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5:56:39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通过对岭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梳理,从岭南建筑的立面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岭南建筑的特点,阐述在民居建筑中的设计手法和装饰手法。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主要阐述岭南的发展,各时期的文化,人口的变化,对岭南地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

整体分析岭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在布局、装饰等方面与北方、江南园林建筑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对岭南建筑外立面整体做分析。

【关键字】传统建筑;立面;装饰

绪论

夏商周时期,中原及江淮至江南地区的华夏或少数民族诸侯国、部族受到压迫和征伐,纷纷南徙,迁人岭南地区,文化上受到了中原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北战争加强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岭南文化对于岭南地区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经过无数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在充分利用岭南的自然资源,并结合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岭南园林建筑设计

岭南,位于五岭以南。从秦朝开始的不断迁徒过程中,形成了岭南园林。与北方园林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透着瘴雨气息。

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长年繁花似锦,又盛产观赏石材,具备良好的造园条件。又因气候特点,岭南人常在住宅中设庭园,以调节小气候环境。

1.1岭南园林特点

(1)通透

岭南园林的通透特征,是它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截然不同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岭南自然气候所决定。北方园林在建筑设计上,都要考虑气候特点,冬季的保暖尤为重要。但是在岭南,情况有所不同,气候炎热,冬天,也在零度以上。夏季酷热,周期长,所以,岭南的园林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宽敞,通透,遮光聚荫的降温效果。

(2)兼蓄

岭南人,从中原迁徙来到岭南,又往海外其它地方谋生。他们在海外创业,然后衣锦还乡,不仅带回大量财富,同时也带回来海外文化。具体表现在建筑与园林上。例如广东开平的碉楼。

造园时,吸收传统园林特色,在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上,融入西方建筑文化。同时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

(3)秀茂

秀,相对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而言,岭南园林总体秀气,轻盈,精巧。没有北方园林那样厚重,端庄,也不及江南园林那样繁密。岭南园林就是轻巧秀美。

1.2岭南园林建筑特点

(1)岭南园林建筑布局

在岭南园林中,园林建筑是庭园中重要内容,常为主体。岭南园林建筑重在选址,建筑体形简练,多无复杂的轮廓组合,屋面构造简单,檐口和山墙多用硬面硬檐。园林建筑的门窗等部件都精雕细刻,再镶上纹样图案的套色玻璃,显得极其绚丽。

岭南建筑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屋顶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

(2)岭南建筑装饰

在装饰部位上,施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门、脊、墙、窗、壁等。而装饰的重点因建筑类型的不同也有所变化。装饰题材或是传说故事或花木鸟兽,大部分源于生活,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从装饰手法上看,“三雕”、“三塑”及彩画等传统工艺被广泛使用的岭南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具有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使人叹为观止。

岭南园林十分注重建筑的装饰,门洞口的楹联都要做浅浮雕造型。建筑装饰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装饰形式常敷以重彩,门窗的玻璃也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因此,建筑显得十分鲜艳华丽。

2. 建筑立面综述

我们发现建筑立面构图,有着丰富的、变化甚多的外轮廓线,十分精巧的构造和装饰,适合近赏。大部分的建筑的立面基于为构成院内的景观而设计,受到院落的限制,近观梁、柱、隔扇、雀替、雕栏等精巧的形状肌理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装饰都做得很精巧

2.1 建筑立面形态

岭南地区遗留的古建筑中,立面上,可以见到在几根廊柱之间都有石枋相联结,这种石枋中间太高,两端向下,成一虾形。中国古建筑的梁枋多喜欢加工成月梁以求美观,月梁形式中间向上拱起,两肩下垂如弯月状。中央拱起的梁枋背上多有石料或木料的雕花垫木承托着上面的枋子,两端枋子下面还有雀替与柱子相联,这种构架与装饰形式在广东都能见到,成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式样。月梁位于入口立面上,与人视点很接近,它们与屋檐下的雕花封檐板,屋顶的陶塑屋脊,与大门的门枕石、门匾等组合在一起,装饰得华丽而细腻。

在厅堂建筑中常隔扇窗和隔扇门组合成通透的建筑立面。隔扇门以落地式给主,也有正面都是隔扇门,在开启的时候有很强的韵律感。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廊道连接,丰富建筑空间,灵活变通。

2.2 建筑立面

建筑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分。“下分”就是台基;“中分”就是屋身,包括墙柱和外檐装饰;上分”就是屋顶。

(1)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在建筑物中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以承托建筑物,具有防潮、防腐作用,并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台基一般为砖石构筑,也有花岗岩的。在园林建筑和民居中常见的素平的普通台基。形成简单,整个台基构成简洁朴实、很不凸显的下分。

在岭南园林建筑中高度都很低,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现做法常为贴花岗岩片,在转角的地方砌花岗石。

(2) 屋身

屋身处理得十分平淡的,主要是柱子、隔扇和实墙,极少有非功能的装饰。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立面的特色。屋身高度,包括柱基、柱身、斗拱的总高。在屋身设计中主要是门窗、墙体之间的组合形式,

(3 )屋顶

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较为常见,其高度可近似立面高度的一半。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使坡顶形成曲线,坡面、正脊和檐端都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角上做翘起飞檐。大体量和柔和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简单,但变化多样。(图)华丽的吻兽和雕饰;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陡缓变化,出檐可短可长。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上体现了建筑的等级和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几千年的洗礼,有完整的制度。岭南园林建筑在发展至今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岭南园林建筑发展较晚,在融合北方、江南园林建筑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健华. 2006.岭南传统民营造技术研究.硕士毕业论文

[2]田永复. 2004.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大可. 1993.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楼庆西.李秋香. 2004. 南社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5]侯幼彬. 1997.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6]冯钟平. 2000.中国园林建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陆琦. 2008.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刘敦桢. 1984.中国古代建筑史.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7)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8)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展示设计是一个具有设计广泛领域、丰富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充实自身内涵的一门综合性艺术设计,商品便是它的主体部分。展示空间是由经济的阶段性发展和人类社会政治逐渐形成的。在19世纪,形成了现代展示设计的理念;在中世纪时期,商品交易的集市贸易形势出现;到了后期,最初的展销会和商品展示的雏形逐步形成;封建社会时期的展示形式突显在教化活动和商业活动两大方面;最初的简陋形式已经不再是现在的展示活动了,现代展示的全部由展示策划、组织、设计等各个环节构成。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内,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运用艺术设计的语言,来解释宣传展品的目的,使观众参与其中,来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这样一般方之为展示空间;而对于展示空间创作的过程,称之为是展示设计。之所以展示空间具有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是因为展示的多元化及展出形式的多样化。不管是文化展示空间也好,还是其他功能空间也好,其主要表现形式都是体现在合理的平面功能布局上。一个观展有序、线路流畅的参观线路会使得观众在安静舒适的心理状态下,细细品味、渐渐感受展品的味道。而对于单体的艺术品或文物,不能陈列的像商品或其他商业性的产品那样布置的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尤其是对体量较大的艺术品和文物,更应多留些空间给观众充分的观赏时间,甚至在展品前有可共休息的座椅,让人静心体验、品味。在文化展示的空间里,由于其展品多数是珍贵的艺术品或文物、标本等有保留价值的东西,所以在光照方面有这极为苛刻的要求,柔和自然的照明设计才是最为稳妥的照明配置。从形式美的眼光看,“统一”并不单指“一致”它包含的形式也会有所差别。在“统一”中,存在着重复、渐变、变异等形式上的变化。只要这些变化还归属于一个形态之下,即达到“和”的境界。这样,方称得上和谐统一的空间设计。

2云锦文化空间设计的思路与来源

2.1设计目标定位本案位于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江苏南京。建筑门前有着开阔平坦的马路,人来人往,车流不息;本案坐北朝南,朝南的一面落地窗使其光线充分照射在室内,使室内日照光线充足,且通风性良好。室内结构原无墙体分割,本次设计将其空间布局进行了划分;在装修的风格上简洁明了,又有着新中式之味道;材料利用上也节约素雅;使整个空间呈现“素”之姿色,从而更加突出云锦之绚丽。2.2设计灵感来源在有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美誉的古都南京,“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明代古典园林,也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同时也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在这个历史文明的古都里,这样的古典园林建筑同南京云锦一样,也在渐渐淡化于人们的视线里。本方案将南京瞻园中的廊、窗、圆洞、门作为主要元素,借云锦花纹之“云纹”、“海浪纹”与云锦之“云”字作为辅助元素,从空间布局到墙面形式再到家具单品,充分塑造出南京云锦文化空间,并以空间的“素”与云锦的“色”作为本案的题目及要素,充分展现出古典园林的素雅并突出云锦的华丽。因而本方案的设计宗旨就是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文化重回大众视野,让中国南京云锦,让中国古典园林来一次华丽转型。

3南京云锦艺术的设计符号与元素分析

南京云锦是有着“寸锦寸金”之称的中国传统丝制艺术品,至今约有1600年历史,被联合国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用料考究颇深,织造精致细腻,图案华丽精美,锦纹绚丽多彩,是丝织工艺的艺术巅峰。南京云锦艺术价值体现在既融合了唐代织锦的磅礴,又展现出宋锦纹样的细致,更是吸收了元“纳失石”喜用金的习俗。它的艺术价值不仅表达于此,还体现在图案方面,在云锦装饰纹样中逐步演变为以牡丹和莲花为主题的串枝花,以祥云为主题的吉祥图案以及以海浪纹为主题的自然图案,成为了云锦图案中十分常用的题材,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大成,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诸如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繁文缛节的体现、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趋吉避凶的心理等,无不包含其中。

4南京云锦文化空间设计的手法总结

南京云锦文化空间的设计方案整体空间应打破传统的展示形式,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方式,给顾客一种全新的体验。在空间装饰过程中,适当运用对比与和谐、均衡与对称、韵律与节奏、呼应与点缀、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法则贯穿整个设计,使空间更加有节奏感和气息感,让顾客更加有心情、有兴趣的观看展品、喜欢展品、购买展品,从而做到双方利益的最高值。整体空间应注重虚实结合,从平面到立体,从商品到空间,都有着统一与变化,也从纹样、材质等方面展示出云锦的特点,全方面的向大众展示出南京云锦文化的魅力,同时在空间塑造上,也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廊、窗、圆洞、门”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以崭新的形式,重新被大众所认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得以更好的发扬。南京云锦文化空间设计在色彩上,可以采用奶白色、熟栗色、朱雀红三种主要颜色,以7:2:1的比例来装饰空间,使空间素雅而不失色彩,更有透气感。之所以用红色作为点缀色,一来是因为南京这一地理因素,众所周知,南京栖霞山的枫叶是很有名的,当秋天来临时,枫叶都红了妆;二来是因为,红色,乃是中国吉祥之色,有着喜庆美好之意,所以,在这个南京云锦的展示空间里,运用红色,是希望南京云锦有着更好的传承,希望南京云锦名扬天下。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南京林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优秀毕业论文培育项目“南京地域特色文化在室内陈设中的设计应用研究”(主持人梁晶,项目编号00644-12-011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郝钰 梁晶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季益武,陆峰.浅谈展示设计中的技法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12(1):151~153.

[2]李泰山.空间设计形式与风格[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6.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天型山水园;人型山水园;池泉园;人本与神本;回游;舟游;心游;内陆意识与崇海情结

Abstract:TheChineseandJapaneseclassicalgardensbelongtotheEastGardensystem,differentfromthegardensofEuropeandWesternAsia.JapanesegardenstronglyinfluencedbyChinesegarden,betweenthetwo,therearemanysimilarities.However,afterJapan''''slong-termhistoricalfilteranddigestion,andgraduallyformthecharactertraitsofJapanesecultureofgardenart,differentfromtheChinesegardeninmanyareas.Inthispaper,Itrytocomparethedifferencebetween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oanalyzetheunderlyingcauses.

Keywords:naturallandscapegarden,human-landscapegarden;pondandspringwatergardon;Godandthepeopleofnature;returntour;boattour;hearttour;inlandconsciousnessandseaconsciousness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图1)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图2)。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别:中国园林轴线明显,视觉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轴线较弱,平面中心意识较强。中国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受轴线影响较深,私家园林受中心思想影响较小。皇家园林服从于城市规划轴线,处于城市宫殿区的北面节点,一般在轴线的后部。而园林本身也呈现出轴线的关系,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轴线是北宫门、后湖买卖街、须弥灵境、佛香阁、大报恩寺、南湖岛、凤凰墩(图3)。日本园林早期受轴线思想影响深,后期受中心思想影响较深。早期的轴线式园林称为寝殿造园林和净土园林。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堆山—园池—桥—中岛—桥—中岛—桥—广庭—寝殿—。(图4)中世后的弱轴线或无轴线园林如西芳寺园、天龙寺园、妙心寺园等,有些连轴线对位关系都没有了,如皇家的桂离宫。(图5)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网址

第三,从天人关系来看,中日园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园,但两者存在着差别,中国的山水园偏向“人型”,而日本园林偏向“天型”。所谓人型山水园,是指山水园的构成要素中,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力和人文两种人的因素。

日本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干的池泉园林一直贯穿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中,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园林的重点。树木的用量远远超过中国园林,使得日本园林显出天然野趣。在置石上,多用伏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用草顶原木,不加雕饰,极尽自然之能事。(图6)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宽阔,人工味浓厚(图7、8、9);日本园林假山低矮,人工水面小,人工味淡,自然味浓(图10)。正如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第四,从园林意境看,中国园林“崇文”,而日本园林“尚武”。

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便参与造园。到了隋唐宋,文人进一步在园林中施展才华,在园林镌刻文人烙印的程度不断加深,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在这一时代成为了主流。文人直接参与园林创作成为普遍的现象,文人的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门艺术达到了一体化的境界。到了元、明、清,园林往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得更进一步。这一时期的江南文人辈出,加上得天独厚的水利气候条件,为其园林成就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园林却充满着武力和杀气。自镰仓幕府之后,日本进入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这一时期诞生的石庭面积狭窄,常常是满庭白砂,一无生物,令置身其中的人始终绷紧神经,如身临战场一般。(图12)而大名园林更是让人感受到日本园林尚武的气氛。最突出表现就是大名园林中普遍建筑有马场和射箭场,成为训练武术、展示武功的场所。

最后,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中国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陈从周在《说园》中说过,园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日本真山水园以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三者结合的园林则动静结合。

中国园林以回游型为主,日本园林则是舟游为主。中国园林不论大小,自古以来都以回游为主,只在大园中兼用舟游,就算是巨大的湖区,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仍采用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方式。而日本园林自古以舟游为主,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发展了回游方式。像桂离宫,所有岛屿和陆地用路桥相连,以利回游;在陆上和岛上有许多茶室可供坐观;乘舟进入湖中也可舟游(图5)。

中国园林的建筑和景点多,适于用园路串联或并联,适于回游的形式。而日本园林的景点不多,且池岛为主,适于舟游式。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园林独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时代红极一时,赏景不需身动,只要静坐三思即可把园景纳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谓的“心游”。

以上简单谈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的相似处和不同处,那么,形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两国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在古代,中国的四周都有天然屏障,而在大陆内部则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中国辽阔的内陆,为民族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四面环海,面积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气侯恶劣,有“火山国”和“地震国”之称。

两国地理环境的天壤之别,形成了中国的“内陆意识”与日本的“崇海”情结。虽然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域,但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对海洋始终有种敬畏心理,甚至恐海心理。因此,中国园林也表现出若干恐海心理。中国园林中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海中三神山,其实这些“海”实际都是湖泊。即使有表现“海”情结的,其表现的旨意也已不在海,而旨在表现其“志”和某种情趣。而日本园林则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大海是日本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将对大海的深情物化在园林中,仿造海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园林多为池泉园,凡园必有岛,以舟游为主的特点。枯山水园林出现后,替代池泉式园林中的池泉,直接象征茫茫的大海。

第二,从中日社会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具备“画境文心”,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造园艺术家们往往以诗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细地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他们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洽”。正因为是揣摩诗意构园,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中国的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日本天皇在镰仓以前,是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独裁者,镰仓时代开始,天皇和贵族大权旁落到他们的保镖手中,日本从此变成一个由武夫统治的社会。在镰仓以后,始终是武士掌权,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武家色彩,被称为“武治”,而日本自从足利将军开创镰仓幕府到德川将军建立的江户幕府灭亡,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靠征伐厮杀而诞生的历代武士政权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正是如此,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这也解释了前文所述的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在上,事实上,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皆趋重现世的物质的实利主义和自己主义。宗教在中国政治机制中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其作用是肯定皇权的合理性。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而佛教在日本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受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始终处在国教的特殊地位,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日本古代寺庙园林的发达也与寺庙特定的文化地位相关。古代的日本,寺庙是大陆文化引进、展示、传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设基地。

第三,从两国对待神和人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的是最佳的生态环境。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美习惯,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小我意识”,这层心理障碍,将人与大自然隔开,从而也淡化了人与大自然平等相处的亲和关系。出于传统的“人本”精神,中国古典园林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存环境。园内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正如前文所述,一个是人型山水园,一个是天型山水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还有许多,本论文因篇幅原因,只谈了以上几点,望谅解。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2]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7.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天型山水园;人型山水园;池泉园;人本与神本;回游;舟游;心游;内陆意识与崇海情结

Abstract: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 gardens belong to the East Garden system, different from the gardens of Europe and Western Asia. Japanese garden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garden, between the two,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However, after Japan's long-term historical filter and digestion, and gradually form the character traits of Japanese culture of garden art,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garden in many areas. In this paper, I tr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Key words:natural landscape garden, human-landscape garden; pond and spring water gardon; God and the people of nature; return tour; boat tour; heart tour; inland consciousness and sea consciousness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图1)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图2)。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别:中国园林轴线明显,视觉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轴线较弱,平面中心意识较强。中国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受轴线影响较深,私家园林受中心思想影响较小。皇家园林服从于城市规划轴线,处于城市宫殿区的北面节点,一般在轴线的后部。而园林本身也呈现出轴线的关系,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轴线是北宫门、后湖买卖街、须弥灵境、佛香阁、大报恩寺、南湖岛、凤凰墩(图3)。日本园林早期受轴线思想影响深,后期受中心思想影响较深。早期的轴线式园林称为寝殿造园林和净土园林。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堆山—园池—桥—中岛—桥—中岛—桥—广庭—寝殿—。(图4)中世后的弱轴线或无轴线园林如西芳寺园、天龙寺园、妙心寺园等,有些连轴线对位关系都没有了,如皇家的桂离宫。(图5)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 网址

第三,从天人关系来看,中日园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园,但两者存在着差别,中国的山水园偏向“人型”,而日本园林偏向“天型”。所谓人型山水园,是指山水园的构成要素中,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力和人文两种人的因素。

日本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干的池泉园林一直贯穿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中,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园林的重点。树木的用量远远超过中国园林,使得日本园林显出天然野趣。在置石上,多用伏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用草顶原木,不加雕饰,极尽自然之能事。(图6)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宽阔,人工味浓厚(图7、8、9);日本园林假山低矮,人工水面小,人工味淡,自然味浓(图10)。正如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第四,从园林意境看,中国园林“崇文”,而日本园林“尚武”。

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便参与造园。到了隋唐宋,文人进一步在园林中施展才华,在园林镌刻文人烙印的程度不断加深,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在这一时代成为了主流。文人直接参与园林创作成为普遍的现象,文人的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门艺术达到了一体化的境界。到了元、明、清,园林往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得更进一步。这一时期的江南文人辈出,加上得天独厚的水利气候条件,为其园林成就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园林却充满着武力和杀气。自镰仓幕府之后,日本进入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这一时期诞生的石庭面积狭窄,常常是满庭白砂,一无生物,令置身其中的人始终绷紧神经,如身临战场一般。(图12)而大名园林更是让人感受到日本园林尚武的气氛。最突出表现就是大名园林中普遍建筑有马场和射箭场,成为训练武术、展示武功的场所。

最后,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中国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陈从周在《说园》中说过,园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日本真山水园以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三者结合的园林则动静结合。

中国园林以回游型为主,日本园林则是舟游为主。中国园林不论大小,自古以来都以回游为主,只在大园中兼用舟游,就算是巨大的湖区,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仍采用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方式。而日本园林自古以舟游为主,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发展了回游方式。像桂离宫,所有岛屿和陆地用路桥相连,以利回游;在陆上和岛上有许多茶室可供坐观;乘舟进入湖中也可舟游(图5)。

中国园林的建筑和景点多,适于用园路串联或并联,适于回游的形式。而日本园林的景点不多,且池岛为主,适于舟游式。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园林独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时代红极一时,赏景不需身动,只要静坐三思即可把园景纳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谓的“心游”。

以上简单谈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的相似处和不同处,那么,形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两国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在古代,中国的四周都有天然屏障,而在大陆内部则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中国辽阔的内陆,为民族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四面环海,面积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气侯恶劣,有“火山国”和“地震国”之称。

两国地理环境的天壤之别,形成了中国的“内陆意识”与日本的“崇海”情结。虽然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域,但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对海洋始终有种敬畏心理,甚至恐海心理。因此,中国园林也表现出若干恐海心理。中国园林中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海中三神山,其实这些“海”实际都是湖泊。即使有表现“海”情结的,其表现的旨意也已不在海,而旨在表现其“志”和某种情趣。而日本园林则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大海是日本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将对大海的深情物化在园林中,仿造海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园林多为池泉园,凡园必有岛,以舟游为主的特点。枯山水园林出现后,替代池泉式园林中的池泉,直接象征茫茫的大海。

第二,从中日社会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具备“画境文心”,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造园艺术家们往往以诗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细地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他们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洽”。正因为是揣摩诗意构园,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中国的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日本天皇在镰仓以前,是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独裁者,镰仓时代开始,天皇和贵族大权旁落到他们的保镖手中,日本从此变成一个由武夫统治的社会。在镰仓以后,始终是武士掌权,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武家色彩,被称为“武治”,而日本自从足利将军开创镰仓幕府到德川将军建立的江户幕府灭亡,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靠征伐厮杀而诞生的历代武士政权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正是如此,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这也解释了前文所述的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在上,事实上,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皆趋重现世的物质的实利主义和自己主义。宗教在中国政治机制中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其作用是肯定皇权的合理性。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而佛教在日本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受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始终处在国教的特殊地位,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日本古代寺庙园林的发达也与寺庙特定的文化地位相关。古代的日本,寺庙是大陆文化引进、展示、传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设基地。

第三,从两国对待神和人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的是最佳的生态环境。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美习惯,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小我意识”,这层心理障碍,将人与大自然隔开,从而也淡化了人与大自然平等相处的亲和关系。出于传统的“人本”精神,中国古典园林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存环境。园内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正如前文所述,一个是人型山水园,一个是天型山水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还有许多,本论文因篇幅原因,只谈了以上几点,望谅解。

参考文献:

[1] 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2] 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7.

[3]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宿迁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53-03

Abstract:It is the need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uqia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ents in Suqian. We design from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improve teaching methods,to highlight the practical teaching,improv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ability”of teachers,strengthe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thesis,student employ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of training,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arden;Applied talents;Research

推M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是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推动高校办学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内在要求。园林景观行业一直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进而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也升级为成为紧缺专业人才。宿迁学院园林专业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围绕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重点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关键点,构建相应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 宿迁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众多研究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这种人才既具有较宽的理论知识基础,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有将理论知识加以转化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宿迁学院园林专业应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而园林行业以营造高品质户外空间为基本任务,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故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2]。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5]5号)资料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拥有38处世界遗产地,6 000余处国家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占国土面积近17%,国家园林城市139个,国家园林县城40多个,地市级园林管理局及管理机构6 680个。园林景观设计单位1 200多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以上资质的企业超过2 000家,2030年预计新增绿地42亿m2。而目前园林方向一线从业人员约500多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3.5%,相当于国际水平的1/10甚至1/20,园林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3]。

1.2 是今后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应用型教学环节,用人单位对此也要求颇高。在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各项调查中,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在今后职业发展中比例将越来越低,约为20%,而实践性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活动等比例将占据80%,这说明园林专业学生比较倾向强化实践性教学。主要还是因为实践性教学环节会对学生应用技术性能力培养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考虑学生对实践应用性能力、知识、素质结构的要求,构建全方位、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 基于地方高校办学实际 近年来,江苏省在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两项指标中都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拥有园林绿化资质的企业1 000多家,一级资质46家,占全国12.4%,园林行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4]。而江苏宿迁市,在“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下,不断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年提高,2015年分别为39.02%、42.10%、13.01m2,居全省前列。2005年至今,宿迁市政府启动了骆马湖园博园、项王故里景区等一批体现宿迁地域特色的大型园林工程项目。根据宿迁市2016年中心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施方案,2016年中心城市编排园林绿化任务七大类共119项,全年新(改)建绿地约400hm2(其中新建约346hm2,改造约54hm2)。园林建设的大量投入必然带来大批园林绿化企业的涌现,迄今全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园林企业约150家,其他园林相关企业单位若干。在当地人事及园林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对宿迁周边地区30个园林企业、15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资料显示,未来3a内宿迁市园林专业人才预测需求为:市、县园林局约20人、乡镇林业站约200人、各级公园、苗圃、园林公司300人、自主创业50人,总计约570人,部分毕业生还可辐射江苏其他城市。针对江苏省园林行业及宿迁城市的发展状况,拥有多名高级园林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宿迁学院是宿迁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等院校,理应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积极为地方园林事业输送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我校增设园林专业,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宿迁乃至江苏省的园林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2 宿迁地方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 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社会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需要,应敢于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重新整合并优化课程体系[5]。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构建三层次三能力发展课程体系,即通识课、专业主干课(含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三层次课程结构,包括园林绘画实习、园林建筑设计实习、园林设计课程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实践创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从而发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考虑模块实践教学,如园林专业中,可开设“植物类课程实习模块”“设计类课程设计模块”“施工类课程实习模块”供学生选修,以便提高学生的植物栽培管养、植物造景、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施工等能力。三是根据季节安排实践课。考虑到植物生长的季节性,部分分散实习时间可安排在春夏季进行。

2.2 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的中心任务不仅在于教什么,更在于怎么教,如何教得更好[6]。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的同时,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以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课堂可以强化师生互动效应,教师授课多介绍案例,如有条件可以户外现场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同身受,这样实践性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外,还可以通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或者某些工程项目中去,到一线学习和实践。还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经营,甚至可以自负盈亏。

2.3 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一是可以由学科带头人、相关专家以及课程负责人,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学大纲、教学考核、教学经费和条件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评价与管理。二是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有可能的话开启行业企业参与评价模式度。三是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注重将实践训练、学科竞赛、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活动的成绩和表现纳入学生能力评价的范围[8]。

3 构建保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3.1 专业内涵建设 (1)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相关材料(教学大纲、实验及考试大纲、教案、考评体系等);加大课改力度;争取1~2门院级精品课程,2~3门网络课程,力争5a内申报一个省级重点课程。(2)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外引和内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引主要是未来五年内力争引进园林设计方向正教授1~2名;内培主要是培养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4名,省级1~2名,学科带头人2~3名,而职称晋升主要通过提升教师科研课题和论文档次来完善。(3)教研室建设。除严格执行院、系规定的有关教学常规制度,逐步制定和完善教研室管理制度、教师工作职责、本专业课堂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规范、实验室管理规范等;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考核规范等;教研活动提升层次,提高教学质量。(4)实验室、基地建设。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完善园林植物综合实验室、园林设计绘图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植物标本室等。未来10a内建设园林工程实验室80m2、园林建筑模型实验室100m2、作品展示室100m2;户外校内完善现有基地建设,并增设园林植物分类园(8 000m2)、园林景观生态园地(8 000m2)、科研成果示范区(1 000m2),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校外基地选择运营资质较好的知名企业2~3个长期合作,提升学生实习实践质量。

3.2 专业外延发展 (1)校企联盟,产学研一体。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掌握园林技术的专门人才,为宿迁、江苏其他城市乃至全国园林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2)双师型培养。通过挂职锻炼、校企合作项目、社会实践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共同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参与的人才培养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强化考证。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及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要求,在本科教学中逐步推行“多证书”制度,以证代考,利用花卉园艺工、园林绿化工、景观设计师等技能证书检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学习的成效。(4)科技研发,服务推广。除为地方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本专业教师深入地方园林行业一线进行项目研发和技术指导,为企业创造效益;此外,通过培训班、作报告等形式,提高低层次绿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服务地方。

参考文献

[1]梁娟,周红灿,孔繁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3):61-63.

[2]娄娟,杨帆.“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66-168.

[3]唐琦.高校本科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探讨――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9):95-98.

[4]谭雪红.产学研结合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及良性运行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10):81-83.

[5]O得东,李卓冉,连洪燕.地方高校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2):118-120.

[6]贺坤,赵扬,张志国,等.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9):184-187.

[7]刘爽,刘金祥.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园艺,2017(1):111-112.

[8]张俊玲,吴妍,许大为.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优化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81-183.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9-03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2]彭龙慧,曹茂琴,丁菲.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共享结合课程体系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1,(6).

[3]姚连芳,等.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2).

[4]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5]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职‘工学研融合’创新培养园林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途径研究”(JYZD201302)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2]曹华同林设计走向深绿时代[J]湖南林业,2004(10):11.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写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写作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写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写作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

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写作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2]曹华同林设计走向深绿时代[J]湖南林业,2004(10):11.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2]曹华同林设计走向深绿时代[J]湖南林业,2004(10):11.

上一篇: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