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专项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1 11:15:31

地方专项计划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1篇

高校专项计划,又称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的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根据上述要求确定。

1.高校专项计划时间表(以2016年为例)

2.哪些高中生有资格参加高校专项计划?

高中生参加高校专项计划须同时具备下列3项条件:(1)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3.报考和录取方式

待有关高校公布招生简章后,考生按规定时间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成报名申请。

获得高校专项计划资格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高考。高校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独录取,在本科一批开始投档前完成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有关高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志愿填报方式、填报时间等以当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为准。

4.考生参加了自主招生,还能参加高校专项计划吗?

如果招生高校没有限制且时间不冲突,考生可以同时报名参加自主招生和高校专项计划。

国家专项计划

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国家专项计划”)由以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学校承担,招生规模为5万名。

1.报考条件

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为832个贫困县(包括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三地州的22个团场),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区)。考生须同时具备下列3项条件:(1)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2.报考和录取方式

报考国家专项计划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高考。国家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本科计划在本科提前批结束后、本科一批开始前进行投档录取(有政审、面试、体检等特殊招生要求的学校可安排在提前批录取),高职计划在本科批次结束后、高职批次开始前进行投档录取(有政审、面试、体检等特殊招生要求的学校可安排在提前批录取)。

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批次内生源不足时,高校不得擅自将未完成的计划调整为普通计划录取,应通过多次公开征集志愿方式录取。经征集志愿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应适当降分录取,确保完成招生任务。

地方专项计划

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的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1.报考条件

地方专项计划的具体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实施区域要对本省(区、市)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

2.报考和录取方式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 贫困地区 招生专项计划 建议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于2012年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专项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阶段扶贫宏观战略部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从2012年至2015年间,教育部不断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校的比例,并进一步拓宽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升学渠道。

一、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的类别

1.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国家专项计划)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开始组织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680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专项计划招生规模为1万名左右,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在本科一批招生的地方高校共同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

2013年,教育部继续实施并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本科专项计划招生规模扩大至3万名,覆盖区域扩大到832个贫困地区,承担专项计划本科任务的高校由2012年的222所扩大到263所,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108所中央部属高校。

2014年,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规模扩大至5万名。

2.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简称高校专项计划)

为进一步拓宽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升学渠道,教育部于2014年规定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开始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招生名额原则上不低于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主要选拔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3.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

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于2014年开始实施,由各省(区、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二、针对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的几点建议

实施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是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深化改革和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为了使该项计划能深入落实,使优秀的农村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此项政策的优惠,保障他们的利益,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促进该项政策的开展:

1.加大专项计划宣传力度

专项计划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学生在本科一批投档之前最多增加了3次投档机会,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福音,为了使农村学生更加了解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使该项计划真正对其有益,这就需要做好切实有效的宣传。

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发挥关键作用。部分偏远贫困地区信息封闭,很多地方甚至没有网络,即便考生知道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可能也不了解其中的内涵。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从考生和家长的利益出发,切实做好服务,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使考生和家长能够更加了解相关信息。

其次,相关招生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为例,目前招生高校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向省内部分中学邮寄招生简章、在学校招生网站公布招生政策等。这样一来,若是接收到材料的中学宣传不到位,学生因学习紧张而缺乏对高校招生信息的关注,就可能错失报名的机会。部分信息闭塞的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不清楚该如何报考。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想办法让更多考生和家长了解单独招生政策。高校可以争取与各地区教育部门做好对接,借助教育部门的力量达到向当地中学和考生宣传自主招生的效果,甚至可以深入偏远但是生源质量较高的地区,派专门的宣传团队赴当地宣讲,向中学、家长及学生讲解自主招生的意义,并对有条件报考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报名指导。

2.调整专项录取批次顺序

教育部实施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公平,给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优秀农村学生更多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就部分符合户籍、学籍条件,单独招生合格且高考一本上线的农村考生而言,他们在高考录取中最多有4次选择机会,即国家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专项计划、普通一本招生。这意味着在大范围的本科一批投档之前,部分农村学生比其他人多出3次投档机会。这样问题便出现了:

首先,机会多,不意味着可以浪费。投档次数相对较多造成了有些考生不珍惜提前批次的填报机会,抱着冲一冲的想法,只选择自己想要读的专业,并且不服从专业条件,录不到被退档了也不觉得可惜。

其次,从录取情况来看,国家专项批次和地方专项批次的分数居高不下,最低录取分比正常的普通一批的最低分还要高,而且还是经过了多次征集志愿后的结果。以云南大学为例,2014年云南大学面向省内设立国家专项批次、地方专项批次、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归于自主招生批次)。2014年云南大学普通本科一批文史类的最低录取分为580分,理工类的最低录取分为549分;国家专项批次文史类最低录取分为576分,比普通本科一批只低了4分,理工类最低录取分为560分,比普通本科一批高出11分;地方专项批次文史类最低录取分为596分,比普通本科一批高出16分,理工类最低录取分为575分,比普通本科一批高出26分。可见,除了国家专项文史类,其他专项的最低分都高于普通本科一批最低分10分以上。当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对于高校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拉高了学校的整体录取分数线。但是,这对于大部分农村学生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经济欠发达,对应的教育必然相对落后,想必即使非常用功刻苦,这些地区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也不会非常高。既然专项批次的录取分数高于普通本科一批的录取分数,那分数够高的农村学生完全有能力在本科第一批次与其他学生进行竞争,所以建议可以将国家专项批次和地方专项批次调整到本科一批之后、本科二批之前。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可以先在本科一批冲刺,没有顺利录取的可以继续参与国家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这样学生会更加珍惜每次填报志愿的机会,对大部分农村学生也更加有利。

3.切实做好户籍、学籍信息的审核工作

根据教育部规定,原则上符合当年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报名条件、高中阶段具有在相关贫困地区中学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具有农村户籍且家庭在农村的学生均可报考专项计划。《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3号)文件中进一步规定,要求报考专项计划的考生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虽然教育部针对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的户籍、学籍条件做了严格规定,但是这毕竟是一项非常优惠的招生政策,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有多次填报高考志愿的机会,所以不排除有部分人会进行身份造假。所以负责审核户籍、学籍的当地招生主管部门、当地公安部门、相关中学、高校都必须严于律己、守住原则,同时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杜绝造假,保障农村学生的利益。此外,相关部门要建立惩罚机制,对造假者进行严厉惩罚。

三、结语

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是针对贫困地区考生的一项优惠性招生政策,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需要。为了考生的利益、为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将专项计划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唐景莉.促进教育公平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就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访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J].中国农村教育,2012(05).

[2]吉敏莉.“贫困生专项计划”招生政策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分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

[3]危珊,谭酬志,喻晓,等.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实施途径研究[J].老区建设,2014(18).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央财政;地方高校;专项基金;管理使用

一、引言

为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中央财政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方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下达高校后,地方财政应按规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专项资金与配套资金均列入地方高校财务预算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和核算。

为了响应《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0〕21号)的通知精神,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政策,探索和建立保障有力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新机制,江苏省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同时,地方学校也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相关的配套条件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及省级配套资金(下称“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高等学校事业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

二、专项资金来源、项目分配及实施流程

2010~2012年期间,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共申请实施12个专项基金承担项目,实际获得专项资金4266.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00万元,江苏省财政专项资金2780万元,我校自筹资金686.9万元,专项资金12个项目承担。我校财务处对各项目建立独立的项目号,以便对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实施专户核算,专款专用。项目情况见表1所示。

为了规范资金的使用,学校特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流程。

(一)动员部署

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省财政厅、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为项目实施作好各项准备。

(二)组织实施

1.各个项目工作组根据下达的经费,编制项目调整预算计划(采购计划)。项目调整预算计划由项目负责人和归口职能部门审核后及时交财务处汇总。

2.财务处将汇总的预算调整计划提交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并将经审核同意的预算调整计划方案于年底之前报送省财政厅、教育厅备案,同时反馈给各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计划一经确定,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的,须经学校领导小组同意并报省财政厅审核。

3.学校国资处在项目工作组的协助下,根据经批准的设备采购清单,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及学校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招标采购。项目所在单位负责组织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工作。

(三)项目验收和追踪问效

各项目工作组于定期向学校领导小组书面报告项目建设情况,学校对项目的执行、运转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及时向省财政厅、教育厅作专题报告。

三、专项资金项目经费管理

根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的有关规定,我校制定了以下专项资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1. 学校成立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监察处、审计处主要负责人及各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协调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工作。在领导小组下,再按建设项目成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个项目的规划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工作。

2. 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校长为项目总负责人,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负总责。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别负责重点学科类、教学实验平台类、公共服务体系类各类项目执行的指导、协调、审核和汇总。各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代表,主要负责拟订设备采购计划、参与招标采购、组织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等。

3. 加强采购管理,规范采购行为。在使用专项资金采购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学校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相关管理办法及学校有关物资采购的各项规定,切实维护学校利益和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 学校招标采购的资金支付,全部采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实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四、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省财政厅对我校2010~2012年度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结果,查找和分析了我校2010~2012年期间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严格按预算执行的问题

2010~2012年期间,我校所承担的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不同程度存在超预算、无预算问题,涉及金额2699.65万元,且未能及时按规定程序报批。为完善相关手续,现按实际执行情况补充报告备案。

(二)列支与项目无关的支出问题

原计划应在2012年实施的5个项目,提前于2011年实施并发生支出109.82万元,分别是:生态环境材料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项目33.2万元、工程训练中心建设项目2.86万元、汽车制造与检测教学实验中心项目43万元、力学土建教学实验中心项目27.9万元、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86万元。上述支出,已按规定要求进行了调账。

分析我校2010~2012年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

一是在编报项目计划时,前期调研论证不够充分,导致预算不精确。

二是为全面完成项目计划,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增加了学校自筹资金用于解决缺口。

三是考虑到设备采购,尤其是进口设备采购程序多、周期长,为及时完成项目计划,部分项目实施时间有所提前。

五、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

为规范项目管理、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确保资金使用效益,针对2010~2012年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项目实际,我校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强化管理,制定了进一步规范使用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具体措施。

1. 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管理。编制项目预算之前,应进行必要而充分的调研论证,科研、教学、物资和财务等部门应做好指导服务工作,项目预算力求达到全面、精细、准确、可行。

2. 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管理。所有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既定预算执行,未经批准不得做任何调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教学、物资、财务等部门应会同项目负责人定期召开例会,对照项目规划和预算计划,及时检查执行情况、分析计算差异、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履行相关手续,形成预算执行反馈报告。

3. 加强财务监管,规范报账流程。在项目实施阶段,财务部门要按照项目单独核算,加强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坚持严格审核把关,所有支出内容及相关票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所购设备清单和金额必须符合上报项目规划及预算计划,否则一律不予报销。

4. 加强项目管理。将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将项目资金列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项目的完成时限,建立健全从申报立项、编制规划和预算到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覆盖各个工作环节的制度体系,促进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六、结语

中央财政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对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给予长期稳定的财力支持,将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提高整体水平,促进地方高校增强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地方高校应制定中央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根据各项目特点制定出适合本项目的管理实施细则,对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确保各类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4篇

众所周知,因为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在一度处于逐年缩小的状态。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国家专项计划”)以及“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都立竿见影地提升了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受到了农村师生和家长的普遍称赞。

据悉,“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由中央部门和地方本科一批招生为主的学校承担。去年这项计划安排5万人,今年则增加到6万人。“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由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承担。“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这三项偏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政策,让本来按全省成绩排名无望考入重点大学甚至名牌大学的农村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专项生”资格审查比较严格,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是无法申请报考的。但在招录程序方面,并不复杂。除了“高校专项”中有部分高校设立了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环节外,其余两个专项计划都是“高考分数说了算”―只是考前多了提交申请和资格审查的程序,考后填志愿和录取的批次有所提前。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上月复旦大学公布的专项计划(“腾飞计划”)中,取消了笔试和面试环节。“只要报上名,高考见分晓”,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招生和应考双方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为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开辟了一条快捷的绿色通道,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总而言之,三个“专项计划”让更多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能考入重点大学,对此,我们当然要鼓掌叫好!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5篇

今年6月,自治区教育厅印发《教育精准脱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2016―2020年,全区普通高校招生实施教育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分五年共安排1.3万个招生计划,专项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考生,增加农村建 档立卡贫困户考生的升学机会,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方案》下发后,今年我区就首次安排了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2 000人,其中本科1 000人,专科1 000人。广西招生考试院在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中创新录取机制,专门设置了精准脱贫专项计划本科批和专科批,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模式。目前,精准脱贫专项计划本科批的录取工作已完成,该批次考生填报踊跃,生源情况良好,共录取997人。

今年高考录取工作实施前,我区经过调研论证,及时调整了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的报名资格条件。一是将国家专项计划考生户籍条件由“高考报名时具有34个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县户籍且连续满6年”调整为“高考报名时具有上述34个县户籍且连续满3年,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二是将高校专项计划考生户籍条件由“高考报名时户籍地为50个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县、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且连续满6年”调整为“高考报名时户籍地为上述50个县的农村且连续满3年,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

为了避免专项招生计划的空缺和浪费,使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拥有更多入学深造机会,广西招生考试院在录取工作中做了有大量工作:反复模拟投档,尽量减少投档后的退档情况发生;对首轮投档未完成的计划,全部通过宣传渠道向考生公开并提醒考生填报征集志愿;主动与线上生源不足的高校协商,适当降分录取。此外,我区还组织各市县教育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及有关高校和中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动员符合条件的学生报考,并通过区内主流媒体和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招生考试院官方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吸引大量考生踊跃报考。

目前,我区上述三项计划的录取情况良好,其中国家专项计划录取1 963人,计划完成率为96.3%,地方专项计划录取200人,计划完成率为100%,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46人,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录取任务。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6篇

一、专项建设计划基本情况专项建设支持约1000所学校,使全国平均每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加强建设一所骨干职业学校,约60%的20万以上人口大县重点建设一所职教中心。这批学校将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形成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预计3年后,专项建设计划覆盖的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比现在增加约80―100万人,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增加约100―150万人次。项目学校的实验、实习设备将得到显著加强,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特别是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训练设备将基本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今年年底,各地将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编制总体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计划及分年度执行方案,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劳动保障部审定。同时,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安排国债资金5亿元,启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

二、专项建设计划的总体原则、发展任务与建设目标

(一)总体原则

坚持“扶优扶强、面向农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中央引导、地方为主”的原则。重点加强市、县骨干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建设,扶持一批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结构需要和面向农村服务、办学效益突出的职业学校;各地要统筹制订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规划,结合专项投入和地方财力分步实施;坚持“地方投入为主,中央适当补助”的原则,中央资金主要起引导和推动作用,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努力增加职业教育投入,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并完善相应政策措施,保障学校运行和贫困生就学。

(二)发展任务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专项建设主要立足于搞好三个服务:一要加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二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服务;三要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需要的实用人才,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服务。为此,专项建设将着力解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学实验设施老化、实训设备的技术配置落后于生产实践的实际问题。

(三)建设目标

一是以扩大培养规模为目标,建设教学楼和实验实习场所;二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装备实用和适用的实训设备。由中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学校自有资金、利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办学等多渠道投入,用4年左右时间,经过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加强1000所左右市、县级骨干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形成一批设施、设备条件基本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基本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的职教基地。

三、专项建设计划的配套措施

(一)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地方政府要按照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管理体制的要求,切实承担起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特别是要加强市(地)级政府的统筹责任,通过规划制订、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切实采取合并、共建、联办等多种形式,对现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推动组建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实体,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强化政府责任,多渠道增加投入

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政府财政资金的补助和引导作用,切实落实专项建设的配套资金。同时,积极利用金融、税收及社会资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支持的职业学校,要深化运行机制改革,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办学,利用市场机制扩大投入来源。

(三)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资助体系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规范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简称“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安全运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是中央或地方财政设立的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实行“国库统管、分账核算、直接补助、到户到人”的原则。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四条建立奖励扶助专项资金“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制度运行机制。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必须接受财政、人口计生、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核实奖励扶助对象人数,编制资金需求计划,管理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并监督发放机构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和资金管理情况。

财政部门负责奖励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并加强监督管理,实现封闭运行。督促发放机构将奖励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地方财政通过财政年报向上级财政部门反映专项资金到位、发放和结存情况。

发放机构负责制定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将奖励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并将资金发放情况反馈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社会监督由监察或审计部门牵头,推行社会公示制度,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对制度运行的全过程监督。

第二章奖励扶助范围和标准

第六条奖励扶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二)1973年至2001年期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

(三)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四)年满60周岁。

奖励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发放。

试点地区省级人口计生委依据上述基本条件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有关政策解释,结合本地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的具体政策。

第七条奖励扶助标准:符合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60周岁的,以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第三章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来源、拨付和发放

第八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纳入年度预算予以安排。地方负担的资金,以省级财政为主。

第九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按基本标准,西部试点地区中央财政负担80%,地方财政负担20%;中部试点地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负担50%;鼓励东部地区自行试点。

第十条各省(区、市)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自行确定有资质的金融机构作为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统一发放机构。

发放机构要为奖励扶助对象开设个人储蓄账户,并对奖励扶助金的发放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十一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由省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专账,分别核算中央财政拨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

第十二条中央财政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每年6月30日前下达到试点省份;地方财政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每年7月31日前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十三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到位后,人口计生部门应及时将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提供给发放机构;发放机构应在8月31日前将专项资金一次性划拨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并将建立个人账户和专项资金拨付情况,及时反馈给地方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第十四条省级人口计生部门每年1月31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反馈上年度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9月30日前报送下年度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和资金需求计划。上述情况和资金需求计划同时报国家人口计生委。

国家人口计生委10月31日前向财政部报送下年度个案信息和资金需求计划。

第十五条省级发放机构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等相关信息资料报送省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并会同人口计生部门输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六条发放给奖励扶助对象的奖励扶助金以年为单位计算。奖励扶助对象持有效证明到发放机构认定的发放网点支取奖励扶助金。

第十七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形成的结余,区分中央和地方部分,用于抵扣下一年度相应奖励扶助金的额度。

第四章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

第十八条财政部门和人口计生部门建立奖励扶助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财政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每年采取直接或委托方式对各地资金测算、拨付和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加强对发放机构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发放机构不按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取消发放资格,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从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改变奖励扶助范围和奖励扶助标准的;

(二)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

(三),专项资金管理混乱的;

(四)弄虚作假,虚报瞒报,出具不实证明的。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8篇

第二条五年计划纲要专项资金是指用于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拨款和国家公益金、残疾人福利基金、企事业单位赞助等项资金。

各地应按照“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五年计划纲要规定任务的按期完成。

第三条五年计划纲要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只适用于五年计划纲要规定的项目,主要包括:

(一)康复。用于残疾康复、残疾预防和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的补助。

(二)教育。用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补助。

(三)就业。用于对失业残疾人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扶持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补助。

(四)扶贫。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机构工作的补助。

(五)文化体育。用于残疾人特殊艺术活动补助;残疾人运动员选拔、训练、比赛,运动器材购置,残疾人体育运动基地补助,社区残疾人体育活动、特奥活动补助。

(六)其他。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任务指标和预算编制要求,按时编制五年资金收支计划和年度收支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第五条中央财政安排的五年计划纲要专项资金,一定五年,分年度安排。其中补助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分别列入中央部门预算;补助地方支出部分由财政部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达给省级财政部门,拨款文件抄送省级残疾人联合会、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六条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依据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的五年计划纲要任务指标进行分配,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补助项目和标准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商财政部共同制定。

第七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上级补助资金和社会筹集资金情况安排相应资金。

第八条各级地方财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接到上级补助资金后应及时分配和下达,不得截留和任意改变资金用途。

第九条五年计划专项资金可以结转下年使用。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将根据情况扣减下一年度补助经费。

第十条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按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按时完成任务指标,及时编报五年计划专项资金决算报表,并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逐级汇总上报。省级残疾人联合会于每年3月底前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报送上一年度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项资金决算情况;每年4月底前,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向财政部报送上一年度全国专项资金决算情况。

第十一条五年计划专项资金必须纳入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第十二条用五年计划专项资金购置的材料、物资和设备等属于国有资产的,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加强管理。

第十三条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五年计划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法规的,要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备案。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预算法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D9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89-02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9月1日,全国人大公开了预算法的修订条款。修订后的预算法从2015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一、新预算法实施的意义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自1995年实行开始已走过20年时间,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的计划,体现政府活动的范围、目标、手段。但现行的预算法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不足与漏洞凸显,已不适应于当前形势。在当前全国都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新预算法的及时修改与颁布实施,对于促进政府职能改革以及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都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新预算法中修改条款的思考

(一)新预算法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目的明确强化约束。

在总则第一条中,旧预算法制定的目的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但新预算法制定的目的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从中可以看出,旧预算法强调的是预算的分配,但新预算法着重强调的是约束作用,强调政府收支要两条线,要规范怎么收、怎么支的行为,均要在预算的约束之下来进行。

在第四条中增加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第五条中增加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些新增条款体现了(1)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都要一律纳入预算,而且预算科目设置必须收支分开,不能是收支相抵以后的结余;(2)将预算进一步细化为四本预算,更加有利于对预算的针对性管理;(3)收入不仅包括税收和收费,还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同时第三十六条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将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A算,不得隐瞒、少列;(4)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那这意味什么?那就是未列入预算的都不得支出;(5)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的话,将更加有利于各级人民代表,甚至是普通老百姓对于各级的财政状况进行监督。

目前,地方各级预算存在问题是,各级预算着重强调的是支出预算,支出预算列支越来越细化,特别是对一些重点科目“三公经费”、“会议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的预算要求只减不增。严格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这集中体现了新预算法的倡俭治奢的精神。但对收入预算方面,随着各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敢于面对各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可能出现趋缓的现实,不一定年年是理想化的增长,而现实中部分县市区为在省市经济实力排序上能有一个比较理想的位次,在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虚增收入,而实际预算增长点并没有那么高,那么这里极有可能会隐含着虚收空转现象。长期下去,实际收入增幅还没有报表增幅高,即虚收部分除了也要跟着增长外,还要高于实际收入的增幅,造成更多的虚收,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新预算法,均强调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根据新预算法第三十二条:各级预算应当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按照规定程序征求各方面意见后,进行编制。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做好支出预算同时,加强收入预算监督,切合实际,分析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及影响预算收入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估。评估着重在地方工业、各骨干企业、第三产业及财政体制调整和政策性变化等影响因素,对地方税收入的影响程度。从而制订出更贴合地方经济现状的预算。收支相关联,只有更准确的预算蛋糕的大小,才能更好的分好蛋糕,做好预算分配。

(二)新预算法改进预算控制方式,追求资金使用效果及对收支平衡的规定更加灵活

新预算法第十二条规定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这里体现的精神是:(1)预算应该统筹兼顾,打破原预算法中设立专用基金项目的做法,整个收入先不分块,统筹安排、统筹使用;支出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控制行政运行成本;(2)量力而行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预算切合地方财政实际而行,不追求政绩不搞形象工程;(3)讲求绩效强调的是预算使用的效率与效果,不浪费不超支;(4)强调收支平衡但又允许建立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更加科学灵活执行预算。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存在问题,源于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因预算着重强调平衡状态,年度财政收入就必须完成预算安排,否则就会造成赤字扩大。那么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成为一指标额,要求不管在经济发展好坏情况下,征收均要达到的一个任务,很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导致“人为的制造预算平衡”,当出现入不敷出时就虚列开支,当出现经济形势较好时则隐瞒预算收入,这情况显然与新预算法的精神相违背。

新预算既强调收支平衡但又允许建立跨年度的预算机制,将使得预算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因为不强调本年预算一定要平衡的话,将使得预算的使用更加灵活,预算使用单位可以根据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调整预算的支出力度。

因此,针对该问题,建议地方各级充分领会新预算法精神,对中长期项目可以向更长的周期延展,形成长期平衡、动态平衡和整体平衡的预算模式,有计划地执行跨年度预算,对中长期预算项目的宏观调控,必然要求财政政策要有灵活性,有时候可以有赤字,但在一个周期内要平衡,这样可以避免安排支出又在短期内列支不完的钱造成浪费,也可防止已列支资金出现不足要另增加预算情况。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作用。

(三)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规范

在新预算法的第三十三条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做了规定:这条规定所体现的精神主要在明确政府举债过程中的相关事项:(1)举债的主体,按规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2)举债的方式,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3)举债的规模,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进行举借;(4)举债批准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5)举债条件,举借的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6)债务使用方向,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7)举债权限,明确了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8)举债的风险监控,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国务院财政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监督。

目前,我国地方性政府负债固有特性就是银行借贷负债占六成以上,是地方性政府负债主要资金来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建设性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加之税制改革后导致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严重不匹配,使得一些本来困难的地方财政更加雪上加霜。在没有直接举债融资权的现实局限下,为突破资金瓶颈和法律障碍,各地政府开始建立一系列专业投融资公司或事业单位承担建设任务,或利用所管辖的单位法人,以其单位法人的资产作抵押,并以其名义向银行融资,而融资而来的资金则由地方政府支配使用。

实践中,地方政府主要依赖地方融资平台,以其拥有土地资源为交换作抵押。即使是土地资源也不能无限提供,当土地价格下降时,资金链则会受到严重影响,且不说这种情况容易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当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时,怎么办,地方政府总不可能破产,那就是继续借新还旧,形成恶性循环。

而大部分地方政府对融资资金使用并没有建立相应完备的风险预警体系,许多地方隐性负债,能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从而引发债务违约风险。

针对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建议地方政府,一方面根据新预算法规定严格举债,举债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同时有完备的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新预算法增加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允许地方政府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这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个重要资金来源,规范地方债发行事宜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加强监管。

新预算法,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在投资建设,特别是公益性投资项目上面资金紧缺的困境,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举债的风险能够控制在合理区间套上了法律的“紧箍咒”。

(四)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规定更加明_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条件下平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转移支付的作用在第十六条做了说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

新预算法规范了专项转移支付,(1)要求设立要有法律依据,如第三十八条规定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2)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3)资金配套的严格限制,如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等规定有利于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也有利于地方统筹安排预算;(4)新预算法第五十二条明确各级政府转移支付批复与下达时限的要求,显得相当必要,各级财政部门按新预算法精神执行,进一步做好预算工作。但当前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专项指标文件下达不及时,市一级专项转移,市级当年度专项指标当年下达,但是在当年年终各单位才收到专项指标文件,通常于每年的11月、12月收到市级财政部门转发的专项指标文件及财政预算变动通知书,那么市级各预算单位,对当年度专项就无法在当年度按预算支出,而是在下一年度编制计划列支上一年度暂存款。而县一级预算单位有些甚至不知道本单位当年度有哪些专项指标,对于按预算有计划编制部门预算报表,预算的准确性、规范性便无从谈起。针对这点,新预算法第三十四条新增内容,就强调“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应当将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预算数提前告知下级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上级政府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可见,新预算法已经意识到这方面问题。

2.专项转移支付下达不及时。在实际工作中,就各预算单位而言,在收到财政专项指标文件,明确单位当年度有哪些专项资金后,各预算单位根据专项指标文件,本着专款专用原则,制订本年度的专项使用计划,然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后报财政局相关各部门审批,经审批同意后,单位才能根据计划执行预算,预算执行完毕,对于涉及直接支付方式的专项资金,预算单位要做直付申请计划,再走一遍同申请资金使用计划相同程序,最后等待财政划款给第三方,直到财政部门各审批手续完成,集中支付中心划出专款到第三方,预算单位取得财政直付转账单据,该笔预算支出才算完成,该项目才算执行完毕。从规范专项资金、监督专项资金使用角度来看,程序虽复杂,各审批环节多,仍有必要。只是由于各个环节审批停留时间长,加之地方财政资金周转等各种原因,常常导致已执行计划,申请资金划拔却要等上短则两个月,长则三四个月,甚至半年之久。

目前,各级地方财政部门重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使用,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清理工作,对于暂存时间较长,未申请使用专项资金,到达规定时间,将收回指标文件。对于各预算单位而言,由于收到指标文件已经是跨年度了,加之各专项资金使用有严格要求,预算单位必须在取得指标文件,明确预算金额情况下,对专项使用进行认真分析,拟订计划,经单位各相关专项使用科室对项目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讨论,最终确定计划方案,然后才走审批程序。为提高专项资金使用准备效率,防止出现专项未按计划执行完毕就被告知收回指标的情况。

新预算法的这些规定对于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和法治化、解决转移支付项目管理混乱的现象有非常大的作用,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地方政府各项财税改革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新预算法通过总结旧预算法20年来管理实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于其中不适应新形势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改,并且根据管理的需要增加了新的一些条款,体现了党的十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它的实施将给我们的各级政府及各类单位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将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新的预算法,主动适应新预算法的各项规定,全面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Z],2014(8)

[2]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Z].1995.11.22

[3] 孙磊.新预算法与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J].宏观经济研究,2015(2)

[4] 杨志勇.关于新预算法四个问题的探讨[J].南方金融,2014(11)

(作者单位:梅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广东梅州 514021)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10篇

(一)部分涉农专项资金计划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缺乏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政策,有些项目有政策,但文字表述很不清楚,这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给项目建设单位留下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空间。

(二)一些涉农专项资金计划缺乏统筹性、严肃性。县级政府每年年初把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年终纳入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什么专项资金也都争取,什么项目也需要,导致争取的一些项目完工后无效益,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有时出现多渠道下达同一项目不同名目资金计划的现象,项目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关系项目、人情项目不乏其中。

(三)一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按规定操作。一些项目没有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编制、申报项目前期资料,如工程设计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导致完工项目与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不符,工程质量未能达到项目投资要求。

(四)一些涉农项目未经过招投标程序。有一些项目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自选施工单位实施项目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直接采购的材料、设备或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设备等未通过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采购物资。

(五)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项目主管单位直接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单位经费、建办公大楼、购买小车、领导出国考察等;项目主管单位伙同下属有关单位通过弄虚作假,编造虚假农户花名册、虚报农田亩数等手段骗取上级专项资金,然后将这些应该兑现农户的专项资金采取编造农户领取人花名册的方法,部分或全部截留挪用,导致农民应该得到的专项补助或补贴不能按政策兑现;项目主管单位与施工单位串通,以加大工程承包合同价的手段,从施工单位套取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用于单位的不正当开支,或者从施工单位那里套取工程材料等用于办公大楼建设。一些项目主管单位直接购买的材料设备等物资,以加大材料价格的手段,或虚开材料、设备等发票,套取专项资金。

我国涉农专项资金中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审计监督体制是制约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地方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的领导,经费、干部任免权均归地方,审计机关难以保持超然的独立性,千丝万缕的联系妨碍了地方审计机关对上级专项资金的有效监督。其次,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漠,在指导思想上怕揭露问题过多对地方政府的利益和领导政绩造成影响,因而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干预本级审计部门依法揭露和处理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二)法律政策滞后及政策不配套是审计监督的瓶颈。一是经济活动中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找不到违反法规政策的定性依据及处理处罚的政策规定。如《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对违反财务收支规定的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很不明确;一些工程建设中不按规定招投标、不按程序实施项目的,相关法律政策没有处理问题的规定;计划申报中的弄虚作假等问题也无具体的处理处罚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对专项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处理处罚很不明确,在审计实践中找不到具体的条文。二是一些专项资金计划没有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配套政策。导致项目主管部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审计查出后无法可依。

(三)县级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素质较低也是影响监督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审计工作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各个方面均已走向成熟,但从审计实践看,一方面县级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少,审计覆盖面小,很多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周期较长,几年或更长的时间才审计一次,给监督留下很多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县级审计人员大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较差,难以适应较高层次审计的需要,在审计过程中难以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影响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那么,如何纠正县级涉农专项资金的现存问题,强化审计监督呢?我认为:

(一)改革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强化审计监督的有力保证。我国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无论是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审计管辖范围的划分,都体现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特点。虽然法律规定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但由于人权、财权均归地方管理,各级审计机关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大打折扣,而且在很多时候与本级政府的利益相矛盾,现行审计监督体制的弊端在专项资金审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而必须改革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监督体制,建立审计署直接领导下的且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审计监督体制,实行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垂直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地方政府的权力干预、利益制约的现象,确保审计机关能够独立行使职权。

(二)健全完善专项资金方面的法律政策,确保审计监督有法可依。一是现行的《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专项资金审计的规定不明确,立法机关应该将专项资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从法律上确认专项审计的重要性;同时,绩效审计是今后及未来审计发展的方向,也应在《审计法》里予以明确规定。二是国家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专项资金计划、下拨、管理、使用等方面的暂行规定,对专项资金的概念、使用范围等作以明确界定与规范。国家财政及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具体的规定,便于地方有关部门及资金使用单位执行。三是对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如:现行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对专项资金的处理处罚条款不清晰,应尽快加以修订。

(三)强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必须注重绩效审计。一是科学地确定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科学地界定项目效益的参照指标。对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要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进行转移,逐步建立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审计工作方法和体系。在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并通过专门的绩效评估,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回报。

(四)强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必须加大实施追踪审计。一是在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中,一些项目业务经常涉及到县级、市级或省级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这就给审计查证工作造成了困难,因而可以采用委托异地审计机关协助查证的办法,解决委托审计机关面临的经费、审计时间等问题,也能从源头上查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可以对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追踪检查,资金走到哪里,审计人员就追到哪里,直至查清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二是采用分析性复核、现场实地调查、点面结合等多种审计方法,将账面审计与深入乡镇、农户调查结合起来,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往往集中在财政或有关的项目主管部门,加强账、表、证的审计,摸清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及支出结构;对一些大额支出深入有关单位、人员及项目实施人进行检查,以核实资金使用的真实性。

(五)强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做到财务收支审计与项目工程审计相结合。涉农专项资金多数是以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等形式实施的,这些工程完工后很多是经过审计才能验收工程的。审计机关必须通过全面审计才能核实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一方面审计有关项目建设财务支出账,检查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另一方面对工程的合同、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除了核实工程造价,还必须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对项目质量、项目数量等进行实地核对,对照项目计划书中建设内容审核其完成情况,看其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有无弄虚作假、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

(六)增强力量、强化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多层次、复合型的审计专业队伍。一是增加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审计监督网络,从审计覆盖面上增强被审计单位的免疫力。二是县级审计机关人员除学习财务审计知识外,更多地要掌握经济管理学、法律学、工程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搞好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三是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审计业务交流,选派业务骨干到绩效审计、追踪审计等方面做得好的审计机关学习经验,提高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质量。

上一篇:一周减肥计划范文 下一篇:聚会活动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