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1:27:29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专业导论课是一门导论性质课程,是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其内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专业背景和特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关系、基本专业知识、专业延伸及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学科的对接关系等,以及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1.导论一,第一讲:绪言(2学时)。以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产生和增进对本专业的兴趣,并以渐进式深入理解本专业的内涵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关于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简介、历史沿革、国内外发展现状、前景;关于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问题讨论与解答。请思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Whattobe?Whattodo?如何使自己变聪明?“天道酬勤”。2.第二讲:火炸药科学技术(一)火炸药科学基础及新发展(2学时)。介绍火炸药科学技术的基本专业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国内外现状及新发展、发展趋势以及火炸药的应用技术,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并指出相关内容对应的专业课程及基础理论课程,提高同学们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和重视程度。问题:什么是含能材料?含能材料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按用途,含能材料怎样分类?其能量释放特点和做功形式各是怎样的?谈谈你对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的认识。你计划怎样去学好本专业?你有怎样的专业设想?请问同学们:你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和办法去解决自己在专业上遇到的困惑以及大学期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3.第三讲:火炸药科学技术(二)火炸药的安全与环保技术(2学时)。介绍火炸药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火炸药的安全与环保技术、方法。4.第四讲:应对就业我们的成长规划———与四年级学长的对谈(2学时)。以毕业班毕业、就业为契机,邀请各年级同学以专业、就业、成长为主题,与特能大一同学开展交流,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设计自己的大学成长规划,对学习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各种能力及自信、诚信、勤奋等素质进行有规划、有实施方案的自我培养和自我管理。自己对自己负责。每个人记录自己的成长,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一份档案。5.导论2,第一讲:烟火技术(一)烟火技术基础及新发展(2学时)。介绍烟火技术的基本专业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国内外现状及新发展、发展趋势,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并指出相关内容对应的专业课程及基础理论课程,提高同学们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和重视程度。6.第二讲:烟火技术(二)火工烟火安全技术(2学时)。介绍火工烟火安全技术的基本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火工烟火安全技术和方法。7.第三讲:论我们的专业———论文写作与讨论(2学时)。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和方向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和假期社会实践调研,并进行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论文作品和专题进行点评并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热情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的能力)、讨论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学校组织的各类讲座包括专业学术讲座、科学讲座、人文社科类讲座等。8.第四讲:兴趣、专业兴趣与我们的专业成长(职业生涯)规划(2学时)。就此专题,邀请学院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毕业班级在专业和就业方面的典型,和同学们展开热烈地讨论,并使同学们实际行动起来,建立规划并实施。

二、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基于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大一学生的学情,在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讲述、主题调研报告、学研小组、专业论坛、专家讲座、开放专业实验等。首先,在大一新生的专业导论课上,学生会非常期待一场系统的、宽博的、具体的专业相关内容介绍,他们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及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地讲述专业相关内容是专业导论极其重要的第一堂课。在讲述中引用实例,加入调查性的提问引起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思考某些问题。另外,专家讲座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有专长、有成就的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专业的被认可度,会带来一种榜样的力量。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和问题,在讲述了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去调研,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及沟通的能力。就这一环节,始终围绕一个“导”字,设计了专业论坛、专业主题调研、小组报告、学研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专业相关主题调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学会多种途径去解疑释惑,促使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实践表明,这些在大一时就积极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后来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实践比赛中都表现出了优势。按照课程教学要求,专业导论课中必须开设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在这一部分中,鼓励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进行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之,逐步成长。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还需要在之后的每一学期进行督导。

三、专业导论课的课程考核

基于专业导论课的特殊性,笔者在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导论课的课程考核安排中综合了以下几种形式,包括:学生自己出题作答+小论文+报告、小论文+小组报告、读书笔记+小论文+小组报告等形式,灵活而严格。在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做事的态度以及学习的能力。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某种注意、某种自我期望,启发、调动大一新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所学专业、进行大学成长规划及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逐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计划地进行自我培养。专业导论课是引领大学生建立专业自信心和专业归属感、走入专业领域的向导,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大学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领航作用。实践证明,专业导论课程所起到的作用需要后续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施加影响并强化。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专业导论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94-01

在我国高校,学生入学时即向某个专业报到注册。在大学里,一般而言,随着“你是哪个专业的?”“我是XX专业的。”这样的信息强化和对自己专业的逐步深入了解以及对自己专业信心的增强,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专业归属感。专业自信心和专业归属感的建立是大学生能够在本专业学有所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学一年级无疑是建立专业自信心和专业归属感的重要阶段。对刚从中学迈进大学校门、对专业了解极少的大一新生来说,专业导论课作为大一课程体系中唯一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0起连续三年担任了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这一特殊的小学分课程(共1学分,每个学期0.5学分,两个学共期授课16学时)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专业导论课的定位及认识

在教学之初首先对专业导论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楚的定位。一般而言,专业导论课是面向新生开设的导论性质的专业启蒙课程。所谓“导论”,笔者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导”为“引导”,“论”为“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展开对本专业的讨论,从而开始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开始踏入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此为指导展开。

二、专业导论课的内容安排

专业导论课是一门引导学生了解并进入本专业领域系统的入门课程,因此,其内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系统地介绍专业背景和特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关系、基本专业知识、相关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专业延伸及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学科的对接关系等,以及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三、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大一学生的学情,在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讲述、主题调研报告、学研小组、专业论坛、专家讲座、开放专业实验等。

首先,在大一新生的专业导论课上,学生会非常期待一场系统的、宽博的、具体的专业相关内容介绍,他们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及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地讲述专业相关内容是专业导论极其重要的第一堂课。在讲述中引用实例,加入调查性的提问引起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思考某些问题。另外,专家讲座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有专长、有成就的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专业的被认可度,会带来一种榜样的力量。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和问题,在讲述了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去调研,就这一环节,始终围绕一个“导”字,设计了专业论坛、专业主题调研、小组报告、学研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专业相关主题调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学会多种途径去解疑释惑,促使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很明显,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引起了浓厚的讨论气氛。另外,一些学生对专业实验具有很大的兴趣,因此接受这些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尝试基础性的专业实验,获得实践体验。实践表明,这些在大一时就积极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后来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实践比赛中都表现出了优势。

按照课程教学要求,专业导论课中必须开设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在这一部分中,鼓励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进行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之,逐步成长。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还需要在之后的每一学期进行督导。

四、专业导论课的课程考核

基于专业导论课的特殊性,笔者在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导论课的课程考核安排中综合了以下几种形式,包括:学生自己出题作答+小论文+报告、小论文+小组报告、读书笔记+小论文+小组报告等形式,灵活而严格。在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做事的态度、以及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很难在短时间内去获得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或作用,只能尽最大可能地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引起某种注意、某种自我期望。专业导论课程所起到的作用需要后续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施加影响并强化。

参考文献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国;跨学科;本科课程

美国的本科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基础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的通才,而不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长,因此美国高校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开设跨学科的本科专业,在课程上则强调开设跨学科的本科课程。美国高校在本科阶段普遍开设跨学科课程,而且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跨学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我国部分高校尝试开设跨学科本科课程,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探究美国跨学科本科课程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对我国本科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跨学科本科课程的主要形式

跨学科课程是指以那些单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无法解决的问题、难题或主题为研究对象,整合多个学科知识的课程。美国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形式多样,按照授课对象,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按照课程层次,包括导论课程和高级课程;按照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和文理综合类;按照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课和课堂教学加实验课等。因此,先从授课对象,再从课程层次的角度,跨学科本科课程的主要形式大致包括通识教育的导论性课程和高级课程、专业教育的导论性课程和高级课程。

(一)通识教育课程

1.导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中的跨学科导论性课程主要包括介绍跨学科学习方法的新生研讨课和整合不同学科基础知识的导论课。

第一,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是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大学教育的价值而开设的课程,强调关注新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传授学习的方法。美国高校开设各具特色的新生研讨课,其中许多新生研讨课是跨学科的,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课程通常围绕某一跨学科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具备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了解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并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路德学院的新生“派迪亚”研讨课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不同学科的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分析、讨论和研究的能力,由不同院系的教师联合授课。[1]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要求学生必修两门新生研讨课,一门是写作研讨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门是人文研讨课,以人类社会各种基本问题为主题,使学生了解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不同院系的教师联合讲授。[2]

第二,跨学科导论课。跨学科导论课是通识教育课程中整合不同学科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整合范围较大的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共同研究方法的课程,通常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和文理综合类。例如:普林斯顿大学为有意向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整合了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科的跨学科导论课。哈佛大学开设整合了化学和生物两门学科的“生命科学”,第一学期涵盖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第二学期通过基因、基因组、概率和生物进化等主题开展教学。哈维玛德学院为选择自然科学或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跨学科实验课程,由来自三个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领域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3]

2.高级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中跨学科高级课程是指那些强调跨学科整合,整合程度较高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进行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能力。例如:俄亥俄大学的通识教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三个层次的课程是学校经过严格筛选、论证和设计的跨学科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能力,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如“美国人眼中的黑人”融合了文学、艺术、电影、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4]克莱蒙特学院联盟的联合科学系的跨学科课程“科学综合系列快捷课程”,是为希望选择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两倍学分的跨学科课程。该课程在讲授、研讨和实验阶段都整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学科,由每门学科的教授组成团队授课,完成该课程的学生可以参与暑期本科生科研。[5]路德学院开设的高级“派迪亚”研讨课是以某一当今社会的道德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了解学科间的联系,即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对立和对话,使学生对各种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等进行批判审视,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6]

(二)专业课程

美国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重视开设跨学科专业,即以某一主题或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交叉的专业。跨学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是跨学科课程,尤其是跨学科专业导论课程和高级课程。

1.导论课程

跨学科专业导论课主要是从多学科的视角介绍跨学科专业,引导学生掌握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例如:印第安纳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是整合生物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导论课的特点包括:一是确定某些主题或问题,强调从心理学和微生物学等不同视角进行考察,运用科学的数据提出并论证观点;二是由生物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组成团队开展教学;三是重视课前准备,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阅读前沿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并且写一篇作业,分析论文中提出了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四是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凝聚智慧、研究问题。例如:每个小组对论文中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课后收集材料并撰写报告,或者小组内部分成正反两方,各自进行研究和论证,并经过讨论形成一致观点;五是强调跨学科整合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写作等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必须提交一篇支持或者反对专家观点的论文,或者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模型。[7]鲍登学院的非洲研究专业是以非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导论课围绕非洲研究相关的不同主题,如黑人女性、非洲政治思想、非洲文学传统、非洲宗教等,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和方法及概念间的关系。学生需要在阅读人文和社会科学关于非洲研究的主要著作的基础上,撰写若干篇论文。[8]

2.高级课程

跨学科专业的高级课程更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例如:印第安纳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的高级课程“人类学中的复杂问题”是由学生自主安排课程的进程,该专业的主任负责指导,主要采取合作学习和项目研究的形式,包含许多服务学习的环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包含三个模块:一是结合全国全球变暖学术研讨会的目标,合作策划和举办校内研讨会,包括组建团队、头脑风暴、讨论主题、对外联系、宣传推广、向企业筹款、确定日程和会场安排等,最后学生需要对整个经历进行反思,提交一份关于未来研讨会的建议报告;二是让学生参与到社区之中,包括和当地公园合作的一个社区服务项目和一个州政府的河流水质研究项目;三是自拍短片反思现实并提出自己的观点。[9]鲍登学院非洲研究专业要求学生必修“非洲研究高级研讨课”。研讨课要求学生将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综合应用到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学和视觉文化、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学和法律、19世纪美国历史研究等非洲研究的不同专题中,并形成最终的研究论文。[10]

美国跨学科本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美国有学者将跨学科学习能力定义为“通过整合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模式的能力,以单一学科无法达到或者与单一学科不同的方式促进认知的发展,即解释现象、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等。” [11]因此,跨学科课程通常围绕某一主题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能力和素养,通常跨学科导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跨学科高级课程重视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重视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

跨学科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整合学习能力为目标,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整合,因此跨学科课程通常需要认真的论证和设计。例如:俄亥俄大学第三层次跨学科课程的开发需要经过申报、筛选、论证等复杂程序,并且召开专门的研讨会,对课程设计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课程开发设计的过程既是保证跨学科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又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关键环节。

(三)强调教师的合作和交流

跨学科课程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多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不同学科的整合,实现跨学科课程的目标。一方面,大多跨学科课程采取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团队进行合作教学,在课程设计、教学和课外实践等环节融入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合作教学的形式多样,如全程合作教学、角色替换合作教学、互补合作教学、小组轮换合作教学等;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教学研讨会、讲座和活动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四)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跨学科课程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情境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通过引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整合和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跨学科课程强调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等。

启示

(一)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开设新生研讨课和跨学科导论课

跨学科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形式多样的新生研讨课和跨学科的导论课程,因此我国高校在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中应探索开设跨学科课程,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论证和设计过程,保证跨学科课程的质量。

(二)探索开设跨学科专业,加强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

美国高校重视开设跨学科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本科人才,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我国跨学科本科专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应鼓励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探索开设跨学科专业,并加强跨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

(三)鼓励教师开展团队教学,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和素养的教师

跨学科课程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团队教学,通过教师间的跨学科合作和交流,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能力。因此,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和素养的教师。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展团队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跨学科的能力和素养。

(四)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

跨学科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综合运用情境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整合和运用多学科知识。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比较普遍,因此,跨学科课程有利于高校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6]Paideia [EB/OL]. http://www.luther.edu/paideia/, 2015-03-10.

[2]Academic Catalog [EB/OL]. http://catalog.claremontmckenna.edu/, 2015-03-10.

[3][5]]Lisa S. Ulsh. Accelerated Integrated Science Sequence Interdisciplinary undergraduate sci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D]. Claremont: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2011.40-41.

[4]Course Descriptions [EB/OL]. http://www.catalogs.ohio.edu/content.php?catoid=42&navoid=2782, 2015-03-10.

[7][9][11] Jennifer L. Eastwood. The effect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undergraduate human biology program on socioscientific reasoning, content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inquiry [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2010.25,45-55.

[8] Intermediate Seminars [EB/OL]. http://www.bowdoin.edu/africana-studies/requirements/intermed-seminars.shtml, 2015-03-10.

[10] Senior Seminars [EB/OL]. http://www.bowdoin.edu/africana-studies/requirements/senior-seminars.shtml, 2015-03-10.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CDIO;专业导论;课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05-03

近20年来,发达国家都在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环顾欧美各科技强国不难发现,科技发展的加速化、综合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对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通过精心规划项目的CDIO,可以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以往培养计划的不同点之一是:通过开设导论性的基础课程,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的精华,并且让他们亲手制造一些简单的东西。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部分只是凭专业名称或十分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理解,对自己专业认识较少,甚至不知道所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何作用,导致入学时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而现有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很少有学校开设引导类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引导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课,通过相关核心工程学科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同时,学生CDl0教学大纲要求的主要能力发展也能有较早的起步。广东白云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出一条新路,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了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CDIO教学大纲中对导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其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计建立在对学生的引导及激发学习兴趣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生入校时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教育。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项目制作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导论》课程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前沿性以及与国际化,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理论部分内容通过开设10次学科前沿及发展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及应用领域。讲座主要内容如下:机械工程发展简史、工程图学概论、工程材料概论、机械设计概论、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概论、模具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械工程师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等。在开展讲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带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见习,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专业。

项目制作实践内容的设计 项目制作实践让学生初步体验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过程及工程图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了解本专业、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必要基础。对模具方向的学生引入模具结构测绘项目,让学生以模具实物为载体,通过对模具的拆装及测绘,完成简单模具二维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输出;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学生以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为载体,测量并绘制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这样,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工程语言——机械制图及零件测绘,直接培养学生对工程图的识图、绘图能力,并对模具结构、常用的机械产品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CDIO改革并不是要淡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的教学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师生互动主题研讨、案例教学、论文研究、项目训练等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是实施教学和研究互动、课内和课外互动、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设置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和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两类,资助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由研究型教学课程责任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指导。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一般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经学院审批后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并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力学竞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较好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可以取得实践教学环节学分,鼓励学生以科研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为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环节。

二是在知名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可优先获得去该类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鼓励其在企业中开展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

三是通过组织科研训练团队、社会工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等领导能力。

四是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各自研究的课题,发表各自观点,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激发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 学生结合10次讲座所讲授的内容,独立查阅中英文文献,开展市场调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并制作讲授课件,参加课堂上模拟的“21世纪制造业前沿国际论坛”,对调研报告或论文内容进行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质量和课堂讲授的表现,以及平时教学活动全部环节的表现,确定此部分的分数。

项目制作实践部分的考核方式 (1)项目制作实践的组织形式及成果提交。项目制作实践时学生以4~6人为一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项目制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在理论课堂外执行;项目组内活动方式有:座谈式交流研讨,专题式讲解介绍,边做边探讨式互动,系统性总结等。组间活动主要采用总结介绍方式。项目完成后团队需提交的成果资料有:零件图,总装图,工作原理介绍,项目工作总结或课程论文等。(2)项目制作实践考评方式与标准。项目制作实践的成绩分为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课程教学的成效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 “模具结构测绘”实践项目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后提交的资料有:项目工作报告(装配体的工作原理、拆装顺序、装配简图等);全部零件(标准件除外)正式零件图;装配图(每人一张)。据统计,采用实践项目教学后,在学时与原来相同的情况下,45名学生共完成零件图119 张(A4~A1 不等),A1 装配图39张、A2装配图6张,比往届多绘制了装配图,并且零件的种类结构形式也有所增加;学生首次对典型模具机构进行了拆装和测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促进了实践过程与工程实际接轨。虽然学习难度和工作量增加了,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在项目团队的协作和交流中,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其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成绩明显提高。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项目制作实践在最后环节进行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采用答辩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答辩时,回答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团队,每个成员都可以抢答或补充回答,以体现团队的真实水平。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首先是团队的成绩,然后是在此之下的个人成绩,每名学生的成绩都和自己团队的表现息息相关。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课程教学,其主要理念是通过项目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决不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正好相反,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要根据每个项目组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会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手段。教师还要根据各组不同的工程项目,分别对学生讲解必须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基本原则,介绍一些可供参考的途径和技巧等。

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分别设置了模具结构测绘、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等项目实践,测量并绘制了典型模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标。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部分,以课程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在项目制作实践部分,将学生的成绩与团队成绩挂钩,学生成绩由个人和团队两部分成绩组成,采用团队成员之间互评、团队之间互评及导师评价三部分组成,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3]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1-3.

[4]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38-38,41.

作者简介: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研导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30-02

我校在全面建设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1],在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构建“创新教学环节”,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新教学环节”由创新方法类课程、创新实践活动等组成,其中创新实践活动包括科研选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研究性实验项目、毕业设计、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创新与发明以及社会调查等。创新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关于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开展基于研究的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研究技能,锻炼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的及课程内容

科研导论课是创新方法类课程,是“创新教学环节”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该课程在第一学年的下期(第2学期)开设,16课时,属于课堂教学类课程。教学目的是围绕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和特点,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熟悉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启发批判性、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科研导论课与旧版本科培养方案开设的《科研训练》课的教育教学目的相同,但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科研训练是在第三学年的上期(第5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属于教学实践类课程,学生们刚刚学完专业主干课程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学内容包括三个环节:由主讲教师讲授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程序,比如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等理论知识;再由6~8位教授根据各自的专业研究方向,分别讲解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及专业发展方向;最后学生们利用1周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列出20个专业方面的研究题目,每位学生从中随机抽取一个题目,学生围绕该题目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和归纳,完成一篇综述性的论文。《科研导论课》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科学研究的概念、意义、方法、科研的过程与程序、科研思想、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等。

为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拟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介绍《科研导论课》的教学改革成果。

二、教材内容

学校教育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知识的依据[2],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高度浓缩了某一学科或方面的知识,系统而循序渐进,合适的教材还可以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国内所有课程的教材非常多,因专业不同内容上略有差异,而且层次不齐。因为《科研导论课》只有16课时,而市面相关教材的内容比较多,结合我校该课程的特色,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因此,在精读了所有同类教材后,结合教学目的、学生的专业和年级(年龄)后,重新编写了内容精练、容易理解和富有特色的教材。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科研导论课》的授课学生为大学一年级下期,学生刚刚步入大学不久,处于基础的通识教育阶段,还没有接触专业知识,没有形成专业思想。因此,在《科研导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考虑这些因素,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

1.丰富教学课件。课程教学几乎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对重要的知识点辅以板书。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突出其特点,比如图文并茂、显示方法(幻灯片)变化多端、字体大小和颜色灵活多样,以此活跃课程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4]。但是,《科研导论课》多媒体课件应强调新颖,突出重点,文字要少而精,并不是教材的电子版。尽量采用图片和动画来阐释教材中的文字,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在内容上采用介绍著名的科学家,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用他们的研究经历和成就来说明教材上关于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用举事实和事例来讲道理,要突出讲课而不是读课。结合图片或动画阐述知识的关键点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2.播放纪录片。科学研究对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其重要性完全可以通过对比来说明。比如,为了说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在《科研导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分别播放我国在1959年(建国10周年)、1984年(建国35周年)、1999年(建国50周年)、2009年(建国60周年)时国庆大阅兵的纪录片,从人民的着装、武器装备和气势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力的深刻变化,体会科研带给人类的好处。再对比朝鲜和中国在2009年的阅兵式,证明改革开放后科研对于国民经济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如果不发展科技,国家就会落后,就会挨打,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科技创新,而创新需要讲方法,需要科研素养。《科研导论课》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而开始的。通过播放纪录片,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5]。

3.实例教学。将课程的主要内容分解后穿插在科研实例的各个阶段中,将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化、实践化,使深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更加实际,讲解科研实例,就如同告诉学生如何做科研,每个阶段的任务和作用,以及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发现亮点和如何提出问题等等。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包括分析主题、查阅和综合文献、提出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设计实验计划、细致观察、分析数据、提出问题和假说、检验假说、修正假说、导出理论或定律、学术交流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科学家的生平、成就和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使其像这些科学家一样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特别列举有影响的学术造假案例,明确这种欺骗行为是对科学的不尊重,到头来其实是毁灭了自己的前程。因此,教育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不做假、不抄袭等科研基本素质和习惯。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说,主动地开展科学研究,检验假说或检验已有知识的有效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大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纲要[6]。

四、注重考核方式

《科研导论课》严格来讲是一门关于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课,上完这门课,第3学期大学生会被随机分配给各个老师,每个老师带3~5名本科生,组成科研小组,由老师指导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锻炼,由小组讨论提出研究主题,或者由指导老师直接指定研究题目,研究小组根据命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在这一阶段,指导老师已经不再负责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科研的计划完全由小组自己讨论并开展工作。为了与这一阶段衔接,《科研导论课》的考核方式包括理论知识笔试和科研实践两部分,各占50%。理论知识笔试为开卷考试,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内涵。科研实践部分由老师指定论文题目,例如,PM2.5与人体健康,学生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围绕这个题目进行分析,提炼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一篇综述性的科技论文。通过实践和锻炼,培养学生做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等奠定基础。

五、结语

在《科研导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于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学对于人类进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吸引学生对于未知的探讨,激发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渴望尽早开设专业课程,只有掌握专业知识才能进一步解读自然界,进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通过撰写科研小论文,巩固了关于科研方法的理论知识,深刻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步骤,培养了学生在科研方法、科研素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总之,教改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田明,付芸,冯进良,张晖,罗宽,闫钰锋,赵世萍.编写专业特色教材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3,(9):144-145.

[3]陈敬花.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创新设计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259-260.

[4]杨瑞桂.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22-123.

[5]杨小平.《物理选矿》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59-60.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建设项目(k130311)。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锋(1970-),男,陕西商洛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满族,辽宁铁岭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99-02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37-39.

[2]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75.

[3]葛琦.利用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和自主学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47-48.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独立学院;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征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分数上比211、985高校的学生相差较多,他们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等方便存在一定的差距,具有鲜明的特殊性[1]。在学习态度上,一些学生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会端正态度,努力学习。而仍有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学习方法上,由于长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许多学生更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差,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认为自己本身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容易退缩。如果一堂课程难以理解或者作业完不成,他们就会感到沮丧,无成就感,再加上本身意志力不强,容易懈怠,自我约束力差,这时他们不是想着主动通过自学赶上,而是出现厌学状态,通过逃避来麻痹自己。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意义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认识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系统组成、运算与编码、网络与安全防范,同时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2]。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理论抽象,对于知识储备很少的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难点和容易点区分明显,有条理有目的的进行讲授。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让学生在大学开始阶段转变纯理论学习的观念,树立起多动手实践的认识,踏出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第一步。

三、独立学院学生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充分准备,紧跟时代潮流,选取恰当案例。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准备充分,吸取各家观点,深入浅出,制作精美电子课件,多使用具体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代替抽象的文字描述。如在讲授OSI七层结构工作时可用动画来演示其执行过程;其次,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教材往往不能及时更新,因此,课堂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讲授,而需要给学生引申当前最新的知识。比如现在普遍使用win7操作系统,但教材上面还是再详细的介绍winxp系统,那么在讲授winxp系统时,可以将winxp与当前的win7系统的使用进行对比;再次,多准备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发展史及著名的计算机人物时,给学生展示计算机发展变迁的照片,介绍图灵、冯诺依曼这些人物的故事。同时,讲授一些当代人物通过计算机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改变人类习惯的故事,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和热情,给他们以信心。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时,除了讲授网络基础知识,还可以讲授一些实际操作技能,比如教学生怎么将自己的电脑作为无线热点,通过手机来浏览电脑上面的文件。通过这些小技巧,学生可以切身体会计算机的乐趣,获得成就感;最后,与实例结合。在进制及进制转换学习时,时刻与实例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公式。由大家熟知的十进制逢十进一,借一当十的规则,推演出r进制“逢r进一,借一当r”的概念。在进制转换学习时,教会大家通过实例记住转换规则的方法。比如学习r进制转十进制时,教材上给出了如下公式:其中r为基数,整数为n+1位,小数为m位。该公式非常抽象,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理解和记忆起来都较为困难。在讲授时,可以抛开公式,与具体的实例结合。例如:将r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数。解:同理,r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就一目了然,简单易懂。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r进制转十进制的计算,脑海里能立马回想出一道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算,从而进行正确的求解,达到了对于大一新生学会进制转换计算的教学目的。

第二,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手段。计算机导论的教学采用课堂教授和上机时间的课时为1:1,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应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系统。实践课程前,下发课程任务,而具体完成课程的方法需要在理论课程上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去学习课程,形成一整套体系。同时,上机课程的内容设置也要融会贯通,不要只是按照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去操作,而更多的将主导权交给学生,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比如:为了练习键盘操作、操作系统、上网操作、电子邮件使用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布置分组完成的小论文项目。首先,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分组完成作业,可以加强刚入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还能出现思想碰撞,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其次,关于题目选定。可采用固定选题和学生自主选题两种方式,比如(1)固定题目: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介绍的论文。(2)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可以是体育项目、游戏软件或者活动策划等。要求整篇文档的内容围绕主题展开,图文并茂,有excel数据支撑,要按照指定的论文格式来排版,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页码等。完成论文后每个小组将论文以电子邮件附件的方式发送给教师指定的邮箱,最后按小组将论成ppt进行展示答辩。ppt要符合论文主题,形象生动,使用动画、超链接、背景音乐、插入视频等各种ppt制作技巧。在理论课堂上,教师以一篇示例论文进行详细讲解,然后把操作过程整理出来下发给学生,上机课堂由学生小组完成自己的论文。这样学生会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理论课堂,上机实践时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完成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参与热情。

第三,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3]。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要较为准确的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主、客观相结合,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整体考核。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力不强,自律性差,因此课堂考勤和课堂听课状态考核必不可少,对于上课积极认真的学生予以加分,对于出勤较差且不认真上课的学生予以扣分。同时,为了激励学生动手实践,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将学生分组完成的论文和ppt答辩也纳入考核范围,从学生的论文完成情况和ppt现场展示及提问回答等多方便进行打分。最后再加入期末闭卷考试分数,力求做到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

四、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前导性基础课,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的特点,教学上突出重点、难点,实例化抽象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同时,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创造机会,让他们多思考、多动手实践,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的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国灿,胡国军,陈伟鸿.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王岳斌,杨克昌.计算机导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乐天.关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思考[M].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0、引言

国外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我国地方高校也陆续把计算机导论课程设置为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对计算机这一学科体系进行概论性的介绍。军事院校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方式,来开设这门课程,让学员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系统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并与军队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很好的结合。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该课程可以培养学员的计算思维,使他们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

当前,我国军事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基础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大量压缩。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方面,选择了计算机导论课程,主要是因为它简要概述了计算机领域的相关内容,是计算机体系的浓缩版。其课程内容涉及学员大学四年中的全部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涉及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技术、方法和概念。可以说,计算机导论课程对学员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军事院校的特殊性,计算机导论课程在整个军校课程体系中没有体现出学科上的优势,学校各学院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它的开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对近两年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第一,计算机导论可以说是一门百科书式的课程,它对计算机专业介绍过于简单,内容过于浓缩,使得教员在教学内容上难以把握;第二,在教学实施上,教研室通常会安排一些教龄较短的教员上课,他们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在授课的内涵方面创新太少;第三,很多学员在高中已经学习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他们对计算机基本常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对计算机的学习意识仅停留在计算机的具体操作上,因此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失去了兴趣。相反,计算机导论课程不是教授具体操作和使用的,而是让学员构建计算机学科的认知模型这与学员对计算机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使相关部门对本课程引起重视,从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配备高素质的教员队伍,使刚入伍的新学员能对计算机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课程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导论不是专业课,它是一门通识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导游图”。学员在今后还会学习一系列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基于这一特点,计算机导论在教授时应以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基础来展开教学。基本知识包括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后续课程基础知识。教学应力争使学员全面系统的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初步了解。基本技能包括基本操作、编程调试等。学习这些技能能够增强学员对计算机概论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我们调研了10多所军事院校。通过调研了解到,c语言程序设计目前仍然是很多军事院校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课程。这反映出在编程语言选择上的滞后。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编程的需要,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缺点已经体现出来,它并不能满足当代程序设计的需求已经很少被使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程序员们选择的往往是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这些工具一般都具有优良的软件操作界面,包含了许多的函数和组件,编程时相当方便。这些语言及开发工具,如DELPHI、JAVA、VC等,对于学员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也比较好理解,操作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学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用上这些开发工具。简而言之,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基本课程是教学内容方面改革的大趋势。

1.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依据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加深学员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理解,培养学员使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我们建议在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开发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军事院校的培养特点,具体采用以下4种教学方法。

1.2.1 三点式教学法

结合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教学经验,借助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成熟的培养人才经验,我们提出“三点式教学法”。该方法具体是指“教员精讲一点,师生讨论一点,学员实践一点”。这种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员脱离高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教员为中心,学员主动学习为主。教员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只讲重点和难点。简单通俗的内容不讲,不得不讲的才讲。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提高学员对知识的求知欲,为学员提供大量的学习钻研时间。另一方面,让学员多动手,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传统的基础知识和练习,留到课外让学员完成。课内主要以验证性练习为主,每次课堂教学都能使学员做到对所学知识消化和理解。为了使学员更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教员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课外实验,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发展史时,教员可以简单扼要地介绍一下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标志性技术和产品,其他内容让学员自己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安排两个学时的实践时间让学员上网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包括计算机硬件发展史和软件发展史,并在课后写一篇心得,培养学员的自学意识。

1.2.2 案例驱动教学

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会涉及很多语法,尤其是C++程序设计。由于c++语言比较灵活,对其语法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教员在讲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讲解语法和表达式的书写规则。因为这些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学员很难把所有精力集中。另一方面,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语法和算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上课过程中又不得不讲,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把那些重点难点问题采用案例的方式展开教学。例如在介绍嵌套的if-else分支语句时,可演示一个纳税率的程序,通过输入其基本工资,确定税率是“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的等级。用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十分有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过程中所选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计算上的求解,时间长了学员会失去兴趣,可以适当的以游戏、图形图像和建模求解的方式作为案例,让学员在课外编写一些趣味游戏程序,如纸牌、俄罗斯方块等,培养学员对计算机编程的强烈兴趣,使学员在完成每一次作业后都会产生成就感。

1.2.3 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

结合地方大学的教学特点,我们在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演示,在上课环节中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类似程序调试过程中的一些编程经验和调试技巧的内容,往往很难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讲清讲透。有时教员讲得满头大汗,可学员还是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很差。我们认为,通过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在教员的操作下,通过直观生动的图文效果,学员很容易接受讲解的内容,对程序设计过程中的技巧牢牢记在心里,为课外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员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传统的板书、问答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辅助多媒体教学,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到目前为止,全军所有的军事院校都接人了全军数字信息网络。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也可以借助地方大学的经验,采用现代信息化教学。通过全军数字网或校园网络,将教学内容、课时作业、课外实践内容共享在网络上。学员可以在网上给授课教员留言。为了方便学员间、学员和教员间的沟通,可以在校园上创建BBS社区,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结合军事院校试题库系统,学员可以在网上进行模拟测试,检验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1.2.4 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学科中的许多课程实践性都很强,计算机导论就是其中之一。为了适应军校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部分内容要求学员上机调试,如程序设计中的算法要用上机实践来验证。实践可以分为课堂练习、计算机上机操作、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课堂练习主要是为了加深学员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使学员能运用教员所教的方法、思路和算法去解题。上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教员在讲解循环结构时,可以让学员编写诸如猜数字之类的游戏,用程序统计猜中的次数和概率。这样能使学员通过上机更进一步了解程序的结构,程序的执行流程等。为了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我们建议让学员结合自身生活当中的问题,通过编程让计算机解决。甚至,可以结合军事上的一些具体问题,把它们作为课程设计的内容,提高学员对计算机编程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课程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通过课程设计使学员了解软件工程项目的步骤和流程,掌握工程调试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考试方式的改革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考核或考试,这是检验学员学习效果的基本手段。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广泛,考试很难真正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另外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更加难以选择。我们建议在学期检验时,脱离传统的检验方式,采用课程设计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课程设计在前文已经阐述过。课程论文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员来讲是一种全新的考核方式。学员在高中阶段从来没有尝试过。对学员来讲,刚开始往往没有信心,也不知道从何处动手。这时,教员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指导学员如何撰写论文,包括论文的规范、格式等。通过撰写论文使学员知道怎样查找和使用文献,如何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论文体现出来。最后,教员应根据学员撰写论文的质量,把论文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档次,计入学员成绩档案。

2、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提供了关于该专业学科的入门介绍。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在该领域工作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新生虽然具有计算机的基本使用能力,但在计算机理论知识上的专业性不够,大部分的知识对新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一味地想把如此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并不好。根据该课程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给出思考。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几乎包括计算机领域所有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热点研究问题等。在授课中不仅要把基本的概念介绍清楚,还要对最新的专业动态有所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合适教材难以选择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非常多,按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内容为计算机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等同[1];二、将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四年要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浓缩,内容涉及面广;三、计算机和计算的本质属性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2],内容进行系统化、形式化的概括。由于目前中小学已开始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新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选择第一种教材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过于简单,失去“专业引导”课程的本质属性;第二种教材在广度和深度上是比较难以把握的;第三种教材过于抽象,教师难讲,一般院校的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变化非常快[3],可谓日新月异,许多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严重滞后。

2.理论教学过于复杂

新生非常渴望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对第一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抱有很大的期望。教师希望通过讲授该课程给学生初步建立整个学科的框架,指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把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等专业课浓缩为一章进行叙述[4],叙述方式上又较少考虑新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理论教学中勉强把计算机科学系统知识精装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5],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知识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又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消化吸收,这样不但起不到很好的专业引导,反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生畏。

3.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本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但一般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为主,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4.考核方式传统化

对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注重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多课程没有单元测试、期中考试,采取的是直接的期末考试。学生到了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平时很少去细细思索所学内容。本课程不只是介绍一些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一些问题。

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材内容和补充新信息相结合

教材的内容对基本知识介绍得比较全面,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适当地选择一些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进行补充,如计算机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新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等[6]。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新知识有所了解,紧跟时代的新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产品和概念有所共鸣,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

2.构建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封闭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两者的交流比较少。学生的这种被动局面制约了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在对基础知识的介绍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择相应问题;进行前期的文献查找,撰写论文培训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提炼内容,形成一份综合的材料,并在课堂上讲解给同学们;教师及时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总结评述。把课堂的某些时间让学生掌控,教学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在问题中探讨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检索文献,整理资料,初步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等;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去钻研去思考,逐步训练专业的创新能力;在团队中学会合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适当增加理论教学的实验

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这些操作技能需掌握,但课堂上讲到的有些内容最好配合相应的实践,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这样能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理想。

4.改变考核方式

大学的课程在考核上一般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多,授课中若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结合专题讲座、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该课程的部分考核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例如,可采取分组合作课题和独立选题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分组合作课题在授课中完成,学生按所在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相关课题,上台讲演,并通过各小组之间的评比给出相应成绩,这项成绩在教学中完成;独立选题论文,学生自主选取与计算机领域相关的选题,以论文形式上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项考核在结课后一定时间内完成。两者结合,不增加学生记忆的压力,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专业知识整体介绍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难度和广度不容易把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晴媛.《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探索与改革[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3):303-306.

[2]何昭青.《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5):63-66.

[3]李明东,等.《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6-8.

[4]薄树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82-184.

[5]陈春江.系统论思想视角下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构建及反思[J].福建电脑,2012(12):202-203.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车辆工程专业导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80-02

一、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不适应以知识创新为需求的社会发展,更不利于培养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我校2015版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各专业开设新生专业导论课,以激发大一新生探索学科奥秘的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学习。因此,为了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导论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1]。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卖、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的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不变等有很大不同[3]。

二、《车辆工程导论》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选择和制定案例。案例教学法需要搜集很多案例,这个过程虽然烦琐但是非常重要。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对搜集到的案例进行选择和整理。选择的案例必须和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大,而且成一个系统,起到案例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图1列出了《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中所用的案例。

2.案例实施和组织过程。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从案例开始,引出课程新内容。在开始某一章新内容教学时,可以先给出一个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提出新问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要讲的新内容上,从而把前后两次课的内容衔接起来。(2)以案例作为课堂的主线。给出案例之后,需要精心设计针对该案例的提问,这些问题一定要围绕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问题而逐步掌握全部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以案例结束,突出教学重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案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分析案例,做到有的放矢。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后的效果

案例式教学引入本校2015级《车辆工程导论》课程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起到了以下效果。

1.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在问题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去认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提高[4]。通过该种教学方法在2015级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上课积极性很高,几乎没有缺席的学生,出勤率在100%。

2.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而且能把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该种教学方法在2015级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实施中,刚开始利用案例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学生不知道怎样参与到课堂中,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几个案例的讲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面的课程中利用案例讲解时,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中学生会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学生的考核是以写论文的方式进行,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从学生提交的论文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归纳总结2500字左右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些学生还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大一学生来说非常不错。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唐金花,王奎洋.高校“汽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4):50-53.

[2]叶敏芳.初探案例式教学在汽车构造课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171-172.

[3]邹凤华,谷赫.案例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3-34.

[4]李建军,汪溪.案例教学法在汽车故障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1):48-50.

上一篇:电气及自动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