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3:35:23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内容。部分论文选题不合适,所研究的问题范围过大,对于一篇仅需三万字左右的硕士论文来说,题目涉及问题大、多、广,反而哪个问题都说不清楚,造成论文内容宽泛,既没有进行深度系统的分析,也无法得出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深刻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论文"大而不实",小而不深",即论文选题过小,论文题目是学员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或生活区域的现实问题来设计的,这就需要学员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获取第一手资料,来作为论文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但事实是由于自身条件困难或对论文的不够重视而没能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结果导致论文既没有理论创新点也没有解决好实际问题,且对其他地区缺乏普遍借鉴意义。研而不究,有的论文整篇都是对调研或实验数据的简单罗列,并没有用相关理论或先进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论文难度不够,内容不够饱满,不能得出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论文外在形式。学位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标准,以便保证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论文的学术质量。从现有论文样本来看,学生论文结构不完整、不严谨的情况仍存在,论文中缺少引言的、没有英文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过少的问题相对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论文整体结构排版缺发统一标准,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标注方式五花八门,论文中的图表、文字排列不符合要求,字体、字号等细节问题处理上过于随意;有的论文篇幅过短,内容过简单,达不到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应有的份量,且各部分内容繁简安排不当,主要内容不突出。

一、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探究

1.缺乏专门针对农业推广硕士制定的论文评审基本要求和指标

农业推广硕士在我国实行的晚,如何更好的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各培养单位都还在探索当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推论文,各自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可以执行的方案,不同类型论文在论文选题、论文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这既不利于培养单位对论文进行有效的评审,也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参照。很多农推硕士培养单位只是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论文评审标准偏重于学术研究,不适合农推专业学位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因此农业推广硕士论文无论是外在写作形式上还是内在硬性质量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问题。

2.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位论文质量过程保证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作,学位论文的产出过程需要所有相关组织和人员的有效参与,才能保证论文质量。培养单位、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导师、校外专家与学生本人一起都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主体,但是实际上在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能有效参与其中的人员和参与人员精力的投入都是少之又少,论文偏差无法及时得到纠正,论文进程中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其次,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审查-论文答辩-论文评优与评估的过程中,论文质量过程保证的这些关键环节,还待更加严格的执行,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的状况还存在。

3.工学矛盾和异地教学矛盾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特殊身份问题,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脱离工作岗位,而且学员的学历背景差距较大,有的已经毕业多年才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相对于其实践工作能力,基础理论和外语水平相对较薄弱,因此学位论文的理论分析往往不够深入,论文写作能力稍差,参考外文文献相对有困难。此外,在职攻读学位,仍存在学习与工作的矛盾,论文写作时间难以保证。异地教学也给农推硕士的论文写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农推硕士的教学方式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授课,时间短且知识量大,学员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完全消化吸收,回到工作岗位上若没时间进行连续学习,势必将影响到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日后的论文质量。在论文撰写阶段,学员也不能脱产进行资料查询和论文写作,不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大量文献资源。对于论文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该如何构思,也无法得到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和纠正。论文中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更好的结合,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之间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1.明确农推硕士不同类型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

农推硕士学位论文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可分为不同的论文类型,如本文上述提到的应用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农业政策研究等等,每一类型的论文在各自的选题、内容和写作方面都有各自特有的要求,因此从多方面、多角度找出依据,对农推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形式分类,并针对每一类型论文确定其基本的评审要求及详细的评价指标,对于规范农推硕士论文写作,提高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并严格执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保障体系

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论文在整体上要达到标准做一个总的概述,并规定出硬性指标,如论文结构构成、论文字数等;学位论文的各块组成部分,从封面、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到致谢的要求,要做出详细的说明;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评审与答辩每个环节所要进行的程序和步骤,负责各环节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职责,如何有效的执行,要有过程监督,保证落实到位。明确导师的指导工作,制定文字性工作手册。导师应参照工作手册,明确自身职责,在论文写作全程中都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互动,定期主动向学生询问论文进展情况,给予指导。组成专家小组,指导论文写作。培养单位聘请校外专家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起组成评议小组,在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中期审查时,针对选题是否合适及论文中期的进展情况,给出意见,农推硕士在专家和指导老师建议的基础上,及时对论文选题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做好质量检查工作。论文答辩前,交与有农业实践生产和管理经验的高级职称专家或校外理论水平较高的学者进行评阅,对论文选题的合理性、理论分析程度、创新性、工作难易度、技术方法的使用以及成果的效益性进行严格审查,合格后才准予答辩;答辩中的评审要严格,要有适当的不合格比例;组织学位论文评优活动,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意愿。建立论文信息反馈长效机制。管理部门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主动收集论文反馈信息,收集论文导师,校外专家和盲审老师的建议,并对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合,应用到今后的论文指导与监督中;充分发挥农推硕士在论文信息反馈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方便他们将自己撰写学位论文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导师和培养单位的意见反馈给管理部门,为今后做好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联合农业部门合作办学,完善双导师制度

农推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为农业应用部门培养人才,农业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学生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及时全面了解农业部门的生产和管理需要,适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通过更高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此外,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对农推硕士论文选题和论文成果产出形式的指引作用。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质量关,对论文选题和内容写作等理论上的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聘请校外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为第二导师,为论文写作提供具体技术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情况,对农推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农推硕士论文整体状况较好,但基于农业推广硕士在我校乃至我国起步较晚,在制度和规范的设计上还不健全等原因,论文在内在质量和外在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工程硕士对学位论文的管理经验,提出农推领域应尽快制定论文标准细则和评价指标,完善论文质量过程保障体系并严格执行等建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农推硕士学位论文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论文质量定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培育路径;文献计量

作者简介:任湘(1979-),女,湖南湘阴人,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服务、用户服务;张菊霞(1982-),女,陕西榆林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农业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农职业教育的作用、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4NDJC069YB),主持人:张菊霞;2013年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农业高校建设教育部查新站的实证研究”(编号:B2013222),主持人:任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3-0050-05

“谁来种地”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重点聚焦“三农”问题,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到“培养新型农民”,再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举足轻重。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总理也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来源、作者及机构分布、发文年代等指标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类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与价值及培育模式和途径作较为全面的综述。

一、研究数据来源及分析指标

利用CNKI的中国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硕博士论文库、会议、报纸等检索平台,通过篇名=新型职业农民,共检索到文献700篇(见表1),检索时间为2014年9月25日。

表1 检索数据库、检索时间及检索结果

主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和年发文量来分析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主题;通过核心作者和高被引论文情况统计,评价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通过了解刊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文献来源,把握出版物的前沿性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成果来源期刊的核心区;通过发文单位情况,了解主要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地域及机构分布;通过对研究内容的分析,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时间分布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成果类型涉及报纸、期刊、会议和博士、硕士论文等,国内最早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文献报道始于2009年底,《新农村商报》记者陈小三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举行的农业部新闻会上表示的今年全国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48.8%,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由此说明我国一大批农机从业人员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1]。继年,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报纸相继报道了鼓励大学生或农机从业人员当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2][3]、新型职业农民领到政府补助的典型案例[4][5]。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中、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相关研究与报道在2012年逐渐火热起来(见图1),尤其是近两年呈井喷状态发展。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育政策及措施、教育培训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典型案例报道占据了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内容。

图1 时间及发文量分布图

(二)作者及单位分布

如何考察作者的影响力,作者发表文献的数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来自于成果被其他学者的引用情况或作者以往学术著作的各种链接分析[6-7],因此,评价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作者的影响力,从作者发表文献数量最多和作者发表文献被引频次最多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基于第一作者和独著文献的发文量统计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的朱启臻教授以发文9篇位居榜首,根据普赖斯理论[8],计算核心作者的公式为:m=0.749*Nmax(式中Nmax为发文量多的作者论文数,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即m=0.749*9=2.247,因此,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都可界定为核心作者,统计得到的核心作者十余名,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已聚集了一批核心作者(见表2)。

评价作者影响力的另一个指标即作者著作被他人阅读、使用、引用情况统计,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文献被他人引用量排前12名的见表3。就影响力而言,最高的当属2012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郭智奇[9]等所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一文,在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现实需求及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基础上,立足我国农民素质和农民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了健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议,被引频次达27次,其次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朱启臻[10]等所著的《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一文,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内容及培育措施,被引频次达26次(见表3)。

表3 核心作者的影响力评价及发文情况表

(三)载文系统分布

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成果的载文系统分布,在确定这一领域核心载文系统,为文献收集管理者提供依据,为科研工作提供指导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刊物的办刊特点以便指导刊物的发展。如图2显示,前5种发文期刊均为三农领域专业性期刊,共发表文献195篇,其中《农民科技培训》发表该领域论文量最多,达到133篇,占论文总数的26.33%。

图2 载文量前10名载文系统图

按照布氏定律[11]期刊载文量的分区要求,将167种载文系统上发表的505篇文献做如下分区:核心区载文量20篇以上的论文分布在2种期刊上,论文总量为152篇,相关区载文量3-19篇论文分布在23种期刊上,论文总量为161篇,边缘区(区)载文量1-2篇论文分布在142种期刊上,论文总数为192篇,从表4可以看出三个区域的载文系统之比是2∶23∶142(约1∶11.5∶71),即布拉德离散系数在3.4―8.4之间,核心效应较明显,从统计数据(图2、表4)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核心期刊初步形成。

(四)研究主题分析

1.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类型研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目前基本达成了共识,郭智奇等综合我国农民概念的历史沿革及对国外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的借鉴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应该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自身职业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12]。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从业者;狭义则从学术概念上理解,是指以农民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农民。狭义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是农民不是工人、是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13]”。朱启臻教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认同和扩展,如邱家荣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外,还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并且后继有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14]”。徐文新认为“凡是在与现代大农业的科研、生产、经营、服务有关的岗位上从业、创业的劳动者都统称为广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但他更倾向于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立足农业职业技能,按照专业化分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创业型与从业型两大类即创业带动型、经营管理型、技能服务型、生产操作型四小类[15]”。胡小平等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理想状态的新型职业农民应当以年轻人为主体,具有像其他行业劳动力一样的年龄结构,同时,要把其与兼业农民、传统农民区分开来。”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胡小平教授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来源于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从事农业的城市居民、大中专毕业生等[16]”。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众多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大意义从理论层面与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韩永廷认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新时期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17];韩娜从现实层面认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培育农业后备人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18];吴易雄在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实证分析之基础上,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9]。鉴于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人力资源匮乏是“三农”发展的瓶颈,夏金星认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20]。孟凡则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打造“三农”发展的未来,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加紧迫和深远的意义[21]。总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应该且必须体现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等方面。

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及路径研究。如何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韩娜通过对中央的政策文件的解读,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历了培训、培养造就、培育、大力培育等演变[22],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了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词,并沿用至今。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农业部副部长张姚林指示,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关部门要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别要尽快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努力在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等六个方面有所突破[23]。

对此,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进行了大量研究与示范,夏金星认为以启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程为突破口,以建立农民公益性培养培训制度为目标,启动现代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将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24]。郭智奇[25]、杨慧芬等[26]都认为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上,要坚持政府的主导责任,推进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立法,这样才能在完善运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杨慧芬还在借鉴日、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走培育和吸引相结合的道路。倪慧等[27]借鉴美、英、法、德、日、韩等国外经验,以云南省石羊镇实践为案例,总结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验是: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高度重视;培育农业发展带头人以发挥其示范作用;拓宽渠道、多管齐下;通过理论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政府与企业联合培训的形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许浩在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则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途径是远程教育,要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培育新机制[28]。朱启臻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上,迫切需要创造以下四个社会环境条件: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充分的社会尊重,系统的学习条件,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29]。纪文婷对比韩国、美国、法国的农业特色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丰富,但农业规模化、信息化和机械化水平不高,主要以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形式进行生产的现有国情下,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相关政策的支持,实施岗位规范,健全资格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职业农民的培训效率,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30]。

三、研究评析

(一)期刊来源以“三农”领域期刊为主

根据载文系统分布分析,从期刊所属领域看,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农”领域的专业性期刊中,这充分说明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此外,职业教育类的期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其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关系是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从期刊的影响程度看,刊登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核心期刊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加强与提高研究能力,争取在高级别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另一方面建议影响力较大的核心期刊对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给予较多关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二)研究群体以高等学校教师为主

根据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发现,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群体多为学校的教师与研究人员,包括农业大学、农业类高职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大学等。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除了需要教育者参与外,更需要社会各界理论研究与实践人员的参与,如政策制定与管理者、信息资源传播与管理者、农业科研专家等群体,这些群体可突破教育领域,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意见与建议。

(三)研究视角以教育学视角为主

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内容看,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选题主要集中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类型、意义价值等基础性研究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实践性研究上。已有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研究群体集中于高等学校,因此,研究多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其他视角的研究较少。众所周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个社会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必不可少,但经济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亦非常重要,亟需进一步开拓。二是已有研究中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全国性研究较多,区域性研究不足。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应将视角放得更开一些,从多视角开展研究将更有利于研究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经验的传播。

注释:

①因为报纸载文性质大部分为报道性新闻、消息、启事等,因此,统计的目标文献仅限期刊、会议、学位论文等。以下同

参考文献:

[1]陈小三.明年我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0%[N].新农村商报,2009-12-23(29).

[2]潘一峰.浙江新政鼓励大学生当新型职业农民[N].杭州日报,2010-12-23(A2).

[3]孙吉晶,王伟霞,康庄严.宁波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当新型职业农民[N].就业时报,2010-05-20(2).

[4]李建中,胡军锋.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上的精彩演绎[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0-08-30(4).

[5]孙吉晶,康庄严.132位新型职业农民领到补助金[N].宁波日报,2010-12-05(2).

[6]刘俊婉,苏新宁.哲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J].情报科学,2006(1):52-59.

[7]沈小玲,严卫中.网络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13(3):69-77.

[8]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309-310.

[9][12][25]郭智奇,齐国,杨慧,赵娉,白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10]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1):1-4.

[11]百度文库.文献计量学03――布拉德福定律[EB/OL].http:///link?url=w8EVScTfm

Iom4R4gsbV9hwAL6-LcR2u7ZS5LSudRix_MBtGZVNnsUguIZG2apMsJxDnM4ew8bW0SWjGxoV

8ScASNHgmyD9k53P1kPRm-rOG,2010-11-18.

[13]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6-18.

[14]邱家荣,王云峰.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内涵[J].云南农业,2013(1):18.

[15]徐文新,赵太虎,张学兰.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现代解读及启示[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64-66.

[16]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7-62.

[17]韩永廷.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和路径[J].蚌埠党校学报,2013(3):11-13.

[18][22]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19]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7):57-61.

[20][24]夏金星.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21):260-263.

[21]孟凡.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C].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

[23]吴佩.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和措施体系[N].农民日报,2012-03-21(2).

[26]杨慧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日韩经验及对我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4):94-95.

[27]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134-137.

[28]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29]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成长环境[J].农民科技培训,2013(5):6-9.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在技术革命日趋显著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创造性、应用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产业部门、应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小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1]。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高校培养的大量学生更多地走入应用性强的岗位,但培养模式依然沿袭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惯性,导致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范围;认为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2]。但是这一转变的实现,除了社会的需求等外部环境外,还依赖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建设,本文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多年的培养实践,对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一、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对的生源行业背景十分广泛,但其培养方向很明确,主要是为农业与农村管理机构、农业企业、农业服务等岗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一直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生源,这些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全日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源没有这样的优势。在生源缺乏职业经验而又要按职业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把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应用型高级人才来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少优秀教材与案例,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显著差别,有的培养单位甚至直接使用普通研究生的教材或将其简化后使用,或直接照搬国外案例或教材,这种做法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极易出现学术化倾向,与学术型人才教育难以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对其要有全新的认识,而且需要做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目前特别迫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认为必须强调综合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农业推广硕士的知识结构应涵盖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学等理论与方法。但是这种综合性并不是把不同学科课程简单拼凑起来就能体现,因为简单地拼凑不可能产生综合效果以形成培养特色。综合性体现着创造性,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形成综合性课程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如“农业推广学”就是体现应用性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农业科学、信息传播学、社会心理与行为学、组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形成了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被评为农业推广领域的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农业社会学”也是一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农业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重新审视农业,综合了现代农学、农民学、农业经济学、制度学、组织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属于自己学科特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把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制定作为该学科的落脚点和归宿,使得这一学科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每个专业学位类型都能够形成3~4门具有创新性且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创新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效。研究者概括了参与式教学的许多特点,诸如参与性、互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开放性、激励性、发展性、反思性等[2],但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最基本的要点有三个:

1.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教育思想经历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是大学学科建设走出经院化的关键[3]。基于问题的探索、调查和发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核心价值的维系点,体现了由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的转移。问题导向是围绕实践中一些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解决方法而组织的,通过让研究生对问题的思考来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共同讨论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参与式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有助于发展学生下列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发现、评价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多种方式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能力[4]。参与式教学中的问题导向对研究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促使他们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以及注重政策研究是十分有效的。

2.平等讨论

参与讨论是参与式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无论是引导式讨论还是开放式讨论,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锻炼他们的交流技巧,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讨论的效果依赖于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因此,平等交流很重要。教师不仅要保证每个学生有参与讨论的机会,而且要创造争论与辩论的氛围。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总结归纳十分关键,一个好的归纳和总结不但可以引出或强调讨论的结果,而且可以保持研究生讨论之后继续探讨问题的兴趣。

3.可操作的程序

参与式教学包含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与方法,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开展平等的讨论,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等都体现在程序中。要求每个研究生都掌握参与式教学的程序,不仅能恰当地参与,还能够主持讨论,学会归纳和总结等。为了保证参与式教学顺利进行,恰当使用参与式工具是必须的。这些工具包括了诸如问题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分析程序,也包括了展示软版、活动卡片等辅助设备[5]。为使教师掌握程序与灵活使用工具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p#分页标题#e#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循着的教学评价理念,主要还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在这一观念约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得不接受诸如论文字数的多寡抑或形式上的“优劣”以及表达形式的约定俗成等标准的考验,甚至阅读难易也被冠以理论深浅的标准。一篇很有见地、论据充分且有实践价值的论文或工作设计,会被认为无学术水平,而词汇晦涩难懂以掩饰作者对实践无知的论文却被认为“水平”很高。这又常常成为教师中心或教师权威的基础,而且是由未必有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支持的基础。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高校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坚持的学问中心或学术中心理念,不仅仅是路径依赖的选择结果,而且还经常是师资规格本身限制下的被动选择。换言之,高校不能建构起充分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评价理念,与评价者的素质基础密切相关。

尽管许多学校都把一线实践专家聘为导师,聘为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但是,在教学中以身示范的征服力方面,有相当多的高校学术型教师在研究生面前陷入困境或被动[6]。这种遵循“学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难以适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由此可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保证。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实践能力在其能力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一个没有实践经验或对事实毫无感性认识的导师,不可能根据相关行业、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目的的定向培养和实施有效的指导。在西方国家,农业大学教师一般都有几年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经历,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主体是在大学从事学术型研究生指导的教师,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历,习惯于按照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他们能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中国农业大学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个途径是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实际推广工作,并为此专门设立了“推广型”教授职称,激发了一批教师到实践中去把研究成果推向应用。另一个途径是选派教师到地方任职(多为科技副县长),接受农村发展的综合实践锻炼。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促使学术型教师发生了三方面转变:

1.综合性学科意识得以确立

当学术型教师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发现一项技术能否得到采用,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还受到诸如农民素质、政府导向、相关政策、传播方式、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就会重新审视自己所处学科的地位,认识到当今社会任何问题都不可能靠单一学科得以解决的事实,并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综合措施。一些农学家开始转向农业政策的研究,关注农民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一些技术专家转而对社会学和经济学发生兴趣;而社会学的教师也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对农业科学一窍不通是难以解释“三农”问题的。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就容易生长出来。

2.实践经历与经验的获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效果及其理论的应用程度往往与经验的获取程度呈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经验”,审视“经验”的意义,从“经验”的角度寻找理论与实践支点。特别需要从实践中提炼成功经验,作为案例进行研讨。教师的实践经验由三部分构成:工作程序经验、知识经验和问题经验。当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时,他们就只能宣讲理论,甚至难以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当教师获得了工作程序经验后,不仅会注重把抽象的学术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而且了解了特定理论在实践环节中的特定功能,使教学和论文指导具有了针对性;知识经验不仅有助于理论的具体化,还为理论的本土化或丰富理论奠定了基础;问题经验是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不仅要通过其完备的理论来体现,也要通过经典的案例来佐证,使理论作为抽象的思维在经验的基础上呈现更实在的意义。

3.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

在开放的实践环境中,教师可以发现在封闭的校园里难以发现的一系列问题,触发对解决问题的思考,从而有助于确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不同于本科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重要区别在于后者的问题来源于学习过程,包含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问题”,而前者的问题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真实需要。及时发现农业推广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发现萌芽状态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及早制定防范措施,是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的实践经验特别重要,只有那些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教师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把高校教师相对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也是值得尝试的,这样有助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在与学术型教师的相互交流中成长,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成熟。

三、开放的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

存在于高校内部的学科壁垒严重阻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走向综合,这种学科壁垒形成的一种反实践的界域,体现为两大特征:一是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当这样作茧自缚式的专家无力面对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时,唯一能自持的就是专业的权威性了。二是学科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文化隔离太深,不仅仅是雅俗或文野的隔离,还有专门化的学术性与普遍联系中的实践性的隔离[6]。在这种条件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想获得根本性的突破十分艰难。要突破这一传统学术理念的束缚,建立开放性的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是有效措施。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体系包括许多措施,除了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尝试的“双导师”制、聘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兼课、校外专家参加论文答辩等措施外,我们认为最为有效的有三个措施:

1.论文选题来自于实践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不仅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规定了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从实践出发选择直接解决实践问题而又适合研究者个人能力与客观条件的课题,是克服专业学位论文学术倾向的基础。学术型研究论文选题一般强调与导师研究方向相一致原则,但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特别强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相一致。选题能够紧密结合实践,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农民农业增收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条件与促进措施”、“农业科技传播有效性研究”等,都是在推广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凝炼出的论文题目。这些题目是任何一个传统学科都难以涵盖的,这些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实践性论文题目对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具有三方面作用:①实践性选题规定了研究方法必须坚持调查和实证研究,把学生引向实践,避免书斋里文献堆砌倾向;②论文选题侧重应用,规定了论文内容重心在对策研究,而不是描述和解释,引导研究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寻找对策;③评价论文不再是因循传统知识或靠文献检索的长处或外文资料的优势来评价,重点是看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所提出的措施是否具有操作性。在这样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下,学术型权威被弱化,应用型方向容易得到坚持。当然,实现这样的选题原则并非易事,需要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对论文选题进行筛选和甄别。因此,有实践经验专家参与的论文开题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p#分页标题#e#

2.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日渐显现出了开放性的格局,客观上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面向整个社会物色合格的导师人选,特别是聘请实践一线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尤为重要。在以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由于外聘教师会增加教育管理成本,因而难以成为制度。为尽快实现农业推广硕士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型,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是必要的。来自于实践的专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三个突出的作用:①带来学术的应用氛围,这对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要。②带来的问题意识,他们可以提出一系列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③带来新的评价标准,更强调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我们认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应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教学、选题、论文指导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发挥作用。在教学环节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授课的比例不能少于三分之一,一些实务类课程必须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授课。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把应用型专家放在突出地位。

3.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生教育与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研究生缺少职业经验,但是又要按照有特定职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来培养,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该基地不同于实践教学基地,也不同于学术研究基地,其重点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实践基地。这样的实践基地除了具有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的一般特征外还要求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基地建设必须包含完整社区。“社区”一词最早于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文中提出。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对于中国的农村来说,社区主要是村庄,再扩大一点是乡,还有集镇或乡镇,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除进行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外,也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7]因为农业推广与应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民个体、家庭、家族、农民组织、社区资源与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等,也必须考察国家各项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实施与影响、政府机构的设置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同时也要考虑社区乡土知识、民俗习惯与信仰等对农业推广的影响。这些只有在完整社区内才能体现。离开社区的“实践基地”不能满足农业推广硕士生实践教育的要求。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二是存在急于求成、行政干预的情况。

许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政府或职能部门创办,由行政领导担任会长,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管理、能凝聚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人才。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1如何认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农村一直是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国家对农村的组织较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对农民的组织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进程,这一阶段农民组织从农户过渡到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直至高级合作社,到1958年起开始了农村化运动,农民被高度组织起来。

但由于这种组织是建立在国家强制基础之上,缺乏农民的主动参与,农民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生产效率低下。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广大农村在改革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包产到户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商品化的加强,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狭小与日益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于承包责任制确立后的农村组织体系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有学者作了概括:在政治方面,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控制能力和服务能力都在下降;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异化;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关系不顺;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村民自治组织服务能力低下;农民和基层干部矛盾重重等等。

在经济方面,乡级和村级正式组织经济管理和经济服务功能弱化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荒废、科技更新进展缓慢;非正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缺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更是使分散的个体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合作经济组织的缺乏还使得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困难重重;同时,农民的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大部分农民成为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益受损者-农村社会重新陷入一种低度组织化状态[1]。

在这一背景下,在农村中出现了新型组织化的趋势,即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共同合作,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强成员收入。这种合作组织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不触及农民的财产关系,其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劳动者个人产权私有基础上的契约经济,它实现了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的结合,适应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这种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产生并稳步发展。

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超过15万个。

对于农业合作经营的趋势,国家政策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93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2]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清晰地指明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六大以及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连续三年下发的一号文件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均明确指出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已经在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正在实践着邓小平同志的“第二个飞跃”理论。

2关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推行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动了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并为第二个飞跃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和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如何相适应,已成为阻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一矛盾如得不到有效解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将成为一句空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无法进行。为解决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后劲不足的问题,迎接国际竞争和挑战,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因此,今后农业改革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第一个飞跃的基础上完成第二个飞跃。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农民已自发的或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开始了新一轮的组织创新,如成立协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制、专业性的用水协会等等。

这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民联合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和现状也表明,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很好地克服了农业生产分散化、个体化、小规模经营的弊端,解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既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又很好地保障了农户自身的利益。因此,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上农业合作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有效途径。

2.2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入世以后的中国农业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还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中国农村经济分散式的发展经营中,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低,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当弱。伴随着市场竞争所产生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一手连接市场,一手连接农户,有助于改变这种弱势地位,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应对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

在应对国内竞争方面:首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比如农村经纪人作为一种比较专业化的营销组织,能及时、大量地掌握市场产销、价格、运输等方面的信息,在归纳和分析基础上做出对市场行情的判断,而不至于象单个农民那样盲目地进行产销,有利于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同时也对农民的生产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其次是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

农业合作经济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织以团体形式对外进行谈判,比单个农民更有利于提高对外的竞争力。第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公司与农户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解决了公司+农户之间存在的信誉与合作机制缺乏的问题,构筑了“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第四是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科技含量。如中国黄花梨之乡建宁县,通过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果树专用肥、矮化修剪、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成果,有效提高社员果园单位面积产量,促进果实品质的升级。在应对国际竞争方面:入世以后,中国在农业方面所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大农场主及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大公司企业、跨国公司,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在本国内,他们可以通过农业协会及各种组织形式,来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设置各种障碍,而为其本国优势农产品进入中国打通道路。

因此,单纯地依靠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农业组织结构是很难适应入世后的冲击和挑战,也难以抵御和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应对国际竞争,根本的出路在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来抗衡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同时,国家也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WTO规则对农业进行绿色补贴。

2.3更好的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除了在经济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外,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维护农民政治上的合法权利,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从目前情况来看,解决农村矛盾的基本方式,还是依靠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和查办方式,而且也是问题出现之后的事后解决方式,结果是基层政府疲于应付,农民上访仍然络绎不绝。

特别是现在农村事情越来越复杂,农民权利意识也越来越强,政府部门效率再高,工作人员办事意识再强,也无法处理越来越多的事件。政府直接调控农户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调控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政府调控的效率。因此,更重要的是将社会矛盾化解在事前和农民内部。从现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是以村两委为主,作为农民的代表。但有的地方村民自治成为了形式或者甚至侵犯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了代言人,对政府的不满缺乏途径,则只能采取上访等激进的方式表达其意愿,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就很容易出现过激的行动,特别是在群体上访的情况下。

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使得国家与分散的农民之间,有了新的联系方式与渠道,可以在政府和农民及企业间架起畅通的沟通桥梁。这种较为稳固的组织形式,可以以制度化的方式与基层政权展开互动,农民日常的不满也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渠道、以非常低的成本向社会和政府表达,也可以对基层政权实施监督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农村再组织建设是农村公民真正行使公民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也促进了农村稳定。

2.4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是对农民再教育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精神文明,最终是要落实在农民素质上。而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也是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要靠农民去掌握运用新的生产技术,确立现代农业发展观等,这实际上就是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有很多途径,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最有效、最方便的载体。西方各国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很重视农业的技术推广和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除了政府的相关机构提供这类服务外,西方各国往往是通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直接进行的。如法国政府向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近2000名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把发展农业的技术直接带给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给了农户。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教育和技术上的帮助。

农业部的农业合作社处和推广处负责这一工作的实施。它们与其他相关机构紧密合作,推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教育计划。日本对农民的教育工作,主要由农民组织农协负责,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及提供各类信息[3]。从合作经济组本论文由论文由整理提供

.com/">织的实际情况来看,提高成员的素质可以说是办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要求。

合作经济组织运用多种方式对成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也提高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过程中,农民也逐渐学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知识,提高政治素质,这是在乡村民主中所不可缺少的。

2.5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构建农业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效地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2.5.1推动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民与政府联系的桥梁,不仅增强了政府指导农村经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将逐步推动政府领导农业的方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依靠行政推动直接指挥农业,向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市场经济手段的转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可以收集、代表和反映农民的政治和经济诉求,监督和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样使得政府与农民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政府在制定各项涉农政策时能及时听到农民的声音,而农民的要求也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反映。

2.5.2推动乡镇政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改革,降低政府成本当中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后,政府也可以授权、委托其执行一些政府职能。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的改革。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其执行一些政府的职能,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有效降低了政府的调查、研究、管理和组织成本,而且可以使中国的支农政策得到更有效的执行,进一步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5.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服务,有效地弥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成为农民与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有“建莲之乡”美誉的建宁县,该县莲科所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高产优质莲种“建选17号”,新莲种品质好、粒大洁白、抗病高产,在莲子协会的大力推广下,得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莲农的推广种植。目前,“建选17号”已成为该县莲子种植的主要品种。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广,是出于自身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因而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必将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也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走向市场。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法律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支持随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不少省份都先后文件,对这一形式予以肯定,并制定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促进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还有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浙江省还积极推动省人大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但是,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和地位,目前中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其法律地位和性质不太明确,导致合作经济组织在成立和运营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方式上,或者在民政部门登记为社团法人,但不能从事经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活动;或者在工商部门登记为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但登记手续繁琐、要缴纳相应税费,农民不愿办理。即使成立后,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难,如农民财产权益如何保障、如何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如何获取信贷支持等都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这不仅给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带来种种不便,也使得合作经济组织的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3.2规范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还较低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内部运作还不太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首先,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制订章程,许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对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要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缺乏,会员的加入与退出手续不够完备,盈余分配办法有待完善,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经营机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不够灵活;其次,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几乎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履行职能;第三,内部制度不健全,日常经营管理主要由会长一人决策,会员参与意识太差,大部分会员头脑中没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责、权、利三者相统一的概念,也缺乏监督意识;第四,许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不大,吸收的成员不多,专业化与服务水平低,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带动力也不强;第五,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其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没有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信息反馈滞后,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3.3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中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且居住分散,组织不易,即使组织起来以后,还要面临一个对内加强监督、控制成本、民主管理,对外加强经营管理、统筹协调的问题。

因此,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实中农民带头人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低,且缺乏创新能力。

因此,如果人才问题得不到解决,要么就是合作经济组织软弱涣散,最终沦为形式,要么就是依附政府,导致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员素质不高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发展的两大问题。4政府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应当发挥引导扶持作用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不能以行政手段去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上发展就无所作为。其实,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在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各国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普遍通过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法和政策扶植给予支持,在法国,农业合作社享受国家政策支持和免税待遇,从成立起就在农业流通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美国合作经济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许多全国性的合作组织,并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来保障合作社的利益,如1922年,国会通过了“卡帕—沃尔斯坦德法”(Capper—VolsteadAct),使合作经济组织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1926年,国会又通过了合作销售法[3]。借鉴外国做法,各级政府可以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信贷扶持、税费优惠等方面制定扶植政策,引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4.1在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应当坚持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农民自愿民主,典型示范引导,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1.1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自和财产所有权,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通过互助合作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潜力。

4.1.2坚持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农民自愿民主原则,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中国20世纪50年代实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事实证明,由国家强制性推行的农民合作化运动总体上是失败的[4]。因此,可以说农民自愿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所在。要坚持以依法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为主体,由农民自愿自主地参加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和资本合作。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依法在其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通过合作经营和服务获取更高经济效益,增加成员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4.1.3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说是与原来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不同的一项新生事物,其发展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一个让农民逐渐接受的过程。要让农民自觉自愿接受而不是靠政府的强制命令,必须通过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因此,政府部门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指导上要坚持引导而不强迫,支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要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不能靠行政手段,搞强迫命令。通过试点示范,不断增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确引导和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做好组织培训工作,既要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自身的技术等培训,又要组织指导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等培训,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竞争力。

4.1.4坚持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需要出发,尊重农民的创造,鼓励多种形式发展,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搞统一模式。积极引导成员以入股形式成立经济实体,也可以采取协会形式松散半松散的合作;既可以在本地、本行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努力使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

4.2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于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4.2.1地位上予以明确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既是农业合作经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组织自身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参与者的需要,是对交易双方利益的保护。

应当说,在法律上予以承认本身就是对合作经济组织最大的支持和保护。

没有这种法律的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展就不能持久。目前尽管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并没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但在实际中很多地方已经予以确认,如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5年4月8日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允许合作社按企业法人进行登记,并规定了办理登记条件和经营范围及名称规范。现在大部分地方的做法是对于符合法人登记条件的到工商部门按企业法人给予登记,符合社团法人登记条件的到民政部门登记,并降低登记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支持了合作经济组织对外开展正常经营活动。

4.2.2政策上予以扶持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但有关部门和许多省份已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据农业部的统计,已有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

2004年3月17日,农业部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农业合作组织资金扶持进行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规定,2004年11月浙江省人大通过了地方性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等。这些政策从规范登记、税费减免、绿色通道、信贷扶持、资金补助、农资供应、用地、用电、运输等多方面为培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税费减免和资金补助方面,由于农业的脆弱性和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有必要给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业经营者同等优惠待遇,予以免除其税收;在资金资助上,可以在WTO的框架下,给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补贴,以加大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4.2.3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应强求其一开始就很完善,而应当实行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方针,不搞统一模式,合作程度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但合作经济组织一旦建立起来,政府应当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后,应设置哪些机构?其主要职能职责有哪些?如何进行内部管理?这都是在引导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说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通常设有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这是同其他经营性组织相似的。

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不改变成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其生产环节的活动主要由成员自主完成,自我负责,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符合约定的统一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合作经济组织不干涉成员的具体生产活动,这又是同其他经济组织不同的地方。因此,政府要通过自愿和引导的方式,鼓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内部管理、监督和激励制度,来提高效益和避免风险。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他们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行家参与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生命力。

4.2.4成立上进行引导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不能一刀切,而应鼓励农民按自愿的原则,以多种方式进行。从目前各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成立方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大户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结合中国农村改革实际,除上述方法外,还应当考虑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组织资源的作用。目前,在农村的组织资源有国家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如村委会;有经济组织如供销社、信用社;有国家在农村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有为农民共同所有的集体经济组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农村组织资源,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这些组织由于体制上的障碍,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可以对其中合适的组织进行改制,使他们转制为以农民为主体的民办、民管的经济组织,吸引农民积极参加,组织自身的优势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这些组织资源中,应当说供销社的条件最为优越,供销社在全国已形成一个分布到城乡各地的完整网络,物质条件也最为完备,有房屋、仓库、场地等各种设施,也有强大的经营人才队伍,这都是其他部门单位所不及的。因此,供销社最有条件利用本部门的营销网络、资产、技术等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则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共同参股,形成功能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此,供销社的转制可以结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进行。

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说,基层组织的带动不是在现有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基础上的改良,而是要建立起能使农民自己代表自己,并以区域性合作社或者区域性农民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组织化模式,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4.3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要妥善处本论文由

理好几种关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涉及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革,它必然牵涉到农村方方面面关系,比如村两委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专业合作与家庭经营的关系,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将影响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3.1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基层组织的关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乡村基层组织带领农民发展生产的职能,而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其契约化的联结方式,也培养了农民民主意识,这就必然对乡村基层组织的运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说,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层组织要顺应改革潮流,特别是要不断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解决基层党组织年龄结构老化、组织结构松散、整体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加快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职能转换,积极支持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只要开展得好,合作经济组织完全可以成为基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得力助手。

因此,政府应当从政治方面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从一开始就使其成为体制内的有机组成,在党的领导范围内,形成一种有利于农民与市场对接,同时有利于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权力架构。4.3.2要正确处理专业合作与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坚持而不能放弃。而专业合作经营则是解决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要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必要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在推进农村合作中,确保家庭经营自不受侵犯,并进而把家庭经营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避免超越客观条件发展合作经营,以致侵害农户家庭经营自。

4.3.3要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合作经济组织一样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两者是平等主体,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一起配合,共同合作。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通过契约关系或互相参股、互为成员,实现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共同发展,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型的利益共同体。在与龙头企业的交往中,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两者运作方式不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民的利益,会与龙头企业之间发生一些竞争,甚至出现价格之争与利益矛盾,这是正常的,只要不存在欺诈、违法行为,都应当属于正常市场经营活动范畴。因此,政府应注意协调好两者关系,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把两方面力量凝聚成组织农民的合力,即注重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也要注意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主动对接龙头企业的辐射,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农村再组织的政治学解读.兰州学刊,2005,(5):2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3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90~94,276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与结构

KeyWordsGraduationthesisWriting-planreportContentandstructure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取得相应学位前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本人结合自己在取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受,就经济类学位论文的开题及写作谈几点看法,重点讨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应包含的内容及如何取得创新。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分析开题报告的步骤与内容,第二部分分析毕业论文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给出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与内容

开题报告是关于开展课题或论文写作的计划报告,由毕业生个人完成,向导师、评议小组等汇报,目的是①说服导师、评议小组同意报告人进行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工作;②对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做得到导师和评议小组成员的修正、指导。开题报告的字数大约占毕业论文字数的10~20%。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开题报告的步骤具体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确定题目;开题报告的书面写作;向导师、评议小组汇报;进行论文写作或重复上述步骤。

1、关于选题。

(1)选题应是本人熟悉的内容,应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内容应是与本专业相关的,部分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时不自觉地写其他专业的题目,这应是极力避免的。

(2)选题的题目要小,即讨论问题的范围要小,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较之“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选题范围上要小,而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资金的筹集、运用或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其中的一个方面则更有针对性。

(3)选题要有时效性,而实效性是相对的,如现在“三农问题”是热点,分析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可能对我国未来的有借鉴意义,但分析1955~1978年之间我国的土地制度可能就过时了。

(4)题目的名称要规范、简洁、无歧义。

2、关于资料的收集。

(1)在资料的收集上,前期面亦广,后期亦窄,故应尽快确定题目;

(2)论文写作需要参考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章书籍资料,一般而言,学士、硕士、博士论文可能分别需要10、30、100篇左右。从已经出版成书的博士论文看,参考文献有30篇的,也有300多篇的。

(3)重要的资料可采取复印的方式保存,看到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时,可记录下该资料的名称、观点、页码等,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参考。同时,收集资料时要记录下对参考文献要求的各个项目。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意义。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前者指能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或用具体的数据验证某种尚待证明的已有理论,后者则涉及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能够对有关的经济主体和政策当局提供建议或做出评价。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理论的渊源、国内外在该课题上已有的研究,本人对有关理论演进过程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欠缺之处,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3、研究方法。即论文写作涉及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名称很多、含义不等。在开题报告中可以简略陈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这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而方法论又与哲学相联系,往往难以表达清楚而容易导致歧义。

4、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与可能遇到的困难。应清楚地写出预期的成果或创新之处,这是开题报告的重点,有创新、有成果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有价值。同时对已经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客观的陈述,以获得评议小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5、论文提纲。对于论文提纲有两种看法:一是粗略的提纲即可,一般具体到章;二是详细的提纲,细化到章下面的每一节。详细的提纲可能更好,因为这表明报告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开题报告更容易通过。

6、参考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应包括:①已经看过的;②已经搜集到但没有看过的;③尚未搜集到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需要别人提供的。论文定稿后,参考文献则只涉及引用或借鉴过的。参考文献的引用要规范。

二、学位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一般而言,经济类学位论文应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文献综述(包括研究意义、问题的提出等);②理论分析;③实证分析;④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四部分内容的逻辑是: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其次从理论上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证明,然后再对该问题或观点用事实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给出结论的含义。

关于论文的结构,即如何组织上述内容,最紧凑的是采取顺序型结构,即按“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顺序组织内容,但难度往往较大,尤其是讨论问题的范围较广、论文篇幅较长时。另一种常见结构是先总后分型结构,即先提出问题,对问题给出若干解释或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对每一种解释、子问题给出“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如果论文的各个章节存在一种逻辑关系,表明论文在结构上很严谨;如果各个章节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联系不密切,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内容再好也很难称之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一)文献综述。该部分与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近似,具体包括①选题意义;②文献综述(文献必须是与要讨论的问题相关的,做的好可以单独构成一篇文章);③问题的提出;④分析的框架(范式)、对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界定;⑤研究方法;⑥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二)理论分析。

1、理论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理论分析的目的是在理论上支持、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经济理论是解释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林毅夫,2005),可以用文字表述,更多的是用符号(如数学符号)表示。如果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一种经济现象、并能够准确预测某一种经济现象的发生,就是一种好的观点或理论。但同一种经济现象,可由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而不同理论流派首先或基本的区别在于其前提假设上(当然,主流经济学有着共同遵守的假设,比如理性人假设、资源的有限性假设),如考夫曼(2001,p.507)分析的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前提假设上存在的区别、王广谦(2003,p.413~415)讨论的金融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在前提假设上的区别,而两种理论由不同的前提假设出发,经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及政策含义就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论文写作、进行理论分析时,讨论应在一套理论体系(或者说一个分析平台、框架、参照系)内展开,借用、引用不同的理论时应注意彼此在研究的前提、得出的结论上是否冲突;同时理论的正确与否应看其内部逻辑推理是否一致、能否被经验证明或证伪,不要断章取义、随便引用某个经济学家的话来佐证论文的观点;不要出现同时赞同市场和赞同政府的倾向,观点在前后应该具有一致性;如果论文讨论的是非主流经济理论,比如行为金融理论,那么引用某些普遍的结论,如竞争比垄断更有效率、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等也要慎重;另外,在一篇文章中,自己提出的观点(或“理论”、“理论”的结论及推论)应是自洽的,能够相互解释、相互之间不矛盾。2、关于理论分析中的创新。一篇论文的重点、价值在于创新,但理论创新难度很大,因而一般尽量不要试图提出什么新的理论或试图综合两种理论。但在理论分析中,创新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评述,将部分文献综述的内容扩展、加以详细论述,来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这往往是理论分析的普通形式,是部分硕士、博士论文的大头。

(2)在他人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理论或模型进行演绎、推理,或补充、改进,得出新的结论,以更适应我国当前的现实(这应该也算一种创新)。

(3)评述若干种理论,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你没有在理论上证明该观点,而只是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证明。

(4)用一种新的方法或过程证明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别人曾经证明过,但你的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或更新颖(如使用博弈论来证明原来的观点),这构成了理论证明过程的创新。

(三)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也可称为经验分析,目的在于用事实来支持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或证明某一种理论,具体包括两种分析方法,一是统计分析,其中案例分析是其中的特例(样本只有一个),二是回归分析。对于某一种的观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来证实就可以了(暂时可以被接受),而如果验证的结果是事实与理论不符,应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事实与理论不对应,该理论本来就不是解释这种现象的;②理论不正确,只要一个反例就可否定一个理论(用事实来证伪),没有反例的理论被认为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假说;③理论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的现实不一致,要分析不一致的地方,然后改进理论,或提出改变现实的政策建议。

与理论分析相比,实证分析应成为写作、选题的重点。因为理论创新很难,而实证分析则可以且能够体现论文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工作量,使论文可较易通过。毕业论文(尤其是学士、硕士毕业论文)应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的内容可包括:

1、案例的调查、分析,可包括: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案例分析,如果该案例可以否定一个理论,或者说明这个理论在某个领域不适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调查,如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在一个新的领域内做的调查,别人没有做过或很少做过,如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生借贷状况进行的调查。

2、发现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别人已经提出的但尚未被人证明过的理论,如林毅夫(2000,p.261~295)的文章“食物的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1961年的饥荒”,是第一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的理论(“食物获取权的被剥夺是饥荒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的论文,属于实证分析中的创新。

3、用大样本的数据来验证一种理论,或用一种新的方法验证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他人曾经用过同样的数据,但自己使用的数据更多、周期更长(如利用每年都在增长的股市数据)、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更有说服力(如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来证明),则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进行历史分析或比较分析,收集的资料比别人全,或发现新的证据、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或有第一手的资料(如直接翻译的外文或自身调查得来的资料),这样的实证分析往往会成为论文中的出彩点。

5、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是论文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部分,大约占论文整体的5%。研究结论是论文各部分得出结论的总结,政策含义(建议)则是根据结论自然延伸、推导出来的,后面不需要再解释原因。因而,各条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可能只需要一句话。

6、论文写作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论文的写作是建立在他人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肯定涉及他人的观点、资料(包括外文资料),但引用时均应注明出处,切忌抄袭;论文不要写成说明材料或教科书,而应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论文是给导师以及这个领域内的专家看的;也不要将论文写成领导报告或政策建议,论文的重点在于其创新之处。

三、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分析

以下以林毅夫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为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简要分析。该文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文版见林毅夫(1994,p.76~106)。

该文共分六节,第一节“引言”,包括:文章分析的背景,提出论文分析的目的,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陷,指出研究的理论基础-格里克斯生产函数,以及数据的来源。第二节“中国的农村改革”,对中国的农村改革进行了回顾,包括价格改革、制度改革、市场与计划改革。第三节“数据”,简要概述了经验评价中使用的数据。第四节“函数形式的说明与结果”,讨论了估计方法,报告了经验结果。第五节“1978~1984年和1984~1987年农业增长的源泉”,报告了1978~1984年及1984~1987年的增长测算结果。第六节“结论性评述”,总结了研究的结论(“1978~1984年间农业产值的增加中,农作制度改革的贡献占46.89%,化肥增加或者说技术的贡献占32.2%,购销体制或者农作物价格提高的贡献很小”)和政策含义(“家庭农场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更为适当的制度,中国的未来改革应该加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户制度的地位”)。

在结构上,这篇论文的第一节可认为是文献综述部分,之后并没有单独的理论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从第二节到第五节的实证分析上,最后一节属于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这篇论文用生产函数理论、中国的制度变革数据验证了“制度对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并量化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创性,所以被刊登原创性论文的《美国经济评论》录用,成为中国在该杂志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美]考夫曼,乔治.(Kaufman,G.),陈平.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

2.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4)

3.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

6.钱颍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7.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开题报告是关于开展课题或论文写作的计划报告,由毕业生个人完成,向导师、评议小组等汇报,目的是①说服导师、评议小组同意报告人进行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工作;②对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做得到导师和评议小组成员的修正、指导。开题报告的字数大约占毕业论文字数的10~20%。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开题报告的步骤具体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确定题目;开题报告的书面写作;向导师、评议小组汇报;进行论文写作或重复上述步骤。

1、关于选题。

(1)选题应是本人熟悉的内容,应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内容应是与本专业相关的,部分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时不自觉地写其他专业的题目,这应是极力避免的。

(2)选题的题目要小,即讨论问题的范围要小,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较之“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选题范围上要小,而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资金的筹集、运用或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其中的一个方面则更有针对性。

(3)选题要有时效性,而实效性是相对的,如现在“三农问题”是热点,分析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可能对我国未来的有借鉴意义,但分析1955~1978年之间我国的土地制度可能就过时了。

(4)题目的名称要规范、简洁、无歧义。

2、关于资料的收集。

(1)在资料的收集上,前期面亦广,后期亦窄,故应尽快确定题目;

(2)论文写作需要参考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章书籍资料,一般而言,学士、硕士、博士论文可能分别需要10、30、100篇左右。从已经出版成书的博士论文看,参考文献有30篇的,也有300多篇的。

(3)重要的资料可采取复印的方式保存,看到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时,可记录下该资料的名称、观点、页码等,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参考。同时,收集资料时要记录下对参考文献要求的各个项目。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意义。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前者指能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或用具体的数据验证某种尚待证明的已有理论,后者则涉及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能够对有关的经济主体和政策当局提供建议或做出评价。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理论的渊源、国内外在该课题上已有的研究,本人对有关理论演进过程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欠缺之处,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3、研究方法。即论文写作涉及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名称很多、含义不等。在开题报告中可以简略陈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这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而方法论又与哲学相联系,往往难以表达清楚而容易导致歧义。

4、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与可能遇到的困难。应清楚地写出预期的成果或创新之处,这是开题报告的重点,有创新、有成果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有价值。同时对已经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客观的陈述,以获得评议小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5、论文提纲。对于论文提纲有两种看法:一是粗略的提纲即可,一般具体到章;二是详细的提纲,细化到章下面的每一节。详细的提纲可能更好,因为这表明报告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开题报告更容易通过。

6、参考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应包括:①已经看过的;②已经搜集到但没有看过的;③尚未搜集到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需要别人提供的。论文定稿后,参考文献则只涉及引用或借鉴过的。参考文献的引用要规范。

二、学位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一般而言,经济类学位论文应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文献综述(包括研究意义、问题的提出等);②理论分析;③实证分析;④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四部分内容的逻辑是: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其次从理论上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证明,然后再对该问题或观点用事实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给出结论的含义。

关于论文的结构,即如何组织上述内容,最紧凑的是采取顺序型结构,即按“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顺序组织内容,但难度往往较大,尤其是讨论问题的范围较广、论文篇幅较长时。另一种常见结构是先总后分型结构,即先提出问题,对问题给出若干解释或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对每一种解释、子问题给出“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如果论文的各个章节存在一种逻辑关系,表明论文在结构上很严谨;如果各个章节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联系不密切,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内容再好也很难称之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一)文献综述。该部分与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近似,具体包括①选题意义;②文献综述(文献必须是与要讨论的问题相关的,做的好可以单独构成一篇文章);③问题的提出;④分析的框架(范式)、对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界定;⑤研究方法;⑥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二)理论分析。

1、理论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理论分析的目的是在理论上支持、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经济理论是解释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林毅夫,2005),可以用文字表述,更多的是用符号(如数学符号)表示。如果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一种经济现象、并能够准确预测某一种经济现象的发生,就是一种好的观点或理论。但同一种经济现象,可由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而不同理论流派首先或基本的区别在于其前提假设上(当然,主流经济学有着共同遵守的假设,比如理性人假设、资源的有限性假设),如考夫曼(2001,p.507)分析的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前提假设上存在的区别、王广谦(2003,p.413~415)讨论的金融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在前提假设上的区别,而两种理论由不同的前提假设出发,经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及政策含义就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论文写作、进行理论分析时,讨论应在一套理论体系(或者说一个分析平台、框架、参照系)内展开,借用、引用不同的理论时应注意彼此在研究的前提、得出的结论上是否冲突;同时理论的正确与否应看其内部逻辑推理是否一致、能否被经验证明或证伪,不要断章取义、随便引用某个经济学家的话来佐证论文的观点;不要出现同时赞同市场和赞同政府的倾向,观点在前后应该具有一致性;如果论文讨论的是非主流经济理论,比如行为金融理论,那么引用某些普遍的结论,如竞争比垄断更有效率、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等也要慎重;另外,在一篇文章中,自己提出的观点(或“理论”、“理论”的结论及推论)应是自洽的,能够相互解释、相互之间不矛盾。

2、关于理论分析中的创新。一篇论文的重点、价值在于创新,但理论创新难度很大,因而一般尽量不要试图提出什么新的理论或试图综合两种理论。但在理论分析中,创新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评述,将部分文献综述的内容扩展、加以详细论述,来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这往往是理论分析的普通形式,是部分硕士、博士论文的大头。

(2)在他人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理论或模型进行演绎、推理,或补充、改进,得出新的结论,以更适应我国当前的现实(这应该也算一种创新)。

(3)评述若干种理论,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你没有在理论上证明该观点,而只是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证明。

(4)用一种新的方法或过程证明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别人曾经证明过,但你的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或更新颖(如使用博弈论来证明原来的观点),这构成了理论证明过程的创新。

(三)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也可称为经验分析,目的在于用事实来支持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或证明某一种理论,具体包括两种分析方法,一是统计分析,其中案例分析是其中的特例(样本只有一个),二是回归分析。对于某一种的观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来证实就可以了(暂时可以被接受),而如果验证的结果是事实与理论不符,应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事实与理论不对应,该理论本来就不是解释这种现象的;②理论不正确,只要一个反例就可否定一个理论(用事实来证伪),没有反例的理论被认为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假说;③理论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的现实不一致,要分析不一致的地方,然后改进理论,或提出改变现实的政策建议。

与理论分析相比,实证分析应成为写作、选题的重点。因为理论创新很难,而实证分析则可以且能够体现论文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工作量,使论文可较易通过。毕业论文(尤其是学士、硕士毕业论文)应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的内容可包括:

1、案例的调查、分析,可包括: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案例分析,如果该案例可以否定一个理论,或者说明这个理论在某个领域不适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调查,如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在一个新的领域内做的调查,别人没有做过或很少做过,如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生借贷状况进行的调查。

2、发现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别人已经提出的但尚未被人证明过的理论,如林毅夫(2000,p.261~295)的文章“食物的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1961年的饥荒”,是第一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的理论(“食物获取权的被剥夺是饥荒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的论文,属于实证分析中的创新。

3、用大样本的数据来验证一种理论,或用一种新的方法验证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他人曾经用过同样的数据,但自己使用的数据更多、周期更长(如利用每年都在增长的股市数据)、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更有说服力(如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来证明),则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进行历史分析或比较分析,收集的资料比别人全,或发现新的证据、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或有第一手的资料(如直接翻译的外文或自身调查得来的资料),这样的实证分析往往会成为论文中的出彩点。

5、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是论文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部分,大约占论文整体的5%。研究结论是论文各部分得出结论的总结,政策含义(建议)则是根据结论自然延伸、推导出来的,后面不需要再解释原因。因而,各条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可能只需要一句话。

6、论文写作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论文的写作是建立在他人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肯定涉及他人的观点、资料(包括外文资料),但引用时均应注明出处,切忌抄袭;论文不要写成说明材料或教科书,而应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论文是给导师以及这个领域内的专家看的;也不要将论文写成领导报告或政策建议,论文的重点在于其创新之处。

三、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分析

以下以林毅夫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为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简要分析。该文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文版见林毅夫(1994,p.76~106)。

该文共分六节,第一节“引言”,包括:文章分析的背景,提出论文分析的目的,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陷,指出研究的理论基础-格里克斯生产函数,以及数据的来源。第二节“中国的农村改革”,对中国的农村改革进行了回顾,包括价格改革、制度改革、市场与计划改革。第三节“数据”,简要概述了经验评价中使用的数据。第四节“函数形式的说明与结果”,讨论了估计方法,报告了经验结果。第五节“1978~1984年和1984~1987年农业增长的源泉”,报告了1978~1984年及1984~1987年的增长测算结果。第六节“结论性评述”,总结了研究的结论(“1978~1984年间农业产值的增加中,农作制度改革的贡献占46.89%,化肥增加或者说技术的贡献占32.2%,购销体制或者农作物价格提高的贡献很小”)和政策含义(“家庭农场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更为适当的制度,中国的未来改革应该加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户制度的地位”)。

在结构上,这篇论文的第一节可认为是文献综述部分,之后并没有单独的理论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从第二节到第五节的实证分析上,最后一节属于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这篇论文用生产函数理论、中国的制度变革数据验证了“制度对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并量化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创性,所以被刊登原创性论文的《美国经济评论》录用,成为中国在该杂志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美]考夫曼,乔治.(Kaufman,G.),陈平.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

2.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4)

3.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

6.钱颍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7.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8.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摘要本文对经济类学位论文及开题报告的内容、结构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论文写作中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如何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中取得创新。

关键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与结构

KeyWordsGraduationthesisWriting-planreportContentandstructure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开题报告是关于开展课题或论文写作的计划报告,由毕业生个人完成,向导师、评议小组等汇报,目的是①说服导师、评议小组同意报告人进行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工作;②对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做得到导师和评议小组成员的修正、指导。开题报告的字数大约占毕业论文字数的10~20%。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开题报告的步骤具体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确定题目;开题报告的书面写作;向导师、评议小组汇报;进行论文写作或重复上述步骤。

1、关于选题。

(1)选题应是本人熟悉的内容,应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内容应是与本专业相关的,部分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时不自觉地写其他专业的题目,这应是极力避免的。

(2)选题的题目要小,即讨论问题的范围要小,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较之“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选题范围上要小,而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资金的筹集、运用或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其中的一个方面则更有针对性。

(3)选题要有时效性,而实效性是相对的,如现在“三农问题”是热点,分析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可能对我国未来的有借鉴意义,但分析1955~1978年之间我国的土地制度可能就过时了。

(4)题目的名称要规范、简洁、无歧义。

2、关于资料的收集。

(1)在资料的收集上,前期面亦广,后期亦窄,故应尽快确定题目;

(2)论文写作需要参考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章书籍资料,一般而言,学士、硕士、博士论文可能分别需要10、30、100篇左右。从已经出版成书的博士论文看,参考文献有30篇的,也有300多篇的。

(3)重要的资料可采取复印的方式保存,看到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时,可记录下该资料的名称、观点、页码等,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参考。同时,收集资料时要记录下对参考文献要求的各个项目。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意义。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前者指能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或用具体的数据验证某种尚待证明的已有理论,后者则涉及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能够对有关的经济主体和政策当局提供建议或做出评价。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理论的渊源、国内外在该课题上已有的研究,本人对有关理论演进过程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欠缺之处,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3、研究方法。即论文写作涉及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名称很多、含义不等。在开题报告中可以简略陈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这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而方法论又与哲学相联系,往往难以表达清楚而容易导致歧义。

4、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与可能遇到的困难。应清楚地写出预期的成果或创新之处,这是开题报告的重点,有创新、有成果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有价值。同时对已经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客观的陈述,以获得评议小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5、论文提纲。对于论文提纲有两种看法:一是粗略的提纲即可,一般具体到章;二是详细的提纲,细化到章下面的每一节。详细的提纲可能更好,因为这表明报告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开题报告更容易通过。

6、参考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应包括:①已经看过的;②已经搜集到但没有看过的;③尚未搜集到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需要别人提供的。论文定稿后,参考文献则只涉及引用或借鉴过的。参考文献的引用要规范。

二、学位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一般而言,经济类学位论文应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文献综述(包括研究意义、问题的提出等);②理论分析;③实证分析;④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四部分内容的逻辑是: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其次从理论上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证明,然后再对该问题或观点用事实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给出结论的含义。

关于论文的结构,即如何组织上述内容,最紧凑的是采取顺序型结构,即按“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顺序组织内容,但难度往往较大,尤其是讨论问题的范围较广、论文篇幅较长时。另一种常见结构是先总后分型结构,即先提出问题,对问题给出若干解释或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对每一种解释、子问题给出“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如果论文的各个章节存在一种逻辑关系,表明论文在结构上很严谨;如果各个章节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联系不密切,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内容再好也很难称之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一)文献综述。该部分与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近似,具体包括①选题意义;②文献综述(文献必须是与要讨论的问题相关的,做的好可以单独构成一篇文章);③问题的提出;④分析的框架(范式)、对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界定;⑤研究方法;⑥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二)理论分析。

1、理论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理论分析的目的是在理论上支持、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经济理论是解释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林毅夫,2005),可以用文字表述,更多的是用符号(如数学符号)表示。如果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一种经济现象、并能够准确预测某一种经济现象的发生,就是一种好的观点或理论。但同一种经济现象,可由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而不同理论流派首先或基本的区别在于其前提假设上(当然,主流经济学有着共同遵守的假设,比如理性人假设、资源的有限性假设),如考夫曼(2001,p.507)分析的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前提假设上存在的区别、王广谦(2003,p.413~415)讨论的金融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在前提假设上的区别,而两种理论由不同的前提假设出发,经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及政策含义就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论文写作、进行理论分析时,讨论应在一套理论体系(或者说一个分析平台、框架、参照系)内展开,借用、引用不同的理论时应注意彼此在研究的前提、得出的结论上是否冲突;同时理论的正确与否应看其内部逻辑推理是否一致、能否被经验证明或证伪,不要断章取义、随便引用某个经济学家的话来佐证论文的观点;不要出现同时赞同市场和赞同政府的倾向,观点在前后应该具有一致性;如果论文讨论的是非主流经济理论,比如行为金融理论,那么引用某些普遍的结论,如竞争比垄断更有效率、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等也要慎重;另外,在一篇文章中,自己提出的观点(或“理论”、“理论”的结论及推论)应是自洽的,能够相互解释、相互之间不矛盾。

2、关于理论分析中的创新。一篇论文的重点、价值在于创新,但理论创新难度很大,因而一般尽量不要试图提出什么新的理论或试图综合两种理论。但在理论分析中,创新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评述,将部分文献综述的内容扩展、加以详细论述,来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这往往是理论分析的普通形式,是部分硕士、博士论文的大头。

(2)在他人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理论或模型进行演绎、推理,或补充、改进,得出新的结论,以更适应我国当前的现实(这应该也算一种创新)。

(3)评述若干种理论,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你没有在理论上证明该观点,而只是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证明。

(4)用一种新的方法或过程证明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别人曾经证明过,但你的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或更新颖(如使用博弈论来证明原来的观点),这构成了理论证明过程的创新。

(三)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也可称为经验分析,目的在于用事实来支持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或证明某一种理论,具体包括两种分析方法,一是统计分析,其中案例分析是其中的特例(样本只有一个),二是回归分析。对于某一种的观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来证实就可以了(暂时可以被接受),而如果验证的结果是事实与理论不符,应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事实与理论不对应,该理论本来就不是解释这种现象的;②理论不正确,只要一个反例就可否定一个理论(用事实来证伪),没有反例的理论被认为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假说;③理论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的现实不一致,要分析不一致的地方,然后改进理论,或提出改变现实的政策建议。

与理论分析相比,实证分析应成为写作、选题的重点。因为理论创新很难,而实证分析则可以且能够体现论文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工作量,使论文可较易通过。毕业论文(尤其是学士、硕士毕业论文)应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的内容可包括:

1、案例的调查、分析,可包括: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案例分析,如果该案例可以否定一个理论,或者说明这个理论在某个领域不适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调查,如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在一个新的领域内做的调查,别人没有做过或很少做过,如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生借贷状况进行的调查。

2、发现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别人已经提出的但尚未被人证明过的理论,如林毅夫(2000,p.261~295)的文章“食物的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1961年的饥荒”,是第一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的理论(“食物获取权的被剥夺是饥荒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的论文,属于实证分析中的创新。

3、用大样本的数据来验证一种理论,或用一种新的方法验证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他人曾经用过同样的数据,但自己使用的数据更多、周期更长(如利用每年都在增长的股市数据)、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更有说服力(如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来证明),则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进行历史分析或比较分析,收集的资料比别人全,或发现新的证据、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或有第一手的资料(如直接翻译的外文或自身调查得来的资料),这样的实证分析往往会成为论文中的出彩点。

5、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是论文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部分,大约占论文整体的5%。研究结论是论文各部分得出结论的总结,政策含义(建议)则是根据结论自然延伸、推导出来的,后面不需要再解释原因。因而,各条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可能只需要一句话。

6、论文写作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论文的写作是建立在他人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肯定涉及他人的观点、资料(包括外文资料),但引用时均应注明出处,切忌抄袭;论文不要写成说明材料或教科书,而应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论文是给导师以及这个领域内的专家看的;也不要将论文写成领导报告或政策建议,论文的重点在于其创新之处。

三、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分析

以下以林毅夫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为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简要分析。该文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文版见林毅夫(1994,p.76~106)。

该文共分六节,第一节“引言”,包括:文章分析的背景,提出论文分析的目的,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陷,指出研究的理论基础-格里克斯生产函数,以及数据的来源。第二节“中国的农村改革”,对中国的农村改革进行了回顾,包括价格改革、制度改革、市场与计划改革。第三节“数据”,简要概述了经验评价中使用的数据。第四节“函数形式的说明与结果”,讨论了估计方法,报告了经验结果。第五节“1978~1984年和1984~1987年农业增长的源泉”,报告了1978~1984年及1984~1987年的增长测算结果。第六节“结论性评述”,总结了研究的结论(“1978~1984年间农业产值的增加中,农作制度改革的贡献占46.89%,化肥增加或者说技术的贡献占32.2%,购销体制或者农作物价格提高的贡献很小”)和政策含义(“家庭农场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更为适当的制度,中国的未来改革应该加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户制度的地位”)。

在结构上,这篇论文的第一节可认为是文献综述部分,之后并没有单独的理论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从第二节到第五节的实证分析上,最后一节属于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这篇论文用生产函数理论、中国的制度变革数据验证了“制度对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并量化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创性,所以被刊登原创性论文的《美国经济评论》录用,成为中国在该杂志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美]考夫曼,乔治.(Kaufman,G.),陈平.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

2.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4)

3.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

6.钱颍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7.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8.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摘要本文对经济类学位论文及开题报告的内容、结构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论文写作中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如何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中取得创新。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Scientific Papers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ring 2005-2009

Yuan Chuansi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641)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摘要: 学术论文是科研活动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众多高校把学术论文作为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纷纷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此促进学校科研发展。本文对2005年-2009年间华南理工大学三大索引收录论文数进行分析,探讨华南理工大学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对华南理工大学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影响,进一步改进科技管理体制。

Abstract: The academic dissert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mod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academic dissert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mproving the academic level of 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and formulate relevant incentives one after anther, to encourage researchers to publish scientific papers with high level, so as to promote schools’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numbers of papers included in the three index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ring 2005-2009 were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n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 with high level was discussed,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 学术论文 科研实力 管理体制

Key words: academic dissert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328-02

1概述

学术论文记录着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是科研活动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是衡量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都会统计全国高校发表的论文数量,并公布排名领先的学校。因此,众多高校把科研论文作为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科研实力及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纷纷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表学术论文,以此促进科研。本文对2005年-2009年间华南理工大学三大索引收录论文数进行分析[1-4],探讨华南理工大学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对华南理工大学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影响,进一步改进科技管理体制。

2数据来源

统计数据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每年编辑的《科技工作报告》,统计年限为2005-2009年。

3数据结果

3.1 被SCIE、EI、ISTP收录情况统计

由图1可知,2005-2009年我校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总数为11781篇,论文数逐年增长,在全国高校排名靠前,平均增幅为17%。其中,被SCIE、EI收录论文数逐年增长,平均增幅分别为25.4%和14.1%;被ISTP收录论文数在2009年前呈增长趋势,平均增幅为36.6%。

3.2 按学院统计

由表1、2可知,我校2005-2009年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数排名前4的学院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篇)、化学与化工学院(1543篇)、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1531篇)、轻工与食品学院(1014篇),排名前4的学院2005-2009年被SCIE、EI收录的论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3.3 按学科统计

由表3-5可知,我校被SCIE、EI、ISTP收录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工程与技术学科,其次为自然科学学科,而医药科学和农业科学学科被收录论文数极少。2005-2009年,我校工程与技术学科、医药科学学科和农业科学学科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3.4 按影响因子统计

由表6可知,我校2005-2009年SCIE收录论文中被影响因子大于等于2的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为846篇,占被SCIE收录论文总数的26.4%。被影响因子小于2的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为2357篇,占被SCIE收录论文总数的73.6%。

4结果分析与建议

4.1 论文总体产量逐年增长,但高水平论文所占比例较少2005-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总数逐年增长,这表明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提高,这与学校近几年推行的科技奖励机制有一定关系。但从论文质量的整体水平来看,我校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只占总数的27%,不足三成,其中被影响因子大于等于2的SCIE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仅为846篇,占总数的0.07%。造成如今学校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主要是由校内各职能部门间的有关评定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的不协调引起的,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一同探讨,创新管理策略,结合自身的特点,可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实行分层次的目标管理,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提出重点要求,既要求论文数量,更强调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论文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师和科技人员撰写高质量、高水平、高影响力论文的积极性,不断促进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我校科技整体实力。

4.2 论文总体分布以工为主,其它学科分布极少2005-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工程与技术学科,其次为自然科学学科,而医药科学和农业科学学科被收录论文数极少。其中,在被SCIE收录的论文中,自然科学学科不足16%,工程与技术学科占76.6%;在被EI收录的论文中,自然科学学科不足17.5%,工程与技术学科占63%以上;在被ISTP收录的论文中,自然科学学科不足13%,工程与技术学科占77.4%。这表明了我校的优势学科仍以工见长,而理工结合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目前仍有一段距离。因此,学校应及时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在保持原有优势学科的同时,重点扶持有潜力的学科和薄弱学科,以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4.3 高水平论文主要集中在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学院2005-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的论文主要集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和轻工与食品学院这四个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学院。其中,这4个学院在2005年-2009年期间,被SCIE、EI收录的论文数量逐年提升。其原因可能与学校先前的科研发展规划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重视这些学院的科研发展,实施了大量利好政策支持学院的科研发展,如引进了相关科研人才和投入大量科研经费等。

5结语

论文对于一所高等学校至关重要,它是科研、教学和实践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论文的产出情况直接反映出一所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和规模。国内外已经把学术论文的数量、质量及学术影响作为客观评价高等学校等学术科研机构学科水平和学术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5]。一直以来,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科研管理政策,定期对科研论文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论文的产出管理采取了激励机制,按发表文章的期刊级别和论文类别进行奖励。从学校2005-2009年被收录论文情况分析得出,与论文产出管理相关的政策无疑在产出论文的质量方面还是在产出论文的数量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高质量论文占总体比重较小;学校历史及地域性的缘故使得学校目前总体发展仍偏以工为主;经费的不协调分配造成了部分学院扶持力度不够,科研实力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志标.高校学术论文奖励政策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22):p127-129.

[2]李桂珍.2000~2007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9,(09).

[3]祝银梅,李晓芸.2000年武汉大学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2,(08).

[4]曹弦,叶凯,任红松.新疆农业科学院2000~2007年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8,(06).

[5]肖永红,徐应军,张潇.利用论文产出量分析评价科研管理成效[J].科技管理研究,2008,(08).

――――――――――――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59-02

一、《农业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课程涉及面广、适用性强,要求学习者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农业领域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农业经济学是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构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农业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是:

1.理论众多。农业经济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尽管我们已经习惯将其统称为“三农问题”,但是三者之间还是具有比较清晰的界限。因此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外延较大,学科知识交叉,囊括了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理论、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农地制度理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变迁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为农业政策寻找理论依据和作出政策诠释。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以更好地指导“三农”实践。教学内容涉及土地、水、劳动力资源及其利用、农民收入、粮食安全和流通、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逐步探索实践了一套适合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讲授与自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包括主题演讲、案例分析、三农沙龙、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教研结合等,将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逐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第一,将当前国内外农业经济领域热点问题以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讨论课等形式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第二,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风气。为达到上述目标,任课教师首先在作业中精心为学生设计课外阅读篇章,既有农业经济学经典著作的片段赏析,也有权威报刊对三农问题的最新评论,要求学生精读、深思、明辨,撰写读书笔记。其次,严格抓好课程论文的写作,锻炼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论文写作。

第三,向学生讲授社会调查的知识和方法,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经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指导学生举办三农沙龙,就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现象、问题展开研讨,从中确定课程论文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促进教研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课程应用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成果,配合新的教学内容,研究制作了《农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立体性、易更新性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交互性、高效性。

三、《农业经济学》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实践

《农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注重在案例教学中进一步实现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当前中国农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如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在实施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深入讨论交流,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自觉主动地掌握运用理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结束后,将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宽观察视野,安排调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举办三农沙龙,提升学习效果。具体做法是由农业经济学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调查报告完成质量,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鼓励有潜力的学生修改完善作品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立项等学术活动,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有1篇作品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有5篇作品获得2010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三是毕业实习环节。将原来的毕业实习时间从第八学期调整到第六学期期末,利用暑假时间结合毕业论文题目进行集中实习,第八学期可利用部分时间对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灵活机动地调研和咨询。教师根据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分数。

四、《农业经济学》考试方式的改进与实践

在考试方式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占总成绩30%的平时成绩由主题演讲、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内容构成,在笔试试卷中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考查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灵活思考农业经济热点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风。

总之,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案例分析、演讲讨论、三农沙龙等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学习兴趣,实地调查、农业专家、农场企业干部作专题报告和现身说法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农村现实状况的感性认识,通过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农村基层事务管理,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郭翔宇,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 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3] 李谷成.农业经济学:课程定位与体系重构[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The teaching mode improving and practic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ourse

CUI Ning-bo,YAN Hua,JI Jie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s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anagement and rural ar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system of structu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with the team years of practice and,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lass teaching method, the practice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way to improve on the proposal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teaching standard.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一、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年中央号文件明确规定的要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积极、充分地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定》的“绿箱”和“黄箱”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方式,改革我国现,行农业补贴方式。当前,要根据我国课题论文财政状况,调整现行农业补贴范围、对象、项目、方式及计算依据,安排农业补贴总额及比率等,特别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粮食风险基金补贴范围、对象、方式和计算依据,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业补贴为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服务。

二、发挥农业补贴政策职能。我国农业已由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要求,实行更加自由化和市场化政策,必须充分利用农业补贴政策,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利用农业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开发、经营土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

三、改革过去的农业补贴方式。要缩小农业补贴范围,发挥补贴效果。要改变过去补贴范围广、补贴面大、补贴资金分散的状况,把农业补贴集中用于农产品价格的补贴。目前要集中用于粮食主产区等特定区域,农民等特定群体,粮食、棉花等特定品种的补贴。但对课题论文粮食生产补贴的力度还不大,粮食风险基金直接用于农民的补贴还没有完全到位。要改变农业补贴形式,实行直补、明补。要将过去直接补贴给收购、加工、储备、保管、运输等环节变为直接补贴给生产环节,即直接补贴给农民。

四、对高优品质粮食进行倾向性补贴。要按地区特点的比较优势,建立并推行高效、优质粮食倾向性补贴制度,利用农业补贴资金优势引导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农产品生产向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五、推行自然生态补贴制度。要利用农业补贴资金优势,改善地力、提高肥力、恢复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地力结构改善,提高土地产出率,遏,止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促进国土资源的持续良性开发利用。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实行的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退耕还林(草)的农民继续给予以粮代赈的农业补贴,以恢复和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六、制定科学补贴标准。要建立农业补贴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国家课题论文财政状况,即国家确定的农业补贴数额,依据农民土地承包的面积,进行科学计算,使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收到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农业补贴的职能作用。

七、明确农业补贴项目重点。要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为补贴重点进行补贴。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财力严重不足,只能对大宗农产品进行补贴。当前我国农产品补贴仍然要以粮食、棉花为重点补贴项目。同时,对其它名、特、优、新产品也要给予补贴,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上一篇: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