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策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02-24 19:19:51

儿童剧策划方案

儿童剧策划方案范文第1篇

十几年后,她成了金牌编剧,而丈夫竟后来居上,成了她的顶头上司。

独闯异乡为驯夫

邱建秀是武汉市汉阳区人,1980年从江汉大学美术中专班毕业后,被分配到中铁武汉市大桥局子弟学校,教小学高年级语文。但邱建秀心里潜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报考著名美术学院,成为杰出的油画家。

那时,口区美术馆是邱建秀去得最多的地方,由此认识了刘复等一批志同道合的画友。刘复是武汉市汉口区人,刚收到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刘复去上海读书后,邱建秀一直同他鸿雁传书。刘复读大三那年,她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均受阻,内心非常绝望。这时,刘复向她表白了爱慕之意。于是,她和他在武汉和上海两地比赛着画油画,成了恋爱中最浪漫的事。

1986年初春,邱建秀与刘复结婚了。当时,刘复已为武汉市话剧院舞美设计师。当年年底,儿子东东呱呱坠地。

坐月子期间,邱建秀得知武汉市政府等部门正举办服装设计大赛,就抱着好玩的心态去参赛,结果轻松地捧回了二等奖。恰恰那时,武汉儿童艺术剧院正为新剧《神奇的种子》物色服装设计师,院长慕名找到邱建秀。1988年7月,邱建秀调进了儿童艺术剧院。

生活越来越安逸,邱建秀对丈夫却越来越不满了。刘复对她的依赖很强,挂在口头上的话除了是“随你”,就是“你想咋办就咋办”。更令她头疼的有两条:一是他连简单的家务活都不会做,也不屑做;二是他平时较腼腆,见到陌生人连话都不敢说。而在恋爱时,邱建秀眼中的刘复是个完美男人,浪漫、体贴、脚踏实地。

婚前婚后的巨大落差,让邱建秀伤感不已。为此,她一直担忧,丈夫这样,今后怎能抗击人生风雨呢?她决定,待儿子进幼儿园后,就给丈夫“断奶”。

到了1990年8月,邱建秀不顾丈夫反对,毅然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来到丈夫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进修舞美设计专业。

刘复独自拉扯着儿子,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务,被逼出了较强的自理自立能力。他一次次在电话中向邱建秀诉苦:“我既当爸又当妈,这日子过得要多累就有多累。”她暗自发笑,“你确实有了明显提高,不过距我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刘复没好气地说:“我继续努力呗,如果你认为我是朽木不可雕,那就来个女强人休夫吧。”

两年后,邱建秀拿到了本科文凭,眼界也开阔了许多。为了让丈夫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她狠下心来,打电话给刘复,“我想去广州闯荡一番,让后半辈子无怨无悔。”刘复很是不舍,却咬了咬牙,“老婆,我支持你,我会把儿子带好的。”

说来也巧,邱建秀在报上看到广州东方神草药业公司招聘高级策划师的广告,条件是28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

邱建秀知道自己不符条件,还是寄出了简历。随后,她费尽周折把电话打到那家公司老总的案头,信心十足地推销自己。半个月里,她从五十余名优秀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东方神草公司策划部经理。从此,她手拿大哥大,出入有专车,指挥着十名高级策划师,拿出一个个令人叫绝的策划方案……

“赶鸭子上架”改造另一半

邱建秀在广州做得如鱼得水,给身为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的刘复带来了不小压力。他一次次对妻子说:“我再不努力,只会被你远远地甩在后面。”

1992年12月底,刘复办妥了停薪留职手续,应聘进了深圳市万科房地产公司,担任高级景观设计师。

此后,邱建秀每到周末,就去深圳与丈夫团聚。夫妻俩在一起时,她都会扮演指挥官的角色,告诉丈夫如何适应私企的快节奏、如何与上司打交道、如何让自己的创意更适合市场需求等等。在邱建秀的鼓励下,刘复很快赢得了万科老总的信任,设计的多幅楼宇景观图案得到了一致好评。

站稳脚跟后,刘复喜欢上了这种按部就班的高薪工作,渐渐又产生了惰性,不是与新结识的朋友喝咖啡、唱歌,就是与同事打扑克、聊天。这一苗头,邱建秀看在眼里:如果丈夫只满足于做私企小职员,自己登得再高,又有什么意义?

1993年10月,邱建秀再次辞职,来到深圳,创办了一家广告策划公司。刘复质疑:“你人生地不熟的,创业哪能成功?”“我考察过了,深圳的企业很多,但缺少广告策划人才。”

万事开头难,邱建秀没有丝毫畏惧,她每天与公司业务员一起,扫楼式联系业务。渐渐地,业务量多了起来。在人手日趋紧张的前提下,邱建秀对丈夫说:“干脆你到我的手下来吧。”

可令邱建秀气恼的是,刘复进了她的公司当副总经理后,上班时不是玩网络游戏,就是戴上耳麦听音乐,似乎是个局外人。他还对妻子说:“邱总,我找不到感觉啊……谁叫你这么优秀能干呢?”

百忙中,邱建秀抽空静心思考:自己太强势了,把一块天都撑起来了,老公当然要当甩手掌柜。第二天,她把刘复请进办公室,拿出公章、近期财务报表等重要材料,“你来当董事长,我当总经理吧。”他大吃一惊,却抵挡不住妻子的美言夸赞,被“赶鸭子上架”了。

第一次召集员工开会时,一句开场白之后,刘复就没话说了,出现了冷场,紧张得额头冒汗。邱建秀赶紧救场,“董事长的扁桃体发炎了,下面我来说几句吧。”此后,每次开会前,邱建秀都要写一份发言稿,让刘复看上几遍,直至烂熟于胸。渐渐地,刘复在员工面前可以侃侃而谈,直至滔滔不绝。

“刘复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下一步得提高他的开拓市场能力。”邱建秀以总经理的身份,建议刘复围绕新楼盘集中推介、新车导购、民办学校展示这几个版块,开始系列营销活动,进一步拉升业务量。

夫妻俩每天都会碰撞出许多火花,有时还要发生争论。有时事实证明了刘复是对的,邱建秀也由衷地佩服,“你站得比我高,看得比我远。”

经过一年多努力,刘复学会了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而且凭着大量业绩,成了深圳广告策划界的一匹黑马。

1995年初,刘复和邱建秀开始策划晚会演出项目,公司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回报。当年底,夫妻俩带着十几名员工,来到武汉,投资200万元,建设“楚人狂欢岛”娱乐场。

“楚人狂欢岛”运作了一年多,刘复夫妻净赚800多万。刘复动情地说:“老婆,你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的欠缺。”

“享受”成功丈夫

1996年国庆节后,邱建秀的前同事江兆鸣找到她,说准备导演抒情儿童剧《春雨沙沙》,请她担任舞美设计师。这时,邱建秀房子、车子、存款都有了,改造老公的计划也圆满完成。她决定见好就收,重返武汉儿童艺术剧院上班。

这正中刘复下怀,“商海闯荡太累了,尤其是被你催着赶着,我早想洗脚上岸了。”不久,刘复回到武汉话剧院,继续当舞美设计师。

邱建秀给《春雨沙沙》投计舞美时,颠覆了传统模式,以青瓦屋檐为立体背景,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以俯视的角度看着故事的上演。最终,《春雨沙沙》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初选剧目,并获得全国儿童剧比赛一等奖。

之后,邱建秀凭着新颖别致的手法,相继创作出《我长大了》、《神奇的种子》、《山水谣》、《闪光的一页》等舞美作品,夺得全国舞美设计展览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化妆设计优秀奖、新人新作舞美设计奖、舞美设计学会奖等。她由此跻身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之列。

邱建秀的厚积薄发,让刘复在高兴的同时,又不安起来:作为一个舞美设计的科班生,怎么也不能败在半路出家的妻子手下呀。

他憋足了一股劲,给话剧《三峡魂》做舞美设计前,跑到三峡地区,考察别具特色的民间建筑。回武汉后,他在舞台上搭起了一些简单的建筑骨架,骨架的背后是巨幅三峡风光图,让观众赞不绝口。随后《人生一台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母亲》等话剧的舞美设计,刘复更是频频闪出灵感的火花。荣誉接踵而至,他获得了中国话剧“金狮奖”舞美设计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等重大奖项。

与事业的成功相映成趣的是,刘复又开始享受生活了。他变成了一个美食主义者,并亲自下厨做饭,做一碗面条都要调料备全、烹饪细腻,一点儿也不马虎。邱建秀母子俩开始大享口福。

2000年暑假,邱建秀应刘复要求,把双方兄弟姐妹的孩子都叫到家里,与儿子东东一起画画。这些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在她听来,就像一台精彩的话剧。她用一周时间就写出《柠檬黄的味道》的初稿,还原了中学生生活的原生态场景。

刘复看完剧本,拍案叫绝,然后朗诵起了台词:“柠檬黄的味道你可曾品尝到?有点酸甜,有点苦涩,让你一直回味在心中忘不了。柠檬黄的色调你可曾感觉到?有点清新,有点炫丽,如同青春光彩在朝阳下闪耀……”

在丈夫鼓励下,邱建秀又相继创作了《温柔的黑色》、《红与白》、《古丢丢》等十几部话剧作品,由此踏上专业编剧之路。

2003年,刘复出任武汉话剧院院长。他的领导才能很快发挥出来,把原来租出去的排练场、制作间等全部收回,重新装修,使剧团的排练、制作等程序正常进行,让每一个演员都看到希望……邱建秀心服口服,她终于从丈夫身上读出了男子汉的气概。

2005年,武汉话剧院、武汉儿童艺术剧院合并到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刘复被任命为院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久,武汉市第一职教中心打算与剧院合作一台青春剧,刘复便推荐了《柠檬黄的味道》。

9月,《柠檬黄的味道》首演成功,获得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一等奖及全部单项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等。2008年,《古丢丢》首次搬上舞台后,同样一炮打响!

到了2010年6月,这两部成本不到100万元的话剧作品,已获得上千万纯利润,奠定了邱建秀“金牌编剧”的地位。更令邱建秀欣慰的是,刘复不仅是深受众人拥戴的好院长,还成了一个顾家的男人。

儿童剧策划方案范文第2篇

古诗词的五月充满令人艳羡的美,在海淀,这个有着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全国著名高等院校的上风上水之地,5月便成了人们等待的节日。“科博会”上众多科技企业、品牌各领,文化节不甘落后,群星闪耀、音韵悠扬,届时,一系列丰富多彩、主题突出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竞相登台,这道奉献给全区群众的文化盛宴使得5月26日至6月23日这近一个月的时间成为名副其实的“饕餮之月”。

自2004年举办首届“海淀文化节”至今,不觉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景不同”,文化节年年出新意,届届谋创新。2007年更是意义非凡,作为2008奥运会的决战之年,本届文化节的设计方案也紧紧围绕着“新北京、新奥运”、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海淀战略构想,力求为推动奥运环境建设、为促进和谐海淀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紧扣时代主旋律

本届海淀文化节的主题是“展示人文奥运新风采,建设魅力和谐新海淀”,将以“弘扬海淀精神,建设文化强区”为宗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街乡联动,面向群众,彰显特色”的办节原则,在各个社会层面全面开花。

据海淀区文化委主任刘明星介绍,本届文化节从开幕式晚会的设计到各板块活动的安排,都紧密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建首善”的要求。开幕式以首都大学生优秀获奖节目为主,穿插自创的表现海淀文化的舞台艺术作品(大型舞蹈、歌伴舞等),以及特邀嘉宾、体育明星友情演出,同时安排有海淀区十大奥运志愿者形象大使串场,组成一台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大型文艺晚会。

总体活动方案划分成开幕式、《金色旋律・和谐之光》、《红色激情・青春之歌》、《蓝色畅想・奥运之梦》、闭幕式,共五个组成部分,40多个项目,200多场活动(包括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分别侧重体现三个主题。

第一篇章分为缤纷舞台、和谐家园、艺术长廊、海淀讲坛四个部分,22个活动项目,通过武警文工团、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团体演出、海淀书画摄影展、“中关村创新谱”书法展等高雅的艺术展览、院士讲坛、文物鉴赏系列讲座等各类文化艺术讲座以及街乡广泛开展的五月的鲜花、夏日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节活动等,体现和谐海淀、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定位。

第二篇章分为动漫时空、创意先锋、青春飞扬、炫歌嘹亮四个部分,14个活动项目,通过动漫艺术节系列活动、校园实验话剧、大学校园专场演出、青年歌手大奖赛等系列文化活动,着重体现以青春为主题定位的这一海淀文化的突出特点,特别是融入万人涂鸦墙、cosplay(costume play意为角色扮演)等时尚元素,使文化节更加突出青春活泼的特点。

第三篇章分为跨越彩虹、光影视界、童心逐梦、音韵悠扬四个部分,7个活动项目,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奔向2008”书画大赛、“奥运节拍”露天音乐会等一系列与奥运有关的主题活动,突出表现迎奥运这一主题定位。

推动文化创新

除开幕式、闭幕式场馆作为文化节主会场外,全区各街道、乡镇都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活动,在重点街道乡镇设文化节分会场4个(羊坊店、学院路、中关村、紫竹院),各街道承办文化节重点活动项目,让更广大的老百姓受惠。在各个板块中,都穿插安排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节闭幕式也将突出群众联欢的场面,采用广场文艺演出形式,结合奥林匹克文化节的启动,突出奥运主题,突出群众联欢的场面,组织一场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主题广场文化活动,为奥运环境营造热烈喜庆的欢乐气氛。

文化节部分演出场次将设立免费赠票点(选择几场有代表性的专场演出,每场演出拿出一定数量的票,提前通过媒体向社会,在规定时间内,向社会免费赠送,市民凭证领取,进一步扩大文化节的受众面)。预计全区基层群众性的文化节活动将超过200场,参与文化节活动的群众超过30万人次。

本届海淀文化节通过“迎奥运・爱海淀”外国留学生才艺大比拼、杰利・尤斯曼摄影作品展、韩国美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等具有浓厚国际文化特色的活动,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体现海淀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体现“海纳百川”的海淀精神;通过举办DV大赛、校园原创实验话剧、原创动漫作品展(动漫节项目)、文化创意产业论坛(动漫节项目)等活动,鼓励、扶持和推动海淀创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注重节俭办节

海淀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届文化节从节俭办节的原则出发,力求少花钱多办事,整合区域资源,用较少的钱去调动较多的社会资源,为企业搭建公共服务的平台,为海淀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今年继续加强和区域统筹共建单位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合作,举办文艺演出、动漫节等活动;通过馆际联办的形式,由海淀博物馆、海淀文化馆和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联合举办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使歌华集团(承办“想象的时空――杰利・尤斯曼摄影作品展”、“奥运节拍”露天音乐会)、清华紫光集团(协办“绿色奥运”环保论坛)、爱家美术馆(协办“中关村之光”油画展)等一批企业参与到海淀文化节的大家庭中来,共同为海淀区的文化建设服务。

本届海淀文化节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文化发展新路,营造政府、企业、社会多赢的局面。总体策划方案通过借助外脑,向多家策划公司征集方案,从若干方案中择优,政府购买服务,使海淀文化节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更加成熟,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性谈判、多边合作、定向委托、招商等多种方式,使得海淀文化节运作方式更加灵活、机动。“舞燃情”国标舞大赛通过招商,吸引了莱斯罗曼服装公司的赞助;在海淀剧院、小剧场都安排了一系列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的商业演出活动,如北京儿艺演出的儿童剧《安徒生》等。初步估计本届文化节市场运作方面的项目将达30%左右。

儿童剧策划方案范文第3篇

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美丽的滇池湖畔――春城昆明举行。本届论坛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共同主办,云南艺术学院承办。全国百余所各级各类艺术院校及英国、韩国、日本、泰国、瑞典多所大学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院(校)长及优秀教师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围绕“研讨传统艺术学科改革发展之路和新兴学科创新建设之路,明晰艺术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定位,从而更好地建设、完善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艺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通过论坛主报告、分论坛研讨和优秀论文结集出版等多种形式,以业内专家为主体,全国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的院(校)长及优秀教师共同参与,探讨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

10月29日上午,本届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出席本届论坛开幕式的有文化部原副部长艾青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刘承萱,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瑞才,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教育处处长刘玉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等。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斌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主持了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上,艾青春作了题为《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促进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说,“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共同发起、全国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积极响应的‘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活动,每次召开都能给业界带来可喜的成果,已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活动。”对“论坛”给予了高度肯定。

刘承萱在开幕式上作了精彩发言,他认为,本论坛得到广大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参与,体现了大家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彰显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肯定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时代背景下,召开本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万丽君作为教育部的代表,在论坛开幕式上提出,2011年初,国家把艺术学提升为门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怎样来提高教育质量,怎样来培养有创新力的人才,是最关键的。艺术专业类最根本的核心任务,就是怎样围绕提高质量做文章。无论是在理论的建设上,还是在实践中,希望我们的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能够在理论上给我们提供支撑,能够在扎扎实实的整个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一些很好的范例。

本届论坛较之以往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召开的特殊时代背景,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和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两件大事,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当前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为艺术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亟待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开拓思路,应对挑战。

在论坛的主报告中,仲呈祥以“讲真话、诉真情、求真理”的学术态度,向我们阐释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呼应。他说:“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说到底,就是为现实社会营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令每一国民身处其中,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心灵滋润、灵魂提升、精神提高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环境塑人,氛围养人。所以,我要反复强调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质提高,靠艺术把人的心境养高,高素质高境界的人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美术评论家曹意强,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艺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评估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周星立足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的独特背景,分析了当前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具有实践价值和前瞻性的解决措施。

曹意强指出,学科建立需要明确学科目标与体系,理论与方法论,以及相应的评估标准。艺术学科是艺术创作、艺术史论研究、艺术创作研究的三套马车并驾齐驱。需要建立创作类、史论研究类和演唱类三种类型的学位。对艺术门类独立后的学科规划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建议。

周星强调了在新的起点上艺术学大众化和质量生存的矛盾开始突显,艺术教育与现代构建问题。并深入分析了艺术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特色、学术制订的独特性原则、艺术家制度与学术如何融合和区别对待等重要问题。理清了艺术教育新发展的一些难题。让我们更加坚信,艺术不变,艺术认知多变,艺术精神永存。

本届论坛下设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影视戏剧、艺术理论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在分论坛的演讲和讨论,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有深度,真正实现了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碰撞。以下就分论坛的精彩发言做简要记述――

学科建设――新形势下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加强艺术学科建设 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郭淑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顺应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升格为艺术学科门类,为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当下我最关注的是艺术学升为门类后如何练好内功,更好地建设艺术学科,认真冷静研究艺术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艺术学科建设体系、提升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化发展。

当前艺术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1.艺术学科设置由单一走向多元综合;2.艺术专业招生由小规模走向大扩张;3.艺术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艺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1.制定艺术学科专业设置标准;2.完善艺术学科体系;3.建立艺术学科成果评价体系;4.建设高素质、德艺双馨的艺术学科领军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艺术学科建设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一是加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引导;二是加强艺术学科定位,特色发展的引导;三是加强包容开放,提升艺术学科国际化水平的引导。

理性思考 尊重个性 培育自信(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校长 孙伟) 如今,文化艺术教育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在这么好的机遇中,有三点应该重视。一,如何保持理性;二,如何尊重个性;三,培育我们的自信。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政策条件下、经济条件下、制度条件下、市场条件下、人力条件下等等,我们都面临着最现实的东西。面对现实保持理性,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好。艺术院校应该借助艺术的无限感召力以及有限的自由度,去开始培养我们有价值的自信。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艺术院校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观察和判断现实,以文化的教育手段营造尊重个性的环境,培育个性的机制,以个性激发自信,弘扬朴实的人文价值,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使艺术院校、院团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复兴,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完善办学自 促进艺术学科快速发展(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雷光耀) 从学院办学来讲,人才定位要准确,课程设置要合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这些恰恰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在整个高校管理中,高校办学的自,尤其是地方院校在办学自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以后,我们应制定相应的学科和课程标准。让艺术院校能够在科学的有艺术教育规律的学科课程标准指导下办学。

艺术专业低水平的重复设置、教学模式同质化、学术欠规范、优质艺术专业教师缺乏、学生差错率不高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遍、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得益于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我们都寄希望于艺术教育工作会议能对艺术学科在具体的方面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让艺术学升为门类以后,能够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状况,能够快速发展。

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建构学科特色(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叶松荣)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特色建设的核心在于凝练方向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于依托现有资源,学科建设的动力在于提升科研实力,学科建设的活力在于加强学术交流。作为地方院校,凝练方向特色的主要措施是避其锋芒,走特色之路。什么叫特色之路?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的原则建构为自己的特色方向。我们的特色方向一共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强调地域特色;第二,西方音乐强调中国特色;第三,音乐教育研究强调师范特色;第四,舞蹈教育研究强调闽台和师范特色。

特色专业――大学的静脉(沈阳师范大学司徒安国际雕塑学院院长 司徒安) 一所大学和学院属于动脉主体专业系统,这个系统的形成是通过长期以来社会需要而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教育机构不仅有动脉主体的学科体系,还要发展静脉特色专业,才能够吐旧纳新,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在21世纪面对飞速发展变迁的中国各行各业,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对接国际平台和跟上迅速发展的中国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这是摆在每位校长面前的一道题目。我们从实践中得到的答案,总结和完善现存的主体动脉体系,利用战略目光锁定机遇,发展大学的静脉特色专业,增加特色专业学科来维持大学的活力。

设计教育的发展重在“大学精神”的思考(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许平) 对于今天的中国设计教育而言,问题不在于是作为国民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实业教育,而在于如何以一种“大学的精神”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主动思考、批判思考、独立思考以及战略思考的自觉性与坚持性。不是满足于大学发展的政绩,而是审视大学精神的内核;不是唯有教育决策层的思考,而是每个执行者的思考;不是只有专业、技能的思考,而是反映在价值观与方向取舍中的思考;是超越“设计思维”“管理思维”的战略思维。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正确认识与科学规划的基础为前提,对于今天的艺术学发展而言,学科系统的完整与学术品质的合理构建会成为一个突出矛盾。没有这样一种制约、良性促进的关系为前提,教育规模的盲目发展不仅对于未来、即使对于过程中的今天也是危险的。

人才培养――艺术教育长足发展的关键环节

人才培养是体现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念的过程(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 籍之伟) 我们培养人才的标准是要适应国家文化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从影视方面来说,起码有五个方面的人才,一是开拓新领域的创新人才,是在现代观念上的开拓;二是懂得现在传媒专门技术的人员;三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四是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人才;五是适应我们文化普及的基层文化人才,包括我们影视普及的人才。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人才必须有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做的东西不能是没有魂的东西,这点其实在电影方面还是比较突出的。

面对艺术教育新动向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吉林艺术学院院长 冯伯阳)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规模达到一个空前发展阶段,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新的经营教育模式。教育规模扩大是不可回避的。但是怎么样符合艺术教育规律?我们来探讨如何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去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神教育,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来探讨怎样实现这样的变革。不可否认,在我国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与现代大学建立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期以来,西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对我们的艺术教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天,面对艺术教育始料未及的扩张,和我们国家提出的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就是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集中力量提升艺术类人才的综合能力(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廷信) 综合能力是我们近年来不断强调的能力。长期以来,由于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壁垒、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壁垒以及艺术类学生在选拔环节上的单一性,造成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多集中于传统技法本身。进一步讲,除了少数院校外,绝大多数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传统技法。这种状况与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距离甚远。因此,我们的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与综合能力的不足有很大关联。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品格优秀、基础扎实、素养完善、能力强劲四大方面,旨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品格方面,我们强调学生的善良与诚信;在基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素养方面,我们强调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与介入,在上述三方面的基础上把目标集中在学生的能力的加强上。我们认为,学生有了善良与诚信的品格,有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对于社会的充分认知与介入意识,就会为自己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最重要的本质是让人内心宁静(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 郭富民) 艺术教育的个性及地域性不是缺点,假如在多年以后,中国人或者外国人,最起码对中国云南的印象不是张艺谋以《云南印象》那个印象的话,可能我们整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也就更进一步了,不再停留在艺术的本质。我理解,艺术最重要的本质是让人内心宁静,而不是让人躁动,喧嚣的东西会和艺术目标完全相反,让每个人的内心像湖水一样宁静、安详,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教育不仅重技术 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原院长 陈汗青) 现在的形势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了。基本上要求各种能力,要了解行情、各种分工、各种知识、学科工作要求、职业素质要求,应该说对这方面的要求,迫使我们的实训的环节不仅要注意到教技术,还要教怎么做人、怎么样为人、怎么做情感。通过这些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要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使我们配合实践教学。

交叉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应具备技术和艺术的综合思维(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主任 梁国伟) 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一定宽度、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教养,并且具有多种能力及发展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才能。能够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从而在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创新。交叉类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应具备技术和艺术的综合思维,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之后,教师和学生运用数字媒体进行教与学,使得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数字媒体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是培养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的新思路。由于数字媒体本身是多种媒体复合而成的,所以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比其他的专业更难把握,如何把握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平衡点,以及如何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是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培养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在确定课程模块的前提下,仍需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内容涉及数字媒体发展的前沿信息,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凌继尧)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推出了大量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如文化产业规划、会展策划方案、各种旅游规划(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预案、文化软实力研究、企业文化、品牌策划等。艺术院校应该努力争取承担这些项目,并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这些项目。这些项目都涉及到文案的写作。承担并完成这些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艺术院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相应地,培养文案写作能力成为艺术院校教育的新课题。

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人文学科的学生要学习一些社会科学的知识。第二,掌握相应规划和项目编制的技术规范。第三,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

应用型艺术人才应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院长 雍敦全)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要解决“用”的问题,解决“用什么”和“怎么用”,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加重实践教学比例,但又要防止走极端,防止实践过量的现象出现。既凸显艺术本科院校的特点,又与一般的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拉开距离。尊重学生意愿,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任课教师和修读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可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速度、方式和方法。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进度,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缩短修业年限或者选修第二专业;允许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中国期待更多优秀的儿童剧作品(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 牛耕夫) 中国的少年儿童有3.8亿,儿童市场、儿童群落对于我们的未来是生生不息的,但是目前在儿童剧创作上少有好作品。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创作,地方院校对国情、对一线的民情更了解,一定能够创作更多好的作品。儿童剧很有魅力,我建议成年人去感受一下儿童剧,它是非常纯洁的,走进它,你会只关注孩子,只关注你的童年和寻找自己的童年,一切烦恼都没了,你不会想你平常的烦恼,你不会想某一个课题解答不出来,你不会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么复杂,就在欢声笑语中度过那一个半小时。

拓宽视野――艺术教育迎接时展的必然选择

重新强调技术的重要性是艺术教育价值重现的核心内容 (中国戏曲学院戏剧研究所所长 傅谨) 一百多年来西方艺术的价值观之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是因为中国的有些知识分子并没有真正地把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看成是同样一种文化,而是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好的,把中国文化看成是充满问题的。这种价值观如果不打破,如果不重新建立一种健康的价值观,我们的艺术教育充满危险,我们就会仍然持续陷入这个局面。

在整个艺术教育领域里,我们一直有一个理论上的偏见,就是一直强调的是思想创造性,相对来说我们对技术的重要性重视得远远不够。重新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重新强调技术的最基础的重要性是我们整个艺术教育面临的价值重现的核心内容。刚才说的艺术传统价值跟技术一样,那么多年我们都在讲创造,甚至包括我们对于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果评价也会经过要创作性作品。

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文化传承,如果不提倡这样的功能我们的教育就要断档,我们的文明脉络就要断档。如果今天的人没有自己的创作就会对不起这个时代,可是如果我们今天的人不把前辈留下的经典传下去我们将对不起这个民族,对不起历史。可惜的是我们的整个艺术教育对继承的重要性强调得非常不够。艺术院校的本质就是继承。要充分认识弘扬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要充分认识技术的价值,以及深刻认识到艺术传统的价值。

法律保障及法律限度是艺术主体获得自由的前提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张策华) 法治环境中的艺术自由是有一定的法律限度的,如果它一旦不受任何限制,那么艺术主体最终也就失去了自由。从主体角度来说,一个理性的艺术主体应该免于被专横地强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主体的外部行为不受任何约束。事实上,艺术自由一方面强烈地要求摆脱各种束缚,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法律层面的限制,而法律上的限度则说明艺术主体自由表达艺术所立足的界线。因此,艺术自由的法律限度即是法律施加于主体的若干限制。

艺术与科学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 葛朗) 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就是摒弃把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做法,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钱学森认为,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知识创新、改革和完善创新性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教育对人才都有新的要求。旧的教育模式当中培养人才的弊病一定要按照艺术和科学融合的趋势去改革。

数字技术将为艺术教育和人才需求带来巨大变化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彭吉象) 数字技术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特别是对我们电影电视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会给我们艺术教育和人才需求带来巨大变化。相信21世纪一定会诞生第九艺术,第九艺术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但是它的特性我知道,它的第一个特性一定是观众要参与创作,观众不光是看,今后会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我们可以自己编片子。我相信新的第九艺术一定在现在的电影、电视、电脑艺术,包括DV,包括动漫,甚至包括游戏软件,包括虚拟技术、数字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上会诞生第九艺术,而且第九艺术应该是综合全面的艺术,把它们结晶融合到一块,而且它应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所以在电视方面我相信也会有无穷的空间。

立足高校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 郁正民)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理念,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站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唤醒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引导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参与兴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仅满足于目前的发展现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时空对接。我们应该细致地、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做到有计划、有侧重、有措施、有指导、有落实。发挥教育的本质,立足于高校,把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视野放得更广更深更远,让这个凝聚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精神财富,真正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而在感染渗透广大群众的过程中,达到弘扬传统、创造文明、发展文化的目的。

新一代艺术家应该享受到接受艺术教育所带来的多重机会(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 章华) 时代总是在迅速地变化着,艺术的媒介和环境、艺术的市场和赞助人等都已经与过去大相径庭。我们的艺术学院不可能继续“独善其身”,以不变应万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是艺术教育的症结所在,哪些是当今艺术界的主要关注点,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新一代的艺术家们――真正振作起来,更好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并留下自己的痕迹。

如果我们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固执地坚持一种标准,单一的评分制度,狭隘的成功的定义,我们的教育不但有可能限制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并将负面地制约社会多元化地健康发展。而且从广义上来说,艺术教育的成效本身就应该是多重性的。新一代的艺术家应该享受到接受艺术教育所能够带来的多重机会,并为富有各种可能性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教育国际化是未来高等艺术教育的新亮点(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赵炳翔)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功能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海师范大学一向重视国际化教育,认清形势和自身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艺术教育国际化策略,从学生的角度讲,未来前景是:开展各种类型的国际交流和留学生交换项目;为学生量身定做国际交流的项目;从招生简章开始宣传,让学生早做心理准备,选择正确目标。

10月30日下午,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代柳梅在闭幕式上代表主办方作了论坛总结发言,并就《艺术教育》杂志的未来发展广泛征求参会专家及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论坛向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承办方――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颁发了论坛承办杯。与会专家表示,解决老问题、面对新形势、着眼看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希望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在艺术学科门类独立的历史机遇下,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希望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能继续为艺术教育界人士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儿童剧策划方案范文第4篇

天水地处西安、兰州两大城市的中间点,是古丝绸之路通衢重镇和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上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这样描写对天水的感受:“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一见之下,果不其然,这颗大西北的“绿宝石”山青水秀,分外妖娆,实乃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无怪乎,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采风团”正是奔着“中华文明起源地”而来。上海的艺术家们已经投身于“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的工程之中,然而“纸上谈兵”终有局限,如今踏上真正的“开天辟地”故土,深入羲皇故里,寻访先人遗迹,无疑会激发创作灵感。

可不,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艺术家们在深扎中把握中华魂脉,在跨界中追求艺术融合,所到之处,大开眼界,魂系梦牵,神思飞扬,画家们用线条创作出美妙画作,作曲家用五线谱谱写出动人乐曲,诗人用绝律吟出怀古言志之诗作……可谓创作丰收,硕果初现。

羲皇文化熏染下的思考

此次采风的重头戏是深入了解羲皇文化。

上古时期有许多神话人物,在历史遗留的大量典籍中,伏羲被列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点燃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薪火。可以说,伏羲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创始人,是渔牧农业生产的先行者,是中华民族起源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先驱和社会制度的奠基者。采风团在天水各处,都可触摸到这位人文始祖的遗迹。

采风团先是来到卦台山。卦台山又名伏羲画卦台,是传说中伏羲创画八卦、分姓氏、制嫁娶、充包厨、教民畋渔的古遗址。三阳川南北两山及周围群峰环列,渭河呈“S”形在境内由西向东流过,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图。而其山形,俨如八卦,或为“卦台山”其名由来。据史载,隋代在这里建寺,宋代建堡,金代修庙宇。而祭祀伏羲的历史最早可追至汉代,一路下来,绵延不止。如今,“卦台山祭祀”成为海内外华夏赤子寻根祭祖的重要载体。采风团一行躬逢其盛,全程参与了庄重的祭祀典礼。整个祭祀活动按照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瞻仰圣像等民间传统礼仪有序进行,深切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伏羲的敬仰之情。

这是民间祭祀。

而更为隆重的是公祭,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极为罕见,几乎是万人空巷,万众翘首。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公祭伏羲大典”于2017年6月22日9时50分在天水伏羲庙前的广场上隆重举行,国家领导人也出席了仪式。该公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7届,影响日益扩大,尤其是海外华人纷至沓来,寻根问祖,显示了超强的民族凝聚力。

上海文艺家采风团一行作为嘉宾,来到了公祭现场,上海市文联敬献的花篮,也赫然出现在被一一读出的“重要名单”里。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采风团团长尤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和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还被延请至大典的贵宾席,代表采风团全体成员,近距离感受了公祭大典的肃穆和庄严。公祭共分“肃立奏乐、击鼓鸣钟、恭读祭文、鞠躬敬祭、乐舞告祭、谒庙祭祖”六项仪程。雅乐声中,手举凤引、龙旗、幡杖、宝盖的仪仗队列队上场拉开了乐舞告祭的序幕,紧接着舞蹈队员手捧供品和着圣乐上场,衬托出追缅圣贤、虔诚供奉的浓烈氛围……这样的场景,艺术家们有点陌生,但浸染其中,无疑受到了感染。

采风团成员、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编导马涛在公祭后参观伏羲庙时,一直思考着神话与现实、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他在伏羲庙展馆的墙上看到14幅关于伏羲的绘画,涵盖了14项发明:教渔猎、定嫁娶、制历法等;而他统一当时的部落,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其实,仪式和这些画都在提醒我,当时的伏羲就是一名有勇有谋、有担当的男人。”于是他想到,创世神话舞剧的主角虽然是神话人物,但如何赋予其人性关怀,才是打通“神性与人性”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先祖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勇于抗争,战天斗地,无论是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还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都洋溢着抗争精神,而不像西方神话中,火种是盗来的,诺亚方舟是神赐的。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自己的烙印,中国人的神话中有如此多战天斗地的抗争故事,恰恰反映出中国人不怕输更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这是今人的精神资源。这些认识,要不是今次采风,很难催生。一旦催生,必然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将所思所想融入作品之中。

对于“神性与人性”的思考,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一路上也没有停歇过。对于她来说,来到女娲的故乡,尤感亲切。木偶剧《创世》创作今年上半年正式启动,该剧以女娲补天的故事为创作背景,讲述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自然不断遭到破坏,水神因在不周山大败于火神,怒撞不周山导致天际泄洪,女娲为防止生灵涂炭,向金木水火四神求取四色神石,最终牺牲自己化作祥石成功补天。“木偶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舞台样式特别适合演绎神话故事,木偶的假定性和特殊性能更好地赋予神话故事的展示空间和舞台震撼力,相信两者的结合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艺术火花。”何筱琼颇有信心地说。通过此次采风,她更加坚定了“人性”层面的思考:以女娲补天之壮举,引发人们对自身、对当下社会与自然的追问。这样的追问,何止于少年儿童,而是“老少通吃”的。

目移神驰过程中的激发

天水不但是中国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也是人类始祖最早生活的重要地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就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五营乡邵店村,它是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的文化遗址,遗址面积约275万平方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采风团一行走进大地湾博物馆,细细体味先人的原始生活。在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绘画、最早的宫殿式建筑等,图片与文物勾勒出华夏文明的起源,先人的智慧激起一阵阵惊叹声。

上海市美协理事丁筱芳在一个6000年前的彩陶跟前凝神止步,他发现彩陶上的纹饰非常漂亮,甚至具有某种“现代感”,他情不自禁地说,在神话故事连环画创作中,把握“细节”非常重要,作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连环画工程中的主创人员,他奉献了第一批成果中的《嫦娥奔月》。于今想来,似乎稍存遗憾:“若能早一点来采风就好了,呈现会更好。”他说,以前人们对嫦娥的印象多停留在月饼盒上的图案,身着清朝仕女服饰,还披着丝巾。但创世神话的时代怎么可能有这些服饰?看了这些文物,我们和先祖离得更近了,彩陶样饰、骨针上的图案等等,都是对久远过去的注解,这些细节,为还原嫦娥和其他神话人物的形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度,这样的创新才能令人信服。他感受到这次采风对创世神话的美术创作非常有启发。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项目合作编剧许静波也在现场发出感慨:人们习惯用上下五千年来描述中华文明,而在这里,8000年前的人类文明鲜活可见。这份悠久,对于创世神话的剧本创作一定会有帮助。中国神话的记载非常有限,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片段,如何把它们接续起来,肯定需要“还原细节”的努力,大地湾遗址为这种还原提供了扎实的材料。传说与历史既遥远又贴近,在伏羲女娲的故土,在仰韶文化的原址,思考“厘清中国神话”的宏大命题,遐想如何用细节还原神话,激发创世神话的创作灵感,想想都令人激动。

然后采风团来到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它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为后世研究我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果说,大地湾遗址更多激发的是怀古之情,那么造访麦积山石窟,可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情怀。简直是鬼斧神工啊,在悬崖叠嶂间,居然出现了如此大规模依山而建的石窟,那1600多年的佛像,至今屹立在石窟中,散发着艺术之光。采风团一行在陡窄的沿梯上攀爬着,时而驻足,尽情观赏栩栩如生的古代塑像,感叹先人当年如何怀着信仰,在绝壁上攀援,在洞窟里塑像,那是怎样动人的景观啊!信仰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委实太值得咀嚼了。

上海美协副主席陈琪已经迫不及待拿出了画板,在山脚下,凝望麦积山,画笔飞舞,一幅亦实亦虚的画作顿然呈现于团员们的眼前,众人忙不迭地点赞。一旁的中国画院画师丁筱芳也悄悄地画起了速写,并很快形成水准高超的作品,令人大开眼界。

沉吟中的九零后作曲家龚天鹏也情不自禁将灵感倾泻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但见一个个小蝌蚪跳跃其上,龚天鹏将它们深情地哼唱出来,味道果然醇厚。

而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文艺评论家汪涌豪更是诗兴大发,一首《越三十年再上麦积山有感》立刻呈现在“天水情・文艺情”的微信群里――

玄高杖西秦,隐居麦积山。

百人崇义训,问道究百般。

长安有昙弘,同业频往还。

洛阳来法生,殚精自闭关。

魏晋乱频起,西国道阻长。

天竺佛罕识,戴顾自取将。

后又多百工,纷沓费思量。

土木衣娣绣,法相自安详。

由来褒衣宽,博带束兼裳。

隐然犍陀罗,秀骨出青苍。

感彼精诚意,列窟壮高冈。

脱屐弃象马,遗迹自丰昂。

汪教授一路上忙得不亦乐乎,一入景点便目移神驰,拍照,写作,俄顷,一首首五言或七言的排律诗配着合宜的摄影作品,便在微信群里发酵,获赞无数。

读者们看了汪教授以上这组照片,可能很想知道,是谁在做有心人,抓取了如此丰富的表情和姿态,做成了这个“组合照”呢?这个有心人,就是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作为艺术家,他本来是可以沉浸于创作之中的,然而他自告奋勇地担当起了“随军记者”。要说大忙人,他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任何场合,最忙的总是他。团员们无不对他心生感激:在这个读图时代,要不是他的眼疾手快和匠心独运,多少有意义的画面将遗憾错失?因为有了他,每天在群里欣赏精美照片,成为大伙不容错过的每日点心。

入晚,采风团一行观看了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优秀剧目展演之《一画开天》,流光溢彩的多媒体效果,戏剧、舞蹈、音乐、杂技的交相融合,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与伏羲和女娲在一起,与绽开的花朵、流萤飞鸟、流水青草、L雷火魔在一起,共同感受创世时的辉煌、灾难肆虐时的毁灭、星河璀璨中八卦运行时的和谐宁静……对于远古时代的美好想象,由此变得鲜活灵动。

在享受这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几位作曲家也看到了该剧可以提升的空间,显示出他们对艺术的精湛见解。看完演出的当晚,陆培、张旭儒、尹明五三位作曲家在咖啡馆畅谈至深夜,通过剖析舞台剧的得失,聊到了如何最佳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方法和途径。著名作曲家陆培已创作中华神话交响曲《山海经》,如今的他又有了一个想法,在未来创世神话的音乐中放入视觉元素:音画结合、音舞结合,“古老的故事得用现代的方式演绎,更能吸引当下的观众”。另一位著名作曲家张旭儒以“家乡人”的身份,对该剧如何提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话里话外,聚焦的不仅是某个具体剧目,而是对高品位艺术创作的理念阐释。

噫嘻!采风采风,采的是八面来风,采的是无限精彩。目移神驰过程中,艺术家们用脚步、用眼睛、用心灵,感受神话之乡的种种神韵,沉思艺术创作的种种路径,他们思考、辩论、碰撞、启迪……不放过任何一个唤起灵感或感悟的细节,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

跨界交流互动中的融合

上海市文联组织这次创作采风,乃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组织推进“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工程的要求,引领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挖掘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交流创作体会,形成创作成果。采风团由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带队,参加采风的艺术家年龄跨度从40后到90后,均是“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项目主创人员或项目负责人,集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方面的艺术家,同时还有书法、摄影、评论等领域的艺术家和专家。由于团员们来自各个领域,因此提供了不同的思考向度,彼此碰撞,相互启发,一路上欢声笑语,创意不断。

“跨界”最浅表的收获,就是直接受益于本业外高手的指点。比如采风团在参观“中华同根,水墨情缘――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的时候,团里的画家和书法家便成了“导赏讲解员”,上海书协秘书长潘善助一时间轻松俘获80与90后的迷弟迷妹们,迅疾将他们发展成书法粉丝。

而作曲家们对舞台剧音乐部分的精到分析,也让其他行业的团员们大长知识。至于“冷门剧种”木偶剧的专业种种,更是鲜为人知,很多人只知道牵线的那种,而何筱琼团长介绍起来就非常专业,她说,中国木偶戏一共分为四类:皮影、提线、布袋、杖头,每个类型各有奇妙,她还介绍了真人与木偶同现的表演,对演员的要求极高,能唱、能跳、能说、能演――十个指头上的功夫可是真功夫啊……

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初步了解,有助于反哺自己的专业。由表及里,如果能够更深入地彼此了解,无疑会触动艺术哲思,促成跨界融合。90后的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龚天鹏某晚看了书画家当场逸兴遄飞地挥毫后,顿时灵感迸发,突破了一个创作瓶颈。

龚天鹏在群里真诚地留言:“感谢今晚的书画前辈们。我这一周虽然显得开心,其实一直心事重重,因为我正在创作的一部人文主题合唱作品,一直没有满意的结果。但今晚目睹的交流过程一下子推进了我,让我找到了灵感。终于找到了!现在终于可以带着幸福感安睡了……”

书画和音乐,表面看,不具备技艺层面的融通,写字画画怎么就疏通音乐瓶颈了呢?匪夷所思。然而艺术创作正是在这种貌似“匪夷所思”中,突然间打通了经脉,让人醍醐灌顶。“跨界”之谓,绝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其背后深入的机理,只有具备艺术思维的高手才能领悟。

有跨界收获的何止是一个龚天鹏?一路上与小龚同座的上海美协副主席张培成,不但艺术门类彼此跨界,年龄上更是跨度甚大:一个是40后画家,一个是90后作曲家,然而一路畅谈,不但毫无隔阂,而且十分投契。聊起创作,小龚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甚满意,期待下一个作品能更好。张老师感慨地说,小龚如此年轻,却能用艺术家特有的情怀和高尚的精神来衡量自己的作品,十分可贵,与他交流后,仿佛觉得自己的脑海中也浮现出一幅一直以来想画却没画的作品,让自己产生了创作冲动。

呵呵,这音乐家是如何催发美术家的?个中三昧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但肯定隐藏着某种美学原理。

对于跨界融合,团员们的感悟不少。此行中,开了三次研讨交流会,两次在天水,一次在兰州。座谈中,除了有关专家阐释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外,艺术家们最一致的聚焦便是如何将跨界融合的理念到创世神话的创作思维中。他们感叹,天水之行的采风活动太重要了,不但让我们走进了神话之源的故土,浸染于神话的氛围,而且激活了创作灵感,收获巨大,希望这样的采风多多益善。

欣慰的是,此番天水之行有了另一收获:“上海市文艺家天水创作基地”成立并挂牌了,这将成为一条联系两地文艺家的纽带,会有更多的上海文艺家踏上神奇的羲皇故土。在今后的文艺创作中,通过相互协作,互促互进,一定能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采风之行,气象万千。本刊记者天天与艺术家同行,一路聆听,一路受教。在聆听与受教之外,不由觉得,何妨请团员们写下简洁的文字,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们的收获和感悟,登载在文联会刊上,或对其他的艺术家有所启迪。

于是,便有了如下团员们的“采风感想”――

与中华文明始祖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尤存(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结束采风之旅回到上海,才发现原来我们与中华文明始祖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拂去创世神话谜面的漂浮物,展现在采风团眼前的谜底是如此的清晰明了,如此的温情脉脉,如阔别的朋友,重逢的知音。

伏羲,女娲,炎帝。旧里,故居,桑梓。从西安向西,行走在古老文明的龙脉之上,倾听着怦然跳动的心声,一如归乡的赤子,让黄土见证肤色,用乡音辨识龙种。当神话的烟雾渐渐散去,神重新还原成人。生于斯,长于斯,普济于斯,造化于斯。世危,则救世,民艰苦,则造福,种百谷以养民,尝百草以治病,造百工以安居。M腔的情,不竭的爱。这哪里是神?又何只是仙?是俺爹俺娘!是列祖列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又何不拜为神,立为仙?!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绘神州之锦绣,谱圣贤之华章,传千古之流殇。

于是,我们来了!

同行艺术家的生动感受激励我不断进取

周志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有幸参加“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天水采风行”很有感触,颇有收获,简述有三。

一是拜仰炎帝陵,参加伏羲祭典,瞻仰娲皇宫,参观大地湾遗址等采风活动,增强神话传说中“中华魂”和“中国精神”在心中的地位,奋斗、创新的精神在今天更要大力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尤显重要,不能缺少。

二是出土实物与遗址改写了五千年为八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自己头脑中的记忆。

三是为返沪后筹备“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书画篆刻展”跨界融合打下基础。同行艺术家的生动感受也激励我们不断思考与进取,天水从全国征集数千件伏羲庙楹联和数十篇优秀祭文也为展览内容作了充实与丰富。天水的优秀作品也可考虑作部分特邀参展。总之,不虚此行,衷心感谢尤书记带队作了精心安排又得到天水领导和同行们热情接待的采风活动。

情感的滋养 精神的升华

汪涌豪(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作为先民的认识史,以一种原始的统摄力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习俗、信念和制度的来源。近代以来,更被梁启超等人用作启迪民智的工具,他们将神话中那些感激人心的传说故事引入历史与文学领域,用来张扬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活力、创造意志和想象力。所以不仅极大地增进了后人对上古文化遗产和先民集体无意识的了解,慎终追远,还进而激发了人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如果说,以前这种认同感与自豪感更多得之于书本,经由此次采风,它们被一一具象化了,似经由心肉的印证,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鲜活而生动地确立了起来。所以,现在我不仅将它看作是神圣空间中创造出来的魉倒适拢更认同它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和这个民族最深刻的情感诉求,包括对自身命运及宇宙秩序的根本认知。我以为,当我们尝试着将历史认知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作重新审视,是可以从神龙话中看到一个民族的原始信仰与行为方式的成因的,进而,看到这个民族文化精神最隐秘的印记。

在这六天里,自己始终为祖先崇高的德性与过人的智慧所感动,用句套话,确乎心潮澎湃,诗兴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当我吟出“上古有华胥,雷泽诞羲皇。教民能渔猎,结绳记微茫。驯养成家畜,导训明伦防。陶埙娱性情,琴瑟和八荒。尤感性纯厚,牧民极有方。大庭欣归附,卷须敛猖狂。再颂大智慧,俯仰决固常。一画开天地,万古始有光。嵯峨三阳川,渭水何汤汤。三皇允称首,百世尤为纲”这样的诗句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专题评论中能时时温习这种情感,为上海中华创世纪神话工程的顺利推进多作贡献。

自己不被打动,忽悠大众的,都是“伪艺术”

陆培(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教研室主任):这次随“上海文联艺术家天水行采风团”活动,使我有了不少感触。在天水观看那宏大的伏羲祭奠仪式时,我一直在想,我们的祭奠是为了什么?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是否都是发自内心对我们悠久、辉煌文化的虔诚崇敬、由衷热爱?我们是否真的从内心对祖先所创造的一切都要真诚地接过来、传承下去吗?在祭奠我们的祖先时,我们是否真正准备好了一颗真诚而虔诚的心呢?

在参观麦积山石窟的古老艺术中,我们看到先人为了他们的理想、梦想、信仰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奇迹。他们以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创造出来这一切――而这一切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才是真正艺术的力量啊。

由此想到我们要创造的艺术――我们要用以表达对伟大祖先所创造的一切崇敬的艺术――我们是真诚的吗?我们是为了对伟大祖先所创造的伟大传统与文化、文明,而竭诚努力去创作了吗?

艺术家在观察客观世界时,对宏观世界、特别是对微观世界是异于常人地敏锐的,他们常常能发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常常是从常人不注意的角度来发现事物的真谛。而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先打动自己――从这一点来看,艺术家的创作首先是为自己而创作的。你对一个事物、一个事件、一种实践有了自己的看法,然后这种看法点燃了你内心的艺术之火,你被激动了。你有了激情,你有话要说,然后你又有足够的能力(技术、技巧)去把这种感情有效表达出来、传达出去,这就是好的艺术作品。

这里的前提是,你首先是被打动了的(第一)客体,然后你有话要说,而且到了不说不行的地步;再然后你作为一个艺术家,你使用了你的特定的艺术专长,把你的思考转化为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你的艺术手段,把你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传递给受众(次客体),这时候你的感动、你的激情就会向受众辐射出去而感动他们。

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有史以来的一切优秀作品无不是如此。如果不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就不会有好作品,我们就会呼唤大师而不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白打工”,就是神马都不是的“浮云”,而得不到受众的“艺术”只不过是“伪艺术”。从这一点来说,一切不经过真正思考,自己不被打动,不从自己内心的爱出发,敷衍了事,忽悠大众的,都是“伪艺术”。

这就是我通过这次采风,通过与同行的艺术家深入交谈,参观了我们伟大祖先留下的传统、伟大艺术遗产后,得出的结论。

在创作中,首先要真诚,抓好形象

尹明五(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有幸参加文联组织的本次采风活动受益匪浅。首先,身临其境地在中华文化发源地实地采风,让我深深感悟前人的智慧及处处蕴涵、折射出的灿烂文明,无数艺术经典之作到底体现着什么?我认为概括就是“虔诚”“纯粹”。 另外,与跨界的艺术大家、高手们一路相伴、相互交流,更多领悟和激发对艺术升华的原动力。因此,在创作中,首先要真诚,抓好形象,以个性化手段将其融入清晰的层次性结构脉络中,努力做到主题清楚、形象鲜明,形成结构完整的作品,最终达到创作者所预期之目的,让人们引起艺术之共鸣。

采风中,点点滴滴的拾遗需要艺术家们用心灵的底线去缝合

张旭儒(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副主任):参加上海市文联“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倍感荣幸。一路下来,感动还是聚焦在采风同行的这群人里,过程中每个人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发现着,从只言片语的交谈和简短的发言中,流露出对远古的推判,以及对当下的叩问和对未来的思考。是的,丁和老师拍摄的老农肖像是最有张力的发现,那些饱经沧桑、憨厚朴实的面目中所透露出的坚韧与倔强,应该是伏羲精神的遗存吧。千百年来,由一代代这样坚守的“老农”构建了华夏民族的脊梁。民风说,“没啥大不了的,饿了就吃馍,一个不够,就再来一个。”

采风中,点点滴滴的拾遗需要艺术家们用心灵的底线去缝合。努力吧,艺术家们,为这份稀缺的族群资源做出一份答卷,还给人民!

一车的小大人和老小孩,各自身怀绝技却不怀鬼胎

龚天鹏(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早在临行前看到行程我就兴奋不已,充满了期待。然而又有些许担忧,因为以往我特别期待的活动多半会令我失望。而这次却比我期待的还要精彩、幸福万倍。

一来,这是我长年留学在大洋彼岸对黄土地的泪涕式思念。当大巴穿越在自己国家的山脉、当脚下踩在自己国家的泥土、甚至当看到自己国家的演艺同胞奉献出虽有待提高但包含民间真性情的作品时,都浓缩到我那个从儿时就埋下的家国情怀。

二来,文联这次组织的罕见的跨界交流,使我终于从十几年目睹的世界文艺固步自封的痛苦中看到了曙光。我们当下的文艺界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拥有更多的资源,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跳不出自己那些早已玩烂了的游戏规则,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太在乎自己的那个小世界,却错把尊重他人当成放弃自我。因此,艺术家之间的那种淳朴、那种坦诚、那种不怕说错话的真性情,早已被这个充满套路的世界给抹杀了。

而这一次,一车的小大人和老小孩,各自身怀绝技却不怀鬼胎,各自个性锋芒却修养高深。连各路的导游们都从起先的完成任务开场白到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人文追求,因为他们平时碰不到这样一伙人的。以后若还有这样的采风,我会不惜一切再举手报名的。感谢文联和各位艺术家的爱护与支持。

先祖的思想传承在感召着我们,我会把这一切化作激情和动力

朱新昌(上海美协理事):这次《创世纪神话美术创作工程》,我创作完成了《义娲创世》和《绝地天通》两本作品,此次采风团把已出版的整套连环画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天水市政府。

天水是伏羲诞生地,我原先是准备自费去体验生活和收集素材的,没想到文联组织了采风团,尤书记亲自带队去天水。仅从这一点来说我是赚了,而且还赚大了,因为这是一支跨界的采风团。采风的同时,我们还能相互间进行横向的交流学习。跨界采风团里有年长我的前辈,也有年轻于我的后生,我既能学习到前辈们丰富的创作经验,又能感受到年青人全新的观念及蓬勃的朝气,真可谓受益颇丰。

团里音舞组的编导老师告知我说,他们很认真地看过这套连环画,并且参考了连环画里的动作来进行编舞创作,我听了真是既感动,又惭愧,早知连环画的影响有那么大,当初真应该更加倍努力去创作,少留遗憾和不足。

此次采风时间不长,但活动安排得很丰富,我对参加天水当地的民间和官方组织的两次祭祀伏羲大典活动印象尤为深刻。尽管祭祀在某些地方还不是尽善尽美,有待改进,但当地民众对祭祀大典参与的热情,以及对伏羲的那种爱戴和敬畏,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 。他们有着作为伏羲故里一员的强烈自豪感,他们以继承伏羲精神为荣的那种责任和激情,也是我在现场能深切感受和感染到的。

天水之行,溯史通今,先祖的思想传承在感召着我们,我会把这一切化作激情和动力,投入到创世纪神话故事创作中去。

云门舞集跨界融合的启示

潘善助(上海市书协秘书长):编舞的马涛先生说,他特别推崇台湾的林怀民先生,特别欣赏林怀民先生领导的云门舞集的舞蹈作品。因为,云门舞集以书法为表现题材,开舞蹈表演之先河并且大获成功。我虽非舞蹈界中人,但对林怀民与云门舞集还是略有所知。我从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书法月刊《书法教育》杂志中读到一篇介绍云门舞集的文章,文章不是讲云门舞集演员如何跳舞,而是谈云门舞集的演员们怎样集体学书法。演员们拜中国文化大学书法家王纬中教授为师,坚持习练书法,乐此不疲。正是因为演员们有了对中国书法的实践与体认,他们在舞蹈表演中的一招一式才能暗合法精神,身体语言才能与书法语言相得益彰。

于是,我想这就是云门舞集的跨界融合所结出的艺术硕果。那么,为什么云门舞集能跨界融合,能排出关于书法的舞蹈作品?实因云门舞集的灵魂人物林怀民先生交游广泛,知识结构多元。林先生不是书法家,但与书法家交往颇多。再加上他大学本科读的是台湾政治大学的新闻专业,硕士念的是美国大学的艺术硕士。新闻与艺术的结合,造就了林先生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若他从大学到研究生一直学着舞蹈专业,若他不与书法家交往,那么,云门舞集和云门舞集书法题材的舞蹈作品也许就不会诞生。

此次上海文联组织中华创世神话采风团赴甘肃天水采风,即是跨界组合。团员们来自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评论等不同艺术门类,通过交流,大家学到了与纯粹本行业艺术家在一起所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通过亲历天水伏羲公祭宏阔的场面,观看大型舞蹈剧《一画开天》,深化了对完成或完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活动的认识,丰富了创作手法和创作路径。对于书协而言,中华创世神话主题书法活动的策划方案正在逐步明晰。因此,不虚天水之行。

有精神追求、艺术高度和个人情怀,是出好作品的前提

张培成(上海美协副主席):艺术家就应该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作为美术工作者,对视觉艺术比较了解。听了其他艺术家对音乐和舞蹈艺术的交流,觉得跨界融合进行艺术创作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创世神话”连环画创作之初,大家对神话人物的服饰、形象等颇为纠结。听了大家的交流,觉得在连环画主题创作中,艺术为首位,要发挥想象力,注重细节的刻画和神话故事的趣味性。这次采风很有意义,在和其他艺术门类专家们的交流中,真切感受艺术是相通的。有精神追求,有艺术高度,有个人情怀,是出好作品的前提。

天水之行,满满感动,更需要行动

沈伟民(上海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秦国故里,无可争辩地确立了天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次上海文联“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采风团的天水之行,可以说是一次寻根溯源之旅。寻中华人文之根基,溯中华文脉之源头。伏羲一画开天混沌始判、女娲练五色石以补天,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有幸亲临有“陇上江南”美誉的天水境内实地感受,内心自然有了不一般的撼动,周身自然升腾起不一样的气象。仰望人文始祖之故里星空,中华子孙自强不息之精神绵延不断。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家。回归的是中华民族厚重之精神家园,浸润的是中华民族博大之精神情怀。“创世工程”,每一位创作实践者该会被真正感动。由此,对海上开展这项创作工程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感悟。作为“创世工程”的一员,倍感豪迈!

天水之行,同样被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于这片悠悠八千年土地上的天水文化人所感动。《麦积圣歌》《一画开天》《水洛城》《大秦文公》等近年来先后创作推出的舞台作品,力图艺术化地展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华脊梁之坚韧顽强,体现着天水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和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积极践行。这同样激励着以团结凝聚服务协调为宗旨的文联所属各协会,需发挥各自优势,聚焦重点剧目,尊重艺术规律,主动有所作为,务实做好“创世工程”推进工作。

天水之行,也被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文艺评论等跨界组合而成的采风团所感动。短短几天相伴左右,相互帮衬。行进途中思想激荡,火花四溅。老中青三代为了“创世”而来,为了精准呈现发乎内心、充满情怀的“创世”作品而聚。同样,为了友谊,为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不忘初心走到一起……

天水之行,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更需要行动。为了“创世”,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源,面向未来,我们每一个“创世”者,将步步留痕,继续前行!

融合的好坏,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杜(中福会儿艺编剧):往天水,返上海。纵横三千里,穿梭八千年。炎帝陵前探祖宗,卦台山上寻文明,麦积石窟品东方微笑,伏羲大典观浩荡阵仗。几句当代白话,难抒上古情怀。遗憾家中有事,未能全程参与,不过即使短短几日,依然收获颇丰。画家陈琪老师总是能找到一个最好的角度进行快速写生;画家丁筱芳老师总是能捕捉到普通人的各种神态;摄影家丁和老师总是会发现独特的视角,看似一张普通的照片,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层次分明细节清晰;年轻的作曲家天鹏手里永远拿着一个黑本本,时刻记录着一闪而过的音符。可惜错过了潘老师关于书法的解析和座谈会上各位老师慷慨陈词的发言,只能看着照片过过眼瘾。

这一切看似都在戏剧之外,但同样能带来创作的灵感。艺术家们良好的艺术感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时刻保持一种勤奋的创作态度,这些都对我有所启发。其实,戏剧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尤其是儿童剧,从文本到舞台呈现的整个过程,就是美术、音乐、舞蹈、摄影、灯光、服装设计、化妆造型等艺术门类的一次融合。融合的好坏,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创作也是相通的,是相融的。我正在创作的儿童剧是《大禹治水》,大禹的主要事迹并不发生在甘肃天水,和炎帝、伏羲、女娲也没有太多的关联,但这些中华初民们的身上,都有一种民族的魂魄,都有一种气质一种精神是相通的、相融的,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一样有所获,有所得。感谢文联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的跨行跨界大融合,期待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更多这样的碰撞和融合,相信也会出更多的好作品。

极卑微而倔强,方恣意而超脱

许静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项目合作编剧):此次采风,我第一次的心灵悸动是在卦台山民祭伏羲的时候,丁和老师为一位草帽老人拍摄肖像特写。因为丁老师仔细看向那个老人,我才发觉在现场这样的老人比比皆是。他们穿着蓝色工作布裤子、上衣或同面料中山装式样,或是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头戴原色草帽,鼻梁山架着变色太阳眼镜,而脚上的布鞋往往沾满泥土。我竟第一次因为人家鞋上的泥巴而有垂泪的欲望!

他们不像我们,乘坐大巴来到卦台山顶大_阶的下面,而是一步一步用双脚丈量而上。他们不像我们,多多少少,有泪无泪,我们都只是过客,而他们却在此扎根了数千年。他们可能和伏羲耕作过同一块畋亩,和女娲在同一条河流中汲水,看雷雨将至,和先民一样想过今夜屋顶是否安密;看川中有鱼,与列祖同样思考该如何以网罟捕之。

在他们的语境中,伏羲和女娲当然有神性,可更加重要的是有人性。现在想,多少年都错怪那个觉得“皇帝该用金锄头下地”的老农了,这是一个寓言,帝王亦是人,神亦是人。

其实就我自己来说,我不愿依旧把创世神话写成神佛漫天、法力无边的奇幻大作,而是他们在被“层累”(顾颉刚语)成神话之前,作为人的故事。

那些先民们,当他们没有法力所凭借的时候,是怎样地卑微而倔强,方能点燃薪火,将一个又一个故事炼成传奇,将传奇吟唱成神话!

其实采风团亦是如此,老农们有自己的信仰、守护与祈求。而我们亦有我们自己的根,那就是所从事的艺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西欧可以落实为他们的私宅,而在东方则指向了我们的心斋。艺术是一种意义自洽的存在,兴起兴尽,皆从本心。老艺术家们对年轻小辈多所提携爱护,拳拳之意,胜于言表。

在采风过程之中,我看到了艺术间的融汇,更看到各位艺术家谨守的心斋,在那里总有一扇不允许任何人推开的蓬门,便是我们视艺术为“艺术”的底线。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会议上,还是在一行的相互探讨中,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底线没有因为时局、商业而逐步后推,反而坚挺,甚至更高。

艺术家自当用艺术家的语言交谈,风能进,雨能进,非我辈不能进。我辈不在艺术高低,而在一颗心纯粹与否。而神话是人类想象的翅膀,但必然根植在大地之上,才不会沦为坊间段子的。以对泥土的亲近,以对艺术的真诚,我们才能在文明与人本的异化中把握住自己的道。

这道,是伏羲之道?是,也不是,当是人心之道。

追颂先贤,融通古今

丁和(上海摄协副主席):天水行是上海文艺界的一次集结和取经。虽然摄影艺术主要以当下为创作对象,但祖先的思想传承时至今日都能够感召我们。这一股洪荒开天之力、创世突破的民族精神,期待在每一个艺术家心中被唤起,传承不断、激情永续!

采风,让我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韩丹妮(木偶剧《创世》编剧):今年年初以来,我一直在写木偶剧《创世之女娲补天》的剧本。关于创世神话,心中一直存有几个问题:为什么创世神话中的人物总是人面兽身?那些伟大的英雄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他们除了创世的伟大功绩,会不会也有人所共有的困惑与缺憾?现在,这些问题不敢说有了绝对正确的答案,但至少我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第一,是创世神话中图腾的强烈象征意义。炎帝是人身牛首,牛就是象征着农业的图腾。女娲和伏羲的蛇身,相传是龙图腾的前身,而龙最早的形态其实是娃娃鱼,不难联想这是古人对于孕育生命的崇拜。一旦事物的象征意义出现了,诗意也就出现了,而在剧本创作中,常常缺少的正是诗意的表达。

第二,创世是我们的民族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这是某次座谈会上,一位天水的民俗专家所做出的结论,我深以为然。卦台山上,望着古老的渭河自东向西弯成一道“S”形,椭圆的三阳川盆地被一分为二,一个天然的太极图就在眼前,我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伏羲就是在这里参透了河图洛书,画出了八卦,总结出了这世间变化的规律。文明,是创世先祖们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第三,神性之中更多的是人性。这次非常荣幸地参观了麦积山的千佛洞,洞中巨大的释迦牟尼造像令人印象深刻。那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回到宫中与儿子相见的情景:年幼的儿子面对多年不见的父亲,不能上前亲近,只能忍着泪,与一般信徒一样双手合十行礼;而释迦牟尼的双眼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时而垂目瞥向幼子,时而坚忍地望向亟待普渡的芸芸众生。在光线的一明一灭中,佛祖的人性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给我了我极大的启发,《创世》剧本中,也是要将创世之神女娲当做人来写,写出女娲作为母亲的两难与抉择,方能打动人。

另外,采风团不同艺术领域的老师、前辈和同龄人,他们的专业学识和创作热情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画家陈琪老师每到一处都提着画板,灵感来时支起画板便开始创作,每一幅都令人惊叹;书法家潘老师走进一间书法展厅,对着墙上挂着的全部作品一幅幅讲来,如数家珍;作曲家龚天鹏的随身本是一本巨大的五线谱本,里面记满了他的灵感,无时无刻不在创作,令我这个同为九零后的同龄人甚为惭愧。

上一篇:演出公司策划案范文 下一篇:公益演出策划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