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5:20:40

建筑学毕业论文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很多中国人在惊喜的同时,都在问王澍是谁?而且因为他,很多人才认识了这个“澍”(音读树)字。

其实,在当下中国一线城市的摩天大厦与奇怪外观的楼宇里,并没有他的作品,回过神来的中国人都在问:他的作品在哪儿?

这是中国建筑家首次获得这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设立33年来,华人世界中只有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83年曾获得此奖。2012年之前,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光芒还从未投射到这个东方国度。

王澍凭什么?

“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我是一个,我老师齐康是半个!”

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对他教过的学生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澍。

“这孩子的确有才华,可性格太过张狂了。他喜欢看哲学理论书,老师讲的他不大听。”

当年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81级的校友都记得,这个在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能教我了”的同学长发飘飘,“他带着西北人特有的豪爽与狂傲,有点像金庸小说里的令狐冲,离经叛道。”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院长比王澍高三届,至今他还记得,王澍当年设计了个鲜红色的《山岳宾馆》,被挂在学校的橱窗里当范作很长时间。

大三时,王澍觉得商业效果图太假而拒画,还带着三、四个同学去和教授谈判。“那时建筑系凡有类似的‘抗争’发生,系里第一个就会想到他。”

即使是毕业论文,他也没有循规蹈矩地去做。他的硕士生毕业论文题目是《死屋手记》,影射的是建筑系和中国的建筑学界。“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通不过,但是他不听,又贴了。”齐康回忆道。

王澍的论文答辩获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并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因为他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我是一个,我老师齐康是半个!”他的狂言,激怒了学位委员会的教授们,加上他的论文又完全不符合学术规范,他最终没有拿到学位证书。

1987年,24岁的王澍目中无人地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位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为止。王澍说,他对建筑的觉醒,源于大学一年级时遇到的校长和恩师钱钟韩。

钱钟韩校长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弟,是那个年代很特殊的一个人。他在欧美游学七八年之久,但没有在任何一所学校读完过,也没有取得任何一所学校的学位。他的时间主要花在了各个学校的图书馆里。他回来后搞出了一个“钱氏定理”,于是就变成了一位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学者。

王澍的大胆,来自于钱校长的训话:“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有备课,你要认真准备的话,你用三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他在台上下不来的。”

若干年后,有人说,王澍的硕士生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将中国建筑学其后20年发生的事都已提前讨论了。而王澍说:我一个字也没改,离开学校前影印了5本放在学校阅览室。后来的很多师弟、师妹们都翻过,但当时我们的老师基本看不懂。”

“她对我的影响深远而又无形,更多的是关乎心性的修养。”

到同济大学建筑学院读博士时,王澍依然如故。

“他把博士毕业论文写的像小说。”王建国院长曾经读过王澍的博士毕业论文,初稿25万字,最终18次成稿18万字,却只有几个大标题,“一连串写下来,没有论文的条条框框,就像在写小说一样,一气呵成。但是其中的洞察、思考都很有层次,文字表达也相当到位。”

王澍这种桀骜不逊的性格,让他毕业后整整10年蛰伏在杭州。他在西湖边散步,在工地上穿梭,赏棋论画而不谈建筑。

这10年,王澍没有如令狐冲那样遇到风清扬,但他一样练成了自己的“独孤九式”。因为他遇到另外一个人—他的妻子陆文宇。

“我和妻子隐居在杭州,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和工匠们一起做最基本的工作,调水泥、垒砖头,画画盖不出来的房子,甚至是看看远山、晒晒太阳也能过一整天。我们结婚后的第一个7年时间,我都是这样度过。这7年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她属于天然自然的人,工作对她来说,就是挣个工资。她只是对她去西湖边闲荡,去哪个地方喝杯茶,逛逛菜场或者百货商场这些小事情感兴趣,我也逐渐地能适应到这样一个状态。”

王澍把这一阶段称为“我的忘却阶段”。“在这个阶段,我看中国的书越来越多,但基本上我没有看过任何和建筑有关的书。”他研究各国艺术史,并把研究领域扩大到当代艺术、哲学、文学、人类学和电影。在长期的阅读和研究中,他找到了许多的热爱,17世纪的业余艺术家李渔,还有沈从文、博尔赫斯、罗兰·巴特。

“王澍的这种文人气其实是有着多年积累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单踊教授说,“王澍的国学底子非常深厚,一手字不是能用漂亮形容的。”

1997年,王澍和妻子成立了一间“业余建筑工作室”。“人的业余爱好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都是一样的。”

2007年的一天,陆文宇站在王澍新完成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面前,对他说:“别人不喜欢它都很难,因为它有很温暖的东西,让人不由得不去喜欢它了。”

那一刻王澍就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个变化真的很大,这一切都是因为妻子。“她对我的影响深远而又无形,更多的是关乎心性的修养。其实到今天为止,我当年的那种张狂的劲儿还埋藏在很深的地方,但是它的外面你能感受到已经很亲和和圆润,不那么危险,不那么生硬了。其实它真正的那种力量并没有丧失,反倒多了很湿润、温暖的东西。”王澍说。

陆文宇的朴素、简单、纯真的天性,是对王澍性格最好的互补。而在王澍看来,妻子要比他放松得多,也让他明白其实生活当中,有时次要的东西才更会让人感动。

“当时一听到得奖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奖发错了!这奖应该是发给我们两个人的,若只是我,很多作品是无法实现的,也不会有这么高的质量。”王澍说。

“象山校园的一些设计理念,来自于童年在乌鲁木齐的生活。”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成为王澍的精典之作,也是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作品。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阐述王澍的获奖原因时说:“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演化成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而在王澍看来,他的很多设计理念,都来自于普通的生活。“对我来说,建筑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我要建造的是一幢‘房子’,而不是一个‘工程’,我所思考的是如何使作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象山校园的一些设计理念,来自于童年在乌鲁木齐的生活。”

王澍1963年出生在乌鲁木齐,两岁以后去了北京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6岁左右回到乌鲁木齐。这4年,王澍每年至少两次往返于北京与新疆之间,7500公里以上的旅途中,王澍喜欢上了绘画和书法,虽然后来在西安和南京读完了书,但回忆起新疆,王澍说:“那段岁月对我的人生影响特别大。”

“我觉得我的生活都是片段化的,而那段在火车上度过的岁月,让我印象很深刻。”王澍说,在火车上,他看到整个世界大空间尺度的变化,让他整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不太一样。后来在王澍的作品中,人们会时时发现一些“钢铁走道”或“钢铁空间”,就像火车车厢一样。

6岁回到乌鲁木齐那年,王澍就成为了家里的挑水匠。“慢慢地我喜欢上挑水,因为在挑水的时候可以想书上的内容。”他的母亲被临时调到自治区图书馆做管理员,他幸运地可以进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

7岁到10岁间,他接触到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也许就是这些古书给我的建筑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迪。”那时的乌鲁木齐非常寒冷,王澍的父亲和他的朋友们习惯于像沙龙一样聚会,几十个人聚集在一个人的家里,喝着云南带来的上好普洱茶和咖啡,谈普希金、鲁迅,谈很多中国的外国的事情……

“当时的乌鲁木齐既有大片的戈壁,也有大片农田,既不像城市,也不像农村。这种地平线的感觉在我的建筑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和我童年有关的。”

10岁以后,王澍迁到西安上学。“开始没有校舍,全在帐篷里上课。后来一边用着临时借的校舍,一边建新校舍。新校舍是用工地的竹篷搭的,帐篷学校和竹篷学校的经历,让我知道学校原来还可以这样。”

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毕业,王澍都是班长。全班的黑板报都是他一个人出,每一期他都会办得让全校震惊,因为每一期都很不一样。

“这可能缘于我在新疆的生活环境。我的父亲和他朋友们在一个很棒的剧团里,都是演员。他们谈的是艺术和文学,我从那时就意识到什么叫文采飞扬。我的文人气可能那时就养成了。”王澍说。

“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废除使用混凝土。”

“拆”字恐怕是当下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字眼,全世界可能再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建筑行业,能像中国这样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可是,中国的建筑设计一直饱受着指判与反思,充斥着盲目追逐西方的复制品,属于中国本土的建筑理念却被摈弃。

在王澍之前,中国的建筑与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在精神层面的疏离。“在这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我们遗憾地看到大量的城市和建筑实践摒弃了空间轴,一味在时间轴上‘标新立异’,岂不知,这样的建筑固然夺目,但却无归属感。只有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观念叠加产生的作品才能赢得广泛的尊重而历久弥坚,这也是普利兹克奖的重要考量标准。”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评价道:“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而王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秉承深入骨髓,他对弟子们常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比起被反复复制的现代主题,王澍更喜欢谈传统的独特。他的学生若是通过模仿传统做出作品来,王澍必定会给零分。“传统是个死东西,你得有办法给它整活了。”

2000年,蛰伏多年的王澍开始“出关”,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而他的第一件作品,就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座图书馆“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水之间”,一下子引起了建筑同行们的关注。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获得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出现了中国馆。王澍和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2010年世博会,王澍被更多人所熟知。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项目区中,他的宁波滕头馆是最后一个立项,却第一个完工。

这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自己的建筑理念,王澍用“瓦爿墙”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制作“瓦爿墙”的50多万块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至少百年的历史。

王澍对瓦片的情结,其实在更早时候就显现出来。2004年,他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中,就用了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来的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除了瓦片,木头、竹子等自然产品也成了王澍的原材料。

“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我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王澍说,“其实民间建筑一直就沿袭着一种传统,对材料循环持续建造。”

“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废除使用混凝土。”这句话,代表了这位建筑家要彻底回归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决心。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图书馆数字资源调查报告为全面掌握图书馆CNKI数据库的使用现状,最近笔者带着问题对全校师生利用CNKI数据库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开展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CNKI数据库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状况如何、教师和学生是否经常使用CNKI数据库、教师和学生对现有CNKI数据库满意程度如何、如何才能提高CNKI数据库的利用率等问题。

一、调查形式

1.向省内部分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调查,收集其它院校利用CNKI数据库的情况。

2.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收集征询他们使用CNKI数据库的意见。

3.召开院系负责人座谈会,了解征求使用馆藏数字资源的意见和要求。

二、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基本概况

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在注重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数字资源的建设,从2005年起逐渐引进了CNKI系列数据库(期刊、博硕、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建筑知识仓库等)、超星数字图书馆、五车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等数字资源,并自建了随书光盘、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及设计、学生获奖作品、教师学术论文、建筑类专题库等特色数据库,上述数字化资源内容覆盖学校的各个学科专业,能较好地满足全校读者对各学科专业数字资源的需求。

三、吉林省部分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CNKI数据库利用率的基本状况

通过此表,不难看出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2012-2013年利用CNKI数据库的情况在所有被统计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处于中等位置,登录次数为19955、检索次数为473522、浏览次数为20860、下载次数为27469、使用总次数为541806,说明我校图书馆CNKI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尚需采取整改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利用率。

四、尚存问题分析

1.宣传不够

近几年,图书馆通过主页宣传、聘请CNKI专职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检索讲解、张贴宣传海报等方法对CNKI数据库进行宣传,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图书馆还需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CNKI数据库。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CNKI数据库解决教学科研问题不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如果教师不能适当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意识、转变观念,那么学生基础知识都尚未学好,谈何利用CNKI数据库搞科研活动。

3.学生自觉学习兴趣不浓,不懂不问不学现象严重

学生缺乏自觉性,对数字资源学习方面的意识淡薄。如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发现,学生在电子阅览室进行实践操作时,有少数学生不懂时会及时请教老师;但更多学生缺乏自制力,用于学习的时间比较少,利用上机实践操作的机会,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上网、玩游戏等不必要的地方去了。

4.学生检索水平有限

通过调查表明有部分教师和学生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由于检索能力不高,检索水平有限,还没完全掌握利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的方法和技巧。即使部分教师和学生计算机水平处在了起步阶段,但由于某些原因自身不会利用CNKI数据库。

5.网速过慢

受访中有部分师生认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软硬件设备相对比较完善,但网络不稳定且网速过慢,导致检索时间过长,致使学生不愿到电子阅览室上网查询资料。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1.召开读者座谈会

图书馆通过组织召开读者座谈会,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充分了解师生对CNKI数据库的需求情况,并利用座谈会的机会推广馆内其它各种馆藏数字资源,以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

2.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为充分实现图书馆CNKI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价值,图书馆通过开展专场培训、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举办CNKI检索大赛、免费上机实践等多种渠道对数字资源进行宣传推广,鼓励学生使用各种数字资源,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各种数字资源为自身的发展服务。

3.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引导

辅导员、任课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科研活动,逐步学会使用CNKI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4.开设文献检索课

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开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指导学生掌握CNKI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技巧,通过检索课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5.为新生开设《科学利用图书馆》讲座

为使新入学的学生更好的了解图书馆,并更快学会合理使用图书馆,图书馆每年定期向新生开设《科学利用图书馆》讲座,主要向新生讲解图书馆CNKI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基本概况及简单使用方法,为他们以后学会合理使用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奠定基础。

6.针对大四毕业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因大四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要用到大量参考资料。而由于某些原因,大四学生很少使用图书馆免费的CNKI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作为参考资料。为解决这个问题,图书馆专门为毕业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大四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提高检索意识,真正为大四学生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帮助和资源支撑。

一直以来,图书馆自身通过解决问题,使CNKI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使我们的服务工作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达到为教学科研服务目的,单靠图书馆单方面的努力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学校领导、各院系、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朋飞.校园网络资源现状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网络资料.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1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

目前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聚焦于基础应用、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等三个主要方向,如图1所示。1.1BIM基础应用方向。BIM基础应用多数是基于BIM软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是目前毕业设计的主流课题方向。如采用Revit软件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碰撞监测、进度模拟、工程量统计、造价分析和三维动画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对象以房屋建筑为主,目前已拓展至桥梁、隧道、地铁等公共基础设施。在BIM应用软件方面,建模软件以Revit最为常用,碰撞检查和动画模拟多数采用Revisworks软件,工程算量和造价分析则常采用广联达和鲁班等国内软件。总体来看,该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应用为主,课题的完成情况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早期以多高层房屋为对象的“建模+动画+算量”的毕业设计课题已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该类课题的研究对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层建筑、大跨空间建筑、钢木结构建筑、地铁隧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研究内容也延伸至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同时,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实际工程,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已成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1.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随着BIM技术的逐步普及,其应用和研究正在从传统的辅助设计施工向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如BIM与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BIM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BIM与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BIM与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BIM与三维激光扫描、BIM与结构健康监测等前沿技术融合方向。以BIM与RFID技术融合为例,在传统的施工现场,大批量地进行构件验收、安装时,主要通过人工方式填写报告、录入数据,信息延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常常无法判断构件的真实状况,很容易发生错误,导致各类问题频发。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时追踪、监控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和运维状态,并以无线网络即时传递信息到BIM数据处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构件的实时追踪,解决信息错误和丢失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该类毕业设计课题通常要求指导教师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有时采用校企联合指导方式,由企业导师制定课题的研究内容,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1.3BIM软件研发方向。BIM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集成、交互与共享,模型是载体,软件是工具。在BIM软件平台研发方面,国内外各大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了各类适用于建筑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功能的商业BIM软件。如,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Revit、Navisworks、Civil3D等BIM软件;美国Bentley公司推出的ABD(AECOsimBuildingDesigner)软件;此外还有Tekla公司开发的专用于钢结构设计的Xsteel软件,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软件等。国内也有广联达、鲁班、PKPM、3D3S等公司开发的相关BIM软件。虽然商用BIM软件已较为成熟,但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功能、不同企业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定制研发。相比于BIM应用方向,软件研发类课题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有前期研究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更重要的是对软件编程有兴趣。此外,也有部分研发类课题不需要编写代码,只需要设计软件功能和操作界面等,具体编程工作由他人或企业来完成。

2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案例

2.1BIM基础应用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超高层建筑模架装备模块化仿真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为案例。该论文以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A5地块项目1号办公楼为实际工程背景,借助BIM工具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开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系统组成和工艺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超高层结构核心筒使用钢平台模架装备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包括模架的现场安装、标准层施工、桁架层施工和墙体收分层施工等技术;(2)分析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初步确定模架标准构件库,根据模架装备标准构件创建Revit参数化族库,对标准构件和非标准构件进行组合,并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虚拟预拼装;(3)根据二维设计图纸建立该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模型,采用Navisworks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模型和核心筒模型的合模,对钢平台模架施工关键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毕业设计成果提出了一种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方案,借助BIM软件建立了模架标准模块构件族以及核心筒模型,完成了模架模块的组合与拼装,实现了模架装备和核心筒的合模,并对钢平台安装、标准层施工、收分层施工等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分析。该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对模架装备的模块化和BIM技术的推广具有积极作用。2.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毕业设计案例。目前,BIM与GIS、VR、RFID、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的融合交叉应用已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例,该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物体表面各点的坐标、反射率、颜色等信息,基于这些大量、密集的点信息可快速复建出真彩色三维点云模型,为后续的数据分析等工作提供准确依据。该技术具有快速性、非接触性、穿透性、高密度、高精度、实时性强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实时性与准确性的颈瓶。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BIM技术对既有建筑快速建模方法的研究”为案例,该论文针对目前既有建筑建模时面临的竣工图纸无迹可寻、空间几何信息难以采集、建筑物细部特征难以捕捉、测量所需时间及金钱成本过高等问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上海某演艺场所进行扫描,利用JRC3DReconstruction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降噪与配准,再采用ICP算法进行平滑操作,最后对该建筑进行整体建模,生成的三维模型见图3所示。该模型已用于其改造工程的后期设计与研究工作中。2.3BIM软件研发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研发”为案例,该论文从研究国内外钢结构BIM建造管理平台入手,分析了构件信息追踪管理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将BIM技术与二维码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和界面,基于B/S架构,采用Html、JavaScript和Neo4j等语言初步实现了构件追踪和进度管理等基本功能。构件追踪界面见图4所示,软件对每一根构件生成唯一的二维码,支持单独或批量下载功能。二维码存储构件的编号、安装位置、尺寸、长度和质量等基础信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构件的报验和质量检验等详细信息。通过二维码功能,可追踪构件的生产、制作、运输和安装等全过程信息,实现对构件加工和安装中的质量监控信息以及构件安装进度信息的实时掌控,而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到构件的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安装进度管理中,为这些管理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追溯到最上层则实现了加工制作计划的实时调整,而加工制作的调整又决定了现场施工情况。此外,通过二维码信息能够直观快速地发现现场质量问题,解决现场管理人员携带图纸及查询资料不方便等问题,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本软件的开发涉及BIM模型的解析、上传和显示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编程工作,很难由一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周期内完成所有工作,因此,软件的前期开发工作已由指导教师团队完成,本论文主要是实现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3提升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效果建议

3.1增加前沿课题数量。目前,BIM方向的毕业设计仍然以“建模+动画+算量”的软件应用型课题为主导,虽然该类课题的实用性强,但往往工作量大而难度不大,特别是对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学生,该类课题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BIM软件使用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议增加BIM与物联网、大数据、VR、AR等新型技术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现有的主流BIM平台均被国外垄断,亟须发现和培养一批专注于软件研发的学科交叉类学生,可以通过增加平台研发类课题,锻炼学生的研发能力,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3.2加强校企合作。BIM技术无论是软件使用、平台研发,还是与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很多土木建筑类大型企业均配备了BIM技术中心,具有较强的BIM应用、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能力,而在国内高校中专职从事BIM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非常欠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BIM实践能力的不足,促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BIM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6]。针对于此,同济大学与上海建工、华东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已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与BIM技术有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多数来自于企业,部分毕业设计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3重构现有课程体系。近十年来,虽然BIM技术和软件已有长足的进步,正向设计已开始应用,但逆向建模仍是主流,在毕业设计中也最为常见,即学生根据二维CAD图纸创建其建筑、结构及机电等三维BIM模型。从已有的毕业设计效果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弱,特别是机电图纸的识图能力非常欠缺,需占用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来提高识图能力;二是学生的BIM软件操作能力不足,很多时间被用于软件学习中,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被大量挤占。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单独设置BIM课程,或者虽然单独设置但将其作为选修课,普及面不广,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完善和重构。考虑到BIM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笔者建议将BIM技术的教学融入专业培养体系中,如:将BIM技术引入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中,特别在课程设计中,将其作为一项必修内容。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信息共享等功能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

BIM技术已被广泛视为改造建筑业这一传统产业的战略手段,正在导致建筑业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彻底变革。从高校的实践课程教学来看,BIM技术相关课题已成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三大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基础应用、前沿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以同济大学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毕业设计案例,最后提出了增加前沿课题数量、加强校企合作、重构现有课程体系等用于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建议,可以为BIM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东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学课程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43):51-52.

[2]许娟,鲁子良,侯超平,等.基于BIM平台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教学实践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186:42-43.

[3]白泉,边晶梅,于贺.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7,9(5):90-93.

[4]王婉,李怀健,刘匀.BIM技术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和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61-166.

[5]张静晓,赵陈影,李慧,等.工程管理专业BIM毕业设计学习效果测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71-176+183.

[6]刘骜蒋山,唐瑜.基于建筑业BIM体系的建筑学专业教学建设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7,164:64-66.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每年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该奖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四十九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棱角分明,离经叛道

1963年,王澍出生于新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动乱年代,家里藏书被没收殆尽,王澍便经常出入母亲所在高校尘封的书库,偷偷翻阅所有被查封的书。“七到十岁的年月里,我就是这么在乱看书中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名著和中国古书。”后来,王澍一家迁往西安。学生时代的他曾在学校里负责出黑板报,从而喜欢上绘画和书法,还常去剧团看父亲与朋友们排演。潜移默化之中,艺术素养渐渐在他的心田生根发芽。

王澍的建筑师生涯,起始于南京东南大学。在师友眼中,长发飘然的他,多才多艺,个性鲜明,是个“离经叛道”桀骜不驯之人。他曾狂傲宣称没有老师可以教他,成为系里著名的“刺儿头”;也曾带领几个“死党”,公然“挑战”教授。当年建筑系,凡有诸如此类的“愤青”事件发生,系里领导第一个就会想到是他在惹是生非。王澍曾说:“这种叛逆精神,一方面源于当时年少轻狂,另一方面也与校长训话‘不要迷信老师’有关。”

一般才华横溢之人,大都恃才傲物,棱角分明。面对他这个“害群之马”,东南大学并未“杀一儆百”,而是给予足够的宽容空间,取消了他必画商业效果图的限制。而他独树一帜的设计作品,屡屡被当成“范本”,悬挂在建筑系走廊展出。“王澍这个人有才华,个性强,不循规蹈矩……”当年一位任课老师如此评价他。

一身艺术细胞的王澍,是个典型的“艺术青年”。大三时,他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世说新语》也背得滚瓜烂熟。别人在功课上焚膏继晷,他则博览群书,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一次外出采风,我跟他聊了一路书法,看得出他的书法功底很深,从王羲之到历代碑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法也写得酣畅淋漓。”当年教过他的单教授,对他印象深刻。

有些人上大学的目的,无非是想混张毕业文凭,虽然平时吊儿郎当,但对毕业论文却格外重视,挖空心思揣摩,如何才能符合专家评委的“胃口”。而王澍的毕业论文却针砭时弊,单看题目《死屋手记》就够惊世骇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在影射大学建筑系和中国建筑学界的种种弊端。如此针锋相对,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硕士学位一直悬而未解。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曾是王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一直记忆犹新:“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得满墙都是,就像贴‘’大字报似的。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会通不过的。但他固执己见,依然我行我素。”非但如此,王澍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只能算半个!”如此口无遮拦,轻狂狷介,的确得罪了不少专家教授。

在同济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时,王澍依然故我,博士论文洋洋洒洒十八万字,一气呵成,全然没有论文那种循规蹈矩,用他导师的话讲:“就像写小说一样,洋洋洒洒,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其中的思考、洞见很有深度,颇见功力,文字表达也准确到位。”

山水精神,人文情怀

毕业后,大学同窗都各奔前程,唯有王澍跑到杭州,当了十年“泥瓦匠”。

1990年,浙江海宁要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王澍独立完成这个作品后,便“淡出江湖”。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系高才生,十年间竟与心爱的建筑设计“敬而远之”,这在常人看来不可想象。

那时候,改革开放的中国,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如火如荼,而王澍却“按兵不动”,“隐居”杭州,他太喜欢这个风景如画的江南山水城市,常在西湖岸畔流连,或作画,或沉思。但为稻粱谋,王澍偶尔也会给别人搞装修,调沙泥、垒砖墙,工地上的活儿,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段经历,令他受益匪浅,“搞建筑设计最忌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那些建筑工人可能没啥文化,但他们用石头垒砌的一段墙,拿到美国去展览,都能令建筑学家惊叹!”

没有稳定收入,生活捉襟见肘,王澍幸亏娶了个能干的妻子卢文宇——他的大学同窗。当初就是看重他的才华,妻子才义无反顾嫁给他,与他同甘共苦,毫无怨言。面对丈夫整天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要是搁一般女人,早就拍案而起了,但卢文宇从未“怒其不争”:“他这个人我是了解的,一切随他好了,他想什么时候‘出山’都成,反正我的工资能养得起他。”每当提及这段经历,王澍都感慨万千:“在我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主要靠她的工资养活我,这在外人看来都不理解,中国家庭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我们夫妇却反其道而行之。”

王澍身上的文人情结根深蒂固,如此心地单纯之人,注定不合时宜。卢文宇觉得丈夫缺少心性磨砺,便让他在家博览群书,陶冶情操,学会耐得住寂寞。王澍曾说:“其实,我的那种文人孤傲早就养成了,自从认识妻子后,抹平了大半,事实上,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

板凳坐得十年冷,在漫长的心性滋养中,王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建筑风格,“我觉得做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还是外面八竿子打不着,都是,它已经同各种形态进入我的建筑了,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如此漫长的人生蛰伏修炼,令王澍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使他养成了独特的处世之道——“愿意做慢的事情”,“你会朦朦胧胧发现,你想做的建筑,要传达的那种文化里的状态和精神,用急躁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

十年磨一剑,当王澍东山再起,出现在公众视野时,文人那种孤傲性格被温文尔雅所取代,犀利眼神被睿智沉稳取代,所设计的建筑作品,无不散发着古典文化和现代建筑相互交融的魅力。

折桂“诺奖”,享誉海外

没有喝过一滴洋墨水的王澍,酷爱中国书法和水墨画,很早便意识到建筑和山水的关系,尤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对他影响很大。在国内顶尖建筑师当中,王澍是地道的本土出身并在国内受教育和实践的建筑家,作品大都完成在中国。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朴实内敛,又不乏国际语言,项目虽然不多,但作品规模宏大,在中国建筑学界举足轻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一次大规模建筑设计的大胆创新与实践。这个十栋一组的庞大建筑群,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与空间语言融合到现代建筑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特的意境中得以升华。这个古典与现代、艺术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建筑精品竣工后,一时间蜚声海内外。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师看到这个精品力作都赞不绝口,认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味道”,从而奠定了王澍在中国建筑界的先锋地位。

有人说,王澍的建筑设计风格属于“新乡土主义”,不盲目跟风,不追随那些所谓流行浪潮。他的建筑设计很在意建筑与环境、传统技艺与自然人文的关系。譬如在设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时,王澍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融入图书馆建筑中。按照中国建筑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所以王澍把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埋”在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颇得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髓。

坐落于杭州市中山路的南宋御街陈列馆,也是王澍的手笔,这栋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成为河坊街一带的“点睛之笔”。千年御街古道沧桑遗迹,就在陈列馆的透明展示区内,为此,王澍别出心裁设计了通透钢化玻璃和下沉庭院。游客可以通过玻璃,一览杭州城古街发展脉络,从而完美解决了古代遗址与现代城建冲突的难题。在谈及创作初衷时,王澍说:“我始终认为,继承传统,应集中在创造性的传承上。传统是死的,它不会说话,需要一代代人用创造性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之后形成一种关系,不是随便套一个中国传统符号就是继承传统了。”

宁波博物馆,堪称王澍的设计风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建筑家用自己的作品,向那些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他有意将博物馆设计成一座“山”,把搜集到的各种废旧砖瓦“二次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瓦园”,既古色古香,又节能环保。他说:“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我考虑到如何能让建筑唤起人们以往的经历和回忆,因此我的作品是有思想的,会思考的,目的是想把这个城市的记忆唤醒。”

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迎来硕果满枝。2010年,王澍夫妇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同年再获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中国首位登上该展领奖台的建筑师,跻身世界建筑师行列。2011年,他又荣膺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荣誉讲席教授。前不久,有着“建筑界诺奖”之誉的普利兹克奖的桂冠,又戴在他头上。正如该奖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说的那样:“普利兹克奖评选标准,不惟声望地位,而是寻找世界建筑界一种卓越品质,而王澍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种品质的卓越,故他的获奖名至实归。”

王澍是首位获得世界最高建筑大奖的中国人。普利兹克奖对王澍作品的评审词这样写道:“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堪称世界性的建筑精品。”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汉阳大学的校训是“爱之实践”,爱,主要听说汉阳大学也是一个教会学校,而且说到爱心,本人确实也在周围韩国人坚韧的性格但温顺的品行中有所体会,“实践”的校训重心,在建筑学院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重视对社会发展环境地了解,学校还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手及表现能力地锻炼和培养。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顺应它的实践为主要目的而实现的不断地循序更新。这不光表现在它整个教学体系的组成上,也体现在它的教育方式方法,老师讲义的主题设计上。汉阳大学具有较悠久的校史,1939年建校,1948年从韩国最早的4年制建筑工学专业发展以来,成为韩国产业化专业院校中很有前途的建筑教育名校。建校以来培养了1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成为韩国的建筑设计,施工,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几乎占韩国建筑界活动者的40%。

二.建筑学院教育构成体系的主要特征

教育体制主要受(日本,欧洲)影响建筑学教育体制实际是亚洲传统教育方式与西方新学院派教育特色的架接与活化。即以日本教学方式为主要参考对象大量引入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特点。

日本的大学是较早接受西方先进自由文化的亚洲的大学。在接受先进文明的过程中,又经过了本土性地过渡和吸收,所以具有既有先进性又符合亚洲文化特性的双重优势,中国也是较早吸收西方教学思路的东亚国家,并且也已经实行建筑学认证的考核体制多年,所以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朴龙焕院长和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的韩东洙系主任应该是把持亚洲传统教育体制的领军人员而分别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西方名牌院校的教授队伍则是吸收及传播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成员,更好地促进西方:讲课-讨论-siminar-lab.的教学方式的实现。

教育师资构成:

汉阳大学建筑学教授的任用制度比较严格。任用形式包括专任教授,签约教授,外聘教授,责任教授,定期讲师等五种任用形式的教授。对专任教授的要求是:要有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有国内建筑师资格及硕士以上学位。为了保证建筑学院能动的建筑学教育,还会定期选择业务活动中较为活跃的建筑师作为签约教授,认用期为2年。为确保各专业领域的完整,学校会尽量保证教师毕业学校的多样化,工作经历的差别化,还会尽可能地任用外国教授,现在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共有专职教授19名,(其中建筑学部11名,包括2名签约教授)建筑学部外还有2名外聘教授。责任教授5名,定期讲师33名,共有59名教授组成。

三.学部和大学院的教学方式的特征构成分析

1.本科生教育: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对于本科学生的选拔标准

2005年开始,学部开始分为建筑学和工学两个部分。在学生的招收方面,包括定期招生和随时扩招两种。对于那些不定期进行扩招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建筑学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建筑设计才能的考核。但是不论是定期的还是扩招的学生,都要求高考成绩是一等以上。对于建筑学很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所规定的日程范围内可以通过转系河插班的方式。这种转系的学生要有最少2学期以上的大学学习经历。如果通过考试的话,即可插入三年级。这种插班制度,主要是从3年级开始插入。

1)培育重心: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主要技能,要求,学生本身的兴趣和专业接受适应能力来进行的选择性,对象性的实施方案。

2)教育情况

在教育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们遵循的宗旨,甚至教师的讲义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不光是小范围地扩展添加,而且还会有主题地循环改革,设计课的设计主题,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除了各个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旨相同外,训练形式,设计的开展手法、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变化。学院除了在教授制度上大量聘用对外国教学方式较为了解的西方大学教授,还很注重与西方各个教学研究体系的直接交流和合作。汉阳大学与莫斯科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防灾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工学研究所,日本国土建设性建筑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加泰隆尼亚理工大学,特里布哈努曼-多卡宫工学大学等国外研究学院组织有交流。从02年开始与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研究院,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中国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有学术交流和交换学生等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不但重视与国际前沿的标准接轨,而且重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像本科二年级的韩国建筑史课的彩画实习,除了几个历史文化学专业学校外,只有汉阳大学建筑学院才有的历史文化体验实习课。不但加深了同学对本国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地实践机会。

汉阳大学建筑学本科修课表

1学年

2学年

3 学年

4 学年

5 学年

学分修行

1 学期

2 学期

1 学期

2 学期

1 学期

2 学期

1 学期

2 学期

1 学期

2 学期

학점소계

教养

一般

实用英语会话1

设计信息的理解

数学和几何学

新生研讨会

3 3

3

1

专业英语

物理学的概念

语言与文字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3

3

32

39

(21+18)

表现

基础表现1

3

基础表现 2

3

艺术/设计1

3

艺术/设计2

3

39(21+18)

建筑CAD

3

电脑制图

3

39(21+18)

文化

历史

理论

韩国建筑史

3

西洋建筑史

3

现代建筑史

3

都市史

3

建筑设计论

3

建筑论

3

24

문화

规划

建筑规划

3

区域规划

3

24

设计

基础设计1

3

基础设计 2

3

建筑设计1

6

建筑设计2

6

建筑设计3

6

建筑设计4

6

建筑设计5

6

建筑设计6

6

建筑设计7

6

建筑设计8

6

54

技术

构造

( 静力学 )

3

建筑构造系统

3

建筑构法

3

建筑构造力学

3

建筑构造规划

3

24(12+6+6)

技术

环境

建筑环境工学

3

建筑设备概论

3

24(12+6+6)

技术

施工

材料

( 建筑材料试验)

3

建筑材料

3

建筑施工规划

3

24(12+6+6)

业务

( 建筑法规 )

3

建筑计划

3

建筑业务实践

3

6

研究

建筑研究1

3

建筑研究2

3

6

选修

(택4)

住居论

空间形态论

数字设计系统

3

3

3

室内设计

造景学

建筑细部美学

3

3

3

东洋建筑史

近代建筑作品分析

现代都市论

3

3

3

建筑防灾论

环境和生态建筑

建筑经营

3

3

3

12

学分

16

17

18

18

18

18

15

15

15

15

165

开设学分

33

36

36

30

30

165

汉阳大学的教育方案为低年级的基础设计是通过空间设计进行设计体验实践。以成组作业的形式训练大家的协作能力。而到了更高年级则以大的教学训练方向为基础,每年紧随社会主流方向而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插入点和核心元素来自由发挥。

从课表的内容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并重。除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外,而对理论标准要求同样不逊于实践,从二年级开始,理论课的课堂作业,老师就开始不同程度地要求学生作一些相关建筑物,展示会的观览心得,读书心得,分析当前设计领域的较受瞩目的设计师作品,并开展一些分析讨论会。不但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理解建筑的能力,对其理论分析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同时借助首尔处于韩国首都的地利之便,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需要,请社会上当前较为活跃,较为有成就的设计师到课堂上作发言,给学生传授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下面以汉阳大学本科生2007-2008年的学生作品为例来具体介绍说明各个学年建筑学的教育特色。

第一学年

基于第一学年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课,这学期主要强调分析尽量多的创造性设计,从上半学期开始,学生将被要求递交一些报告来证明他们对所给题目的分析能力。范围则从实体元素到社会现象。下半学期课程包括的设计不属于必修,定义为建筑与材料的关系,这学期的设计重心是手工作业,学生要通过成组作业的方式实现。

第二学年

这个学期给学生更深入地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更明确学科包括的三个部分,建筑维度重心地发展。这学期主要让学生调查,研究,阅读,欣赏,理解修建个性空间的不同方式。

这个学期的重心是让学生意识空间设定的过程是有动机并被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在了解这些过程的同时,训练学生绘图,做模型和修造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并熟悉2维画面和3维空间模型之间媒介的相互贯通性。

第三学年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更广泛,更深入细致地理解建筑,文化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地块和工程的结构不只是解决空间功能问题,还有一个统合的概念。这学期是以探索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理念 。

第四学年

城市不止是一个无价 的结构体的物理集核,在这个学期,会重点强调城市是一个通过社会现象清晰体现空间组织体系如何改变空间形态的历史性地域。建筑既可视为城市矛盾调解员同时又是增加一定矛盾的角色。学生需要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私人领域与公有土地的缩张构成机制。

第五学年

这是一个根据各自的设计理念独立完成作业的学年。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更好地训练和应用前几个学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生这个学期作业的建筑价值体系将证实他们的能力并作为最后第五学期的最终成绩。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主题和地块,这不仅是代表学生的最后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而获得最终构想的过程。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何用建筑来实现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能力始终被给予极大的重视。学生在前半学期为设计构想形成期间,这期间学校管理更加严格,老师几乎一周一次地跟踪指导。指导老师将提供改评,帮助学生运用自己逻辑来解决一些程序,地形规划,基本设计和绘制、制造作品中的问题。完成的作品则将参加毕业展览。

本科教学较为注重深入细致的多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像第五学年为研究论文准备学期,设置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两种可选择毕业方式,体现出学校对即将步入设计岗位的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视。经过三个设计学期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及设计组,这是一个独立学习的学期。学生选择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和地块,与低年级设计相比,毕业设计需要一开始就投入更多的精力并需要通过一些自己制作的设计图和简单模型反映他们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理念。结构,机械特点的理解。最后的作品将作为毕业展览展出。而且为即将升入研究生搞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培养研究能力机会。这应该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研究生院教育比重日渐增大的趋势,学生通过这些细分专业,研究主题的学习,可以更早地适应研究生院的学习方式,提高研究能力。

升学情况

由于韩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入学制度不一样,有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个入学学期,而且在韩国学生入学和休学制度比较灵活,再加上韩国男生的义务参军制度,所以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很多时候2000年入学的到08年还没有毕业,所以一般的毕业生数跟入学的人数不完全相符合。以汉阳大学建筑学院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见下表)

07-08.2毕业生情况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升研究生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30

13

5

3

9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43%

17%

10%

30%

共有毕业生30人,其中有13名学生求职了,这其中5名就职于空间设计事务所,2名就职于三星物业,1名就职于黄土真建筑设计事务所(是韩国比较有名的建筑师,近年以作韩国传统家屋方案出名),还有少数就职于其他一些韩国较大的设计事务所。另有5名升入研究生,其中三名直接升入汉阳大学,一名首尔大学,一名韩国综合艺术学校。其余9名出国留学或参军。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设计教育的指导内容全面而实用,训练了学生较强得动手能力.所以社会相应机构对汉阳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也给予了较合适的反馈,

2.研究生院教育:

1)培育重心:理论能力的深入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阶段必修的理论课并不多,只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一。但从四学年开始又出现了较多的理论课。占所有选修课的二分之一,共包括12门专业课,而到了研究生阶段,除了建筑设计专业有四门设计实习课以外,其他皆为理论课。

2)教育情况

学生的培养方式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教授方式稍微不同,借鉴西方教育方式又延传东方国家教育理念,进入研究生院以后,实行学分积累制,硕士期间一般是36个学分,并且还要完成硕士论文,而博士则需要在36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修24个学分,达到60个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即可毕业。 从课程设置和学分数量上与中国的很多大学不同。而且在课程上除建筑设计专业部分硕士的建筑设计课和很少的几门只为博士开设的课外。大部分的理论课是硕士和博士同时选的,这一点也与中国许多院校硕博士课程较明确分化的情况不一样。并且还可以跨专业学分交换和跨学校学分交换,就像首尔市就有10所院校是互相承认学分,实现学分交换的。

研究生授课的方式也更加重理论深度,并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授方法上也更西化一些,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即自己延伸和解读方案的能力,设计不单单是简单的学院派似的根据固定地形,固定设计标准指标套用而作设计,而是在随机选定的地形中,学生自己构想比较合适的功能构成,体块形态。像在建筑声学的课上,老师除了讲授一些建筑声学的理论及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声学理论的应用,在设计实践中,老师还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设计作业。首先是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把画作分析成自己认为的声音,并采集声音文件,制作成一个声音作品。然后将声音作品,还原成一个图像作品,最后实现到建筑物设计中。(见图)

原画作

画作声音作品分解

声音设计演化的建筑作品

设计课中,学生基本上也是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来完成一个方案,几乎每个星期老师都会给学生分析方案,而学生每一次都要做出一个或电脑或手工制作的体块模型作为自己新想法的表现。而且每次期中或期末评图,学生都要为自己的设计作很认真地表现和讲解分析,并有 多个教授进行综合审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状况以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来看,见下表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13

10

3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77%

13%

由于只有13名毕业生,而且都是设计专业的,所以大部分去了:设计希望,三友设计,建元设计,建筑师事务所OCA,BMP设计等韩国较为有名的设计事务所,而其他的大部分为准备就业状态。

四.总结

汉阳大学是基根于亚洲又积极吸收模仿欧美等著名大学的先进教育体系,再根据自身因素,合理的吸收,运用和发展。采用多种教师聘任制度,定期与扩招相结合的招生制度等以适应社会发展,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较为先进合理的制度体系。从本科教育开始汉阳大学就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两手紧顾的原则指导其教学。对学生的培养上,也根据社会上多角色的需要状况,通过调节师资,安排学生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

汉阳大学的外界交流活动极为活跃,不只是简单的学校间设计活动的交流互动,而且从2002年开始还大量而广泛地与世界各大著名的建筑学院校进行学生交换,更深入彻底地促进国际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互动。由于汉阳大学独特的学期制度,招生制度和义务参军的政策,学生的流动性很大,但是学校还是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毕业管理制度,毕业生有较好的就职率,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占较大的比例。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教育;培养内容;培养阶段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建筑教育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国内建筑院系数量及在校生人数都大幅增加[ 据教育部统计,2005 ~2006 年间 ,我国在册的建筑院校共 182 所。而时至今日,实际的建筑院系数量远超过这个数字。],建筑学所属院校也从单一的工科类院校向综合类大学转变。在我国建筑教育向正规体系化转变的重要时期,借鉴参考国外建筑教育的成熟经验十分必要。

国外建筑教育的培养方式各异,以本科教学的学制为例,美国与我国相同,为5年制,法国的建筑学教育为5+1年制,还有一些国家本科学制有多种选择 ,如根据联邦教委的规定,俄罗斯本科学制有4年、5年、6年三种,修满后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级别的学位。此外,欧洲大多数国家接受专业教育后无须经过资格考试,只需通过评核就可成为注册建筑师。以下对英、法、美、德、俄等国建筑师的培养内容及培养阶段进行比较分析。

1 英国的建筑师培养

英国目前拥有建筑院系的大学授予职业学位的资格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简称RIBA)和建筑师注册委员会(Architects Registration Board,简称ARB)正式认证并定期检查,同时也经英国教育部门审核。英国建筑师的培养有三个阶段,分别为RIBA Part I、RIBA Part II和RIBA Part III。

三年的建筑学本科教育授予建筑学文学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一级资格(RIBA Part I)。根据建筑师注册委员会的教学大纲,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技术、人文、表达和管理五个方面;若本科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学生到设计单位实习(Year Out)至少一年后可继续第二阶段为期两年的学习,取得建筑学职业文凭学位(Diploma in Architecture)和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二级资格(RIBA Part II)。课程以设计为主,并要求学生研究一些与设计相关的课题。以上两级学位每年均由本校考官及皇家建筑师协会认可的校外考官依次考核;最后阶段是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三级资格(RIBA Part III),即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在取得建筑职业文凭学位并至少工作十二个月,且实习和工作总时间累积超过二十四个月后,方可参加三级资格考试[ 向上,英国与中国建筑教育及认证制度的对比和思考,建筑学报,2011(06),32]。

另外,部分学校允许学生在职业文凭课程的分数达到一定要求后,用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原毕业论文,并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Architecture)。主要为与其它国家接轨和为博士研究做准备。授课式硕士班由每个学校各自拟定课程的内容;研究式学位则是学生自己开题做研究,导师定期单独辅导。

2 法国的建筑师培养

法国的建筑学院独立于大学体系之外,直属文化部管辖,是唯一可以颁发法国职业建筑师文凭的教育机构。法国目前共有二十所公立建筑学院,都是1968年以后从美术学院中独立出来的,这些学院中有六所分布在大巴黎地区,其他十四所较为平均地分布在外省各城市。

为了与欧洲大学体制接轨,建筑学院于2004年开始进行学制改革。由原来的dplg体制(diplôme par le gouvernement)改为目前的lmd体制(licence, master, doctorat)。建筑学院的培训年限也由原来的六年演变为现在的(5+1)年。法国建筑师的培养包括三个阶段:licence(三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筑表现技巧、相关的构造知识和初步的城市规划理论。完成licence阶段学习的学生可获得diplôme d'études en architecture,该学位相当于大学体系中的学士学位;master(两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分析建筑与城市问题的能力。经过以上五年的学习,建筑学院的校内教育就基本结束了,圆满通过相应考核的学生可获得diplôme d'État d'architecte,该学位等同于大学体系中的master,即硕士学位。学生可以在获得master学位以后直接向大学申请doctorat学位,从事研究工作,也可以继续在建筑职业领域深造。获得该学位的学生即可成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但如果想以本人资格直接与业主签订合同并申请permis de construire(建设许可证),就须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即第三阶段hmo(habilitation de maîtrise d'oeuvre), 该阶段学生须与一家法国设计公司及学校三方签订至少六个月的工作合同,并在履行合同期间的周末或合同结束后的一个月到学校进行相应的课程培训,目的在于使建筑师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负责一个建筑工程。

建筑学院另外在第三阶段设有DESS、DEA等各种不同方向的研究学位:DESS是为了工作设置的课题方向,往往针对建筑师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置,比如建筑技术、建筑环境、景观研究、计算机应用等等;而DEA作为博士预科研究方向多是空间建模、人文研究、历史遗产、技术分析等,读完DEA可以继续读博[张靖,邓湘晋,法国建筑教育一瞥,新建筑,2003(04),97-98]。

3 美国的建筑师培养

美国的注册建筑师须获得美国国家建筑学认证协会(National Architectural Accrediting Board)认可的大学所颁发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建筑学学士学位需要5年的正规教育。美国的大学里还有一些建筑学相关专业(非专业建筑学学位),多为4年的课程,不可获得国家建筑学认证协会的认可,毕业生可以在一些服务于建筑专业的领域工作。

虽然美国对建筑师的学业背景要求十分严格,但同时给予了相当程度的灵活性:非专业建筑学学位(如古建保护、建筑工程等相关专业4年制学位),通过“4+2”(4年的非专业学位加2年的专业研究生学习)可获得建筑学学位;完全不相关的本科学位学生也可以申请入读建筑学硕士,但这种情况下的研究生学习时间需要延长到3~4年。在获得正规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后,学生有资格从事为时三年的事务所实习,这都是日后获得注册资格的先决条件。

美国高校提供的建筑学博士学位通常侧重于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为高校培养教师和跨专业的研究人才。另外,部分学校的建筑学博士学位侧重于电脑设计和相关辅助技术手段下的建筑设计教育和实践工作。

4德国的建筑师培养

德国高校体制中的建筑院系由于高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大学、工业大学以及艺术院校都设有建筑专业 ,其学制与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其中,综合大学与工业大学是建筑教育的核心,具备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资质。

德国高校的学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主课阶段。建筑专业规定的最低学期数一般为5 年,但实际上学生专业学习的时间平均在6年以上。其中基础阶段为4个学期,课程设置相对固定,主要以讲座和练习课为主,内容涉及基础知识、构造技术、历史、理论、造型以及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而主课阶段的学习时间则由学院的教学规划所决定,也受学生各自学习计划的影响。进入主课阶段后学习的空间和自由度大大拓展,学生可在基本的教学框架要求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的设计训练强度加大,选修课程的种类广泛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并保证了毕业学生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在职业生涯中以充分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这个阶段主要的教学形式有研讨课、讲座课和设计课三种类型。在满足所有的学分要求之后才有资格申请做毕业设计,通过毕业答辩的学生即可被授予建筑学工程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限没有规定,一般需要3~6 年[ 汪琳,德国建筑教育概况,山西建筑,2009(07),192]。

德国各建筑院系普遍采用教授负责制的教育模式 ,由教授直接领导的研究所是教学的主要执行单位。他们独立负责与各自专长相关的课程的授课、设计训练,并组织讲座、专业考察和实习等。在总体课程结构下 ,各研究所的教学相互协调并有共同的运作方式。

5俄国的建筑师培养

进人俄罗斯各所高等建筑院校学习建筑设计之前,学生必须获得建筑学基本知识。俄罗斯的很多城市都设有建筑艺术中学以及更初级的儿童建筑启蒙教育工作室,专门从事9岁前、10~12岁、13~16岁以及16岁以后年龄组的初级、中级少年儿童的建筑启蒙教育、学前教育。这些初等建筑教育工作由“俄罗斯国际建筑院校预科教育协会”全面负责。教师在游戏(绘画、拼贴、剪纸、雕塑)中启蒙孩子最初的建筑印象或基本的形态构成。建筑艺术中学的毕业生从事与建筑相关的行业,约有20%~25%的学生可升入高等建筑院校深造,其余的学生大多从事平面设计、舞台美术、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在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设有高考前的专业技能辅导、补习及预科教育,主要进行绘画、制图、构图等建筑专业技能的训练[ 韩林飞,俄罗斯高等建筑学教育的学前教育,世界建筑,1999(03),78-81]。

俄罗斯建筑学院根据联邦教委的决定,本科学制分 4年、5年和 6年三种。修满4年学制的学生可授予学士学位;修满5年学制的学生需在毕业前作毕业设计 ,答辩通过后 ,可授予工程师的称号;修满6年学制(亦称为 4 +2 学制)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论文,通过答辩后,授予科学技术硕士学位[ 彭鹏,高力强,建筑教育的多国比较及反思,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6]。

以上通过对英、法、美、德、俄等国的建筑师培养进行比较分析,挖掘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学者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与注释:

[1] 向上,英国与中国建筑教育及认证制度的对比和思考,建筑学报,2011(06),32

[2] 张靖,邓湘晋,法国建筑教育一瞥,新建筑,2003(04),97-98

[3] 汪琳,德国建筑教育概况,山西建筑,2009(07),192

[4] 韩林飞,俄罗斯高等建筑学教育的学前教育,世界建筑,1999(03),78-81

[5] 彭鹏,高力强,建筑教育的多国比较及反思,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6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确立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导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针对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本定位,中原工学院就优化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做了多方面的探究,主要可归纳为“国外相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国内建筑学院校经验的推广”和“主要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外相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

我国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既有经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培养方法: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一般学制三年,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士学位证书,又可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德国的这类学校通常规模不大,开设的专业也不多,但各有特色。这类学校的学生既有从普通中学录取的,也有从中职学校录取的,有工作经验的人也同样享有入学资格。这类大学有将近一半的教师都是“双师型”的,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除了有学历、学位方面的规定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资格证书。他们的教师除了在校教书外,同时还是各大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这些来自企业最前线的教师们能够把工作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带入到学校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国内建筑学院校经验的推广国内一些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正在积极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变,并取得了成果。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型,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真才实学,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工作。建筑学专业的相关学校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思路来实现学生更好地就业。这方面的代表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黄淮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主动融入驻马店市的区域产业发展,其建筑学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作品。此外,学校还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在学生的应用技术型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探索的经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2.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

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与建筑设计行业相关的工作。近年来,由于许多院校竞相开设建筑学专业,再加上我国的建设市场逐渐平稳,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尽可能地拓宽就业面也是优化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考虑的问题。根据一些院校的经验,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加强学生模型制作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去模型制作公司工作,也可以到专业公司从事方案草图、建筑效果图与漫游动画制作的工作,通过对建筑学相关领域实践项目的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面的多元化。

3.专业教育应与执业注册建筑师制度相结合

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注册建筑师考试的相关要求也为建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优化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注册建筑师的基本训练,教学内容与注册建筑师的教育科目、内容对接,增加各工种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和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设计院”为代表的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建筑设计院和事务所等设计单位工作。一般的设计工作,通常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在如今高度商业化的设计行业,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大多都有明确的人员分工。而传统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侧重于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和削弱施工图及相关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适当加强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拓宽知识面,这是对设计单位专业人士的首要建议。其次,当前的设计工作中计算机已经成为建筑师非常重要的工具,建筑设计院或者事务所已经不再有“描图员”这一岗位,建筑师们也很少再用丁字尺和三角板绘图设计了。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随着新的建筑概念和设计方式的产生及转化,建筑业从业人员需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建筑学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培养手绘基本功的同时,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对建筑学专业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设计,构建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导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措施

(一)优化“建筑设计”课程的编排计划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建筑设计课程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手段和教学体系。但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学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加强学生应试能力(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和快速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的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其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应紧紧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的知识点展开教学,形成不同的课程系列。

(二)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

建立创新的培养方案体系建筑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建筑师执业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建立创新的培养方案体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压缩理论课的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并以此为依据来合理、有效、适当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具体的编排中,可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从而体现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课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三)拓宽知识面

增加新领域技能的培养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学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设计院工作的需求,此外,还应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起来,真正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应用技术型”为导向,优化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建筑技术层面的培养,引导学生把建筑当成一门务实的技术学科来学习,是建筑学这门传统专业永葆青春的法宝。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作者简介:

张建(1963-),女,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E-mail)Zhangjian@bjut.省略;吴娜(联系人),女,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E-mail)wn830@yahoo.省略。

摘要: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规划师的地位举足轻重。高校是培养规划师的摇篮,如何更好地培养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端人才,是每一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都必须深思的问题。相对中国来讲,美国高校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始更早,专业建设更完善,因此,研究与借鉴美国的城市规划教育教学模式,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美国高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98-05

一、中美现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历史沿革

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最早始于美国,联邦政府为应对经济大萧条,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规划,这正是美国城市规划教育的源头。二战结束后,城市范围日益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问题随之不断出现,并在社会发展中显得愈加突出。因此,美国一些知名院校为适应新形势而设立了城市规划专业。开始时,各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是城市规划专业成长的雏形阶段[1]。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种族、住房等问题逐渐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开始调整其城市规划专业学科方向,更加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到70年代末,欧美国家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许多学校也随之将其研究重点转移到保护自然环境、平衡公众利益等方面。时至今日,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结合当今社会问题,不断拓展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等[2]。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同济大学建筑系应国家需求,于1952年首先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中国的规划教育逐渐形成了几种培养模式:以建筑和工程学科为主的培养模式、以经济地理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以园林景观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和以工程测绘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不同工作岗位需要的规划人才。不仅如此,为了加强对规划院校的管理,保证和提高规划教育水平,建设部

在1998年组织成立了全国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规划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评价。经过规划教育人才的不懈努力,城市规划专业已在全国规划学术界和规划建设管理业界形成庞大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2011年,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调整中变更为国家一级学科,正式更名为城乡规划学。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城市规划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客观需求,也是使中国城乡建设人才培养达到国际水平的必然选择。

近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和杜兰大学的教授及研究生来北京工业大学进行为期2个月的学术交流活动,笔者有幸对3所高校的城市规划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观察和研究,并与国内城市规划教育教学进行对比研究。3所高校在美国排名均位居前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就根据笔者对上述3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了解与国内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二、两国城市规划教育模式对比 

(一)办学层次与结构 

在美国,城市规划专业共有3个层次:本科、硕士、博士,这与国内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层次结构相同(见表1,2)。

在美国,只有南加州大学等少数高校设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此次来访的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杜兰大学则没有设置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城规学校的本科培养方向主要有公共政策管理、城市规划或两者的结合,学制4年,规划专业方向很宽,更接近国内的文科教学。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分为工科和文科两个方向,工科方向学制多为5年,文科方向学制多为4年。城规专业所属学科也较为宽广,既有建筑学、工程学、地理学等空间学科,也有环境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非空间学科。

美国城市规划硕士学位的研究方向有城市规划、规划与开发、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等。其中城市规划是一个相对宽广的研究方向,该方向又可分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设计、交通与用地、社会与环境规划等方面。有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还提供双硕士学位,包括建筑学、风景园林、商业管理等方向。其硕士生一般学习2~4年,研究生入学后,系负责人可给学生建议研究方向和导师,研究生在导师的工作室进行研究和学习,以后还可以调整。通常导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不是很固定,学生一般在毕业前一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意愿最后选定导师指导毕业论文,这与国内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有很大差别(见表3)。

中国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就已经过与导师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以及研究方向后,由导师带领进行科研或参与实际项目。研究生学习期间由导师指导完成科研、实际项目以及不同级别论文的撰写。国内硕士学制为两年半或者三年,第一年为课程学习时间,第二年为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开题时间,第三年为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时间。

(二)生源情况

这里主要是指研究生生源。美国高校的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生的来源都十分广泛。以伊利诺伊大学的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专业为例,学生在本科期间有学社会学、历史、外语、生物甚至医学的,他们需提交与城市或者城市规划有关的论文,以证实对城市规划确实有兴趣,便有机会获得录取资格。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学城市规划,学习过程差别很大,对专业关注的方向以及层面也不同。

据笔者观察,跨专业学生在使用规划专业软件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差,经常需要本科即为建筑学或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帮忙画图,但在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具有优势,在做社会调查等方面能力较强,观察及思考问题的角度较为独特。

相对而言,国内高校城市规划研究生生源范围则较为单一。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单一封闭的本科教学模式以及就业压力等因素,绝大多数本科专业为城市规划、建筑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考研时选择城市规划专业,也有本科期间是学习美术、室外环境等专业的学生,但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城市规划研究生生源及专业视野较为单一,有较强的思维定势。

(三)教学内容与主干课程

以伊利诺伊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为例,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涵盖了建筑、城市空间结构、经济、管理等一系列内容,主干课程有规划历史与理论、城市空间结构、以政治经济为背景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问题、社区环境和社会发展(包括建筑环境数理统计)、区域和国际发展、规划技能(包括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征集意见、反馈修改等方面)、计算机软件运用、GIS、经济学等。上述课程全部都要通过考试,相当于国内高校中设置的必修课环节。

以建筑工程类模式为例,国内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或评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

美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有的和建筑学专业共同组成一个学院,有的学校则单独成立一所城市规划学院。而在上述3所大学中,建筑、城市规划两个专业均隶属同一个学院,但学生可跨学院选择其他学院与城市规划有关的管理、经济等方面的课程,学分均可计入课程点学分内。上述3所高校均根据不同的专业与方向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共有3个级别:核心课、推荐选修课、选修课,学生必须选择全部核心课以及部分选修课并参加考试才可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在教学手段方面,专业文化课(主要为核心课及推荐性选修课)。大多为大班讲课形式与小组讨论形式同步进行,班级教学规模一般在30人左右,而设计课则以小组形式进行。课程的学习多数以讨论、调查、案例分析和综合考核的方式,尤其强调讨论互动式教学,形成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为明显的是,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更多地运用信息和数据,善于对社会问题进行量化分析。

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数都与建筑学专业隶属同一学院,学生学习必修课(相当于美国的核心课)以及学院规定的限制性选修课(相当于美国的推荐性选修课)。在教学方面,专业文化课一般只有大班讲授一种形式,设计课则由几位代课教师单独辅导,学生极少有集体讨论,所以在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能力上相对较弱[3]。

(五)学习成果检验

美国城市规划专业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是否有把握拿到学分来选课,也允许学生到其它学院选修课程,但必须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作业才可以拿到学分。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量的社会实践或者到校外进行实习,每所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对该过程时间量的要求也不同,以便完成论文或课题项目。学生完成的课题题目将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来选择,如城市水循环、不同地域城市特色风貌等等五花八门。论文一般偏向研究型的理论,课题则偏于解决城市的实际问题,如城市废弃工厂的重新利用等问题。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一般分为考试课以及考查课两种,考试课以学生参加课程考试的形式给出成绩,考查课则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做出设计方案,最后由设计课教师评分。

三、美国高校城市规划教学经验借鉴

城市规划专业一直被视为一门交叉学科,其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城市以及从事城市规划行业所需考虑的各类因素。美国高校大多在研究生阶段才设置城市规划专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下面以

笔者对上述美国3所高校城市规划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观察和思考后认为值得借鉴的经验进行介绍。 

(一)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成绩十分重视,强调在社会实践项目中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所以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加实际研究项目的机会,学生社会实践的答辩成绩作为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的依据。

(二)重视对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也是美国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个特点。他们认为案例是实际项目过程的反映,能够生动深刻地影响学生,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方法。小组协作工作的学习方式也是课程学习的一个特点,上述几所大学在专业学习方面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同一个项目,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重视相关专业选修课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

据来北京工业大学交流访问的教授介绍,美国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普遍设置了很多选修课程,3个学校总共有将近100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表4中列举了一些主要选修课程。

美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分析、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讨论互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调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为主的课程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这些教学经验都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唐子来,张雯.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空间发展规划:现状和未来[J].国外城市规划,2001(1):10-12.

[2]宇宙.浅谈美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J].城市规划,2000,24(5):45-46.

[3]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1(6):48-51.

Comparison and thinking about modern education of urban plann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ZHANG Jian, WU Na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P. R. China)

Abstract:

Urbanization in China develops rapidly and the urban planner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radles of the planner. How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high-end urban planning talents is focused by each college. Compared to China,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in urban planning developed much earlier and bett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ir teaching mode is meaning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问题;二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的问题。

二、分层培养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分层教学的发展中,各种批判改革活动一直时起时伏,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

2.特点。

根据分层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对不同层次学生把握不同的难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年龄、兴趣、自身优势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项目。

三、分层培养管理模式的提出

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和水平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各层次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培养。具体分类实施方法如下:

1.科研学术层。

致力于较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训练,为学生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来走学术型道路的可能性更大。学生通过深层次的科研训练,参与教师课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一般最后都能形成。既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科研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2.应用层。

重视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重视实践教学,以竞赛辅导班、指导教师指导参与竞赛为训练方式,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避免科研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项目,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基础层。

所有学生都可归入这层,最重要的训练手段是实践实验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训练。通过实践实验课程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调研,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大四阶段毕业论文的写作是这个层次学生参与科研最为重要的方式,通过毕业实习、查文献资料、提出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培养基本的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

四、分层管理模式的实践

1.“1+2+1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第一年进行必修课学习,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创造学基础知识;第二、三学年开设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并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开发;第四学年开设任意选修课,学生找工作或考研、撰写毕业论文。“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1)不完全选课制。学生刚入学对专业还存在盲目性,第二、三学年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此时他们对专业已有初步认识,学习目的性更强。(2)前3年学生将专业课内容学完,第七、八学期开设任意选修课对学生的限制不大,是一种更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2.选取拔尖人才

从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始,学生根据兴趣和目标选择不同的层次,参与到科研能力培养中。学生先自愿报名,再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具有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成科研集中训练的拔尖班。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该生一直到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除了按选课制学习专业课程外,还由学院额外组织进行科研训练的小班授课,并由导师带领参加导师的课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课题。

3.组建学生竞赛团队。

每学期选拔有操作能力和兴趣的学生组成竞赛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模型竞赛、机器人大赛等项目;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起,完成建筑设计项目比赛;一些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赛,也可以鼓励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参与,如结构设计大赛、6m钢桁架设计、挡土墙设计等。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在培训过程中学生选择合适的竞赛指导教师。学生在参加各类竞赛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合作精神,更要发挥独立思考能力、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4.各类实习、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训练

(1)教学实践。

所有教学活动与研究,都要以工程为核心,源于工程、依托工程、指导工程、回归工程。①入学阶段为学生介绍本专业发展、就业情况。②带学生参观经典工程、工地现场等,对学生进行工程认识教育。③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程方法教育、专业发展与前沿教育,培养学生建立起工程视角,为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2)实验教学。

实验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及时性、灵活性、实用性、社会性。①工程造价基础实验。②工程造价专业基础实验:如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计算机上机实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实验等。③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模拟、工程项目管理实训模拟等。

(3)实习实践

①认识实习。通过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的构成建立感性认识。②课程实习。主要是测量实习、CAD工程应用等。③生产实习。将学生下放到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全过程、多工种实习。④毕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专业新进展,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内容涉及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结语

多领域分层培养可以让学生真正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陶思炎:1947年3月出生于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并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俗艺术学、民间信仰、文化遗产保护等。近200篇,其中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10余篇,出版《应用民俗学》《中国祥物》等10余部学术著作。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中国民协和江苏省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4月,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来到东南大学采访陶思炎教授。一如之前我们的想象,陶爷爷身上昭显着“长者风范,大师精神”,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谆谆教诲,都让我们铭记于心。

陶爷爷对我们说,他是老南京人,出生在秦淮河畔,从小在老城南浓厚的民俗氛围中长大。每逢春节等重大节庆日或者庙会,他都会跑到夫子庙或城隍庙,看灯,看各种玩具,看杂耍表演,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由岁时节令而衍生的孩童的游戏,陶爷爷也都兴致勃勃地一个不落:春天的时候,登上雨花台放自己亲手扎的彩纸风筝;白雪皑皑的正月里,与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提着蛤蟆灯,或者是拖着兔子灯,成群结队地在街巷里巡游……南京的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深深地融入了他的骨血里。

但从事民俗研究并不是陶爷爷一开始的职业,他是在不断地选择和调整之后,才最终确定了这条人生道路的。最初,陶爷爷作为工农兵学员,被保送到南京工学院,即今天的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扬州的建筑设计室,曾经设计过办公楼、教学楼等建筑,但他还是从心底里喜欢文科。于是,19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他便重新做了一次选择,考入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陶爷爷原来有较好的外语基础,他决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专攻外国文学。在大学的前三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做了大量的笔记,但到了大四时,他的想法又发生了变化。随着对外国文学领域的深入了解,他发现,由于自己对外国的历史和人文都不太熟悉,因而在本土环境下研究外国文学,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接受二手资料,终究难以深入,难以领先,这样下去的话,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二流的学者。于是,他开始将眼光转入比较文学领域,想在中外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经过一番思考,他选择从中外神话入手,研究神话的比较方法,完成了毕业论文《比较神话研究法刍议》,将中外神话进行对比,发现和总结其中的某些规律。由于论文题目在当时非常新颖,加之陶爷爷将他非常扎实的外国文学基础、古文考证功底,以及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都融贯在论文中,使得论文非常成功,当年就被收入《全国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编》和《中国文学年鉴》,并被多次转载,甚至还被日本西南学院大学选入教材。

从毕业论文开始,陶爷爷对神话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来中国神话并不只是一则则或传奇或灵异的故事,虽然看起来每则神话都没有多少内容,具有简单性和片段性,但实际上它们是中国远古人类的创作,内涵非常深奥,和西方神话相比毫不逊色。于是,陶爷爷决定专攻中国神话研究,先后发表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神话的重要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学科分类上,神话属于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又归于民俗学这个更大的门类。陶爷爷向我们详细地解释说,民俗学研究的是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既包括物质上的东西,如服装、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也包括精神类的东西,如信仰、忌讳、避讳、巫术,等等;还包括动态的、行为性的东西,如过年过节时的一些活动;当然还包括语言方面的内容,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笑话等通常被看作是民间文学的东西。因此,陶爷爷的研究领域,也自然地从神话扩大到了民俗学。

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民俗学博士。陶爷爷以建筑学和文学双学士的学历报考,并凭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师大,进入被称作“民俗学之父”的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门下学习。在北京读博士期间,陶爷爷极为勤奋刻苦,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写作,连周末和寒暑假也不例外,长城、十三陵、卢沟桥这些北京标志性的名胜,他一个都没去过。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陶爷爷便完成了博士学业,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博士。他的毕业论文《中国鱼文化》后来公开出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选登了该书的若干章节,《读书》等刊物也发表了评论文章。

完成博士学业后,陶爷爷回到母校东南大学工作,并继续自己的研究,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了《风物探幽》《中国纸马》《中国镇物》《中国祥物》《应用民俗学》《中国都市民俗学》等著作,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东大,他先后任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社会职务,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地贡献着力量。

2011年4月,陶爷爷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总理手中接过聘书的那一刻起,他便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央文史研究馆最年轻的一位馆员。

虽然陶爷爷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和荣誉,但最让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授业恩师的肯定。陶爷爷的博士导师钟敬文先生对门下弟子要求极为严格,从来不当面夸奖学生。读博期间,每当陶爷爷向钟老汇报学业时,钟老总是指出他的疏漏之处,并提出一些建议让他参考。毕业七八年之后,一次,陶爷爷去北京参加一个国际性的研讨会,恰逢钟老在座,于是他过去跟老师问好。钟老将他介绍给身旁的季羡林先生,并对季先生说:“他在南京干得不错。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像他就好了。”得到了钟老的当面夸奖,并且是如此高的评价,让陶爷爷一时间既惊讶又感动。

感怀恩师之余,陶爷爷也不忘对我们进行教诲和鼓励。他以自己为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需要早早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目标之后,人就不迷茫,有干劲。就算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要对自己的最初目标进行调整,之前付出的努力、得到的经验,也可以成为下一个目标的储备资本。

另外,在少年时期,一个人可以尽量广泛地发展自己的兴趣,不要故步自封。如一开始学习的建筑学知识,对他在民俗建筑方面的研究帮助就非常大。再如,早年间,他写论文和著书的时候,要用到图片,可是有的文物是不能拍摄的,当时又不能上网,只能靠手绘,于是,他具有的素描功底便派上了用场。陶爷爷说,理科和文科是有相通之处的,学理科的人要同时学好文科,学文科的人也要同时学好理科,这样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成绩,不至于因无知而犯错。

陶爷爷还建议我们,可以多看一些杂书,比如一些有关旅游和各国历史的书,这样可以在点点滴滴中积累对世界的认识。读书的时候,还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要多写些感悟,不要因为怕辛苦,就不做这些事。“年轻人不要怕吃苦。”陶爷爷强调说。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采访接近了尾声。我们在和陶爷爷的交谈中获益匪浅,在和他告别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东南大学。

小记者采访感言

石岳川(南京市树人国际学校):“心中要有远大的理想。”“年轻人不要怕吃苦。”陶爷爷的教诲我铭记于心。

林凯雯(南京市六合区横梁初级中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陶爷爷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可敬可亲的长者。

李志清(南京市六合区横梁初级中学):“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陶爷爷的人生经历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上一篇: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 下一篇: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