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6:08:18

国内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良好,但不容忽视严峻的一面,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等等。倡导推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

心的技术入股、持股经营制度,以及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维护研究开发和创新者的权

国内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民经济一片萧条,所以遗产税仅仅是作为一个税种而存在,并没有开征。在后来的三次重大税制改革中,遗产税都没有被列入计划,时至今日,是否开征遗产税仍是我国社会各界争辩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相应家庭资产的增加,中国在是否开征遗产税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首先是主流派认为中国开征遗产税的有利条件是:由于国民经济的持快速增长,个人拥有的资产也随之大量增加;有比较丰富的国际国内经验可供借鉴;公民的税法观念意识在不断的增强,依法纳税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壮大;中国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能力不断的提高;中国法制的逐步完善有助于遗产税的开征;国家对于开征遗产税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和支持。

也有人认为我国开征遗产税有着很多不利的条件:中国经济不很发达,可以征收的财产和纳税人十分有限;中国拥有;财产的人和他们的财产都很分散,谈及遗产税为时尚早;许多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不强;中国目前没有健全的财产登记制度、财产评估制度和个人收入财产监控体系;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由此会导致收入很低成本很高;担心开征遗产税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导致居民的投资积极性下降、畸形消费和资本外流;中国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有限;担心开征遗产税的税收成本高,税收收入少;担心财产税制的不健全会影响遗产税的开征。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目前开征遗产税是有很大阻力的,但是我们目前正在将不利的条件逐个突破,遗产税的开征还是指日可待的。

二、中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对于开征遗产税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从遗产税的性质上分析可行陛和必要性,而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税制建设的需要和税收征管水平等因素,才能确定我国是否有开征遗产税的基础和必要性。

I.中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

(1)开征遗产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大大提高,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大幅增长及个^财产的增加是开征遗产税的前提条件。只有个人的资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才会有遗产税存在的基础。

(2)开征遗产税可以对个人收入再分配起到调节作用。遗产税是调节个人收入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开征遗产税,不但可以对个人收入再分配起到调节作用,而且可以和其他调节收入的税种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3)开征遗产税是完善中国税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遗产税作为国际上一种通行的税种,用实践证明了遗产税在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缓减贫富悬殊的矛盾,平衡社会公众心理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税制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与国际税收惯例接轨,其中包括建立健全遗产税制。

2.中国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分析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我国开征遗产税是可行的。

(1)中国开征遗产税的条件已经具备。一般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条件开征遗产税,按照世界各国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的标准,应有三个条件:首先,人均GDP的水平;其次,居民储蓄水平的发展程度,若储蓄发展水平很低,那么遗产税与赠与税的开征实际是没有价值的;第三,高收入阶层在储蓄水平里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其衡量之一是银行指标,另一个就是基尼系数。对照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态势,开征遗产税的条件方面来看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储蓄水平稳定增长,高收入阶层迅速形成,收入分化加大。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32,已经超越了国际警戒线,调节收入是迫切问题。

(2)中国开征遗产税的积极意义。一是开征遗产税将一部分富人的财产转为国家所有,用于社会需要,有利于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缓减社会贫富的悬殊矛盾。我国至今仍有28Oo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应当采取各种手段措施为他们筹集资金解决困难,征收遗产税就是有效手段之一。二是通过征收遗产税可以为政府增加一定的财政收入。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遗产税将是—个税源稳定具有一定增长潜力的税种。三是开证遗产税有利于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维护中国政府和中国公民的权益。四是开证遗产税可以填补中国税制的一项空白,有利于完善中国的税制,并且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三、中国开征遗产税的税制建构

结合中外遗产税制的各方面经验,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现在从以下方面简要建议我国遗产税制。

1.遗产税与赠与税的相互配合使用关键词:现实,选择,我国,浅析,遗产税,经济论文,浅析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现实选择内容摘要:摘要:遗产税从产生至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征此税收,已目趋成为一种相当普及且政策性很强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税种,其开征对于完善中国的税收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水平飞速提升,世界经济政治地位已经步入大国之列,遗产税的开 从国外遗产税的实践来看,通常采取遗产税与赠与税配合使用的方式,以弥补遗产税征收过程中的漏洞。从我国的情况看,出于征收管理上的需要,在考虑到还有很多公民的纳税意识不强,也有必要在开征遗产税的同时开征赠与税。只有同时设立遗产税与赠与税,才能保持税收制度的完整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2.税制模式的选择

借鉴各国(地区)实行的遗产税制度,可以选择的遗产税制模式有三种: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和混合遗产税制。

从中国的实际来看,为了便于征收管理,并考虑到我国家庭财产共有性比较强,遗产分配多在家庭内部进行,税源稳定,但是隐蔽,税务机关控管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中国的遗产税制应当从简,这样有利于加强税源控制,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因此,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英国等地的作法实行总遗产税制,以财产的继承人受遗赠人为纳税人,以遗嘱执行人或者遗产管理人为扣缴义务人,如果没有遗嘱执行人或者管理人,则由遗产的继承人、受遗赠人直接缴纳遗产税。

3.遗产税税制要素的设计

(1)政策目标。开征遗产税的政策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目标,即取得政府财政收入;二是调节目标,即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二者兼顾还是有所侧重。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开征初期不可能取得大量的财政收入,即使在遗产税比较健全以后也只能作为辅助税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策目标应主要体现在税收调节方面,通过强化税收的功能去对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遗产税正好可以发挥—定的作用。

(2)税基和税率的设置。在税基和税率方面为体现合理负担税收原则和达到必要的调节力度,中国遗产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表应当合理设计,就税基方面来说,应纳遗产税应当尽可能的包括被继承人的各项可以征收并且值得征收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被继承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不计入应纳税遗产总额。考虑到纳税人的不同情况,为了使遗产税的税负更加合理,可以不设统一的起征点或者免征额,而采取规定扣除项目和对某些规定扣除限额的方法。介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一些实物财产的特殊性,要求继承人、受赠人在继承、接受捐赠时,纳税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也应当规定妥善的处理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实物纳税。在税率方面,为了体现量能负担原则,达到调节巨额财富的目的,可以考虑实际情况实行多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边际税率不超过5O。

(3)应纳税额的计算。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征遗产税,但对遗产税应纳税额计算说法众多,归纳起来主要的计算涉及三个方面:应纳税遗产总额、扣除项目金额、免税额。应纳税遗产总额包括不动产、动产和其他有财产价值的权利,其价值原则上应根据当时的市场价值确定。在计算过程中有一些项目是可以扣除的,如被继承人、遗赠人、继承人、受遗赠人捐赠给各级政府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慈善机构和其他公益事业的财产,被继承人、遗赠人、受遗赠人给被继承人去世时已经依法登记设立为财团法人组织的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和宗教团体的财产,国家支付的抚恤金、赔偿金等。按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馆员和其他人员的财产,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的免税财产等。扣除项目金额主要包括被继承人的丧葬费用、医疗费用、合法债务、执行遗嘱和管理遗产的必要费用、被继承人去世之前依法应纳的各项税收罚款、罚金等。免税额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的部分,通常规定一个固定的数额。根据这三个金额即可计算出应纳税额:

应纳税遗产总额=遗产总额一免税项目

应纳税遗产净额=应纳税遗产总额一法定扣除项目一法定免税额

应纳遗产税额=应纳税遗产净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4.遗产税的管理征收

遗产税的管理征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管辖权的选择、日常管理工作。我国应将遗产税设为国税即中央税,由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与管理。至于遗产税的归属,则可以适当考虑地方的利益,在财政管理体制中加以确定。在税收管辖权方面,中国的遗产税应当遵从国际惯例和中国的一贯做法,奉行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地域税收管辖权双重原则,即对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遗产征税,也对外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遗产征税。对于中国国民在中国境外的遗产已经向外国政府缴纳的遗产税,允许抵扣应向中国政府缴纳的遗产税。对于遗产税的日常管理工作方面,有许多基础的工作需要完成,因此,不但要设立征收机构,负责遗产税的征收管理,而且应该建立专门的遗产评估机构,负责对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其他方面的详细规定就让我们共同期待遗产税开证之后将出台的法律法规吧。

国内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孙中山;货币革命论;货币锚;货物保证制

中图分类号:F0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6-0014-07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中国的经济建设问题,制定出一套规模宏大的中国经济建设规划,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经济思想。货币革命论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重温孙中山的货币革命论思想,对今天加深关于通胀的认识以及更好地促进中国当代经济转型都极具启示意义。

一、孙中山货币革命论的基本内容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向各列强国家银行借款无成,财政日显窘困。加之当时公私出纳皆用白银,中国白银数量又极为有限,无法满足商品流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现实经济活动中日渐呈现出现金周转困难的局面。当时的银行界对发行可兑换银行券持一种慎重的态度,发行数量很少,这一切又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短缺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孙中山1912年12月3日发表了《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主张“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1](P544),把货币革命提高到作为救亡的“非常之策”的历史高度。在随后(1917―1919年)完成的《建国方略之一》第二章“以用钱为证”中更加详细阐述了他的钱币革命论思想。

孙中山主张国家依法发行纸币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以纸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由国家把法定的纸币向全国发行,取消金银作为货币,禁止金银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即“废金银,行钞券,以纾国困而振工商”;[2](P175)“以国家法令所制定纸票为钱币,而悉贬金银为货物。国家收支、市廛交易,悉用纸币,严禁金银,其现作钱币之兑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场流行。”[3](P545)对于国民手中的金银铸币,“限期将市面现银之币收换,过期有仍用旧币者,加数没收充公,并严罚其授受之人。”[4](P547)孙中山在解释何以将这种币制改革称之为“钱币革命”时说道:“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财货溢于金银之千百万倍,故多数以纸票代之矣。’就如同过去金银取代布帛刀贝一样,这是‘天然之进化,势所必至,理有固然’,今欲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5](P545)他认为只要纸币“行之得其法,则纸币与金银等耳。”[6](P175)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党纲》中还写进了改革货币的条目:“改革货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7](P5)孙中山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金银产量有限,满足不了商品交换流通的需要,用纸币代替金银货币以承担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他强调货币革命不仅是为了解决财政的一时困难,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孙中山把货币革命列为实施民生主义的三大措施之一。

孙中山在论述他的以纸币替代金银作为流通货币的思想时,反复强调货币的发行必须集中统一:“供社会通融之纸币,则悉由发行局兑换而出”。[8](P546)国家应直接控制货币发行量,使货币发行量与货币流通量相一致,以保证纸币能以金银或货物或产业兑换而“生效力”。孙中山在《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中提出设立两个机构,“一专司纸币之发行,一专司纸币之收毁”[9](P545)。孙中山强调国家发行的纸币要成为有效力之纸币就必须用政府的赋税来做抵押。两个机构的具体工作操作流程是:如政府每年赋税3亿,税务处便根据国家的预算命令如数发出债券给“纸币发行局”,纸币局又如数发给纸币“以应国家度支”[10](P546);而当税务处收回3亿元税款之后即把所收回的纸币如数交回货币销毁局,赎回债券。“如国家遇有非常之需,只由国民代表议决预算表,如数责成国民担任,或增加税额,或论口输捐。命令一出,钱币发元(行)局便可如数发出纸币,以应国家之用,按期由税务局收回纸币,此款便可抵销”[11](P546)。也就是说,货币的发行必须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来作为发行纸币的保证。孙中山提出货币的发行准备也可借鉴日本,“其本位可仿日本,以金为定制”[12](P547)。1912年日本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孙中山提出仿效日本以金为定制,强调国家发行纸币除税收外,也可以将储存的黄金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并允许黄金的输入和输出,作为抵偿国际贸易中外汇结算差额的手段。

孙中山强调以金银或货物为保证发行纸币的优越性是:“当纸币之存在发行局,为未生效之货币,必需以金银或货物或产业兑换之,乃生效力。如是,纸币之流于市面,悉有代表他物之功用,货物愈多,则钱币因之而多,虽多亦无流弊。发行局发出纸币而得回代价之货物,其货物交入公仓,由公仓就地发售,或转运地方发售,其代价只收纸币,不得收金银。此种由公仓货物易回之纸币,因代表之货物去其效力,立成为死票,凡死票悉当缴交收毁局毁之。如此循环不息,则市面永无金融恐慌之患,而纸币亦永无流弊之忧。一转移间而全国财源可大活动,不必再借外债矣。”[13](P546) 孙中山强调货流就是钱流,货币流通量是商品流通的价值表现,以相应数量的商品作为发行的保证,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防范滥发纸币。孙中山认为他的这一主张是充分总结中国货币史的经验教训得出的。他说:“夫国之贫富,不在钱之多少,而在货之多少,并货之流通耳。汉初则以货少而困,其后则以货不能流通而又困。于是桑弘羊起而行均输,平准之法,尽笼天下之货,卖贵买贱,以均民用,而利国家,卒收国绕民足之效。若桑弘羊者,可谓知钱之为用者也。惜弘羊而后,其法不行,遂至中国今日受金钱之困较昔尤甚也。”[14](P176)

孙中山还论述了纸币取代金属货币具有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他指出在工商业经济尚不够发展的国家,作为商品的交换媒介,多采用金属货币进行流通。而在工商业经济水平很高的国家里,由于财政开支、商品交易使用的货币数量较大,金属货币因有限已无法满易的需要了,纸币就必然要产生了,此时货物的交换和流通、支付就多采用纸币的形态,这是经济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论证说:货币“在工商未发达之国,多以金银为之,其在工商已发达之国,财货溢于金银千百万倍,则多以纸票代之矣。然则纸票者将尽夺金银之用,而为未来之钱币,如金银之夺往昔之布帛刀贝之用,而为钱币也。此天然之进化,势所必至,理有固然。”[15](P545)孙中山依照商品交换形态和货币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需要时代”、“安适时代”、“繁华时代”三个阶段:“钱币未发生之前,可称为需要时代,……钱币既发生之后,可称为安适时代,……自机器发明之后,可称为繁华时代,……由此三时期之进化,可以知货物‘中准’之变迁也。故曰:需要时代,以日中为市为金钱也;安适时代,以金钱为金钱也;繁华时代,以契券为金钱也。此三时代之交易‘中准’,各于其时皆能为人类造最大之幸福,非用之不可也。”[16](P177)孙中山在这里分析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货币的形态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时代”以“日中为市”作为物物交换的“中准”,“安适时代”以金钱作为交换的价值尺度,“繁华时代”则以纸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日中为市”,结合孙中山在《以用钱为证》一文中的分析来看,它的内涵是指当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具体指在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利用同一时间和空间,作为交换场所的小型集、墟。[17]也可以理解成人们可以同时到市场上去各出所余以求其所需,于是交换货物、互通有无便能畅通无阻了。“日中为市”虽不同于货币,但促进商品交换的功能是相同的,货币是商品流通时代交换的媒介,“日中为市”则是物物交换时代交换的媒介。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孙中山说“日中为市之制者,实今日金钱之先河也”,也就是说,“日中为市之制者”是货币产生前奏。

对于纸币的发行和流通,孙中山早在1905年就印行了“中华革命军银票”进行过实践,1911年又发行过“中华民国金币券”为革命筹措军费。孙中山说,他对于纸币政策早在“谋革命时,已注重于此,定为革命首要之图。”[18](P545)对禁止金银的流通,孙中山早在1906年秋制定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因粮规划》中就明确规定:“凡军中捐输,该捐主必须将军事用票缴因粮局,不得以现银缴交。说明军事用票欲其流通市面,必须设此法,例如捐主捐十万元,缴纳时如必须军事用票,则不得不将现银兑换军事用票,始能缴纳。是则军事用票有不能不流通之势”。[19](P309)这一规定实际上是用金银作为发行军事用票的准备金,以保证军事用票的信用,强制其在社会流通。

孙中山对他的货币革命论充满了乐观的预期。他认为如用金银作为货币,金银量有限,“一遇减少,必成恐慌。中国人或更埋之地下,外国人必然输出海外”,使中国“穷上加穷,而各国银行业奸商遂从而垄断之。人民虽激于义愤,欲报效国家,然如苦无金钱,爱莫能助,徒唤奈何耳!此吾中国现在之境况也。若行钱币革命,以纸币代金银,则国家财政之困难立可抒(纾),而社会之工商事业,亦必一跃千丈”[20](P547)。孙中山预期只要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市面永无金融恐慌之患,同时商品流通必会发达,工商业发达后,我国的出口也必将多于进口,从而出现贸易的“出超”。为弥补贸易的平衡,外国的金银货币必然流入,我国的社会财富必然增加。总之,废金银而发行纸币,对内既可满足市场对于流通通货的需要,保证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资金周转,对外又能增加出口,对政府而言还可以有效地解决财政困难,有利而无弊。

二、孙中山货币革命论的合理性

孙中山货币革命论的理论渊源来自他所读过的马克思和西方古典经济学的著作,产生于他对西方货币发展史与货币流通现状的考察。对此,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中明确指出,他曾“尝考欧西最初社会主义之学说,……德国麦克司(即马克思)者,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理”。[21](P506)对于西方古典经济学,他也时常关注:“实业未革命以前,人皆泰(奉)斯密亚丹之说为圭皋,一致主张自由竞争。”[22](P520)他自述自己曾“综览人文之进化,详考财货之源流”,同时还“研究经济之学,详考工商历史、银行制度、币制沿革”。[23](P179)

对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孙中山有正确的认识。他指出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他描述在人类古代社会尚未出现交换以前是不需要货币的,那时古代未开化之时,其人无不各成部落,“自耕而食,自织而衣,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24](P172),随后“其稍开化者……于是部落与部落始有交易之事矣。……是交易者,实为买卖之导线也。或曰:‘交易与买卖有何分别?’曰:交易者,以货易货也;买卖者,以钱易货也。”[25](P172)随着货物交易的出现,货币就诞生了,“日中为市之制者,实今日金钱之先河也。”[26](P173)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的过程:“自日中为市之制兴,则交易通而百货出,人类之劳力渐省,故其欲望亦渐开。于是前之只交易需要之物者,今渐进而交易非需要之文饰玩好等物矣。……则凡有货物以交易者,必先易之,而后以之易他货物。如是则此等文饰玩好之物,如龟、贝、珠、玉者,转成为百货之‘中准’矣。此钱币之起源也”。[27](P173)货币起源于货物的交换,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物。人们在进行货物交换之前,先将所需交换的货物换成这种作为“百货之‘中准’”的货物,再用这一“百货之‘中准’”的货物去与其他货物交换。孙中山不仅正确地认识到了货币的起源,也正确解读了货币的本质。对于货币的本质,孙中山的解读是:“凡物适合于为百货‘中准’者,皆可为钱币,而金钱亦不过货物中之一耳。”[28](P171)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钱币的价值与它所交换的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的标准就是两者所包含的劳动量,商品、货币和劳动的关系是“钱既是代表货物的,究竟货物是甚麽呢?是人工做出来的,……可以说人工生货物,货物生金钱;好比父生子,子生孙的道理是一样的。”[29](P76)孙中山概括货币的本质主要有二:“古人有言:‘钱币者,所以易货物,通有无者也’,泰西经济学家亦曰:‘钱币者,亦货物之属,而具有二种重要功用:一能为百货交易之中介,二能为百货价格之标准者也’。作者统此两用,而名之曰‘中准’。故为一简明定义曰:‘钱币者,百货之中准也’。”[30](P170)在这里,孙中山提出货币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货币的交易中介职能,一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孙中山用“中准”二字概括货币的本质职能,是他的一大创见。孙中山在这里所说的“中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孙中山用“中准”二字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定义,这是最简单的表述,它包括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这反映了孙中山对西方的货币理论是十分熟悉的,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也是深刻的。马克思也持相同的看法:“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31](P113)孙中山还提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中准”)是依附于商品的财富本质的,没有了商品的交易活动,货币的这一本质也就不复存在了:“金钱本无能力,金钱之能力乃由货物之买卖而生也。倘无货物,则金钱等于泥沙矣。倘有货物,而无买卖之事,则金钱亦无力量矣。”[32](P171)孙中山强调货币的流通职能是依附于商品和商品的买卖流通过程的。

孙中山货币理论的合理性还在于它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来考察货币的发展形态,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了金属货币必然为纸币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如孙中山在分析“需要时代”、“安适时代”、“繁华时代”这三个时期里各种不同形式的货币都为人类社会的商品交换、经济的繁荣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货币的形态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他分析说,在“需要时代”社会已经存在着分工,“耕者专耕,而织者专织,……由是则生产增加,而各以有余而交易也。……自交易既兴之后,……即耕者有余粟,不得不携其粟出而求交易也,织者有余布,亦不得不携其布出而求交易也。由此类推,则为渔、为猎、为牧、为樵、为工、为冶者,皆不得不各自携其有余,出而求交易也。否则,其有余者,必有货弃于地之虞”。[33](P172)生产者通过物物交换用自己的劳动产品交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生活物品或生产资料,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安适时代”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交换种类的增多,出现了用作中准的钱币,以促使经济交换的进一步扩大。由于钱币的介入,“初本不急之物也,惟渐变交易而为买卖之后,则钱币之为大用矣。”[34](P173)孙中山已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货币也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形态,金银代替布帛刀贝,纸币取代金属货币,这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为之革命,天地为之更新,而金钱之力至此已失其效矣。……所以大宗买卖,多不用金钱,而用契券矣。”[35](P174)契券包括银行支票、钱庄庄票和信用纸币等。孙中山关于钱币起源的看法,源于对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学习,也合于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说:“物物交换的逐步扩大,交换次数的增加,加入物物交换的商品种类增多,发展了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促进了货币的形成,从而对物物交换起着瓦解的作用。”[36](P39)

孙中山货币革命的思想已认识到了货币的本质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其表述是“钱币者,百货之中准也。”[37](P170)“钱币维何?不过交换之中准,而货财之代表耳”。[38](P545)因此,孙中山强调国家的贫富不在钱之多少,而在于货物之多少。孙中山解释他所说的“中准”是“百货交易之中介”及“百货价格之标准”二者的合称,这说明孙中山已认识到了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交易的中介,而货币之所以能具有中介的职能又主要是由于货币也是商品,所以才具有“代表”百货的功能。既然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它自然也会随着经济交易的需要和发展而发展,经历布帛刀贝、金属货币和纸币的三个发展阶段。孙中山已认识到货币演化的原因是经济的不断发展。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工商业交易的发达和频繁,才使得作为“中准”的钱币显得“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纸币才开始替代钱币。孙中山认为货币的形态发展必须与经济形态的发展相适应,社会性质决定货币的形式,各个时期出现的货币又起作用于人类社会,促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辩证关系的认识和论述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在当时的中国也是十分先进且难得的,在当时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这一认识与马克思相一致,马克思指出:“货币的不同形式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39](P64)孙中山的货币革命论的合理性还反映在他不仅看到了货币对商品的依附关系,还探讨了商品的本质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如他说货物是“人工做出来的”,“所以,把钱、货物、人工三项东西的能力比较起来,实在可以说货物的能力大过钱,人工能力大过货物。”劳动才是商品和货币的价值之源,“是以万能者人工也,非金钱也。”“货物在大小长短轻重的不同,所费的人工便有多少的不同,要恰恰报酬那种人工的多少,因之货物的价值便应该有多少的分别。”[40](P76)这种商品生产中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正是孙中山钱币革命论中“以工换币”的理论基础。

孙中山的用纸币代替钱币的货币革命思想不仅具有其历史的和理论的合理性,也具有时代的前瞻性。这一切正如孙中山后来总结的那样:“乃民国元年时,作者曾提议废金银,行钞卷,以纾国困而振工商,而闻者哗然,以为必不可能之事。乃今次大战,世界各国多废金钱而行纸币,悉如作者七年前所主张之法。”[41](P175)历史的发展进程正如孙中山所预料的那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孙中山却提出了用纸币替代金银币的革命主张,随后的西方正如孙中山所预料的那样,在国际交往或战争中失利的国家往往还出现大量黄金的流失,经济强国或战胜国则往往在获得他国的大量黄金之后把黄金储存于国库以应付战争、战备以及经济危机的需要,致使黄金流通量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世界货币制度从金本位制向金汇兑本位乃至最后向纸币的演变。孙中山所提出的用纸币代替金银货币流通的主张,顺应了由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的世界潮流,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方向。马克思说:“事实上只有当国际贸易平衡暂时遭到破坏时,才要求用金属来结算国际贸易。国内现在已经不需要使用金属货币了,这已由所谓国家银行停止用现金支付的办法所证明。”[42](P585)

当然,孙中山的货币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还根据他自己划分时代的标准进行衡量,认为中国当时还处于安适时代,如果全部采用纸币代替金银货币流通,条件尚不具备,因此他提出纸币和金属货币“同时兼用”的主张:“但在今日,则非用契券,工商事业必不能活动也。而同时兼用金钱亦无不可也,不过不如用契券之便利大耳。”[43](P177)这与其早期在《钱币革命》所提出的废金银作为货币的主张相比有一定的倒退。即便如此,由于反对势力的反对,他的这一主张也未能得到实施。

三、孙中山货币革命论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货币革命论提出距今已经百年了,他所提出的钱币革命的主张虽因各种原因没有实施,但作为理论遗产对于今人仍有可供借鉴的现实价值。世界货币史的发展也印证了孙中山这一货币革命论的合理性和前瞻性。百年后,尤其在经历了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滥发货币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通涨高企的今天,重温孙中山的货币革命思想,仍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孙中山提出用纸币替代金银货币之后,必须谨防滥发纸币的流弊。孙中山在货币革命论中明确强调,纸币就是一个符号,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故要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纸币之本质价廉而易制,不比金银之本质价昂而难得。……金银之代表百货也,其代表之性质虽失,而本质尚有价值,尚可流行市面而无弊。”[44](P545)因此,纸币的发行若无制度性限制极易出现滥发的流弊:“故纸币之代表百货也,其代表之性质一失,则成为空头票,如仍流行于市面,则弊生矣。”[45](P545)孙中山对纸币这一流弊的认识是从总结中外历史上滥发纸币的教训中得出的:“或曰:‘元明两朝皆发行钞票,乃渐至民穷国困,而卒至于亡者。美国南北战争之时,亦发行纸币,而亦受纸币之害者,何也?曰:以其发之无度,遂至纸币多而货物少故也。’”[46](P175)孙中山在这里所提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为了筹措军费不惜滥发纸币,结果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导致南方军事失败的重要成因之一。孙中山接着批评北洋政府近期也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反生出市面恐慌,人民困苦也”的作法是“直以空头票而骗金钱耳。此北京政府之所以失败也。”[47](P177)这说明孙中山已深刻认识到纸币和金银货币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货币:金银货币的价值等于其币材的价值,因为黄金本身就是商品,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的商品,黄金货币的代用券――银行券的发行不能过超其所代表的金银的数量;纸币则不同,它不过是依靠国家信用支撑发行的信用货币,其货币价值不等于其币材的价值,因此发行过度一定会出现货币贬值的流弊:“纸币之行用,无论古今中外,初出时甚形利便,久之则生无穷之流弊,必至归天然淘汰而後止。”[48](P545)为此,孙中山提出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来预防这一流弊的发生:一是保持纸币发行量与货物流通量相适应,纸币既是百货之代表,则发行时“必得代表之货物或人民之负担,而纸币乃生效力”,“纸币之流于市面,悉有代表他物之功用,货物愈多,则钱币因之而多,虽多亦无流弊”。[49](P546)纸币发行的量要与商品流通量相适应,货币购买力要与商品可供量协调一致,并随着商品流通量的增减变化而同步调整变化,货物多则纸币多,货物少则纸币随之减少,谨防出现“发之无度”的失衡现象。二是为了防止纸币的滥发而贬值,必须从制度上加以约束,“速行立法”,设立两个机关,一个专门负责纸币的发行,一个则专门负责纸币的回笼与销毁。

启示二。纸币的发行必须实行货物保证制,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货物本位论,它既有别于货币金属论,也有别于货币名目论,在货币史上独树一帜。货币本位论主张货币以商品货物为本,代表的是商品货物的价值,只要有充足的商品货物,纸币就可以代替金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孙中山货币本位论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劳动力是商品价值形式的源泉。表现在孙中山的货币思想中,就是以货换币和以工换币的货币发行主张。孙中山对货物本位论论述说:“当纸币之存在发行局,为未生效力之币,必需以金银或货物或产业兑换之,乃生效力”。[50](P546)也就是说,货币的发行必须以货物作为发行保证,其办法是政府允许人民拿金银、货物或产业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发行局将兑换到的货物等交入公仓,由公仓就地发行,收回纸币,回收的纸币也就缴纸币发行局销毁。其中金银在钱币革命后将被等同于商品货物,共同承当纸币发行的保证。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孙中山提出“在政府当速行立法,……筹备设立公仓工厂,以便人民以货换币,或以工换币之地”。[51](P547)“以货换币”即换取的货物作为纸币的发行保证;以工换币,孙中山认为劳动力是商品价值形式的源泉,他的设想是由国家设立工厂,以工人在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作为国家发行纸币支付工人工资的物质保证,也可以理解成是与纸币发行相适应生产流通的扩大而新增产品作为发行保证。孙中山认为国家发行纸币必须以国家赋税收入作为保证,或以金银、货物和不动产作保证,实行货物发行保证制,就可以有效防止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发生了。

孙中山的货币革命论强调发行纸币必须以充足的货物为准备,使“国家所发行的纸币”成为“有效力”的“生币”,而不是毫无效力的“死币”、“死票”或“空头票”,以确保纸币的信用。孙中山亲眼目睹了清政府和北洋政府中央和地方滥发纸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调纸币的信用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金制度。那就是所发行的货币都要以社会的财富作为发行的准备,或以国家赋税保证财政发行纸币,或者是以货换币,或是以工换币,以防止纸币的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发生。在孙中山这一货币思想的影响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货币金融监督考核制度,将货币的发行至于议会的监督之下,由参议院决定全国的统一币制和货币的发行。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立中央银行时根据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分权原则,还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用意也在此。

孙中山的货币革命论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重要启示,那就是从中外货币史的实践来看,纸币的发行若无有效的制度约束必然会出现滥发的流弊,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发生。民国时期就有这样的教训,国民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危机滥发纸币,从1937年6月至1949年5月12年间,纸币的发行大约增加了1 768倍。由于战争的影响,生产停滞,商品交易量却没有增加,滥发的货币必然造成物价上涨。百姓手中的“金圆券”和“银元券”瞬息间就变成了毫无效力的废纸,人民戏称“用麻袋装钞票,用纸袋装米”,结果是加剧了国民政府在大陆的。2009年以来中国大陆出现的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现实,也与央行货币发行的过滥有关。例如2008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长17.8%;当年国内生产总值300 670亿元,比上年仅增长9.0%。2009年为了保八,除了4万亿政府主导的投资外,M2余额因增发更是高达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7%;而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5 353亿元,比上年仅增长8.7%,货币增发超过GDP增幅高达19%,过多增发的货币必然导致通胀压力的加大。我们再看一下2000年以来10年间的货币增发速度:200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3.5万亿元,201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高达72.6万亿元,10年间货币增长超过5.37倍,这期间黄金的涨幅仅为3.5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89 404亿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397 983亿元,10年来GDP增幅仅为4.45倍,货币增发超过GDP增长的部分,必然以通货膨胀的形式被释放出来。

孙中山提出纸币的发行需要以商品货物作为发行保证,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现代货币理论中的货币锚问题。货币锚是指一个国家要获得稳定的货币环境,必须要有一个调整国内货币发行的参照基准。现在的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失去了作为货币锚的标的物。时下有多少人看着自己的不断贬值的货币而无能为力,或者被迫去做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投资而血本无归,或被迫去做房地产的投机客。这一切都源于一个问题:货币无锚滥发,价值随风飘逝。如果说孙中山提出应以现实流通的商品货物作为纸币发行的货币锚,这需要以商品信用制度的高度发达作为前提条件,同时配合以周密细致的生产、流通、分配在数量、结构、价格等方面的合理组织管理,才能使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数量和布局上趋于一致,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那至少应借鉴孙中山提出的货币的发行必须接受立法的限制,“由国民代表大会议决”,即今天的全国人大议决。否则,中国目前因货币无锚滥发的现实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这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就是孙中山货币革命论对我们今天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3][4][5][8][9][10][11][12][13][15][18][20][21][22][35][38][44][45][48][49][50][5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6][14][16][23][24][25][26][27][28][29][30][32][33][34][37][40][41][43][46][4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李田安.试述孙中山的货币理论[J].山东大学学报,1987,经济论文专辑.

[1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1][3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Sun Yat-sen's Monetary Revolution Theory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Modern Society

Ma Tao

Abstract: Sun Yat-sen proposed the substitution of gold and silver with paper notes but cautioned against the uncontrolled issue of paper notes.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should be the benchmark for the paper notes.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note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pply of commodities. Appropriate systems had to be set up to prevent the unlimited issue of paper notes. He suggested that the state should use the tax revenue or gold, silver, goods and real estate as the guarantee to issue the notes, so as to effectively avoid the depreciation of paper notes and the outburst of inflation. In fact, Sun's thoughts on the issue of paper notes is the currency anchor. In today's China, the issue of paper notes without the limitation by currency anchor not affects only social stability but also the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Key word: Sun Yat-sen; currency revolution theory; currencey anchor; goods guarantee system

收稿日期:2011-09-16

国内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1.经济文书的概念

经济文书是经济应用文的通称,是法人单位或个人在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过程中反映经济情况,处理经济事务,研究、解决经济实际问题的一种具有特定格式的专业应用文体。它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要分支。

2.经济文书的分类

(1)通用经济文书

通用经济文书是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普遍使用的经济文书的统称。它包括经济公务文书、经济事务文书、经济研究文书等。

经济公务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具有特定实用价值和一定惯用体式的文书。

经济事务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交流沟通、处理事务时所使用的文书。如经济工作计划、经济工作总结、经济调查报告等。

经济研究文书是人们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探测所获得的经验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科学记录、总结的书面文字材料。如经济论文、经济工作研究等

(2)专用经济文书

专用经济文书是指在进行业务管理、生产经营、商贸往来等经济活动中,为处理经济事务、协调经济活动、传递经济信息而经常使用的具有较为固定格式的专用文书。如经济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经济合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预、决策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工商、税务、保险、房地产等经济部门经常使用的各专项报告等。

(3)经济诉讼文书

经济诉讼文书是指在各类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由司法机关或当事人,根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的程序、手续而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如经济诉状、经济答辩状、经济公证文书等。

(二)经济文书的特点和作用

1.经济文书的特点

(1)注重实用,讲究实效

注重实用,讲究实效,就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2)材料真实,内容具体明确

经济文书的内容必须“真”。真实是经济文书的生命。

(3)时效性强

如经济预测报告,经济决策报告等,必须适时写出,否则过期作废,有些指示、通知,以及计划、通报等等

(4)格式比较规范

不少经济文书都有它固定的格式。经济文书的固定格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交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写作时必须共同遵守,不能随意更改。

(5)语言平实、简明、准确、精炼

经济文书的语言,要做到文约意丰,言简意明;准确。包括判断推理要正确,遣词用语要明确,数据、图表要精确;精炼。在写作这类文体的文章时,最忌华而不实;最忌拖沓、冗长、繁杂等不着边际的文字。

2.经济文书的作用

(1)规范经济行为的指导作用

(2)告知经济信息的传递作用

(3)沟通关联双方的媒介作用

(4)作为法定依据的凭证作用

(三)怎样学好经济文书写作

1.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

写经济文书的“外功”,就是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和理论素质。了解掌握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各种经济现象,就能做到认识清、反映快、判断准。有了“外功”,又有了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写作基础知识、熟练的写作技能为铺垫的“内功”,写起经济文书来,就能达到意到笔随的境界。

2.努力掌握相关的经济专业知识

政策、法律,必需的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领域的实践经验对于经济文书的写作来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3.注意培养与写作有关的各种能力

写作经济文书,必须特别注意培养调查取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安排结构能力、简明表达能力、修改文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把握文体格式规范,掌握恰当表述方法

不同的文种有它约定俗成的惯用格式,这些格式一般来说是相对固定的。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经济文书的写作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经济文书的语言要确保其准确与简洁,叙述事件,说明情况,表述问题要恰如其分,清楚简洁,避免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笼统语言。此外,凡是引用人名、地名、数据、资料要查对核实,确保准确无误。

(四)经济合同的概念、特点、分类

1.经济合同的概念

经济合同是合同的一种,它是法人之间或法人与其它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协议。

2.经济合同的特点

(1)经济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法律行为

首先,合同必须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意思表示不一致,即未取得一致的协议,合同就不能成立。其次,签定合同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必须具有合法的资格,即具有签定合同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合同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合同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采取胁迫手段所签定的合同是无效合同。

(3)合同是合法的民事行为

经济合同一经依法签定,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一方违约都要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执行经济合同中发生纠纷时,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合同管理机关申请调解或仲裁,亦可向法院。

3.经济合同的分类

(1)按经济合同的内容和业务范围来划分,主要有如下种类

购销合同:是供需双方有偿转让一定数量的物质财产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按其标准可分工矿产品购销合同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两大类。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是承包者和发包者以基本建设为目的,根据经批准的计划和设计标准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而签定的规定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它包括勘察设计和建筑安装两种。

加工承揽合同:是定作方根据自己的品名、项目、质量、数量等方面的要求,由承揽方给予加工、定作修缮等,双方为明确权利义务关系而签定的协议。

货物运输合同:货物运输合同是承运方和托运方按照国家运输的管理法规,托运方委托承运方将指定的货物运达约定的地点,托运方支付一定的报酬而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仓储保管合同:仓储保管合同是工业、农业、商业或物质部门与仓储保管部门之间签定的材料、设备、产品等物质的储存合同。

财产租赁合同:财产租赁合同是出租方将出租物资交给承租方临时使用,承租方按照约定向出租方支付一定的租金或报酬,在租赁关系结束后将原租物质返还给出租方。它常分为生产资料租赁合同和生活资料租赁合同两大类。

借款合同:借款合同指企业、个人、机关团体在生产过程、商品流通过程或其工作中,因其资金紧缺,临时性与银行和信用社签定的借贷资金协议。

财产保险合同:财产保险合同是投保方向保险方交纳规定的保险费,保险方在发生保险事故时负赔偿责任的合同,包括财产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运输工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等。

供用电合同:供用电合同是供电方按照规定的供电标准和电力分配计划,保质保量地向用电方输送电力,,用电方按规定用电并支付电费的合同。

科技协作合同:科技协作合同是委托人或技术授让方委托受托方或技术转让方进行科研、测试、成果转让、技术协作等付给一定报酬而确定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

(2)按经济合同的表现形式分类,其主要有:

条款式经济合同,是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把双方协商一致同意的合同内容,一条一条地记载下来。

表格式经济合同,是把某些合同关系必然涉及、必须明确规定的内容设计印制成固定的表格,当订立这些合同时,按表格项目一一填写就可以了。

表格条款结合式经济合同,把条款式合同和表格式合同结合起来,既有文字叙述的条款,又有固定的 表格,使用机动灵活,运用范围广。

(五)经济合同的写作格式

1.标题

标题即合同的名称。标题一般是由合同事由加合同两字组成,应表明合同的业务性质和种类,如购销合同、保险合同等,有时还需要进一步写出内容,如“电冰箱购销合同”、“机动车辆保险合同”等。

2.立合同双方名称

立合同双方名称应按照其法定核准的名称写全称,不能写别人不了解的代称、代号、简称,也不能用“你方”、“我方”代替,这样容易造成歧义。有的合同还有编号、签定的时间、地点,一般在合同标题之下,立合同人右侧或右上方。合同双方当事人名称在标题之下空两格分行并列,或一行连写。为叙述方便,习惯上常在双方当事人名称后括号内注明甲方、乙方,如有中介方也需写明。

3.正文

正文通常由开头、主体、结尾几部分组成。

(1)开头

简要说明签订合同的目的或依据,以引起下文。依据多指法律依据及实际情况,多数合同只要写出签订合同的目的即可。一般表述为“根据……,**方与**方**……为明确双方责任,经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2)主体,包括如下内容。

标的。是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双方当事人要求实现的目的。

数量和质量。数量是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大小的标准,是对标的的具体计量,如贷款金额、购买货物数量。质量包括产品的规格、型号、轻重、大小、性能等。在合同中应详尽、准确地标明质量要求及检验、验收方法。有法定标准的用标准,有些产品分等级的,要规定等级品率。

价款和酬金。是标的的价值,即取得对方产品,接受对方劳务所支付的代价,它以货币数量单位来表示。

履行合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履行的期限是享有请求权的一方要求对方履行合同的时间规定,是衡量合同是否按时履行的标准;履行的地点是指履行合同义务和接受对方履行义务的地方,它直接关系到履行合同的费用和时间;履行的方式指当事人履行合同的具体方法,不同的合同有不同的规定,如购销合同,交货方式是送货、提货还是代运,合同中都应该规定清楚。

违约责任。指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因过错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所承担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违约责任是合同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履行合同的重要保证,是出现矛盾分歧时解决合同纠纷时的可靠依据。要写明制裁措施及违约金、赔偿金的数额等。

(3)结尾

这部分内容对于履行起来简单、时间较短、标的额较小的合同一般没有。它是相对于履行时间较长、标的额较大、过程比较复杂的合同而言的。

这一部分应写明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可抗拒力条款、解决争议的方式、附件说明、合同的有效期限、合同文本份数及其保存等等内容。这些也是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4.合同落款

(1)依次写明当事人的名称、法定地址、法人代表、委托人、开户银行、银行账号、电话、邮政编码等,双方代表的签名、签章。

(2)鉴证、公证机关的鉴证、公证意见。

(3)合同的签订日期等。

(六)经济合同的写作要求

1.经济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

经济合同所涉及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职能部门或行业的管理规定,这样,合同的内容才可能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同时,合同的内容应是当事人意愿的共同体现。

2.经济合同的格式必须规范

可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购买合同纸,也可按照示范文本格式自行印刷使用。撰写经济合同时,一定要按规定的文本格式和要求进行。合同的撰写,要严肃认真,不得随意涂改。合同如有错误或遇到特殊情况确需修改时,应将双方同意的意见作为附件附上。如在原件上修改,应加盖双方印章。

3.经济合同的条款必须完备

必须按《经济合同法》规定条款来撰写。

4.经济合同的语言必须准确

不允许出现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句子或语言,以避免在合同的履行中出现不必要的争执和纠纷。合同中使用的概念,当事人应该有一致的理解,忌用模糊概念,以防歧义产生。经济合同的语义应该准确,应避免使用“希望”、“尽可能”、“争取”等模糊性用语,不说空话、套话。经济合同的数字应核对无误,金额应大写。同时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防止句号、逗号用错或点错而造成不必要的纷争或造成损失。

(七)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1.概念

经济活动分析是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以现实和历史的计划、会计统计等资料,以及有关原始记录和调查材料为依据,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经济活动的情况进行系统或客观的分析、总结的一种行为,反映这种分析内容和结果的书面报告,就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2.特点

(1)分析性

它要对影响各项计划指标执行结果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计划指标、业务核算、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数字、数据、百分比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过去的经济活动中的成绩和问题、经验与教训进行检验和评估,得出客观的评价性意见。经济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等等。

(2)系统性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关键在于,对内外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将各个因素和不同的侧面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找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发展规律。因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很强的分析性。

(3)指导性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它通过分析研究,说明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内在联系,揭示其本质并对内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分类

(1)综合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它一般从经济活动的全局出发,根据主要经济指标和经营管理情况,某一部门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抓住经营活动中带有关键性、普遍性的问题,从经济效益入手,检查和总结经济活动的全貌和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如对企业的年度、季度经营情况和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的报告,就属于这一类。

(2)简要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简要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主要围绕几个生产指标、财务指标和其它计划指标,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及时观察和掌握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和工作进展情况。这类报告多在年、半年、季度、月份结合填写报表时进行,故又称定期分析报告。

(3)专题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它主要是针对经济活动中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细致的分析研究写成的书面报告。它具有内容单一、目的明确、反映问题及时、分析问题透彻的特点。它是一种不定期的分析报告,形式灵活自由,应用广泛。如产品的质量分析报告、降低产品成本分析报告、新增项目开展情况分析报告等等,就属于这类报告

(八)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格式

1.标题

(1)公文式的标题

这类标题一般是由单位名称、时间、分析对象等要素组成,如《**公司**季度财务分析报告》、《**公司商品流通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等。

(2)非公文式标题

这类标题用得比较多,标题上并不一定都标上“情况分析”、“情况总评”、“……分析”的字样,是否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完全由内容决定。如《武汉市场消费呈现三大转变》、《国有商业银行向何处去?》、《怎样看待我国的地区差距》等。这些标题,从表现上看,并不一定马上就能看出它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但接触具体内容,就可以看出它的确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了。

(3)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标题的拟定要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标题的表述要与报告的内容相符。第二,标题要具体明确、简洁醒目。标题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用字过多,标题过长的,可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手法,如《加强管理 兴利抑弊》为正标题,副标题为《――对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一些看法》。第三,标题要新颖,标题新颖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使人产生阅读的欲望。如《彩电:大屏幕是方向吗?》、《空调:究竟谁领?》、《山地车:占尽风流到几时?》,这些标题都是运用疑问句,就很能吸引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正文

(1)前言

这部分的写法多样,有的是以简洁的语言介绍经济活动的背景,有的是说明分析对象的基本情况,有的是交代分析的原因和目的,有的是明确分析的范围和时间,有的提出问题,有的揭示分析结论,也有许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省略了前言部分,开始便直截了当地表述中心内容。

(2)情况

详写经济活动的情况,包括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技术和管理措施情况、业务工作开展的情况等等。写情况是为了总结经验,揭示问题,为下文的分析作好铺垫。为了把情况写得具体,这部分通常要使用一些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便把情况说得更加清楚明白。

(3)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要以“分析”为主,而不能只堆砌材料,罗列事实。缺乏有理有据、深入细致的分析,写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只有分析得当,才能对经济活动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对其成败的原因有所认识,也才有可能把握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4)建议

一般根据分析的结果,回答今后的经济活动将会“怎么样”或“怎么办”的问题。在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中,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报告是以说明成绩,总结经验为主,应着重写明推广经验,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如果以揭露问题,总结教训为主,应着重写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措施;有的分析报告则着重于对经济活动的前景和趋势作出预测。这部分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精华所在,应特别注意其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述。

(5)结尾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结尾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报告可省去结尾这一部分。如果需要有结尾,一般情况下,多是回应标题,提出希望和要求,对全文作一个简略的总结。

3.落款

落款一般是写明撰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单位名称或作者姓名,加盖印章并标明年、月、日等,有的还需要单位负责人签署。

(九)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

1.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叫对比分析法。它要求把在同一基础上(时间、内容、项目、条件)可比较的数据资料加以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来研究经济活动的情况和原因。

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比计划,比历史,比先进。

运用比较法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时,必须注意经济现象或经济指标的可比性,即被比较的现象或指标,必须在性质上同类,范围上一致,时间上相同。

(2)因素分析法

所谓因素分析法,是把比较法所确定的差异数值作为分析的对象,进一步揭示影响经济活动的若干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比较分析法,可以发现矛盾;因素分析法重在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从而通过因素分析查出原因。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常在一篇报告中交错使用。

(3)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以发展的眼光对经济活动的变化情况及其趋势进行研究,就今后的经济活动提出各种设想和措施的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法就是预测分析法。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同一时间、空间条件下企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增长的绝对值等。例如,通过历年来费用的最高水平、最低水平、平均水平等,来考察影响费用水平的各种因素和和主客观原因。

(4)比重分析法

比重分析法是计算每部分占总体比重的方法。分析时,可运用构成的百分比法找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便掌握所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分清主次,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5)综合比算法

这是对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对比、计算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全面平衡地考虑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在进行综合比算时,可运用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演绎法、类比法等等进行综合比算。

在运用以上基本方法分析经济活动时,要注意防止有三点:一是罗列现象忽视分析;二是观点与材料不统一;三是用空洞的口号代替具体建议。

2.要准确、全面地掌握材料

所用的材料可靠、系统,是做好分析工作的基础。因此,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既要充分利用平时积累的各种资料,又要针对问题进行专门的调查,定向搜集资料。为了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应当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同时还要对资料进行认真的核实和查对。此外,在掌握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应认真核实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计算其经济效益。

3.要抓住重点问题进行分析

撰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要选择重点抓住关键问题做文章。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更不能单纯罗列数据,使报告成为资料汇编。分析的目的在于研究解决问题。而处理好关键环节,可以带动整体。如果什么都分析,什么都分析肤浅,会使人不得要领,也缺少实用价值。只有抓住要点深入分析,并提出预见性建议,才能为企业制订新的计划提供有益的帮助。

(十)市场预测报告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概念

市场预测报告就是依据已掌握的有关市场的信息和资料,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进行研究,从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预见性报告。

2.特点

(1)预见性

市场预测报告的性质就是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见性的判断,它是在深入分析市场既往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的合理判断,目的是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极小化,使预测结果和未来的实际情况的偏差概率达到最小化。

(2)科学性

市场预测报告在内容上必须占据充分详实的资料,并运用科学的预测理论和预测方法,以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充分搜集各种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才能找出预测对象的客观运行规律,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从而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3)针对性

市场预测的内容十分广泛,每一次市场调查和预测,只能针对某一具体的经济活动或某一产品的发展前景,因此,市场预测报告的针对性很强。选定的预测对象愈明确,市场预测报告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愈大。

3.市场预测报告的分类

(1)按预测的范围来分,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宏观市场预测报告

宏观市场预测报告是对大范围或整体现象的未来所作的综合预测,常指有关国民经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全局性、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经济问题的报告。

微观市场预测报告

微观市场预测报告是某一部门或某一经济实体对特定市场商品供需变化情况、新产品开发前景等分析研究的预测报告。

(2)按预测的时间分,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长期预测报告。是指超过五年期限的经济前景的预测报告。

中期预测报告。是指对二年至五年时间内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报告。

短期预测。是指对一年内经济发展情况的预测报告。

(3)按预测的方法分,可归纳为如下两类:

定量预测报告

定量预测报告包括数字预测法预测报告和经济计量法预测报告。数字预测法预测报告,是采用对某一产品(商品)已有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统计数字表达,从中找出产品(商品)的发展趋势而写成的报告。经济计量法预测报告,是根据各种因素的制约关系用数学方法加以预测而写成的报告。

定性预测报告

定性预测报告是对影响需求量的各种因素,如质量、价格、消费者、销售点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预测市场的需求量而写成的报告。

(十一)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格式

1.标题

市场预测报告的标题,一般由预测期限、预测对象、预测内容和文种组成。如《***年武汉市彩色电视机购销情况的预测》。也有些标题由预测对象和预测结论组成,直接揭示报告观点和主题。如《我国黑白电视机供应量即将达到饱和》。

2.正文

(1)前言

前言一般说明预测的目的、缘由、介绍预测的的时间、地点、对象和预测方法。一般是概述经过,或概述预测对象的主要情况,或提出主要内容、观点,或指出预测活动的主要意义、影响等。

(2)主体

主体是市场预测报告的中心部分,它一般包括基本情况、分析与预测、与建议等内容。基本情况部分,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所用的材料一般是现实情况、数据,要求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可比性,防止弄虚作假,以免形成错误的判断。分析与预测部分,是针对大量的事实、数据,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准确预测发展趋势。对策与建议部分,是根据分析、预测的结果,提出改进的意见、设想和措施。这些是写作市场预测报告的目的。这一部分内容在文字表述上要求具体可行。所谓具体,就是对策与建议清楚明白,行有目标,查有标准,而不是表面化、一般化、概念化或人云亦云的东西。所谓可行,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不能脱离条件的可能提出毫无意义的建议,也不可妄自菲薄,看不到有利因素,忽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3)结尾

结尾是市场预测报告的收尾和结束,主要起到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有的是以发展展望结尾,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有的是以预测中的问题结尾,以引起重视。总之,市场预测报告的结尾应简明扼要、干脆利落,切忌空喊口号。

3.落款

落款一般是在正文后右下方写明单位名称或作者姓名,注明写作时间。有些在标题正下方已具明,这里可省略。

(十二)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要求

1.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程序和科学的预测方法

市场预测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首先是确定预测的具体目的,只有目的明确具体,才能根据预测的目的去搜集必要的资料,决定适当的步骤,选用合适的方法,否则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其次是收集分析有关有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检验测定和调整。

第三是选定预测的方法。市场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预测方法有:集合意见法,就是集中各有关人员的意见,归纳起来进行分析判断,确定预测值;专家意见法,是根据预测的目的和要求,向专家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对未来作出预测。专家预测在具体运用中,常采用两种形式:专家会议法和专家通讯法。专家会议法就是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通过会议的方式,请各专家发表预测意见,在专家们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综合出预测结果。专家通讯法,是请各专家在互相保密的情况下,用书面的方式独立地回答预测者提出的问题,并经反复修改各自的意见,最后在各位专家意见趋于稳定时,预测者进行综合,确定预测值;时间数列模型预测。这种预测是假定已知时间数列的变化趋势会连贯到未来时期,运用这种连贯性原则预测未来。常用趋势外推方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因果预测法。因果预测法也称相关分析法。市场上各种经济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一种经济现象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种经济现象变化。例如市场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商品销售量的变化;居民手持现金变化会引起银行储蓄变化。我们称这种经济关系为相关关系,运用这种相关关系可进行因果预测。

第四是进行预测,并及时分析预测误差,改进预测方法。预测值往往和实际值不一致,也就是说,预测会有误差,如果误差很大,预测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时,就要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同时,由于客观实际情况在不断变化,预测的方法也有必要随情况的变化而修改了。

2.全面掌握材料,突出预测重点目标

市场预测必须在对市场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写好预测报告的前提。准备阶段所取得的资料不准确,不全面,不仅不能全面正确地把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而且很可能作出错误的结论,给生产和决策带来损失。因此,掌握市场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是写好预测报告的前提。

此外,还要注意突出预测的重点目标。预测报告在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了目标后,材料的收集、筛选和使用就有了针对性,报告的结构安排才有依据。目标明确后要突出重点。一篇预测报告只能突出重点问题,不能面面俱到。

3.力求预测准确,建议切实可行

预测本身带有不确定性,而且由于市场变幻莫测,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始终存在误差,有时甚至会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预测时,要全面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和科学的预测方法,尽可能的进行周密的论证分析和思考,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力求减少计算与表述的误差,以克服预测的盲目性,增强预测的准确性。尤其是在提出建议和意见部分,要做到切实可行,避免抽象笼统。这样,预测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并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十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概念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拟建的工程项目、经济活动项目或科学实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上、财务上,经济效益上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并反映研究结果的书面报告。

2.特点

(1)科学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运用的数据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所依据的理论和原理本身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二是其研究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陈旧的经验主义的方法。

(2)综合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不断要论证拟建项目或拟定方案在经济上是否有效益,而且要论证在技术上是否切实可行,此外还要论证是否符合现行的法律和政策,因而其内容往往要涉及到各个方面,具有综合性。

(3)系统性

可行性报告要围绕拟建项目或拟定方案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力求能够从全局出发,找到最佳方案。

3.分类

(1)按内容分,主要有三种:

政策性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经济、技术的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那些项目以及利用外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进口设备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开辟和拓展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采用新的管理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按范围大小分,主要有两种:

一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指规模小、投资少的报告。包括小的新建和扩建项目、常规性技术改造项目、某一方面经营管理改革和单项科学实验等。

大中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指规模大、投资多、涉及面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大的新建和扩建项目、工程浩大的技术改造项目、全局性的经营管理改革和重大科学实验等。

(十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

1.标题

标题由拟建项目名称加“可行性研究报告”文种组成。

2.前言

前言部分要简要概括地说明项目的基本内容与结论,使读者对项目析可行性有个基本了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有:

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主办单位、可行性研究技术负责人、项目的背景、经济意义、项目建议书审批文件等。

基本设想: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技术性能、国内外市场需求、产品成本、价格及利润情况、产量与销售计划等。

基本结论:通过几个可供选择方案的比较论证,提出结论性的建议与理由。

3.主体

主体即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要求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围绕产生效益和影响项目投资的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数据资料加以论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承办单位简介。包括企业现状,如生产能力、技术力量、劳动力情况、财务状况,以及企业发展规划等。

(2)拟建项目规模和需求预测。对拟建项目规模设定的依据和项目投产后面向市场需求情况和发展方向做详尽的阐述和分析。这一部分是研究报告写作的重点之一。

(3)项目建设条件和选址理由。主要说明拟建项目目前可以充分估计到的优势和劣势,其优势如何可以得到保证,其劣势如何克服解决,及对选址方案的详细论证。

(4)规划设计方案。主要说明项目的构成设置及选择怎样的工艺流程及技术等级。这既解决了项目建成后处于何种工艺水平,也决定了投产后面向消费市场的哪类层次,更决定了项目本身的生命周期,最终决定多少与期限。

(5)项目实施进度与监督。主要说明项目建设的工作量和工程进度。对工作量和工程进度的核定和质量监督如何进行,如何予以保障。同时要编出项目实施计划时间表。

(6)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这也是研究报告写作的重点。要详实地估算出项目所需总资金,也要估算出项目实施的各自部分和不同时间中所需资金的具体比例。要正确估算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项目的资金来源、筹措方式及贷款偿付方式。

(7)效益分析。投资是为了回报,一切投资者都毫无例外地追求投资效益。但是,在讲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顾及社会效益。不仅要计算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衡量项目是否具有社会效益,要使两种效益有机地相互统一。

(8)评价。综合以上技术、经济、风险情况,进行总概括。

(9)其他方面。指同研究课题有关的其它说明。

4.附件

附件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批准书、有关协作议向书,可行性研究委托书,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附表附图,选址报告,环境调查报告,市场预测资料,工程项目时间表,工程设备材料一览表,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批复等。

5.署名、日期

写上可行性研究的报告人和报告时间。

(十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

1.尊重客观事实

可行性研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成立以及项目实施的成败。因此,在整个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恪守实事求是原则,以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对待研究中涉及的各种问题。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摆脱个人偏见,集思广益,注意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报告中涉及到的各种数据和有关内容必须绝对真实可靠,否则,将会给投资决策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2.论证充分有力

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核算和理论与事实的论证,因此,一定要讲究科学性,所用的数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按系统性原则,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按步骤进行分析论证,做到既有精细的分析研究,又有综合的论证和评定,最终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这样,才能保证论据充足,论证严密,使可行性报告的具体内容既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又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3.行文格式规范

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其它经济文书的写作一样,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同时又要注意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行文要求,合理安排写作结构,既遵循规范,又超越规范,做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表述简洁有序、条理清晰,使报告的内容更加确凿可信。

(十六)招标、投标文书的概念、特点

1.概念

(1)招标是指政府、单位或企业在兴建工程,合作经营某项业务或进行大宗商品交易时,先把有关要求和条件等对外公布,招人承包或承买,从中选择价格和条件最优者为中标人的经济活动。

(2)投标是指意愿按招标书的要求和条件承包或进行交易的单位或企业报出价格,拟就详细方案,开列清单,向招标人投函的经济活动。

(3)招标书是用于招标活动的书面文件,是通过公开招标的办法聘请其他单位或个人协助办理的告知性文书。招标书通常以招标广告、招标通告、招标启示、招标通知书等名目出现。

(4)投标书亦称标函,是指投标者根据招标单位提出的招标条件,对自身的投标条件进行自我审核后,向招标单位提出自己投标意向的书面材料。

2.特点

(1)公开性

分开性主要表现在招标书一般通过一定的媒体广泛传播,招标者将自己的标的物、招标意图、招标范围、招标条件、招标步骤等公布于众,投标者可参与公开竞争。此外,招标人要当众公开标的。

(2)竞争性

招标的动机是寻找和选择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尽可能最广泛地造成竞争局面,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3)保密性

保密性一是指标的在公布之前不得泄密,否则对责任者要严肃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二是指投标书在开标之前也要保密,在规定的开标时间之前不得启封。未密封、未盖印及过期的投标书无效。

(4)约束性

招标书是招标单位以法人的名义向投标单位提出的约言,招标文书一经发出就不能更改,如果违背约言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要赔偿由此给投标单位造成的损失。对于投标单位而言,要对投标书提出的条件和要求作出承诺,接受招标书的约束,投标书寄出后不能反悔或更改,如违背承诺将承担法律责任。

(十七)招标文书的写作格式

招标文书是招标单位招人承包建筑工程或承买大宗物质面向投标者公布招标条件和要求的书面文书的统称。它包括招标申请书、招标公告或招标通告、招标说明书、标底书、中标通知书等。招标文书主要指招标公告或招标通知。

1.招标申请书

(1)标题。一般由招标项目和文种名称组成。如《建筑安装工程招标申请书》。

(2)主送单位。顶格写明主管招标、投标单位的全称,位置在标题之下

(3)正文。主要写明什么项目已经具备了招标条件,并表明申请招标的要求,请示批准招标。

(4)落款。写明申请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单位负责人姓名并盖印章,写上日期。

(5)附件。依次写明随文呈送的文件名称和份数。

2.招标书

(1)标题

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由招标单位、项目和文种名称组成,如《湖北省高速公路招标书》;二是只写招标单位和名称,如《**大学招标书》;三是只写招标项目和文种名称,如《建筑工程招标书》;四是广告式标题,如《试试看,你行不行》;五是简明性标题,只写《招标书》或《招标说明书》。

(2)正文

由引言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引言。引言应写明招标目的、依据、招标项目以及招标单位的基本情况等。文字要精炼,开宗明义。

主体。是招标书的核心,通常采用横式并列结构,逐条写明招标的有关内容,力求详尽、具体、准确。这一部分必须具备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招标方式。说明是公开招标还是邀请招标。二是招标范围,说明是国际范围还是国内、省内、市内或是其它范围。三是招标内容及具体要求。如果是基层单位招标承包,应该写清地理位置、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人员情况、经营情况等;如果是工程项目,须写综合说明。无论何种招标,都要写明承包者在承包期内要达到的各项指标。四是招标程序。写明招标、议标、开标、定标的方法和步骤,注明时间、地点。五是双方签定合同的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六是其它事项。一般指上述内容未尽事宜。

(3)落款

写明招标单位名称、地址、电话、电挂、传真、邮政编码、联系人等;招标单位加盖公章,在招标单位的右下角,另起一行署上制发的日期。

(4)附件

附件是为了使正文简洁,而把繁复的专门内容作为附件列于文后或作为另发的文件,如项目的具体内容数量、工程一览表、设计勘察资料及有关的说明书等。

3.招标邀请通知书

(1)标题。只需写明文件名称即可,如《招标邀请通知书》、《招标邀请函》。

(2)主送单位。在标题之下,顶格写邀请单位名称。

(3)正文。写明招标目的、依据及招标具体事宜,如有招标通告,则不必对招标事宜进行详细说明,随函附上招标通知即可。

(4)落款

写明招标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电话、邮政编码、日期等。

(十八)投标文书的写作格式

投标文书是投标单位按照招标书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向招标单位提出承包项目或承买大宗商品时,填 报价格等所写的书面文书的统称。它包括投标申请书、资格审查材料、投标书、演讲词、答辩词等。

1.投标申请书

投标申请书是准备投标的单位向招标、招标主管部门报送的以备审定投标资格的书面文件。它通常由标题、主送单位、正文、附件、落款等部分组成。

(1)标题。写明《投标申请书》即可。

(2)主送单位。写明主管招标、投标部门的全称,在标题下面顶格书写。

(3)正文。表明参加投标的意愿和有关保证事项。

(4)落款。写明投标单位名称、负责人姓名并加盖印章,申请书发出的日期。

(5)附件。主要对投标资格进行详细说明。

2.投标书

投标书主要有条文式和表格式两种,格式大体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表格式投标书的正文主体部分主要采用表格的形式,并辅以适当的文字说明;条文式对主要内容采用分段陈述的方式,逐条进行说明。投标书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附件四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常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投标单位和文种名称组成,如《鹏程建筑公司投标书》;二是投标项目和文种名称组成,如《建筑安装工程投标书》;三是简明式标题,直接写明为《投标书》、《标书》、《标函》;四是其它灵活性标题,主要是指个人投标,如《我有妙招、必获成功――我的投标书》。

(2)正文

正文由主送单位、引言、主体三部分组成。

主送单位应写在正文第一行的顶格,应署单位全称。

引言交标的依据、目的和指导思想,具有总揽全篇的作用。引言部分要对投标企业或投标个人进行情况说明。企业单位投标要写明企业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经营范围和资格证书等。

正文部分首先对投标企业(个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企业规模、级别、固定资产、设备状况、服务质量、以往业绩等。其次要详细说明投标项目的具体指标,明确投标方式和投标期限。如果是投标大宗货物,应写明保证按合同履行责任和义务。如果是投标承包经营项目,应写明几项经济指标。如果是投标建筑工程,就要写明工程总报价及对价格组成的分析,保证达到的工程质量标准等。最后是实现指标、完成任务的措施(组织、管理、技术等)。要求措施具体明确,切实可行,这部分是指标任务完成的保障。

(3)落款

落款写明单位的全称及负责人、联系人并加盖印章、单位的地址、电报、电话、邮编和制作日期等。

(4)附件

如有必要,附上担保单位的担保书,有关图纸和表格等。

(十九)招标、投标文书的写作要求

1.遵守规定,合法合理

招标、投标活动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形式,国家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招标投标活动既受其保护,也受其监督。要保证招标投标活动公平、公正、公开,以激励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招标、投标方案既要科学、先进,又要适度、可行。

2.吃透情况,内容周全

招标人要了解市场信息、投标人的情况,才能根据时间确定招标项目的标准、标底;投标人要全面了解招标项目情况、市场情况和竞争者情况,才能知己知彼,报价恰当,具有竞争力,以保证中标后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论是招标文书,还是投标文书,各个项目内容都要书写周全,要写细,写具体,不得疏漏,以防钻空子。

3.表述规范、简明、准确

上一篇:国内形势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民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