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1:04:54

初中生论文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启;承;转;合

一、议论文第一步“启”

每篇议论文开端都应该首先提出一个鲜明的论点,一个论点是作者对这篇文章中议论问题的基本见解、主张和看法,论点的提出统领着整篇文章的脉络,论点也是引出下面论据等观点的基础,一篇议论文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论点的好坏,在写议论文中提出的论点一定要鲜明直接,采用开门见山的形式。在议论文中启的恰到好处,能使文章观点鲜明,旗帜明确。

二、议论文第二步“承”

“承”顾名思义就是承接上一段的内容,对于议论文中的承就是承接文章开头作者提出的论点。在这一部分作者就要引用各种材料和观点对材料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来逐步解释开头中作者提出的论点使作者在刚开始提出的论点内容更加丰富。“承”和“启”这两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又不能将两者合二为一,“承”的内容是对“启”的内容的进一步解释和丰富。

三、议论文第三步“转”

在做完上面两个步骤后就是议论文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转”,就是提出一系列有力的论据来力证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可以引用各种名言和史实对文章提出的论点寻找能够依靠的有力论据。这一部分的完成使得议论文在大体上有个初步的形成。

四、议论文第四步“合”

在议论文的最后一步中就是运用最为简洁的话语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全文的归纳总结。这个部分能够使整篇文章在整体上更具号召力和警醒力。

做好这四个步骤,一篇议论文在整体上就成形了。对于初中生进行议论文写作大概总结出了这四个写作步骤,学生如果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进行议论文写作相信不会出现太大的格式问题,在不断地训练和加强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让议论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力。

参考文献:

[1]钱凯.议论文写作教学谈[J].黑龙江教育,2003(26).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摘要:初中生极其轻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出发,提出通过“加强健康的网络教育,创建绿色网络环境,转移初中生的注重力”的方式来减少网络对初中生的负面影响,以期为初中生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网络的出现,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了新的舞台。然而,网络也是把双刃剑,鲜花和毒草并存。初中生作为一个非凡群体,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尤其轻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提出一些减少网络对初中生不良影响的方案,以期为初中生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1加强健康的网络教育

加强对初中生的认知教育和德育教育。让他们知道,互联网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以外同样有很多出色、有趣的事物,互联网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同时教育他们分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并引导其分清网上的善恶。

1.1学校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初中生接受的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因而对初中生进行健康的网络教育,学校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但学校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网络教育呢?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进行引导摘要:

1.1.1开设网络文化课

对初中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针对性地加强对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关怀和思索力的培养练习,以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省、选择、判定能力和批判意识。同时加强对初中生进行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注重初中生网上心理的健康教育。宣传正面典型,发挥榜样功能,引导初中生用好网络,创新创业。同时也不回避负面事例,而是借助其负面所带来的伤害,“动之以情”地来劝导各位处于网络十字路口的初中生。

1.1.2开展熟悉网络传媒的课余活动

对网络的好坏进行讨论分析,并将各种各样的事例作为评判的论据。让初中生熟悉到网络的确是把双面刀。从而让他们自己去深思其中可能存在的得失。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行走”方向。

1.1.3利用校园内一切资源进行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起校园网这一资源,在校园网内开设健康上网宣传板块、论坛,大力宣传网络方面的健康知识,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用真诚而亲切的语言让他们从心底接受这些信息内容。除了利用学校的网络外,也可以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设施对初中生进行网络文化的健康宣传教育。

1.2家长的引导

(1)指定互联网规则。明确地让孩子了解什么样的网站是适合初中生访问或可接受的,让孩子知道使用互联网有什么样的规则。

(2)制定家庭政策。列出在浏览网络时应该或不该做的事情。

(3)将计算机安置在所有家庭成员都可以使用的地方,而不是放在孩子的房间里。这样可以方便地了解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情况。

(4)安装一套互联网平安产品,对孩子浏览的网站加以限制。

(5)经常留意孩子接收和发出的电子邮件,浏览的网页,了解他们的网友。

(6)最后,在上网新问题上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尽量做好他们的良师益友。

1.3社会的关注

初中生是祖国的明天,因而社会对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也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对于初中生健康上网的引导,社会又应该如何去做呢?可以借助众多的传播媒介,用正面的典型事例教初中生如何去利用好网络,宣传网络有用的方面。同时用反面的事例让初中生意识到网络里也存在血的痛苦,并教导其如何去注重网络陷阱等不良信息的攻击。

2创建绿色网络环境

2.1学校方面

2.1.1清理掉校园网内的垃圾信息

为初中生创建绿色的网络环境,学校应该清理掉本校校园网内的垃圾,保证内部网络信息的平安、健康,定时的对校园网内的内容,尤其是校园BBS上的内容进行清理、优化、过滤。碰到不良的传播信息时不只做简单的批评和删除处理,而是以诚恳而友善的态度和信息的者和接受者进行对话,并在对话过程中对其进行诚恳的教育。

2.1.2对初中生访问的网站做一些必要的限制

优化好了校园网内的资源,下一步就该将目光聚焦到初中生访问的校外资源上。虽然校园外的网络资源是不受学校控制的,但学校可以在技术上对初中生能访问的校外网站进行一些限制,屏蔽掉那些布满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网站。

2.1.3宣传“为初中生创建绿色网络环境”

作为国家的教育机构,学校提出的有关初中生的教育新问题是最能广泛地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的。因而学校应充分利用起这一说话分量的优势,倡导社会各界为初中生创建绿色网络环境贡献出能提供的力量。

2.2社会方面

初中生是祖国的明天,因而为了社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社会对于创建初中生绿色网络环境起着重要的功能。在所有的宣传中,社会公益宣传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因而社会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进行宣传是尤为重要的。各相关部门可通过众多的媒介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来关注初中生健康上网这一新问题,并对其健康环境的创建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可以利用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

3转移初中生的注重力

3.1学校应积极开展转移初中生注重力的活动

3.1.1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长期举办各种喜好小组

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举办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的团体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视线从网络中转移出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学生之间的友情。

3.1.2积极组织并开展对网络的讨论活动

开展对网络传媒的讨论活动,让初中生在和同学的友好交流活动中更加清楚的熟悉网络这一传播媒体并深思其中的种种利弊,从而使其在对和错的对比中健康的成长。

3.2家庭应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

3.2.1尊重孩子的认知

平等地和孩子相处,让孩子将父母当成好朋友。事实证实,尊重孩子认知的家庭里,孩子一般都愿意将心里的故事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也愿意向父母求助。

3.2.2积极参和孩子的活动

参和到孩子感喜好的活动中,这样既能增加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又转移了孩子对网络的注重力,减小了孩子沉迷于网络的可能性。在处理初中生和网络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疏导,调适学生心态,使互联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结语

只要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通力为学生打造绿色、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就一定能引导初中生摆脱网络传媒的种种负面影响,让祖国的花朵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1,(5).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方法 分论点 排比段 结构清晰

初中生写作议论文,都感到不容易,不好写。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写作难,写作议论文更难。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点儿不假,我带着疑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探讨,感到初中生写作议论文并不难,关键要寻找规律,掌握方法,再经过多次尝试,还真有收获。学生的作品最能说明问题。

一、从阅读入手寻找规律

在九上的语文教学中,有两个单元的议论文教学内容,无论是《敬业与乐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读书》,还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能从中找到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通过讲解课文,理解议论文三要素和四种论证方法及每种论证方法的作用等知识点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要素及结构层次,议论文就是对自己的观点、主张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进行摆事实、讲道理,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文体。在明白议论文的概念、论证方法、结构特点以后,又对课文配套的阅读篇目进行了相应的练习与解读,如:《谦卑的人有福》、《享受读书》、《理想的阶梯》、《说勤》、《尊重生命》等篇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些篇目观点明确,语言简洁,结构完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过程具体,有理有据,且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总分总形式,一目了然,极其便于模仿写作,对于初学写作议论文的初中生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参考对象。

其实,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多看多读多思多析,才能写出好文章,所谓厚积薄发。即要博览群书,博见多闻,博古通今,博闻强记,当你积累了很多议论文知识点、分析理解了若干篇议论文后,找出其中一种类型的写作方法模仿,然后按照那样的方法写作议论文,便有了写作的基础,便觉得简单易写多了。

于是,我带学生具体分析了上述几篇文章,让学生找出每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再找出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哪些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与标题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关系,然后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每一种论证方法是如何证明分论点的,最后又是如何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的。如此带学生分析理解每一篇范文。

《谦卑的人有福》的中心论点就是标题。分论点分别是:谦卑是一种姿态;谦卑是找准自己的位置;谦卑是一种睿智;谦卑是一种美。这四个分论点是对“谦卑”的理解,即回答标题关键词“谦卑”是什么。

《享受读书》的中心论点是结尾的一段话,即读书能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超脱世事纷争,使人生有所收获。让学生找分论点,又是毫不费力,它们分别是:读书可以医愚;读书可以净化心灵;读书可以提升人生境界。这三个分论点是围绕读书的作用写的,即回答标题关键词为什么。

《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在开头第一段,只有经过奋斗,才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分论点分别是: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其实,这三个分论点是围绕“奋斗”二字写的,即如何奋斗,即回答标题关键词怎么办。

然后,每篇文章都是总分总的形式,都是“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尤其文章结尾一定要对这些分论点进行总结概括,且与标题与中心论点相联系,否则就分而不聚,不能突出、强化中心论点了。

对这几篇文章连续进行分析,学生的头脑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同学们感叹:原来议论文还是蛮好写的。

当然,这绝非表明,议论文必须这么写,更非只能这么写。我想,初学者能有这样的收获已实属不易。

二、设置分论点方法可取

探寻了规律,找到了方法,接着,我鼓励学生尝试按照这样的方法写写看,结果,成绩不错。九上期中统考,我班作文单项成绩同层次均分第一。我成就感实足。

首先,给学生一个议论文题目,我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从议论文的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的其中任意一个方面设置分论点。这样写出来的议论文,更具体,也更好写。分论点之间最好是排比句的形式,即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构组成的句子。这样给读者一种整齐感,让人感觉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学生写起来也有章可循。当然也可以在一篇文章中,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方面行文。

如在题目为《静下心来》的一篇王同学的作文中,他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设置的分论点为:静下心来,方可排除干扰安心读书;静下心来,才能得到新知充实自己;静下心来,定将欣赏美景陶冶情操。这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的。

另一篇《为自己点个赞》,杨同学也是在第一段简洁地提出中心论点:为自己点个赞,树立自信的标杆。这样设置分论点:给自己点个赞,能助人走出困境;给自己点个赞,能拥有前进的动力;给自己点个赞,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次,我专门找来了好几篇有分论点的同题议论文范文让学生欣赏,找出他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研究探讨各分论点之间的概念含义及关系,既不能交叉重叠,又不能自相矛盾。它们是:

第一篇《谈坚守》中心论点:坚守是坚定的守护。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坚守是一种执著;

坚守是一种职责;

坚守是一种信念。

另一篇同题文章《谈坚守》,中心论点是:因为坚守,世界变得不同。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坚守,使平凡变得伟大;

坚守,使绝望变成希望;

坚守,使梦想变成现实。

还有一篇同题文章《谈坚守》,中心论点是:坚守,需要非凡的意志品质。从“怎么样”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人要坚守,就要坚韧不屈,不管风霜雪雨;

人要坚守,就要勇敢不惧,不怕挫折牺牲;

人要坚守,就要自信乐观,相信雨后彩虹。

这样一分析,学生头脑清晰,思路明确,觉得议论文可以这样思考,见到题目,确立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即:从标题关键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或任意一方面设置分论点。然后论证。最后概括总结。

再看,《谈骨气》是这样设置分论点的:

骨气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骨气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

骨气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这样的分论点是用名言安排设置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此美妙经典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用它们设置分论点,既富哲理又具文采,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我鼓励学生试一试。

我让学生再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叫《正视自己》,语文科代表徐同学所设置的分论点是:

正视自己是一种非凡的勇气;

正视自己能找到成功的捷径;

正视自己更需要自己的行动。

另一篇作文是《举手之爱》,周同学作文的分论点是这样设置的:

伸出双手,人间依然有爱;

伸出双手,定格最美姿态;

伸出双手,展现喜人风采。

好学生有了这样的成功,更加自信。其他同学也不示弱,争相模仿,别有创意。大家都觉得写议论文,很简单,很好写。当然设置好了分论点,为证明每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也要充分准确。论证方法也要多种多样,有了这些要素,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排比段小标题能尝试

上述专项训练后,在具体分析、认真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的情况下,同学们都认为议论文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材料新颖,论证严密,内容充实,语言精准,还是能得高分的。

在一篇议论文写作中,行文过程还可以把分论点设置为小标题,这样更醒目,层次更清楚,围绕中心论点分几个角度、几个侧面证明中心论点,能达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的效果。

还可以用排比段的形式,把分论点作为某一小段段首语。既是某一段的开头一句,又能和前后文组成排比形式。这些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形成一个统一体。显得结构整齐,条分缕析,整齐对称。具备一种音韵美。

内容美固然大于形式美,但是,内容美是建立在形式美的基础之上的。无形式的美,内容美无以寄托。一篇好文章是需要一定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表现的。故而无论是小标题还是排比段都会令读者耳目一新,愿阅其详的。

九下复习期间,在习作训练中,我提高要求,以《宽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魏同学用小标题形式,效果很好。

博大的胸怀

他人的敬爱

恩怨的良药

总之,无论排比段还是小标题,都和设置分论点一样,既有形式美,又能表达论点、论据和明确的论证过程,达到强化中心论点的目的。如此教学训练有了较好的效果,中考结束,我班语文成绩在同层次中名列前茅,作文成绩较好。

四、开头主体结尾总分总

除此之外,在文章结构上还要让学生掌握开头、主体、结尾的写法,必须是总分总的形式,使文章结构完整,分论点是在主体部分呈现的。开头引出中心论点,结尾同样要做到总结全文,再次点题,照应前文,强化中心论点。只有这样才能完美。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4篇

虽然初中历史教材一直到九年级下册才提出写历史小论文的要求,但我认为,对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的要求,可以从八年级开始。其实,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形成的调研报告便是一篇小论文。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意识:专家学者理论水平较高,可以写学术论文,我们初中生对某一事件、人物有自己的观点,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一样可以写出历史小论文来,写论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历史小论文写作时,可以展示部分上几届学生写的优秀小论文,展示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知道原来调查报告、读史体会(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对身边社会现象的评述都是小论文的形式,它可望而可即,从而在心理上驱除畏难情绪。

为指导学生写好历史小论文,我在初二第一学期专门在课堂上开设了历史小论文写作讲座,让学生知道通常的写作格式(论点、论据、论证、结论),各部分的要求,如论据(佐证材料)必须真实可信,不能以电视连续剧中故事情节作为论据,每篇小论文都要有明确的结论等。要让学生知道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应怎样搜集素材(参考书目、影像、网站)、整理素材。刚开始学写小论文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一般组织4名~6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发挥集体智慧,提高了获取相关信息的效率,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

要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关键是要选材。我常指导学生从小处切入选材,如对历史事件、人物评论的质疑中选材。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史论大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的,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和史家的主观性,给质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学习《繁荣一时的隋朝》时,学生可以对隋炀帝的功过进行评论;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争》时,对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时,就“广告可不可以夸张”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这些都是历史小论文很好的选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中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乡土资源,从一个地区的变化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如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节中,内容很大一部分讲述了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兴办实业的事,这与我们三余的历史紧密相连——三余是“张謇垦牧地,江谦耕读处”,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于是我鼓励学生因地制宜,挖掘历史小论文的写作素材。有研究小组查阅了资料,知道在历史上三余地区常受海水冲击,后张謇邀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主持兴修水闸,这些水闸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如恒兴的三门闸),有些地方虽然闸已经拆除,但在地名上仍对建闸历史给予保留(如九门闸、中三门闸等地名),有的闸则进行了改建(如遥望港闸)。学生们在经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实地考证后,写出了《三余因闸而宜居》的历史小论文,有理有据,丰富了对当地历史的了解。有学生根据通州西部地名多“灶”字(如袁灶、姜灶)现象及三余盐垦历史,查阅了资料后,写出了《通州盐业缘何衰退》的小论文。又如在学习九年级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节中,有人反对经济全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及通州家纺业与国外商家的贸易,加之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的引证,得出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的结论。

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写完以后,教师要让他们自己先审读、修改,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继续修改,努力臻于完美,修改的过程是对原先思维再整理、再深化的过程。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提供展示平台,如班级自编小报、黑板报、晨会朗读等,让学生在展示、互评中进行观点的碰撞,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的过程是将历史“读厚”和“读薄”的过程:“读”厚是为了写好小论文而通过各种形式查阅资料,大量占有素材,对历史事件、人物有个比较全面认识的过程;“读薄”则是在阅读后融进了自己的体悟,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看法,有一家之言。学生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增长了历史知识,提升了思辨能力,为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不是对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最好肯定吗?

参考文献:

[1]崔成林.历史小论文写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J].山东教育,2001(10).

[2]潘银华.指导初中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尝试

[J].文教论坛,2007(13).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5篇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构建和完善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关注史料、学科整合、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入手,将那些凝结在技术上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和学习,培养出合格的、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新人,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6篇

教学是一种互动的双方活动,只有双方都快乐地进行互动,我们的任务才能够很好的完成,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双赢。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带有感彩,哪个老师对他好,他就好好学习这个老师所教的课程,对于不喜欢的老师,也会不喜欢他们的课程。这样会产生极坏的现象,不利于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待任何学生都要和蔼可亲,平等地对待。要求学生的事情,自己要先以身表率,这样就会在无形当中给学生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并于无形当中加强了师生关系。在学生的学习中,不管是好学生还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都要平等地对待,要多理解他们,鼓励他们,努力发现他们的长处。激发他们学习上进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会更加懂得珍惜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变得对老师尊重起来,在听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记得牢固,同时智力得到开发,能力获得了提高。

二、课堂教学要运用多种手段

1.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中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讲课中情境的设置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爱好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章节内容来设置几个小故事或者小插曲,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其中,并贴近他们身边的事情,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现在的教学当中,有条件的地区要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原因在于多媒体除了具有传统的教学优势之外,还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能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当堂监测,进行巩固。并且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使用视频或者图片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将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育当中。3.激发兴趣提高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决定爱好,爱好就会产生动力。所以,在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那么他们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程。在教学工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们需要从以下入手:对于部分教学内容我们需要事例结合,将需要学习的道理寄托在事例中;课堂上,如果只说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将理论与具体的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会使理论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而且更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思维。4.适当地设置悬念。有句名言:思维源自疑问和惊奇。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有些枯燥无味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能够使学生感到兴奋和惊奇,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力。在练习及复习的时候,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能提出为什么,并能够进一步地解答出原因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诱导性的思维活动,逐步培养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能力;鼓励对他们思维进行发散和开放式的锻炼。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把握好层次性及系统性,采取由难到易、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他们的思维进行纵向的发展。尽量给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并且每节课都要留下一点时间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1.课堂氛围要轻松愉快。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习效果显著的必要条件,也是初中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能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老师,其教学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家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在课堂上学生也不会那么紧张,思维也得到了放松,这就有助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另外,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对于表现较出色的学生进行课堂表扬,并鼓励其再接再厉,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其积极参与,更能增加学生自信心。那么他们一旦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获得了信心,他们进行创新的时候,思维会既开阔又慎密,从而学习成绩不断得以提高。2.课外活动同样重要。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果比较单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会使学生从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增加同学间的友谊,加强了之间的互帮互助。教师需要根据初中思想品德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学到的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活动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时事热点、社会关注热点、社会的相关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等活动完成之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及心得。通过多次举办这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使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师是策划者,就需要考虑好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参与方式,以保证课外活动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总结

总之,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授课的时候,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用比较饱满的轻松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其中,要尤其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切记不能操之过急,需要逐步地诱导,进行积极的练习并付诸实践。要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需要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初中生有效的学习,直至取得理想的教学实效。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7篇

1.以游戏教学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较差,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将游戏教学与学生生物学习进行巧妙结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教学中,诸如体循环、肺循环、血液成分的变化等内容比较抽象,单纯地借助挂图和模型教学,学生不仅不容易理解,且学完也就忘了,为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前指导学生预习,并指导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场上画出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用蓝色粉笔画流静脉血的血管和腔,用红色粉笔画流动脉血的血管和腔)。上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地方放上红色小球或蓝色小球,让学生拿着小球沿着循环路径跑,规定学生跑到流动脉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红色小球,流静脉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蓝色小球。在一个小组的同学跑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当“裁判”,最后看哪个小组跑得又快又准确,就颁发一份奖品给他们。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体循环、肺循环等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还培养了同学之间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理念———“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而不是孤立于世界的抽象存在”的表现之一,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要基础。学生们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与之相关的信息会润物细无声般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如在学习“植物的嫁接”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你们亲自嫁接或见父母嫁接过哪些果树?如何嫁接的?”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最后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嫁接方法,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嫁接。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课堂中合理利用这些素材,会使学生觉得生物知识不是空中楼阁,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主动的观察、探究周围的生命现象,这样就可以将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教学中应注意及时排除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干扰

生活中的很多概念与生物学术语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排除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干扰,建立起正确的生物学概念。例如在学习果实概念之前,学生思想中已经有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果实”概念,这个“果实”概念与生物学中的果实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通常指不包括种子的可食部分“;果皮”也仅指外果皮。若不注意这些生活经验,就会干扰生物学中果实概念的建立。又如在学“生物的无性生殖”时,学生的生活经验认为插秧属于扦插;用出芽土豆繁殖属于出芽生殖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于比较找出异同,帮助学生及时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二、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农村中学在动植物资源的拥有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物教材(苏教版)中的很多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带,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所有的学生都乐于参与这样的活动。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植物来观察。他们带来的植物不一定都有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营养器官,有的只有三种营养器官,有的是四种器官等,这些现象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这些植物在结构上有没有共性呢?”。再借助显微镜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次体验使学生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都有六种器官,同时让学生再次体验了科学探究中成功的乐趣,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又如在“观察蚂蚁的运动器官和步伐”的实验中,有的学生还会捉来蜈蚣和其他小动物进行观察,完成了多组实验。再如在实验“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的影响”中,除了用课本中提到的植物做实验外,还表扬那些用其它植物做实验的学生,同时引导、鼓励学生去探究如含磷、含钾等的无机盐又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目前,人类的干扰已超出了生物圈的承载能力,自然界已经在不断地报复人类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知道只有在自然界许可的限度内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使生态环境逐渐走向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思考农村中习以为常的,但却是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并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1.利用黑板报宣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在每一个与生物学相关的重要的节日(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来临之际,我都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出一期相关知识的黑板报。这些节日每年的主题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针对目前全球的环境问题提出来的。通过黑板报的宣传,呼吁学生将环保意识落实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只有从点滴做起,人人做起,才能形成合力,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开展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结合教学内容,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这天,我设计了一个名为“同呼吸共奋斗”主题班会活动,这是2013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THINK.EAT.SAVE)”,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耗粮足迹和碳排放,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召开这个主题班会的目的在于呼应世界主题的同时,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学生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学习完“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这节内容后,我给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去调查。如我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近几年来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生活中哪些做法会破坏生态平衡?它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后果?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做?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去调查,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题目自拟),然后在班上交流,最后对如何保护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不能是一句空话,应该把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放在首位。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生物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8篇

就苏教版而言,每册书六单元,编者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把文章内容相近、主题相似或体裁相同的文章编入同一个单元。每篇课文担负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功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单元主题、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充分发掘教材内涵,列出语文知识点。在平时授课中,老师必须以课文为模本,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突出并强化这些语文知识点的点拨和感悟,帮助学生储备必备的语文知识,为语文阅读打下知识基础。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这两个单元时,应依据三四单元的“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主题,教者应吃透编者意图,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每一篇课文在本单元应承担的角色;同时根据本班学生语文学习实际,制定学习课文的方法,并列出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点。

二、以练习为抓手,帮助学生训练阅读思维

练习不仅仅是对课堂知识点的再现和回顾,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要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材提供的课文只不过是个样子,是个工具,学习教材目的是在于运用。在平时的练习中,除了基础知识的再现外,应该加入与当前教学内容相似、体裁相同的文章,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阅读、去思考、去解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阅读运用中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自己的知识。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主题下的《枣核》一文教完之后,我们教者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阅读与之主题一致的文章《桥梁》、《河上笛手》、《萌芽》、《大课堂》、《差距》、《疑窦》、《面向顾客》、《上与下》、《制约》其中的几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些华人的爱国情结。因此教师平时要以练习为抓手,帮助学生训练阅读思维,从而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以讲评为契机,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如果说学习课文是储备阅读知识点、精选练习是训练阅读思维,那么讲评就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学校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在城乡接壤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因此,学生的综合水平比较低,能力比较差。学生所做的课后练习相对来讲比较马虎,质量比较差,这就挫败了教师批阅作业的积极性,其实这是个大忌。对于学生课后所做的练习,我们教者切不可练而不批、练而不评,必须做到有练必改、有练必讲。讲评练习时还要要坚决杜绝讲评只报答案的现象、对答案的情况,要依据批改时学生做题错误的情况,做好批改记录,及时梳理,做出讲评的重点及能力训练点,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讲评是“讲”和“评”两方面的结合,“讲”的是学生错在哪儿,“评”的是学生为什么错,即错误的原因,并告诉学生在阅读时注意的问题。老师出练习需要花费精力,讲评练习花费的精力更大,但出练习、讲练习都是手段,目的是训练阅读思维、提升阅读能力。例如,学完《陋室铭》一文之后,我们除了设计了一些本课的练习之外,还布置了一些与本主题相关的文章的阅读,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结果发现同学们普遍做得不够好,这时我们教者要抓住讲评这一契机,横向比较,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四、以积累为工具,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大凡语文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不是天生的聪明,而是都有一个学习语文的“秘诀”,那就是积累,积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摘录。我班的学生每人一本《读书笔记摘录本》,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读一篇文章,将文章内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写出读书的疑问和阅读感悟。这样日月积累,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又能形成每天读书的习惯,积累在脑海中的词句在以后运用时可以信手拈来。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真正能做到以课本为模本,以平时的练习为重点,以老师的评讲为契机,以自己平时的积累为秘诀,那么他的语文阅读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的。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9篇

提高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重心,没有兴趣的阅读,只是浪费时间。初中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的原因,跟学生读不懂文言文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想提高他们的兴趣,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较容易读懂的文章故事让学生来读,让他们在阅读的成功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平时就着手精选课外的文言文章,向学生们推荐课外阅读《世说新语》《淮南子》《虞初新志》等课内已有所涉及的且浅显文言作品,而且平时复印课外浅显的文言资料如《父善游》《三人成虎》《寒号鸟》《贾胡买石》等让学生阅读,同时要激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之前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际上学习文言文亦是如此。抓好课文预习是初中生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预习的重点应主要放在这样几方面:首先是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不会读的字词,然后给自己不会读的字词做好注音。其次培养学生的语感,“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必须做到熟练,这是学习文言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读透了,读烂了,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才能得到培养。

三、注重积累,应用自如

所谓“积土成山”,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只有形成一定的积累之后,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将其转化为能力。积累词语,主要指积累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异字同义等字词,所以在七年级刚接触文言文时,就要要求学生自备一个积累本,把学过的这些重要的词语抄录下来,一段时间后进行整理归类,并做到“学而时习之”,以备不时之需。让学生在今后不断的运用中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有的放矢,授人以渔

以上的几步做法,都是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做铺垫,但要想取得量变到质变的效果,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尤为重要了。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传授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方法。1.加字法(组词法)。即给现有的文言字词,加上一个字,使其成为现代汉语词组,确定词义。如《马说》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且”解释为“尚且”、“况且”之意;《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的“伐”解释为“砍伐”。归结:组词后,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连起来读。2.迁移法。即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回忆学过的课文里相似的用法。《2012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导引导引》P122(一)“且父未尝语我”的“尝”,我们可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课文《伤仲永》“未尝识书具”中“尝”的解释得出应解释为“曾经”。总之,推求词义应充分利用自己已存储的信息去猜测、比较。但词义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以一定量的文言文背景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的积累为前提。为此,熟悉教材中文言文知识,打好基础至关重要。3.猜测法。其一,从字形探求词义。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的“跣”字,”看“跣”字形,左边为足字旁,右边为先,该字读音和先相似,可见它是形声字,左边为形旁,与该字的义项有关,便可推演大概,跣当是与足部有关,而它译为“脚”,看来妥当。再代回文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其二,借成语探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实词的词义。如课外文言文《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中“其人亡”的“亡”,便可借“家败人亡”的“亡”推求词义,得出“其人亡”的“亡”应为死亡。其三,从词句对举法探求词义。文言文中,词句结构整齐划一,相互对称呼应的情况甚是多见,所以可联系上下文看其意义相近或相反而推求其词义。如八年级下《岳阳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的“今人”到底指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做解?便可参考前文的对举词语“唐贤”,指唐代的贤人,有才学品德高尚的人,那么“今人”的“人”也应同理了,也指这样的人。又如文中的“朝晖夕阴”,“晖”的意思显然可从后面“阴”字推演出来。“朝”的是“早上”,那“夕”却是晚上,为一天中两个对应的时间,所以“晖”当与“阴”意相反。为“日光“”阳光之意”。其四,从句子结构探求词义。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的词义。如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中“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一句,“好”字做动词“喜欢、爱好”和形容词“美丽、美好”,该句中已有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鸟”和“鸣”,所以“好”只能是形容词,来修饰“鸟”字,可解释为“美丽”。其五,从逻辑推理探求词义。根据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关系,用已知的信息去猜测、推求未知信息,这也是不错的方法。我们以《陈涉世家》的“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一句为例,这儿的“弗胜”到底指谁没有胜利,从后文的“乃”解释为“才”来看,这样的结果来的不易,所以“弗胜”应该指陈涉他们的军队。以上的方法虽然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所得,但可能还有不够成熟之处,只希望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农村初中生文言文阅读一些指导,至少能让学生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时,有一定的兴趣。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能力有所提高,不会出现连读通一篇文言文都是困难的尴尬局面。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10篇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文学素质提升的关键在于社会实践。若想提高文学素养,扩大阅读量是十分必要的。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据调查,由于受互联网兴起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会在网络上打发时间,而非是读书。当今初中生的阅读量可以说是十分贫瘠,基本除了教科书上的课文,他们很少会主动去读一些课外书籍。文化素养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同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刻画出的像孔乙己、祥子等经典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作者通过特殊的文学方式呈现的独特的思考。另一方面,在作品之中也体现了知识与思想的双重内容,这既是文学修养的锻炼,也是知识的接受与学习的过程,还是综合文化传承的过程,对于提升文学素养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学生不仅仅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高文学素养,还同时提高了历史人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二、提升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动的阅读素析初中生文学浅养的提升和积淀牙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内克石市图里河中小学淑香邹永远比不上主动阅读的高效率。所谓兴趣即可以理解为好奇心,学生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的乐趣。具体的做法可以是挑出节课专门作为阅读课,让同学们每个人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课堂上交换阅读,或者是老师讲述世界名著的竞选片段,在关键部分故意“卖关子”,留下悬念,学生们由于好奇,课下一定会寻找相关书籍阅读,从而促使学生们主动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三、注意总结和归纳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忘了之前所读书的内容,只记得一个大概事情发展线索,而其中所运用的词汇、手法、典故等等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注意做读书笔记,归纳出读书之后的感想,书中精彩的地方精彩在哪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去表现等等,只有定期的归纳和总结,才可以真正的理解和记忆阅读中的精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书中的优秀之处记在自己的心里,才能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老师在课堂上就要经常强调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定期布置作业,督促学生们确实做了笔记,还要不定期的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其他同学分享,做到资源共享最大化。

四、有选择性的阅读

上一篇:中职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