;《我俩》《贞节坊》《礼教》是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的诅咒;《一对恋人》写社会迫使一对恋人自杀;《定情花》则谴责那毁灭爱情的罪恶世界。不难发现,这些诗既有对赤诚纯洁爱情的大胆歌颂和深深的祝福,又有对造成爱情悲剧的礼教和罪恶社会的谴责与诅咒。它们既是爱情的颂歌,又是对封建道德的一种反叛,因而也就具有特殊的思想、含义。

在《蕙的风》中也并非全是恋爱的甜蜜和愉快之歌,也有诅咒旧社会的《秋风歌》和《劳工歌》,诗人的阶级意识加强,内心燃烧着反抗的火焰,他的诗歌的基调也由清新天真转而变为深沉忧郁。这是由于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更加透彻,他的诗作也必然发生变化。1926年,汪静之将他1922年至1925年写的诗编为《寂寞的国》。他在《自序》中说:“在这冷而硬的铁的路上的旅人,只有落寞,苦恼,厌倦,三者已凝为大气,把地球牢牢封了。我因为落寞,苦恼,厌倦,所以做诗”。这部诗集的前半部还保留有《蕙的风》的内容和风格,而在后半部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已发生了明显转变,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认识更深入,对旧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也更有力。《蕙的风》中的诗大都是自由体,而《寂寞的国》中的诗大都是格律体。这种艺术上的变化,可以说是和新诗的发展趋向一致的,是对新诗过于散文化弊病的矫正。汪静之的创作由此更显价值。

三、结语

湖畔诗社作为一个诗歌社团存在,并未发表什么宣言或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是出于对诗歌的虔诚和热爱,又因思想和艺术旨趣相投而组成一个新诗社团。作为新诗史上第一个社团,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形成了一个流派。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是诗歌作品却永远地在文学史占据了属于他们的位置,不容忽视,其成员各自带有不同个性的艺术创作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丰富了这一诗派的艺术质地,也成就了湖畔诗社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

参考文献:

[1]晓东.“湖畔诗社”始末[J].西湖,1982-4.

[2]潘漠华等.湖畔 春的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

作者简介:

爱的诗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美学观点 死亡与永生

在美国文学史中,很少有人能像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那样深邃和富有传奇的色彩。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她的诗歌和思想方面,而且也包含在她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世界里。

艾米莉•狄金森出生在马萨诸塞洲的阿默斯特(Amherst)地区一个富裕的家庭。年轻时曾在阿默斯特大学里就读六年,在霍利奥克山女子神学院学习一年,艾米莉几乎再没出过自家的大门,与外界长期以来断绝了接触。这个孤独的女诗人的一生就像一个无法猜出的谜。她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了诗歌,终生未嫁,过着自我幽闭的生活。她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声名远播,诗歌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成为美国历史上对美国文学作出重大独创性贡献的大诗人。有人称她是继古希腊的萨福之后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甚至有人把她跟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然而这些对于狄金森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死后的热闹和荣誉,只能更加映衬她生前的孤独。她的诗歌就是她的生命,绽放着耀眼的光华。

狄金森的美学观点和她的文学创作实践是一致的。她认为诗歌应有强烈的感人的力量,诗人的灵感来自于诗人的内心。她擅长运用视觉,听觉等意象,立意新颖深刻,想象奇特,比喻也常出人意料,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她反传统手法,努力挖掘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希冀。所以,成为20世纪意象派诗人崇拜的先驱者。亨力•詹姆斯称她的诗是“灵魂的风景图”。诗人威廉•卡洛斯• 威廉斯称她为“圣恩主”。她的意象别出机杼,思维独特,所以也使得她的某些诗歌晦涩难懂。

艾米莉•狄金森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从青年时代她就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用生命进行写作,虽然不被人所理解。她写到:“诗就像是一绺金色的线穿过我的心,带领我往梦中才出现过的地方前进……许多人都将生命托付给神,我却将我的生命托付给诗。”对狄金森影响最大的是当时的有名的文人希金森,狄金森将他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直到艾米莉死前他们一直保持着通信。但是,希金森很难理解她的诗歌,认为艾米莉的诗无法与当代的诗学衡量,所以不可能出版。尽管如此,艾米莉却认为“如果这个社会不理会我的诗,甚至不屑我的诗,我还是会很高兴继续努力下去。”

没有谁能真正知道艾米莉内心世界的情感历程。爱情激发了狄金森的创作热情,写下了大量诗篇。她曾对查尔斯•魏兹华斯(Charles Wadsworth)牧师产生了恋情,另一个是山谬尔•鲍沃斯(Samuel Bowles)。这是让人心伤的爱情。后来狄金森又爱上了父亲的朋友洛德法官,但这段恋情依旧没有结果。就算洛德法官向狄金森求婚,她也未必会答应。当爱情真的有了结果,敏感的狄金森,习惯了孤独,也已经没有当初的热情和精力来迎接这份迟来的爱了。艾米莉是向往爱情的,她对爱情是这样定义的“爱/先于生命/后于死亡/是创造的开端和呼吸的原型”。但是在她的一生中却充满着对爱的渴求和艺术自由之间的冲突,她恐惧爱的崇拜会损伤她诗人的人格。为了艺术而舍弃凡俗的爱情,而最终内心又归于平静,这需要多么非凡的意志啊。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主要是关于生命、死亡、宗教、不朽、爱情、真理和美的诗,微妙而深刻,充满着内在的、超越现实的张力。比如:在那首《为美而死》里,她描述为美而死的人和为真理而死的人:

我是为美而死――被人/安置在这个坟冢/有人是为真理而亡的,也被葬在旁边的穴中/他曾轻声问道“你为何而死”?/“为美,”我回答/“我,为真理――两者都一样/我们是兄弟,”他说话/就这样,像两个男人,相会在这个夜晚/隔着墓穴交谈/直到青苔爬到我们唇边/将我们石碑上的名字遮掩(狄金森诗,金心译)

死亡与永生是狄金森的诗歌的重要主题。而死亡的主题在常人看来是伤感凄凉的,但在她的诗歌中死亡不仅不显得痛苦,而且还充满神秘的浪漫色彩和飘渺的动感。这正是因为诗人敢于正视死亡,把死亡看作生命走向一个更广阔境界的出口,而非生命的结束,死亡即永生。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这正是狄金森作品的迷人之处,时至今日仍旧被人们所推崇。

最后让我们用艾米莉•狄金森那首最著名的诗来纪念这位孤独而伟大的女诗人。让世人再次倾听这位诗人和世界的对话吧:“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那从未写信给我的世界/自然以温柔的庄严/告诉给我简单的消息/她的消息发送给/我无法看见的手/为了爱她,亲爱的同胞/温和的把我评判!”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艾米莉•狄金森:《孤独是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秘密日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艾米莉•狄金森:《为美而死――晶莹剔透的美丽乐章》,马永波译,哈尔滨出版社, 2005。

[4].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5].WENDY MARTIN:《艾米莉•狄金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现代爱国诗歌范文 下一篇:汪国真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