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06:12:14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化学在高中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人教版高中化学以理论研究为主,好的化学成绩与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化学和科学、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高中学生要重点记忆的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等。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涵盖的内容广泛。学好化学理论知识对于学好人教版高中化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就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

一、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编排特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比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这就有利于学生通过教材提高学习的效率。人教版的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逻辑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比较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详细,难易结合以适应全体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认识化学和科学部分的内容与初中化学知识接轨,让学生开始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毫无头绪。同时,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引入会以生活实例导入,比如,人教版高中化学中有关乙烯的学习中,乙烯具有催熟的效果,教材中提到生活中苹果会释放乙烯,那么桃子或香蕉等其他没有熟透的水果就可以与苹果放在一个袋子里,这样苹果所释放的乙烯就可以很快地催熟其他水果,这样说的实例既能使高中学生形象地感觉到乙烯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编排结合趣味性让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很高。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虽大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1.教师教学中忽视了化学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分盲目追求高中学生的升学率,教师只给学生讲述考试的考查点,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化学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这种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形成的教学模式会抹杀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给他们一个知识点,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对高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极为不利。

2.教学中忽视了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

很多高中教师和学生认为只有大量的做题才能提高化学成绩,因此高中学生就盲目追求题海战术,而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整体性,教师指导学生盲目地做题而忽视了人教版化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学生学习消化的知识点是零碎的,没有关联性和整体性,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本身就很抽象,而教师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同时,有的高中化学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参考物而盲目追求教学的进程。高中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讲课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构建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

1.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作用是让教师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吸收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让教学过程高效、科学地进行,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知道化学理论知识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教版的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在酸与碱的学习中,教材中先引入了酸的学习,教学中应该让碱的教学中以与酸的性质对比开始,这样的教学方式明确了教学的目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是一个整体、抽象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吸收具有辅助作用,化学实验的现象可以很快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中。

总之,合理、科学的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法,构建高中化学理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娄延果,郑长龙,盖立春,等.化学课堂结构的教学行为解读[J].化学教育,2010(06).

[2]王聪.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设计的比较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刘环宇.新课程下实验教学的变化及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Z1).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比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这就有利于学生通过教材提高学习的效率。人教版的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逻辑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比较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详细,难易结合以适应全体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认识化学和科学部分的内容与初中化学知识接轨,让学生开始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毫无头绪。同时,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引入会以生活实例导入,比如,人教版高中化学中有关乙烯的学习中,乙烯具有催熟的效果,教材中提到生活中苹果会释放乙烯,那么桃子或香蕉等其他没有熟透的水果就可以与苹果放在一个袋子里,这样苹果所释放的乙烯就可以很快地催熟其他水果,这样说的实例既能使高中学生形象地感觉到乙烯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编排结合趣味性让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很高。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虽大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1.教师教学中忽视了化学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分盲目追求高中学生的升学率,教师只给学生讲述考试的考查点,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化学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这种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形成的教学模式会抹杀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给他们一个知识点,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对高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极为不利。

2.教学中忽视了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

很多高中教师和学生认为只有大量的做题才能提高化学成绩,因此高中学生就盲目追求题海战术,而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整体性,教师指导学生盲目地做题而忽视了人教版化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学生学习消化的知识点是零碎的,没有关联性和整体性,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本身就很抽象,而教师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同时,有的高中化学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参考物而盲目追求教学的进程。高中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讲课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构建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

1.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作用是让教师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吸收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让教学过程高效、科学地进行,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知道化学理论知识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教版的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在酸与碱的学习中,教材中先引入了酸的学习,教学中应该让碱的教学中以与酸的性质对比开始,这样的教学方式明确了教学的目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是一个整体、抽象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吸收具有辅助作用,化学实验的现象可以很快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中。

四、结语

总之,合理、科学的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法,构建高中化学理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元素周期律;比较;变化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教材,在现今新课改的形势下,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与以往人教版相比有了很大的完善,其中“元素周期律”这一重点章节内容更是进行了优化,因为这一章节内容是高中化学教材完善优化的基础,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与以往人教版进行比较后的变化。

一、结构体系的变化

1.宏观位置的变化

从宏观位置的变化来分析,首先比较的“元素周期律”所处的位置,以往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总共分为三册,每一册都是以章来作为基本单位,第一册有六章内容,而“元素周期律”就位于第一册的第五章处,其他的第二册有五章内容,而第三册只有三章内容;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大模块,“元素周期律”就处于必修这一模块的第一章,从宏观上讲,苏教版将“元素周期律”提前到了高中化学教材的首位,将之提升到了让学生率先学习的地位。

2.章节内容结构的变化

在以往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内容主要包括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等,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内容与之相比有了变化,主要包含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首先在编排顺序上,两者就不一样,人教版是按照“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进行排布,而苏教版则是按照“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进行排布,其次在章节数与章节内容上两者也有变化,人教版将“元素周期律”这一章内容分成了七节,在讲解完原子核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后就开始介绍元素周期律,而苏教版则是将“元素周期律”整合成三节内容,由于编排顺序发生了变化,苏教版的比较靠前,而且也将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这两节内容放在元素周期律这一节内容里进行讲解。

二、内容编排的变化

如下表所示,为人教版与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所包含的主要知识内容:

人教版与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所包含的主要知识内容

通过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人教版与苏教版在选取“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时,两者变化不是很大,有许多相同的知识都包含在内,一些知识点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苏教版的只是在其中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这两者之间的变化,首先体现在编排思路上,如前文所述,人教版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进行排布,而苏教版主要以“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进行排布,首先两者的编排顺序就不同,其次两者在编排后,人教版最后总结出了“元素周期律”的整体概念,而苏教版最后则是将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都放在下一个章节进行体现。

三、呈现方式的变化

呈现方式的变化是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相比较后最明显的变化,以往人教版的教材内容主要以图片、表格、实验以及讨论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而苏教版的呈现方式除了这些之外,还增加了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归纳与整理、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视野以及资料卡片等,呈现方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在图片的表现形式上比人教版的更加逼真,可读性得到了增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结构体系、内容编排以及呈现方式这三个方面探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与以往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比较,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参考文献:

[1]于丽红.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教材;编写思路;学习与教学;衔接;建议

高一新学期刚刚开始,许多学生化学听不懂,学习中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有不少学生把初中,进入高一学习化学的那一阶段当成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初中与高中化学教材编写与教学的衔接,是中学化学教学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需要去探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教版教材基本编写理念

通过对人教版教材几次的阅读以及自己的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编写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基本理念,继承保持了人教版教材在国内教材编写领域中形成的特色,避免原有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吸收国外优秀教材的长处,但不照搬,体现着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科书的设计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教学规律、学生发展、教学条件、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结构基本线索,重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反映化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及研究方法。模块化的主题都根据自己构成内容的基本线索,选择、及安排具体内容,构成教材体系;且新教材为了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采用了螺旋式的安排,教材必修、选修模块相辅相成,从提出、针对性深入将知识点挖掘到位。模块间体现课程标准呈现的框架结构关联,教科书呈现内容结构关联。模块内的内容根据其特性组成逻辑关联(如图一)。

图一 模块内知识逻辑关系的呈现 图二 教材体系的模块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理念宏观整体结构体现了学科逻辑,微观内容呈现了学生学习逻辑(融合);宏观整体结构体现了社会主题,微观内容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是一个较科学的编写方法(如图二)。

二、人教版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在整体上注意到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中教材是对初中教材、初中各知识的深化与进一步探究(如图三)。

图三 图四

教材在对主题内容各知识点的探究中也进行了一定的衔接努力(如图四):这是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结构理论模块的知识,在初中,只讲了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包括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高中一年级,深入、全面的讲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包括周期律、长式周期表、化学键等。其他各知识模块也基本遵循此衔接模式。

三、人教版初高中教材编写与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金无赤足,教材在编写与衔接中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问题仍然存在,下面就自己在阅读,探究教材时发现的问题,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1.螺旋形编写模式带来理解困难

螺旋型的编写模式,这种教材结构有创意,把难度降低了,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了,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却差了,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的严密性差了,知识点的跳跃性大了。在初中或高中必修模块的学习中,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只是一笔带过。但教学中,如果老师也一笔带过,很多练习或问题就会很难讲清,或是讲清要兜一个大圈。很多学生,包括自己在曾经学习教材的时候,通常是到了后边,才对之前的知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也就是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是靠记忆的,这对一些机械记忆不好的同学来说,会加大学习难度。而且这种一知半解、强制记忆的方法也违背了化学的理性思维。

2.概念在提出之前使用

以“元素”概念的提出为例。元素概念的第一次提出在初中教材第三章课题三:水的净化。书本提出“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进而以是否含有相同种元素为判据,提出了“化合物”、“单质”的概念…但元素的概念是在之后第四单元课题二中才进行探讨。

3.初高中知识衔接时的衔接点不准确

以“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知识点为例。在初中教材第十章酸和碱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在对导电实验的解释中就说明了酸会电离出氢离子,碱会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在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又从“电离”概念重新引入酸电离氢离子,碱电离氢氧根离子为酸碱的实质这一概念,并作为强调重点。但对初高中教材中就酸碱在水中的行为分别解释为“离解”、“电离”,并未给出将其统一的解释。

4.初高中知识缺少整合,难成整体

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模块为例。在初中时重点学习了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高中重点学习了硅、氯、硫、氮元素。但在章末总结时,未将碳纳入总结体系。在其他章节及模块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四、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思考与建议

1.首先,教材的完善。希望各化学工作者能就教材中大家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找到问题的症结,一同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各化学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寻简化问题、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并在交流探究中逐渐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

[3] 张菁华.从新教材的特点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

[4] 刘子丽.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人教版;化学反应限度;角度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教版也成为教师和学生选择的重要版本之一,尤其是在高中化学中,高中化学人教版是国内较为常见的版本,下文是笔者以化学反应限度的角度,对高中化学人教版特色的分析。

一、对教材内容实施对比

1.编排上的分析

第一点是构建题目,因各教材版本的不同有所差异,在人教中叫做“化学平衡”;第二点是教学内容上,人教版比较突出一些,其中相关问题人教版反应是可逆的与不可逆的,化学平衡的状态,还有就是化学平衡的常数。

2.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侧重点的角度分析

人教主要以溶解平衡过渡到可逆以及不可逆反应,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掌握的知识对比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再从学生已了解的溶解平衡以及资料卡片过渡到化学平衡状态以及化学反应程度上。分析了组成化学平衡模式的根本需要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内容特质。而人教类似的设计可以辅助学生吸收新内容,全面挖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再从学生的掌握层面过渡到外界环境对化学平衡的作用,此相关知识是此章节的教学核心以及教学难点,同样是考试中的一大考点;人教版在构建此内容的时候实施了下述方式:从实验[2―5][2―6]过渡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利用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作用。

在课本里主要给出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注意内容,利用浓度商Q和平衡常数K的对比,分析反应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在平衡转化率的内容构建中,给出平衡转化率能够直观地显示反应程度;举例讲解转化率的计算模式;以沟通、分析表格,整合出转化率和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且提出利用改变原料气的比率,能够转变平衡转化率,因此,为反应环境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奠定路基。在反应环境对化学平衡作用的内容中,有活动分析以及结论导向。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内容设置里,实施活动分析的形式利用观察双氮球试验,让他们分析试验现象,最后总结出结论,以分析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利用相关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从理解上掌握温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让学生切实掌握温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是利用平衡常数K去完成的。活动分析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过渡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通过实验,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讨论,深入地加强物质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再从Q的大小与柱状图的模式理论判断浓度对平衡的深层次作用。有关压强对平衡移动的作用教材中的构建为:(1)在沟通分析环节让学生充实表格,按照表中内容实施分析。(2)探究分析。让学生试着总结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作用,且从p的联系深入地研究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作用与平衡移动的情况。在知识构建的环节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还

有科学认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爱好。

二、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不同版本在编排模式、系列栏目构建、习题安排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而知识点也有所不同,为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为理想的效果,本人总结了一些教学建议:

在人教版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的作用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全面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浓度的变化理解压强的变化,利用学生主动思考过渡到压强变化对平衡的作用结论,全面深化教学的多元化主题。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构建环节,教师要全面利用教材构建优势,让学生在对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以及环境对化学平衡的作用掌握过程中深入总结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及作用,且和必修版里的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平衡状态的

掌握。

不同版本教材均按照教材内容需要,多元化的构建相应的栏目,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分析以及沟通能力。特别重视方法促进类栏目的构建,在此望相关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原则,全面发挥学生的学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

伴随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教版也成为教师和学生选择重要版本之一,尤其是在高中化学当中,高中化学人教版是国内较为常见的版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其优势及特性,才能够更好地结合教材,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的误区与盲点[J].人民教育,2011,33(11):102-105.

[2]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策略:“化学反应速率”观摩课引发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7(08):66-70.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原子结构 雅集版 人教版 高中化学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05-02

2001年香港开始施行新教材课程改革与发展,同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制了配套的高中化学教材,雅集版的《现代化学》是香港高中化学学科普及最为广泛的教材之一。内地高中化学的新课程实施于2004年,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选修》,为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的基础,人教版《化学选修3》是内地普遍使用的教材。本文针对香港雅集版和内地人教版相关章节中的“原子结构”内容进行了比较,从内容组织、栏目设置、图表成分、课后习题等方面[1]分析了两地教材各自的编写特点,为两地的课程教材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1 雅集版与人教版“原子结构”的比较

1.1 内容组织的比较

雅集版“原子结构”这一章,围绕“元素与原子的结构”这一主题,将微观的物质世界与宏观的可视世界相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教版教材内容突出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在“原子结构”的内容上,利用立体的原子结构模型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将宏观物质作为载体,侧重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和领悟。

课本的内容和组织会影响读者的理解[2]。雅集版从对元素的认识开始,介绍了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学符号,然后利用宇宙各个星体做例,引出了原子及原子结构等相关理论知识,属于“兴趣激发式”。人教版将知识点的安排沿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开门见山的从原子的诞生入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从元素的性质介绍到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属于“思维逻辑式”。从两地教材对内容的组织上看,不难发现,雅集版的“兴趣激发式”以科普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安排上也多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融入生活,体现了香港课程编制上“STS”的教学取向;人教版的“思维逻辑式”目标明显,结构突出,比较重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思考模式的养成,但其知识的拓展性和实效性有一定的局限。

1.2 栏目设置的比较

两种版本的教材都设置了非常丰富的栏目,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且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雅集版的“试想想”栏目以设问的方式为课程内容做了铺垫,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及引发思考的问题来引起同学对“原子结构”的注意;“概念检查站”对化学学习中一些常见的错误概念进行强调和校正,并用判断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如“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g(×);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的数值,没有单位,所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生活中的化学”栏目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信息,增强学生了解化学对生活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学习锦囊”的内容是教材中需要强调的知识点,以一个栏目的形式设计,不仅补充了课程中的重难点,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力;“重要词汇”栏目总结了本课内容的重要词汇,并且用中英两语进行标注,双语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进度”栏目对学习进度问题的回答,反思自身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认知结构做出界定。

比较2种版本的教材也有几个栏目的设置是很相似的。如雅集版的“知多一点点”和人教版的“资料卡片”栏目,均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迁移能力,不仅帮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扩充了课本以外的知识;雅集版的“历史点滴”和人教版的“科学史话”栏目均在课程内容之间插入,提供化学概念的发展史实,让学生体会化学家为科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使命感和科学情操;2种版本的教材均对“原子结构”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雅集版将各知识点按课程安排进行编排,精要的总括课文的重点,避免缺漏,使学生对本章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人教版的“归纳与整理”利用章节分配的形式引导学生强化知识点,让学生完善整合内容,帮助学生重温课文要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图标成分的比较

图表成分分为插图成分和图表成分。插图的类型可以分为4种:实验现象和实验装置类、生产生活科技类、理论模型分裂和归纳类、人物类[3]。表格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数据类、实验记录和活动探究类、归纳整理和习题类。

雅集版的教材无论在插图上或是表格上的数量上均超过人教版,一方面由于雅集版的内容较为具体且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雅集版对图表成分的重视。插图不仅可以缩减学生的认知时间[4],使信息变得简单明了,诸如“原子结构模型”之类的插图还可以使得抽象变得具体化。雅集版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利用的是宇宙天体的模型类比原子结构示意图(P95),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了解,将原子结构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模型。而表格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如雅集版教材(P108)“首二十种元素的电子排布”的列出,相对于单纯的文字叙述电子排布规律,列表比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且学生科自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两地教材的插图类型主要集中在生产生活科技类与理论、模型、分类和归纳类。生产生活科技类的插图与人的现实生活最为贴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熟悉自然。理论、模型、分类和归纳类在此章出现的次数尤为频繁。“原子结构”这一章主要内容为抽象立体的微观世界,通过模型的运用和表征,使抽象变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中的认知目标。两地教材的表格主要集中在数据类和归纳整理类,这些表格给学生留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使知识和技能在问题的探讨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1.4 课后习题的比较

雅集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分为四个部分:例题,课堂练习,概念图和单元练习。例题和课堂练习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概念图自20世纪60年代开发以来,是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教学形式[5]。概念图需要学生补充概念,目的在于由概念的引入使学生学会清晰的判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培养其自学能力,体现了香港的教育理念。单元练习是综合考察,题目的延伸能力很强,以联系生活和生产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情操。

人教版教材的习题主要包括两类,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这两类习题的背景选材都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整合程度以及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6]。

比较两地教材单元习题的类型可知,选择题是两地教材仍然偏爱的习题类型;雅集版的填空题占了很大的比例,侧重了学生对抽象的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的强化;推断题和计算题在两种版本教材中均有出现,但所占的成分比较小,培养了学生科研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雅集版的题量比人教版的大,方便教师的筛选。

2 结论

对比两地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原子结构”这一章,雅集版教材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意义,并且以多元化的习题方式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迁移,但是对学生的考察,偏重于标准化的填空题,缺少思维性的计算题。建议加强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在试题的编排上注意主客观试题的平衡;人教版教材知识体系完备,重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概念的应用价,但是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静态理论较多,概念的呈现跳跃性较大,缺少对原子结构的详细阐述,却突出了原子结构中“原子轨道”及“电负性”方面的知识,虽然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难度较大。建议首先弄清原子结构,再讲元素周期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纵观两地教材,感受颇深的就是雅集版教材在编写上引入大量的图片、恰到好处的类比案例,将“原子结构”中很多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概念、理解和应用概念,这点是值得人教版学习和借鉴的;“原子结构”中人教版教材案例还是重在为传授知识与技能服务,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的融合性略显单薄,缺乏对知识空间性的描述,偏于死板化、模式化,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建议增设一些学科交叉和化学与社会栏目,将学科性与综合性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综合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叶静怡,倪姗姗,钱扬义,等.化学教育,2009(6):15-21.

[2] Mayer R E,Steinhoff K,Bower G,Mars R.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5,43(1):31-43.

[3] 孙夕礼.化学教育,2005,26(7):16.

[4] 李辉.大学化学.2004,19(6):51-61.

[5] 朱学庆.上海教育科研,2002(10):31-34.

[6] 夏伟富.化学20002B[M].香港:麦美伦出版有限公司,2003:182-213.

[7] 郑兴周.香港中学文凭.现代化学1[M].香港: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83-E19.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人教版;实验教学

著名教育家戴安邦说:“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么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化学实验室才是学习化学收获最丰富和最有效的场所。”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验方法的不断拓展又促使化学学科不断进步。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依照学生的个性特点,设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实验手段探究新的化学理论知识。

一、化学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情境设计轻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设计

“五步法”是传统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类型,该方法强调泛化,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一般,不能把握教学的具体实际意义,导致过分夸大情境教学,忽视教学程序与工艺设计的必要性。若教师未依照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做系统性深入研究,未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就会在实际教学中出现问题。

(二)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帮助学生创造问题学习的情境与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化学知识的学习,但对于部分学习主动性较差,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则会忽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导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我学生的学习变化、情感变化。

(三)教学实验缺乏吸引力

教师在教学演示阶段,易出现满堂灌现象,部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的空间,很难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外,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实施不完备,加之教师的演示能力不高,实验试剂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导致实验失败,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二、高中“人教版”化学实验的特点

(一)时代特点显著

第一,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认知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第二,能够紧密联系科技前言知识,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材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大胆运用各种先进的实验方法,如:用pH计测定中和反应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可选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醋中醋酸的含量值,用红外光谱法检测卤代烷中的卤素等。

(二)以科学指导为实验研究思想

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强调应试教育,往往忽视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而高中“人教版”化学教学则能对化学实验做全面的分析、界定。

1.化学实验目标的科学性

化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在明确实验目标的引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探究手段。化学实验作为“人教版”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以实验教学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化学实验过程的科学性

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求知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总结经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培养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3.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实验常使用对比验证的手法,探讨各类实验方法,如:铝盐与铁盐的静水效应实验,经过对比验证,学生不仅能够习得铝盐与铁盐的静水效果,还能让学生了解两种盐水静水效果的差异性。

三、“人教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过程

(一)“示范模仿”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多用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示范模仿”式化学教学注重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模仿,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为此,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可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示范模仿”教学中。如:开展氨气喷泉实验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汇总以学习过的实验仪器,再依照仪器设备的特点对其做分类整理,绘制常规化学仪器图,拓展学生的逻辑性与数理思维。

(二)应用“信息加工”的教学模式,帮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所谓“信息加工”教学是指对信息进行提炼、整合、使用,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提炼是指学生由已有信息中提取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的信息;信息整合是指将提炼的信息与学生已知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探寻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信息使用是指将整合后的问题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三)采用典型知识探究,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具有代表性、知识点复杂、混淆性强的内容进行典型性探究,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理解知识。如:证明HA为弱电解质的方法探究实验,教师在开展实验研究时可提示学生使用弱电解质的特性及电离子平衡的知识点来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收集证据,分析讨论。

高中“人教版”化学实验教学,倡导实验探究的方式开展化学教学,通过培养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在提升化学实验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董泳江.高中化学“人教版”中实验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樊彦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绿色化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3]赛汉其其格.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衔接;知识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5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7

中学化学学习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但初中和高中作为不同的学习阶段,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如何实现初高中化学的平稳过渡,切实把握教学衔接的生长点,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以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需要,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和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和课程标准,并参照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认为要想很好地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二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三是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上的衔接。

一、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和初高中课程标准,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比较初高中教材在知识内容、理论基础、化学实验上的特点;明确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哪些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才能在高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1.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和高中人教版必修一),按照单元(初中)顺序整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见表1)。

初高中相承接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再现,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和高中人教版必修一),整理了初高中教材中相同的图表,给出了相应承接的知识点(见表2)。

2.初高中教材在知识内容、理论基础、化学实验上的特点比较

初中化学在知识内容上突出基础性、启蒙性、发展性,主要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知识容量小,知识点零碎,教材内容浅显,属于生活中的化学;且没有相对完整的化学理论;化学实验是对某个知识点的定性分析,只要求记住现象和结论,具有浅显性、单一性特点。

高中化学知识内容注重宏观与微观联系、形象化与抽象化联系、共性与个性联系,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具有完整的电离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原子结构知识理论,且将化学理论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突出了理论的应用价值;高中化学实验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突出探究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需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同素异形体、溶解度的相关计算是初中教材出现但不做深度要求,高中教材未出现但作要求的内容,这些知识必须加以补充,以免造成学生知识点的空白。

氧化还原反应、结构理论基础知识、电离理论知识、化学实验必须加以深化拓展。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初中只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中教材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得失的观点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会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利用电子得失相等立方程进行相关计算;初中只要求学生会找出1~18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高中则要求会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初中只要求了解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离子,高中要求掌握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初中化学对于气体的制取,只要求掌握O2、CO2、H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仪器等内容,高一年级涉及Cl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实验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气体检验、注意事项(尾气处理、气体干燥)等方面加以归纳,并将其拓展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或者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一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便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做好新旧内容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被动式传授知识为启发式教学,启导、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做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同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修正、拓展、深化,使新旧知识合理化衔接。例如,在高一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可联系初中质量分数等概念,从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再如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时,可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作为切入点,逐渐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去进一步修正、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再以NaCl的形成过程为例,通过原子结构基本理论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巩固和理解。

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由于教学内容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等特点。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迁移拓展,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学习方法。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可以在适当时机开设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如刚入学时可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新课的预习,边预习边用短线将相关知识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路径。接着在思维导图上用各色笔做好相关标记。如:“Why”、“不明白”等,便于上课时注意听讲自己未理解的知识点,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能力。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可通过对比法、类比法学习金属氧化物的共性和个性,如铁的氧化物知识采用列表对比法学习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做好预习笔记;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和试卷等。

高中阶段由于教学进度快,时间紧,学生作业量大。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讲解习题过程中,除一般方法要讲解透彻,一些解题技巧也要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建立解题的基本思路:题示信息 + 基础知识 + 逻辑思维。高中阶段最常使用的解题技巧有:差量法(质量差、体积差)、守恒法(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极值法、十字交叉法、关系式法、平均值规律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能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目标是一致的,初中与高中衔接,不是简单的把高中学习要求转嫁到初中,也不是把初中的学习要求拿到高中来。而应将初中、高中的衔接准确、到位地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始终,保证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海洋.初中与高中化学需要衔接什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25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策略 趣味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讲道:新课程应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在课程的不断改革过程中,趣味性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研究了相应教学理论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原因、意义、方法三个方面感悟化学教学中的“趣”。

一、高中化学教学需要“趣”的原因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发现,高中化学知识要比初中的深奥难懂,学习之前很多学生已经在思想上打了退堂鼓,学习积极性不高。高中化学教学难度较大,一节课中教授的知识点多,这让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然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学科的这种特点和现状要求教师努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中的“趣”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化学成绩。

二、高中化学教学推行“趣”的意义

教学之“趣”,关键就在于“趣”字。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让学生积极学习,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种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方式既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又减少老师教学难度和工作量,可谓一举两得。

三、高中化学教学实施“趣”的方法

趣味教学模式是在高中化学教学现状下提出的,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广泛应用。所以要想用好这种模式,必须先在教师思想中融入“趣味教学”这个概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和总结,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趣味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让教学之“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趣味教学的利用。

1.学会在教学手段中体现“趣”

学生眼中的有趣往往和“游戏”两个字挂钩。如果能把化学和游戏结合起来,则能很自然地在教学中融入趣味性。

(1)运用化学知识和游戏结合的多媒体动画

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的复习教学中,我从网上下载了flas“材料分类游戏”,检查学生对材料这一章的掌握情况。在这款游戏中列举出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材料,学生可以拖动鼠标将这些材料分别归类,放入相应材料框中,如果出现错误,则游戏结束,从头再来。这样就可以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正确又快。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既开心又轻松,掌握情况接近100%,比单一讲授记忆好很多。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活跃,设计方便,但是这种方法唯一的缺点是需要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中听课,有的学校资源有限,这种教学方式就不太行得通。

在学习完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4节《有机合成》后,我组织班上同学开展了一节《有机合成竞赛》课,把班上同学分为4组,每组由一位同学担任组长,再把有机合成的内容融入比赛中,分为必答题、连线题及抢答题,最后归总每组分数,分数多的一组可以得到小礼物。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很活跃,大家都积极思考,有些平时上课没有弄懂的知识就在这样的竞赛中通过大家讨论,反而掌握得更好,这样一节课可能比上几节《有机合成》的复习课来得更有效、更实在。

(2)运用多媒体视频引入化学知识激趣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1节《甲烷》的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一段可燃冰的发现和开采的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从视频中了解到可燃冰里的成分,从而对甲烷有更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再开展教学时,学生会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起来比较有兴趣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第二章第2节《海水的综合利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播放海水制盐的视频,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海水制盐的过程与反应,最后回放视频进行印证,比直接讲解更能让学生接受。

2.在实验教学中融入“趣”

实验教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如果让实验变得和魔术一样精彩,则更能让学生着迷,实验激趣主要运用于新课教学过程中。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钠》、《过氧化钠》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魔术实验方法进行教学。讲钠和水的反应时,我做了“滴水点灯”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思考,“为什么水滴到酒精灯上可以生火”?提醒学生酒精灯灯芯上我事先放了钠。在讲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时,我做了“滴水生火”的实验,向用棉花包裹的过氧化钠滴水,发现棉花着火,分析原因。在讲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时,我做了“吹气生火”的实验,向用棉花包裹的过氧化钠吹气,发现棉花着火,分析原因。这几个实验都像魔术一样有趣,学生对此相关知识很感兴趣,积极学习。

不断感悟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趣”,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可以让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完善趣味教学,值得每位化学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概论.高等出版社,1990.4.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化学反应原理》 新人教版 教学策略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均纷纷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阶段,将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分别定义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这就直接为新高考的内容奠定了考题基础,在新高考必考内容当中,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开设主要针对理科生,该教材具体划分为四个章节,即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及电化学基础。如今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在多个省市使用多年,其在高考中真正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1.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2》第二章之间的对比分析

1.1比较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对比《必修2》第二章的内容,其更系统地介绍了化学基础性的原理知识,包含了更丰富的知识点,但是整体内容比《必修2》第二章更抽象。因此,《必修2》第二章其实就是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基础,而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是《必修2》第二章的内容深化。在《必修2》第二章中,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更全面,但点到为止,并不深入探索。而新人教版则更在于对化学问题的揭示,着重对学生无机化学素养的培养,内容中添加大量无机化学知识,表现在电离度、有效碰撞理论、溶度积及沉淀溶解平衡等方面[1]。

1.2比较教学目标

两者在教学目标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像《必修2》第二章更多地重视化学知识和社会、科技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该教材的目标主要是学生更多地了解、知道、掌握及体会更多的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性学习目标及体验性学习目标,对学生技能掌握要求不高。而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更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理解、认知、学会、应用及体会化学相关知识。相比《必修2》第二章而言,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对学生的体验性和技能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也由此提升,所以直接成为考试的重点,从而为学生化学学习增加不小的难度。

2.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及教学策略

2.1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材本身知识点过于集中,且内容较抽象,学生要理解所有知识点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2)学生自身原因所致,由于教材知识点集中,内容抽象,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严重匮乏。也有部分学生本身学习方法不当,真正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等。(3)教材内容知识容易,但考试题目偏难,教材内容的设定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和掌握,但是考试试题完全不同,因此很多学生会感觉考试题目比教材知识难很多,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2.2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策略

2.2.1合理调整教材章节顺序。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不可能适用每个学校和班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善教材的内部特征,促使教材本身不断优化。要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合理地调整教材章节学习顺序,比如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电化学基础;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四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样才能避免知识分散情况,便于学生理解学习[2]。

2.2.2化学实验结合多媒体展开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因为新教材教学难点问题,可以选择与多媒体联合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自行动手探究化学宏观现象,从而由此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使自身的学习方式更形象。

例如: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采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出食物在冰箱内保存的时间长短,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生活和化学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借机提问:“食物在冰箱内时间较长,说明温度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是怎么影响的呢?”由此促使学生进行讨论猜想,最终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将随之加快。

2.2.3精选考题,总结解题经验。

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反映学习化学知识时,都觉得教师所介绍的解题策略严重不足,知识学习起来容易,但是考试做题时却面临较大的难度。由此极大地打击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要改善这一情况,必须改善教学情况,强化学生习题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切记不可选择题海战术,这样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将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精选经典考题,由此归纳出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思路,最终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3.结语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2》第二章之间的差异对比非常明显,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方面。因此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由此逐渐成为高考的重要考试内容,然而该教材在教学当中面临一定的教学难点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加阻力。为此,本文推出合理调整教材章节顺序、化学实验结合多媒体展开教学以及精选考题,总结解题经验等策略加以解决,期望由此改善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娜,杜淑伟,贾晓春,张旌.基于学生学习诊断的初中化学“复杂装置中实验现象的描述”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

上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