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范文

时间:2023-02-24 13:03:47

普法宣传

普法宣传范文第1篇

一、宣传普及,创新模式。

今年3月份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我们除采用宣传横幅等常规宣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传方式外,在2006年5月组织全局参加县委办开展的《国家保密法》知识竞赛,司法局《宪法》知识竞赛。并专门邀请到省水利厅水资源处领导,为镇(街)分管领导和全系统干部职工专题辅导《行政许可法》及新颁布的《水法》等重要水利法规。在学习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按照局规定学习篇目,系统地完成规定学习的法律法规任务;二是辅导与讨论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领导授课辅导,联系实际开展讨论,并充分运用简报、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形式配合学习教育;三是考核与交流相结合,在学习辅导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参加法律知识考试。今年的宣传活动,突出了“水与灾害”和“人水和谐”两大宣传主题,突出水法律法规意识,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意识。

二、以人为本,建章立制。

我局把实现水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作为工作目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把普法宣传与内部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先后制订了三大块20余项工作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各项法律条文的实施。

1、建立水行政许可制度。主要是申请受理、不予受理、延期办理、现场核查笔录、行政许可决定书等等。

2、推行业务考核制度。主要有科室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执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3、完善日常工作制度。主要有学习、会议、培训、车辆管理等等。通过这些制度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水利工作法制化进程。

三、规范许可,公开政务。

普法宣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普法;社会学;司法资源;从众心理

法律,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其本身反映的是社会组织的利益和意志,具有强烈的超个人性、依赖性以及社会性,是链接社会精神因素和社会个体的多向交叉和多层联结的复杂构建。而作为宣传法律的重要手段之——法制宣传教育,亦称普法宣传,是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以宪法、法律及法治理念等为基本内容的普及式宣传教育活动。

自1986年以来,我国以五年规划的形式,共开展了五个“五年”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升国家整体法治水平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完善的工作量尚难计量,新的法律不断产生,旧的法律亟待修订,当前的法制宣传教育依然面临一定的理论上和实际上困境,尤其体现为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的矛盾、普法工作的现实贯彻与规划要求的差距;另外,公民农民本身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层面解决问题的渠道匮乏、普法局限于具体法律规定的宣传、法律自身水土不服等,影响着法制宣传教育产生的实际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普法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这既是源于法律本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特质,也是由于中国现有国情所决定的。当前中国的阶层固化趋势加重,而纵向流动通道(现在中国阶层固化可归结为三类,分别是碎片化、断裂化、层理化。其中层理化即指社会群体横向流动的通道相对畅通,但是上下流动的通道阻滞,阶层之间形成了分明的界限并且难以实现利益的交流。)逐渐狭窄,而这使得每个阶层的文化核心不能得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由之形成的每个阶层的不同价值观造成的多元化价值主体,无形中加大了政府的调解难度。每一个阶层群体心中对于“法律”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进而延伸到认为在法条的应用上也相对于不同阶层有所区分。与之同时的事实是政府的法律政策无法全面有效的覆盖到每一个阶层,这就迫使该群体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于保护,阶层之间冲突(特指社会学中塞林的冲突理论。其认为冲突产生根源之一,是某个文化集团的文化法律规范被扩展到另一个文化集团的领域。)的发生概率大大上升。而普法宣传,笔者认为,其原本意义就在于协调各阶层之间对于法律的观念与理解,尽量达到观念的一致性,促使社会群体将法律视为冲突解决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社会群体虽然不会直接对法律制度起到影响,但社会个人和集团所需的利益却需要要求法律的加工才能形成,同时利益转为要求这一步骤是由社会与法律文化所共同决定的。于是,普法就成了最为便捷且覆盖面最为广泛的手段。笔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普法宣传内容太过复杂,不利于人们的记忆与传播,其信息的冗长很容易使接受者忽视或者认为无趣而遗忘,反而无益于人们现实地运用法律解决纠纷。我们应当简化普法宣传的信息——如何快速通过律师、法律援助等媒介接近法律。

二、普法宣传的信息简单化

在民事纠纷解决的实践中,大多数纠纷当事人倾向于诉讼解决纠纷,认为只有法院可以权威地、有效地解决所有纠纷。但是,司法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法院不应当承担所有纠纷解决的任务。为了避免由此给司法资源带来的极大压力,普法宣传可以将公众的视线从法律带来的结果(打赢官司)转移到解决争端的方法与过程(快速通过律师、法律援助等媒介接近法律)上来。这样不但简化了信息传递的内容,把法律转化为简单可行的过程,通过专业的法律服务媒介运用法律;同时暗示公众将法律视为寻求公正的手段而不是使得自己赢得补偿的工具。法院也是一个调节需求的地方。法院并不限制接受的案件量,但司法资源是有限的。在人们决定是否要走向法院的时候,有的当事人没有时间在法院里锱铢必较,而选择快速的、可以接受的(但并非最满意的)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有的人由于经济困难,或者认为诉讼不经济而主动放弃维权。由此,法院也自动排除了一批有利益诉求的人。最后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或者维护权益的人并非所有需要法律的人。这是任何服务或是物品市场化、社会化所必经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接近法律的隐性的限制。

快速通过律师、法律援助等媒介接近法律,不但简化了各类程序的问题,同时缩小了隐形限制的范围,使得更多有需求的人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和帮助。另外,如同每一个市场化进程所展示的,支付代价很容易引发贪腐问题。法院,经过前文的论述,实际上将诉讼权利转移给了一部分有时间和有耐心的人。通过药家鑫案,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舆论对上层阶级所享有的“权力”的不满,对法院司法公正的质疑。社会对于法律的信心并不如法学家想象的那么美好,律师和法律援助者反而成为民众与法院的信得过的桥梁。

此外,无论哪一方面的群体,基于对冲突的感知而对采取某些行动使得对方的利益收到损害时,冲突就会变为公开化(T·H·马歇尔曾表述过“量与质的不平等”,他认为现代的社会变迁使得不平等的各种形式和由它们产生的冲突发生变化。过去的质的、政治的差异,现在变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量的、经济的差异)。其表现为:制度,尤其是法律作为某些冠冕堂皇的工具成为特定阶层对于另一部分利益的占有与损毁;而被剥夺的那一部分群体对现存制度难以认可(无论是有损的抑或是原有的),他们会要求分配改革制度重新分配,完善福利保障和救济制度。财富分配的巨大差异与不完善的制度造成的强势阶层更多资源的占有使得中国的阶层固化演变成为社会两极分化;而与这种情况相对的,法律知识的普及并不能完全有所作用,它可能引发意欲违法者的畏惧心理,但是对于受到侵害者,他们自身并不能代替法院宣判,同时对法律的公正性半信半疑。我们与其告知他们正确保护自我的后果是什么,不如直接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最快的得到保护——向律师、法律援助寻求帮助。

三、普法宣传的扩散

缓解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增强群众对于法律的信心,是前文所述普法信息简单化的第一个优点。而信息简化的第二个优点在于信息更容易为人接受、扩大普法宣传的覆盖面。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指出:如果想要使得信息接受的程度提升,所传达的信息必须满足一些条件:一是它必须能够传达给对象;二是对象必须能够按要求做或不做某些事;三是对象必须有做的意向。普法宣传本身就是由国家主动推及全民的一项事业,符合第一项要求。要满足第二个条件,须保证对象能够理解并正确执行所传达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更需要法律普及同时也是现有普法关注的重点群体——低收入群体。有的法律只涉及特定人群,而大多数法律的对象是广泛的、不特定的,且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非法学专业人士要通过普法学习达到足以解决纠纷的程度并不容易。同时,我们的普法一般采取街头、电视、广播等方式,其针对的受众(各类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从宏观上看是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看是具有社会多样性的个人)是不特定人群,对于此类方式传播的信息分散,受众不易把握复杂信息的重点。

面向公众的信息传播,内容最好简明扼要,多次重复,使每个个体在接受到信息之后都会产生“这是传播给我听的”的效果。因为当个体认为他是被选中的接收信息的几个人之一时,他会更注意。除了直接信息比间接信息效果要好之外,法院的决议、判决、命令等一般不如更一般的信息(如观点、注意事项等)效果要好;个案由于在传播过程中会变得模糊不清,而对受众的行为方式改变影响甚微。所以,我们频繁密集宣传判决或个案,其效果并不如单纯的传播一个鲜明的观点、一个简易的行为方式更好。所以,与其向公众宣传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如告诉公众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

而第三个条件“对象必须有做的意向”,解释了接到信息的人如何行动、为什么行为。普法的目的之一即促使人们采取最终为合法的行为。从人的内在价值角度而言,良心就是符合社会愿望的价值观。在其指导下,我们会为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甚至为一些不符合个人利益但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如见义勇为、法律援助);同时它会带来公正感。无论我们是否认可法律的规定,法律平等地适用于任何人,则遵守法律是符合良心的。因此,满足第三个条件的方法是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通过律师、法律援助寻求法律帮助是接近法律的正确方式,是公民的权利。然而,弗里德曼的方法,无论是用简单信息(如何向律师求助)代替复杂信息(法律规定普及)还是塑造符合人类心理的价值观念,它要达到效果必须有前提:受众接收到该信息。对于没有接收到信息的群体而言,社会学上的“从众心理”就可以在普法宣传中得到应用。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是指个人的观念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是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直的方向变化。一般而言,从众因素有群体、情景与个人三种。因此,处于同等地位者的选择会影响到个体的选择。普法信息的内容简单化则会促使更多的群体接收到这一信息,如果普法宣传者不断向公众宣传鲜明的重点信息——遇到问题寻找律师或是法律援助,而不是繁复的遇到什么问题应该采用什么法条解决或者向法院等,会促使更多人接受信息并改变行为模式;这些受众由于良心的作用,会形成坚定的内在认知。因而在生活实践中,接收到正确的引导与宣传的人会成为在纠纷解决事件中的权威者。当未接收到信息的个人遇到纠纷、需要通过法律维权时,他们会倾向于跟处于与自己同等地位的人学习。因为他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并且他们的坚定的权威者形象更能令人信任。而他们获得的建议就是向律师或者法律援助机构求助。法律是公平且权威的,遇到困难的群体会由于对权威的服从增强对法律的信仰。如果不使用社会统一的处理方法寻找法律帮助,出于对偏离的恐惧和维护自我价值感,他们就会受到排斥,感到孤独。因此,利用接受信息的群体去影响未接受信息的群体无疑会间接的将更多的人纳入向律师、法律援助等媒介求助的轨道。

法律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奥地利法学家欧根·埃利希(Eugen Ehrlich)说,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时代,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无论是法律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或者是社会宣传对于人们对法治观念的改变,有着一体两面的作用。通过普法宣传信息的简单化提升普法宣传的效果:覆盖面更广、接受程度更高,达到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普法宣传范文第3篇

一、工作主要措施及成效

在活动载体上,普法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增强企业经营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为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难点和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法治主题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开展“法律上门”服务活动,加大对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人员的法律援助力度,受到群众的欢迎。

在组织领导上,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机构和人员任成员,将普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普法工作与全镇总体工作统一安排,统一检查,统一评比,确保了普法工作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在普法教育上,突出对重点对象的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对于乡镇领导干部、乡镇直单位负责人和村干部以规范依法行政行为为主,提高干部依法执政水平;对镇企业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商户依法经营意识;对普通党员、群众广泛深入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教育,提高村民依法自治水平;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交通、消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学生自我防范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在依法治理上,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把法制教育、依法治村与“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全乡镇普遍实行了村民自主选举村委会,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开始树立,农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明显提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1、普法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需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各种新型矛盾逐渐产生,农民对学法用法有新需求,如在维稳工作中,面对个别“上访户”的诉求,法律宣传的技巧显得极为重要,这对乡镇农村普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在企业就业,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妇小”,他们法律知识接受能力差,自我依法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普法教育组织难,时间落实难;加上镇流动人口多,组织松散,都增加了普法的难度。

2、农村普法干部队伍力量薄弱,法律素质不高。乡镇司法所3人,专职工作人员不足,工作压力重;村(街、居委)普法干部全部都是由分管综治的村干部兼任,这些村干部主管工作多,完成镇、村中心工作任务繁重,对农村普法工作不以为然;不少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自身法律学习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宣传法律时,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凭主观臆断,对复杂、疑难的纠纷更是显得束手无策,不知道依法该怎么办;有的在调解民事纠纷、处理村级社会事务时,涉及法律宣讲不到位,导致民事纠纷扩大和无序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3、农村普法宣传手段和形式简单落后,亟待突破创新。除了进村入户散发些法律宣传品或是上集市设个法律咨询台之外,就是放广播,搞宣传栏、标语进行普法宣传,传统形式多而创新形式少;传统普法“被动式”的教育由于成本高,加上组织难已不受组织者和农民的欢迎;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获取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报刊等媒体,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法律新闻类节目,从其它方式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很少;大多数村(街、居委)法制宣传阵地建设薄弱,正常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不多。

4、对农村普法认识不足,思想上有偏差。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中“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以及执法不公、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等不良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法用法脱节,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给普法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抓普法教育是一项“软”指标,既花钱又费力,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的则认为普法就是要农民守法,强调群众义务多,宣传群众权利少;还有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对法律存在实用主义思想,遇到问题才想起来去找法律,不能做到事前学习和预防。

5、农村普法经费没有保障,制约工作开展。司法所无专项普法经费,宣传活动经费要临时筹集,列支主要依附综治经费报销,数量少、效果差,完全不能保障普法工作的正常需要;村(街、居委)普法,没有经费,落实起来难,自然什么事也办不成。

三、工作建议和对策

针对农村普法调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乡镇农村普法实际,现提出如下工作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更新农村普法观念,纠正基层干部群众对普法思想认识的偏差。党委、政府各级领导要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普法工作,真正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普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逐步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价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识的追求,引导基层干部依法决策、按章办事;引导群众遵纪守法、依法维权和依法参与村民自治;要把普法与依法解决农民的实际法律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法治实践中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具体的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树立法治的权威,使人民群众养成崇尚法治的行为习惯。

2、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切实解决司法所人员、编制、职级待遇等实际困难;进一步[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整合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志愿者等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人才资源;加强对村(街、居委)普法员的选聘、培训工作,把大学生“村官”或者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两委干部选聘到普法队伍中来,使他们成为各村(街、居委)农村普法教育的宣讲人;实行农村普法宣传辅导员制度,在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部门中选派政法干警到各村(街、居委)、各中小学校担任普法宣传辅导员,指导村(街、居委)、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提供法律服务。

3、要进一步创新普法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农村法制教育阵地建设,镇设立法制辅导站,行政村建立法律图书角,依托公开栏设立法制宣传栏;在继续利用传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的基础上,采取以案说法、图片解法,组织旁听审判,组织反面典型现身说法、法制文艺、法律咨询、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网络博客等贴近群众的新形式,把多姿多彩的法治文化和法律服务送到农村千家万户。

4、要进一步把普法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平安建设相结合,增强工作灵活性和针对性。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民间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农民依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有效地推进农村普法工作;譬如,抓住党员冬训时机,对党员干部进行法制专题教育;抓住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时机,对广大村民进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抓住春节民工返乡时机,对他们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抓住禁毒、禁赌、反对等专项治理活动时机,大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等;此外,普法工作还要突出重点村(如村、宗姓村)、重点人群(如刑释解教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重点年龄层次(如15-25岁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

普法宣传范文第4篇

2、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七五”普法教育

4、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5、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共创、崇尚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培养守法习惯,强化用法意识

7、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8、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9、弘扬民主精神,加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维护法治环境

11、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

1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14、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

15、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6、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全力推进“法治社区”

17、天天学法明是非,时时想法强观念,处处守法树、加强法制宣传,服务经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

20、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21、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法治新会建设;

2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法治社区建设进程

24、以宪为尊,以法为本,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5、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26、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7、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统一;

28、您的权益需要法律保护,法律权威需要您的维护;

29、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办事,维护法治环境;

30、积极学法,自觉守法,主动用法,诚心护法;

31、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32、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

3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4、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

35、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6、法治建设无止境,和谐社区伴终生

37、加强法制宣传,服务经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

38、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

39、以法为准 以理说话 理性维权

40、加强法治、学好法律明是非,依法维权不吃亏

43、法以民为本,民以法为天

44、学法铭于心,守法践于行

45、实践科学发展观,法制社区天地宽

46、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47、法制社区重在行,和谐家园我先行

48、法制意识心中有,和谐生活更长久

49、法制与你我同在,社区与和谐同行

普法宣传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保密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紧密联系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保密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公司“十一五计划”的实施,继续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保密法律知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因人施教,增强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努力提高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质量和效果,把保密法制宣传教育与保密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保密意识,为保密法制建设和**公司的改革发展稳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矗

二、工作目标

通过“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进—步巩固“四五”普法成果,为保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保密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群众基储舆论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特别是两级领导干部、重点人员的保密责任意识和保密法制观念,增强遵守执行保密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使他们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应对保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开展依法治密实践和业务培训,进一步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知识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保密干部队伍,促进**化工厂保密工作法制化管理水下的提高,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保密办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人员落实责任”的保密工作管理体制,实现**化工厂保密工作,促进保安全、保效益、保发展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认真学习宣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保密工作的重要指示,宣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宣传保密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保密工作的认识。

(二)继续深入学习宣传《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北京市实施(保密法)若干规定》、《刑法》等与保密工作有关的法律的相关内容、《石油、石化工业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保护商业秘密暂行规定》、**公司有关与生产经营、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密切相关的保密制度,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履行法律义务,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和企业保密规章制度,自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坚持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保密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起抓,增强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效。

四、教育对象

(—)认真抓好对领导干部的保密教育。1、要认真总结、推广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保密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把保密法律法规的学习列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有计划地采取以会代训、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收看音像教育片等形式,提高干部对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觉做好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按照保密责任是领导干部的法定责任,保密素质是领导干部必备素质的要求,组织、人事部门要抓好对领导干部任职前的保密教育,逐步把保密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考试、考核范围,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

(二)继续抓好重点人员的保密教育。要结合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按照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保密教育培训计划,增强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保密教有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严格的上岗、在岗、离岗保密教育培训和考核制度,使人员队伍做到新老衔接、进出有序、工作高效。要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宣传办法,逐步形成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模式。

(三)加强对专、兼职保密干部的保密业务培训。1、分层次地对专兼职保密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业务考核、培训和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未参加过岗位培训的专兼职保密干部,要积极创造学习条件,及时提供培训机会,使他们尽快熟悉本职工作,掌握业务技能。3、认真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保密工作依法管理中出现的重点和突出问题的研究,以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五、实施步骤

“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结束,分3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2006年-2006年上半年)

各车间、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五五”保密宣传教育的组织、发动等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6年下半年——2009年下半年)

保密办公室对每一年的工作都要做出具体的安排,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底,对年度工作计划的完成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上半年一2010年下半年)

**化工厂保密办公室要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四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自查和总结交公司保密办,并准备接受上级的检查验收。

六、工作方法

“五五”期间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密切联系实际,分清层次,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保密委员会(保密办)要制定保密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并和“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保密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应当定时间、定内容、定对象、有检查、有考核。

(二)根据保密干部队伍状况和保密工作任务需要,派员参加公司级组织的保密业务培训班。

(三)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板报、简报、刊物和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加大保密法制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四)通过依法开展保密工作,宣传普及保密法律法规。结合新形势下保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征文、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教育效果。善于发现和运用保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促进保密工作的全面开展和保密意识的普遍提高。(五)学好用好《保密工作》杂志和《北京保密通讯》,使其成为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

七、验收标准:

(一)制定“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并能够按照计划进行落实。

(二)通过宣传教育,两级领导干部保密意识确实普遍提高,能够熟悉与工作有关的保密法规和保密范围,了解依法定密的工作程序。切实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重视保密工作,担负起保守**化工厂商业秘密的领导职责。

(三)两级党组织、行政领导要重视保密工作,经常关心、过问、支持保密工作,在人、财、物上为保密工作提供方便。

(四)**化工厂职工受保密教育的覆盖面要≥80%,领导干部受保密教育的覆盖面要达到100%,专兼职保密干部、要害部门(部位)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应100%接受培训,并且持证上岗。

(五)开展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宣传教材、经费和时间得到保证。

(六)无重大泄密事件发生。

八、几点要求.

(一)各单位党支部保密委员、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化工厂普法教育工作中,加强领导,统筹考虑,定期听取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指定一名负责同志主管这项工作。

(二)党委办公室作为保密工作部门具体负责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开展工作,努力争取党委、行政对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认真抓好各阶段工作的落实。

普法宣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律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小康社会

普法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要求,我们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即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就更加需要发挥法律规制、调解纠纷的作用。

自1986年以来,全国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规划。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民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在农村法制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笔者仅就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飨读者。

一、在当前进行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意义

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五五”普法把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充分表明了普法教育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提高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二)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推进基层法制政府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促进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从而保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是实现“五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

“五五”普法规划提出了“‘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五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

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农民法律意识增强了,基层稳定了,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其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得到满足,根本利益也才能得到体现和维护。

二、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国虽历经“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四个阶段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地理原因、民族原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这一块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思想上认识不足

一些乡(镇)级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有名无实,忽略了此项工作,如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检查时,就突击安排敷衍了事,甚至有时出现“推一步走一步”的状况,有的村干部把普法宣传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二)经费上保障不力

大部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地方普法宣传教育经费没有能列入财政预算内,有的虽然能列入财政预算,但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或者是“空头支票”,经常性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时间上集中困难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由化程度高,自主安排自己的耕种。另外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他们的规律是早出晚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部分人员外流,加之普法宣传教育力量不足,集中学法难组织这种情况一直困扰着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正常开展。

(四)形式上手段单一

一些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依然是讲讲课、出板报、搞专栏、开动喇叭、张贴标语,进行普法宣传形式传统单一。另外,由于普法宣传教育人员和宣传员深入农村少,编写的教材不能满足农村普法教育的实际需要,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教育方法,给人感觉是走过场,影响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深入。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分析如下:

1.宣传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经过近20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已经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识,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都已学过,已经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因此,大规模、全民性的普法任务已经完成,普法工作该结束了。还有少数基层单位认为,普法是软任务,搞好搞坏无足轻重,对此项工作持轻视态度,产生组织领导上的“疲软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普法工作摆不上位子,挂不上号,上级抓一抓就动一动,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在组织领导上不够得力。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绝大多数单位在制定计划时,没有针对本地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特点来确定学习内容,制定的“规划”、“计划”上下一个样,学习的内容也是各地一个样,缺乏针对性。

3.部分干部工作方式难以服众:近年来,有极少数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因此造成一些农民认为:“法律条文讲起来容易,但执行起来就走了样,法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套,学法无用”。由于这种学法脱节、执法不公的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积极性。

三、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

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由于其范围广、人员多,文化层次差异大、组织程度低,始终是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无论是在组织形式上、实施方法上、学法需求上等诸多方面,与前四个五年普法相比,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1.由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集体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减少,使得过去采用的利用农闲时机进行集中普法教育的方法也难以实施。2.由于行业分工的细化,农民对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关心程度明显高于过去,尤其是对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的欲望日益强烈。这就使农村普法工作出现了多样化、专业化的要求。3.由于经济发展,农民需要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高,使农村普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新特点,对“五五”普法教育中的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有一个初步的思考,现将思考认识表述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具体领导的责任

首先,从思想上要重新认识在我国普法教育任务重。普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搞突击、搞运动。要把普法宣传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对待。我们实施法治国家仅仅半个世纪左右,广大农村还残存着封建意识和封建做法,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思想不是靠打压封杀,要靠教育慢慢的影响从而改变其思想。我们的普法宣传教育就是要做到通过以案说法、以理服人等方式启蒙农民兄弟的法律意识之门,唤醒其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其次,我们还要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我们要明确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真正做到“保障有力,责任明确”。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经过一定的考核,不能随便找人说教宣传,最起码从事普法宣传教育的工作人员自己要“知法、懂法,守法”。同时相关的政府机构应该在财政预算中增加专属的普法宣传教育经费,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再次,对于普法宣传教育不能搞标准化检查、突击检查。我们不能拿一个量化的、精细化的普法宣传标准来进行考核。我国地域辽阔,风俗迥异,区间差别很大,我们不能拿一个地方的做法去要求其他地方的做法,我们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农民的法律意识提升了,法律的文明程度改善了,任何方法、方式都可以尝试。同时,我们也不能搞突击、临时检查。这种随意性检查有可能既起不到检查的目的同时也伤害了当地群众的情感或利益。

最后,我们要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奖惩得力”。我们既不赞成搞突击检查和标准化检查,但是我们也不能漠视或姑息普法宣传的涣散、无力。如果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我们要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我们应该从组织建设到措施保障、从长远规划到具体计划、从实现目的到阶段目标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发掘、表彰一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机构或人员,惩戒一批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的人员,真正做到让有能力的人肯干,肯干的人愿意干。

(二)探索宣传方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

我们很多地方的普法宣传工作人员目前还停留在“说”的阶段。一进入农村就是用大喇叭说法,或者在宣传墙上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说法。一般情况下来的时候兴师动众,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实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做法,我们不仅仅要会“说”,同时我们还要会“学逗唱”;我们不仅仅要会编排“法制黑板报”,还要会利用网络、电视等影像设备进行宣传。我们可以通过比赛、歌会、晚会等形式,通过地方剧种、歌舞、小品、相声等手段进行普法教育。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不仅仅是主持人或者宣讲者,他同时可以是参与者或者是听众。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只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承载普法宣传的内容。其实“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普法宣传教育也同此理。

(三)宣传具体到位,讲授农民实用的法律知识

我们不仅要能宣传、肯宣传、会宣传,而且还要知道宣传什么。由于我们从前的普法宣传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全国一盘棋,村村都相似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急需解决广大农民兄弟目前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目前他们破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是什么?他们感到迷茫困惑的法律问题又是什么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同时我们也不能“坐而论道”,自我臆想和空谈理论的做法在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中会适得其反,挫伤广大农民兄弟的学法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普法宣传工作者进行实地调研、制定长期规划、提出具体目标、采用有效手段、宣传实用内容。

我们只有解决了“谁宣传、怎么宣传、宣传什么”的问题,才能在农村真正推广普及法律知识,真正实现“提高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目标,从而才有可能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和构建和谐、民主社会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刘建发.“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教育[j].世纪桥,2007,(1).

[2]陈万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法制宣传教育至关重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马建新.论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07,(1).

[4]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梁文平.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状况及对策建议[j].今日中国论坛,2007,(1).

[6]恩施州依法治州办公室.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2007-04/19/cms335359article.

普法宣传范文第7篇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这次法制宣传月活动,是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重要部署,努力开创我市综治、法制工作新局面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我委为了活动的扎实开展,成立了宣传活动领导组,制定了活动宣传方案和措施,并明确了办公室、综治办共同负责,精心组织实施。

二、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法制氛围

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我委认真开展以综治、法制宣传月活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各项活动,大力宣扬见义勇为先进事迹和平安创建先进典型,不断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深入“平安、和谐”建设营造更加浓厚的法制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三、形式多样,广泛宣传

一是我委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门户网站设立专栏,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利用黑板报开展了一期“保护知识产权”专题宣传;三是召开全委职工大会,深入学习综治、普法依法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四是在3月20日在农委办公楼前开展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专利侵权”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印发农业法律法规宣传传单1000余份。五是悬挂“强化法治宣传,建设法治”标语。

四、突出重点,内容丰富

根据农业工作的特点,我委把宣传月活动与科技工作实际相结合,深入开展各项综治、法制宣传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技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等为重点,广泛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我委专门组织了一次警示教育电教会,全委40多名职工观看了警示教育片,通过了解受贿犯罪人员的心态变迁和犯罪后的忏悔,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做到警钟长鸣,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

我委还把宣传月活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禁毒、防邪、计生等专项治理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以环境综合整治、禁毒、防邪、计生为重点的专项治理宣传活动,加大了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公民的安全防范意识。

普法宣传范文第8篇

近日,东城局队开展了“基层单位统计人员对统计普法宣传认知程度”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全区300名基层单位统计人员作为被访者。

99%的被访者接受过统计“五・五”普法宣传

近年来,由于政府统计部门加大了统计普法宣传的广度和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统计“五・五”普法宣传活动,高达99%的被访者表示接受过统计“五・五”普法宣传。在接受统计普法宣传的途径上,选择“通过报刊、杂志等刊物接受过统计普法宣传”的人数最多,达到68%,这与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局总队创办的《中国信息报》、《中国统计》、《数据》等刊物有关,这些刊物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选择通过户外广告、悬挂横幅接受统计普法的名列其次,达到51%。通过电视和广播、网络、社区居委会宣传平台接受统计普法宣传的人数分别为49%、36%和37%。选择通过学校、商业网点等现场开展普法宣传接受的人数最少,仅占18%。

75%的被访者认为普法工作的标志性成效是“规范了统计工作”

98%的被访者认为统计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但他们对统计“五・五”普法取得成效的标志认识有差异,认为“规范了统计工作”的人数最多,达到75%。认为“确保了统计数据真实科学”排在第二位,达到59%;选择“减少了非法调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居民生活有一定帮助”的人数分别为34%、26%和26%。

68%的被访者期待加强与工作生活相关联的统计普法宣传

为了解基层单位统计人员对统计普法内容的需求,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 “您希望‘六・五’普法宣传的内容”这一选项。选择“与工作生活相关的统计法律法规”和“实用性统计法律法规”这两项的被访者最多,达到68%;44%的人选择“全面介绍统计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在“六・五”普法期间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普法宣传的实用性。

选择适当的统计普法宣传的方式方法,是统计普法宣传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68%的被访者选择“愿接受电视、广播大众传播媒体”的方式;其次分别是互联网,为49%;报刊杂志,为46%;户外公益广告,为29%;社区宣传平台,为20%。政府统计部门要发挥媒体传播快、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优势,开展统计普法宣传。

统计普法宣传的首要问题是“全社会对统计工作的大力支持”

本次调查在问卷意设置了“‘六・五’普法需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的内容,共有四个选项。被访者选择“全社会对统计工作大力支持”的位居前列,为76%;选择“正确解读数据”的为59%;选择“多部门协同开展统计工作”,“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准确”的均为58%。

政府统计与“居民的工作”关联最为密切

了解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认为政府统计与自身哪些方面联系最为密切,是调查的重要内容。在被访者中,选择与工作方面关联度高的比重最大,为71%。一方面是由于调查对象承担基层统计工作,自身感受到对工作有促进作用;一方面政府统计部门普法宣传的着力点也在保障基层统计工作。“通过政府统计了解社会”、“与自身生活方面有密切联系”、“能帮助个人理财”的选择率分别为59%、55%和27%。

普法宣传范文第9篇

【关键词】法律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小康社会

普法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要求,我们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即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就更加需要发挥法律规制、调解纠纷的作用。

自1986年以来,全国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规划。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民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在农村法制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笔者仅就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飨读者。

一、在当前进行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意义

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五五”普法把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充分表明了普法教育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提高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二)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推进基层法制政府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促进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从而保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是实现“五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

“五五”普法规划提出了“‘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五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

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农民法律意识增强了,基层稳定了,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其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得到满足,根本利益也才能得到体现和维护。

二、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国虽历经“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四个阶段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地理原因、民族原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这一块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思想上认识不足

一些乡(镇)级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有名无实,忽略了此项工作,如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检查时,就突击安排敷衍了事,甚至有时出现“推一步走一步”的状况,有的村干部把普法宣传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二)经费上保障不力

大部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地方普法宣传教育经费没有能列入财政预算内,有的虽然能列入财政预算,但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或者是“空头支票”,经常性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时间上集中困难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由化程度高,自主安排自己的耕种。另外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他们的规律是早出晚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部分人员外流,加之普法宣传教育力量不足,集中学法难组织这种情况一直困扰着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正常开展。

(四)形式上手段单一

一些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依然是讲讲课、出板报、搞专栏、开动喇叭、张贴标语,进行普法宣传形式传统单一。另外,由于普法宣传教育人员和宣传员深入农村少,编写的教材不能满足农村普法教育的实际需要,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教育方法,给人感觉是走过场,影响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深入。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分析如下:

1.宣传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经过近20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已经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识,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都已学过,已经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因此,大规模、全民性的普法任务已经完成,普法工作该结束了。还有少数基层单位认为,普法是软任务,搞好搞坏无足轻重,对此项工作持轻视态度,产生组织领导上的“疲软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普法工作摆不上位子,挂不上号,上级抓一抓就动一动,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在组织领导上不够得力。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绝大多数单位在制定计划时,没有针对本地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特点来确定学习内容,制定的“规划”、“计划”上下一个样,学习的内容也是各地一个样,缺乏针对性。

3.部分干部工作方式难以服众:近年来,有极少数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因此造成一些农民认为:“法律条文讲起来容易,但执行起来就走了样,法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套,学法无用”。由于这种学法脱节、执法不公的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积极性。

三、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

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由于其范围广、人员多,文化层次差异大、组织程度低,始终是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无论是在组织形式上、实施方法上、学法需求上等诸多方面,与前四个五年普法相比,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1.由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集体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减少,使得过去采用的利用农闲时机进行集中普法教育的方法也难以实施。2.由于行业分工的细化,农民对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关心程度明显高于过去,尤其是对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的欲望日益强烈。这就使农村普法工作出现了多样化、专业化的要求。3.由于经济发展,农民需要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高,使农村普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新特点,对“五五”普法教育中的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有一个初步的思考,现将思考认识表述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具体领导的责任

首先,从思想上要重新认识在我国普法教育任务重。普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搞突击、搞运动。要把普法宣传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对待。我们实施法治国家仅仅半个世纪左右,广大农村还残存着封建意识和封建做法,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思想不是靠打压封杀,要靠教育慢慢的影响从而改变其思想。我们的普法宣传教育就是要做到通过以案说法、以理服人等方式启蒙农民兄弟的法律意识之门,唤醒其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其次,我们还要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我们要明确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真正做到“保障有力,责任明确”。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经过一定的考核,不能随便找人说教宣传,最起

码从事普法宣传教育的工作人员自己要“知法、懂法,守法”。同时相关的政府机构应该在财政预算中增加专属的普法宣传教育经费,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再次,对于普法宣传教育不能搞标准化检查、突击检查。我们不能拿一个量化的、精细化的普法宣传标准来进行考核。我国地域辽阔,风俗迥异,区间差别很大,我们不能拿一个地方的做法去要求其他地方的做法,我们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农民的法律意识提升了,法律的文明程度改善了,任何方法、方式都可以尝试。同时,我们也不能搞突击、临时检查。这种随意性检查有可能既起不到检查的目的同时也伤害了当地群众的情感或利益。

最后,我们要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奖惩得力”。我们既不赞成搞突击检查和标准化检查,但是我们也不能漠视或姑息普法宣传的涣散、无力。如果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我们要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我们应该从组织建设到措施保障、从长远规划到具体计划、从实现目的到阶段目标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发掘、表彰一批措施得力、成效显着的机构或人员,惩戒一批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的人员,真正做到让有能力的人肯干,肯干的人愿意干。

(二)探索宣传方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

我们很多地方的普法宣传工作人员目前还停留在“说”的阶段。一进入农村就是用大喇叭说法,或者在宣传墙上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说法。一般情况下来的时候兴师动众,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实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做法,我们不仅仅要会“说”,同时我们还要会“学逗唱”;我们不仅仅要会编排“法制黑板报”,还要会利用网络、电视等影像设备进行宣传。我们可以通过比赛、歌会、晚会等形式,通过地方剧种、歌舞、小品、相声等手段进行普法教育。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不仅仅是主持人或者宣讲者,他同时可以是参与者或者是听众。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只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承载普法宣传的内容。其实“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普法宣传教育也同此理。

(三)宣传具体到位,讲授农民实用的法律知识

我们不仅要能宣传、肯宣传、会宣传,而且还要知道宣传什么。由于我们从前的普法宣传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全国一盘棋,村村都相似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急需解决广大农民兄弟目前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目前他们破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是什么?他们感到迷茫困惑的法律问题又是什么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同时我们也不能“坐而论道”,自我臆想和空谈理论的做法在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中会适得其反,挫伤广大农民兄弟的学法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普法宣传工作者进行实地调研、制定长期规划、提出具体目标、采用有效手段、宣传实用内容。

我们只有解决了“谁宣传、怎么宣传、宣传什么”的问题,才能在农村真正推广普及法律知识,真正实现“提高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目标,从而才有可能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和构建和谐、民主社会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刘建发.“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教育[J].世纪桥,2007,(1).

[2]陈万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至关重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马建新.论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07,(1).

[4]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梁文平.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状况及对策建议[J].今日中国论坛,2007,(1).

普法宣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法律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小康社会

普法宣传教育是建设法治社会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要求,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步就是要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权利。

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我国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规划。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民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法制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下面就我个人观点谈谈农村普法宣传的重要性。

一、在当前进行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意义

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意义是:①提高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市场经济依靠法律,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加经济活动发展就难以持续,农村依然落后小康社会就无法实现。②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推进基层法制政府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促进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从而保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③实现“五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五五”普法规划提出了“‘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发刘意识和知识,这样就有助于“五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

二、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现状分析

1.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

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地理原因、民族原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这一块还存在不少问题。①思想上认识不足, 很多地方都出现敷衍上级,应对检查的状况。②经费上保障不力,大部分农“空头支票”现象存在,致使普法教育无力进行,因此经常性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③时间上集中困难 村民有各自的农业活动,且不农忙时还有各自的工作,时间 协调上比较困难。④形式上手段单一,大部分农村依然是讲讲课、出板报、搞专栏、开动喇叭、张贴标语,进行普法宣传形式传统单一。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教育方法,给人感觉是走过场,影响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深入。

2.法制教育内容乏味

法律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对于学历程度不高的农民而言,对普法宣传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内容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程度以及生活实际,仅仅就是照本宣科的将法律条文传达给农民,这种脱离农村、农业、农民实际的普法内容肯定无法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同。举例而言,农村普法教育内容中,有很大的一块内容就是宪法,宪法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农民而言,对于这一内容的关注度比较低,没有侧重的进行法制教育内容的宣传无法有效达到普法教育目的。

三、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法

1.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具体领导的责任

要把普法宣传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对待。我们实施法治国以来广大农村还残存着封建意识和封建做法,通过普法宣传教育用以案说法、以理服人等方式启蒙农民兄弟的法律意识之门,唤醒其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强化政府机构的责任制,做到每个政府官员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

2.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

一改以往用大喇叭喊,出黑板报 看电影等宣传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比赛、歌会、晚会等形式,通过地方剧种、歌舞、小品、相声等手段进行普法教育。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只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承载普法宣传的内容。其实“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普法宣传教育也同此理。

3.宣传具体到位,讲授农民实用的法律知识

要明确宣传的内容,根据自己村子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那个薄弱的方面。但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同时我们也不能“坐而论道”,自我臆想和空谈理论的做法在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中会适得其反,挫伤广大农民兄弟的学法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普法宣传工作者进行实地调研、制定长期规划、提出具体目标、采用有效手段、宣传实用内容。

解决好农村普法宣传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实现“五五”普法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农民掌握了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了法律意识,使农民的思想高度更上一个层次。同时还有利于依法治国的更好实现,推动社会进步,更快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增加法制宣传教育供给

农村居民获得法制宣传教育的渠道非常狭窄,更少有机会获得法制知识,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管理者应进一步强化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不断增加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供给,来解决农民接受法制宣传教育机会偏少的问题。增加法制宣传教育供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政府层面应多多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来让更多的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来接受到法制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将加大基层普法队伍建设,通过壮大普法队伍,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法制教育供给机制。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可以让农民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得法制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农村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静然.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问题与完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姚志刚.斌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J].理论界,2008.

上一篇: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居环境整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