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中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21:00:15

安全中级论文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区域治安环境以及安全防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现代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犯罪更趋智能化,手段更隐蔽,所以保证区域的安全必须从运用现代化的防盗报警技术。在现代化防盗报警技术中,红外技术有四大优点:环境适应性好,在夜间和恶劣天候下的工作能力优于可见光;隐蔽性好,不易扰;由于是靠目标和背景之间、目标各部分的温度和发射率差形成的红外辐射差进行探测,因而识别伪装目标的能力优于可见光;红外系统的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但有三大因素制约着其效果:目标的光谱特性;探测系统的性能;目标和探测口之间的环境和距离。所有探测技术的发展都有三个阶段:a.探测信号的强度,得到目标的"黑白照片",这是初级阶段;b.探测信号的强度和波长,得到目标的"彩色照片",达到中级阶段;c.探测信号强度、波长和相位,得到目标的"全息照片",这才达到探测技术的高级阶段。目前的红外技术处于其初级阶段的后期,正向中级阶段发展,其标志是研制出了双(多)色红外探测器,得到了目标热图象的"彩色照片"。可以预计,今后双色探测器将随单波段探测器及其配套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加快发展,并将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集成化的双色探测器有利用简化系统结构,能充分利用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的最新成果,便于器件焦平面化,其中HgCdTe合金系和各种量子阱/超晶格材料系统将得到重点发展。(2)采用焦平面器件,更好的满足系统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简化系?统结构,降低成本。(3)为明显的提高系统的性能,双色探测器将向大面阵和长线列发展。(4) 双波段系统将克服在光学设计和加工、信号处理和显示等方面的困难,缩小体积、减轻重量等,以便扩大其应用范围。 (5) 随材料、器件和系统技术的进步,双色探测器将向更多的光谱波段发展,既包括拓宽光谱波段,也包括将光谱波段划分成更为细致的波段,以获得目标的"彩色"热图象,更丰富、更精确、更可靠地得到目标的信息。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研究红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实现对象是被动红外防盗报警探测器。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主要包括对于硬件的构成以及软件的接入进行描述。通过51单片机、驱动电路、传感器、GSM等技术来进行设计与实现。

设计(论文)提纲及进度安排:

4月6日至4月25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知识

4月25日至5月15日

硬件实现、软件编写、进行方案论证

5月15日至6月10日

测试硬件、调试软件撰写毕业论文并征求导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的评议。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1]张玉香.新型遥控接收模块HS0o38〔J〕.无线电,1998,7

[2〕高茹云.通讯电子线路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华.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尤一鸣等.单片机总线扩展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11。

[5]蔡轶.通用遥控解码电路.电子技术1995 .1

[6]施德恒,郭峰光谱识别型激光警戒系统述评激光与红外l99929(l):9一13

[7]卢万欣,梁桂云,韩永林激光预警装置激光技术199218(3):180一183

[8]沙占友,王彦朋,孟志永等.单片机电路设计. 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10]付伟激光告警中的多元相关探测技术红外与激光技术1992(6):23一27

[11〕高茹云.通讯电子线路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2篇

四川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中级评审委员会设在省农机局,负责全省农业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部分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高级职称每年评审一次,中级职称每两年评审一次。现将我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及相关政策作简要介绍。

一、全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

四川省农业工程科技干部管理工作由省人事厅、省职改办领导,省农机局人事处负责管理工作。省农机局负责组织评审全省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属事业单位、受委托(市、州、县)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直属事业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农业部和省经委推荐、初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市、州农机局负责评审本地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上级推荐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县负责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

二、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象及评审范围

根据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川I职改[2000]37号文件精神,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干部职工根据条件可以申报任职资格;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干部身份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无确定身份的各类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系列已取得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均可以按文件要求申报评审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审范围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农业环境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与整治、农村能源工程等六个专业。凡从事上述专业的技术推广、使用管理、科技研究、生产制造、技术培训、技术监督、安全监理等的中级技术人员,只要符合有关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评审农业工程高级工程师职务。

三、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

担任工程师职务具备博士学位二年以上,或硕士学位四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五年以上,或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或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或省优秀专家称号的获得者.或获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或省部级星火奖一等奖项目的评分贡献者,或公开出版本专业著作一本(五万字以上)等,均可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其它申报条件可参照川1人职(1998)15号文件。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程序

农业工程高级技术职务申报程序:由本人向单位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单位同意后,按省农机局当年下发的有关申报文件要求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提供其它有关材料,经单位领导审核,写出推荐材料送市(州)职改办、农机局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审查、评审。个体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向当地县(市、区)职改办申请,经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

五、答辩的有关问题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人员必须参加答辩:不具备规定学历;虽达到规定学历但非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未达到规定任职年限;越级晋升:评委会及专业组根据评审需要要求答辩的人员,均需参加答辩。答辩重点了解申报人员掌握有关专业学识水平、该职务要求的基本技能以及本专业国内外动态等.并通过答辩核对有关情况。答辩结论为:优秀(有效期三年)、合格(有效期一年)、不合格(不能参加本次评审)。

六、外语及计算机要求

外语条件按照川I职改办(1999)53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外语等级分为:正高A级、副高B级、中级C级等,该文分别规定了外语免试、暂不作要求、考试必须合格及降低一个等次要求的各种条件。外语考试的有效期:A级4年,其余均为3年。考试不合格者.先评后补人员可作为下一年度考试前评聘职务的依据。

计算机条件按照川I职改(2000)9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分别为高级A等,中级B等,初级C等。有效期:A、B级5年,C级4年。文件提出了各等级对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要求及免试和暂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的人员范围。外语、计算机条件掌握,申报人员可根据自身条件参照以上文件执行对应的政策规定。免试人员、先评后补人员需提供相关的材料(如身份证)及证明,并由所在单位和市、州人事职改部门加盖鲜章。

七、评审材料的有关问题

申报人员必须报送材料如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一份;单位综合推荐意见、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各l5份。上报的评审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无误。论文著作一至二篇(独著或第一作者);成果证书、获奖证书;最高学历证明、外语成绩证明、计算机成绩证明、现任职资格证明复印件各一份;业绩贡献公示。

单位综合推荐意见和个人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的内容应当包括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政治表现、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主要业绩等,要求观点明确,文字在1000字以内.由推荐单位负责撰写并加盖公章。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煤矿;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支撑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智力基础。为规范人才工作程序,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真正搭起人才成长平台,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适应基层煤矿发展的人才队伍,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实力,为实现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人才保证。

结合芦沟煤矿实际,谈谈煤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问题。

一、芦沟煤矿人力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

芦沟煤矿是郑煤集团公司的骨干矿井之一,2009年6月份荣获”河南省文明煤矿”荣誉称号。年交利润一个多亿。现有在册员工2800人,各类员工文化、年龄、职称、技术水平结构特点如下:

按文化结构分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145人,占全矿员工总人数的5.2%;中专学历者204人,占7.3%;技校学历者212人,占7.59%;高中学历者292人,占14%;初中及以下学历者1842人,占65.81%。

按专业技术职称分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4人,占全矿员工总人数的0.14%;具有中级职称者21人,占0.75%。

按职业技术等级分类:工人技师19人,占全矿员工总人数的0.67%;高级技工114人,占4%;中级技工240人,占8.57%。

经分析,芦沟煤矿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了65.81%,绝大多数员工文化素质偏低;具有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不到1%,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芦沟煤矿未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目标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支撑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智力基础。为适应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芦沟煤矿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才是第一资本”的新理念,加大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力度,实施全方位人才竞争战略。具体要求是,全员学习,分级培训,八方引才,重点培养。全员学习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实施全员学习和终身教育。分级培训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建立以送外培训为主的特殊性、储备性管理型高级人才培训;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的适应性、提高性技能型中级人才培训;以基层单位自主培训为主的常规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型初级人才培训。八方引才主要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招聘引进企业急需的人才。重点培养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对紧缺的关键人才实行外引内培式重点培养。

三、具体做法

引 进

人才引进以急需的主体专业人才为主。(注:主体专业界定:采矿、地质、通风、安全、测量、机电、矿建等专业)

(一)引进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煤炭事业;身心健康,认同郑煤集团和芦沟矿企业文化;

2、具有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

3、年龄在40周岁以下。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急需紧缺人才,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以下。

(二)引进程序

1、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芦沟矿的长期发展和各系统的实际需要,编制年度需求计划,经矿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后,报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

2、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根据上报的需求计划,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3、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凡属矿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不受机构编制、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限制,实行单列管理。

培养

(一)人才培养采用“师带徒”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各部门或区队要为本单位工作年限不满三年的主体专业大中专毕业生指定1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作为其培养人,并与组织部门及被培养人签订培养目标协议,每个培养人同时培养的人数不得超过3人。

(二)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发展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以五年一个周期。在一个培养周期内,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要在工作技能、科研、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学历教育等方面实现一定目标。

1、工作技能方面: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本工作岗位上能够独挡一面或公认为某领域的业务骨干。

2、科研方面:能够独立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科研项目或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两年至少在部级刊物上发表一篇专业论文;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至少在CN刊物上发表一篇专业论文;具备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至少在集团公司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一篇专业论文(以上均限第一作者)。

3、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在技术职务晋升规定的年限内,70%以上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具备晋升中级任职资格的条件;40%以上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具备晋升高级任职资格的条件。

4、学历方面:规划五年内具有本专业本科及大专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占本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和60%。

(三)积极为主体专业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矿对获奖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和在CN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在主体专业岗位上工作的人员,通过个人自主选学等方式参加高一级本专业学历教育,在取得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后,按一定比例报销学费。

(四)积极采取措施,选拔推荐政府津贴、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行业学术技术带头候选人和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候选人,对取得一定学术技术称号人员,给予相应的政策性奖励。

(五)进一步做好集团公司杰出科技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科技标兵的选拔管理工作。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杰出科技人才10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0名,科技标兵100名。对于荣获集团公司杰出科技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标兵的人员,矿每月分别给予技术津贴。

结合矿发展实际,制定加强干部的培养、教育、管理的制度,全面落实大中专毕业生、科学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矿每年召开一次科技人才大会,对在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六)实行人才疗养制度。矿每年组织获得省管优秀专家、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集团公司杰出科技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标兵及各系统技术骨干外出疗养一次。

使用

(一)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分配到矿的大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到各基层区队。井下区队的大中专毕业生未被评聘上技术员岗位的,由队自行安排到班组,从班组基础工作做起;辅助或平地区队的大中专毕业生未被评聘上技术员岗位的,由队安排到班组顶岗。科室所需人员,原则上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技术员中选聘。

(二)各队根据工作实际,设1—2个技术员岗位和1个技术副队长岗位。150人以上区队可设2—3个技术员岗位。每个区队可设1个技术副队长岗位。

(三)各队技术员岗位由矿组织每年统一选聘,聘任条件、聘任职数根据当年情况确定。原则上先由所在队推荐,系统领导、业务部门、矿组干科组织考核其理论和实际业务水平的综合得分,高分者提交矿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按聘任办法执行。

(四)技术员各项待遇比照本区队(系统)跟班副队长或班组长执行,技术副队长各项待遇比照本区队(系统)常务副队长执行。

(五)集团公司培养的紧缺人才分配到矿的纳入到矿人才管理,在待遇、管理、使用等方面视同全日制普通大中专毕业生。

(七)根据知识化、专业化的需要,每年要有计划地选聘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班组长、科队长和支部书记。

(八)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轮岗培养,各系统根据实际,制定岗位交流办法,每年交流岗位人数不少于总岗位数的20%。

(九)完善双轨制晋升渠道,鼓励高层次的主体专业人才扎根生产一线,服务安全生产。

管理

(一)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请假超过15天者,请假手续必须到矿组干科备案。对连续3月请假不上班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要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解聘手续。对管理人员不作为造成专业人员流失或流失人员未能及时办理解聘手续的将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各科室、区队培养计划要具体,责任到人,按照培养目标完成情况,制订对培养人的奖惩办法。各科室、区队对人才的培养、使用情况将纳入到执行力考核体系。矿组干部门每年对全矿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一次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使用提拔的依据。

(三)矿组干部门建立人才培养档案,每半年对人才状况进行重新统计、分析,并以表格形式上报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及时反映本单位人才现状。

总之,人才工作的目标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为核心,以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发为重点,以培养和用好人才为主线,以优化人才队伍、提供优质服务为保证,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实现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4篇

一、芦沟煤矿人力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

芦沟煤矿是郑煤集团公司的骨干矿井之一,2009年6月份荣获”河南省文明煤矿”荣誉称号。年交利润一个多亿。现有在册员工2800人,各类员工文化、年龄、职称、技术水平结构特点如下:

按文化结构分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145人,占全矿员工总人数的5.2%;中专学历者204人,占7.3%;技校学历者212人,占7.59%;高中学历者292人,占14%;初中及以下学历者1842人,占65.81%。按专业技术职称分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4人,占全矿员工总人数的0.14%;具有中级职称者21人,占0.75%。

按职业技术等级分类:工人技师19人,占全矿员工总人数的0.67%;高级技工114人,占4%;中级技工240人,占8.57%。经分析,芦沟煤矿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了65.81%,绝大多数员工文化素质偏低;具有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不到1%,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芦沟煤矿未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目标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支撑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智力基础。为适应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芦沟煤矿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才是第一资本”的新理念,加大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力度,实施全方位人才竞争战略。具体要求是,全员学习,分级培训,八方引才,重点培养。全员学习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实施全员学习和终身教育。分级培训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建立以送外培训为主的特殊性、储备性管理型高级人才培训;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的适应性、提高性技能型中级人才培训;以基层单位自主培训为主的常规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型初级人才培训。八方引才主要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招聘引进企业急需的人才。重点培养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对紧缺的关键人才实行外引内培式重点培养。

三、具体做法

引 进

人才引进以急需的主体专业人才为主。(注:主体专业界定:采矿、地质、通风、安全、测量、机电、矿建等专业)

(一)引进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煤炭事业;身心健康,认同郑煤集团和芦沟矿企业文化;

2、具有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

3、年龄在40周岁以下。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急需紧缺人才,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以下。

(二)引进程序

1、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芦沟矿的长期发展和各系统的实际需要,编制年度需求计划,经矿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后,报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

2、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根据上报的需求计划,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3、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凡属矿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不受机构编制、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限制,实行单列管理。

培 养

(一)人才培养采用“师带徒”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各部门或区队要为本单位工作年限不满三年的主体专业大中专毕业生指定1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作为其培养人,并与组织部门及被培养人签订培养目标协议,每个培养人同时培养的人数不得超过3人。

(二)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发展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以五年一个周期。在一个培养周期内,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要在工作技能、科研、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学历教育等方面实现一定目标。

1、工作技能方面: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本工作岗位上能够独挡一面或公认为某领域的业务骨干。

2、科研方面:能够独立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科研项目或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两年至少在部级刊物上发表一篇专业论文;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至少在CN刊物上发表一篇专业论文;具备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至少在集团公司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一篇专业论文(以上均限第一作者)。

3、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在技术职务晋升规定的年限内,70%以上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具备晋升中级任职资格的条件;40%以上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具备晋升高级任职资格的条件。

4、学历方面:规划五年内具有本专业本科及大专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占本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和60%。

(三)积极为主体专业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矿对获奖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和在CN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在主体专业岗位上工作的人员,通过个人自主选学等方式参加高一级本专业学历教育,在取得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后,按一定比例报销学费。

(四)积极采取措施,选拔推荐政府津贴、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行业学术技术带头候选人和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候选人,对取得一定学术技术称号人员,给予相应的政策性奖励。

(五)进一步做好集团公司杰出科技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科技标兵的选拔管理工作。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杰出科技人才10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0名,科技标兵100名。对于荣获集团公司杰出科技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标兵的人员,矿每月分别给予技术津贴。

结合矿发展实际,制定加强干部的培养、教育、管理的制度,全面落实大中专毕业生、科学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矿每年召开一次科技人才大会,对在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六)实行人才疗养制度。矿每年组织获得省管优秀专家、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集团公司杰出科技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标兵及各系统技术骨干外出疗养一次。

使 用

(一)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分配到矿的大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到各基层区队。井下区队的大中专毕业生未被评聘上技术员岗位的,由队自行安排到班组,从班组基础工作做起;辅助或平地区队的大中专毕业生未被评聘上技术员岗位的,由队安排到班组顶岗。科室所需人员,原则上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技术员中选聘。

(二)各队根据工作实际,设1—2个技术员岗位和1个技术副队长岗位。150人以上区队可设2—3个技术员岗位。每个区队可设1个技术副队长岗位。

(三)各队技术员岗位由矿组织每年统一选聘,聘任条件、聘任职数根据当年情况确定。原则上先由所在队推荐,系统领导、业务部门、矿组干科组织考核其理论和实际业务水平的综合得分,高分者提交矿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按聘任办法执行。

(四)技术员各项待遇比照本区队(系统)跟班副队长或班组长执行,技术副队长各项待遇比照本区队(系统)常务副队长执行。

(五)集团公司培养的紧缺人才分配到矿的纳入到矿人才管理,在待遇、管理、使用等方面视同全日制普通大中专毕业生。

(七)根据知识化、专业化的需要,每年要有计划地选聘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班组长、科队长和支部书记。

(八)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轮岗培养,各系统根据实际,制定岗位交流办法,每年交流岗位人数不少于总岗位数的20%。

(九)完善双轨制晋升渠道,鼓励高层次的主体专业人才扎根生产一线,服务安全生产。

管 理

(一)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请假超过15天者,请假手续必须到矿组干科备案。对连续3月请假不上班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要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解聘手续。对管理人员不作为造成专业人员流失或流失人员未能及时办理解聘手续的将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各科室、区队培养计划要具体,责任到人,按照培养目标完成情况,制订对培养人的奖惩办法。各科室、区队对人才的培养、使用情况将纳入到执行力考核体系。矿组干部门每年对全矿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一次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使用提拔的依据。

(三)矿组干部门建立人才培养档案,每半年对人才状况进行重新统计、分析,并以表格形式上报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及时反映本单位人才现状。

总之,人才工作的目标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为核心,以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发为重点,以培养和用好人才为主线,以优化人才队伍、提供优质服务为保证,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实现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状 高职院校 煤炭主体专业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李鲜玲(1968- ),女,陕西武功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张志平(1953- ),男,陕西富平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学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陕西 咸阳 71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煤炭教育协会2010年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中煤教协[2010]40号,项目编号:1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82-02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煤炭行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行业向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等方向发展的趋势,必然对为煤炭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煤炭主体专业教师(Professional teachers of coal subject,简称PTCS)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高职院校PTCS队伍状况如何,能否满足煤炭行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直接关系到煤炭行业的发展和我国的能源安全。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PTCS队伍现状展开调查。

一、高职院校PTCS队伍现状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随机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395份,其中有效问卷392份。访谈主要对象是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务管理人员和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调查涉及陕西、河南、山西、重庆、新疆、内蒙煤炭类高职院校的采矿技术类、安全工程类、地质勘查类等15个专业。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高职院校PTCS队伍的现状。

1.教师的年龄结构。在调查的PTCS中,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60岁的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26.02%、15.05%、28.32%、30.61%,见图1。

2.教师的学历结构。大专及以下学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博士学历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1.53%、53.57%、39.29%、5.61%。

3.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被调查的PTCS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讲和未定职称的,分别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59%、29.59%、33.42%、28.06%和4.34%。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大体各占33%。

4.教师队伍来源。大学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企业中调入、从其他单位调入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78.32%、16.07%和5.61%。毕业院校为非师范类煤炭院校、非煤炭类师范院校、其他院校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55.61%、8.93%和35.46%。

5.教师所学专业的切合度。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专业完全一致、基本一致、不一致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58.16%、39.80%和2.04%。

6.煤炭主体专业的师生比。截至2010年5月30日,陕西、河南、山西、重庆、新疆、内蒙古高职院校煤炭主体专业师生比分别为1∶54、1∶63、1∶18、1∶34、1∶33和1∶29。

7.教师授课门数。近两年承担一门、两门、三门、四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6.63%、38.78%、33.67%和20.92%, 见图2。

8.教师授课工作量。近两年,人均每周承担的理论课课时数在10课时以下、10~15课时、16~20课时、20课时以上教师,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15.56%、41.33%、34.44%和9.18%,实训实习课时基本与理论课时相当。

9.教师的科研项目。近3年没有参与科研项目、参与1项、2项、3项及其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4.39%、32.14%、15.82%和7.65%,见图3。

10.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近3年未公开、公开发表1~2篇、公开发表3~4篇、公开发表5篇及5篇以上论文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1.43%、46.68%、23.21%、8.67%。

11.教师培训的次数。近3年,未参加过培训、参加过1次、2次、3次及以上培训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27.04%、38.78%、26.02%、8.16%。从不同学院来看,有的高职院校PTCS基本上都参加过培训,并且培训次数较多,而另外一些高职院校PTCS不论从培训人数还是从培训次数上来说,相对较少。

12.教师参加培训的途径。学院安排、自己争取并经学院同意、纯属自己个人行为的人数分别占参加培训的被调查对象总数的62.24%、31.82%、3.85%。

13.教师对社会地位的满意度。与其他教师相比,对高职教师社会地位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极不满意的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59%、17.86%、16.33%、55.61%、5.61%。

14.教师对学院提供教学条件的满意度。对于学院提供的教学条件,表示十分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十分不满意的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1.02%、12.76%、58.67%、25.00%和2.55%。

15.教师对学院在培训方面工作的满意度。对学院在培训教师方面的工作,表示十分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十分不满意的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1.53%、19.39%、27.04%、44.64%和7.65%,

16.教师对学院在科研方面提供支持的满意度。对学院在科研方面提供的支持,表示十分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的分别有8人、59人、181人、126人和16人,有2个人对此未表示态度。

17.教师对收入的满意度。在被调查的PTCS中,对自己的收入水平十分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十分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1.02%、15.82%、44.88%、31.63%和7.14%,见图4。

18.教师对培训的诉求。如果有培训机会,愿意进行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实践技能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8人、196人、142人,36人愿意进行其他培训。

19.教师对岗位的诉求。对于校内工作岗位选择,295人仍然选择教师岗位,占被调查对象的 68.88%,有92人愿意选择管理岗位,很少有人选择后勤岗位。

二、高职院校PTCS队伍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高职院校PTCS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PTCS队伍的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有提升的空间。本次调查数据显示,PTCS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已经达到44.90%,已经高于教育部办公厅提出的35%的目标。但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PTCS队伍学历结构提升仍有一定空间。

2.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PTCS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及以下的比例分别是34.14%、33.42%、32.40%。正常情况下,合理的职称结构应当是高级职称的比例略低于中级职称的比例,中级职称的比例略低于初级职称的比例,但PTCS职称比例恰好倒过来了。

3.PTCS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PTCS在近两年内承担三门以上课程的教师占54.59%;周平均理论授课在16课时以上的占43.62%;被调查的高职学院煤炭主体专业教师与煤炭主体专业在校生的比例基本上都低于1∶18,有的甚至达到1∶63,生师比偏高。教师不仅代课门数多,周课时量大,而且每位教师指导教育的学生数多。大学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煤炭主体专业教学的占PTCS的78.32%;部分教师从事的专业与所学专业不很切合。教师来源的学院化、所从事的专业与所学专业未完全切合,都表明高职院校PTCS“双师型”人才严重缺乏。

4.PTCS年龄断层明显。30~39岁教师所占的比例近乎其他年龄段教师所占比例的一半,表明高职院校PTCS队伍中30~39岁的教师数量明显偏少,年龄断层明显。

5.PTCS科研水平较低,对学院提供的科研条件基本满意,但满意度不高。近3年,44.39%的PTCS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21.43%的PTCS未公开发表过论文,平均每位教师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不足一篇,说明高职院校PTCS科研水平整体较低。62.76%的PTCS对学院提供的科研条件满意,但仍有36.73%的PTCS对此表示不满。

6.PTCS热爱教学岗位,对其收入和学院提供的教学条件基本满意,但对其社会地位和学院在培训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不高。75.26%的教师在可能进行岗位选择的时候仍愿意选择教学岗位;对于其目前的收入61.72%的教师表示满意;对于学院提供的教学条件72.45%的教师表示满意,表明多数PTCS是热爱教学岗位的。但教师对其社会地位满意度和学院在培训工作方面的满意度仅有38.78%和47.71%,满意度低。

三、建议

要解决高职院校PTCS队伍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1.在政府层面上。首先要制定煤炭主体专业教师人力资源规划。加强需求预测,使高职院校PTCS的数量和质量动态的符合煤炭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次,完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的要求,而且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教育教学知识要求以及企业经历、专业实践经验要求,实行严格的高职教师资格考试,确保新入职的PTCS教师符合煤炭主体专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再次,在立法上保证高职教师的收入和待遇。实行职业教育公务员制度,使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完全按国家公务员施行,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让高职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才能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从事高职教育。最后,健全 PTCS的培训体系,严格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资质审查,根据社会对PTCS需要,组织专家编写培训大纲,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标准,建立培训试题库。

2.在煤炭高职院校层面上。首先,要高度重视PTCS队伍建设。把PTCS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院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切忌为了迎接评估、检查搞教师队伍建设的面子工程。其次,充分发挥本院煤炭主体专业学术带头人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学院可以通过内部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组建项目团队,在承担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并逐步将团队的规模和能力进行放大。再次,强化校本培训。充分发挥高职学院现有资源优势,利用本校教学名师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快速胜任教学工作需要。最后,建立有效的PTCS的评价、激励制度。把教师承担课程的门数、工作量、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接受培训等纳入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吸纳PTCS参与学校的管理。高职院校PTCS队伍现状调查,摸清了PTCS队伍的情况,发现了PTCS队伍存在的问题,为加强高职院校PTCS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Z].2007-01-22.

[2]王振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地位界定问题及其完善路径[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9).

[3]王姬.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4]张海云.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6篇

《时代名流》自2009年总第二十六期起,先后推出了刘胡乐律师事务所主任万立、执行主任熊斌(2009年总第三十二期)、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2009年总第三十三期)、云南颐高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永泉(2009年总第三十三期)等法界精英的专访,在政界、商界和学界及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作为法律一线的精英,他们是国家法律的执行人,社会正义的维护者,社会良知的守护神。他们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他们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他们谦逊文明、勤勉敬业,他们泾渭分明、不偏不倚,他们明察秋毫、伸张正义。记者们没有理由不秉笔直书,尽力讴歌这些活跃在法律一线的先锋和名流们。同时基于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开办“法界名流”栏目,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入刊理由:

自2000年6月杨照民担任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以来,历经磨砺的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赢得了“全国优秀法院”的殊荣,更以贴近群众、关怀民生的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称颂,曲靖中院因此成为了云南省司法系统中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同时,杨照民院长以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结合自己司法工作的实际,笔耕不辍,写作了多篇法学论文,编辑出版了多本法学专著;杨院长不断推进法院改革,不断创新司法为民的服务机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此刻,让我们走近这位学识渊博、待人亲切的西部中院院长,一睹他令人崇敬的风采。

走入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大楼,宽敞的大厅四壁装饰着的壁画默默诉说着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精神诉求。

那是象征着公平正义的女神,手持天平和宝剑,捍卫法律的尊严;那是象征着欧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和中华法系的图腾,标示着法律发展的曲折历程和丰厚积淀;那是象征着曲靖市特色的电厂、矿产……于无声处彰显着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杨照民院长的办公室里,整整一面墙的书柜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那是他多年的收藏和作品,更是他在工作中勤于钻研的见证,而墙面上挂着的书法作品更是展现了他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杨院长和记者聊起了曲靖中院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带着儒雅亲切的笑容,从容淡定,却是信心满怀的自豪。的确,在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荣誉室里,记者看到了太多的奖状和奖杯:中央综治委授予的全国核查纠正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工作先进集体;最高人民法院授予的全国优秀法院和全国刑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中共云南省委授予的全省政法队伍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全省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争创档案五星级标准工作顺利通过考评验收等等。而曲靖中级人民法院和杨照民院长则连续七年被省高院授予党风廉政建设一等奖,更不要说2008年底获得的“全国优秀法院”的光荣称号了。杨院长指着那块金色的“全国优秀法院”牌匾笑着说,全国获此殊荣的中级法院仅有三家而已……

这不过是已经过去的2008年曲靖市中院获得的荣誉,2009年初,曲靖中院机关即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回首过去的荣誉让人沉醉,更撩拨着记者好奇心的是在这些光辉的成就背后蕴藏着的深层原因,那是曲靖中院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实在司法管出创意

2000年6月,杨照民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局来到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曲靖,开始担任曲靖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职。上任伊始,杨照民院长便秉承超越自我、改革创新的精神带领曲靖中法院踏上了加强法院内部政务、事务管理,审判部门专司审判的精英化道路。

2001年4月,杨照民院长在云南全省率先提出了“大立案”审判流程管理改革。这是一个权责明确、分工合理、制衡互补、廉洁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从根本上遏制超审限现象的发生,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审判工作能实现良性循环。

经过了六、七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到2006年9月,云南全省立案工作会再次在曲靖召开,全面推行了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大立案”经验,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才终于建立起了真正的审判质效管理体系这一新型的审判管理模式。

据杨照民院长介绍,所谓审判质效管理体系是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为价值取向和总体目标,以分权制衡的审判权架构、程序化、系统化的流程管理,科学权威的执行制度体系及制度化的司法评估体系为主要内容,以审判委员会、合议庭为核心的审判责任制度以及当事人举证、法官居中裁判为主要形式,以无错案、无超审限、无违法违纪为基本要求的具有审判工作特点,适用审判工作的审判运行机制。曲靖中院将这一模式称之为分权制衡、流程管理、质量评查、执行管理“四位一体”质效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建立起来后,过去审判工作中的常有的程序性错误、失误现象便没有再出现过。

具体说来,审判质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即“三分立”为表现形式的司法权内部分权制衡;二是系统化、程序化的审判流程管理,案件办理流程各个环节实现了“十统一、五规范”,杜绝了案件超审限和超期羁押问题,审判效率明显提高;三是司法评估制度和审判责任制度系列,建立了以案件质量评查为核心的一系列审判能力考核评估体系,对案件质量实行与年终岗位考评、公务员考核、后备干部选拔和干部晋职晋级、评先报功等“五挂钩”,审判质量明显提高,司法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执行制度体系建设,建立了维护司法公信的执行制度体系,执行工作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司法权威进一步树立。从2003年开始,曲靖中级人民法院没有再出现“抽屉案”等故意或过失违反程序的情形,法官的司法行为受到了有效的规范和约束,法官的司法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科学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加上目标的高标准、具体化,法官的责任意识增强,办案节奏明显加快,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从2001年起一直持续保持了“无错案、无超审限和无重大违法违纪”的“三无”法院记录,主要办案业务指标实现“三增三降”,即收案数、结案数、调撤率持续增长,上诉数、改判数、发回重审数持续下降。为此,云南省高院许前飞院长等多位领导多次到曲靖调研,对这一具有曲靖特色的“审判质效管理”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如今,不仅文山、普洱等云南不少州市法院都来曲靖中级人民法院观摩学习,连黔西南等地的多家州市法院也专程来曲靖考察和学习。

青少年犯罪总是让人分外痛心和惋惜,亦是一个困扰全世界司法系统的棘手难题,它考验着一个司法体系对人性化最深沉的理解。为此,20多年来,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致力于不断完善、创新少年审判工作方式,逐步形成了少年审判网络健全,庭前、庭中和庭后帮教机制完善的成熟审判机制,这一机制被称为“爱心三帮教”爱心工作模式。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曲靖两级法院对未成年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适用缓刑的500余人,无一人重新犯罪,其中符合就学条件的失足少年全部重返校园。

2005 年3月,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少年审判工作中的做法被中央文明委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奖。2006年8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370多个中级人民法院中,确定了17个“独立建制的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试点单位”,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其中之一。在2006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命名表彰大会上,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再次被、中央综治办等13个国家部委联合授予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荣誉称号。2008年2月28日、29日,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指导小组办公室在曲靖召开了全国试点法院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民事案件工作座谈会,由此,具有曲靖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审判方式的影响面进一步扩大。

罗列了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获得的奖项或许显得太冰冷,而那一个个被隐去了名字的失足少年则在他们的人生中默默感激着满怀爱心的法官们。也许,这才是曲靖中院对青少年犯罪审判工作不断创新改革的强大动力。

纵观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多年来的改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不断改善内部微观管理,事无巨细,只以规范和程序为标尺,于是司法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司法公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维系。可以这样说,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多年来的创新改革已经得到了领导的肯定、百姓的拥戴和同行的借鉴,正如云南省高院院长许前飞所说:“我信了,曲靖法院在审判质效和内部管理方面的理念值得全省法院学习、借鉴,曲靖中院的工作抓得实,做了大量实在的工作。”

制度建设无止境,规范管理无尽头。无论是“四位一体”的审判质效管理模式还是53项内部管理制度,都不能作为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改革的终点。站在新的起点上,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仍然需要秉持一种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因时而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推动法院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情系民生 融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集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有机统一于“党的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一整体。这“三个至上”是推进人民司法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杨照民院长在领导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改革创新中,正是牢牢把握了这“三个至上”的根本要求,紧紧围绕着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提出的“五个着力”,结合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指定为全国少年审判工作试点和全国多元化民间纠纷解决试点的实际,全面推行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机制“宣威模式”、 大巡回网络“3+1”维稳模式(巡回法庭)、民事案件速裁等“四项”民生工作,初步建立起统一协调、良性互动、功能互补、程序衔接、彼此支持的民生工作机制。

这还得从已经在全省推广的“宣威模式”说起。

2008年底,全国进行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在此期间,曲靖共清理出执行积案6915件,其中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高达4905件,占全市列入“清积”案件总数的70.9%。该类案件数量巨大,严重影响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开展。于是,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把消化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作为圆满实现“清积”活动各项目标任务的先决条件,将缓解全社会关注的“执行难”问题和“执行难”导致的“生存难”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着力在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的执行思路、方式方法上进行探索。

在云南省高院和曲靖市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在省高院许前飞院长的亲自指导下,曲靖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法院推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部门衔接,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涉诉特困救助机制,专门救助“穷尽执行手段,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导致案件不能执行而终结,陷入灾害、疾病和贫困的申请执行人以及特殊困难的刑事被害人”。

在经历了论证、试点、调研、协调等一系列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之后,“宣威模式”才正式成形。这一模式将注意力集中于涉诉特困群体,以人道主义的大爱精神,带着党和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真切关怀,结合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到半年时间就建立了起来。它是一个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法院推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部门衔接,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对涉诉困难群体执行救助的长效机制。

仅仅有一个良好的愿望难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救助机制,那么实行“宣威模式”所需要的救助资金从哪里来,决定了这一模式能走多远,能为多少特困群众提供救助。据曲靖中院的法官介绍,用于涉诉特困群体救助的资金由政府支持和社会捐助构成,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由法院负责对实施救助人员的申请受理和审核上报。2008年10月,宣威市政府即拨出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设立执行救助金专户,设立于宣威市财政局,由民政局专人管理,并每年安排5万元财政预算充实救助金专户。同时,云南省高院和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也分别注入30万元和10万元。截止2009年1月19日,曲靖全市9个县市区和市本级共筹集到位启动资金431.71万元,9个县市区财政分别安排年度预算资金,多则50万元,最低为2万元。截止记者采访时,曲靖两级共发放救助金396.50万元,纳入低保239人,纳入医保223人,共救助1305人,裁定终结执行案件932件,占全部无财产案件的19%。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一模式是建立在政府主导、多部门积极配合基础之上的一项民生创新工程,它极大的凸显了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切实帮扶。手捧救助金走入大学校门的孙云龙,或者领取了3000元救助金的浦周兰老人,或者饱含热泪给云南省高院许前飞院长写下感谢信的范廷选……这些“宣威模式”的受益者就是涉诉特困群体救助模式最好的注解,就是继续深入推广“宣威模式”的意义之所在,让更多的涉诉特困群体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工作要做到位,做到细节之处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为此,曲靖两级法院在“清积”工作中积极探索,钻研出了许多方式,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了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的有效解决。比如,将服刑人员积极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情形作为其积极改造、悔罪自新的一种积极表现,在减刑、假释方面予以参考。这种工作方式所产生的积极后果就是截止2009年5月7日,列入曲靖全市“清积”活动的4905件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全部执结。

经过了成功的试点工作之后,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11月27日至28日举办辖区9个基层法院院长、派出人民法庭庭长、中院民事及综合部门领导参加的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等?“三项工作”促进会,两级法院正式全面推进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宣威模式”。2008年12月29日,省委常委会议听取了对涉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助的工作汇报,对“宣威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至此,“宣威模式”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09年5月7日,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民政厅在曲靖联合召开了“全省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会议”,制定了《云南省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办法》在全省推广实施,标志着具有曲靖特色的执行救助“宣威模式”在云南全面推进。

“宣威模式”这一项创新之举,不仅解决了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困难,体现了法院对涉诉特困人员的人文关怀,还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广为诟病的 “执行难”问题;更好地关注了民生、保障了民生和服务了民生,对促进和谐、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省高院院长许前飞“深入到老百姓中间立案,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的倡导之下,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还创新了多种方式,以全面推进服务型法院建设工作。开展巡回审判,推进民事速裁,化解案件,实现便民诉讼是曲靖中院对司法为民精神的多项重要实践。

为使司法工作切实承担起关注弱势群体、服务基层民众的责任,坚持“便利人民群众诉讼”的原则,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农村,在市委政法委的统一领导下,将巡回办案庭与农村基层的警务室、调解室、综治室有机结合,构建了具有曲靖特色的“3+1”维稳模式,形成了以乡镇为依托,以各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集镇为辐射点的巡回审判网络。截止目前,开展巡回审判试点工作的沾益法院,人民法庭巡回办案率达89.33%,法院机关巡回办案率达66.8%。通过巡回办案,案件的调解率、当庭宣判率、一次开庭率、审执结合率明显上升,涉诉率明显下降。

推行民事速裁,可以有效提高司法工作的效率。速裁机制是在案件繁简分流的基础上,依法采用方便快捷的审判方式,以较短的诉讼周期、较低的诉讼成本,对简单民事纠纷进行快速裁决,优质高效地解决纠纷。在麒麟区法院的试点工作中,设立速裁组,确定了婚姻家庭类纠纷案件、民间借贷、租赁、借用、简易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等10类案件作为可适用速裁程序的民事案件范围,依法做到快速立案、快速调解、快速审理、快速结案。同时适用便民、高效的流程,尽量在答辩期限、证据主张、审理周期、开庭方式、处理方式上体现便民、利民原则。据司法统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的案件在80%以上,个别中心法庭已高达98%,而采用巡回审判、电话预约、便民诉讼接待等司法为民措施的占总收案数的94%,采用速裁的平均结案周期仅为25天,最快的当天立案,当天结案,有效地提高了司法效率。

积极排查化解案件也是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曲靖中院为此也下了很大功夫。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减少缠访、闹访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曲靖中院明确把办案的社会效果和判后释疑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考核,从立案、审判、执行、申诉复查等各个环节上预防涉诉案件发生,内部实行涉诉案件处理全市“一盘棋”,推出院长“家访”零距离办理涉诉案件制度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变群众上访为法官下访。2008年,根据中央省市政法委开展排查化解重信重访专项行动的部署,中院成立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对重信重访案件按照一案一个工作组、一个责任人、一个包案领导、一个具体责任人和一个协查法官的方式进行包案,随后按照包案领导与上访人见卷宗、见承办人和见上访人的“三见面”的方式开展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当杨照民院长一一细数他在曲靖市中级法院院长任上近10年光阴,让记者时时感受到的就是,每一项服务民生的改革措施背后都凝聚着杨照民院长对人民群众的一片深情;每一天细致的工作之中都凝聚着杨照民院长对云南司法建设的一片赤诚。杨照民院长以他勤恳的工作践行着司法为民的信条,在建设服务型法院的道路上进行不断地超越。

穷学不止 力臻完美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被誉为学习型法官的杨照民院长深深的体悟到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乐趣和意义。在杨院长从事司法工作的数十年中,他一直勤于钻研,结合自己多年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刻的思索着中国法治的深沉内涵和司法工作发展完善的方向。

杨照民院长多年来学术科研可谓硕果累累,不胜枚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10大重点调研课题争标活动中,以杨照民院长为课题组长的《关于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调研课题顺利中标并通过验收,这是西部中级法院院首次申请到的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

2006年5月,他的《法律殿堂里的实践与探索》公开出版发行。这是一本精选了杨照民院长各类法学探索及法院工作实践文章的法学专著,作为为云南省法院文化建设,特别是以提高法律思维能力为主的理论研讨成果。

2008年11月18日,由省高院院长许前飞亲自作序、市委书记赵立雄、市长岳跃生等领导题词的曲靖政法系统首部专业志、部门志――《曲靖市法院志》,正式出版发行,其中收集珍贵图片近200余幅,其色图片130多幅,文字80余万字。

杨照民院长不仅自己勤奋严谨、乐于钻研,他还将这种学习进取的风气贯彻在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之中,带领曲靖中院的全体干警努力构筑终生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法院。

云南曲靖市地处云南东隅,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文化厚重之地,以“入滇锁钥”著称于世,享有“珠江源头第一市”的美誉。杨照民院长介绍说,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一个西部法院,能够连续通过举办主题研讨活动的形式,提高法院的管理能力和法官的司法能力,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值得充分肯定和提倡。这是在曲靖法院系统“司法能力建设”研讨会上,最高人民法院法学研究所专门发来贺电,以示肯定和祝贺。

自2002年以来,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开始致力于构建学习型法院。曲靖中院针对法官学历层次较多停留在专科层面的实际,与云南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迄今已有百余位工作人员参加了云南大学本科法学专业学习,81人参加了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的学习,12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3年起,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开辟一年一度的学术论坛活动,这又是云南省内开先河之举。论坛要求每位法官围绕论坛主题撰写一篇调研论文或一篇好法律文书。由云南大学、云南省高院、曲靖社科院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团对调研文章进行投票、评比、表彰。此举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的调研热情、学习激情。其中2005年8月29日举办的第二届主题为“司法能力建设”研讨会,仅2个月就收到论文166篇,其中10篇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选报参加全国法院第17届学术论文研讨会。为把法院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境界,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07年举办第三届主题为“创建曲靖法院文化的品牌,塑造曲靖法官灵魂”的文化建设研讨活动,并将2007年定为文化建设年,举办了一系列的法院文化建设活动。 至今,曲靖中院已成功举办“司法为民”、“司法能力建设”、“文化建院”三届论坛,全省“‘麒麟杯’司法为民有奖征文”及一篇好调研文章等“五个一”评比等四项活动,形成了具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五本论文集、一本外宣文集和一本学习心得文章汇编。

2004年9月,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再次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签定文化建院教学实践基地协议,法院为校方学生实习和教授调研提供平台,校方则为法院法官培训和指导论文,这一协作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为了鼓励全体曲靖中级人民法院全体人员的学习热情,曲靖中院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激励机制。面对法官、法官助理、执行员、书记员、司法警察和其他行政后勤人员等各种不同的岗位,制定了详尽的分类培训体系,以确保全体人员能够及时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更新。对于在职人员,提出了40岁以下的人员必须完成法律本科学历的要求,以确保法官知识结构体系得到深层次的提高。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业务素质,经常性地开展庭审观摩、法律文书写作、书记员记录等岗位技能竞赛,并将每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成绩等与年度考核、任职定级、职务晋升挂钩。为了满足法官们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的需要,曲靖中院还投入大量资金建起局域网和购买法学书籍、音像资料,构筑起了学习资源共享的完整体系,为全体人员的学习建立起了物质保障。在这样行之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促进下,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内,爱学习的风气日盛,大家寻案例、找选题、查资料、写论文,一方面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由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提升了曲靖中院的整体法学素养和理论水平。而今,曲靖中院已经形成了全员性、多层次、专业化的学习体系,正逐步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单项学习向综合学习、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翻开一本本《滇东法苑》,点击曲靖法院网上的一篇篇文章……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目前,《代表委员联络通讯》《滇东法苑》《法院宣传集锦》和曲靖法院网()已经成为曲靖全市法官学术交流及外宣培训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宣传、监督司法工作的重要窗口。

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还以大立案为依托,实行“三权”分离,强化审限管理,打造“效率”品牌;以审判质量评估管理体系为核心,构筑审判质效体系,打造“公正”品牌;以队伍建设为根本,着力提高执业技能,打造“人才”品牌;以司法为民为宗旨,在司法维权、司法便民、利民上下功夫,突出少年审判特色,打造“爱心”品牌;在案件审理中,高度重视调解对缓和矛盾、化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打造“调解”品牌。积极参加“文明单位” “青年文明号” “巾帼建功”等创建活动,推进法院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举办运动会、法官论坛、论文研讨会、文艺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工作人员精神生活,提高了工作人员文化素养,增进了团队精神,展示了队伍风采,树立了法院形象。

正是在学习型法官杨照民院长的带领之下,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全体人员都在不断学习进步之中,每一位法官都在精心调研,每一位法官都在法学事务上日臻完善。坚强有力的文化建设正在蓬勃发展,而这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廉明清正称道人心

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杨照民院长在党风廉政工作方面更是为人所称道。他自上任伊始便以一句“以我为标杆,大家看我的”开始了他为人表率的法官从业历程。而正因为有了自律,有了表率,杨照民院长在廉政工作中的要求和标准就更有说服力,更赢得了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全体人员的一致认同,让他们真心信服和不懈追随。

杨照民院长和曲靖中院党组时时从公正执法、廉洁自律、遵章守纪三个方面入手,以“从我做起,向我看齐,以我为镜”为原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他常说:“审判权是人民给的,我们决不能违背自己的职责和良知,我们要用廉洁来诠释对法律的忠诚。” 杨照民院长总是带头“吾日三省吾身”,向组织交心,与同志谈心,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注重从下属和群众的言谈中觉察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一把手”。同时,曲靖中院重点抓住“一把手”履行班子成员的教育管理职责,及时有效地解决班子和班子成员存在的问题,推进班子的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集体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为全市法院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谁不带头就不让他当头,谁不负责就让他担责,谁不抓落实就落实他”,这句话是杨照民院长对曲靖市中院中层干部的要求,虽然文字朴素,但是却是一个实实在在强化“执行力”的高要求。

“不公不正枉掌天平、顾亲顾情愧持准绳、贪财贪杯有污国徽。”杨照民院长如是说。在司法工作中,曲靖中级人民法院坚持按照?“审判执行工作创新管理机制,统一标准,防范自由裁量权滥用。同时,规范司法行为,实施干警配偶、子女从业报告制度,落实案件过问登记制度、回避制度、坚决遏制内部说情风”的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将党风廉政责任制与审判工作一起研究、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和考核,着力“以学养廉” “以制治廉” “以监治廉”风气的营造和养成以“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树形象和创一流”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廉政建设基本思路和工作格局。建立起以“一岗双责”为主的院领导、党组成员联系基层法院负责制,法官思想政治工作疑难问题报告制,队伍建设状况定期分析制十项党风廉政等十项党风廉政工作制度,促进了监管关口前移;建立和完善“以提高案件质量为目标,以纠防结合、标本兼治为手段,以查错、纠错、评错、罚错四位一体为内容”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模式,构建起“跟踪管理、评查监督”的格局,做到对案件从立案到审结、执行等进行全流程、全方位的跟踪管理和评查监督,有效促进案件质量管理和法官队伍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严禁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严禁违反规定与律师进行不正当交往;严禁插手过问他人办理的案件;严禁在委托评估、拍卖等活动中;严禁泄露审判工作秘密”。2009年1月8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正式施行,曲靖中级人民法院结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新发展变化,结合审判执行、行政、人事等部门的不同特点及在工作中的腐败高发部位,进一步凸显了法院各部门廉政责任书的“部门特色”,以便让全市法院在任何时候都自觉做到自警、自律,自觉规范行为,禁触“高压线”的同时,中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施行《关于在人民法院审判执行部门设立廉政监察员的实施办法(试行)》,出台了《实施意见》,并按照“高规格配备、高标准要求”的“两高”原则,选任配备了12名廉政监察员。

真抓实干的工作为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带来了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曲靖法院系统五年来没有出现严重违纪违法的人和事,中院机关连续八年没有发现违法违纪的人和事,连续七年被云南省高院评为党风廉政建设一等奖,并连续被曲靖市委市纪委授予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曲靖中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让人奇怪,它们是在杨照民院长的身体力行之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全国优秀” 峰巅寻进

2008年12月1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优秀法院表彰大会,曲靖中院从全国数百家中级法院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称号,成为了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中级人民法院,而全国获此殊荣的中级法院也仅仅只有三家而已。这是曲靖中院迄今获得的部级综合最高荣誉,不仅实现了争创全省一流法院的目标,而且跨入了全国先进法院的行列,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迈向辉煌的奋斗之路,极大的提升了曲靖法院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公信度。

2009年初,曲靖中院机关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曲靖市法院共有156个集体和174名干警受到表彰和奖励,辖区9个基层法院全部进入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行业。采访中,记者获悉:经过严格的考核考察,曲靖中院已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报送最高人民法院记集体一等功,文化建设工作同时被推荐报送最高法院作为全国首批文化建设基地。

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成功经验成为记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请求杨照民院长给予了详细解读。杨院长以清晰的逻辑将曲靖中院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六个方面:

一是法院发展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必须清晰,符合时代要求,把司法为民的要求与争创一流法院的目标结合起来,使工作有不懈的动力。从曲靖中院确立的工作思路情况看,从2000年起,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于2004年初确立了以“公正、效率、合法、求实、系统”为基调的五项改革原则,形成了符合工作实际的“勤奋廉洁、公正高效、团结守纪、务实活跃”十六字院风和“11142”工作思路,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牢记“公正与效率”主题,抓好审判工作、队伍建设、法院改革和物质装备建设四项工作,实现争创一流法院和落实司法为民两大目标。

二是紧紧依靠党委和上级法院的领导和指导,人大、政协的监督,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新时期的法院工作矛盾多,困难大,要做好工作,必须加强请示汇报和抓好协调,求得各方面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三是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永葆工作中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工作要中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权力与责任是统一的,责任是第一位的,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力是尽到责任的手段,责任才是领导的真正属性。要增强责任意识,按“聚精会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要求,珍惜团结,维护形象。对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不仅要敢做敢为,敢抓敢管,敢于负责,而且要负全责,负总责,决不以“超脱”为由,不动脑想事,不动手干事,甚至不敢碰硬,不担风险,不负责任。具体在履职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以实为本,以人为本,恪尽职守,不辱使命 ,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曲靖”建设作出人民法院应有的贡献。

四是把人民法院的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结合起来,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党的执政地位与司法公正结合起来,把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

五是强化法院的管理,按科学管理的要求,抓好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司法事务管理和政务管理,坚定不移地推进法院改革,把改革与科技强院结合起来,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提高要求和标准,开动脑筋,注重结果,会办事、能办事、办好事,体现以效果论英雄,凭政绩用干部。

六是队伍建设不放松。首先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教育不放松。不断建立行之有效的倡导性制度,完善宽严不一的惩戒制度、制定完善预防腐败的措施和对策,做到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强化纪检部门在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真正做到以权制权,确保勤政廉政的同时,以法院廉政文化园地为载体,对司法腐败典型案例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对审判执行行政权力集中的环节进行机制创新,完善管理,加强监督,防患于未然。其次是坚定不移地把调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提高素质、保持清正廉洁作为努力的目标,强化竞争、激励、监督三个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和吃大锅饭的框框套套,体现以效果论英雄,以政绩用干部,保持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再次是坚持“三个不动摇”。思想政治建设方面不断加强群团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保证政治方向和清正廉洁;法院文化建设继续围绕打造曲靖特色法院品牌,培育曲靖特色法院精神;推进法院改革方面把司法改革与科技强院结合起来,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最后是从严治院、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结合起来,体现人文关怀。

“全国优秀法院”这个光荣称号,凝结着曲靖中院广大干警奋斗的心血和汗水,实践证明,曲靖中院多年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是深化争先创优工作的重要法宝。

业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将融入到曲靖法院的精神之中,这让杨照民院长对未来曲靖中院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他坚定的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曲靖中院一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就,展开更光辉的蓝图。

与杨照民院长的交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悄然接近尾声,他的亲切平易让人如沐春风。由此可见,在他日常工作中,处理各种问题时带给当事人的温暖感受;他的渊博的学识让人敬仰,从他身上记者看到了一个法律实务工作者兢兢业业、不断进取的专业精神;他的廉洁自律让人信任,从他身上看到的更是一个“全国优秀法院”的立体风采。

离开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时,忍不住回头凝望。因为那里矗立着的是熔铸正义的法界先锋,那里飞扬着的是一面云南司法系统招展的旗帜,而在那雄伟的法院大楼前一位朴实亲切的法院院长,一位务实勤勉的云南司法工作者正向我们挥手,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不公不正枉掌天平、顾亲顾情愧持准绳、贪财贪杯有污国徽。”此刻,杨照民院长的话又回荡在了记者耳边,唯公正方能掌天平,唯大义才可持准绳,唯廉洁方可顶国徽。天宽地广,在法界,却只有唯廉洁大德者才能屹立其间!

相关链接

杨照民简历

杨照民,男,汉族,1955年2月9日出生,1975年4月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楚雄人, 一级高级法官,中共曲靖市市委委员、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2007年11月当选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研究生文化。

1981年铁道学院政治系毕业,198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哲学自考专科;198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法律自考专科;1993年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函授本科毕业;2001年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

1970年8月至1987年在部队历任战士、队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集团军政治部干事;1987年8月部队转业后至1991年6月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任政治处干事、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7月至1994年2月,任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1994年5月至2000年5月任云南高级法院政治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司法行政管理局局长;2000年5月经云南省委决定调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同年6月任党组书记、代院长;2001年2月经曲靖市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当选为曲靖中院院长,2003年2月曲靖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连任院长,2008年2月曲靖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满票再次连任院长至今。

1994年起,杨照民当选为云南省法官协会理事、常务理事;1995年入选为中国法学会会员;2003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光荣称号;2004年起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兼职教授;2006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2001-2005度法制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度、2003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2007年度和2008年度,分别被云南省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公务员。

杨照民创作简介

杨照民主要调研成果:

他的《浅析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少数民族边民犯罪的刑罚适用》《论解决执行难之我见》《深刻领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等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2003年12月,以杨照民为课题组长的《关于破产案件审理中的几个问题的调查研究》一文在全国法院“五羊杯”优秀调研成果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刑事诉讼实践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被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9卷5期刊出; 2006年初在全国法官协会和检察官协会联合举办的“两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论文研讨会上,论文《浅析法律思维》荣获二等奖,也是云南省唯一获奖的作品;论文《在继续陪审中完善陪审 》《 略论对“红头文件”的司法审查――侧重从实证层面》分别获得云南省法院系统2006年学术讨论会论文二三等奖;2009年10月,《司法管理科学机制模式之探――以曲靖中院审判质效管理模式的尝试为视角》获最高法院“科学发展与和谐司法”论坛征文二等奖。在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10大重点调研课题争标活动中,他担任课题组长的《关于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调研课题顺利中标并通过验收,这是西部中院首次申请到的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

工作中,杨照民撰写的《中国入世对法院审判工作的影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全面提高司法水平》《领导干部要以事业聚人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作风建设塑造一流法院》《科学解放思想力求新的突破》《科学管理规范司法行为 》等文章在中央、省级刊物发表后,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为法院工作开展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杨照民主要科研成果:参与编著了《实用经济法》《比较审判学》和《司法理论与务实》等法学著作。2006年5月公开出版个人法学专著《法律殿堂里的实践与探索》(2008年3月被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正式收藏),2008年4月主编云南法官文库《曲靖卷: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杨照民经典语录:

1.我热爱人民法官这个职业,珍惜为天平增辉的誓言。

2.审判权是人民给的,我们决不能违背自己的职责和良知,要用廉洁来诠释对法律的忠诚。

3.通过一次次的警示教育,让我更深切地看到了一个个腐败分子从辉煌走向灭亡的自毁心路历程,更深切地看到了腐败分子的贪婪嘴脸和可耻下场,更深切地看到了党和人民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4.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扶正祛邪,造福百姓,也能聚财猎色,中饱私囊。掌握好权力就能把握住命运,在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时,一定要克服私心杂念,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5.从我做起,向我看齐,以我为镜。

6.17年的军队生活给了我坚强的毅力,让我时刻都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7.谁不带头就不让他当头,谁不负责就让他担责,谁不抓落实就落实他,确保各项决策预期效果的圆满实现。

8.凡是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提出的意见,建议办理不力的领导不能担任法院领导;凡是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态度不端正的法官不配当法官。

9.人民法院不能够通过创制法律规则的方式来司法,但可以通过改善微观管理来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能力,保障公平正义。

10.新闻宣传和调研工作与审判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法官们的司法经验、法律思维能力、法律理论研究能力都能在调研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长,而这也正是我们提高庭审驾驭能力、文书撰写水平的关键所在。

11.曲靖中院一年一个新台阶跨越式发展,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不断做好司法为民的工作,追求公平正义,自觉接受人大、新闻等各界监督,法院工作才能在创新求变中奋进发展,最终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7篇

想方设法逗你乐

2014年被

>> 《喜乐街》 带着老伴看喜剧 喜乐心态宜健康 开启电脑新时代 新时代的开启 开启留学新时代 开启宠物新时代 开启法治新时代 普朗克开启新时代 开启蓝光新时代 开启音乐新时代 开启显卡新时代 喜乐融资 开启求职培训新时代 Facebook上市 开启新时代 高桥绒绣开启新时代 开启自强中国新时代 开启智能未来新时代 孙杨开启新时代 开启商业航天新时代 开启美丽经济新时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喜乐街》开启即兴喜剧新时代 《喜乐街》开启即兴喜剧新时代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魏春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每个频道都在

想方设法逗你乐

2014年被称为“喜剧元年”,荧屏上至少有20档喜剧节目着观众的笑神经。湖南卫视《我们都爱笑》、东方卫视《笑傲江湖》、湖北卫视《我为喜剧狂》、浙江卫视《中国喜剧星》等节目,或癫狂或搞怪,各有看头。而江西卫视一家就独力开辟了8档喜剧相关节目。

喜剧节目扎堆涌现,不仅仅是因为加强版限娱令对歌唱选秀类节目的限制。近年来流行的达人类和歌唱类节目,各出奇招,直挠观众的泪点。苦情模式的选秀节目永远重复着悲惨的故事和横飞的泪水,早已让见怪不怪的观众产生了逆反心理。相比之下,轻松幽默的喜剧节目更适合当下年轻人追求的“快”和“乐”的心理诉求。当娱乐以最直接的形式而非打着煽情的旗号展现在观众面前,给年轻人带来的可能是更加纯粹和真实的娱乐消费体验。

《喜乐街》在这样的大氛围下异军突起,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相比《笑傲江湖》、《谁能逗乐喜剧明星》等导师坐镇挑选草根选手,《喜乐街》不走草根路线、不选秀,凭借嘉宾的表演,一上来就是成熟的喜剧效果;而在受众层面,因表演的不可预见性,观众能看到的是嘉宾临场互动产生的新鲜笑料,而非陈旧段子的堆砌。 《喜乐街》逗乐招数

一个节目,把人弄哭,只需要不断地煽情就可以了,但是要把人逗乐,却要使出浑身解数。具体哪些招数奏效,《喜乐街》的经验可以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 接地气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节目尤其是喜剧节目,如果不能接地气,只是云山雾罩天马行空,其效果之平淡也就可想而知。《喜乐街》总导演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强调:“接地气,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喜乐街》每集的主题都来源于老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话题,例如大学生就业、海归品质下降、大龄剩女、年轻人闪婚闪离、新时代的城市邻里关系等等。这不仅让观众有着感同身受的亲近感,也给嘉宾即兴表演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热点背景,不至于让他们无米下炊。 互动

独角戏好做,群戏难演,想要好戏连台,嘉宾的互动飙戏就要做足,而《喜乐街》在这一点上可谓达到了极致。与《谢天谢地你来了》相比,《喜乐街》由单人即兴秀升级为“多位明星”现场共同飙戏。在《喜乐街》台上的每位演员都不知道剧本与台词,需要根据“指令导演”的一条条指令临场发挥,台上的每个活动都是当下的真实反应。这种“意外笑果”,是其他喜剧节目事先精心安排难以达到的。 反差

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而参差多态同样是搞笑的本源。喜剧中的人物彼此要有反差,表演起来才有效果。《喜乐街》四位常驻嘉宾沙溢、瞿颖、贾玲、李菁形象就各有特色,配合在一起本身就很有戏,“例如瞿颖和贾玲站在一起,形象上就能让观众明白她们的角色,一个是女神,一个是女汉子。”牟这样调侃道。而沙溢是戏剧演员,瞿颖是模特出身,李菁和贾玲虽然均是相声界明星,但一个是捧哏,一个是逗哏,不同的经历也让她们表演起来有更有火花。 品牌融合的典范

做节目的都明白,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对此,牟表示,《喜乐街》于22:30的次黄金档播出,本就是针对年轻人的作息习惯。而《喜乐街》的原版《席勒街》(《Schiller Street》)在美、英、法、德等10多个国家获得极大成功,“这样新鲜且与国际时尚接轨的《喜乐街》,收视目标就是年轻观众。”再加上四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笑星,《喜乐街》在众多喜剧节目中具备了新锐时尚、不跟风不妥协的独特气质。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数控加工技术

《数控加工技术》是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的主干课程。我们承担了“《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教改课题。在课题中强调了加强数控编程能力,相对淡化数控机床结构,渗入专业英语教学,加强实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了确认方案的实施效果,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该方案,并对实施的前后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教改实施前的准备

(一)授课计划的制定。

我们承担了三年制部级示范性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先进制造技术”方向)学生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任务。根据教改后的教学大纲,结合现有实验设备和实验设备使用原则,我们制定了新的授课计划。相对教改之前增加了实验内容、手工及自动编程内容,相对淡化数控机床结构分析。时间安排上也作了调整,以前将数控车床的编程放在一起讲,讲完之后再讲数控铣床的编程,同学们很容易遗忘前面学的车床编程内容。现在,将编程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将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穿插在其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准备。

因为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作了充分调整,本学期我们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备课。讲稿内容中增加了专业英语,从原版的数控教材中摘录了一些数控知识,对数控专业词语也作了英语注释

二、教改实施

(一)采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我们尽量采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开学之初,将授课计划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对于认真学习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做到课前预习。另外,还采用了布置自行研究课题的形式,在教学中部分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进行编程知识的教学,并加强实验、实训环节,采用传、帮、带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自行研究课题。

在学期开学初,我们就将课题内容公布给学生,并告知学生如何做、为何要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能够在课外翻看一些数控资料,在课余老师还曾带学生去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观看工业设备展览。期中,让已经做好课题论文的学生在课前用5分钟左右时间向同学介绍,期末时全部上交规定字数的小论文。自行研究课题让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使用资料,学会了专业论文的书写方式,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了解了数控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并激发部分同学对数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外积累数控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在教学中逐步渗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较新,技术发展较快,但因为班级学生人数很多(每班有50左右的学生),也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教学作大规模的改变也许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只在几次课堂教学中选部分内容进行试点。通过几次尝试,学生的积极性有所调动,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上台讲解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多媒体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自动编程内容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同学们能在计算机上直接看到自动编程的过程,从CAD设计、工艺参数的设定、刀具轨迹的生成到实体的仿真加工,最后通过后置处理,生成能够直接在数控机床上使用的NC数控程序。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作多媒体教学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会自动编程过程。因为课时的关系,自动编程的教学在该课程中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加实验、实训环节。

实验、实训一直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环节.学生确实在这一环节能巩固数控加工知识并进一步学到一些实践知识。我们以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依据,尽量多为同学提供自我参与的机会。对于学生所编的程序,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房用 V-CNC虚拟仿真软件进行验证,老师在计算机房进行辅导,并对验证结果当场评分。

很多同学在课程结束之后,参加劳动部组织的数控中级工能力考试.获得了数控中级工证书。在实训时同时强调安全知识及安全的重要性,避免事故的发生。实训效果良好,满意度在逐年增加。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9篇

而这接踵而至的采访要求,皆源于一纸书。书当中的被告,分别是国土资源部、教育部、科技部。

清华大学、女研究生、三部委被诉,仅这几个关键词就足够吸引眼球了。李燕接到很多记者的电话,也看到了网友的一些回复和问题。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有些受宠若惊,也感受到了压力。”

申请过程各种设限

事关政府信息公开,起因是李燕的毕业论文。

因为是行政法专业,经导师提点,李燕初步的毕业论文设想是,国内各部委的副职研究。她想了解副部长的职责权限到底是什么、行使职权的模式是什么。

着手准备论文资料期间,李燕发现,国务院各部委的副职资料十分有限,要想顺利完成论文,必须掌握相关资料。于是今年5月份,李燕向各部委申请公开相关资料信息。

起初,她以为这就像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一样轻松,在她看来,副部长的职务信息,一点都不“敏感”,只要手续齐全正确,得到相关回复应是轻而易举。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申请公开信息,李燕碰了一鼻子灰。

她一共向13个部委申请公开各部副部长的分工职责情况,包括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其负责联系的单位。

很快她就发现,信息公开的申请方式和条件五花八门,各部门回复方式不统一,回复态度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就连拒绝原因,也是出于不同“规定”。

比如科技部的网申系统只能提交固定电话号码,李燕是在校学生,没有固定电话号码,因此申请被连续退回两次。

在向民政部申请时,对方要求李燕把论文中哪一段需要用到这项信息点明出来,李燕便觉得有些苛刻。很多时候,相关资料不是在论文完成之后才需要的,而是在论文写作之前就有需要。

此外还有的部委提出要求,李燕必须证明自己的学术研究,这需要院系的盖章证明。

刚开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要求她提供具体的文案号,否则不予受理。

更有甚者,文化部曾口头告知李燕要延期答复,但却不愿意出具书面的通知书。李燕力争,一旦发生纠纷的话,没有正式的答复,无法证明已经告知了。对此,文化部的有关人士回应称,如果通知你了,你说没通知,这是“人品问题”。

“我是学法律的,尤其是学行政法的,他们的某一些回复,在我看来真的没有办法接受。他们怎么会给我这样的答复?这种不专业的处理,让我挺费解。”李燕质疑道。

虽然过程相当曲折,但部分部委还是给出了回复。其中,有两个部委把信息公布在网上,另外有四个则直接向李燕本人公开。

然而此次被诉的三个部委的回复,李燕表示无法接受。

难以打开的信息匣子

科技部的回复是,科技部有五位副部长,在部长的领导下,各位副部长的分工是机关内部工作协调机制,工作分工随工作的发展和领导职务的变化不断调整。

“这样的回复没有实质意义,不是我想要的。”李燕说。

教育部则直接拒绝了信息公开申请,其答复称,所申请的“各副部长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负责联系的单位”等信息,属于我部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的内部管理信息,且与你的特殊需要无关,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2008]36号)及其他文件规定,一般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至于“其他文件”是什么文件,教育部工作人员称是一个“内部规定”,至于具体的文件名称和文号,均不能告知。

国土资源部回复称,该部已经在国土资源部门网站公开了部领导的有关信息,请李燕在网站上查询。但李燕经过查阅并没有在国土资源部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副部长的分工职责。

用李燕的话说,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让她血气方刚地想做点什么。

9月9日,李燕向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递交了三份书,状告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及科技部。

事实上,李燕的个案并不是孤例。大量的公开资料显示,因为不满一些部门为信息公开设置的或隐或显的障碍,各种社会力量尝试过不同的诉求方式,其中不乏律师、学者以及媒体从业者。

譬如北京首个由个人向企事业单位提出公开申请的案例,便是由北京大学三位教授王锡锌、沈岿、陈端洪完成的。2008年,三位学者向北京市发改委等3部门分别提交了3份政务信息公开申请,要求了解机场高速公路收费数额、流向等信息。借此质疑高速公路贷款是否早已还清,而终止收费却仍遥遥无期。

然而最后的回复结果,对“贷款总额和收费资金去向”这一核心问题未给予直接答复。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实践政府信息公开的王锡锌教授就此回应时代周报记者,当时就是做一个尝试,本来可以进一步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的,但因众多公事缠身,才无奈放弃。

而河南南阳市一名叫王清的市民,曾经在2009年向南阳市共181个行政部门,提交了7项政府信息公开书面申请。面对各部门的迥异态度,王清最终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司法途径,才顺利拿到所有回复。但是,回复结果却不甚满意,王清表示,各部门对他申请公开的事项,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无依据公开”,可以说没有一份是完整回复。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大部分信息公开申请最终都以这种形式不了了之,如石沉大海。

即便是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正式公布的第四个年头,信息公开的申请仍然是一场“无言的等待”。2011年5月,北京律师李劲松接连向各个中央国家部委申请公开“三公”消费开支的信息,仍有部门回复,“数据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你没有资格申请”。

今年7月份的温州动车事故,媒体人陈宝成曾向国家铁道部申请要求公开事故调查过程和死亡人数,最后得到的回复竟是,让申请者通过媒体查询。“只能说,有回复总比没有的好。”本身便是媒体从业者的陈宝成无奈回应道。

“这等于把信息公开的责任反而推给媒体监督了,如此做肯定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对本报记者如是说道。

北大学者阎天在《政府信息公开公民指南》中的一段话,大致可说明当今国内信息公开的现状。“政府像个巨大而神秘的匣子,几乎把一切信息和资源都装进去,近于‘全知全能’,而你从外面却窥不到究竟。”

撞钟的人

譬如“三安全一稳定”的解释条例,经常被有关部门当成万能挡箭牌,并且屡试不爽。

但事情也在渐渐起变化。8月15日,最高法的“新”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刊载在最高法的官网上。《规定》吸收公众意见,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的“三安全一稳定信息”和“过程信息”的分类,以是否作为信息公开与否的判断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三安全一稳定”作为不确定法律概念,涵盖的信息范围过于宽泛,且与国家秘密等制度之间存在竞合关系,没必要单独列举。

此外,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将“过程信息”也列入可以不予公开的范围,同样招致不同意见。在8月份的新司法解释中,删除了该内容。

只打行政诉讼的浙江律师袁裕来,接触信息公开申请是家常便饭。“太多了,几乎每一起行政诉讼都要申请一次信息公开,不公开就得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袁裕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业内也都知道我的经历,新的司法解释出来以后,法院更没有理由拒绝立案,所以一般都可以达到目的。”

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接到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根据李燕提交诉状的时间来计算,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决定是否受理最后的时间为9月21日。

9月20日,袁裕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他的经验,李燕状告三部委一事,立案的可能性很大。“近些年来法院对申请信息公开的审理已经趋于正规了,依据法律法规,予以立案才是合理合法。”因此,袁裕来鼓励公民通过法律途径,对不满意的信息公开提出异议。

21日,经过一天的等待,李燕直到下午六点才接到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的电话通知,电话中法院称,由于事关重大,是否立案还要继续研究,推后立案通知日期。至于何时另作通知,则不得而知。

“政府信息公开就像一口大钟,要有人去撞,它才会响。”在未知是否立案的时候,李燕曾表示,如果最终裁定不受理的话,她还会继续上诉。

安全中级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国军队;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一、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院校

(一)皇家国防研究学院

皇家国防研究学院位于伦敦贝尔格莱维亚中心地带,前身是帝国国防学院,正式成立于1927年。学院与伦敦国王学院定有联合研究生教育计划。对学员颁授伦敦大学认可的国际研究专业文学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毕业文凭。

学院的使命是:“对高级军官和来自英国及其它国家私营和公共机构的高级官员和未来领导人进行培养,通过提高分析能力、掌握国防和国际安全知识,增强战略眼光,使他们为在各自所属的组织中承担更高职责做好准备。”[1]

该学院培训对象主要是英国军队的陆、海、空军上校、准将级军官和国防部高级文职官员,以及英联邦和北约国家的高级军官、高级文职官员。学院每年招收学员约80名,学员年龄一般在45岁左右。国防研究学院的学制为1年,每年1月10日开学,同年12月13日结业。整个教学分4个阶段实施。

(二)联合军种指挥参谋学院[2]

联合军种指挥参谋学院(JSCSC)于1998年由3个军种参谋学院合并成立,2000年迁移到当前在斯瑞文翰的校址。

联合指挥参谋学院为英国军队所有3个军种培训未来的指挥官和参谋军官,以及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人员。学院通过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独特学术—军事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应对未来战争的挑战,为未来作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学院制定有国防研究硕士学位计划,颁授国防研究硕士学位。学院开设的高级指挥参谋课程大纲符合伦敦国王学院(KCL)认可的研究生标准。中级指挥参谋课程的各军种指挥参谋资格认证课程都有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学分。学员在学完规定的课程,累积学分达到硕士学位规定的标准,既可获得伦敦国王学院认可的国防研究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毕业证书。

(三)管理与技术学院(皇家军事科学学院The 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Science)

管理与技术学院原名皇家军事科学学院(T h e 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Science),是英国国防部与克兰菲尔德大学(The Cranfield University)联合创办的一所学院,也称克兰菲尔德大学防务与安全学院(The Cranfield Defence and Security)。位于斯瑞文翰校区,于1967年正式成立。

学院的任务是:发展和提供有关技术、管理、领导和有关安全与应变能力方面的优质教育、训练、研究和建议,以加强防御能力。主要为英国军队培养初、中级军官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培养部分地方学员。

学院负责开设科学、工程、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斯瑞文翰校区的研究生院与许多学术和服务机构合作,提供范围广泛的研究生教育计划。应用科学、安全与应变能力系颁授全球安全理学硕士学位。

二、专业设置与开设课程

(一)皇家国防研究学院

皇家国防研究学院开设有国际研究硕士学位计划[3],重点在大战略级的国防和国际安全。这是该学院与伦敦国王学院共同制定的联合赞助的研究生教育计划。[4]学员在学院学习的1年中,可以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所属的战争研究集团进行合作,完成研究论文,获得伦敦大学认可的国际研究专业的文学硕士学位或毕业文凭。

(二)联合军种指挥参谋学院

1.国防研究硕士计划[5]

该学位计划建立在高级指挥参谋课程 (ACSC) 基础之上,分为4组,总共包括180学分:战略研究(必修课程30学分),安全与作战研究(必修课程60学分),专题研究(选修课程30学分),国防研究报告(论文核心课程60学分)。

2.高级指挥参谋课程[6]

高级指挥参谋课程大纲符合伦敦国王学院(KCL)认可的研究生标准,在国际上被认为具有与法国巴黎联合军种防务学院开设的课程,德国汉堡联邦国防军指挥参谋学院(The German Führungsakademie Der Bundeswehr (FüAkBw))总参谋部参谋参谋业务课程(The Lehrgang GeneralstabsAdmiralstabsdienst National (LGAN)),美国3所军种指挥与参谋学院训练课程同等地位的课程。课程为时46周,分为3个阶段:基础阶段、政策与安全阶段、作战阶段。课程实施中大量运用相互连接的模块式教学方法。

3.中级指挥参谋资格认证课程

该课程分为陆、海、空三军课程,与研究生学位计划联系密切。各军种课程都规定了可获得相应的研究生教育计划学分。

(1)中级指挥参谋资格认证课程(陆军)[7]

该课程可获得国王学院半日制研究生教育计划“现代社会中的战争”课程的20个研究生级别学分。

(2)中级指挥参谋资格认证课程(海军)[8]

该课程通过与国王学院的研究生质量保证标准的认证,可获得大学联合会的认可(30个学分)。成功完成的学员可以获得战争研究系授予的“现代社会中的战争”课程的20个学分,以及远程学习、半日制研究生的硕士学位。

(3)中级指挥参谋资格认证课程 (空军)[9]

成功地完成了该课程(空军)的学员可获得20学分。学员再获得160学分,并提供该课程(空军)报告的副本,就可获得伦敦国王学院颁授的现代社会中的空中力量(APMW)硕士学位。

(三)管理与技术学院

2010年,克兰菲尔德大学防务与安全学院开设33门授予学位的课程。[10]主要涉及国防管理、国防领导、全球安全、武器系统、信息作战、人力资源管理(国防)、工商管理 (国防)、军事航天、工程学、军事电子系统工程、法医学、军事运筹学、军用车辆技术等领域。

三、主要特点与产生原因

(一)承担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较少,均为三军联合院校

与美、俄军队相比,英国军队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院校比较少,只有3所。这些院校均为三军联合院校,前2所为指挥院校,后1所为专业技术院校。

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两个:一是英国军队的整体规模不大,对各类军事人才的需要相对较少,以数量有限的院校就能够满足对军队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二是英国于1994年进行了战后最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关闭、合并了原有的7所学院,创立了联合军种指挥参谋学院和国防学院,使英国军队的中、高级院校数量大大减少。同时将军队研究生教育集中到3所三军共有的中、高级院校进行。

(二)研究生教育以颁授硕士学位为主,兼授研究生学历,但没有颁授博士学位

根据现有资料,英国军队的研究生教育只颁授文学与理学硕士学位。各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计划同时也兼授研究生学历毕业证书,但是没有颁授博士学位的任何记录。这一做法反映了英国社会和军队对军事人才所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教育水平的认识。即在现阶段,军队各级军官掌握了各院校教育计划规定的硕士学位课程的知识,能够满足应对战争和其他对国家安全威胁的需要。同时,颁授学位的学科类别也反映出英国社会和军队对军队需要何种人才类的认识,即军队需要的主要是掌握人文社会学科、理科知识的人才。

(三)军队的研究生教育得到地方相应高等教育机构的认可

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与地方大学联合培养军队需要的各类人才,是英国军事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也在军队研究生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英国军队没有自己的学位审批、认证机构,所有学历教育的学士、硕士学位,都必须得到地方相应高等教育机构的认可。

英国军队研究生教育的这种方式反映出英国高等教育与军事教育的密切联系。表明英国军队对军事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英国高等教育学位颁授和认证制度是十分完备和严格的。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军事教育不可能脱离国民教育而独立存在与发展,必须真正纳入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与国民教育同步运行、同步发展,才能提高军事教育的水平,保证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英国军队研究生教育所采用的模式实质是一种双赢的办学模式,因为在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实施与管理上,这种军地联合模式可以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大大节省军费开支,压缩军队规模。

(四)与基本课程同时并行实施,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认证;基本课程规定相应的研究生学分

首先,英国军队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只有中、高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而初级院校不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其次,在中、高级职业教育院校里,同时开设基本课程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生教育课程本不是单独实施的,而是与基本课程同时并行实施,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认证。硕士学位课程是在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对教学时间、容量、难度和选题范围、论文深度、字数提出更高要求而实现的。并且采用学分制,规定了获得硕士学位必须的学分数,规定了每一门基本课程所相应的研究生学分;只要累积学分达到规定的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英国军队研究生教育的这种做法,能够有效避免在中高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基本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相互交错,内容重复等。有利于在大多数学员完成基本课程学习的情况下,由经过挑选的少数优秀人才再适当延长时间,对基本课程的内容加深研究和理解,达到更高水平而获得硕士学位。从而减少时间与资源的浪费。

四、思考与启示

(一)军队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应该保持适当,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压缩

英国军队研究生教育院校比较少,只有3所,在英国军队80多所军事院校中所占比例很小。这表明,军队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属于高级军事人才,一般是中、高级军官,在军队中的数量、比例都比较小;应该在军官完成中级职业军事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数量、入学人数也与经过选拔的优秀中级军官相适应。因此,军队的研究生教育必须与这一情况相适应。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过分增加数量。应该在现有实施研究生教育院校的基础上,逐步压缩规模。

(二)承担院校以军种和三军联合院校为主,兵种院校不再实施研究生教育

英国军队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均为三军联合院校,没有军种、兵种院校,其他发达国家军队的研究生教育也有同样的情况。这使我们认识到,军队承担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应该是军种和三军联合院校,以有利于军官联合作战观念和思维的形成和领导、指挥能力的培养。我军研究生教育逐步压缩规模首先应该减少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主要是承担初级任职教育的兵种院校不再实施研究生教育。

(三)逐步由工程技术为主向作战指挥为主转变

我军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在现有以工程技术为主,向以作战指挥为主转变。军事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军队的研究生教育应该主要承担作战指挥高级人才的培养。在现有的学科专业中,逐步压缩军民通用的工程技术学科的数量,保持军事学科数量,增加信息化战争特有的网络战、信息战、联合作战、非战争军事行动等新兴学科与领域。使军队研究生教育紧跟信息时代战争的发展变化。

军队专业技术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完全可以依托地方教育机构实施。世界各国的地方高等教育机构都拥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这是军队院校所不能相比的。充分利用地方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不但能够大大节约军费开支,更主要的是使中、高级军事人才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广泛的知识;加强军队与社会的联系与相互了解。

(四)军事学科研究生教育应该与中、高级职业军事教育相结合

军队研究生教育与各级职业军事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我军研究生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英国军队的研究生教育就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参考英国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做法,我们认识到,指挥、作战、战略规划等领域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有许多与中、高级职业军事教育课程相同,可以采取在中、高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里与基本课程同时并行实施的做法。在完成中、高级任职教育基本课程的学员中选拔出部分优秀学员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增加的1年时间中完成军事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这样即能够保证研究生生源的高质量,又能够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从而节省军事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http://www.da.mod.uk/colleges/rcds/About_Us/College_ Mission..2010-2-18,15:23.

[2]http://www.da.mod.uk/colleges/jscsc. 2010-2-21,19:23.

[3]http://www.da.mod.uk/colleges/rcds/Programme/MAOption. 2010-2-18,20: 59.

[4]http://www.da.mod.uk/colleges/rcds/Programme/MAOption. 2010-2-18,19: 30.

[5]http://www.da.mod.uk/colleges/jscsc/DSD/taught-post-graduateprogrammes-and-courses/ma-in-defence-studies.2010-2-18,10:11

[6]http://www.da.mod.uk/colleges/jscsc/acsc. 2010-2-21,19:52.

[7]http://www.da.mod.uk/colleges/jscsc/DSD/taught-post-graduateprogrammes-and-courses/accredited-intermediate-command-and-staff-courseland.2010-2-18,10:19

[8]http://www.da.mod.uk/colleges/jscsc/DSD/taught-post-graduateprogrammes-and-courses/accredited-intermediate-command-and-staff-coursemaritime. 2010-2-18,11:09

[9]http://www.da.mod.uk/colleges/jscsc/DSD/taught-post-graduateprogrammes-and-courses/accredited-intermediate-command-and-staff-courseair. 2010-2-18,14:16.

上一篇:生产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