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7:49:11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1篇

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在我们双辽市开展后,我们双辽市那木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全体作为技术指导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工作中有苦也有甜,我身在其中,倍感科技示范县建设这项工作的伟大;倍感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的重要性;倍感农民朋友对知识的渴求。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前进村发展扣种蔬菜大棚生产,记得我第一次去时,农民的目光是怀疑的,不相信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我就给他们讲温室结构,温室结构采光性能好,覆盖物以纸被、草帘子为主代替棉被,投入小,效益大,防寒效果好,棚内栽种的蔬菜品种,如黄瓜选用“长春密刺”,西红柿选用L402,芹菜选用天津实芹等,培育壮苗,严格控温,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经常的技术指导和交流经验,农民改变了看法,我每次去,问这问那,还留你吃饭,那时我不知道哪来的毅力,独自一人去指导蔬菜大棚生产,那段时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体现出自我价值,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建大棚20栋,每栋大棚300平方米,一栋300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年收入16000元,比种玉米增收10%,这期间我撰写了《大棚甘蓝套种菜豆栽培技术》,《白金库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得好》,《种菜能手冯凯》,《大棚青椒高产增收》,刊登在省刊《吉林蔬菜》上,那段时间,我感觉很有意义,就是很累,我也快乐。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跃进村推广大葱生产,跃进村的种植模式多年与种玉米为主,改栽种大葱,农民很难接受。我就在农民唱长山家做试验,地块选用弱性黑土壤,品种选用章丘大葱,9月下旬播种,次年春天当葱苗长到12cm左右时,6月中旬移栽定植,生育期要加强肥、水、土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唱长山家前3亩地,全部栽种大葱,10月中旬陆续收获上市,共产大葱10625斤,当年秋大葱上市价每公斤1.2元,收入12750元,除去投入纯盈利12000元,跃进村的农民经常到唱长山的地里参观,都说栽种大葱,投入低,产量高,且省工易管理,陆续有7户农民栽种了秋大葱。在指导大葱生产时我以大葱为主题,撰写学术论文《大棚西葫芦复种秋葱栽培技术》《唱长山秋大葱栽的好》,《幼龄李园套种大葱栽培技术》,刊登省刊《吉林蔬菜》上,《大葱的栽培与利用》刊登在部级期刊《科技传播》上。看到这些成果,心里干劲实足。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朋友要劳动,想把他们集中上课,不是轻易做到的。我就在开会时去讲课,或休息时把人集中在示范户家中去讲,讲适合我乡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我们那木乡有10个村,分别培训11次,全年培训110次,通过培训,勇于发现人才,把素质较高的农民纳入辅导对象,通过培养,可作为农民服务的技术力量。各村示范户5户,辐射户10户,为示范户的普及与辐射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掌握农业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并有组织和实施试验示范项目的能力,工作之余要时刻不忘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系统地学习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老师的讲解,领略现代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并定制《吉林农业》《农村科学实验》等材料,不断与外界加强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了解各地农技推广的成功经验,才能不断掌握新技术,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充实自己,满足群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永远走到别人前面,胜任本职工作。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时刻在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运用各种手段,培训农民,传播技术,推广主推品种,把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进村入户,让农民在先进的实用技术掌握中获得增产增收。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2篇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我国粮食实现“八连增”,并连续5年超过一万亿斤。它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不断提升但粮食供需平衡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粮食产量达到一个新台阶而有丝毫的缓解。解决这种供需平衡压力,应该说选项不多。靠资源性的增长已经没有更多的前途,我国无论是耕地资源还是水资源,总量非常不足。因此只能挖掘内涵的潜力,也就是着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这要靠土地节约、劳动力节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

1.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碰到技术问题,不找推广站,反倒依赖直接将技术送到家门口的农业物资销售等单位。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以省、市、县、乡四级推广网络为主体,以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作为补充,即“一主四元”。在实践中,现有的四级推广网络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农科推广体系中,农业推广服务部门有推广责任,但没有技术,而有技术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却没有推广任务,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校和服务的对象农民是脱节的。如今粮食丰收,但粮食价格还在不断攀升,原因在于相对于生产的增加,需求变化更快、增长更快,这在经济成长国家特别是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有人曾经算过帐,1978年至1998年这20年间,通过单产水平的提升,大概每年提高粮食产量2.9%以上,而从1998年到2008年,每年提高的幅度仅有1%左右,也就是说这个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农业科技的转化率。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农技推广应坚持“一主多辅”,重视市场化多元主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这些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了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一支有效的力量。

设置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以专职或兼职身份投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专家带项目、带成果进农业龙头企业、进农户的方式,建立起无缝对接渠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20个示范户。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种植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农技推广部门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结合自身优势,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带头领办一批涉及种植、加工、储运、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的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以合同形式把企业、基地和农户连在一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使农产品有了销路,企业也有了原料基地,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共同开拓市场空间,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准入制度,提高农技推广人员总体水平。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在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推广津贴等,鼓励推广专家扎根基层,服务农民。以增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合作社等活动,选择当前农民急需、技术发展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真正把科技输送到田间地头。建议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供决策依据。人事部门也要完善乡镇农业科技机构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机制,避免技术职称评定从省到乡镇是一个标准,仅注重获得多少科技成果和有多少的不利做法,放宽科技成果和数量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按规定把推广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 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 层的原始温室。

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亩,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 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 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某地市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 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 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 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20个示范户。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 指导员、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 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2.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养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

2.3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及在杭科研机构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经常会把某地一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实践环节。这样双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 制,一方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基地蹲点,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技术推广活动。在农科教结合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5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适用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把培训农民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浙江农林大学、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具有商品属性的物化类和部分易控制技术成果,虽然进入市场,但由于农业成果的生态区域性、不稳定性、时效性、时序性等特点,对价格的确定、风险的界定、权限的规定等问题,决定了推广技术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须制定细致的规范,加强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 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建 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 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科]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4篇

(一)完善制度规划,规范工作。在出台了《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及其配套的鉴定站、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程序、考评人员、鉴定质量督导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2011―2020年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规划》,使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二)构建职业分类,科学布局。组织开展了新职业(工种、岗位)的调研和论证,及时协调并颁布了农业技术指导员、肥料配方师等9个新职业。在原有138个涉农职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多项新职业,逐步形成基本涵盖农业“种、养、加”全过程和经营服务全领域的农业职业分类体系。

(三)坚持高端引领,创新机制。组织实施了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数以万计的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20余位农业高技能人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农业高技能人才占农业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从10年前的9.78%提高到17.2%,逐步建立了“引育并举、高端引领、示范推广、典型带动”的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农业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一)夯实基础,坚持“三位一体”系统开发。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三大基础工作建设步伐,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探索编写形式多样、简单易学的培训教材和大力开发与生产实践高度吻合的试题库。

(二)健全体系,提升农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初步形成了由各级农业人事劳动部门综合管理,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10个行业指导站业务指导,全国390家鉴定站、6000多家工作站组成的立体交叉、横向发展的组织实施体系。

(三)壮大队伍,提高农业技能人才培养成效。采取业务培训、研讨交流、现场观摩和论文评选等多种形式,促进、增强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专家在内的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300人的基础开发专家队伍,500人的管理人员队伍,1300人的质量督导员队伍,10000人的考评人员队伍。

(四)注重质量,把好农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关。把质量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积极构建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了质量责任书制度,积极推行鉴定机构红黑榜制度,建立质量工作通报制度,贯彻落实质量督导制度,全面启用鉴定考务管理系统,并逐步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信用等级评级。

紧密对接产业,不断发挥农业技能人才作用

近年来,沼气生产工、测土配方师和农业技术指导员等农业技能人才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和科技入户工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仅2013年农作物植保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等26个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紧缺职业技能人才占当年技能人才总量81%以上,真正做到了农业农村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农业技能人才就开发、培养、评价到哪里。据抽样统计和实践证明,技能人才中农民比例从10年前的5%提高到39%,经过培训和鉴定的劳动者生产经营效益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以现代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带动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现代农业重大工程实施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的格局正在形成。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5篇

今年农业科技入户,改变过去单一服务为综合技术服务,收到明显的成效。科技示范户种植的中稻长势明显好于去年,但在扬花结实期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空秕粒增加,千粒重略降低,导致中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从调查今年科技示范户、辐射户、非科技示范区农户的中稻产量分析,科技入户仍显现出增产潜力,达到科技入户目标任务。科技示范户中稻亩产622.8公斤,比辐射户591.7公斤的基础上增加31.1公斤,增长5.26,比非科技入户区普通户中稻亩产569.8公斤的基础上亩增53.0公斤,增长8.96,亩增收74.20元,人均纯收入3830元,比上年增加260元,增长7.3,单位产量节本10.5,科技进步对农业的增长贡献率提高10.2。

在“技术首问制”方面,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青龙镇龙朝村3社科技示范户钟显莲及辐射户共18户饲养了4000余只兔子,电话求助需要一名养兔专家给他们讲解防病等技术,通过指导员及时联系养兔专家胡天刚到该片区传授养兔技术,为钟显莲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通过“三到户”(操作技术规程到户、农技短信到户、科技人员到户),我们做到了“三提高”(提高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提高示范户的技术接受能力、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三满意”(农民群众满意、科技人员满意、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满意)。

二、精心组织,措施得当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确保今年农业科技入户项目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李小平同志为组长,县政府办、财政局、农业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福集、青龙等10个镇分管农业副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把科技入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农业局成立了以农技推广研究员、首席专家李宗友同志为组长的9人组成的农业科技入户专家组,专家组下设技术指导组,镇设技术指导小组,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竞争、招投标后确定了农技推广中心和县农广校为培训单位,县专家组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农办科[20__]40号)和县政府“关于切实抓好大春生产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20__年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技术指导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范围、实施步骤、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及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制定了“__农业科技入户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检查工作计划”等。

(二)精心组织,突出创新

去年,__的科技入户工作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的创新服务是比较好的,受到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今年,县专家组认真总结去年的成功经验,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制定了《__20__年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入户和技术推广工作制度,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县农业局与2个技术指导单位,2个技术指导单位与50名技术指导员,50名技术指导员与1000户科技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了技术指导服务合同,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抓好《科技示范户手册》和《技术指导员手册》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分阶段督促检查等工作,在工作中,突出创新:

1、突出“四大创新”,确保技术到户到位。继续推行05年“五子服务”(即对示范户授发一块牌子,为技术指导员印制一张片子,给技术指导员佩戴一个“卡子”,让技术指导员带着一本“方子”,给技术指导员揣着一本“册子”),实行技术首问责任制,开展农技短信互动服务,开展关键技术的比武大赛。

2、建立四个服务平台。从今年3月起,农业局建立了“技术短信、专家热线、电视专栏、农业信息网站”四个服务平台,拓宽科技服务领域。以此推动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向纵深发展。发出技术短信320条,专家热线接待125人次,办电视专栏8期次,农业信息网站15条,被点击4576次。

3、搞好关键环节的检查督促,阶段考核。县专家组分派5个小组,深入到科技示范户检查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指导技术情况和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情况。对每位技术指导员所负责的科技示范户进行现场抽查和电话抽查,共进行了3次。即在6月上旬,水稻播种至移栽阶段督促检查;7月下旬,中稻移栽至施再生稻促芽肥阶段督促检查;10月下旬,中稻收获至再生稻阶段督促检查。事实证明,督促检查既对前阶段工作的肯定、查漏补缺,又 是对下一阶段工作的部署,督促指导。

4、利用科技治旱。为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县专家组还为科技示范户办实事,采取以科技治旱等方式,大种土豆,免费为1000户科技示范户提供土豆种50公斤/户,免费为50户科技示范户提供20元/户的秋菜苗、种子,此举受到农户普遍欢迎。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抓技术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培训。3月24日,召开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综合技术培训会,除县农业局专家对技术指导员开展水稻、龙眼、甜橙丰产技术培训外,还邀请县水产局、畜牧局的专家对技术指导员进行稻田养鱼、生猪育肥技术培训,以提高全体指导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2、抓关键技术,促科技入户“五到位”。今年4月4-5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成果推广处赵耀辉副处长一行6人检查__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对全体指导员搞好这项工作增添了动力。由于县专家组成员的多次督促,阶段考核和各位技术指导员的辛勤努力工作,突出工作重点,整个科技入户工作做到了“五到位”:一是入户指导到位。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8次以上,多的达12次以上,平均9.5次,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100,做到进农家门,说农家话,知农家情,做农民朋友贴心人;二是技术培训到位。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组织培训并指导实施。据统计,召开镇培训会70次,村组会480次,院坝会718次;培训骨干农户1000人,辐射带动户2万人;印发技术资料明白纸5万余份,创建科技书屋14个;三是主推品种和技术到位。重点推广Ⅱ优602、Ⅱ优2号、宜香优1577、川香优2号、川香优5号等主导品种。在主推技术上推广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实行旱地育秧和湿润稀播壮秧、适期早播早栽,推广规范化栽插,“三维一体”栽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按照“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N、P、K和微肥配合施用和重底早追”的施肥原则,98以上的示范户在整田时,都将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和60的氮肥作了底肥;30的氮肥作了分蘖肥),规范化栽插技术(以宽窄行为主,开厢条栽为辅的规范化栽插技术。1000户示范户中有958户应用了此技术,占95.8),综合防治病虫(除指导示范户对水稻实施健身栽培外,对达标田块进行第一、二、三代螟虫和纹枯病防治,防治率达95),狠抓再生稻增产技术;四是辐射到位。1000位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户农户;五是物化补贴到位,农业局无偿为每个科技示范户提供60斤尿素、4包井岗霉素晶粉,以确保再生稻促芽肥施用和中稻纹枯病防治,还免费为示范户提供土豆种和秋菜苗、种子。

3、抓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培训会、镇村会、院坝会、赶集咨询和省、市、县报刊台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报道,省级以上报刊刊登8篇、市级14篇、县级15篇文章,局农业信息网站的15条信息中,有2条被省农业信息网站选用,其中的1篇又被中国农业信息网站选用,营造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六项任务,圆满完成

由于今年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精心组织、措施得当、狠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首席专家廖西元教授在南京会议上提出的六项硬指标:一是把握关键季节,组织实施,编写简报7期;二是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指导技术8次以上,多的达12次以上,平均9.5次,把关键技术教给了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三是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辐射户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如4月下旬初,__不少农户刚栽完中稻就遭受连阴雨天气,所栽的中稻秧子不走根,严重翻黄,福集镇水竹林村7社科技示范户朱成六、福集镇华安村10社科技辐射户郑川辉心急如焚,分别打电话给技术指导员。县首席专家李宗友同志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华安村,亲自到田间“问诊把脉”,开出“处方”,农户及时对症下药,10余天后,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都打电话到县农业局和镇农技站以表示感谢。技术指导员阮吕生接到辐射户梁家成的中稻被病害侵害求助电话后,火速赶到现场,及时指导梁家成防治了水稻病害。天兴镇场口村8社科技示范户童兴记今年种植中稻8.2亩,3.8亩稻田养鱼,还养了3张春蚕。当看到他家水稻长势好,鱼儿在田中嬉游,手中数着卖春蚕2984元钱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技术指导员胡绍杰多次到他家指导,他逢人便说,是科技入户让他发家致富,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四是水稻测产,按要求如期完成。从县专家组和50位技术指导员测产分析,科技示范户中稻亩产622.8公斤,辐射户591.7公斤,科技示范户比辐射户亩增31.1公斤,增长5.26,比非科技入户区普遍亩产569.8公斤的基础上亩增53.0公斤,增长8.96,完成目标任务;五是半年工作总结和全年工作总结上报及时、准确;六是县首席专家李宗友撰写的论文《农业科技入户是服务三农的最佳选择》受到县委、县府领导的重视。

今年科技入户工作,我们认为效果确实不错,是益民工程、富民工程,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能整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发展。

四、问题与建议

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需提高。从今年粮食价格开始上涨以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粮食直补,种粮积极性一度高涨,但好景不长,生产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远大于粮食价格上涨水平,从种植业间比较,种粮效益最低。希望国家增加农民补贴,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入户工程总体国家投入20万元,按3个1/3的安排,一个示范户只有80元,杯水车薪;50个技术指导员一年人均1600元,按最少不少于85天的要求,一天只有18元,希望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投入;三是我们虽然对技术指导员进行了水稻、稻田养鱼、生猪育肥、龙眼、甜橙丰产技术等综合知识的培训,但对后三种技术较差;四是推广旱地育秧仅占30左右,未达到标准,在今后科技入户工作中,我们将加大力度推广旱地育秧。

五、翌年科技入户,更加扎实工作

针对翌年的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我县将认真总结去年、今年的科技入户工作,一如既往地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精心组织,突出创新,狠抓落实。重点抓好七项工作:一是根据农业部、省农业厅科技入户工作要求,结合__实际,制定了《__20__年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并严密组织实施;二是突出创新,助推__科技入户;三是开展阶段督查,狠抓关键技术落实,实现“五到位”;四是大力推广旱地育秧;五是实行技术首问责任制,搞好综合技术服务工作;六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科技入户辐射作用;七是进一步探索科技入户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 成效 启示

[中图分类号] 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196-01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属渭北黄土台塬区。境内山、川、塬俱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旱腰带洪积扇粮果区、中部川塬粮辣菜区、南部阶地粮油区三个区域。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和娄土。版图面积1179平方公里,78万亩耕地,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种植面积93万亩。是全国优质粮生产基地和优质苹果生产大县之一。

一、基本情况

在项目工作实施前由于投入不足,检测手段落后,技术队伍不专,加之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培训不够到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而不广。农民大多沿用传统的“小麦底肥一炮轰”、“玉米苗期饱施氮”施肥方法,过量施用氮、磷,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全县年化肥施用量达15万吨,肥料利用率一直在30%以下徘徊。

2007年,我县被部、省确定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新建县。经过几年来的扎实工作,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0.1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80.7万亩;配方施肥建议卡和配方施肥到位率达到94%,入户率达到93%;全县肥料利用率从2007年的30.1%提高到2013年的36%,增长5.9个百分点;建立乡镇农户施肥长期监测点51个;建立了5个部级施肥监测点。

二、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1.查清了土壤养分状况,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通过62个地力检测点、124个田间试验和39064个样次化验分析,获得了凤翔县山川塬不同地区,小麦、玉米、苹果三种作物,高、中、低不同肥力土壤养分和农民施肥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数据。形成田间试验报告48份,调查报告12篇,建立施肥指标体系3个,制作土壤养分布点图3个,精密度控制图15个,撰写培训教材、技术论文50余篇。在全县形成了以测土配方、取土化验、制定配方、验证配方、企业化生产、定向配送、入户指导为模式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2.创新了工作机制,建立了推广服务网络。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势,整合人力、技术、设备资源,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专家指导、农技、水利、气象通力合作的组织机制和以县农技中心牵头,中心土肥站具体实施、乡镇农技站、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配肥供应销售网络。采取“1带20”模式,组织100个技术指导员每人包抓1个项目实施村的20个农户。以中心培肥站为载体,以17个乡镇农技站为依托,建立了推广服务网络。统一做到了技术要领、测土配方公示上墙,宣传动员群众,提供测、配、产、供、施全程服务,真正实现了技术人员和农户的零对接,做到了示范片到村,配方肥下地,培训班进田,技术指导到户。

3.优化了化验室装备,培养了技术骨干。增加了对化验装备的硬件投入,新增化验仪器设备45台件,特别是GPS定位系统、凤翔县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地力评价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的装备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土肥化验的科技含量,为测土配方技术推广应用常态化创造了条件,使我县土肥化验室的化验项目由5项增加到14项。日化验样次由项目实施前的20样次提高到60样次,实现了植株样与籽粒的检测化验。

4.项目实施效益显著,促进了农民节本增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的促进了农民节本增收。

4.1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效益和节本效益两个方面

4.2社会效益。全县复混肥的施用面积从项目实施前的15%提高到了65%。

4.3生态效益。我县2013年化肥施用量15万吨,较项目实施前的06年减少13.3%,七年累计少施化肥6万吨,增施有机肥768万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项目实施前增加1.2%,不仅培肥了地力,而且减少了过量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1.入户指导,抓点带面。采取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会,每季进行一次测土配方技术培训的方法,聘请省、市专家讲授测土配方技术,由项目专家组进行阶段工作安排部署,总结交流各乡镇项目实施的动态和经验,集中解决技术指导的疑难问题,着力提高技术指导员、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把测土配方技术实施中的具体任务细化量化,与工作报酬、绩效工资、定额补贴挂勾,进一步提高了指导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县农技中心通过审核工作日志,统计取样抓点样次,随机抽查,半年和年终工作考核,加强技术指导员的日常管理,使入户指导达到了每个示范户提取一块地土样、出具一份化验结果,根据目标产量,出具配方,交企业生产,补贴配方肥由技术员直接配送到户,施用到田。

2.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坚持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对项目实施全程的科学管理。一是注重推广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分年度制定了土壤养分精密度控制图,对所有化验数据进行校正,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提出的配方,严格按照县土肥站负责人、中心领导、专家组三级审定,并派员对生产企业的生产配制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对技术指导员反馈的意见,由专家组进行小范围调整,从而确保了配方肥的质量。二是强化监督检查。项目领导小组坚持夏、秋两季,在产前、产中、产后深入实施区村组农户,实地检查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多方配合,狠抓落实。坚持把测土配方技术与高产创建、良种统繁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及实施全县现代化农业发展项目紧密结合。

四、经验与启示

1.坚持以县乡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实行“测、配、产、供、施”系列化配套服务,是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普及的有效途径。

2.坚持科研院校、省、市专家、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横向联合,是解决科研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保障。

3.坚持“1带20”模式,创新推广机制,树立典型样板,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五、下一步发展规划

1.明确目标,分步实施。2014年,完善县土肥站技术装备,规范操作规程,实现测土配肥服务大厅正常运行,入户测土配肥与群众取土送检并举,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常态化。

2.创新技术,建立基地。采取租赁农户土地等形式,设立县土肥站直接组织、管理的小麦、玉米、苹果、辣椒、蔬菜等主要作物试验示范基地,顺应土地流转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指导全县主导农产品生产的动态配方。不断提高我县测土配方技术的实施规模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桑涛,张鹏. 太和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成效及主要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08,02:168+170.

[2]周君花. 改良土壤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永修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成效与思考[J]. 江西农业,2013,02:33-34.

[3]高秀芳. 万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效益分析[J]. 现代农村科技,2012,09:44.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技术”和“人”的来源

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98-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供养占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发展现代农业尤其重要,现代农业是指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以更加先进、更加环保等技术发展农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并逐年递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并明确:“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长期的重大问题。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我国粮食实现“八连增”,并连续5年超过一万亿斤。它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不断提升。粮食供需平衡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粮食产量达到一个新台阶而有丝毫的缓解,而靠资源性的增长已经没有更多的前途。因此只能挖掘内涵的潜力,也就是着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这要靠土地节约、劳动力节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

1 农技推广最大问题是技术源头缺失

农民碰到技术问题,不找推广站,反倒依赖直接将技术送到家门口的农业物资销售等单位。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以省地县乡四级推广网络为主体,以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作为补充,即“一主四元”。在实践中,现有的四级推广网络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农科推广体系中,农业推广服务部门有推广责任,但没技术,而有技术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却没有推广任务,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校和服务的对象农民是脱节的,现如今粮食丰收,但粮食价格还在不断攀升,原因在于相对于生产的增加,需求变化更快、增长更快,这在一个经济成长国家特别是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解决这种供需平衡压力,应该讲在我们国家选项不多。靠资源性的增长已经没有更多的前途,我国无论是耕地资源还是水资源,总量非常不足,捉襟见肘。因此只能挖掘内涵的潜力,也就是着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这要靠土地节约、劳动力节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技。

(1)农技推广应坚持“一主多辅”,重视市场化多元主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这些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了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一支有效的力量。

(2)设置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以专职或兼职身份投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专家带项目、带成果进农业龙头企业、进农户的方式,建立起无缝对接渠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3)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种植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以合同形式把企业、基地和农户连在一起,各自发挥其优势,共同开拓市场空间,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2 推广人员来源

在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不是缺经费、缺条件,而是缺少农技推广人员,很多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后继乏人。在不发达地区,则是经费不足、条件有限,自然也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有些偏远地区,乡镇农技推广站既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也缺乏相应的工作经费,困难局面和现象非常突出。

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准入制度,提高农技推广人员总体水平。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在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推广津贴等,鼓励推广专家扎根基层,服务农民。以增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合作社等活动,选择当前农民急需、技术发展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真正把科技输送到田间地头。建议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供决策依据。人事部门也要完善乡镇农业科技机构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机制,避免技术职称评定从省到乡镇是一个标准,仅注重获得多少科技成果和有多少的不利做法,放宽科技成果和数量要求,重点关注其工作实绩,同时也要把好评定和质量关。推广人员履行的是公益性职能,提供的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理应享受与公务员平等的待遇。各级政府必须按规定把推广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的标准,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总的来讲,如果按照中央要求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所作为的话,通过科技来保障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是很有希望的。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8篇

1农技推广最大问题是技术源头缺失

农民碰到技术问题,不找推广站,反倒依赖直接将技术送到家门口的农业物资销售等单位。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以省地县乡四级推广网络为主体,以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作为补充,即“一主四元”。在实践中,现有的四级推广网络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农科推广体系中,农业推广服务部门有推广责任,但没技术,而有技术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却没有推广任务,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校和服务的对象农民是脱节的,现如今粮食丰收,但粮食价格还在不断攀升,原因在于相对于生产的增加,需求变化更快、增长更快,这在一个经济成长国家特别是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解决这种供需平衡压力,应该讲在我们国家选项不多。靠资源性的增长已经没有更多的前途,我国无论是耕地资源还是水资源,总量非常不足,捉襟见肘。因此只能挖掘内涵的潜力,也就是着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这要靠土地节约、劳动力节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技。

(1)农技推广应坚持“一主多辅”,重视市场化多元主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这些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了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一支有效的力量。

(2)设置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以专职或兼职身份投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专家带项目、带成果进农业龙头企业、进农户的方式,建立起无缝对接渠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3)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种植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以合同形式把企业、基地和农户连在一起,各自发挥其优势,共同开拓市场空间,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2推广人员来源

在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不是缺经费、缺条件,而是缺少农技推广人员,很多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后继乏人。在不发达地区,则是经费不足、条件有限,自然也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有些偏远地区,乡镇农技推广站既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也缺乏相应的工作经费,困难局面和现象非常突出。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准入制度,提高农技推广人员总体水平。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在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推广津贴等,鼓励推广专家扎根基层,服务农民。以增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合作社等活动,选择当前农民急需、技术发展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真正把科技输送到田间地头。建议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供决策依据。人事部门也要完善乡镇农业科技机构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机制,避免技术职称评定从省到乡镇是一个标准,仅注重获得多少科技成果和有多少的不利做法,放宽科技成果和数量要求,重点关注其工作实绩,同时也要把好评定和质量关。推广人员履行的是公益性职能,提供的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理应享受与公务员平等的待遇。各级政府必须按规定把推广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的标准,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9篇

1样本及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填答问卷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河北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以及区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的地区作为分析样本,选择石家庄、沧州、保定、承德4市。在被调查农户中,男性占69.82%,女性占30.18%。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21~60岁之间,所占比例达91.66%。年龄在20岁及以下所占比例为6.90%,在61岁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44%。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达83.97%,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5.17%。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可能越容易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和新的农业技术理念,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可能更广。从家庭所处地理位置来看,家庭位于山区的被调查者占18.45%,家庭位于(山前)平原的被调查者占64.58%,家庭位于城市郊区的被调查者占16.97%。在被调查者的家庭收入来源中,45.75%的靠种植业收入为主,所占比例最大;30.72%的靠打工收入;靠个体经营、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收入的分别占8.62%,6.96%和3.31%。通过对被调查农户的纯收入进行分析,家庭纯收入不多于5000元的被调查者占48.73%;家庭纯收入不少于5001元,并且不多于10000元的被调查者占31.47%;收入不少于10001元的被调查者占19.79%。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2.1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薄弱

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但从总体投资规模与现实需要看差距仍很大,加上河北省市县两级财政困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仍相当薄弱。据河北省农业厅调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表现为“五缺”:一是缺少办公用房的达87%;二是缺少仪器设备的达60%;三是缺少交通工具的达95%,绝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靠走路和骑自行车下乡;四是缺少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达98.5%;五是缺少运转经费。除少数市县外,多数地方没有开展公益的正常运转经费。

2.2农业技术推广主渠道作用不明显

调查显示,农户现有技术来源于亲朋好友的占26.36%,来源于种田能手或大户的占22.55%,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占14.88%(见表1)。从理论上讲,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较其他来源应更科学可靠、更能得到农户信任。但调查显示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不是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这可能与农户的认知和习惯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内容、方式以及频度等方面无法有效满足农户需求。从农业从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看,农户认为“没什么效果”和“不是很满意”的占62.13%,认为还可以的占36.1%,认为很满意的仅占1.86%。调查显示,认为技术不成熟的农户占31.58%,认为缺乏当地适用技术的占32.49%,认为农技人员少的占39.52%。可见,在推广现有农业技术中,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2.3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农户需求偏差大

农户依靠技术增收的特征愈加明显。调查显示,在农户所需技术中排前3位的是良种、防病防疫和高效化肥,分别占31.23%、18.46%和12.97%(表2)。这三类技术与农户所依赖的土地自成一体,其推广和运作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户增收。对于农户已得到技术服务的调查显示,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价格信息等三项内容,是技术服务供给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21.89%、22.23%和22.62%。但针对这些服务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的农户所占比例高达48.96%,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7.31%,认为技术服务时间与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3.73%。

2.4农技服务站点数和服务频度不够

河北省农户特别是山区农户居住相对分散,要保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传播和普及效果,从客观上要求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数量,但碍于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各方面限制,在被调查区域内有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仅占33.07%,这些农业技术推广站只能满足农户需求的59.5%。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严重短缺与农户的期望形成了强烈对比,调查认为有必要建立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占81.54%,认为有必要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占87.06%。服务频度也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户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多种多样,其自身能力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农技人员全方位、连贯性的频繁指导成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年中农户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51.64%,只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32.89%,而接受技术指导次数在3次以上的农户仅占15.46%(见表3)。可见,农技服务次数过少,也是占43.29%被调查农户的共识。

2.5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需要改进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有现场示范、咨询培训、发放资料及技术承包,用这四种方式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农户分别占40.56%、25.22%、20.98%和13.24%。但对农户偏好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调查显示,农户对现场示范和技术承包的期望比例明显上升(见图1),因为这两种方式农技人员能直接深入到田间地头,能更有效进行答疑解惑。农户对咨询服务和发放资料的期望值有所降低,一是农户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发现实际问题和掌握书本技术有一定难度;二是这两种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缺技术、农户缺服务”的现状。在注重改进推广方式的同时,应逐步拓宽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渠道。农户认为最有效的农技学习方式依次为:农技人员下乡到户指导,科技示范户或专业大户传授,向邻居或亲朋好友学习(见表4)。可见,农户均偏好现场指导、现身说法等更直接、更可靠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学习方式。

2.6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除注重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次数和方式外,还需要在服务质量、自身素质等方面改进提升。49.23%的农户认为技术服务时间要注意结合农民劳作时间,26.31%的农户认为农技人员本身的科技素质需要提高,23.22%的农户认为农技人员的服务态度需要改善(见表5)。当然,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完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户认为应从引起领导重视、在村里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农户开展技术讲座、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资金的支持、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多引进高科技人才、修正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等方面改进服务(见表6)。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3.1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缺乏良性协作机制

从河北省整体情况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教育、推广结合不紧密,缺乏科研主动服务于推广的引导机制。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比较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中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二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相对独立,衔接不够,这种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导致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缺失,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人才评价导向不尽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现象普遍,对于能直接服务“三农”的实用型专家激励不够。四是因政府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等各类推广组织之间缺少沟通和联合,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难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合力。

3.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技术推广工作创新不够

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因循守旧”,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创新,以从上到下呆板的工作方式主导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较少顾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致使技术服务不到位,与农业产业需求“两张皮”。调查表明,当前农民获取农业技术的第一渠道是凭经验自己摸索,有50.16%的农户将其列为主渠道;排在第二位的是邻里亲朋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以此为主渠道的农户,占18.12%;排在第三位的是农资销售部门占13.21%;排在第四位的是电视录像,占10.78%;排在第五位的是农业科技人员,占7.73%。从调查数据看,农民期望和农民实际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对比存在很大差距,这反映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工作创新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3.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供给与务农劳动者需求不匹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三化”现象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守”问题更加突出,务农劳动者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新模式的接受吸纳能力减弱,而对其简约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迫切需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推广服务方式,不仅要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还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与农民需求相比,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供给上面临很多困难:一是按照2007年河北省规定“人员编制一律在现有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的要求[1],农业部门内部财政开支人员调剂不足的需要在县域内调剂。但因各县区相关部门各自强调部门重要性,调剂财政拨款的编制很难,加上农业部门待遇低,发展空间狭窄,人员进入农业部门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县内调剂难度大,人员落实困难。从目前到位的区域站技术人员看,主体部分从县级农业部门调剂,这部分人员多年没有在基层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动手能力较差;另外一部分是从乡镇调剂的,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法要求农技人员“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此标准是按照1993年情况确定的,现在看要求偏低;而后半句规定有很大的灵活性,难以控制。三是大量不具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素质的人员被录用,其中既有人情因素,又有政府机构改革因素。有些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有的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安置,就被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四是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艰苦且待遇偏低,多数农业院校毕业生宁愿改行留在城市,也不愿到县乡基层单位工作。加之县乡经费普遍不足,推广人员缺乏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的机会,使得其实际业务水平难以提高。这就造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供给与务农劳动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

3.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乏政府长期稳定支持

当前,河北部分基层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方面陷于两难境地,既要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大本级财政对推广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农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又限于财政增长空间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技术推广必需的技术培训、检验检测、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更是难以配置。据调查,河北只有少数县财政给每个区域站2~3万元的工作经费,而绝大多数县没有工作经费,基层农技区域站多数只能靠经营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长此以往又会走到“推广经营一块抓,事业企业混着办”的老路。不少地方政府领导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认识不足,加之编制调剂和地方财政资金困难,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乏政府长期稳定的支持和投入,在市场化与公益化之间反复和摇摆。实践表明,当粮食生产严重滑坡时,政府就会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扩大农技队伍,但扩大队伍却不相应地增加财政投人,而是部分地靠开发创收等来维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当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市场、财政等各种因素冲击时,政府就以商业化、“三权下放”、消减机构人员等方式勉强维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生存,这种政策上的摇摆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带来了严重影响[3]。

3.5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简称推广法)显得很不适应,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原则性规定多,在关键制度设计上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行政协调手段运用较多,依法处罚等手段运用较少;对有的违法行为没有设定行政处罚或者设定的行政处罚没有规定具体标准,造成执法无据或实际操作困难;当出现问题时,责任人应当在什么范围内追究责任以及如何追究都不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监督落实难,基础设施等工作保障落实缺乏制约,问题出现过程中无人管,有时即使违反了规定,事后也很难追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资产被平调、农技人员待遇不落实的成本很低;《推广法》中虽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但因缺乏职责分明的资金使用具体流程和最低限额比例规定,致使这些专项资金部分或全部成为可有可无的弹性经费,法律的严肃性受到挑战。

4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启示和建议

4.1推行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

在推行创新推广服务方式中,应鼓励农业科研、教学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一是推行远程服务方式,解决农户与专家见面难的问题。推广藁城市“三电合一”科技服务模式。该模式以县级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为龙头,以乡镇区域站服务厅为枢纽,以村级服务站为基础,整合电话、电脑、电视等媒介,建立电话咨询区、电脑查询区、科技影视放映区、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区、科技书刊阅览区和检测化验区。利用“12316”智能自动应答热线,开通声讯与人工相结合的科技热线电话。利用专家远程诊断技术,解决农业专家与农户对话交流难的问题。二是推行“一线式”服务方式,解决科技人员现场服务难的问题。借鉴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机制,开展科技人员包村联户示范活动,每县确定一名首席专家,选聘100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针对农户个性化需求,开展一户一策指导,形成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相衔接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网络。三是推行大众传播服务方式,解决新技术推广速度慢的问题。完善短信综合服务平台,将时效性强、覆盖面大的农业政策、病虫防治、技术建议及时发送给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解决政策宣传和技术传播中存在的“县级一大本、乡级一张纸、村级一句话、农民听不到”的老大难问题。四是推行多元化协作服务方式,解决综合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专家作用,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发挥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的技术信息优势,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帮助他们创建品牌,发展销售服务网络,促使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见图2)。

4.2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

建立体系完整、职责明确、管理科学、制度健全、考评客观的运行机制,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按照“每项工作有制度”的原则,强化内部管理,制定包村联户、财务管理、定期培训、人员管理、考勤考核等制度,并根据农技人员专业特长及工作职能进行分工,明确岗位责任,量化工作任务。二是健全考评机制。在考核推广机构时,应建立由县级农业部门、服务对象代表(如科技示范户、科技进村服务站、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共同参与的综合考核激励小组。按照考核程序,通过调阅工作日志,向服务的乡村领导、科技示范户、农户代表发放评议卡或电话抽查,对农技人员日常检查和业务知识考试等方式,客观评价农技人员业绩和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建立循环管理模式。借鉴河北省鹿泉市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建立一套能够使各项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使农技服务可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即PDCA工作循环管理模式。PDCA是英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总结处理)四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其基本原理是,做任何事情一般都要经过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处理四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服务质量方针和目标,做到一切工作有目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工作制度,做到一切工作有程序;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文件,做到一切控制有文件;推行“过程化”管理,做到一切程序有控制;建立可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做到一切工作有改进。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体工作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部分农民需求问题,并为下一步服务循环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实现推广服务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四是制定工作流程。对各项主要过程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活动步骤及服务过程中每个农技人员承担职责、完成时间等以程序形式规定下来,形成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图,制订月工作安排和周工作安排,记好工作日志,做到一切工作有安排、一切工作有记录。特别在全年工作运转、业务调查、主要技术服务、技术人员工作月历等方面,用细致的规范文件确定所有推广业务的流程和要求,使各项推广业务在可操作性上得到规范,在实施后也能得到适当控制和验证(见图3)。

4.3建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

广管理体制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出台后,河北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要建立以行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县办县管”,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推跨乡镇设置区域站模式[4]。2008年,河北省政府对全省167个县市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核批复。为了实质性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2008—2010年河北省财政共拿出1亿元,重点扶持区域站或乡镇站购置仪器设备,改善工作条件。但由于河北是农业大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县级财政贫富不均,农户耕地少且分散,在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编制落实难、经费没保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鉴于此,政府应加大推进力度,解决领导认识、编制调剂、经费保证等突出问题;对服务半径大、准予在乡镇设站的山区县,应切实保证培训和办公用地,并尽快将管理权限收归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建立区域站或乡镇站激励约束机制,采取优先评聘职称、上调或增加工资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站工作;建立农技人员选拔聘任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拔专业技术人员进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基层农技区域站和乡镇站在岗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解决非专业人员顶编占岗问题,确保专业人员比例;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坚决把经营从中剥离出去,避免出现职能错位问题。

4.4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保障政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公益机构,政府应在工资、福利和工作经费上提供充分保障,明确实现统收统支制度和全额拨款,取消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一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条件建设。遵循“国家和省级保基建、县乡两级保运转”的原则,建议发展改革部门尽早启动并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范围,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预算制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投资强度有较大幅度提高,将国家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到0.5%以上;改变农业技术推广费用投入结构,调整事业费和项目费的比重以及事业费中人员费用和业务活动经费的分配比例,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拨款中业务经费的份额保持在适当比例。三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方式。处理好公益性和市场化技术推广的关系,对事关稳定和粮食安全领域的公益性技术推广采取稳定支持,经费主要用于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公益性事业;对可通过市场方式推广的技术,采取市场竞争择优的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广。四是国家财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事业费。在地方政府保障农技人员工资基础上,督促各地完善基层农技人员社会保障,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无法负担推广人员养老保险等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县乡两级财政给予补助。

4.5修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

建议尽早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地方法规。建议在修改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国家公益性和社会商业性两类,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性为公益性推广机构,使其公益性职能成为法定职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因素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干扰。建议明确实行县以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垂直管理,县可结合实际在乡镇设立派出性的推广机构或向乡镇派驻国家农业技术员。应把推行农技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纳入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实行公益性岗位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职业资格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建议在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农业技术员,并依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补贴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建议在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明确提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管理社会商业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具体责任,细化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措施,双向制约。建立基础服务设施和保障条件处置审批制度,规定下一级政府在变动或处置基础服务设施和保障条件时,必须向上级政府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

4.6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业院校 统一战线 服务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被认为是世纪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统一战线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央统战部根据这个意见下发相关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和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共性,统战工作领域广、统战成员多、统战成员素质高,又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独特优势。本文试图对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几种模式进行探析。

一、技术支农模式

(一)送科技下乡。

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的教育、人才和科技优势,组织开展以科技为主题的各类实践活动。通过举办科技讲座、发放科普图书、播放电教片、编写农村科普读物等形式,普及农村科普知识,增强农民的科普意识,为推动农村地区科学种田多办实事;动员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成员下乡开展咨询服务、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通过常年开动科技大篷车、组织实施“教授科教兴百村工程”、“大学生送科技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强化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服务“三农”、反哺社会的功能;通过学校统战部门从各学科中挑选一批热爱农村、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党外博士组成服务团,不定期地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科技指导、技术咨询等。

(二)科研成果转化。

据统计,每年有近百分之八十的农业科研成果出自各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综合开发,是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服务农业、农村的一个重点。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大多数还停留在实验室或者办公室,没有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力,农民也没有从这些科研成果中得到实惠。因此,要使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成为农民得实惠的渠道,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应该发挥人才、智力聚集的优势,主动贴近“三农”,形成项目、成果、产业一体化,最终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真正发挥科研成果为农民造血的功能。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可以支持和引导广大成员利用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和先进的科学研究设备,借助现代化的试验手段和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图书信息资源,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的劳动,产生新思想、新工艺、新方法等无形的科学知识以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和专利产品等有形的科技成果,最后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创建信息平台。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农民仍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这与当地的信息闭塞有很大关系。信息闭塞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无法及时掌握诸如技术、化肥、种子、气象等农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统战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人才、知识密集和网络的优势,通过广泛收集和处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提供给农民,引导农民组织生产。同时,要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科技信息,把国内外的农业科技信息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通过校园网、农业网站、新闻媒体等向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传输。也可以采集、整合、加工涉农资源共享数据库,将实用信息送到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持续、高效的信息服务,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要和劳动力分布状况,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相联结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创办的星火培训农民网校,就是这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模式的典型。

二、示范带农模式

(一)建立农业示范基地。

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的统战对象主要有:各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港澳同胞及在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台湾同胞及其亲属等。他们具有智力密集、科技人才众多、联系面广的优势,专业和研究领域有着与农业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集散地,统一战线可以教育和引导具有农业科技专长、经验丰富的统战成员牢固树立大农业的观点,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继续教育功能,以农、林、牧三个领域的专家、教授为核心,选择专业技术好、责任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党外知识分子,围绕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亲自深入农村基层,带头创立新型农业示范基地,承担相应的具体培训任务和技术指导、科技推广等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扶贫、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咨询、农业科技推广。

(二)建立科技示范户。

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可以利用高校学科比较齐全和在农业教育体系中的优势,通过派遣党外专家组成员和技术指导员包村包户传技术、送信息,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大力培植农村科技示范户,扶持其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市有科技示范基地、镇(街道)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格局。在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的指导和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使新品种、新技术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科技示范户在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及带动农民致富中发挥带头作用,还可以逐步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三)开展挂村服务活动。

“帮富一个村,示范一大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通过组织统一战线成员中的农业专家、规划设计专家,根据所帮扶村的土壤、水质、气候等特点,重新确定了该村适应种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针对该村环境、人口、地形、地貌,对其进行生产、生活、旅游区域规划。现在该村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践证明,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成员智力密集、科技人才众多、联系面广的优势,动员和组织统战成员和统战组织开展挂村服务活动,积极为农村地区发展牵线搭桥,帮助帮扶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人才兴农模式

(一)动员学生服务农村。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农业专门人才的基地。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掌握农业技术的专门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农村基层服务。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的广大成员大多集中在教学第一线,统战部门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实验课、实践环节等发挥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引导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农村、中国的社会,更深刻地理解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更深切地体会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真正涵义。同时鼓励他们学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服务农村的本领,培育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理念,动员他们毕业后到农村服务。

(二)培训农村人才。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除了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和制定配套政策外,加强对农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力进行素质与技能的培训很有必要。只有不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扎得稳、靠得牢、用得着、可信度高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才有可能把农村的自然资源转变为生产资源,把生产劣势转变为生产优势,把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为知识、技术密集性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或产业集团,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可以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组织和成员在教育科研能力强、联系面广、社会基层亲和力浓、掌握一手资料多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学校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开展农村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已建立起来的比较健全的“科教兴农”网络体系及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根据农村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以农村人才资源素质培养和能力建设为核心,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如本校统战部门在某县华侨农场开设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果树栽培、家禽饲养等方面的现代农业技术,就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7-09.

[2]刘广林.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新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

[3]肖妍玎.新形势下高校统战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途径[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2).

上一篇:家长论文范文 下一篇: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