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21 11:43:00

儿童礼仪

儿童礼仪范文第1篇

不少孩子手上有各种才艺证书,但就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连礼、义、廉、耻都不知道,甚至连对父母的尊重都没有,试想一下,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将来如何走上社会和社会上形形的人打交道?一个连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操守都不懂得、不遵守的人,将来会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建设性的人才?现在,整个社会对儿童教育中才艺和德行孰轻孰重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本末倒置的现象比比皆是,已经到了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并着手解决的时候了。纵容放任,毫无规矩有些家长认为,儿童时代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能束缚他们的天性,因而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百依百顺,放任自流。孩子只要不偷不抢不犯法,就不用管他。把法律底线当成了人生标准。结果,许多孩子连起码的生活准则都不懂。因为家长的宠爱,有的孩子在家里骄横跋扈,但是一旦踏上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却又手足无措,焦躁不安。有一项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的能占到学生总数55.4%,情绪时好时坏的占34.8%,52%需要依靠别人,48%惧怕失败。许多女大学生缺乏自信,经常为一些小事苦恼和烦躁,情绪容易波动。这些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女大学生,是当今时代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的一个缩影。孩子缺乏人生阅历,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究竟是谁之过?鲁迅说过,把糖果和毒药放在孩子面前,他们是不知道怎么选择的。在孩子最需要给予指导的年龄,家长不要只做安全上的、营养上的、生理上的指导,还应该提供行为准则方面的指导。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过于忽视精神成长大家都知道,人人生而追求幸福,但是,谁知道幸福到底是什么?现在的不少家长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吃过不少苦,所以认为幸福是体现在物质上的,占有大量财富,过富足的生活就是幸福。因此,为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就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这就带来了孩子之间的攀比风:同学之间谁的手机好,谁家父母的车档次高,谁的父母是达官显贵?有的家长一心要给孩子“终生的幸福”,小学就送他出国,甚至在国外买了豪宅。家长这种包办代替式的好心,使得孩子只想坐享其成,无穷无尽的占有,而不想有丝毫地付出,更别提精神追求。最近有媒体报导,上海20多名女中学生,嫌零花钱少,而去做“少女”,其中最小的两名年龄不满十四岁。他们彼此之间还介绍客人,意在获取几百元的中介费。她们沉溺在这种的生活中,不知自拔。由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扭曲,不少年轻女性不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幸福,信奉的人生理念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宁嫁富二代,不做杜拉拉”等,一心想过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社会上有不少家产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富人,按照人们世俗的理解,似乎他们一定很幸福。但他们有的并不幸福。除了钱多,什么也没有,精神非常空虚,不知如何打发时间。不少人沉溺于到澳门,寻求刺激。这些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其实,幸福主要是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一种东西。只有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人,才能体会到人生幸福的真谛。

古人怎样教育孩子

应该说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已经走了很多的弯路,我们现在应该悬崖勒马,重新厘清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是与非,把儿童教育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同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智慧民族,我们应该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根上去寻找智慧,去重续那几近断裂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基因,来拯救我们的下一代。(一)修身为教育之本,修身为教育之始中国古人对成才的概括是四个字:“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包含伟大理想同时也涵盖了巨大功利的历程,是从修身开始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做人之本。修身,即学习做人。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大家学做人呢?做人,换个说法,就是不做禽兽。古人常说,“要自别于禽兽”,就是自觉地与禽兽相区别。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进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质,二是心灵。人类的体质进化,已经大体上完成了;但心灵的进化,相对滞后,因而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例如贪婪、自私、无序、残暴等等。实际上,不少人还停留在“半人”的阶段。要成为一个纯粹的人、真正的人,就需要修身,修炼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变成一颗美好的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说,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在于人是万物之灵;人身上有仁义礼智等善端,禽兽没有;因此,人可以教育,成长为君子,而禽兽没有这种可能。仁义礼智四者,仁最重要,居于统领的地位。孟子还说:一个孩子掉到井里,你听到他的哭喊声就会起恻隐怵惕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仁的起端,只要是人都会有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所以,中国式的教育,应当借鉴古人的智慧和见识,从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开始,唤醒人的良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要想方设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人生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孟母三迁”是古人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典型。孟子能成为儒家的杰出代表和一代宗师,被后世尊为“亚圣”,他的伟大是从他妈妈殚精竭虑地搬家开始的。《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周成王做太子的时候,为了保证他的根性纯正,让周公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太师、太傅、太保,分别负责太子的身体、德义和知识技能教育。为了太子的健康成长,从他周围逐去邪人,不让他看到恶行;又挑选天下品行端正、孝悌而有学问的人和太子一起生活;使太子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都是正人。长期与正人相处,自己岂能不正!就好比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语一样。孔子说:“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太子上的小学,有东南西北四处,称为“四学”,所学的内容各有侧重:东学如何尊亲,南学如何尊老,西学如何尊贤贵德,北学如何尊重有爵位者,以此来树立太子良好的道德基础。古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谓殚精竭虑。(二)知行合一,注重礼仪古人把青少年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由于年龄小,理解不了大道理,所以着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途径是学习礼仪。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和践行孝道,古人制定了一整套生活礼仪:早起要向父母请安,美味可口的饭菜要先请父母品尝;要关心父母,父母外出子女要左右扶持,父母有所召唤要“唯而不诺”(唯,是紧凑而明快的回答,表明很在意父母的招呼,如果正在看书、吃饭、玩耍,要立即停止,尽快跑到父母面前;喏,是拖腔拉凋的回答,懒懒散散,不以为意)。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来规范孩子的习性,纠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培养他们的恭敬之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抱负,必须从当下的点点滴滴做起。东汉名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怎么能只扫一间屋子?”薛勤反唇相讥:“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人,要勤政,勤劳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要求孩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都有偶像,尤其是儿童。学习什么样的人,崇拜什么样的人,预示着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古人深谙此道,并运用娴熟。古代的儿童读物总是把历代的忠臣良将作为重点来介绍。京师的孔庙和国子监,是全国的最高学府,除了孔子和四配、十二哲之外,东西两庑还有历代先贤和先儒的排位。凡是对国家和中华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例如岳飞、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等,都在这里受到人们的瞻仰和祭祀。地方学宫一般还祭祀当地的乡贤,以此激励青年后学。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在儿童时代,看到学宫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像,谥号都有“忠”字,欣然慕之,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于是发奋读书。他在衣带中写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古人特别重视正面人物对社会的垂范意义。因此,《二十四史》大多有《孝友传》、《忠义传》,内容极为丰富,里面的杰出人物,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例如青年将军霍去病,出生入死,打击匈奴,屡建奇功,皇帝要奖励他一栋豪宅,他不为所动,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如今大家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殊不知,他是一位清正、廉明、无私奉公,声望极高的政治家。另一位北宋的名相范仲淹也是如此,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类似的教材,对学生有非常正面的作用,应该很好利用。

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古代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迪

儿童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题背景、研究概述、活动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时间、研究人员、研究方法、研究措施、研究途径、研究成果、分析与思考。

1课题背景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幼儿园是一个文明礼仪的大舞台,文明礼仪是幼儿园精神面貌的展现。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幼儿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儿童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进行“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2研究概述

礼仪:为使各种人相处在一起能愉快融洽、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即礼仪就是表示礼貌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的诸方面细节。

幼儿生活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公共场所等活动中能够与各种人相处融洽、正常交往,在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文明行为和礼仪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幼儿在生活中的礼貌言行举止,行为习惯。

3活动意义

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了解,并引起家长、老师、园校和全社会的重视。为切实提高幼儿的文明礼仪水平,我们积极从身边细小处着手,在行动中培养幼儿大方、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4研究目标

4.1在《纲要》、《指南》的指导下,以幼儿发展为本,初步探索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礼仪教育内容与实施方法,丰富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实践经验。

4.2通过礼仪启蒙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园发展。

5研究对象

幼儿园在园全体幼儿。重点:小一班、中一班、大一班。

6研究内容

幼儿生活礼仪养成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我们主要分三方面: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我们将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

7研究时间

2007年6~2007年12月准备阶段,课题的申报、审批、立项;2008年1~2009年12月实施阶段,并把研究成果上报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参加总课题组专家委员会的审核和评选活动;2010年1~2010年7月结题阶段,将全部成果上报总课题组,参加总课题组结题研讨会并参加评选。

8研究人员的分工

周宏敏园长负责整个研究小组的工作;周建琴园长负责检查工作;蔡月梅老师具体负责资料的收集;周科燕付园长负责后勤工作;斯琴等老师负责一线的实践工作。

9研究方法

对幼儿进行生活礼仪方面的研究,应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研究时体现“低——要求低”,“浅——内容浅”,“细——措施细”,“活——方法活”四个基本要素。把示范、明理和训练结合起来使之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选择适宜于形象思维方式的教育方法,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①启发引导法;②游戏童谣法;③榜样示范法;④情景感染法;⑤行为训练法。

10研究措施

10.1专项资金到位。拨出专款,用以购买实验资料(理论书集和活动器材等)、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及参加省内外的专项研究活动,并拿出专项资金奖励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保证课题研究资金专款专用。

10.2研究人员到位。园长周宏敏、周建琴。副园长周科燕负责后勤,全体教师参加实验,并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

10.3时间到位。为了确保研究有保障,规定将每月的第三周星期三下午定为课题研究集体研究时间,研究做到有中心发言人,有专题研究内容,任何人都不得挪作他用。另外,定期在期中、期末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实验教师汇报研究成果,交流经验。

10.4加强管理,及时调控,建立好实验管理制度,保证课题实验的落实。如制定的“实验研究管理制度”、“实验资料管理制度”、“实验教师管理办法”、“实验成果奖励办法”等。强化过程管理,同时要求实验教师整理好实验档案资料,为实验的开展和评估提供真实可靠、准确详细的资料。

10.5加强学习与培训,为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育人经验,学校还为教师购买了《礼仪》、《教育科研实验方法》等教育科研参考材料,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新课程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为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增强了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11研究途径

如何让《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能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带来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11.1主要抓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

11.1.1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在各个生活、学习过程中,如果文明礼仪教育跟不上,幼儿可持续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养成教育,包括生活卫生习惯、行为规范及文明礼貌。具体措施有:结合本园实际,继续扎实开展“礼仪伴我行”争星活动,把幼儿的仪容仪表、活动(上课、排队、庆祝活动、升旗仪式等)礼仪、尊师重长礼仪、语言礼仪、园内公共场所礼仪等五项做为评比内容。通过班级设文明礼仪争星表,设立“文明小天使”示范岗,每天早上迎接小朋友、家长的到来,激发幼儿个个争当“文明小天使”的愿望。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11.1.2把礼仪养成教育融入到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游戏性。游戏活动是指充分满足幼儿玩的需要的一种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前获得最佳效果。

我们将游戏活动分为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室内游戏共设置了:娃娃家等角色游戏区、积木区、语言阅读区、美工活动区、益智操作区、科学探究区、音乐区等其他区域。区域活动中通过有准备的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自发地学习,满足幼儿礼仪学习的个体需要。户外场地。教师在幼儿礼仪养成教育中,让幼儿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内化的礼仪行为品质。

11.1.3把礼仪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的综合性。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应该说,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是幼儿年龄所决定的,在实施过程中,它具有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操作化(活动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在实施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社会活动的“我与文明手拉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情行合一”;语言活动:“礼仪故事、格言天天讲”,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同收集礼仪故事,礼仪“三字经”,并随时给同伴讲,给父母讲,教师可以给幼儿讲,幼儿也可以给老师讲;健康教育,可以为幼儿创编体育活动“争夺礼仪红旗”。教育“富理于情、富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在实施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中,我们不仅在逐周计划表中有具体的礼仪行为养成要求,而且,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为“礼仪月”,开学的第一周为“礼仪周”。同时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了系列主题活动。

11.1.4将礼仪教育列入教育课程。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的细节抓起。运用多种主题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时刻受良好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形式有:①游戏竞赛,促使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礼仪观。②阅读一些礼仪小故事,使幼儿从礼仪故事中获得相应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自觉接受故事中的内容,认识文明礼仪用语,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③观看礼仪情景示范表演,帮助幼儿获得礼仪相关知识和强化情感的体验。④抓住节日活动的教育契机,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幼儿巩固礼仪的行为。结合相关节日开展节日礼仪系列活动,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能力。如每年三八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洗头、洗脚)让母亲开心;六一节做一件令自己最满意的事;九十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十一国庆节向祖国母亲道一声祝福;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由于坚持,幼儿已经形成了定势,每个节日都有付出和收获。⑤利用环境开展礼仪教育。在幼儿园里进行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物质环境包括:公共礼仪环境的创设和班级礼仪环境的创设;b.精神环境包括:教师和家长自身礼仪行为的隐性教育作用。⑥各班结合本年段的主题开展以教育形式为主的礼仪活动。

11.2主要抓家庭中的礼仪教育。

11.2.1开展家庭礼仪教育活动,是为了将教育延伸到家庭,真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家庭教育方面:对幼儿进行了“家庭礼仪”调查,针对“孝敬长辈、帮做家务”入手,逐步培养幼儿养成不撒娇、不淘气,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的好习惯。我们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路上一起走”活动。利用《家园联系手册》推动活动开展,从“孝敬长辈、帮做家务”入手,带动家长共同进步。小朋友们在校外受到的不良影响大大减少,园内教育更加有效了。在《家园联系手册》中,一位家长写道:“我家孩子,回到家就成了小监督员,不允许我抽烟,不许我出去打麻将,还头头是道得讲着大道理,看到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下讲文明、懂礼貌,我非常高兴,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一定大力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11.2.2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例如: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我们要求家长,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等等。所以要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11.3主要抓社区中的礼仪教育。

11.3.1重视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不仅仅是家长、老师,在幼儿园的宣传、动员下,社区也加入了督促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列中来。2009年12月,我们所在社区针对部分幼儿和小学生乱放鞭炮的现象,对这部分孩子当场进行批评,并给学校和幼儿园来信反映情况,在要求园校继续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还想法设法改变社区面貌,建设文明娱乐广场,与园校联合开展“我是社区好公民”的评选活动,努力为孩子营造出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11.3.2幼儿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幼儿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组织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如我们在组织主题活动中能过组织幼儿上超市购物,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在购物中引导幼儿碰到困难有礼貌地询问,能与营业员交往,同时引导幼儿心中有他人,购得食物与成人一起分享。在组织亲子春游绿色世界活动中,活动前我们让幼儿一起讨论公共场合的礼仪行为要求,活动中引导幼儿争做文明的旅游参观者,文明对待公共场所的一切设施设备,文明对待小动物,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督促影响着家长,如有一位小朋友的妈妈随手把擦汗的纸巾扔在地上,孩子见了就说:“妈妈,你这样是不讲卫生的,应该把纸巾扔到垃圾桶里。”这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能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12研究成果

12.1课题研究带来了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①初步养成了幼儿的礼仪行为,提高了孩子们的文明程度;②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同,和睦了亲子关系;③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赞扬。

12.2我园幼儿礼仪教育的研究、实践,将教育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增强幼儿德育的实效性。

12.3幼儿礼仪教育通过全方位多渠道进行,事半功倍收效快,结合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影响,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效。

12.4幼儿礼仪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个性心理即从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行为。

12.5编印一套《幼儿礼仪教育指导细则》,包含各年龄段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总目标;一日活动各环节详细的礼仪目标;各年龄段幼儿文明礼仪考核标准;幼儿礼仪之星评价标准。

12.6分年段编印一套适用于本园大中小班幼儿的《文明礼仪手册》,其中包含: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

12.7编印一套关于《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研究集》,包括观察笔记、活动反思、个案记录、论文。

12.8城北幼儿园被评为浙江省二级幼儿园,市一级幼儿园。二位老师被评为市级先进。

13分析与思考

13.1我们再设置教育内容的时候就遵循了适切性原则,充分考虑到了教育对象——幼儿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和人发展水平。

13.2我们的礼仪教育不是干巴巴地说教,而是将礼仪教育与幼儿生活相结合,讲礼仪教育融解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13.3人的礼仪素养本身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养成的,每个人,特别是人生刚刚起步的幼儿,都有成为一个受欢迎人的愿望,都具备一定的可塑性。

13.4虽然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在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后基本实现,但是由于幼儿个体存在的差异和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礼仪教育对每位学生产生的效果还是存在差异的。

13.5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幼儿在掌握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的基础上,生成礼仪智慧,养成礼仪习惯。所以礼仪教育必须先从启发每一个幼儿都“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的自觉开始,如何启发幼儿的自觉并使之持续,不要出现幼儿从幼儿园毕业,到了小学、中学没有礼仪课就忘了“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这是影响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并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也将是本课题的价值所在。除此以外,我们认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交往最密切的人群,虽然我们在预期之外看到了教师、家长礼仪行为的一些变化,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深入地思考和列入研究规划,其效果还未完全挖掘,在新的研究阶段中如何适当增加并有计划地实施这一内容的研究实践,将教师和家长在礼仪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好也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儿童礼仪范文第3篇

个人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的干净整洁,同样是礼仪的重要部分。要是你疏忽的话,很可能会给你带来严重的后果。什么是个人卫生呢?下面是一张个人卫生检查清单供你参考。

你是否:

每天至少刷两次牙?

每顿饭后能去刷牙或者漱口?

每天梳理头发?

每天洗脸?

经常洗澡?

常常洗手,特别是在饭前?

经常换干净的衣服?

每天穿上干净袜子?

常常保持指甲修整清洁?

由于个人卫生属于私人行为,所以要尽量考虑到你个人的隐私。永远不要当着他人的面修饰个人形象。同时也要牢记三件不能在公共场合做的事情:抠鼻子、挖耳朵和剔牙。否则会让你的形象看上去既糟糕又令他人不舒服,而且不卫生。如果你真的需要梳理你的头发或者清洁你的牙齿,就请找一个洗手间,避免在众目睽睽下处理这些“私事”。

有些形象问题是看不见的,比如口臭,这需要我们更加注意。首先,饭后刷牙漱口,确保口腔卫生。洗刷舌头的背面来保持口腔清洁。随身携带薄荷口香糖,以备与人近距离地交谈。如果你有体臭,就使用除臭剂,以免使你的邻座感到不舒服。另外,当你发觉其他人有体臭或口臭时,也应该保持安静,因为在公众场合议论他人这样的问题是令人感到十分尴尬的。如果那个人没有意识到他的体臭或口臭已经影响到了其他人,最好是请一个比较合适的人将他引到一边,告诉他这个问题,并提供给他口气清新剂或除臭剂。有些人对香水过敏,因此,即使一定要使用香水的话,也最好只使用少许,以免影响到你周围两米范围内的每个人。

在社交过程中,有时候你会不可避免要打喷嚏、擦鼻涕、擤鼻涕,甚至打嗝发出异味。这时候,可以将头侧到一边,悄悄地处理你的“私事”,这样就可以将对他人的影响减轻到最小。然而,当这些问题不能悄悄地及时处理时,要说声抱歉,然后去洗手间。如果你需要咳嗽或打喷嚏,就尽量用手遮挡嘴巴,不要用袖子、衬衫或手背擦鼻子。如果你生病了,就尽量避免外出,以免将病菌传播给他人。我确信其他人一定会感激你对他们健康的周到考虑。如果一定要外出,确保经常洗手,避免与人握手或有其他身体上的接触。

个人修饰

举个例子,如果每个人都穿着最好的礼服去参加堂姐萨莉的婚礼,而你却穿得极其休闲的话,那你就没有考虑到她的感受。她可能会因为你不适当的穿着不能跟你拍照,这样,你们就失去一个美好的回忆留念了。如果我们能首先考虑到对宴会主角的尊敬的话,我们就能把自己的不适以及自我专注放一边。对女士而言,要穿着素雅,避免全身上下佩戴过多的珠宝首饰,避免穿过分暴露的衣服或者超高的高跟鞋。

个人仪态

走路的时候要脚步轻快,而不是拖着地走,否则会看上去懒洋洋的。手不要插在口袋里,那样会让你显得害羞,或者是缺乏信任感。请将你的手放在看得见的地方,站着的时候放在身体的两边,坐着的时候放在膝盖上面,或者在吃饭的时候自然放在饭桌上。拥有正确的肢体语言,就可以在你开口之前为交谈作好铺垫。良好的仪态可以让世界发生改变,为你提供一个展示魅力的舞台。

(选自《佩蓉姐教儿童礼仪》,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亲子问答

1.上述个人卫生习惯你能保持几样呢?你知道打喷嚏时应该用手遮住嘴巴吗?

儿童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儿童教育活动;实践意义

一、儿童礼仪教育的内涵

所谓儿童礼仪教育,主要是对儿童仪表、课堂纪律礼仪、家庭礼仪、待人接物礼仪等教育指导,其是对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它是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将国学礼仪带入儿童礼仪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儿童礼仪的教育。

二、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表现

(一)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具有良好的利益行为,能够正确熟练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谢谢”“没关系”“你好”等。其次,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经过礼仪教育时间比较长的儿童,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主动将垃圾放入到垃圾箱内,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时,能够互相谦让,在外出的时间活动中,可以自觉进行排队,井然有序地进行集体活动。总之,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养成了互相团结、关心的好品德,能够和其他学生和谐共处,做错时能主动承认错误。在家里做到了不撒娇、不任性,主动帮助父母进行家务活的劳动,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并得到老师与父母的在赞扬与认可。(二)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未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正确的约束,通常在教育活动中,难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骂人的现象。其次,由于儿童的自制力比较若,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课堂表现虽然活跃,但是难以服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后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影响班级的和平共处与团结。总之,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实践活动中难以管理,当出现问题时,会隐瞒或推卸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造成撒谎的现象。在家里表现的比较任性,时不时发生调皮捣蛋的现象,不能与邻居和谐共处。儿童的种种表现,会让老师进行批评与教育,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1]。

三、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文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重视学生的礼仪培养。儿童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继承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礼仪教育,一是把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素质,二是促进美德的广泛传播。因此,对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进而满足弘扬传统文明的需要。(二)推进了素质教育。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对于我国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儿童与家庭、社区进行有效的联系,推进儿童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区之间存在的关系,使每个儿童能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远离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重视儿童礼仪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做的事。(三)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其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老师与父母的教育,可以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有利于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相反则不会形成。另一方面,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儿童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有利于孩子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而监督和纠正了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对维护家庭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2]。现代社会好多家庭都会出国旅游,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因此礼仪教育应从小抓起。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了解儿童礼仪的教育内涵,根据儿童礼仪在家长、老师、邻居等方面的表现,知道儿童是否经过礼仪教育,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作者:李丽琴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

参考文献:

[1]牛鲜新.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6,(17):216-217.

儿童礼仪范文第5篇

一、在儿童成长发展阶段进行基本礼仪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1.儿童礼仪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泱泱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秩序的建立,不仅来自于人们对国家法律的畏惧,还来自于对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而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基本礼仪的教育尤为必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以礼待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因此,儿童作为国家最年轻的一代,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成为引领他们人生的第一课。

2.儿童礼仪教育是健全儿童人格和保障儿童进行初步人际交往的需要

儿童处在人生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学坏学好都很快。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小孩怎么满口脏话呀”“那家孩子言行举止好得体哟”之类的话语,可见儿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有“礼”走遍天下,而无“礼”寸步难行。中国礼仪鼻祖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儿童礼仪得体,可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赢得自信,为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人生中必然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儿童在3~6岁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原则

1.基础性

儿童具有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低的特点,平生第一次接触礼仪,对礼仪不熟悉,不适合成人式的礼仪教育。选择的礼仪项目应该与儿童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相适应,从最基础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入手,同时也要和当地乡土文化相适应。

2.可操作性

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有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对不应该做的或说的内容要明确无误,对应该做的或说的又要循循诱导。

3.趣味性

儿童拥有的知识少之又少,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时,强制灌输式的效果显得不适时宜,我们最好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成长,这样的教育更容易接近儿童的认知区域。

三、结合自身在儿童礼仪教育中的得失谈谈如何开展儿童礼仪教育

1.营造幼儿学习礼仪的氛围

静态的:在幼儿园门口建立文明礼仪岗,在幼儿园大厅建立礼仪图片专栏,在幼儿园教室内建立礼仪内容片段图片化并上墙,如,洗手礼仪、午睡礼仪、进餐礼仪、盥洗礼仪等;动态的: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幼儿之间见面送上问候礼。

2.开发园本礼仪教育的特色课程

组建由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的开发礼仪课程团队,结合我国固有的礼仪文化和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上虞区是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构建出独有的园本与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3.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礼仪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

对儿童礼仪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前期要对从业儿童礼仪教育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她们在思想上要重视儿童礼仪教育。

4.加强家园之间的交流反馈

在幼儿园进行儿童礼仪教育的同时,家庭礼仪教育也要及时跟进,让儿童时时处处都处在礼仪气氛之下,这样的礼仪教育才更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经常与家长们交流,获取最新动态信息,及时评估并矫正儿童在礼仪方面的欠缺之处。

总而言之,礼仪不是口号,更不是某所幼儿园粉饰门面的东西,而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和推进的事业工程。

参考文献:

儿童礼仪范文第6篇

1.儿童礼仪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泱泱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秩序的建立,不仅来自于人们对国家法律的畏惧,还来自于对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而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基本礼仪的教育尤为必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以礼待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因此,儿童作为国家最年轻的一代,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成为引领他们人生的第一课。

2.儿童礼仪教育是健全儿童人格和保障儿童进行初步人际交往的需要

儿童处在人生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学坏学好都很快。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小孩怎么满口脏话呀“”那家孩子言行举止好得体哟”之类的话语,可见儿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有“礼”走遍天下,而无“礼”寸步难行。中国礼仪鼻祖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儿童礼仪得体,可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赢得自信,为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人生中必然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儿童在3~6岁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原则

1.基础性

儿童具有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低的特点,平生第一次接触礼仪,对礼仪不熟悉,不适合成人式的礼仪教育。选择的礼仪项目应该与儿童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相适应,从最基础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入手,同时也要和当地乡土文化相适应。

2.可操作性

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有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对不应该做的或说的内容要明确无误,对应该做的或说的又要循循诱导。

3.趣味性

儿童拥有的知识少之又少,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时,强制灌输式的效果显得不适时宜,我们最好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成长,这样的教育更容易接近儿童的认知区域。

三、结合自身在儿童礼仪教育中的得失谈谈如何开展儿童礼仪教育

1.营造幼儿学习礼仪的氛围

静态的:在幼儿园门口建立文明礼仪岗,在幼儿园大厅建立礼仪图片专栏,在幼儿园教室内建立礼仪内容片段图片化并上墙,如,洗手礼仪、午睡礼仪、进餐礼仪、盥洗礼仪等;动态的: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幼儿之间见面送上问候礼。

2.开发园本礼仪教育的特色课程

组建由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的开发礼仪课程团队,结合我国固有的礼仪文化和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上虞区是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构建出独有的园本与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3.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礼仪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

对儿童礼仪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前期要对从业儿童礼仪教育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她们在思想上要重视儿童礼仪教育。

4.加强家园之间的交流反馈

在幼儿园进行儿童礼仪教育的同时,家庭礼仪教育也要及时跟进,让儿童时时处处都处在礼仪气氛之下,这样的礼仪教育才更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经常与家长们交流,获取最新动态信息,及时评估并矫正儿童在礼仪方面的欠缺之处。总而言之,礼仪不是口号,更不是某所幼儿园粉饰门面的东西,而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和推进的事业工程。

儿童礼仪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16-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推崇并遵守待人处事的礼节。在培养儿童礼仪的养成中要从生活点滴做起,要从小做起。当下教育界普遍认可开展关于儿童礼仪养成的指导教育,在孩提时期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个人礼节的基本养成,对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现状

礼仪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基本行为准则,能体现一个人的个人素养。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一个人更有气质,更易与人交往,并快速融入社会群体。而当下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多是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性格比较自我。这种过于自私和任性的个性在今后发展中很难受到多数人的喜爱,当然这与当下家庭教育有关系。父母的过于溺爱,使得儿童自身优越感膨胀,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中会觉得自己是独特的,凡事都应该被别人让着。比如,在幼儿园内儿童争夺玩具的现象屡屡发生,这都体现出儿童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谦让、合作的精神。更有甚者,有些儿童对长辈也不尊敬,无理取闹。鉴于此,应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培养行为品质优良的儿童,这也是发展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

(1)系统性策略,模块推进。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中第一点是系统性策略,系统性策略中有对儿童礼仪培养的推进模块,是在原有的儿童教育基础上加强与更新,制订出更多科学有效的礼仪模块培养计划。比如开展“礼仪小标兵”的评选,或是以班级为单位评“文明礼仪小天使”。这种比赛竞争的方式能提高儿童对礼仪的重视度与参与的积极性,让儿童以及家长意识到礼仪从小培养的重要性。在学校要注意加大对礼仪相关知识的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股礼仪之风,渲染一种和谐氛围。另外,模块推进中还可组织礼仪监督员,比如请大班的儿童去督促小班弟弟妹妹的相关礼仪行为,表现好的提出嘉奖,表现差的就需要监督员协助并指导其一直到行为优秀为止。利用这种互助合作的理念进行礼仪养成教育还可增进儿童之间的沟通,强化儿童合作的观念和意识。

(2)动态性策略,成长追踪。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二点是动态性策略,讲究对儿童成长的追踪。将儿童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养成进行一次完整的记录与调查,结合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外界因素,如人的因素、物质的因素、精神的因素等,综合考虑后观察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改变。以儿童本身教育培养为主体,关注个性,突出其发展。既不能太过张扬地培养,也不能采用太过陈旧腐朽的教育观念。要不过度限制也不过度放任,在儿童自身礼仪养成的过程中不失自身个性的发展,要让这种礼仪教育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事,太过突出与强调则会让礼仪失真,要让儿童体会到尊重、谦卑、礼让等高贵品质。

(3)互动性策略,家庭介入。互动性策略是生态式儿童礼仪教育培养策略的一个重要方法,主要强调家庭的介入。生态式主要核心指导理念是顺其自然保持物质原有的属性,生态也指一种平衡关系,对儿童的礼仪教育需要儿童家庭这一重要因素。若家长本身缺乏对礼仪的认识,那么自然对孩子的培养也会欠缺,因此,要引起家长对儿童礼仪培养的重视。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家庭礼仪小标兵,评选出最佳模范礼仪家庭供大家学习。另外,推出有关礼仪的竞选活动,让家长开始注重其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礼仪的认知。在校园内部还要扩大学习礼仪的宣传,组织家长一起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行为,让家长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对小孩的教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善儿童行为,提高儿童礼仪素养。

(4)融合性策略,环境渗透。对儿童的生态式礼仪教育培养还有融合性策略,这需要环境的渗透。生态式教育培养概念的核心是和谐,讲究的是在和谐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对儿童的礼仪教育培训,而和谐环境的构成需要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注意在学校内营造出一种雅致与互让、尊敬、谦卑的礼仪之风,让儿童能在优雅氛围的渲染下受到启发,逐渐完善自身的礼仪行为。另外,在家庭中,父母要耐心教导儿童学会分享,学会帮助别人。在校园四周可张贴大量关于礼仪的宣讲信息,校园的相关装扮也可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进行整体布置,将这些环境礼仪与行为礼仪融合在一起才能突出生态式礼仪教育的和谐统一。

三、结束语

本文就生态式的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对儿童礼仪教育要采取生态式培养,注重儿童自身的发展,进而增强其自身素养,要结合校园与家庭协调统一开展对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才能保障最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黎敏.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2]蔡文红.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2015(02).

儿童礼仪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育漫话 》 儿童礼仪教育 启示

一、《 教育漫话 》中礼仪教育的基本观点

洛克十分重视礼仪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礼仪是绅士所必须具备的四大品质之一。他在《 教育漫话 》中写道:“礼仪是在一个人别的一切美德之上加的一层藻饰,使他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他还认为,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礼仪教育。因此,为了将儿童训练成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绅士,洛克对礼仪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阐释。

1.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在《 教育漫话 》中,洛克对礼仪教育的阐释与论述往往被研究者忽略,然而并不妨碍其本身已有的光辉。首先,洛克十分重视礼仪与教养。洛克认为,礼仪不仅是绅士四大品质之一,而且是第二种美德。他对礼仪与德行和才能的关系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德行与才能比作是未经打磨的钻石,将礼仪比喻成为对钻石的琢磨与镶嵌,礼仪是使德行与才能熠熠生辉的方式。虽然洛克没有给礼仪下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论述礼仪的句读之间可以窥见:礼仪与教养是一个人找到了符合于自身地位并且把自己内心对别人的尊敬、重视与爱恰当地表示出来的举止。即使一个人有胆量,有学问,有才智,率直而温和,如果没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那么这些品质是不容易发光来吸引众人的,有时反而会对他不利。因为“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而别人必以野蛮来看待;没有教养的学问则变成了迂气,才智变成了滑稽,率直变成了粗俗,温和变成了谄媚”。礼仪表现的是对人的一种态度,一个人若能够娴于礼仪,那么“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界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此外,洛克著名的“白板说”是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他认为孩童生下来就是一块纯洁的蜡,任凭你将它打磨与塑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是可以通过训练在儿童心灵中留下痕迹而逐渐显成效的。因此,礼仪教育是可能的。

2.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洛克看来,礼仪是绅士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是德行的外显。在《 教育漫话 》中,洛克用了不少篇幅讨论绅士的礼仪教育问题。毋庸置疑,洛克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娴于礼仪”,即使所有人都能够具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成为实实在在的绅士。他十分重视绅士良好礼仪的养成。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良好的礼仪主要表现为尊重别人、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优雅有礼”。一个人若是具有良好的礼仪,坦白、公正、明智,则人人都会为他让路。

3.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根据洛克散落于《 教育漫话 》中关于礼仪与教养方面的论述,要使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必须有以下的认识与做法。

(1)需要有明确合理的礼仪教育意识。礼仪与教养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要正确实施礼仪教育,就应该抛弃平日里因为重视字句与知识而忽视礼仪的行为,更应该摒弃排挤礼仪的那种态度,把礼仪与教养放在合适且应有的位置。为此,家长应该及早让儿童具有一种尊重与爱戴别人的品质,让儿童心中存有一种礼貌的意识,使他们知道敬重他人、怀抱善意、温良恭敬是能够得到人们称誉和喜爱的。

(2)需要及早教育。洛克指出,要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请一个良好的导师来教导,避免儿童被不良的同伴影响而做出种种恶劣粗俗的行为。导师要循循善诱,使儿童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和品质值得称誉,哪些行动应该得到制止与惩罚。导师教导儿童的是切实的品质与态度,而不是琐碎的规则与教条。因为琐碎的规则与教条是会让儿童多吃苦头而对合乎礼仪的举止产生厌恶的。在儿童还小的时候,只要他们有礼貌,对身边的人知道敬重,怀抱善意,知道应该做什么就可以。他们生来就有好模仿的天性,会对身边的榜样细心观察,长大后自然就知道合乎礼仪的举止而改掉一些细微的错处了。

(3)重视榜样,防止沾染坏习气。为儿童树立榜样,并且将合乎礼仪与教养的行为指示给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反复练习。同时,要时刻提防儿童沾染与礼仪相背的四种坏习气――粗暴、轻蔑、非难、刁难。对于儿童喜欢插嘴与争辩的行为,要及早使他们知道这是不合礼貌的并且加以制止。通过学习良好的榜样与导师的教导,儿童可以避免礼仪不良――忸怩作态和行为轻慢。针对利益不良,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的是一个人需要自谦但是不可以妄自菲薄。有些行动是我们的天分与能力所能够做到并且别人也期待我们去做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看得起自己,无论在谁的面前,都不要惊慌失措,要按照各人的地位和身份保持敬重和距离。一些儿童的言辞、思想、姿态在陌生人或者长辈面前显得局促或狼狈不堪,便是看不起自己的结果。要更正这种礼仪不良,是需要练习的。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说的是必须有一个对别人表示敬重与重视的态度,有不愿意得罪别人的心态。自己时刻在心理暗示,逐渐就会表现得礼貌与得体了。

二、洛克礼仪教育思想对儿童礼仪教育的启示

1.合理利己,培养儿童正确的礼仪道德观

在论述德行与礼仪的关系时,洛克指出,礼仪是德行的外显,是使德行熠熠发光的原因。拥有良好的礼仪,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洛克也承认人是有私欲的,“但这不是我们的错处”,关键是我们要用良好的礼仪来约束我们的欲望,对人道德,于己有利,“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就愈容易”,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能看不起自己也不能看不起别人,避免任意妄为。每个人都有获取自己利益的权利,但前提是你必须尊重别人的利益,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自己的利益也将得不到。每个人的举止都必须符合既表明自己内心的温和善良,又不侵害他人的自由,符合共同的利益,得体而合乎常理。

儿童的合理利己观念无害于儿童的温和善良、心地纯正。相较于社会倡导的学习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英雄牺牲精神,合理的利己观念更有利于儿童礼仪教养的形成,符合儿童的本性,更有可能让儿童亲身实践。

2.及早教育,提供和谐融洽的成长环境

洛克认为,礼仪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具有良好教养、公正、平和、理智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智慧和大的学问,其他人也会为其让路,他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因为,通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拥有合理的自我认识并且尊重别人的感情与需要。良好礼仪的人不粗暴,不专横跋扈,更不会肆意侵犯生命。良好的礼仪是除去自己的傲气,谦虚敛让,也是尊重他人,平和相处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在儿童成长时期受到的各种影响尤其需要重视。因此,要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及早对儿童进行礼仪的训练与教育。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养成了温良恭敬、怀抱善意、尊重别人的品性,那么他长大后就不会只顾自己而使他人感到不快,更不会粗暴地对他人进行人身伤害。此外,学校也需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树立榜样,养成符合礼仪的行为习惯

在《 教育漫话 》中,洛克反对学校教育,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儿童进入学校后会受到各种影响,其中受同伴的影响最大。学校的学生鱼龙混杂,很难使学生不受到不良影响,因此要强调儿童需要有娴于礼仪的榜样,摈除伴侣不良之影响,通过明智导师的教导将儿童的不良礼仪扼杀在萌芽状态。另外,洛克将练习舞蹈作为礼仪养成的一种方式,他说道:“跳舞可以使一个人终身终世保持优雅的动作,而且它还能够使得儿童具有一种大丈夫气概和一种合适的自信力。”儿童通过舞蹈老师优雅的举动,在自己的反复练习中自能培养一种气概。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与导师要以身作则,时时注意与改正儿童的不良习惯,防止儿童沾染不良习气。

儿童礼仪范文第9篇

一、预防:创设环境,鼓励交往

社交焦虑是一种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疾病,它表现为大多数儿童都会有的一种危险的体验———孤独感。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要小或是比预期的不满意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从而导致自尊下降等后果[4]。而礼仪教育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舒缓这种情绪体验。文化知识是一个人自身去吸取而习得的,而礼仪知识是面向其他人应用学习、与他人互动的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鼓励儿童尝试在人群中反复练习各种礼仪用语、礼仪行为,更多的是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练习,面对模拟的各种性格的人、各种特殊或常见的情景,练习如何稳定自如地进行应对。在这些互动合作中,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思考应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并且与他人交往,从而大大减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礼仪教育同样会指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则和道理,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获更多善意。成功的交往则会进一步对儿童后续的主动与人交流或接受他人发起的交往起到促进作用。社交焦虑往往是在有一定缺陷的生理基础上慢慢形成,或在外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如果在儿童最初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加以干预,还未成形的社交焦虑就会减缓甚至消失。但是寻找这种微弱的焦虑太过困难,所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一个有着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以礼待人,用善意的心态去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人会在无意中充当干预的角色。缓解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儿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置身于一个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使其得到感动和满足。

二、疏导:引导学习,形成习惯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礼仪教育讲“明礼”而后“循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要将“礼”变成“习惯”,学生们先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的指导,熟悉并理解各种基础知识,然后进一步掌握和遵循,最后将礼仪教育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动自觉地遵守相应的礼仪,从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行为习惯。早期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心理发育障碍,是社交焦虑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障碍多表现为自卑、容易紧张、害怕、回避等。而这些障碍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这样表现的儿童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息。但是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礼仪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渗透性,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礼仪知识,唤起其学习礼仪的自觉性。而礼仪教育的案例导入法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课堂内容联系实际,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学会接受而非逃避。礼仪教育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所以需要进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剧本的编写、排练及表演的训练和考核[5]。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场景性的知识,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儿童有意愿去了解和学习。而礼仪教育的渗透性则会有意识地疏导儿童,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渐变成一种在礼仪约束下的自动行为,以养成习惯性的礼貌、习惯性的高尚道德。渗透性不是强迫性地去灌输一些深奥晦涩的知识去命令儿童遵守,所以不会因为儿童的抵制心理而产生负面作用。而渗透所养成的这些习惯会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和紧张,引导儿童与他人交往,更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优秀的礼仪习惯会使交往的双方感到愉快和尊重,产生愉快的情绪,并在潜意识中留下趋向性,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身边的人与环境带给他的善意,从而走出创伤性事件的阴影。

三、塑造:阅读经典,提升素养

解释偏差是个体对言语或非言语的歧义信息作出正性或负性解释的偏好,大量的研究证明解释偏差是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6]。而这些歧义信息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识而非教育规定学习的文化知识。要正确解释和处理这些模糊的信息,就要教导儿童对于他人思维的理解和把握。社交焦虑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敏感多疑,容易被激怒。礼仪教育会对儿童灌输中国传统礼仪,而中国的传统礼仪多为互助、仁爱、团结、同情、孝慈、自律等,这是对儿童“根本”的塑造培养,其对儿童的积极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意义的。礼仪教育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基础素养。这些经典知识的灌输会让儿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这些传统美德,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和心境能让儿童学会理智地思考和比较,而非被激怒或过分沮丧。并且礼仪教育会指导学生在各种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处理各具特色的事件,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正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模糊的歧义信息),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回复他人,学会留给他人好的印象。解释偏差一类的问题很难被人们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但它们严重时引起的社交焦虑会带来攻击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并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儿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容易给他们日后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社交焦虑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与其用药物,各种生理、心理手段去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礼仪教育是预防、疏导,并塑造儿童社交的根本。因此,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作者:张文霞 赵灼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5]林丹彤,刘迪中.“社交礼仪”四维立体教学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67(13).

儿童礼仪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文明礼仪;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文明礼仪教育在前几年几乎是空白,同时受生活环境和地方陋习影响,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留守儿童。

现实社会中,学生中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过多地追求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而对文明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

②家庭交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频率少,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一般是通过电话进行,具有较长时间的间断性、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低等特点,家庭的教育功能缺位导致孩子社会化严重不足,致使留守儿童在行为与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问题。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

③社会关爱不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礼仪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校应承担起教育关心留守儿童的重任。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局面,甚至出现“道德危机”。因此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有章可循。学校可组织人员从“基本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编写礼仪校本教材,增设相关的课程,以使学生尽快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2.创设良好校园环境。结合人文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建设,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使礼仪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学校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

3.突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职能。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农村的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爱。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必须要突出家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及其他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如果他们确实没有抚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电话、书信、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家长不应将孩子的学习认定为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再次,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学习、考试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问题。

4.增强家校、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区、家庭、学校和政府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关工委、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直接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或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跟踪评测, 教给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督促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上一篇:演讲礼仪范文 下一篇:少儿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