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3 14:41:43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1篇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本学期,我听课共二十几节课,每听一节课,我都会认真地做好记录并积极地思考,在别人的课堂中汲取到了精华,从而弥补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缺失,同时在思考中也让自己的教学观点得以更高的提升。

关于认真备课,本册书中的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是精心地分析、准备,从而再到课堂上给学生来讲授,在我的意识里,我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努力去做好的,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做,能够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与成就。二年级仍然还是重点,每节课我都严格要求孩子们做好生词卡片,并在家里做好充分预习,在课堂上检查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过关,同时在指导认读的过程中,我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堂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让孩子们牢记每一个生字。在写字教学中,我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在一天天地进步,很多孩子的铅笔字写得是工整清晰。

二、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拥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为了让孩子们更喜欢语文,我要想办法丰富语文课,丰富语文课堂的学习。另外,我还将语文课堂融进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每当学到了适合角色表演的课文,我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来进行表演,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做了很多精美的头饰,孩子们喜欢表演,乐于表演,在本学期中《酸的和甜的》、《小柳树和小枣树》、《纸船和风筝》等童话故事,我均让孩子们进行了表演,而孩子们的表现也相当出色,真正地投入到了课文的角色中。

三、注重平时的积累

本学期我继续让孩子们坚持“每日一积累”主要还是做到形式多样的积累,这学期孩子们在积累内容上,兴趣上较上学期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好词好句,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等,内容多样,在积累的同时,孩子们还能将意思说出来,诸如:成语,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同时,还能进行恰当地造句,再如:名人名言,学生能知其大意,还能结合自己亲身实际谈出深刻的体会来,记得教研教研员来听课,在课前我让孩子进了“课前积累”,孩子的多样积累内容及出色表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将这项课外积累坚持下去。现在我班孩子之所以在写作及回答问题时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基础,这也与平时的积累有着紧密的关系。

四、耐心辅导用心测评

1.耐心辅导

对于学困生,我是给爱心,讲方法。使他们不断进步。如我班陈代意、谭熏雨、陈欢、莫时仁、韦森林、符男凯等同学的语文成绩差,又十分懒惰而贪玩,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拖欠课堂作业。对此我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鼓励他们,常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只是点滴进步,我都给予一个“优”加以赞许,让他们找会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除此,我还采取家访和电话联系,通过家庭和学校共同辅导,使这些学生有较大的进步。

2.用心测评

每学完一组课文,我都指导学生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然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测,最后讲评,对知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有数年了,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是一门复杂而丰富的教育,做一名语文教师很不简单,教学中,我常常慨叹自己的知识浅薄,我深知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实际教学,都需要我不断地去摸索去尝试,才能在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不被淘汰。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迈上更新的台阶!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我国内地教材 苏教版 小学语文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就发起了一个关于消除对少数民族在教育、公共场所、就业、住房、经济等方面存在偏见的运动,运动的成果就是“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产生[1],后来多元文化概念及思想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再逐步被中国特色化,各文化间表现出它们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当多个文化融入到一个国家中成为一个共同体,文化间就必不可避免产生差异性和冲突,这时就需要文化群体间相互融合,人们相互包容、理解及认同。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以“和平”为主题,多元文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思想化是必然趋势。多元文化的融入,充分体现文化的平等性、交往性、差异性和内聚性。经过一段磨合期,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文化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本文研究教材中多元文化的渗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具体分析各文化分类所占比重,根据数据比重权衡利与弊,对教材的分析和编写有积极意义。

二、多元文化的分类

多元文化可以在多个领域中比如年龄、性别、宗教、社会阶级、民族、种族、语言、国籍进行分类,可分为:民族文化、阶层文化、地域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群体文化等[2]。为了方便以下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地域、社会和年龄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多元文化就地域方面可就广义狭义地分为外来文化和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农村与城市文化;社会文化主要是指阶级、阶层文化,主要分为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阶层文化[3];年龄文化主要分为化和同辈文化[3],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对多元文化进行分类,以此为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

三、在苏教版中所占比例及具体例子

1.苏教版各种文化的分布

本文选取苏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共12本教材进行分析,明显以地域(国内外、民族、城乡)为主题的归为地域文化,反之为非地域文化;各册苏教版教材中明显以人物(伟人、名人、普通群众等各阶层劳动人民)为主题,一般情况均归为阶层文化,反之不属于阶层文化;各年级苏教版教材中明确以儿童生活为主题属于同辈文化即年龄文化,明确描述成人生活,同样归为年龄文化。总结三方面文化在苏教版一到六年级十二册各年级教材中所占比例和篇数,地域文化约占29%(82篇),社会文化约占31%(88篇),年龄文化约占35%(99篇),以此分析理解各文化渗透状况。

(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地域文化分析

本文把各册教材中明显描述祖国或是表达爱国情怀,歌颂祖国大好山河的,如六年级下册(第十二册)中的《我们爱你啊,中国》、二年级上册中《2008,北京!》、三年级下册《长城与运河》等归为国家文化一类;把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五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等有明显外国元素和风格非本国文化的归为外来文化,把明确描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的课文,如六年级上册中的《草原》、二年级下册中《欢乐的泼水节》等文章归为民族文化;把清晰描绘城市风光,人们生活习惯的文章如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年级上册的《东方明珠》等课文归为城市文化;把明确描述乡村生活,有乡土气息的课文如二年级上册《乡下孩子》、《水乡歌》等归为农村文化,通过对各年级教材中地域文化具体分类进行关于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2册284篇课文中,地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占了16%(40篇),外来文化9%(26篇),民族文化有6篇,所占比例为2%,城市文化1%(1篇),农村文化2%(7篇)。由此可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渗透较少,特别是中国多元文化渗透日益普及的今天,民族文化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元文化的渗透,重点在于民族文化的渗透,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尤其应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为了改变民族歧视,适应中国现有国情发展,培养民族间相互理解包容平等相处的意识。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渗透上有所欠缺,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的受教育者认识彼此的生活,并理解和认知。

(2)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社会文化分析

本文把明确描述各阶层人民生活状态,歌颂赞扬某阶层人民事迹及品德之类的归为社会文化,其中以领导人、名人等为主人公的课文归为精英文化,如四年级下册中的《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宋庆龄的故居》,六年级上册的《郑成功》、《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一年级下册的《司马光》,二年级上册的《的扁担》、《孔繁森》、《梅兰芳学艺》,等等,这些均归属与社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把明确以劳动人民阶层作为主人公描述的课文归类为大众文化,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永远的白衣战士》、《黄河的主人》,六年级上册的《最后的姿势》、《船长》,五年级上册中的《艾滋病小斗士》、《师恩难忘》,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等等。通过归类与统计,苏教版一到十二册教材中明确关于社会文化即阶层文化(大众和精英文化)共88篇,所占比例约为31%,其中精英文化共54篇,占总篇数284篇的19%,大众文化34篇,约占总篇数的12%。由此可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家文化和外来文化所占比例较均衡,编写者既注重伟大人物的品德宣传,又注重平凡群众的人物故事描述,以此传颂某些精神或道理鼓舞和教育读者。但在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渗透上还有所欠缺,占各册书籍中几乎平均为1到2篇课文,特别是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

(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年龄文化分析

本文把明显讲述不同年龄阶段所追求的精神事物,比如友情、爱情、亲情或是某种品质等的课文归为年龄文化,不同年龄层主要分成人与小孩,由此把以同属与小学受教育者阶段的同龄人为主人公及小学生阶段所特有的生活或是思想为主线的课文归类为同龄文化,以孩子即同辈人的角度,带着情感看待问题,如一年级下册中《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鲜花和星星》,三年级上册中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字典”》,四年级下册中《走,我们植树去》、《苹果里的五角星》、《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男孩子必读的书》、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这些均归属与同龄文化;把以成人阶段所追求的爱情或是反映某种高尚品质的课文,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爱之链》、《牛郎织女》,五年级上册的《嫦娥奔月》,六年级下册的《三打白骨精》、《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等均属于化。一到六年级十二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年龄文化(化和同辈文化)经统计共有99篇,约占总篇数的35%,其中化有37篇,约占13%,同辈文化数量高达61篇,约占总篇数(284篇)的21%。从比例来看,编写者较注重同辈文化的渗透,同辈间精神思想的熏陶和传递,在化渗透上与同辈文化相比较少,帮助孩子了解感知成人生活,使其对成人世界不陌生。总之,笔者认为,苏教版的年龄文化比例适当,符合小学生发展需求。

2.总结

由上述对苏教版一到六年级十二册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可见,该版本的地域文化、年龄文化和社会文化三类文化所占比例较为均衡,但在其下各自的文化分类比例分布明显不均,就地域文化而言其下的国家文化比例与地域文化下其他分支的文化分类(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比例相比较大,笔者认为外来文化的比例适当,但应增加民族文化、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比例,阶层文化中精英文化的比例相对大众文化比例高,应适当增加劳动人民阶层即大众文化的比例,年龄文化中的化渗透虽较少,但笔者认为苏教版在年龄文化上的比例安排适当。

四、利与弊

目前我国内地主要语文教材都有较普遍地渗透一些文化,这些表明教材的编写和文章选取已经开始重视多元文化的渗透,分析了我国内地国标苏教版这个版本的教材,其中以爱国为主题的地域文化即国家文化和阶层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所占比例较大,这样能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从小形成爱国、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强化民主意识,尊重他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各方面的好品德;能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能够从多元角度出发,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向实现教育公平靠拢。

但苏教版教材中存在某种文化比例不均衡的现象,比如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和社会文化中的大众文化相对所占比例较小。这样不仅容易狭隘并限定了孩子们的思维,思想单一死板,无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缺乏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和沟通交流,民族间不能相互理解,意识上不平等,国家发展得不到真正的公平与团结,缺乏城市文化、地区文化,孩子们形成不正确的意识,产生偏见甚至歧视,最终导致城乡间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发展。

五、结语

我国内地教材的编写与文章选取必须紧跟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符合时展的趋势,因此应不断关注学生发展,及时更新教材,扬长避短,增加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渗透比例,朝着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共性的目标发展,应符合当今中国发展主题,各民族间相互团结友爱,互相理解,彼此认知认同对方的文化,互相包容,讲和平、促发展,真正做到教育、发展两手抓。

参考文献:

[1]王鉴.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13(2).

[2]陈怡.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探索,2010(7).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3篇

一、 值得商榷的欠典范性现象例举

1.语言文字存在的问题

(1)标点错漏。《第一朵杏花》(四年级下册10页):“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一句中的第二个逗号,显然应该是冒号。《再见了,北京》(二年级上册25页):“场上仿佛又响起了《我和你》的歌声: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带着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高达8米的圣火渐渐熄灭”。这里引用的歌词没加引号,读者就无从知道是中间省略还是末尾省略,易让人误认为省略号之后一句也可能是歌词内容。

(2)用词欠当。《小动物过冬》(二年级上册118页):“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商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是“交换意见”。但是下文中的动物并没有交换意见,而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自我介绍的,显然,没有任何商量的意思,这里如果用“交流”,应该比“商量”更准确些。

2.内容不妥的问题

(1)形象拔高。《哪吒闹海》(三年级上册53页)。本篇课文是根据《封神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笔者认为,改写的文章也应该尊重原著基本情节。原著中哪吒闹海从头到尾都跟“百姓”无关,更不是要表现哪吒的正义。完全是写哪吒的不谙世事和少年任性。本篇课文里硬要加上一个离谱的开头和结尾,把哪吒塑造成一个为民惩恶的革命英雄。

(2)事理失真。《生命的壮歌》(四年级下册91页)里的两个故事,笔者不知道有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但仅从表达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故事均存在很大的不真实性。“蚁国英雄”中写到:“这些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如果不是在一个有坡度的地方,一个圆球是不会滚动的。在一个水平的地面上,蚁团要想产生滚动,可以通过在团的一侧增加重量的方法来实现,但这种速度是相当的缓慢的,怎么还可能“冲进了河流里”?如果故事是真的,这里可能少了一个关于坡度的交代。

(3)现象误导。《云房子》(二年级上册133页):“刚刚下了一场雨,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一群小鸟飞过来,它们说:‘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虽说是童话,但与自然现象形成的基本规律不应相悖。“云房子”的形成跟小鸟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建造者可以是天公,可以是太阳公公,可以是风婆婆等,这才是事实。把它说成是小鸟所为,既不符合事实,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如果学生真的产生了疑问,教师还要继续用虚假的解释进行维护。这种误导,不仅有害于当下,更为严重的是它与学生以后掌握的相关知识无法对接。

3.行文的问题

(1)交代欠缺。《梅兰芳学艺》(二年级上册98页):梅兰芳拜师时,“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于是梅兰芳回去以后就“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无疑是对的。但是,这种方法,是权威人士的指点还是他自己的尝试?如果是前者,那当然就对了;如果是后者,即使治好了眼睛,那也只是一种巧合,如果不是巧合,就可能变成一个很坏的后果,岂不糟糕!显然,在此之前,缺少了一个必要的交代。

(2)铺垫缺少。《虎门销烟》(四年级上册38页),是一篇叙事类文章,对于虎门销烟这件事儿缺乏最起码的起因交代,因此也就失去了叙事类文本范例的作用。

这篇课文,由于缺少背景原因的交代,后面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的“激动”“欢呼”就显得突如其来,也很难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怎么可能感受到虎门销烟是一伟大壮举?

《三顾茅庐》(四年级下册45页),三顾茅庐这一故事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第三次,而是在一共三次。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前两次是铺垫,最后一次才是结果,没有前两次的铺垫,第三次无论怎样去描写都无法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前两次的诚心诚意,就不可能有第三次约见的成功。课文在改写时,把前两次仅一句话带过,实在是把这个故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丢失了。

(3)照应缺错。所谓照应缺错是指照应的缺少和错位。《九寨沟》(四年级上册53页):“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段话是全文的结尾。按行文常规,这一段中前面四个短语的顺序应该是和前文所叙内容的顺序是一致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前文所写的内容依次为雪峰、湖泊、森林、珍稀动物,而结尾段中前面这四个总结性短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显然没有与之形成依序对应。

二、 教材编写与实施的建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材实施中必须具有正确的教材观,才能科学利用好教材。当例子出现某些先天不足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适时采用恰当的应对策略,扬长避短,真正搭建起学生与教材之间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辩证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1.质疑释疑,培养主体阅读的能力

面对文本中存在的困惑,适时引导学生不盲目迷信课本权威,敢于质疑释疑,在正确赏读文本、主动修正文本的过程中,增强对文本的深度阅读能力。例如前文所提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中的“蚁国英雄”,一些学生对于蚁团的滚动提出了疑问:“灾难来临,应是一片混乱,蚁团怎么会滚动起来呢?而且是越来越快呢?”这样的质疑,让学生对文本的表达缺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投入到研读全文的自我阅读行为中,细细品味分析文本语言,寻求解释,于是就关注到了“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冲进了河里”等描写,推测出了蚂蚁遭遇火灾的地方地势较高,而河床一般情况下较低,所以蚁团得以借着其间形成的斜坡越来越快速地向着河里冲去。这样的质疑释疑,让学生在挑战权威的过程中,形成了主动阅读分析的正确思路,达成了语言研读的主体训练目标。

2.就错用错,丰富文本学习资源

面对文本的某些错误,教师不妨做个巧妇,就错用错,开发其错误的正向教学资源加以合理运用,往往能加强相应语文能力的训练。如上文提到的二年级上册《再见了,北京》中关于歌词后省略内容的歧义,在教学中,教师故意凸显问题所在:“这里的省略号到底省略了什么呢?”学生借助讨论,多向探求答案,在纠偏中领会到了省略号的作用。

3.找寻出处,助推延伸阅读活动

遇到文本的缺失现象,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学习视野迁移到相应的原著中,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形成立体化学习成果,弥补课内文本的部分缺失。如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中,对于老百姓目睹销毁鸦片时“激动”“欢呼”的理解,可以在课前推荐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在学生充分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之后再来学习课内文本,就会对老百姓的情感流露产生共鸣,明确虎门销烟确是一伟大壮举。

4.搁置忽略,彰显文本正确价值

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欠典范性现象,要依据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及已有知识层次的情况区别对待。对于不必要当即纠偏的问题,可以采取暂且搁置或忽略的策略,努力彰显文本自身的正确价值导向。如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中“商量”一词与后文三种动物单一汇报的矛盾冲突,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需明示,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是了解三个小伙伴的过冬方式,以及彼此间的关心之情,感受童话世界的美好。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实验;知识;能力;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实验就是结合生活实际,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它与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实验是不太一样的,语文课程中的实验都是比较简单,易操作的,不会出现什么复杂的,操作难度很高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利用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实验任务,让学生学会知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实验就是一个培养学习兴趣很好的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说,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首先要为学生设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很多时候不需要老师去问,学生自己就会相反设法的寻找答案,获取知识。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13课《动手做做看》,可以提一个跟朗志万一样的问题,让学生说说是不是这样?为什么?学生对一件新奇的事情就会感到好奇,就会开始思考,然后进行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也可以利用一些实验做游戏,学生还是孩子,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教师如果能在教导学生的时让学生快乐的获得知识,相信学生对知识点一定能够轻松的掌握。例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14课的《邮票齿孔的故事》,在课前做一个撕纸的实验,不借助小刀,剪刀,尺子,只有一枚别针,如何完整的撕下一张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很多实验如果光光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做的效果往往不强,学生无法直观的感受实验。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近距离的看到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过程,就能大大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加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二年级上册的13课《坐井观天》,三年级上册15课《玩出了名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往往能够自己发现掌握要求的知识,学生自己做过,自己发现的知识点往往学生自己记忆的更加深刻,而且预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利用课堂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知识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往往理解的不够深刻、透彻,往往知道一点,但又没有完全理解,导致做题目的时候常常犹豫不决,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记住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些知识点学生记得不是很牢,但有的时候或许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实验就可以让学生记得很牢。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水位真的能升高吗?此时做一做实验的话,学生能直观的了解水位是不是真的会升高。想一想,做一做,乌鸦还可以怎样喝到瓶了里的水?

譬如三年级上册的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不做一做这个实验的话,学生就无法直观的了解这个现象,理解不了这个实验为什么很难成功,课文中为什么用了“终于”,实验成功了教育家为什么激动?更加理解不了女孩精神的宝贵。教师在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例如一年级上册21课《称象》,实验有些复杂,可以老师来演示,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准确的教会学生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按照曹冲的称象的办法真的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你觉得他的方法哪一步最关键,最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理解的,教学这一课时,很多学生都问:“老师他为什么要把大象赶到船上?”“为什么要画这么一条线?”老师可重复做几个称不同重量的物体的实验,让学生理解透。

三、利用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能力仅仅靠教师的指导和讲授是得不来的,需要靠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能很好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生写生字数笔画时,可以让每个学生拿细铁丝或电线来折一折一年级上册的书的最后一页的《汉字笔画名称表》中的那些笔画,感受到什么叫一画,知道那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不能分开写,数笔画时,它也只能算一笔。

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带有目性的心理活动,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获得学习信息、积累感性的材料。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的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良好的观察力是学生学习实验的前提。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13课《坐井观天》,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尝试把语文书卷成长圆筒,一只眼睛闭着,用另一只眼睛透过长圆筒看周围的事物,井动不了,学生也不能移动头或长圆筒,让学生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现阶段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永恒的主题,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实验存在很大的灵活性,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对创新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自己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是个不断学习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试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开展思维,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更加自由自主的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如三年级上册15课《玩出了名堂》,在完成这类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做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观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对实验的原因结果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逻辑思维分析的能力。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错误要及时的进行纠正,要尽量多的给学生总结的机会,通过学生的总结,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一点点的将结果进行完成,这样既巩固了知识,也训练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四、利用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我们需要具备拥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积极的合作精神,在实验中往往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实验思维、方案设计等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三年级上册的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就需要学生们的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危急关头要临危不惧,先人后己。二年级下册30课《爱迪生救妈妈》也是需要学生合作的实验。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能够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在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分享自己的成果,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实验中需要拥有一个细致的心。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前五分钟;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34-01

课前五分钟这个活动对于我们并不陌生,课前五分钟是指本课内容前的五分钟,而不是指上课铃前的五分钟。如何利用好这个课前五分钟的活动,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

一、因人而异

1、了解现状,明确目标

虽然这个活动只有这短短五分钟时间,但同样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于是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如下:

(1)一年级上册目标为能互相了解同学,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

(2)一年级下册目标为能在同学面前大声背诵古诗或者已学过课文。

(3)二年级上册目标为能在同学面前大方地讲故事或者声情并茂地读美文。

(4)二年级下册目标为在讲故事、读美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困惑。

2、形式多样,便于操作

各个学期在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各种形式达成这一目标。

(1)人人轮流,每个学期能轮到4―5次。一年级刚进来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点茫然,再加上我们学校是寄宿制的学校,很多孩子都还在离开父母的适应阶段,时不时就会有学生泪洒教室。这除了需要老师关爱之外,更需要同学之间的关心和爱护。于是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我就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在一轮下来之后,孩子们都已经很熟悉了,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一步。接下来的一轮,学生就开始介绍自己的特长,没有特长的孩子也可以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或游戏等等。这样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就更加拉进了距离,同时也在这个平台得到锻炼。

(2)合作完成,亦有乐趣。二年级讲故事,读美文的时候,要做到声情并茂。如果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找同学帮忙查找资料,帮忙给建议练胆子等,做好充分准备,再上台表演。这样学潜生得到了帮助,就有了很大的自信,由于充分的准备,最后的展示也会出奇得好,使课前五分钟的活动效果达到最大化。

(3)难度逐级升高,有味又有益。小朋友从一年级进来的一张白纸,到学完二年级已经认识1800个生字,不仅是一个量的增加,更是一个质的飞跃。从只能跟着别人背背古诗,到可以自己学着写写韵文。所以课前五分钟对孩子的要求也在逐级增加,根据学情的难度逐级升高,每天学生都在乐此不疲地收集资料,不断地推陈出新。

课前五分钟的活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它训练了学生听、说等能力,也训练学生了在别人面前大方得体说话的本领,形式多样,内容灵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因课而异

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都应该让学生上台展示,这其中课的内容也应该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课前五分钟并不是一节语文课独立的一个环节,同样它也可以是为课的内容做下铺垫。主角同样是学生,但与登台展示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1、音乐响起,情感升华

音乐具有非凡的魅力,它对人的精神会产生奇妙的功效。音乐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是要引导人们进行联想和想象,唤起听者头脑中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系,进入乐章的感情境界,产生情感共鸣。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课文的不同,课前五分钟所选的音乐也不同。这样的课前五分钟活动为上课内容做了铺垫,学生情绪已经随着乐曲起伏,上课的效果当然会事半功倍。

2、殊途同归,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高尽可能多的题解方案。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发散思维,为我们的上课内容带来生机,为课堂带来生机,带来课堂的即时生成精彩。

3、一张一弛,劳逸结合

人在疲劳的时候,做任何事情效率都会降低,更何况一个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而我们的课堂又需要小朋友集中注意力,于是只能给他们一剂兴奋剂。这个时候,课前五分钟我会给学生放五分钟最精彩的动画片,或者和他们做一个不需要离开座位又能调动情绪的游戏。这样,学生往往会兴奋起来,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为课堂激起涟漪。

三、总结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兴趣;低段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82-1

谈到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多数教师是避而远之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的孩子很难交流。甚至听到过有的年轻教师抱怨“再让我带低年级,就疯了!”真有这么恐惧吗?不经意中,掐指一算,笔者低段的语文教学时光恍惚间已十年有余。在飞逝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放慢脚步紧抓“趣”字这根线,不仅可以轻松地达成教学目标,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巧设开篇切入点,让学生乘着兴趣起航

开篇是一堂课的起点。精心设计好精彩的课堂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可以达到先声夺人,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快速走进文本的阅读与体会中。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扁担》一课时,导入时从认识生字“记”入手,让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组词,当学生组“记号”一词时引导理解何谓“记号”?在什么情况下会做记号?然后告诉孩子,在他的扁担上也做了记号,猜猜这是为什么呢?自然过渡到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中来。学生这时候就有了很强烈的走进文本阅读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演绎生成,让学生的兴趣点在生成中开花

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因此,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有“意外”发生。而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相对更容易让预设的精彩片段化为泡影。那怎样才能化失趣情境为有趣教学?转变方向,寻找“生成”点就显得尤为必要。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乡下的孩子》一课时,本是预设让学生看着画面体会乡下孩子的幸福生活,谁知学生对投影上的画面并没有表现出太高的兴致。从孩子那平淡的表情中,笔者突然读到,作为苏北地区一个落后县城的偏僻小镇上长大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是“乡下孩子”的角色,投影上的内容只是他们真实生活中的部分写照,对他们来说哪还有半点新鲜与好玩的味道?此时笔者意识到,要想顺利完成本节课的预期目标必须主动构建“生成”。于是,关上电源,问:“孩子们,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好玩的事情说出来给老师听听?”突然间,一张张苹果脸上露出了小月牙,一个个兴冲冲地举起了小手,一双双期盼的眼神都投向了我……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倾听就是世上最好的课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欣赏与学生心灵相融的境界,哪是课件所能演绎的效果呢?理智对待低年级课堂的意外生成,把“生成”当做一种化解危机的华丽转身,在精彩纷呈的“生成”中和学生一起在趣味盎然中享受语文的缤纷绚丽,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兴趣!

三、巧用文本插图,让学生兴趣在观察中成长

小学阶段的教材可以说是文质兼美,图文并茂,低段的语文教材插图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文本插图独特的辅助教学功能,如在教学二年级识字“水乡、归舟、铁锚”等词语时,孩子很难理解这类相对苏北孩子生活实际较远的词,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文的插图中寻找出水乡、归舟、铁锚则显得浅显许多。像这种很难给学生具体解释的词语,学生即使能认会了也只能算是凑合着有模糊的印象,但是,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后,学生不仅能轻松理解词义还记住了它们的直观形象,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二册起在每个单元练习里都安排了“读读背背”的训练,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能将成语、词语熟练地记住,达到积累词汇、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但让很多教师困惑的是:低年级小学生对成语掌握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是记不住就是好不容易记住了转眼就忘了,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成语的意思不了解,不知其所言为何物故记忆起来就显得非常吃力,更别说是运用了。但偶然的一节课,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练习中的“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寒来暑往、星移物换”四个成语时,笔者一改常态,只是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读读上面的词语让学生把相关的图和成语连成线。一来二去学生竟然完全借助课文插图达成了教学目标,临近下课时学生还超标准用这四个成语练习说话了。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7篇

亲爱的大朋友和小朋友:

你们好!虽然这学期比任何一学期的时间都要长,但是我还是觉得过得特别的快。弹指一挥间,心灵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对大家的那份依恋也越来越强烈!

这学期孩子们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越来越独立。很多事情不再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完成,并且越发地有主见,有自己的思想,自我管理也在逐渐增强。最让我欣慰的是,班集体中的那种团结进取,积极友善的氛围正在传递给每一个人。与此同时,孩子们在本学期流露出来的对阅读的热情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上次铜梁的赵校长和汤校长来到我们班级,看到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自发地阅读让他们惊叹,他们问我:“林老师,你在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二年级的同学可以如此狂热地爱上阅读?”我只说了一句:“抓住阅读的关键期,想方设法地为他们创造阅读的条件。”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他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凡,因为书会给他们带来精神的食粮和思考的热情。

感觉现在的自己,内心越发地安静。这份安静,一是孩子们带给我的,还有就是我们班的大朋友带给我的。一个班级的强大光靠老师和同学是远远不够的,正是我们班的大朋友对我的工作的积极支持,每一次的班级活动的积极响应、每一次的班级物资采购的积极行动、每一次的班级突发事件的积极应对、每一次学校班级要求的任务认真高质量完成等等,都带给我无限的动力。你们都做得这样好,我没有理由懈怠!

所以,感谢在我的教育道路上遇到你们,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包容与信任!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恭祝我们班的每一个家庭健康幸福!二年级上期期末总结及语数寒假建议二年级上期期末总结及语数寒假建议二年级上期期末总结及语数寒假建议二年级上期期末总结及语数寒假建议二年级上期期末总结及语数寒假建议二年级上期期末总结及语数寒假建议二年级上期期末总结及语数寒假建议二年级上期期末总结及语数寒假建议二年级上期期末总结及语数寒假建议

语文寒假建议:

1、今天回家制定每日寒假计划表,并且张贴在墙上,遵照执行,开学交。内容包括:早上起床时间、锻炼一小时、阅读一小时、认真练字一篇、主动做家务事、每顿吃两碗饭、参加社会活动、晚上睡觉时间等等。

2、下学期我准备陆续让一部分孩子使用钢笔,使用钢笔的条件就是书写工整、整洁,并且写出笔锋。所以请利用寒假时间自行购买练字帖,每天写一篇。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3、按照学校发的《体验生活,自信成长——XX年学生寒假生活倡议书》上“自我服务——创意拜年”的主题,根据上面的时间安排完成相关要求,填写表格中的内容。同时办一张与主题相关的小报。要求:a4纸,横式,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开学交。

4、继续了解动物的飞行习性,选定你感兴趣的一种动物制作一本绘本创编童话,开学交。如上次班上有一个同学对昆虫中的萤火虫感兴趣,所以他就重点研究萤火虫。

5、完成学校发的《XX年寒假消防安全家庭作业》,开学交。

6、今天给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和体重,让他们在寒假里多吃饭,努力长高,下学期开学后会再次测量身高,以此激励孩子们多吃饭才能长身体,同时注意营养搭配,合理膳食。

7、保护眼睛,少玩电脑、平板电脑、手机。

数学寒假建议:

1、用二年级学过的数学知识以“今天我当家”为题制作一张小报,安排出家人一天的作息时间、食品购买(记帐)。

2、用七巧板拼出漂亮的情景图形,口述给家长听,并以照片、微信、qq等方式发到班级群共享。

或者:学习下“五子棋”,准备下期的五子棋达人赛。

3、拟定寒假数学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相关学习。

英语寒假建议:

1、自学1-2首英文歌,下期进行校园英语歌曲大赛。

2、以“farm”为主题,办一张英文小报。

3、请坚持每天听读英文不少于15分钟,内容为书p2-31,或上册全册数,也可以自选教材。

4、观看1-2部英语原版电影。

下学期开学报到时间:

1、x月x日(星期x)下午2:00,本班教室报到,请每个小朋友带一盆绿色水养植物到校,装点教室。

2、x月x日上午8:30举行开学典礼。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8篇

一、识字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应用

(一)巧用插图,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活跃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而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插图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苏教版的第一册有“认一认”的内容,这些字基本上以象形字为主,课本给每一个汉字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做一些游戏,比如说“找朋友”,拿着生字卡片贴到插图的旁边。寓教于乐,让学生知道插图是有趣的,识字更有趣。而低年级语文课本中集中识字部分的词串也都有相对应的插图,同样也可以激起学生主动去探索那个有着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

(二)利用插图,可以降低识字难度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低年级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有限,对于汉字抽象的字形、字音、字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以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识字时借助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从观察图再到简化字,借助学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在词串的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既快又准地学习词语,进行识字。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6”:“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一组有关祖国四个地方四季的词串。低年级的孩子大多没有去过那么多地方,没有领略过这四个地方四季的美景。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想图画所表示的词语,教师再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情境进行暗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的想象,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识了字。

二、阅读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应用

(一)运用插图,在预习中感知课文

在低年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低年级语文老师的责任。而传统的预习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查字典理解字义,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等枯燥而乏味的活动。但是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插图,便可以让学生乐于接受预习,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课文。美妙有趣的插图常常让学生爱不释手,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课文中配的插图,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捕捉到课文的主要信息,比如说:主要人物、大概的故事情节,等等。教师可以以课文插图为切入点,提出观察插图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观察插图,自我感知课文内容。这种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预习方法的枯燥乏味,而且提高了学生预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课文,同时还提高了观察能力,将会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运用插图,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对一些课文,学生往往由于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对课文的背景、典故的运用及各种意境的描绘等不是很了解,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此时插图便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引导学生走向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文意的把握。比如,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去体会狼的蛮不讲理,小羊的委屈,去理解什么是“故意找茬儿”,什么是“气冲冲”,无需教师过多讲解,看着插图就知道了。再比如,二年级下册的《木兰从军》,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这些都比较抽象,古代的战袍、女子的着装都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久远,而书中的插图都恰给了学生很好的解释。

(三)借助插图,总结延伸

有的课文插图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补充,或是图上的情景文章中没有写出来,或是图中人物的某一动作文章中没有写出来,等等。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插图:图中盲婆婆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并没有写到盲婆婆,但是插图却画出了盲婆婆的满足与幸福,可见这个有心的小朋友给盲婆婆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怀素写字》时,教者可以让学生观察出示课文中最后的一幅插图(怀素在墙上写草书),可以借此拓展渗透中国书法的种类:唐代大书家怀素是书法史上一代的草书家,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课本插图并不只是文章的装饰,这一幅幅插图都需要我们去仔细思考研究。我们应该巧妙地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重要教学资源,让课本插图有用“武”之地,将插图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语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9篇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倚重教材,忽视学生实际情况

目前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用的口语教学内容就是语文教材相应的内容,教师完全按照教材上的主题和要求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其实是错误的,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喜爱的话题与教材安排的内容是存在一定偏差的。教材编排的内容固然科学,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但部分话题并不适宜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进行练习。

例如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的主题为我们去“旅游”,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行团,轮流当小导游,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风景名。这部分内容在城市小学中也许会受到欢迎,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出去远门旅游的经历非常少,或根本没有过,此时,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因为缺乏相关经验与积累而无话可说,对他们而言,这样的主题就有些脱离了生活实际。

(二)口语交际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

随着教师们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了解增加,一部分教师,正努力改善口语交际教学,安排丰富口语交际活动,给学生自主练习与体验的空间,但是大体上还是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

首先就是传统的知识讲授教学方式依旧影响着口语交际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口语实践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对口语交际课的理解产生偏差,显然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获取实用的、丰富的交际体验。

其次就是过于依赖讨论活动,当然口语交际离不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应该在一个比较清晰的教学目标之下的讨论,而不应该任由学生随意讲话,这些课堂表面看起来别开生面,而实际上却是掩耳盗铃,学生得到的锻炼很少,单一重复的讨论活动容易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而投入闲聊。

二、解决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当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总结,那么小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就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应对,接下来笔者就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注重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实用性

首先,口语教学内容设计应该贴近生活,例如《秋游》,这一话题出现在二年级上册,正值秋季,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后,就会组织秋游的活动,符合儿童爱玩的天性,且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兴致勃勃,反映强烈。这样的话题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出行游玩的计划能力。所以,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能够训练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养成好的交际习惯,与他人良好地相处和交往。

其次,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灵活改编。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统一的,而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可能都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小学生交际要素,明确所选择的课文内容主要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再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删减、灵活改动,尽量使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例如,用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话题《我的想法》让学生讨论,如果班级改选班干部,会不会选自己。这一主题要求学生说说自己会怎样做,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所以可能只是简单回答“我会选自己”“我不会选自己”,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此时教师可做适当地变动,在复习了课文《我选我》之后,直接进行改选班级班干部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演讲和投票选举的过程,此时学生就有了直接经验与体会,能够顺利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心情。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

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交流高效准确的大数据时代,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必然之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g,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紧随时代,掌握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手段,将它们合理利用,辅助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风景优美的地方》,需要学生课前搜集祖国大好河山、风景名胜的资料;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聊聊热门话题》,学生必然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搜集热门事件及其影响;而对于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珍惜资源》,要完成这一课的教学,教师需要课前搜集破坏环境的录像、保护环境的录像等,学生也需要查找资源有限的数据、新闻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教学能够使学生亲身观察、感知交往活动中交际对象所要表达内容,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小学生理解、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整体把握;形式多样;以点带面

“一要”整体把握

现行的语文教材几乎都是采取单元编写的方法,每一个单元都有其侧重点。以“专题组织单元”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新取向,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难、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那么语文单元复习,就是要抓住它的侧重点,进一步强化突出,使重点知识进一步地落实掌握,重点能力进一步得到训练提高。

就以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为例,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是以“秋”为专题组织单元的,无论是从词、句、诗、篇,都围绕着“秋”这个专题。因此,我们在组织这一单元复习时,不妨就以“秋”为主题,从描写秋天的词入手,复习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以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秋天景物的句子入手,复习本单元中重点句子。以看秋天的画面、选描写秋天的词写几句话来赞美秋天,或仿编儿歌的形式编一首秋天的儿歌等,对学生进行本单元的说话、写话练习。

这样立足整个单元知识点来把握单元的重点,明确单元中课文呈现的规律、课文之间的联系逻辑,找到新的切入点,避免炒冷饭,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的特点,避免“篇”与“组”脱节的弊端。如果单元复习时,我们关注的还是一篇篇课文,就有失单元复习课的基本要求了。

“二要”多种形式

目前的语文单元复习课可以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单一”“枯燥”“疲惫”“低效”。

面对现状,需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语文单元复习课在增加学生兴趣性方面可以加入游戏的元素、竞赛的机制,可以把单元复习融入故事、融入生活。

1.单元复习课型要多样化

单元复习课型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专题不同,训练重点不同,语文基本知识落实点的不同,每个单元的复习课型采用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对每次的复习都有新鲜感,兴趣更浓。如:情境创设型――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把学生带入高涨的学习状态中,有些单元的复习,我们就可以利用本单元的专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复习知识;还有游戏竞赛型――将复习的内容有效地融入愉快的游戏竞赛活动中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小组合作自主复习型――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

2.复习时练习形式多样化

单元复习课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围绕复习目标,做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那么,在练习形式上,就不是单一而枯燥,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三要”以点带面

复习课其目的都是“温故知新”。“知新”应是语文单元复习课的主旋律,重头戏,突出了这一环节,语文单元复习课才能上出“新意”。如果单纯以“温故”为主,复习课只能给人一种“炒冷饭”的感觉,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效益低下也就不足为怪了。语文单元复习课应对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训练,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本单元系统的知识体系,训练和提高所规定的能力。

1.查漏补缺

由于教师对课文和单元所规定的教学重点和任务的理解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该讲的内容没讲是在所难免的。单元复习课上针对这些缺漏必须予以补充,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如:在复习字词时,对平时忽视的字音,或部首等,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复习。由一个知识点复习到整个知识层面的掌握,既温故又知新。

2.分辨比较

上复习课不在于老师不停嘴地讲多少,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训练新的能力。在复习中,我们可以进行形近字的比较,同音字的比较,同一句子意思不同表达方式的比较等。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形近字比较多,我们就可以设计一组形近字比较组词的环节,通过比较形近字间的异同,通过组词,正确掌握运用形近字。就这样通过比较掌握旧知,获得新知。

3.提高升华

平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往往仅满足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教师还常常就知识论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时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复习课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这种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

上一篇:语文一年级上册总结范文 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下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