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7:47:57

国情教育论文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进行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起,到公元15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中国人民培植的优秀文明传统,从古至今,一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到社会主义阶段,这些优秀传统被继承和加以弘扬,与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应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二、进行五千年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出路何在?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许多求进步的先进思想人物,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都没有成功。“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真正救国救民的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身上。历史已经证明,唯一的出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三座大山,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过去搞革命是依靠了党的领导,现在搞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西方的多党制领导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进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找到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当珍惜这一正确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全国(除台湾外)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我们要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因为在我们这个底子雹人口多、生产不发达的国家,如果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资本主义,将会产生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受穷。在生产不发达不富裕的国家”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家都有饭吃,都能生活得好。

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要同学生讲清讲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和前途的无限光明。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一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我国已建立了比较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他们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是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仍然落后。经济不发达,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要广大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以便将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从思想上要明确认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国情教育,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光荣使命,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学习国家教委颁发制定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和政治纲要》,认真钻研历史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运用。国情教育必须寓于历史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历史教材,以便得出结论,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国情教育中,教师在讲授时,要充满感情,表现出主观上的爱和憎,赞美和批判等鲜明的阶级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感染学生。

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情认识国情。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国情、分析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分析国情的基本原则,是正确认识国情的前提。进行国情教育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对历史国情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去教育学生认清国情发展的真正规律,预见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才能使国情教育对客观世界及事物的发展以正确地反映。

以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国情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就能使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无比正确的。

三、运用比较方法进行国情教育。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求同存异,或者求异存同,从而探寻正确的道路和适宜的措施。国情教育要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这样才能认识中国现实社会所处的阶段,才能看清中国的历史进步,发展趋势和前景。国情教育只有将它放到同一历史时期内,进行不同国度的横向比较,才能找出国情中的长短差距,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各种问题的答案,才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起。

四、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在历史教学中,在讲国情中的积极有利因素方面,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讲国情中消极不利因素方面,要深刻分析产生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学生心理能够产生出一种民族的紧迫感和忧患感,归纳到一点,通过认识国情,增强青少年一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

五、从实际出发,进行国情教育。国情教育必须从教育的对象学生出发,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与现实存在的一些不够正确的认识问题。

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国情。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进行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思想上我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经常读书阅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最新教育教学动态,加强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不断强化我作为教师的德育主体示范教育的角色意识。因为我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如;我每天都是提前上班,从不迟到,与同志和睦相处,尊敬领导,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生病了不光带他看病还帮学生垫付医药费,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决不敷衍了事等。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自觉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着德育观。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爱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公民有依法维护国家的统一的义务”时,给学生讲述在“中美撞机事件中牺牲的我优秀飞行员王伟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悟了王伟的拳拳爱国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教学目的。

其次、要求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加之受各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往往缺乏远大的志向,为此,在教学中我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如;在讲述初三政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中国历史知识,并把新旧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深深地体味到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

再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优秀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我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已经被青少年所淡忘了。作为政治教师我有义务也有责任,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让青少年继承民族传统,增强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我用“冠生园月饼事件”和“同仁堂的百年金字招牌不倒”进行对比,突出了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现在社会中的诚信缺失已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大问题,诚信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树立诚信意识非常必要。

第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方式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如,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实用主义严重,在学习心理存在某些障碍,校园存在着欺凌弱小,打架,抄作业,考试作弊,不尊敬父母,上网吧,吸烟,离家出走,公共场所不讲文明,哥们义气,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导致青少年的行为出现严重偏差。在针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光靠惩罚和训斥是达不到效果的,反而会招致其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为此我通过社会调查、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抓住时机,创设融洽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经验表明,高尚的感情、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经验同样适用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既要向未成年人讲道理,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既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又要让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对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升华知、巩固知、发展知。如;在学习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我们的环境”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校园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分析成因时往往又和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在调查报告中,不少同学都提到了改变随手丢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护我们的环境。又如;在学习初二政治“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针对学生中存在厌学思想、不良学习习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受教育是个人的私事,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观点对吗?在其嘴八舌的热烈讨论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纷纷表示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为国家,为民族、为个人都应端正学习态度,扭转厌学思想。

第四、创新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利用漫画、小品表演、音乐、诗歌、讲故事、重大事实新闻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能力,培养高尚道德品质。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其有深刻的体验,以达到情理交融,因为,有些观念必须借助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如;在初一思想政治讲述第五课“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中,把握“要有正确的方向”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时,我适时讲述了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第一次把我国自己的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振奋了人心、弘扬了民族精神这一重大事件,从中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第五、利用多种渠道,延伸课堂,加强德育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效用,我除利用课堂教学深抓德育工作不放松以外,还利用辅导、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次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如;我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时事资料,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大事,从小树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我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学科德育观的研究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德育专题研究,我撰写的德育论文《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获市德育论文三等奖。*年我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中学政治优质课大赛获三等奖,20*年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政治优质课竞赛获贰等奖;我所教的政治课在中考中取得教理想的成绩;我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学校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年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评选中获贰等奖,20*年参加省中学思想政治论文评选,我撰写论文《新时期关于思想政治课教法的探索》获市叁等奖,20*年我撰写的论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在淮北市第一届教育论文评选中获叁等奖。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进行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思想上我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经常读书阅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最新教育教学动态,加强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不断强化我作为教师的德育主体示范教育的角色意识。因为我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如;我每天都是提前上班,从不迟到,与同志和睦相处,尊敬领导,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生病了不光带他看病还帮学生垫付医药费,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决不敷衍了事等。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自觉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着德育观。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爱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公民有依法维护国家的统一的义务”时,给学生讲述在“中美撞机事件中牺牲的我优秀飞行员王伟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悟了王伟的拳拳爱国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教学目的。

其次、要求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加之受各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往往缺乏远大的志向,为此,在教学中我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如;在讲述初三政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中国历史知识,并把新旧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深深地体味到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

再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优秀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我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已经被青少年所淡忘了。作为政治教师我有义务也有责任,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让青少年继承民族传统,增强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我用“冠生园月饼事件”和“同仁堂的百年金字招牌不倒”进行对比,突出了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现在社会中的诚信缺失已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大问题,诚信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树立诚信意识非常必要。

第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方式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如,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实用主义严重,在学习心理存在某些障碍,校园存在着欺凌弱小,打架,抄作业,考试作弊,不尊敬父母,上网吧,吸烟,离家出走,公共场所不讲文明,哥们义气,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导致青少年的行为出现严重偏差。在针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光靠惩罚和训斥是达不到效果的,反而会招致其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为此我通过社会调查、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抓住时机,创设融洽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经验表明,高尚的感情、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经验同样适用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既要向未成年人讲道理,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既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又要让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对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升华知、巩固知、发展知。如;在学习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我们的环境”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校园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分析成因时往往又和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在调查报告中,不少同学都提到了改变随手丢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护我们的环境。又如;在学习初二政治“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针对学生中存在厌学思想、不良学习习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受教育是个人的私事,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观点对吗?在其嘴八舌的热烈讨论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纷纷表示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为国家,为民族、为个人都应端正学习态度,扭转厌学思想。

第四、创新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利用漫画、小品表演、音乐、诗歌、讲故事、重大事实新闻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能力,培养高尚道德品质。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其有深刻的体验,以达到情理交融,因为,有些观念必须借助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如;在初一思想政治讲述第五课“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中,把握“要有正确的方向”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时,我适时讲述了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第一次把我国自己的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振奋了人心、弘扬了民族精神这一重大事件,从中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第五、利用多种渠道,延伸课堂,加强德育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效用,我除利用课堂教学深抓德育工作不放松以外,还利用辅导、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次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如;我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时事资料,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大事,从小树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我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学科德育观的研究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德育专题研究,我撰写的德育论文《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获市德育论文三等奖。2000年我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中学政治优质课大赛获三等奖,2001年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政治优质课竞赛获贰等奖;我所教的政治课在中考中取得教理想的成绩;我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学校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2000年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评选中获贰等奖,2002年参加省中学思想政治论文评选,我撰写论文《新时期关于思想政治课教法的探索》获市叁等奖,2003年我撰写的论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在淮北市第一届教育论文评选中获叁等奖。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制定“德育实施方案”,明确德育任务

为了使德育教育规模化、制度化、条理化,形成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德育网络,学校建立了德育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黄墩镇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实施方案》,它包括德育目的任务原则方法和途径以及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思想教育和共青团工作;班主任工作;德育管理等内容。这一方案的制定,为我校实施德育教育起了导向作用,有利于确立德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架起了桥梁。

二、健全机构,组建队伍

健全机构,组建队伍,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我校的做法是:校长任德育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室设立“两处”“三组”,“两处”即政教处、教务处;政教处抓好校内外德育部署及师生的考评等。教务处主要抓教师的备批改讲等教学工作。这样校长室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研,向管理要效益,向教研要质量,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双丰收,德、智、体、美皆发展。“三组”即年级组、德育教研组、德育实施组。年级组内设立德育教研组,统一组织,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德育实施组组织开展活动,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举行法制教育报告会,参观烈士陵园等,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开辟新渠道,创立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新途径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利用这条主渠道努力提高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校长亲自深入课堂观课、议课,深入教研组参与并指导备课,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渗透德育教育的好经验。几年来,我们总结出了“榜样激励法”、“正面引导法”、“情感投入法”、“比较启发法”、“预言哲理法”“数字比较法”等十几种德育渗透的方法,收到了以德激育,以德健体,以德育人的良好效果,在德育科研课题论文评选中,我校有十多位教师的德育教育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有的在部级报刊上发表。

通过德育教研,我校也总结出了德育工作的六条经验:制定明确目标;采取具体措施;突出学科渗透;广辟教育阵地;重视正面引导;强化情感投入。

四、加强师德建设,发挥班主任的导向作用

青少年的性格、行为有可塑性大,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应当好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求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我校十分重视师德教育、师德建设,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师德要求,学习区教委规定的“教师十不准”,并举行师德演讲比赛等,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示范,热爱学生,廉洁从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班主任则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建筑师,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建立了班主任每月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新路子,寻找优化班级的新方法。近几年来,我校又积极推行了班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争做时代小主人”、“争创校园新星”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完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创优意识,激发了学生“比、学、赶、帮、超”的热情。

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新颖别致的德育模式,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生机盎然,班级工作愈来愈深入,愈来愈扎实,学校工作也正朝着集体化、系列化、教育化、知识化、全面化、科学化等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抓校园文化建设

要想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就必须有一个典雅优美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纪校风,严格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学生既受到约束,又受到感染;清新隽永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磨砺了学生意志,也培养了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与此同时,我校还开展了以德育美活动,对学校进行了美化绿化,初步形成了一个艺术化、园林化、科学化融为一体的花园式学校。校园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四时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真正做到:每一块墙壁会说话,每一捧热土能育人。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地理教学生活结合

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们的地理课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在地理课堂中要经常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和时事热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并用地理的原理来解释这些事件,让学生知道地理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和态度。

一、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走向生活实践

现在的学习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学生毕业以后,已经把许多学过的知识还给了老师,更不要说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应用。许多中学生毕业在出门旅行时不知道如何查地图,手里拿着某城市的旅游地图却不能辨别东西南北。只有联系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生活的感受去思考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并能够利用地理知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感情、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为此,作为学生就要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通过气候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去思考我们这里的工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安排工农业生产。学习工业污染及工业布局时,应该结合本地工业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可让学生到实地考察,写出论文。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地理事物具体,生动,为学生所熟悉,具亲切感,这样不仅能学到课本里没有的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中国农业”一章中,当讲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老师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学们倍感亲切。我们本县茶叶生产闻名,学生对茶叶最为熟悉。在学完课本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气候对茶叶有何影响?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就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作总结:茶叶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它的生长地需要一定的水、热等条件,也是受到气候影响的,好像苹果、梨等温带水果只适宜生长在北方那样,茶叶只适宜长在海拔稍高地区。这样经常地把农村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如,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有教师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地理知识,判断这次地震在哪个地震带上,是由哪两个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学生根据已学的板块知识很容易就回答出前面的问题。这次地震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由亚欧版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学生找到答案后,再让学生查看地图,看看汶川在板块交界处吗?学生查看地图后,知道震中四川汶川离板块交界处还有一定的距离,然后再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为什么震中到了汶川呢?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开始对汶川地震的成因热烈的讨论起来。这样,学生真的是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次地震的原因。同时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方法。

三、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而地理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地把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多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与归宿之一。经常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知识学习地理,将学习的地理知识用于生活,把地理学习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利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向学生转播今日的地理新闻,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当前的中外大事,并利用地理所学进行科学解释。如2005年8、9月份的“麦莎、卡特里娜、丽塔”台风,10月份的南亚地震、渤海季风救援行动,12月份的威海、烟台大雪,中国的第二十二次南极考察系列报道,2006年1月贵州地区的小煤窑盗采、废旧电池对水体、土壤的污染等都会及时登上我的地理课堂。看过这些新闻的学生在我进行转播时,便以知道为自豪,这是我会及时把转播权移交给他们。并适时向学生提问几个相关的地理问题,一下子就把地理新闻与地理教学融合在一起。

四、地理教学联系生活,构建人文精神的平台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以上观念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对当地进行人口、土地、资源调查,比较多年来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关系,并让学生绘制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关系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人口增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学习农业发展时,讲述生态农业模式时,可利用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去参观附近生态农业园,去调查沼气利用的好处,使学生在观察、调查、访问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学的地理课堂保持永久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一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3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作为对高层次技能性以及操作性人才进行培养的基地,不仅需要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养,还需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而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接班人,其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社会不断的向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等新趋势发展,而面对新趋势和新形势,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1、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高专教育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高职性,它与其余中等职业技术的教育存在着差别;第二,职业性,其是面向一线岗位的技术技能教育;第三,区域性,是服务于社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的;第四,技术应用型,坚持对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进行培养的宗旨。

2、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第一,生源结构多样,而具备的素质也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来源于职高、中专以及技校对口生,或者是高中毕业生,就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其素质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二,学生思想比较复杂,同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比较,很多高职学生都比较自卑,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其忧虑感比较强,对社会以及学校中的一些问题持着不满和抵触的情绪,导致其思想状况复杂。

二、目前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一直过分的对普通高校发展进行重视,而忽略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使得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以及办学能力都很差。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教学方式比较死板老套,依旧停留在传输知识上,不能把政治思想、人生观、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等成功的贯穿在教学中,导致政治思想工作流于形式;还缺失完善的政治思想绩效评价机制,不具备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方式,对学生政治思想表现的评价也缺乏可靠性,这就使得整个政治思想工作的管理较为混乱,从而抑制了高职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

2、缺乏正确的政治思想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把就业当做重点,并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当做基本,很多人认为高职实施政治思想教育没有什么意义。尤其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不断的凸显,各院校则通常用就业率当做评判的标准,从而忽略了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不管是教学日常管理还是教学课程安排,政治理论课不断的被挤压,则致使教师和学生认为政治思想教育比较“空”、“假”、“大”,并不具备现实意义,倒不如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路径分析

1、坚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

科学精神是指充满人文关怀的一种精神,而人文精神是指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一种精神。如果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想获得更好的实效,就一定要有机的把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人文精神教育等结合在一起,并遵循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以及形成过程,根据循序渐进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不断的推进,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其学习能力较差,而家庭条件也较差,在就业的过程中不占有任何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文化的影响,而他们还会受到城市物质文化的影响,这就使他们总是对生活更加的渴望和奢求,从而使他们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除此之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就读于高职没有什么出息,而就读于高职高专的都是差生,从而致使很多高职学生具有着自卑的心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虑,不断的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并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以此让学生可以真正意义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并实现思想上的共鸣。

2、坚持职业技能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结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运用订单式教育,更加的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学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工厂实习,这就为高职思想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所以,思想教育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对高职高专院校具备的这一特殊性进行考虑。应该充分的对实习单位内的思想政治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还需要通过城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学生实施国情教育以及改革开放教育,并通过所在地的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以及纪念馆等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通过实践劳动以及实习等对学生实施意志品质教育以及合作教育等。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实习单位中的先进人物对学生实施示范教育。所谓的劳动模范,都是热爱劳动、爱岗敬业以及勤奋钻研的先进典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学习的,他们是活生生的、可敬、可亲以及可学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他们讲话和报告收到良好教育。

3、坚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匹配

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采取适合的教育内容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对传授政治理论知识进行重视,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并不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就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教育内容应该是有机的把传统教育的爱国主义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并把社会现实、政治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政治原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并通过理论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只有有机的把鲜活事实和乏味理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表达,才可以如春雨般“随风而至,并默默的滋润万物”,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个人从事政治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品质以及基本条件,还充分的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了体现。高职院校既需要把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以及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重视,还需要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进行重视,并把目标转移到培养“通才”以及“人才”的基础课程(政治思想教育)上。由此来看,使大学生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有效的提升,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希望与祖国的未来,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来永宝.古田会议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当代价值――为纪念古田会议召开80周年而作[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

[2] 王春青.高职院校学生公共道德素质培养方案的探讨[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7)[C].2010.

[3] 程舟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谈“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

[4] 叶云霞.高校领导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党的观念日趋淡化问题[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5] 卢小平,童遵龙.首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此次论坛得到了浦东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恩迪、浦东新区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曹锡康、浦东新区教育局局长助理王浩以及浦东新区教育局德育处处长盛文萍等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来自全国其他各省市如江苏、浙江、广东、河南、四川以及新疆等地的100多位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以及浦东新区300多位学校领导。

论坛邀请了我国在公民意识教育领域素有研究的专家与校长,分别从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理性思考、区域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及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视角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探析

(一)公民身份的历史生成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建军教授认为,公民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形成中的概念,公民身份的形成是时代的要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曾提出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最初的人的依赖关系的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最高形态。因此,他认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形态,反映了不同社会人的发展状态:第一个阶段是人与人之间的依附状态,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没有独立性,个人不是自己,因此个人不是公民,而是一个臣民;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出现了独立性,但是人又是群体动物,为了生活大家不得不“共同生活”,这就出现了近代追求权力的公民;第三个阶段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人类社会出现了共同利益而变成了“公共生活”,也就形成了当代社会“公共生活”中以公共利益为重的公民。

(二)公民意识教育的层次划分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王东主任认为,公民意识的概念就是两个,即主人身份的认同和责、权、利的价值取向,关键词就是“认同”。他认为,研究公民意识教育要形成一个体系,必须有层次,由浅入深。他将公民教育的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公民意识统领理念教育层次、公民意识核心理念教育层次、具有范畴属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层次以及具有社会公共生活属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层次。同时,他指出,具有社会公共生活属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内涵,是随着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拓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而不断被刷新的。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与破除陈腐观念同步。

二、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需要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主任开宗明义地指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他认为,现代化关键就是这个社会要向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过渡。从现代化的角度讲,我们的社会包括社会中的人都需要转型,而现代化转型,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最核心的是社会转型到公平正义的社会、人人平等的社会、独立自主的社会。教育应以人本身作为目的,使得每一个个体得到应有的尊重,让孩子拥有对自己一生最大的决定权和支配权,而不是把人看成是形形目的的工具,如学校牟利的工具,家长面子的工具。因此,从教育来讲,公民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全部教育目的的配合,即从培养臣民的教育转到培养公民的教育,也就是说意味着教育目的和教育性质的变革。

(二)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中国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张丹华副院长在题为“当代中国共同价值观建构面对的主要矛盾”的发言中指出,当代中国需要共同价值观。这是因为,首先中国的社会转型以价值转换为前提,而转型后的多元价值需要整合;其次,以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需要向综合取向转变;最后,世界多元价值并起,为当代中国确立共同价值观提供了契机。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王东主任也认为,公民意识教育是整个公民的思想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基础,我们的公民教育就无从开展。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三、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理论视角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主任认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培养大家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因为公民教育“要培养公民,而不是私民”,这同时也符合整个现代教育的目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建军教授也认为,当代社会公民具有四重身份,即公民不是臣民,在于个人的独立,但公民又不是私民,在于公共生活;公民身份的核心在于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和谐统一;公民不能没有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但公民还必须有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中既要保持每个人、每个群体平等的利益,又要保证整个群体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他认为,现代民主社会需要民主的公民,民主的公民需要公民教育的培养,公民素质的形成是教育的结果。

(二)实践视角

1. 香港地区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标一: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

为改变回归前以及回归初期大部份的香港青少年和学生对国家没有认同感的状况,随着推动教育改革的机会,特区教育官员开始正面推行国民身份的教育,于2001年在《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并明确这是“德育与公民教育”的五个核心价值之一,宣称要在课程改革中落实国民身份的教育,以使学生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2010年,香港教育局在其网站指出,学生建立身份认同应有以下的三个层次:家庭、社群及社会层次、国民身份层次和世界公民层次。

目标二:在全球化中培育国际视野

胡少伟博士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不少地区推行公民教育时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加强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他提到,在香港1996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中已提及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参与和贡献精神的世界公民,要求学生关注世界性的问题如贫困、歧视、环境污染和战争等,并认识国际社会和各种国际组织的作用。

目标三:培养兼顾本土和国际价值的意识

胡少伟博士引用香港学者张炳良的研究指出:全球化假设世界走向趋同,在将来必然成为主导社会变革和管治模式的动力,与此同时亚洲价值却重视本土社会价值和文化传统,认为它们才是最终主宰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故此,他提出全球化与本土文化是双轨并行的。同时他也引用斯图尔特的研究指出:地方文化对全球大众媒体产品的解释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听众和观众会带着不同的习俗、要求、期望和偏爱来看待全球节目。因此,胡少伟博士认为,在探讨国际视野时要同时兼顾本土与国际的价值。

2. 台湾地区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

台港国立政治大学周祝英教授指出,台湾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在每一时期,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均有所不同,并且在不同时期学生所处的不同学年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2000年前后,台湾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九年一贯课程能力指标与“基本内容”包括“个人发展”、“家庭价值”、“小区参与”、“基本人权与国民义务”、“民主与法治”、“政府的经济功能”、“参与国际社会”等。而在高中课程方面,充分掌握公民教育的理念,特别强调公民参与、公民责任、关怀弱势与公平正义、多元文化观、沟通妥协能力等。

四、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地区与中小学校也意识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继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区域层面

1. 政策制定:从政策的高度重视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

香港教育学院胡少伟博士在报告中提到,由于香港推行的公民教育不能使学生孕育出一个对国家民族认同的公民身份,在受到社会及教育团体的不断批评下,香港政府于1995年施政报告的政策大纲上,承诺在1996年9月向学校提供新的公民教育指引;随后成立的检讨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工作小组,于1996推出了新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当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公民身份决定于他的国民身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不仅对人的国民身份及归属感形成十分重要,而且对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的形成、对国力的增强也非常重要”。2001年特区政府在《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并明确这是“德育与公民教育”的五个核心价值之一,宣称要在课程改革中落实国民身份的教育,以使学生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

2. 课程设置:为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科学系统依据

台港国立政治大学周祝瑛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在台湾,公民教育是作为考试科目的,因而公民教育在不同的学年阶段都有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九年一贯课程实施时间从2001学年度开始试办,2004学年度全面实施。其设计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培养适应及改善现代生活的环境,并具备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高中阶段的公民教育基本上衔接国民教育时期的准则,同时还有具体的学分要求。台湾现行高中社会科分成三部分: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公民与社会在高一、二上下学期每学期两学分。

3. 队伍建设:为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可靠师资保障

周祝瑛教授提到,在台湾,教师需有公民教师资格才能成为相应科目的教师。由于九年一贯课程中的“公民与社会”学科乃为新科目,小学及初中公民教师资格要求分别是:国小教师修习小学教育学程,总共40学分,修读期限为二至四年;中学教师修毕中等教育教育学程,完成实习通过教师证照考试。高中现职教师如果要成为“公民与社会科”教师,必须取得师资认证相关学分共36学分,教师可持已修习课程折抵学分,学分数不足者,必须补修学分。胡少伟博士亦提及,在香港,为了支持教师落实国民教育,香港教育局除于2004年成立国民教育中心外,亦促成了国民教育服务中心于2007年7月成立,以支持全港中小学教师在校内推行国情教育,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识,加强学生对自己国民身份的认同。

4. 活动组织:在学习交流活动中实现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香港教统局(现教育局)于2004年暑期主办首次“香港领袖生奖励计划:国情教育课程”,组织了百多位香港预科生的代表,前往北京学习和体会国情;2009年,香港教育局举办一系列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教育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巩固其国民身份,这些活动包括主题比赛、专题研习比赛、专家及学者讲座、内地交流活动,以及国庆节特备节目。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于当年投放额外资源推广国民教育,包括资助37,000名中小学生到内地学习和交流互访;而为了更有系统地推行国民身份教育,教育局于2009年带头成立了一个名为薪火相传的国民教育平台,协调四十五项由非政府机构组织的交流活动,使各民间团体在这方面的工作得以相辅相成。

5. 项目合作:通过“联合”、“协作”区域推进公民意识教育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胡春娜老师在发言报告中介绍了苏州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模式。目前,苏州市主要是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在此项综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编制解决社区中具体问题的公共政策,并向有关政府及其机构推荐该政策。苏州市推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联合”、“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不仅关注中学和小学的联合与协作,还关注13个市区之间的区域联合与协作、区域与学校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同时也把学校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的联合与协作作为开展活动的关注点。

(二)学校层面

1. 课题引领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副校长应华在发言报告介绍了该校以课题引领从而促进学校实施公民意教育的具体做法。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与14个固定的实践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探索和建立了细节养成、课堂教育、学科渗透以及社会体验等长效机制。

浦东新区洋泾中学副校长吴宝贵也提到,学校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无意识”地实施了公民意识教育,之后学校在思考如何使学校的责任教育更规范有序时,采取了以课题引领的形式。学校先后将“高中生责任教育”成功申报为区级、市级课题。其研究成果在相关评比中都获得了一等奖,还编印成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后公开发行。

2. 课堂教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公民意识教育的课堂教育机制。学校通过创立教学环境,将公民意识培养引入课堂。同时,该校还形成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学科渗透机制。学校开设的课程都包含公民素养培育的内容,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增强公民素养教育的意识,针对不同年级,分层次、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素养教育。每门学科都要找准本学科开展公民教育的突破口。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爱护环境、保持个性、追求平等自由、社会正义等内容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在各学科中体验公民角色。

3. 社会实践

中央教科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李庆明校长介绍了学校在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一些具体做法。该校为倡导公益慈善精神,树立学生的关爱意识,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并成立了家长义工组织和引进学校教师的义工组织。此外学校还设立公益积分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公益积分。为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学校每年的10-11月设立选举月,选举校长助理和自助委员会的成员,开展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建立家庭基地、社区基地和学校基地,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到高中生公民基本素养培育的研究活动中来,通过专题讲座等方面的服务示范和组织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在高中生公民基本素养培育方面达到最大值。学校还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活动条分缕析进行细化,分为常规实践、特色实践、公益实践和主题实践等四类。

浦东新区洋泾中学要求每学生要做到12件责任实事,人人参加社会实践。通过阶段性总结、交流、谈感受、写小论文来完善体验过程;社会调查后,搞答辩、论文介绍,体验团队合作后的愉悦;自律委员会、班级网络管理小组、社区服务小组,参与民主选举,参与学校管理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在高品位的校园环境中,让学生体验高度文明带来的自由;在行为规范教育中,整合他律,促进自律,让学生体验自律的重要及自律后所负有的责任等。

4. 资源挖掘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在公民意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强调在资源挖掘上强化主动性。学校所处的社区中拥有及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结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及周围地区发展状况,主动出击,联系社区单位,依托社区,挖掘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形式。如学校毗邻世博街、海宝广场、世博浦西园区,这些都成为学生社区服务的基地。

5. 日常强化

李庆明校长还强调了学校在实施公民意教育过程中的情境濡染,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如为遵循公德基本伦理,养成学生的尊重意识,中央教科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制定了关于底线伦理的52条校规,分5个领域,并成为了学校学生的行为守则。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法学专业;学生工作;模式

当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任务,对于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如何探索出一套针对当代法学专业学生特点、科学系统的专门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工作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从工作模式的总体方向、目标任务和基本操作框架等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总体方向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应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总书记在2005年1月17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

其次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当代高校学生是21世纪社会的栋梁,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不同的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目的的不同。目前我国大学以前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特别强调和突出对升学率的追求。而步入大学以后,他们面对的是需要改革创新精神、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知识经济社会和未来的工作实践,因此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目标任务

为向上述培养总体方向努力,需要在工作载体和教育方法上不断下工作,逐步形成一种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理论提升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多平台、多方式、程序合理、制度健全的法学专业学生工作模式。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建立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提高学生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

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学生工作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专业性法律人才。

3、通过多平台多方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法学学生工作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型、复合型人才。

4、通过健全学生工作程序,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化,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工作的管理和效率。

三、操作框架

工作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标,对影响工作目标达成的诸要素科学组合,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实践中形成的活动结构和操作方法的体系。法学专业学生工作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或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学生具有法学专业特点的工作结构及其操作方法体系。

1、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道德观、价值观、责任感教育,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建立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的学工模式。建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工作基本模式内容之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一贯强调的教育理念,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以“智”育人。在实际的学生教育工作中,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首要位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改变传统学生工作中“堵”和“补”的生硬的后果教育模式为灵活有效的“提前教育”和“预防教育”,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掌握新的学生工作规律,拓宽学生工作领域和渠道要多从学生最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采用疏导、民主讨论、学生参与等方法,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建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健全的学生素质培养的学生工作模式。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这也促动着法学教育的专门化、精英化、实践化。因而,植根实践、联系实践、了解实践、针对实践是法学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法律专业性、职业基础性、应用型人才模式是法学教育的主要方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把法学专业的学习和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教育具有直观性、感受性的特点。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专家学者、先进人物座谈会,组织参观、社会调查,教学实习、暑期三下乡、勤工助学、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在实践中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引导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到实践中寻找疑惑不解的答案,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价值取向上,进一步提高分辩是非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3、通过打造三个平台、多个方法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中国特色国情教育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拓展专业视野,理性看待社会。培养学生树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专业理念。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转型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激励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追求,确立更高的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立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尚未稳定,又缺乏社会实践,没有经过艰苦和复杂的环境锻炼,看问题容易偏激、是非观念和信息鉴别能力较差,对形势和政策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他们的经验与阅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面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时作出正确的选择,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其价值观念还时常随着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有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导向,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将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与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型的需求。一是利用刊物、报纸、广播台、音像资料、宣传橱窗及现代信息网络等传媒手段进行教育创新,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强化教育的渗透性,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是综合能力拓展平台。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做人处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求职就业能力。解决学生的成才和发展问题。综合素质拓展可以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功能上的丰富性,有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由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两部分构成。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专题教育活动、文化名人报告、读书活动、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申报专利和音乐、美术、艺术设计、文艺作品竞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和科技竞赛、参加技能培训、参加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发明与制作、独立申报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设计性研究性试验项目和各种专业、技能等级(水平)证书。

三是就业引导和反馈平台。通过就业工作、毕业生反馈信息、用人单位的需求内容、社会发展的前瞻要求等,不断调整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就业是大学生大学教育的终极结果,将成为大学生走入社会的关键一步,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咨询服务,收集和提供就业信息,探索与研究求职就业的技巧与规律,指导学生求职;并要积极开拓学生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要对学校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专业适用性和综合质量为调整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及改革政策提供依据。

4、健全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工作程序模块化,是学生工作模式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程序、学风建设推进程序、综合能力培养程序、学生就业工作(技能培训与服务)程序和突发事件应对程序等几个模块。立足为学生提供综合服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与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一站式”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从服务层面上构建一个优化育人环境的平台,建立“一站式”学生综合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1]孙国祥.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矛盾性展开与破解[J].当代法学,2009(3)

[2]杨春福.法学教育的六对范畴[N].法制日报, 2007-11-4 (4).

[3]杨临宏.关于我国法学教育泛化问题的思考[A].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暨中国法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

[4]王素辉. 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思考和措施[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

[5]符启林,宋敏.广东法学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太平洋学报, 2006, (7).

[6]霍宪丹.法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 (1).

[7]蔡小娟. 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S1)

作者简介: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新作文教学内涵、开发作文教学资源、丰富写作素材积累。该文结合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从建设校园育人环境,让学生喜闻乐见;营造校园人文景观,使学生潜移默化;开展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让学生爱上读书四个方面做一探讨。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作文教学 资源开发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环境建设、活动建设及制度建设。从学校层面来说就是要美化环境;发掘学校人文底蕴;根据师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建设有鲜明特色的校训校风、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建立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规章制度等。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完全可以丰富作文教学的资源,指导学生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完全可以拓宽作文教学的渠道,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写作感悟。

一、建设校园育人环境,让学生喜闻乐见

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体是指校园自然环境、规划布局、校园建筑、环境绿化、设施配备等方面的建设。有人认为,环境建设是学校的面子工程,与教学关系不大。如果说信息技术等设施设备的建设还可用于教学的话,那么自然环境的建设就是可有可无的了。这些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优美的环境能成为学生观察、感受的载体,不仅使人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成为写作教学独特的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语文教师要利用校园丰富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二、营造校园人文景观,使学生潜移默化

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许多富有内涵的人文景观,这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苏州百年老校十中的江南织造府、民国女子学校、名胜古迹瑞云峰、历代名人的石刻碑廊等。这些无论是对历史的追寻、景物的描绘,还是对名人佚事的感慨都足以让学生有感而发。每所学校的历史无论长短,都经历过不同时代的风雨,沉淀下不同的文化精髓,传承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去了解、思考、写作这些校园文化,不但能有效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而且校园化的特色还能成就学生文章题材的个性。教师可通过校园文化展览,人文景观参观,校园文化范作阅读,校史校训校友介绍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进而定期举办以校园文化为题材的征文活动,让学生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出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吐真言、抒真情、谈感受。只要开发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那么就能彻底改变无物可写、无话可说的作文教学现状,就能做到“俯仰皆知识,进退尽文章”。

如果说宏观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感的话,那么微观的班级文化建设就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可陶冶学生性情,具有道德渗透、修身养性的心理教育优势,以无声浸润的审美来提升中学生的素养。我校历来注重班级人文环境的建设,每个班级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班名和班风。如:国跳飞翼班,崇尚“敬、静、净、竞、进”;阳光部落班,希望成为“活泼、团结、谦逊、尚礼”的团体;三立书屋班,“立心、立言、立行”;雄鹰班,“不做小小暖莺屋中藏,学做雄鹰蓝天高飞翔”;梦翔班,引领学生心怀远志“心有多大,我们的世界就有多大”;馨苑班,告诫学生“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香气,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美丽。努力做好自己,散发出最美丽的香气”。这些班级文化的建设,影响着学生的思考,指引着学生的方向,融入了学生的生活态度,更可启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三、开展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1.亲近自然的体验活动

大自然风光旖旎,气象万千。山川草木、风雨雷电、江河湖海……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宝贵资源,只要用心感受,就会有所发现,即使农村的田间垄头、山野河塘,一年四季的别样风情,那也是描绘不尽的,皆可入文的。亲近自然可从以下做起:一是组织时令性的常规活动,增加学生体验。如春游、秋游、参观、扫墓、夏令营、野餐、主题队会等。二是根据习作需要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回校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活动感受或游记。亲近自然的各种活动对学生写作非常有益,长期坚持,不但能为写作储备“物资”,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是鼓励家长尽量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节假日尽可能带孩子出去旅游观光,饱览名胜古迹,到郊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给他们创造体验生活和开阔视野的机会,让他们在蓝天下任意嬉戏,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丰富孩子的情感积累。

2.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

社会是个大熔炉,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大课堂。社会生活对写作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提供原材料和陶冶情感两个方面。如寒暑期的社区服务活动,不仅可让学生学会与不同身份、年龄的人相处,还可使学生亲历劳动,体验社区义工的艰辛与快乐。这种体会和收获是课堂教育所无法实现的,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如工厂参观、社会调查、人物采访等,关键是在实践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真切体会活动的意义,陶冶情操,并写出好的文章。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身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展过程,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并利用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陶冶感情方面来说,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万事万物,各样人性,都可成为写作的对象:是真、善、美的,就赞扬之,吸收之,作为学习的对象;是假、丑、恶的,就贬斥之,批判之,作为―面镜子。这样,在社会生活的陶冶下,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更有利于写出真挚感情,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不是矫揉造作。

3.感受校园生活的兴趣活动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在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既可愉悦学生的身心,也可让学生用“慧眼”捕捉到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中小学每周开展2~3次的“大课间”活动。该活动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用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来保证国家规定的学生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内容可穿插武术、球类、韵律操等多种内容,大部分操都没有口令,基本上是以音乐引领。每到自主活动时,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到预定地点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赋予了主题与思想的“大课间”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课间操活动,而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情。

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学校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活动课计划。全校共开设9大类,计36项兴趣班,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并形成制度,定期轮班开设。如,文学类:干将文学社、阅读与欣赏、小报设计、名著欣赏、历史故事汇;艺术类:舞蹈队、音乐欣赏、合唱队、口琴与竖笛、戏剧表演、相声与小品、健美操、绘画、工笔画、素描、摄影小组、民间艺术欣赏与制作;手工操作类:十字绣、英文打字;科技类:机器人小组、小发明制作、生物探趣、物理实验、图片处理、程序设计、动画制作、天文小组;公益活动类:红会小组、志愿者活动小组、法学沙龙、初中生心理探究;体育类:球类、田径;文化课程类:英语兴趣小组、数学希望班。这些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团队的组织作用,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积极开展主题团队会、主题班会、国情教育、百科知识、安全知识、健康心理咨询、影视展播等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讲座,以增长学生遵纪守法、安全防范的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渗透快乐、感恩、理想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反思自己、提高自己。

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让学生爱上读书

营造书香校园的文化氛围,定期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和亲子共读等活动,开展《今古贤文》《精短散文选读》等的诵读活动,学校列出学生必读书目录,熟背新课标规定的古诗,并适量背诵浅近的古文名句和文学佳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校每学期及时添置新书,鼓励学生互借家中藏书,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学校还开展以学生带家长的读书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授课,使家长共享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达到家校联动共育英才的目的。校园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同时也为作文累积了材料。

叶圣陶先生就作文教学精辟地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寻找作文教学源头活水的有效途径,又是语文教学回归工具性与人文性本真的行动实践。“校园文化处处皆作文”“校园生活处处见真情”,校园文化建设滋长着师生的情感,必将成为创新作文教学内涵、开发作文教学资源、丰富写作素材积累的“沃土良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继续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重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文明意识、耐挫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我校学生新世纪新少年的新形象。

二、德育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八荣八耻”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

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3、结合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服务意识。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少儿维权中心服务活动能有实效,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启动实施。二是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

4、结合日常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理想教育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各班要根据各自德育教育重点和学生实际,组织开展主题内容充实、突出、形式活泼的中队活动。

上一篇:比较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关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