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18:17:30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

2.5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农机化技术推广既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社会和经济活动。农机推广部门在推广工作中,不但要大力强化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更要注重引导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积极调动各部门能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来,推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把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整合进来,通力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把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现代农业园区的合理建设与理性发展已经成为实现新阶段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简要介绍农业园区的概念和种类,探讨农业园区项目规划的内容与要求,并提出建议。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 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凸出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晓宁,魏虹.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7(1): 45-48页.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现代农业园区的合理建设与理性发展已经成为实现新阶段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简要介绍农业园区的概念和种类,探讨农业园区项目规划的内容与要求,并提出建议。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凸出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晓宁,魏虹.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7(1):45-48页.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机技术 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28-01

农业机械化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农机技术的推广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1 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农机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此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首先,更新农业装备可以有效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其次,大型高效农业装备的应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对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建设装备和大型高效农机具等现代农业装备的大量投入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物质装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能力,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加强和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农机化的推广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还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机械化深施肥技术和高效机械化施药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化肥和化学药剂的利用率。不仅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阻止化肥等药剂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能够减少农业对化学药剂的巨大需求,进而从源头上减轻农化工业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2 制约农机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

2.1 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小

虽然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投入农机技术的比重仍较低。政府补贴政策尚不完善,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新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加上目前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田间道路建设缺乏管理,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随着对农业重视的增加,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大多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但新型、高科技、复合型的农业机械偏少,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尤其是设施农业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民家里农业机械设置比较低,农业机具繁多、机型繁杂,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地区和天气的影响很大,作业量不充足,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会化服务在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许多地区设有农机管理机构,然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体系不规范,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还没有形成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

目前我国农机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模式。而且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政府对于新项目、新技术研制推广缺乏力度,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缺乏农机化信息人才,加之许多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 农机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3.1 坚持与时俱进,落实农业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此外,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服务、组织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还要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用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激发农民发展农业机械的动力,感受到农业机械带来的好处。要有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利用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机械化优势,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以政府为导向,农民为主体的机制,以及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各种单位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协调农机化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市场引导,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利用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提供服务。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促使配置、投资、运用步入良性循环,达到提高农机化经济效益的目的。

3.4 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

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5 项目带动,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购机补贴扶持力度,明确补贴重点和标准,扩大补贴覆盖面,逐年加大补贴资金总额和补贴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建设农机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策略,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我们只有全面、正确和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随着时代与时俱进,树立正确和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江建红;《农业机械》;期刊论文;2008年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近年来,安康市农科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坚持以深化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等工作为中心,大力实施科研强所战略,在水稻、玉米、蔬菜、马铃薯等粮食经济作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引进选育农作物新品种25个,开发科技新产品4项,承担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6个,育成国审及省审品种3个,累计取得各项科技成果115项,农业应用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项,市(厅)级成果奖8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创造社会效益50多亿元。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1创新思路,明确工作定位

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链、信息传递链、成果转化链、人才培养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引领当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安康市农科所地处安康恒口镇,距安康城区25km。20世纪80年代后,我所在发展基础农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因科研方向调整不及时,一直偏重于传统的粮油生产,对全市农业产业的支撑作用弱化,加上国家人事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的影响,人才得不到补充,反而快速流失;经费得不到保障,越来越枯竭;条件未得到改善,越来越落后。前几年,我所忽视了构建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大好机会,没有参与到产业体系之中,导致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下降,全所发展陷入低谷,与兄弟所的差距越来越大。

近年来,面对工作发展的现状,所党委一班人首先从思想上寻找症结,提出了解放思想、打造农科强所的发展思路,并明确提出将以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集成为主的应用研究和以农业新产品、新工艺、新装置、新服务为主的开发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狠抓科研方向的调整,瞄准重点农业产业,全方位投入,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技术主导权。在加强马铃薯、玉米、水稻育种的基础上,从安康农业产业实际出发,启动了富硒农产品、食用菌、特色果蔬和设施农业等新型产业项目,设立科研课题20余个,基本涵盖了安康农业的主要方面。所领导亲自挂帅,组建研发团队,顺利实现了在安康农业产业中的角色转变,现已在马铃薯产业、食用菌产业、富硒产品产业、设施农业方面起到了引领和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还依托地方资源,积极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和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在魔芋快繁、果胶开发、野生果蔬驯化、高钙高硒功能食品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为构建我所特色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发展安康特色高效农业开辟了新途径。现在,我所已不再是安康农业发展的“边防部队”,而真正成了主力军,全所上下形成了人人谋发展、个个思进步的良好氛围。

2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一是狠抓基础建设。安康属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没有专项经费支持科研工作,争取项目经费成为保障科研工作,改善研发条件的唯一途径。我所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放在了项目的争取上。在省农业厅、科技厅、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取得各类项目资金近千万元,翻新了危房,建起了实验室,修筑了实验区道路,改良了试验地土壤,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建起了马铃薯脱毒基地和菌种繁育中心,改造了科技示范园的设施等等,较好地改善了科研工作条件。二是大力改善科研设施条件。科研设施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2000年前,我所实验室是安康唯一的农业化验中心,但因仪器设备得不到更新现已解体,研究手段停留在一杆秤、一把尺的水平上,根本无法完成重大的科研项目任务,不仅影响了科研工作,也制约了安康农业科技的进步。面对严峻的现状,在市政府、主管局和财政、科技、计划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积极争取项目,利用这些项目资金,全力改善研究条件。先后筹资500余万元,建起了中心实验室,改造了植物组培中心,新建了食用菌研发中心。

目前又筹资500万元进行中心实验室二期工程、富硒农产品研发中心、科技示范园智能温室改造等项目建设。我所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2011年被命名为安康市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园的基础上,2012年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三是建立目标考核奖励机制。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动力在于政策的激励。我所先后建立了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作为科室和课题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了职称晋升、职务晋级考核等级评定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将成果、论文、项目、学历、现行岗位等作为重要指标,鼓励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推动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制定了干部职工自学奖励政策,对自学取得高一级学历,资助一定的学费,对出版的专著、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全额报销书号费和版面费。通过这些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积极加强技术交流合作。近年来,我所十分重视与高校、科研单位和本地企业的合作。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大食品学院、安康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及中国水稻研究中心、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和四川等省兄弟农科院所,在玉米、水稻、果蔬、食品加工、杂粮、食用菌、马铃薯、魔芋、经济植物等方面开展横向合作,保持密切联系。

并与安康元辰集团等3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富硒产品开发合同,从而推动了我所科研与企业的合作,为研究方向的优化调整提供了参考,也解决了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对树立我所在安康农业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五是不断强化科技示范引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密不可分。我所多年来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尤其是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但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如秦芋系列马铃薯品种,以其高抗晚疫病和退化慢在四川、重庆大放异彩,是当地的主导品种,但在我省尤其安康推广缓慢;玉米新品种安玉2166以绝对优势通过了四川、贵州、湖北、重庆4省审定,可我省却推广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们的科技示范滞后所致,为此,我所狠抓科技示范工作,先后建立了石泉县桑枝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旬阳县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安康市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等,有效地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铺平了道路。#p#分页标题#e#

3突出重点,大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发展,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15a来,我所没有引进过一名大学生,仅有的几个大学生也纷纷调出,人才队伍的现状难以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不等不靠,提高、引进、聘用相结合,立足现有人员的培养提高,加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特殊人才聘用。一是立足工作岗位,培养提高现有人员。现有人员的能力提升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我所采取增加所级课题数量,将更多的骨干力量放在主持人岗位,通过压担子、建平台来进行岗位培养。积极鼓励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目前我所共开展20个课题,较过去增加了2倍,使更多的人员在主持人岗位上得到了锻炼。有10人取得了本科学历,1人取得了硕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博士。二是打破政策限制,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引进补充新生力量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我所将所有空编全部用到了对硕士研究生的招录上,通过人事部门招录了4名硕士研究生,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我们坚持人才优先,在编制外从西农大、甘农大、北京林大等院校招录硕士研究生7名,按照同类在职人员待遇,采用人事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人才结构不合理、研究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了使招录来的人才安心工作,尽快成才,所里建立了以帮带用机制,给每个研究生确定了一名专家帮带,1a后又将他们安排在副主持人岗位上进行锻炼。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省农科院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强院为目标,着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成果推广,促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丰硕成果,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技术创新,硕果累累。2006年,省农科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开门红。科研立项形势喜人,全院承担国家、部、省和横向课题475项,其中新上课题351项,主持部级课题46项;有28个品种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获得国家和省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院发表科研论文316篇,其中发表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的论文显著增加,出版专著、译著16部。在一系列科研领域取得新突破:探明了小麦慢条锈病抗性的遗传特点,标记了慢条锈性基因和特异性抗性蛋白质,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建的棉花枯萎病抗性诱导筛选方法,有效地保持和提高了棉花枯萎病抗性种质“52―128”和“57―681”的抗性水平。我国用其培育的抗枯萎病品种多达128个,占全国育成抗枯萎病品种的63%,有效控制了国内棉花枯萎病危害。建立了甘薯分子标记育种新体系,研制出甘薯高淀粉新材料。在国内首次将黄色茧基因导入家蚕,并大大提高了生丝质量。引进优良早熟和无核葡萄品种资源,创造性地获得无病毒葡萄新材料160余份,建立了省内第一个葡萄脱毒核心材料资源保存圃。

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优质香型不育系“花香1A”,用其配制的新组合“花香7号”已通过省(区)试,这是我省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培育成功的第一个杂交稻新组合。水稻“川香858”省(区)试平均亩产543.2公斤,是去年审定的增产最突出的水稻新品种。玉米“隆单8号”和“圣玉6号”区试平均亩产533.7公斤和530.5公斤,增产12.1%和10.6%,达到突破性品种标准。小麦“川麦43”的产量连续两年在国家区试(长江上游组)中名列第一。甘蓝型油菜“03杂―14”在国家区试中平均亩产159.7公斤,比对照增产11.7%。“川棉优2号”是我省第一个高强力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纤维品质达到特优级。

选育的辣椒新品种“川腾2号”熟性极早,耐热、耐旱,抗病能力与对照“湘研11号”相当,增产12.9%。培育的强健、优质、高产新蚕品种“川蚕22号”,万蚕产茧量较对照种提高7.4%。“蜀果1号”成为我省第一个果叶兼用桑品种。“天府茶1号”优质、早熟,天然兰花香味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模式创新,构建平台。优化集成了“工程分段集水补灌、生物农艺集水用水、农化保水节水、信息管理节水”的丘陵高效集水、用水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效果突出。研制的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在去年特大干旱之年取得了突出的抗旱增产效果,在资阳和全省引起了极大反响,本刊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省农科院在省内首次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土壤硝态氮临界值指标的概念,明确了潮土和黄壤的硝态氮临界值指标。深入研究了影响稻瘟病、条纹叶枯病、水稻螟虫等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并提出了防治新技术。

为了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省农科院发起组建了“四川农业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网络”,举办了“四川新农村建设与农技推广研讨会”。进一步完善了“专家+协会+农民”推广模式,在简阳等地试点并推广“专家大院”助农增收新模式,在彭州市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专家创业园”。启动实施了川东北贫困县科技致富工程,狠抓了对通江和仪陇的科技扶贫。

成果推广,助农增收。上世纪90年代,省农科院按生态区域类型布局,建立了三大农业科技示范片区,示范推广科技成果:以广汉、什邡为核心的川西平原现代农业优质高产示范区;以资阳、简阳为核心、以节水保土为主攻目标的川中丘陵“三高”农业示范区;以攀枝花、西昌为核心的以优质反季果、蔬、茶、桑为目标的立体农业示范区。2006年,省农科院进一步加强了与泸州、巴中、南充、广元、德阳、资阳和遂宁等市的科技合作,特别是加强了与成都市的科技合作,使院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向前跨了一大步。省农科院承担的成都市“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将新品种和新技术集成起来,在邛崃的仁寿村实施后,实现了粮食集中生产、企业盈利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该项目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要求有关部门和区(县)在2007年推广邛崃的“仁寿经验”。在彭州市实施的“优质高产水稻科技示范工程”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袁隆平院士现场考察以后赞叹:“不虚此行!”。经现场验收,示范的超级稻品种“川香优9838”亩产788公斤,创造了成都平原水稻高产新记录,彭州市的水稻亩产也由过去全市排名第6位上升到第2位。省农科院承担了22个中央、省财政科技扶贫项目的技术依托工作,结合实施川东北贫困县科技致富工程,重点抓了对通江和仪陇的科技扶贫,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2006年,科技成果继续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水稻以“川香优2号”、“Ⅱ优7号”等为主的品种推广1807万亩;玉米以“成单25”、“成单30”、“成单202”为主的品种推广1011万亩;小麦以“川麦107”、“川麦39”、“川麦42”为主的品种推广804万亩;油菜以“川油16”、“川油21”为主的品种推广350万亩;棉花以“川棉56”为主的品种推广60万亩。水稻旱育秧和抛秧、玉米半量覆盖、小麦免耕露播稻草覆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抗旱保水剂等农化产品在全省推广2157万亩。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载体,是逐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推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成果的良好平台,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现代农业的基本认识

1.1.1农业是指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转换贮存能量,并通过人工培育、耕作或饲养从而获得其产品的生产事业和部门。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在这指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为人类提供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部门。

1.1.2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和现代方法经营和管理理论,生产的效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结合中国实际从核心内涵来讲,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科学技术,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即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与我们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依托高科技投入,依靠的是市场导向,由单纯依靠资源转变变成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增长方式,同时依靠市场导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向,重点突出“一体化”,将“一体化”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

1.2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1.2.1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于上世纪中叶先后步入现代化阶段,澳大利亚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农地已占到全世界总生态农地的50%;法国等欧洲国家注重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美国则借助发达的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1.2.2从国内来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中央提出把“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着力加快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补齐农业短板,实现“三化”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农业生产现状也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农业生产难题。

1.2.3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逐步进入农民老龄化、土地流转加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成本攀高、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农民缺乏市场主动性、话语权,传统农业已无法满足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任,急需发展现代农业来支撑。

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2.1现代农业的模式

现代农业的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合作社模式。农业合作社,就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农民集体生产组织。第二种是公司加农户农业开发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公司作为开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第三种是农业科技园区模式。由政府、民营企业、农户等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据初步统计,2011年首批52个国家现代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600万吨,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13%的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标准农田比重达到9900元,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科技应用创新密不可分

2.2.1根据抽样调查表明,粮食产量保持在90万吨左右,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但农业总体上仍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农田作业机械动力104.9万千瓦,农机化作业率为3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和从事工业人数、外出就业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农牧业。这就需要一种农业科研基地,把科研成果放大,并向周边地区示范传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其所有的试验、示范、推广的功能将科技新成果转化成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起、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从而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2.2.2土地资源丰富,户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3%,还有大量的开垦荒地,草场承包主要到村、组,有利于开展规模化经营,但农民组织程度低,农作物种植良种覆盖率和良种统供率水平仍然较低。在创建科技示范园区,合理的引导促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形成适宜地区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示范区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和产业化发展模式,围绕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地,发展立体种养业,改善环境,关键是让农民接受并运用新技术、新成果,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其示范作用,让广大农牧民亲眼看到新技术成果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自觉地接受新技术成果。

2.2.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本功能:一是试验功能。通过在园区对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和示范,摸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从而总结出适合当地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技术转化的运行机制。二是示范推广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农牧民亲眼看到好效益,就会竞相采用,从而起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作用。比如,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就是以农牧业为基础,联动二、三产业,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利用农牧业龙头企业和扶持和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牧区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三是增收增效功能。科技示范园区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曲水县作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促进农牧业集约化生产,专门成立了土地交易所,农牧民可将自有土地流转出租,收取租金,同时也可到种植基地打工。2013年农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城关区白定村共有2132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1150人,所有净土健康项目投产后,计划转移劳动力972人,约占本地人口的99%;预计年人均收入将达到9394元,为传统农耕方式年人均收入的近两倍。

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起步晚、技术落后和信息不畅。

3.1由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起步较晚

作为一种创新形式,农牧民文化和科技水平还不高,对农业产业化缺乏产业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3.2缺少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地处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脆弱,动植物生长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较为苛刻,目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针对青稞、油菜、小麦、奶牛等常规动植物的种养,涉及现代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

3.3信息交流相对滞后

影响示范园区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园区生产的产品缺乏应有的活力。

4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议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拓宽思路、引进人才、优化配置这三个方面必不可少。

4.1利用示范园区拓展农牧民思路

通过加大对示范园区的宣传力度或组织农牧民群众到内地参观学习,了解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科技新成果,把示范园区打造成实训基地,让农牧民群众在示范区里学理论、学技术、学经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使其转变观念,消除农牧民对示范园区的疑虑,积极主动服务于示范园区,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示范园区建设,争做示范园区的主人,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4.2做好人才引进、技术引进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应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生态类型,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引进市场开发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是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关键。只要有可靠的技术依托、人才队伍,就能为示范园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4.3优化配置区内运输网络资源,做好园区品牌的营销

坚持政府支持引导和市场化经营有机结合,加大对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的整合力度,创新和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办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产业。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国际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业、农民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推动当地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中国发展观察.2007,2.

〔2〕徐贻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8.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技术推广;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 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及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保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的需要,保障社会稳定;维护生态稳定,促进农业多功能发展和持续农业发展。

农业推广的作用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能更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它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示范户、指导并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质量,扩大农民收入。它以农村社会为背景,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主、农头企业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构造和谐社会的时代元素。

3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技术推广体系诸多不适,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技术推广体系转轨滞后,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农技推广部门职责不清,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干劲不足,县市区对乡镇农业工作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中涉及农业科技推广的指标少,缺少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因素。调查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意识淡薄,拒绝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3.2 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作为创新主体的事业性科研及推广机构实验设备落后,科技人员待遇低,外部评价与内部考核制度尚不完善,缺乏创新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基础尚未充分建立,创新动力不足。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自觉的科技研发行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不足。

3.3 农业科技领军人物不多,科技引领作用不强

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级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少,尤其是能引领农业发展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缺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现代农业学科领域人才稀缺。一些县(市、区)农业事业单位近10年来没有新进农技人员。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不适应,环境保护意识、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不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难度大。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获知渠道不多,在农村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少,而且一些刚毕业从事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只有书本知识,只会空谈理论,不会调查研究,不会动手实践,更不会亲自试验示范,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这不仅影响了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3.4 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主体投入意识不强

农业科技投入资金近年虽有所增加,但还是存在总额偏小、配套政策较难落实等问题。政府资金投入偏少的状况仍然存在,部分基层推广单位由于缺乏推广经费,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自主科技投入的意识仍然不强,科技投入停留在靠争取政府支撑上。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历年遭受的洪水、病虫等自然灾害袭击,均使农业经济遭受不小的损失。不难看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生产抵御旱涝自然风险能力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缺乏资金,农民发展规模种养和农村使用中小型现代农业工具难以得到必需的资金和信贷支持,影响了农村现代农业技术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5 一些基层农技站只是围绕推广搞推广

一些基层农技站只是围绕推广搞推广, 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成果,不能积极主动走出去,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去寻找项目成果,把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来加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只是坐在办公室等着上级部门下达任务,然后组织实施和完成。长期以来,就会动摇农业推广在农民心中的地位。

4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4.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现代农业推广人才队伍

4.1.1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各级农技部门职责,全面实施责任农技员制度,充分发挥责任农技员、农技指导员、首席专家等在产业指导、规划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4.1.2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设立农技推广专项经费及农业科研基本经费;

4.1.3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持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1.1.4积极推进农村乡土人才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业远程培训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加强政策监管制度,保证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需要制定由农业部等相关部门颁布实施的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系列规定,并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相配套,逐步使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4.2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明确农技推广的重点方向

农业技术推广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在品种选育、标准化技术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上下工夫,重点在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畜禽主要疫病成灾机理与调控基础,资源管理等知识创新领域实现突破。

4.3 拓展农业推广内涵,推动农业产业提升

4.3.1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效益不断提升

4.3.2实施品牌创新与保护战略

巩固和发展“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保鲜、储运为主攻方向的农业产业,由抓生产为主,转向生产、市场并重,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业、运销业、加工业,充分利用自然、历史优势,创建、登记注册系列名产、名品、名牌,逐步形成支柱产业;

4.3.3送科技知识入门到户

开展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及时提供有关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行情和流通状况等信息,切实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转化和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农村一线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力量。

4.4 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技推广的外部条件

4.4.1多渠道、宽领域地引导和组织各类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逐步提高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各项支农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设备,加大现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农机推广向蔬菜、水果、畜牧等领域拓展;

4.4.2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创新土地合理流转方式、内容和经营体制,建立农户和合作组织互利互惠的双层经营机制,充分利用土地及劳动力资源;

4.4.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建立与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机制,以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为依托,以协会组织为纽带,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形成产加销紧密相联的农业产业链,把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网络。落实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要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能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确保推广工作正常运转,确保推广人员能够进村入户开展服务;要加强基层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保证农技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5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直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键要靠科技,要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 李洁.深化改革加强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期刊论文].天津农林科技,2010(01).

[2] 闫敖宏.现阶段农技推广的特点及现状分析[期刊论文].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2).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而现代农业化是一个产业,农业现代化始终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文章通过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概念、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浅析,提出了关于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载体,是逐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推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成果的良好平台,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现代农业的基本认识

1.1.1农业是指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转换贮存能量,并通过人工培育、耕作或饲养从而获得其产品的生产事业和部门。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在这指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为人类提供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部门。

1.1.2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和现代方法经营和管理理论,生产的效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结合中国实际从核心内涵来讲,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科学技术,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即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与我们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依托高科技投入,依靠的是市场导向,由单纯依靠资源转变变成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增长方式,同时依靠市场导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向,重点突出“一体化”,将“一体化”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

1.2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1.2.1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于上世纪中叶先后步入现代化阶段,澳大利亚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农地已占到全世界总生态农地的50%;法国等欧洲国家注重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美国则借助发达的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1.2.2从国内来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中央提出把“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着力加快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补齐农业短板,实现“三化”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农业生产现状也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农业生产难题。

1.2.3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逐步进入农民老龄化、土地流转加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成本攀高、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农民缺乏市场主动性、话语权,传统农业已无法满足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任,急需发展现代农业来支撑。

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2.1现代农业的模式

现代农业的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合作社模式。农业合作社,就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农民集体生产组织。第二种是公司加农户农业开发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公司作为开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第三种是农业科技园区模式。由政府、民营企业、农户等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据初步统计,2011年首批52个国家现代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600万吨,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13%的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标准农田比重达到9900元,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科技应用创新密不可分

2.2.1根据抽样调查表明,粮食产量保持在90万吨左右,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但农业总体上仍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农田作业机械动力104.9万千瓦,农机化作业率为3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和从事工业人数、外出就业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农牧业。这就需要一种农业科研基地,把科研成果放大,并向周边地区示范传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其所有的试验、示范、推广的功能将科技新成果转化成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起、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从而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2.2.2土地资源丰富,户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3%,还有大量的开垦荒地,草场承包主要到村、组,有利于开展规模化经营,但农民组织程度低,农作物种植良种覆盖率和良种统供率水平仍然较低。在创建科技示范园区,合理的引导促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形成适宜地区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示范区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和产业化发展模式,围绕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地,发展立体种养业,改善环境,关键是让农民接受并运用新技术、新成果,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其示范作用,让广大农牧民亲眼看到新技术成果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自觉地接受新技术成果。

2.2.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本功能:一是试验功能。通过在园区对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和示范,摸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从而总结出适合当地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技术转化的运行机制。二是示范推广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农牧民亲眼看到好效益,就会竞相采用,从而起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作用。比如,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就是以农牧业为基础,联动二、三产业,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利用农牧业龙头企业和扶持和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牧区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三是增收增效功能。科技示范园区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曲水县作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促进农牧业集约化生产,专门成立了土地交易所,农牧民可将自有土地流转出租,收取租金,同时也可到种植基地打工。2013年农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城关区白定村共有2132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1150人,所有净土健康项目投产后,计划转移劳动力972人,约占本地人口的99%;预计年人均收入将达到9394元,为传统农耕方式年人均收入的近两倍。

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起步晚、技术落后和信息不畅。

3.1由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起步较晚

作为一种创新形式,农牧民文化和科技水平还不高,对农业产业化缺乏产业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3.2缺少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地处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脆弱,动植物生长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较为苛刻,目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针对青稞、油菜、小麦、奶牛等常规动植物的种养,涉及现代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

3.3信息交流相对滞后

影响示范园区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园区生产的产品缺乏应有的活力。

4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议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拓宽思路、引进人才、优化配置这三个方面必不可少。

4.1利用示范园区拓展农牧民思路

通过加大对示范园区的宣传力度或组织农牧民群众到内地参观学习,了解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科技新成果,把示范园区打造成实训基地,让农牧民群众在示范区里学理论、学技术、学经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使其转变观念,消除农牧民对示范园区的疑虑,积极主动服务于示范园区,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示范园区建设,争做示范园区的主人,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4.2做好人才引进、技术引进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应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生态类型,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引进市场开发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是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关键。只要有可靠的技术依托、人才队伍,就能为示范园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4.3优化配置区内运输网络资源,做好园区品牌的营销

坚持政府支持引导和市场化经营有机结合,加大对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的整合力度,创新和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办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产业。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国际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业、农民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推动当地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中国发展观察.2007,2.

〔2〕徐贻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8.

上一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下一篇: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