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2:08:01

互联网教育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我们需先搞清楚究竟何谓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一般来说,它是指利用无线上网的掌上电脑和能够上网的手机这两种移动通信技术媒体,以及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知识信息传播技术设备,为学习者群体提供远程自主学习、灵活学习、便捷学习的先进的远程教育教学技术形态。它是一种能够将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并使之融为一体,形成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从而为学习者的远程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远程教育技术形态。它是一种学习者能够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在移动学习情境里,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远距离获取知识信息的新兴学习模式。它包含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其中,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移动互联远程学习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移动互联远程学习应用层面可容纳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应用与服务层面。随着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4G通信技术和近场通信技术等网络信息传输的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诚如我国学者唐佳希所言,“移动互联新媒体是在新的通信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终端多样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其支持的“手机、上网本、电子阅读器、数字电视等设备均可以通过内置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数据交互从而被纳入新媒体范围”,“其中,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更因其便携性、交互性和人性化的使用体验而成为引领潮流的主流媒介终端”,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为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其“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阅读方式有其鲜明的特点”,也会令学习者“产生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因而它对于处在“移动互联环境”里的开放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成为世界上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最为巨大、应用前景最为诱人的远程教育信息传播技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会创造一个令世人称奇的远程教育神话。根据它的发展状况,可以想象,未来的开放大学的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可由三块构成:一是促进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由固定互联网教学信息传播的平台模式,向移动互联网教学信息传播的终端模式发展,从而让教师和学习者在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中,获得与固定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平台相类似的远程教育教与学实践体验,我们说,这是开放大学发展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二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逐步实现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互联网化,我国开放大学可通建立飞信教学辅导平台,形成按照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远程学习者飞信用户群,为他们提供快捷的远程移动学习互动答疑支持服务;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技术功能,进行有别于固定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当然,其创新的关键是如何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远程教育的移动教与学的终端互联网知识信息传播业态,如基于移动远程教育教与学的Web2.0知识信息传播业态、微博知识信息传播业态、博客知识信息业态等。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认为,移动互联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教学文化生态融合,已经显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由于WEB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导致远程教育教学向移动信息传播动模型不断演进,特别是造成其实现与社交网络的对接,从而造成远程教育一栋教学网络的社会化趋势。当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基于Web2.0的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引发了远程移动互联网络的革命性变化,它所带来的以人为本的移动教学模式创新,推动由专业技术人员垄断织网的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平台建构,逐渐向由所有远程学习者用户普遍参与织网的教与学民主化进程的转型之中。基于Web2.0的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模式,开始生成这样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它可以鼓励学习者在Web2.0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模式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种教学和学习观点,使得学习者用户不仅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且也可自己的体会观点,供他人分享和借鉴;(2)它具有知识信息的聚合效能,通过在网络上知识渐次累积,形成以需要或兴趣为聚合点的知识信息社群;(3)由于它创建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远程移动教育平台,因而它会激励那些非常活跃的远程学习者用户,对其保持比较高的忠诚度,他们会一直积极的参与其中。二是随着云计算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导致远程教育逐渐向“移动云计算”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开放大学将其远程教育教学网络的触角延伸到整个系统,乃至其他大学、开放大学以及远程教育机构的网站中,从而实现远程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分散化、集成化和网格化,实现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的“去中心化”,由于这样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整合社会上所有的远程移动教学资源,实现“网站越多,服务越好”,有利于将各种远程教育教学网站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力量,实现集团化教学,使远程移动教学网络建立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链接和学习链接,这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间的联系强化,活动变得越来越强,结果,促进学习者和移动互联网有机协调成长,这样,每一个学习者,面对的远程移动教学平台,都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信息词条结构的在线学习百科全书。当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在“移动云计算”微不足道的文化表象背后,其实掩藏的是一个有着庞大、深厚体系分支的潜在的知识价值逻辑链和意义生成圈,它使得开放大学间的移动互联网教学,最终变成是协作,而非什么疏离与独立。三是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开始,逐步向多源异构化方向发展,这为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存储的分散化、网络化变成可能,同时,这也引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那就是过去那种只要建立一家远程教育教学网站,就可以垄断学习者远程学习天下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数据库绝对的掌控权,谁就拥有远程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时代已经春光不再。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教学从此由多家远程教育教学网站共同合作完成,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远程教育的大学物联网、课程资源的网络节点库,同时对不同地域的远程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

显然,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环境里,远程教育教学的胜利砝码,开始偏向那些通过聚合各种远程教育教学课程网站来达到临界规模,并且将聚合的课程数据融入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服务中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育机构的手里,远程教育教学的领导者、主导者或者话语主导者,开始由那些善于聚合各种远程教育教学网站在线课程资源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育机构来担任。至此,许多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开始认识到,对其他远程教育网站课程教学资源数据的掌控,有可能成为他们在远程教育领域,保持优势教学地位及其文化竞争力的来源。毫无疑问,MOOCs(MassiveOnlineOpen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MOOCs,即“慕课”)的出现,为此种观点提供了例证,MOOCs由于掌握了大规模在线课程的聚合组织权,结果导致它赢得了巨大的远程教育市场的经济回报。当前,开放大学间的课程数据资源竞赛,已经打响,这种可以为任何学习者建立共享数据库价值的远程移动互联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正在成为开放大学发展建设中必须看到的一个重要策略。四是依靠轻量型编程模型,一种具有可编程性和可混合性设计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服务油然而生,由于互联网浏览器的“查看源文件”选项,使得许多用户可以复制其他任何用户的网页,因而最成功的网络远程教育教学服务,通常是那些最容易采纳但是却未被服务创建者想到的新的方向,比如想办法让学习软件超越单一设备,这样就使得超越单一设备而编写出来的远程教育软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让开放大学坐收教学红利,因为即便是最简单的互联网程序,也涉及至少两台计算机,其中,一个负责远程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器,而另一个负责远程教育教学浏览器,这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而言,开放大学可以将远程教育教学网络作为软件平台予以开发。显然,把这个概念拓展到由多台计算机提供远程教育教学服务而组成的合成应用程序当中,它可以保证学习者以多种方式对许多有限制的远程教学内容进行访问。毫无疑问,迄今为止,iTunes是依靠这一软件编程模型而走向成功的最佳范例,由于这一款令人心仪的媒体播放器应用程序,可以无缝地从掌上设备延伸到巨大的互联网后台,使得个人的移动计算机(PC)扮演着一个知识信息本地缓存和控制站点的角色,这样就使能独立一运动的人,依靠那种能独立运行、完成移动学习特定功能的个人计算机,完成名副其实的远程移动学习。由此可见,iTunes的成功,体现了Web2.0的一些核心原则,那就是:它们也许本身不是什么网络程序,但却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使得网络成为其体系中无缝连接的、几乎不可察觉的一部分。这说明,iTunes展示了一些远程教育网络的集体智慧应用,作为一的方兴未艾的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它极大地丰富了远程学习者用户的网络学习体验,它使得我们意识到,对于应用于远程教育的移动互联网来说,其竞争的优势关键在于学习者用户会在多大程度上会参与其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学习体验,因为如果他们不参与其所制定的远程教育教学游戏,那么,它必然就是一个“没有被参与的体系”,那么,无论它是多么强大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它的远程教育移动教学前途将必定黯然无光。由此可见,学习者们的隐式和显式远程移动学习体验,必然会为开放大学的多媒体远程教育教学程序增添新的应用价值,若果没有他们的有机参与,任何形式的远程移动学习访问和体验,都不大可能发生。从以上四个方面看,移动互联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教学文化生态融合,总是以出乎人们意料的形式发展着,它使得人们看到了远程移动互联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曙光。

二、远程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的方式类型

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业已表明,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电信网融合形成的知识信息传播技术平台,通过灵活多变的技术模式、应用程序,通过与远程教育教学的生态文化融合,从而形成了崭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业务实践模式。具体而言,根据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业务模式可分为七大类型:

一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社区交往”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协作化学习方式,构建远程开放教育的数字化远程学习社区,将开放大学的移动互联网建成能够吸纳最为广泛的学习者客户群体参加的,并能支持他们实现数字化远程学习生存的开放教育平台。显然,在这种由移动互联网络而构筑的远程学习虚拟世界里,如何实现开放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以及学习公共支持服务的数字社区化,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它可以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学习者,提供种种具有延伸支持服务性质的远程教育教学项目,并通过相关远程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远程学习者所具有的相同的远程学习诉求,从而使他们成功地实现“远交近联,学以类聚”,形成全新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互联数字化社区中的“数字化社交学习激情体验”,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自主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文化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毫无疑问,采用这种模式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群体对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心理黏性。诚如我国学者所言,“社会化阅读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因此,开放大学的移动互联阅读平台和软件可设置“分享”按钮,激励学习者“将阅读的内容分享至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在社会化阅读应用里,通过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站的紧密关联,用户不但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通过社会化媒体分享出去并在原阅读平台得以同步体现,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包括阅读行为还被作为向其智能推送个性化内容的依据”[3]。

二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知识短信”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式教学方式,通过内容上具有高度知识概括力的、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知识浓缩力、叙述上具有突出知识表现力的简短文字,传播凝练精辟、形象生动、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的课程教学和知识信息内容。无庸质疑,采用这样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个具有完整知识框架结构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知识信息传播的艺术化再加工和审美再创造,将其转换成一系列既相互独立、相互分散,但经过相互组合,又能形成完整的知识语义链的知识短信群组,并对学习者的远程学习者产生持续而有震撼力地学习冲击。毫无疑问,编制这样精彩的知识短信,的确是需要无数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技术水平、文字功底和艺术才能的远程教育专业人士,通过相互之间的精心协作才能实现。不可否认,这种全新的远程教育教学技术能力的建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作为当前世界各国开放大学教师职业发展能力的致命缺陷和文化软肋,它是需要开放大学的教师,强力打破传统大学教育的知识壁垒,通过教育与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与学术的有机文化融合后才能实现的,因为这种复杂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其工夫显然在诗外,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它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教育技术的范畴,而进入了教育艺术、教育文化的领域。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专门用于远程教育的知识短信的出现,正在使得互联网和电信网间的相互融合、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间的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掌上的教育技术”最终转化为“拇指间的教育艺术”,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可能。

三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课程游戏”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娱乐化学习方式,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趣味,通过远程开放教学课程游戏软件的开发和传播,从而刺激和满足学习者的强烈的知识学习兴趣,并利用目前许多学习者对游戏达到痴迷程度的心理,因其势而利导之,将他们的“游戏化娱乐”兴趣转化为“游戏化学习”,从而使得开放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变成指导学习者游戏化学习、娱乐化学习的先导。显然,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远程开放教学的“玩中学、学中乐”快乐学习趣味,将原本单调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互联自主学习变得有声有色,格分外活泼和迷人,而且还可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学习者时时、处处参与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的热情,满足他们的游戏化学习表现欲,锻炼他们的知识应用实操能力,提高他们的移动互联学习效率。当然,在移动互联游戏化远程教学活动当中,开放大学也可在此种课程游戏教学软件中,设定即时反馈学习效果的信息功能,并及时给学习者玩家的游戏化学习效果做出中肯的评价。无疑,这样做,可以促使学习者很快了解自身的知识学习水平,为他们制定下一步通过游戏化学习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增强自身游戏化学习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习者的游戏化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的同时,也应当在适当时机,或者在他们成功达到某一阶段学习目的之后,给予其一定的分值和晋级奖励,这样,就可吸引和激励他们继续参与下一阶段游戏化学习,强化他们持续不断地参与游戏化学习的心理渴求动机[4]。笔者认为,这样做,可以改变过去人们把网络游戏,看作是与学习实践相对立的两种活动的认识局限,将两个似乎根本不可能调和与相容的东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而使得开放大学通过游戏化触觉教学技术和触觉教学反馈技术的变革,给远程学习者的游戏化触觉学习技术和触觉学习接受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从而使得远程学习者产生“用户体验”般的心理快乐刺激和知识鉴赏情绪。无庸质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移动互联此种游戏学习方式,会作为移动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杀手级盈利教学模式或红利教学模式,掀起人们趋之若鹜投入移动互联游戏化远程学习的社会风潮。

四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电视节目”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影像化学习方式,引领远程教育教学和学习的潮流,并使得“互联网教育电视”、“移动教育电视”、“手机教育电视”等成为新新人类远程学习者群体等时尚人士远程自主学习的新宠。众所周知,电视语言具有画质还原清晰、言语表达生动、动作持续形象、语意丰富深邃、音乐节奏怡人的艺术表现特点,因而它早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人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最起码的艺术生活审美配备。具体讲,把它运用到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里,就是开放大学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中,通过移动互联电视技术的植入,成功地利用电视语言所具有的多镜头、多机位、多角度、多视点、多场景、多层次、多语言的蒙太奇知识信息表现与传播方式,把原本枯燥、乏味、甚至有时还有点晦涩的知识内容,拍摄、编辑为声画并茂、充满情绪的知识艺术活动影像,从而吸引广大学习者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很快沉浸到远程学习的知识情境当中,并通过镜头切换的导引,深入进知识结构体系神秘复杂而富有传奇的王国里。无庸质疑,“移动互联电视”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影像化学习方式,带给远程学习者的视觉冲击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它使得好的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电视节目,如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动作大片一样,掀起人们心中的远程移动互联学习激情风暴,只不过,制作这样高质量的远程开放教育节目,传播这样高质量的远程开放教育知识信息,是需要教育电视节目编导、演职、制作和技术人员需要具备高超的艺术创造水平的。目前,我国移动电视用户的群体正在扩大,但主要集中在积极尝试新事物、个性化需求较高的年轻人当中,作为未来最具潜能的远程学习者用户群体,这个群体的在未来可能会逐年扩大,因此,开发这样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是迫切需要我们关注的。

五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电子书籍”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阅读化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非常传统的、且是无纸化的、又非常生态的、存量大和便携式的读书自学支持服务。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数字化革命已经带来了人类阅读的彻底革命,因而,电子书,作为一种专门供现代人阅读的手持电子设备和数字化出版物,由于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存储设备中,并借助于特定的手持移动设备,来进行读取、复制和大规模传播的,因而,从一开始诞生起,它就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纸介质书籍出版物,具有很强的教育的社会普及化效应。电子书,又称e-book,它的主要格式有PDF、EXE、CHM、UMD、PDG、JAR、PDB、TXT、BRM等等。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移动设备都是支持其阅读格式的。在手机终端,人们常见的电子书格式可为UMD、JAR、TXT三种,它专为阅读图书而设计,一般有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这种特别设计的液晶显示技术,可以让人们在长时间,能够舒适地阅读图书。况且其中因为内置有可以上网的芯片,内存着大量的数字出版书籍文本信息,一般一次可以储存大约30本传统图书的内容,因而完全能满足学习者的丰富的远程学习阅读需求。目前,电子书的内存容量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功能也有继续扩展的余地,再加上其字迹清晰美观,用户身份也易于确认,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非常便捷地购买和下载它,且付款也很方便,因而它的这些诸多优势,使它非常适合节奏快、压力大、时间琐碎的现代人生活,能够为远程学习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灵活投入自主学习,很快沉浸入知识海洋,暂时逃逸快节奏的生活,缓释工作压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供了方便。可见,这种充满情趣的移动阅读方式,能够有效填补人们的生活狭缝时间,惟因如此,它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迅速地流行并传播开来。当前,数字版权贸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使电子书的学习用户能以更低的价钱购买到更多的图书,在市场上,人们可以远低于传统纸介质书籍1/3至1/2的价格在网上购买到自己需要的电子书籍,而且人们可以采用更加方便的信用卡或电子货币等付费方式,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书籍。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当前世界上有许多开放大学,也在为其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免费阅读的远程下载服务。显然,这一切,都为电子书在未来远程开放教育的大流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手机搜索”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拓展化学习方式,为人们在移动学习环境中,深度、系统地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并通过它而成功实现目标的手机搜索引擎,因为整合了网络搜索、智能搜索、语义搜索、关键词搜索、图片搜索等语义互联网的信息搜索概念和知识检索理念,而且综合了多种的知识信息搜索方法,因而可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为学习者提供远程的垂直和水平的手机移动互联知识搜索体验,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甚至可以响应学习者所提出的各种远程学习知识查询要求,在因特网上、万维网(WWW)中,自动启动知识信息的索引功能,提供给学习者一切可供知识查询和检索服务的信息网站,并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策略,搜集网络上的有关知识信息,并经过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组织和处理,建成具有学习者个性学习特点的网络远程学习的索引数据库,这就为学习者自主建构更加令自己满意的知识信息检索服务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具体讲,就是它可以利用蜘蛛(Spi-der)系统程序从互联网上抓取那些与课程知识信息内容相关的各种网页,并按照这些网页所在URL、编码类型、页面内容所包含的关键词、关键词位置、生成时间、与其他网页的链接关系等,并根据一定的相关度算法,通过大量的复杂计算,从而计算分析得出每个网页页面内容与其超链接的每一个知识信息关键词的重要联系性,然后,再提取这些相关网页的知识信息,并进行相关度数值排序。一般来说,其相关度数值越高,排名也就越靠前,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据此顺序,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想阅读的网页,从而了解并掌握自己所想学习的知识内容,并建立自己的课程知识信息网页自主学习索引数据库,并通过定期重新访问所有相关网页,更新数据库的方法,促进自己及时跟进,深化学习[5]。由此可见,手机搜索这种移动互联远程学习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远程学习者的个人学习品质,使其享受到更具个性特色的远程学习快乐体验。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生态文化融合所形成的远程开放教育自主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移动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七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定制配送”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独享化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自己学习所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学材。这其中,既可是充满知识情趣的图片,也可是富有接受亲和力的知识音频,也可是具有丰富镜头语义的知识视频,学习者都可通过向开放大学提出个人定制配送服务,独享移动互联知识学习的快乐。显然,在这样的移动互联远程教学模式中,知识学材,成为学生们独自享受个人化、个性化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有效黏合剂。它通过图片课程教学资源———这种形象、直观表现教学内容,远与单纯的文字呈现更能吸引学习者眼球的学习支持服务方式,召唤学习者自觉投入到那种完全是非连续学习状态的移动互联学习活动当中。通过音频资源———这种适合表现语言、文学、历史等相关课程知识内容的学材形式,让学习者在移动互联学习环境中,克服周围环境因素的干扰、影响和制约,得到短暂的听觉学习刺激和享受。它也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资源———这种栩栩如生的知识内容表现方式,所提供的生动的教师讲授辅导、情景案例教学、三维动画演示、文字声音提示、图形符号会意等学材,合理地将所学课程的特定知识内容融于在一个完全个人化的学习情境当中,从而体验到一种随遇而安轻松愉悦的惬意学习效果。当然,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画文件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由于它适合呈现那些视频镜头很难呈现、复原、再现或者获取的知识内容,且其占用移动互联学习媒体内存相对较小,非常易下载与保存,使用起来也很简单,其知识接收效果更具审美意味,因而更应当是移动互联学习当中,学习者青睐的对象[6]。

三、远程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的超前试验

当前,基于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用,它尚处在研究和开发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我国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中,一种暂时存在的令人遗憾的历史空位现象,或者说正在起步发展的一种教育文化现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会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互联手机的普及,走进一切有兴趣通过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媒体接受远程学习的人生活当中,成为远程学习者漂泊不定的生活旅途中的自主学习有效配备。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技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教育应用前景最为诱人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超过人们想象的高速增长现象,造成了人们对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的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学习信息和知识信息,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过,在我国,虽然现在使用手机的人也已经非常普遍,但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移动网的网民数量却只是达到3.88亿,而使用它进行远程学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ipad,在我国的应用尚且远未普及,它只是在一些高收入的社会人群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人,往往却拥有高学历,他们一般没有用其进行远程开放学习的具体社会需求,主要用它进行一般的信息传播接受。可见,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开放大学真正要想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针对广大平民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还需尚待时日,更何况我们对于基于此种技术的远程开放教学模式,尤其是资源开发的标准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所做的工作,就是继续强化此方面的应用研究,尤其是面对手机这样的非常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好它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功能,为以后大力我国发展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此,我们才能最终使它能够为更多的平民大众学习者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远程教育文明实惠,促进他们学习生活质量和人生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热切期待,我国开放大学能够建立自己的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够利用各种远程教育移动互联教学媒体,开展远程移动教学的超前实验,密切教师、学习者之间的远程教与学交往,因为这种移动学习平台,毕将成为人类未来远程学习者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由于在未来的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络虚拟世界里,学习支持服务的虚拟社区化将成为主旋律,必将人类成为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因此,开放大学可以建构自己的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虚拟社区,从而将远程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触角,延伸出到天涯海角所有的远程学习终端中,果如是,则随着学习者们不同的远程移动学习体验诉求的满足,必然会提高他们对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移动互联网的学习情感依赖黏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移动互联网络远程学习文化语境里,进行娱乐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也将成为未来的开放大学远程移动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如果我国的开放大学能够适时制作开发出适合我国学习者的各种游戏化学习课件,为他们提供兴趣化学习支持服务,那么,远程教移动教学课程游戏,将会作为我国开放大学远程移动互联教学模式的杀手锏,掀起我国远程移动互联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变革。果如是,他们为学习者们提供的游戏化学习专用远程移动教学课件,或将成为我国开放大学移动互联远程教育教学的急先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娱乐化的远程移动教育教学急先锋,可能随着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成移动学习设备终端发生一些新的革命性质变,比如它会造成游戏触觉反馈技术的加强,可带来学习者用户带来全新的远程学习体验跳跃。当然,我们也发现,手机电视也会成为未来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发展的新型形态,它可能成为新一代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电视繁荣发展的动力因素,并推动手机电视将成为远程学习者时尚人士的新宠。我们确信,手持电视远程学习者用户,将主要集中在那些愿意在旅程中,积极尝试移动学习模式的、个性化需求较高的年轻一代学习者群体当中,坐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地铁中,我们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远程移动学习着潜在群体,他们手持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身影,使得我们坚信,这样的远程学习群体在未来必将不断扩大。目前,因为随着手机移动学习功能的不断扩展,它已出现了屏幕显示超大化,画面效果高清化,音响效果立体化,以及音视频知识存储容量大幅度提升,学习者用户身份易于确认,远程登陆越来越方便等诸多优势,无疑,这就使得学习者的远程移动电子学习阅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流行时尚,可以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显然,这非常有利于年轻的学习者在旅途中利用移动电子阅读,有利于开放大学发展远程移动互联教学模式,以填补这些学习者在工作之余的人生狭缝时间。

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平板电脑的普遍应用,使得利用它发展远程移动互联网络教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业界时尚,由于一大批新兴的数据挖掘、存储、处理与分析技术的不断涌现,学习者通过它处理起知识的海量信息数据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就像手机搜索将会成为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助推器一样,平板电脑的知识信息搜索播放功能,也将不断增强,它的搜索引擎将会整合概念搜索、智能搜索、语义互联搜索等知识信息的搜索模式,综合多种各样的知识形态搜索方法,为学习者提供范围更广的远程移动学习搜索体验,使他们沿着知识信息的逻辑线索,垂直向内,进行深度学习,同时,也促进他们顺应知识信息的外延结构,进行水平扩展,形成拓展学习,总而言之,这种新型的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方式,将会更加注重提升学习者用户的远程移动互联学习体验,使他们在行进之中,感受到远程移动互联网络知识信息传播技术,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当前,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正在创造我国远程教育的新的历史神话,作为我国教育创新能力的文化表征,它最终为国家赢得全民学习的文化软实力创造新的竞争机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建立覆盖15亿人口、影响范围将达到7亿手机远程学习者用户的这样一个移动互联信息传播平台,将不再是一种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美谈,它的空位发展、缺位发展现象,必将在我国远程教育领域消失,它必将成为我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学新的生命活力源,它会广泛、深入应用到农村的田间地头、牧区的草原绿洲、城市的工矿企业、以及物流发达的人生商贸旅途等一切可能出现的远程移动互联学习环境当中,显然,到那时,它必定会创造出更加惊天动地的远程教育教与学人文奇迹!

四、结语

当今时代,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技术的变革,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而且它的发展,还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由是,因为技术和生活相互融合而导致产生的人类生活的“技术含量”,日渐成为衡量人类生活文明状态的一个显著文化标志,正是它,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名副其实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互结合的先进生活状态。当然,也正是因为技术日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文化角色,发挥着如此重要的文化活化作用,因而,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各个方面的强力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正在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社会文化共识。显然,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作为信息传播技术此种科学技术的子层面,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与远程教育那种事关人类社会成员成长、进步和发展的亚文化层面的相互生态融合,就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因为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文化融合,将人类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带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将人类的开放大学建设带入一个全新的教育文明繁荣状态。诚如我国学者余胜泉所言,“未来的十年,技术要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基础!”[7]。显然,正因为此,笔者确信,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对于我国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所产生“革命性影响”远不止于此,因为纵观人类社会的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这种“革命性影响”最本质的东西,其实就是它引发了人类远程教育生态文化的全面颠覆和改观,它将人类的远程教育由自学课堂和函授课堂,直接引入到今天的广播和电视的空中课堂、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虚拟课堂,引入到未来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课堂,它使得人类的远程教育从此进入“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社会化动态学习生态文化课堂情境当中。由是,一种由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技术、信息传播知识、信息传播受众、信息传播学习相互沟通融合的远程教育生态文化形态基本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远程开放教育的自组织文化传播进化系统,通过远程学习者这种独特的信息传播受众群体与开放大学的远程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完美联姻,创造出一个远教近学、人机交互、主客互动、信息交流、知识迁移、问题反馈、教学循环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生态文化环境。毫无疑问,这种穿越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由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所主导构成的全面、均衡、协调、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因为拥有非常和谐的技术与教育、媒介与学习者、学习行为与知识信息的共生共荣生态文化关系和生态文化系统价值,所以,极有可能将人类的远程开放教育带入“时空分离”、“教学分离”,但却“天涯互联”、“海内互通”的跨时空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的生态文明状态。基于这点,笔者认为,人类从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视角,深入探讨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观,的确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职业能力拓展与终身学习。互联网时代,终生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理念被彻底打破。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科技工艺层出不穷,对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牛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有效期到了你的职业生涯将很快腐烂。”无边界职业生涯颠覆了人们“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忙工作”的两段式模式,“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停留于理念层次。为了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致停顿,专业人才要不断规划、审视、选择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变化与工作岗位的升级,要求专业人才必须不断接受再教育、再培训,只有保持自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机会寻求到更好的职业发展。为适应职业生涯的无边界变化,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常态,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继续教育正以独具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以继续教育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教育界也致力于重新构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从综合提高国力、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我国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时代要求的教育体制,为职业能力拓展和终身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

2.互联网时代新型的学习方式。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智能手机终端的持有量位于全球首位。国内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均在开通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突破了1亿用户。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展了职业生涯的边界,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交往方式。信息技术在传播信息、创新形式、即时互动等方面存在天然优势,为人们提供了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E-Learning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课堂得到了无限的扩展,人们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实时地学习和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知识。学习过程的人性化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挑战了传统的继续教育理念,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改变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经济发展的进程已证明,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必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继续教育的组织与运行方式。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困境

继续教育是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专业人才,实现知识技能更新、拓展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客观地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立法乏力。继续教育的发展涉及所有社会成员。教育立法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保证,我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在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持续发展和提高的继续教育领域,立法乏力。我国在继续教育立法方面虽然已经起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对继续教育的办学做出了不少规定,但有关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尚未能够实现科学化、体系化。目前,我国还未能制定专门的继续教育法,没有系统、配套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体系,这与我国蓬勃兴起的继续教育需求相悖。

2.质量监控缺失。教育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继续教育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继续教育质量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研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成完整的、宏观的继续教育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在微观实施层面,继续教育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几乎是处于自由发展态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名不副实的现象,甚至以钱换证的情况偶有发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国家层面的、强制或半强制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3.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高校重视普通教育,轻视继续教育的现象十分多见。无论是地方普通高校还是行业部属的重点院校,都没有将继续教育的工作量作为教师的整体工作量进行要求和考核。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上,很少有教师愿意主动研究继续教育。相反,国际上许多著名的高等学校却十分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将其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就是如此。

三、互联网时代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议

1.加快法制建设,明确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法制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管理和规范国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随着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借鉴教育强国的经验,制定继续教育法规,使继续教育管理朝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是必经之路。因此,要从法律上明确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终身学习模式的主体责任,为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逐步建立以解决从业人员工学矛盾为目的的“带薪继续教育假”制度,鼓励企业与对应专业的高校形成合作联盟,定期安排员工接受教育;进一步完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继续教育。完善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切实把继续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技术登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宏观制度环境。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开放式运行体制。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要求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其宏观调控职能,采用适度开放的运行体制,扩大继续教育的自,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形成自主办学、政府监督、质量为本的有序竞争机制,突出继续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特色,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对继续教育管理所肩负的压力,又能充分调动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互联网时代的继续教育具有社会性与包容性,办学主体必须根据继续教育为业余教育的特点,建立开放式的运行体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开放,有效的管理方略包括:在入学制度方面,将传统的、竞争式、选拔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认定式的素质考核。重新界定入学考试的作用,将重点放在认定学习者现有的学习能力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结合兴趣、需求,选择适合的专业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形式,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在学分制度方面,可以逐渐突破传统学年制中统一入学时间、统一上课时间、统一毕业时间的规定,逐步建立以学分制为主线、以选课制与指导制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层次与类别的继续教育之间的横纵沟通与衔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3.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在满足给予学习自由度的同时,为保障继续教育质量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要结合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结合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在终身学习社会构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最终促进协调发展。具有约束机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是分层设计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特点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框架;省级(直辖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充分体现对区域内继续教育发展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细化评价标准,甚至可以构建以行业分类为依据的分专业的质量标准;县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各高校的继续教育进行质量监管,通过与审批权挂钩,建立对失职者的责任追究制度。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应当建立在质量认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习成果与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确保高等继续教育体系能够与人才市场需求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在推动继续教育质量稳定提高中所起的作用。

4.打造特色品牌,构建教育网络平台。坚持布局合理、突出特色、管理规范的原则,打造信息化的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要在统一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快继续教育组织体系的建设。要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技能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建立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要建立网络平台的学分互认制度,为学生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拓展继续教育的整体覆盖面。教育品牌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实施品牌战略是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构建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劳动者自愿进行职业转移的客观需求,在优化和整合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围绕学科优势与师资优势等独特的资源,加大力度提炼办学特色,制定自身继续教育特色发展的品牌战略。快速推动继续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最终形成符合互联网时代需要的继续教育产业。

继续教育事业在人力资源强国的大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将极大地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有效推动继续教育事业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劳动者基于自身的考虑会不断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服务,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创新的观念来思考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在加快法制建设、明确继续教育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式的激励运行体制,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要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在推动继续教育质量稳定提高中的作用。发挥整体优势,整合系统资源,使继续教育朝着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路径向纵深发展。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对大学的评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政府部门不宜参与大学的综合评价,更不能按照某种排行榜次序分配资源。延展开来,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的评价,其评价体系设计应更趋于公平客观,评价内容对不同类型大学要有明显的区分度,评价取向要靠数量促进质量,评价标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才。而大学的三大功能——教学质量好、优秀的生源、高就业率,在评价中缺一不可。互联网时代,大学的评价体系覆盖面更为宽广,涉及的子项目更为详细。概括来讲,大学的影响力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授的学术影响力;良好的学术氛围,相应的职称结构和政策导向;学术资料和科研设施的条件、利用和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文化,政策环境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次数;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国际留学生数量;互联网的使用量。最后一点不可忽视,因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量与使用频次、效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未来的走向。

二、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它的出现将逐步改变教、学、评、课的结构和形态。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总会使人们高估此类技术近一两年内的影响,同时又总会低估其对今后十几年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讲,几千年来,教育成本几乎没有下降,教学效率几乎没有提高。学生集中到教室上课的模式没有变化,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基本没有变化,师生比例亦没有变化。现在MOOCs来了,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于2012年在美国兴起,它提供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它提出了微证书概念,是大学本意的回归。MOOCs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而今后的面授课程则将成为奢侈品。

三、互联网与大学教育的融合

(一)MOOCs的兴起

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IT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几乎同时出现,但e-mail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一直仅仅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传统的店铺直销模式受到极大冲击,也创造了传统商铺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效益。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这次MOOCs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s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MOOCs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MOOCs不需要有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因而斯坦福大学校长把MOOCs形容为“数字海啸”,国际高等教育界对MOOCs也是相当关注的。

(二)网络公开课的方兴未艾

2000年之前,国外大学也仅仅主要开展校内公开课。2001年麻省理工大学带头开放教育资源,在学校网站上第一次上传了超过1000个视频课程,很快,其他著名大学跟进,现在超过1000所名牌大学把他们的课程视频放到了网上。网络公开课主要依靠CreativeCommons协议保证,视频可以免费下载,但不能用作商业目的。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鼓励上网开放;中国2010年下半年开始,新浪网针对大学生关注网络公开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为:65.8%的大学生、10.8%的研究生收听收看网络公开课;42.9%的大学生学习国外名校公开课,25%的大学生关注名人演讲。从这几年的网络公开课发展过程看,我国的互联网相比国际而言,互联网使用落后10年,网络公开课也落后10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则落后了2年。

四、互联网发展对大学教育带来的思考

互联网变革与之带来的影响也给教育提出了如下问题:一是假如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给受教者提供了每门课的证书,企业聘人还必须要某个大学的毕业证吗?二是一位仅有二流大学的毕业证的应聘者和一位三流大学毕业却持有多门一流大学的课程证书的应聘者竞争,企业家会聘谁?三是MOOCs打破了地域限制,模糊了学校性质,国家教育如何保护?互联网将改变传统行业的形态,而传统行业自身又很难产生出适应互联网特点的新机制。网络购物不是百货大楼发起的,新媒体的出现不是源自于传统纸质媒体,数码相机的广泛使用不是柯达公司的本意,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社的强项,互联网金融业不是传统银行的发明,MOOCs的发展领域也可能不会是以传统大学为主。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现代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其基本功能是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未来大学的功能是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大学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在我们的未来将是大学虚拟化、数字化,教学和管理泛在化、全球化。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使命崇高,大学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会引来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曾有研究表明,在五百年没有改变过名字的社会组织机构中,大学名列榜首,所以大学的改变是非常难的。MOOCs时代之下,如果学生能用更低的费用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知识水平,那么大学就该向社会证明,大学所能提供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的价值何在?过去,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人们不再使用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今后,学生不到教室上课了,并不是因为大学的排名不够靠前、院士学者不够多等等。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台阶,所以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如果大学不能引领人类发展的步伐,也应该紧跟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它对教育教学以及相关的学术与科技评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如何更好地面对“互联网+大学教育”这个新课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亟需思考和适应的。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机遇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软件以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所引发的资源共享、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隐蔽和直观都给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1.网络技术让德育教学活动具备更多的教学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变革带来了较多的信息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德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鲜生动的资源,从根本上增加了整个德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2.网络技术增强了德育教学工作的直观性现阶段的网络技术和资源保证了大学德育工作更加直观和形象。网络技术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利用,让德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让他们乐意接受相关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有效性更加明显。3.网络技术扩大了德育教学工作的覆盖面在过去的大学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的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做报告、讲课等传统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解决部分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在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场地等因素的影响下,教育教学覆盖面较为狭窄。[2]而网络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工作开放性更加明显,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人员能够在利用网络途径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突破时间以及场地给整个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让整个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范围更加广阔。4.网络技术让整个德育工作的交流层次更加深刻网络信息所具有的交互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人际沟通以及交流所产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减少受教育者的心理防卫。网络技术让学生和教师进行真实性的双向互动交流,从而让教师能够对学生所产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度了解,提升整个德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网络技术给大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技术在给大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1.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严重错位互联网技术引导下信息传播有着较为普遍的开放性,导致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不断扩散。这种发展优势虽然能够让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观念和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不良意识或者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思想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状况较为仇视,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开展各种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活动。网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满足西方恶势力的追求,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基本制度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恶劣攻击,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兜售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来冲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导致大学德育教育工作难度不断增加。2.攻击、欺骗以及安全破坏行为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多网络黑客,通过系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来侵入网络正常运行工作系统,对文字和数据进行恶意篡改、对计算机系统密码进行破译,对各种病毒进行制造和传播,从而导致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受到影响。3.网络技术的隐匿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网络信息环境影响下,人们所进行的各种交际活动缺乏传统的法律、人际、舆论以及道德的约束,学生和教师之间也不需要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受到“快乐原则”的影响,他们会在网络上任意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恶、假、丑等情绪。较为开放的网络能够最大程度地接纳大学生所特有的道德价值、道德心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理想。[3]大学生摆脱了伦理道德和现实社会所受到的种种约束,很容易对自我行为进行放纵,忽略自身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网上黑客、网上欺骗、网上信息垄断以及网上盗窃等问题的产生。4.泛滥的网络色情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性教育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网络信息逐渐发展成为免检产品。在各种汹涌而来的网络信息中,存在较多的色情信息,全球网络范围内存在很多,给用户提供较多的色情内容,并逐渐发展成为现阶段人们的一种新型的娱乐项目。我国现阶段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欲望偷窥、情惑,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大学思政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

二、新时期网络环境下做好大学德育工作

(一)提升思政教师对做好德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力度

这就要求管理部门不仅要引导高校思政教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根本上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4]德育教师及其领导要连同社会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认识到网络发展环境下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氛围。

(二)培养素质较高的德育教师队伍

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各类软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影响,当今大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不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现阶段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规律,也很难对大学生网络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思想变化进行了解和掌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德育教师难以对德育信息实施控制和指导。为了能够顺利达到德育教学各个阶段的目的,就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现状,建立并完善素质较高的德育教师工作队伍,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要保证德育工作人员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水平,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并对这些价值进行自觉宣传和维护。其次,要引导德育教师能够对各种多媒体或者网络信息进行科学处理,从而锻炼他们的德育教学能力,让他们深入对网络时代所具备的相关特征进行了解,并提升对各种网络信息软件的处理能力。[5]最后,德育教师要养成进取精神,能够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满足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德育教师把自己较为先进的思想不断融入到各种网络文化中去,从而让德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三)做好立法以及防范工作,杜绝所有的不良信息

做好网络立法工作,目前,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制定了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行规范条例,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仍然缺乏集中和系统的工作力度,这必然会导致现阶段的网络文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负面效应。根据立法部门所提出的种种需求,在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管制法规,包括网上各种信息的监管和审查、保护知识产权、规范信息等,认定并鉴别网络犯罪和违法现象,通过较为全面的法制手段对信息犯罪行为进行处罚。[6]对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网上错误、消极和不健康内容,要通过全面的措施,利用安全认证、加密、监控等技术对相关信息以及数据进行监控、鉴别,杜绝各种暴力、色情以及反动等相关信息,通过“防火墙”等措施保证网络行为的正常运行,从源头处减少赌、黄、毒等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保证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强化校园道德网络建设活动

网络所具有的社会性、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大学德育教育工作,就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建立德育网站,开辟德育教学专栏,利用BBS给专题讨论提供相应的空间,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网站以及校园聊天室,通过这些有效途径保证德育工作者能够更加便利地参与其中,用正确的观念以及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或者心理辅导,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五)对校园网站实施有效的监管

校园网站是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集中地,要想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做好校园网站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校园网站上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监控和筛选,避免各种黄色、信息乘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东风大肆宣传,在整个大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产生负面影响。[7]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定期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专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校园网站上,从而用自己的心得来净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利用各种励志的故事或者大学生感兴趣的小文章来净化校园网站,发挥自我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代大学生大都属于90后,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做好校园网站的监督工作,能够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括全文,受到网络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容易开展,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由于网络因素而导致的问题,高校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网络所带来的积极、正确的成分,利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利用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引导来替代传统的信息灌输教学行为,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开拓出更多的教学方法,从而在网络环境下占据德育工作的新高地。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智能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大学生年龄性格等特点决定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这个同样给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到来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南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尚不足,缺乏一定的人生阅历,头脑中也尚未彤成全面的科学理论,那么他们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必然缺少一定的认识,所以,如果过长时间接触网络,很容易被网络表面现象所误导,所迷惑,在思想和意识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混乱。首先,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也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正在逐渐成熟,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阶段,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对未来认知不太清晰,同时网络上知识庞杂混乱,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在人格形成阶段带来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十分不当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一般年纪尚小,进入大学很多学生由于刚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此时自制力和控制力都略微不强,而网络的丰富有趣则容易使得他们沉溺其中,不去融入真实的生活,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从而大学几年一无所获。再次,智能化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通过qq、短信、微信等媒体进行沟通交流,是传统沟通方式的一个极大进步,但是大学生自控性不强的特点容易使得他们过度依赖网上交流,从而忽略现实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从而不利于同学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培养,影响他们现实中的交往能力,长此以往,甚至会带来一些心理疾病。最后,网络的存在造成了一大批复制粘贴的抄袭型“人才”,过度依赖网络,不去实践和思考,会使得学生智力禁锢,能力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智能网络时代提高大学生教育方法的研究

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挑战,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双面性,引导大学生有效的利用其优势提高自己,自觉隔离不良信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创新教育模式,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针对网络知识丰富,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优势,在大学生知识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更加形象生动的课件或者视频,丰富课堂内容,增加最新前沿技术,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相对自由,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利和不利信息,高校教育工作可以开展多种讲座或者讨论组,引导大家自己论述网络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得出网络的有效利用方式,以及规避不良信息干扰的方法,让大家参与其中,深刻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的认识到网络的风险和优势,更好的学习和提高。

3)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监督。针对大学生自制能力差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主要网络,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从根源上避免学生受不良网站,不良信息的影响,净化学校的校园环境。

4)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群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更好的班风和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家的现实交往能力。为了更好的防止学生沉迷网络交流沟通,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大家交流的机会,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等组织,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可更贴近真实的生活,避免网络的侵袭。

5)加强学生自制力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大家提高自制力,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开展网上学术讲座或思想道德辩论,从视频中观察学生的言行和举止,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待网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远大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能够为之不断地努力。

3结束语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来临,我们不能阻止其前行的步伐,只能紧跟其脚步,培养出更加适合这个时代的未来人才。高校教育工作也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有效的利用其优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问题,不断地总结教育方法,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更好的方法,来应对网络带来的侵袭和危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社会高科技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实现社会化合作学习

Web2.0的一个最重要特性是社会性,Web2.0下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也被看作成一种社会进程,它注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化学习进程中,它将学习过程与网络社会进行整合,利用Blog、Wiki、SNS等工具,将学习过程置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同用户参与创造贡献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个人和其他用户、群体的合作学习与资源共享,这种参与式信息交互,使得彼此间信息资源不断沟通和协调,从而来完成独立学习或者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以集思广益达到成果共享。

突出人性化导向

传统的网络教育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学习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主要集中在系统内部的单向传输。而在Web2.0环境下诞生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它以Web2.0的应用为平台,综合运用AJAX、AdobeAIR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新技术支持下学习者本身就是资源的创建者、信息的生产者,每个学习者都能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者的自我识别度和自我导向性。

注意事项

Web2.0环境下构建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用户间彼此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联系、合作,信息共享、参与贡献,无边界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素材,但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1)熟练掌握学习工具

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技术工具应用而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软件并将其真正作为工具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的实际学习效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由掌控网络,而非被动接受网络。

(2)学会处理网络信息

网络教育新模式讲究的是用户广泛参与,即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信息,供他人浏览、参与讨论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海量信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分辨良莠、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既考验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判断能力,又考验他的网络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学习者必须要把持有度,学会理性分辨,学会主动处理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3)积极参与分享互动

Web2.0时代倡导用户积极参与分享的精神和能力。从Web1.0到Web2.0,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讨论、不愿意贡献个人智慧、不愿意与人分享信息资源的学习者必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必须学会主动参与分享、注重在网络世界里的与人协作精神,才能正确驾驭网络教育新模式。

结语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在新形势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重视,理念上不更新,措施上不跟进造成的。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忽视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资源利用开发的全方位的改变,就不能及时地提出并实施应对措施,长期以往,就会逐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远程教育影响的研究,很多网校重视不够,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对新情况、新诉求漠然置之。虽然在现阶段,传统模式还能够维持网络远程教育的运转,但措施将越来越不得力,服务学员的能力和质量也将越来越不能够得到保证。

2新形势下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面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个网校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员:

(1)重视趋势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各个网校都应该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才能够把握网络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才能在网络远程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各个网校更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方便学员,提升教学质量。

(2)完善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全面的网络技术支撑。作为网校,一方面要完善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桌面系统的访问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网访问平台,为学员提供友好的界面操作,兼容包括Android,iphone,ipad在内的移动终端。网校通过整合好各种网络平台资源,以适应各种访问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访问方式,方便学员的登录学习。

(3)革新课时体系,为学员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授课模式。在总教学量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的以课时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变革为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即将网上的授课视频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变为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将每个学习视频的时间缩短为10~20min。通过革新,一方面使每个视频的知识内容更具完整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一般大学员一次适宜的移动学习时间为5~30min的调查结论。通过学习更新,有利于学员充分、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课程学习,避免了没有延续性闲暇时间所带来的困难。

(4)及时更新内容,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课件资源。教育资源质量的高低是吸引学员接受、参与网络教学的关键,网校一方面要有优秀教师担当主讲老师吸引学员,另一方面更要有好的教学内容,最新的学科知识留住学员。这就要求网校要不断地遴选优秀主讲老师,创新教学形式,更要不断借鉴其他网校和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在职学员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5)构建交流平台,为学员提供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网校可以重点利用移动互联网构建便捷的学员与老师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如建立BBS、微信群、QQ群等,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实时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经验和课外学习资料。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得传统网络远程教育枯燥的单向授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群体性共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想更容易出现了碰撞,产生新知识、新经验,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好地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移动互联网为网校更好的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网校也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顺势而为,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学员的能力。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2016CBE年会;互联网+;未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4-0078-05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由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1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在‘十三五’期间,要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自此,“互联网+教育”的号角正式吹响,整个教育领域进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融合阶段。“十三五”时期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当前,“互联网+”对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拓展教育变革路径、促进教育新生态形成都将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CBE第十七届年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特邀专家报告

本届年会邀请了教育领域不同专业的资深专家,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给出解读,让我们对“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本届年会的专家报告包括特邀专家报告和专家主题报告。特邀专家报告,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未来,从理念到实践,高屋建瓴,视角独特,给我们带来诸多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发。

1.“互联网+教育”――从辅助到超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互联网+教育”:从辅助到超越》的特邀专家报告,袁教授以一个教育学工作者的思维,从教育学的视角,对互联网与教育不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高屋建瓴地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功能会越来越强大,对社会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入,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可穿戴、智能学习、物联网技术等)的整体性突破,在不久的将来,虚拟世界将唱主角。

其次,互联网对教育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传统教育向泛在教育的方向发展。传统教育是典型的教师控制、以教定学的模式,而泛在教育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以学定教的模式。

最后,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程度是一个递进过程,即从辅助到融合再到超越。在辅助阶段,教育中的互联网可有可无,其对教育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融合阶段是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阶段,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互融合,我们现在正处于融合阶段的开端,主要表现在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的大规模应用。超越阶段是教育发展到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阶段关于教育的所有概念和基本定义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未来教育是以个性化、批判性、创造性、社会性和交往力为根本特征的。

2.继往开来――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研究员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历史回顾与展望》的特邀专家报告。他以一位资深教育研究者的思维,为我们清晰地介绍了在以技术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丁新研究员回顾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所历经的阶段:初创阶段(20世纪初期―40年代末期)、奠基阶段(40年代末期―60年代末期)、发展阶段(7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转型阶段(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深入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现在)。

其次,丁新研究员总结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带来的启示――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进取的信念、独立的品格、奉献的精神。紧接着,他带领我们一起展望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①树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正确处理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②关注“文化之根”和“学术自觉”,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我国实践基础之上进行创新;③加强教育技术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组织实践和应用领域不同专业专家组成学术共同体,在探讨和争论中不断完善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④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要关注实践,要能够为解决中国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和方法;⑤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当前的国策,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最后,他指出今后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运用技术创建新的教育环境,包括物理(人机交互)空间、活动(人际交互)空间和心理(社会文化)空间),进而引发教育的变革,由此形成“教育技术文化”。

3.未来教学创新主阵地――未来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CBE学会理事长张际平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未来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未来课堂》的特邀专家报告。张教授从一个多年从事未来课堂设计与开发的实践应用者的视角,敏锐地指出,未来教与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的现代化才是教育真正现代化的体现。

首先,未来教育将会按照提出的,走向“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具体表现为突破时空、促进公平、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四大特征。未来学校则应具备三个要素,即集成的管理、教、学平台,舒适灵活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数字内容。未来的学习模式将是:移动学习、游戏化、边做边学、自适应。

其次,教育要实现现代化,课堂一定要实现现代化。因此,未来课堂是基于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教育公平、拓展空间、信息消费、教学创新等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它具备环境舒适、装备先进、操控便利、资源丰富、互动及时、教学灵活的特征。

接着,张教授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路径、内容)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易理解、易记忆、易迁移。

最后,张教授展示了未来课堂最新案例及成果,充分地阐明未来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以其领衔设计的未来课堂则是未来教育在课堂改革方面的发展重点。

大会主题报告

本届年会邀请了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作主题报告,他们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

1.现状与趋势――未来教育变革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的专家报告。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概念辨析。黎教授指出这是一个内涵并不清晰的概念,虽然出现频度很高,影响力很大,但似乎从未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甚至也没有说明哪些实践属于“互联网+教育”。其次,介绍了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典型案例――MOOC、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并利用UMU平台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微信互动交流,充分调动现场参会者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接着,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的两大发展模式,即“互联网+A”模式――“互联网+”在效率、质量、规模方面增强原来行业;“互联网+B”模式――“互联网+”通过边沿进入、跨界进入、逐步蚕食、取而代之等方式颠覆原来行业。而在教育领域,既存在“互联网+A”模式,也存在“互联网+B”模式,甚至还有“互联网+AB”模式,但“互联网+B”模式很可能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最后,黎教授还分享了如何将PPT分享成在线HTML5格式的小技巧,让现场参会者感觉收获满满。

2.泛在学习――学习元的理论与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利用远程方式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泛在学习的资源模型研究――学习元的理论与结构》的专家报告。首先,余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泛在学习的基本特征,泛在学习不仅仅意味着无所不在、无处不在,也意味着情境感知、情境性、社会性和适应性。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的核心要素,余教授随后介绍了学习资源技术从积件到SCORM学习对象,再从IMSLD学习活动到学习元的发展轨迹。其次,余教授对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的连接性进行了介绍。知识元与知识元构成知识群,知识群与知识群构成知识云,而隐藏在知识网络结构背后的则是基于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的交互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学习元”为中介点而自动生成的人际关系网。余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模型,即通过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两个层面,按照接受中学、做中学、练习中学、重构中学、比较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教中学、创造中学的次序从低到高进行。最后,余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基于学习元的学习内容情境适应性案例。

3.技术支持有效学习――教育大数据透视下的教与学

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特点,其次介绍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简称TOCOP或COP),它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系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接着,她用三个案例展示了运用大数据分析而得到课堂教与学行为的结果。

第一个案例研究当前我们的教学短板在哪里。对北京市三个不同水平区域课堂提问的IRT分析,得出“分析型问题”在这三个地区整体缺失。因此,创造性问题与批判性问题是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

第二个案例研究教师的师徒制应该怎样最优化。抽取4个省8所COP项目学校12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名新手教师,40名胜任教师和40名成熟型教师。分析得出,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受胜任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的正向影响,与成熟教师无关。即在知识生产阶段,胜任教师是最好的师傅,而在知识进化阶段,成熟教师对新手教师的影响十分明显,即成熟教师是新手教师最好的师傅。

第三个案例研究教师应该学什么和应该怎么学。分析得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核心与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经实践性知识测量得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膨胀”的重要问题。

分组专题报告

本届年会除了专家报告和专家主题报告外,还围绕“互联网+”与未来教育主题,根据大会议程需要,设置了四个分组专题报告,包括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热点与未来教育、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分组专题突出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实践应用,互联网发展热点与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景象。

1.专题一: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

实践应用是教育技术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再热门的技术若无人使用,等于没用,再好的网络课程、微课,若无人观看,同样是无效的。技术对教育的作用,最终取决于实践应用效果,因此,关注实践应用是CBE学会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从本届年会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的分组专题报告来看,云课堂、个人学习空间、教育游戏、计算机实验室、虚拟现实等是关注的重点。云课堂的出现及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成本的降低,这使得教育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多,也标志着人们对技术促进教育观念的逐步变化,对新一代数字土著来说,这或许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最好的学习方式。

2.专题二:互联网与未来教育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已经从早期的网络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从本届年会互联网与未来教育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在互联网新的发展阶段,教育资源环境共建框架设计及隐私保护将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影响分析、学习活动设计等也都将发生重要变化。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共享越来越容易,但在学习资源丰富的同时,如何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却成了难题,互联网技术在给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3.专题三:热点与未来教育

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其对教育领域始终保持极大的吸引度,热点技术与现象也是反映实践中人们关注的重点。从本届年会热点与未来教育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热点主要有创客、深度学习、有效学习、未来课堂、MOOC等。创客是实现教育变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科学发展的方向;未来课堂作为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空间,开始走向探索有效学习和教与学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应用研究;MOOC作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已经开始慢慢降温,退去了初创时期的盲目跟风,留下对其实施方式及效果的深刻反思,逐渐进入了健康的螺旋式发展阶段。

4.专题四: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教育实践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成长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届年会专门设置了一个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题,也足见其重要性。从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最热门的话题,以微课和翻转课堂应用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尝试正逐渐推广开来。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翻转实验课堂、交互式微课也开始成为实践应用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等也都面临新的挑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使用、主动适应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

大会论文

本届年会共收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论文100余篇,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聘请专家评审,最终录用50篇,其中高等教育评选出40篇,基础教育部分共评选出10篇。与往届年会不同的是,此次年会以正刊形式发表,也正因如此,故评审较为严格,对论文质量要求较高,录用论文数量也有所限制。高等教育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基础教育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最后,大会还进行了优秀论文评奖活动,评出一等奖12篇,二等奖21篇。

高等教育类论文主要涉及“互联网+”、未来课堂、MOOC、智慧校园、外语教学、微课与翻转课堂、创客与机器人教育、智慧校园建设等。而基础教育部分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背景下具体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交互式微课设计与教学应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及策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研究,以及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应用方面。

结语

本届年会还邀请部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优秀企业参会,他们在展示最新技术与产品的同时,还搭建了教育与市场交流的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可能。同时,本届年会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方式,通过微信进行实时高清直播,流畅的画面、清晰的语音、便捷的操作,方便了那些不能亲临会场的热心观众,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广告设计;创意;变革

今年4月20日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0周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迅捷和方便的信息沟通渠道。互联网的诞生,给全球的信息传播都带来了根本性变革,也为广告设计创意带来了思维理念的革新。

一、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营销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经营着的思维模式在营销观念、思考方式、行为习惯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如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今天日趋势微与新媒体主要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形成的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超过或正有取代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同时,互联网思维也使得营销传播方式有了新的变革,很多新的营销模式,如精准广告、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视频、盒子、网络电视等等开始出现,并逐渐代替传统的营销模式。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的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理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二、传统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理念的弊端

传统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是主要是建立在针对传统媒介而设定的创意原则上,在这个大方向前提下,传统的传播媒介由于缺乏具体的监测手段,因此广告设计创意好与坏的评定主要是由广告主来评定的。在此影响下,传统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理念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完全由教师评定作品好坏的标准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中,延续了学生按照老师的命题制作作品,老师则一一讲解,说明作品的好坏,所有的评定标准均由任课教师来权衡决定。任课教师的审美观也决定了学生作品成绩的高低。这种方式在传统媒介营销中,是符合市场发展定律的,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评定方式则显得过于单一,不能适应互联网多媒介营销下,广告创意应多方向多角度发展的要求。

(二)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模式过于老套

现有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上较弱,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少,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教师讲授的基础知识,但是在知识扩展和举一反三的纵向思维发散上,学生普遍能力较弱。

(三)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内容过于专一

时代在变迁,广告设计是走在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行业,它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仍然以“专”为主,或“专”设计,或“专”营销,因此不能满足互联网影响下,广告设计人才应符合“一专多能”的要求。

三、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广告设计创意课程的变革方向

在今年4月份的 “2014中国内容营销盛典”上,凤凰网副总裁徐进在其主题演讲:《原生营销,让广告走进生活》中提到,当前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彩,而品牌与人的距离其实在变远,品牌要吸引、粘住、影响人的购买决策变得越来越难。这表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广告的形式发生了以下变化:首先,消费者由受众转为参与者。互联网影响下,广告的评测有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消费者可以通过各个网络平台对自己认可的广告创意进行评价,而实施者则能通过检测平台,及时掌握广告的传播效果。其次,广告创意形式由传统的夸张鼓吹转变为现在的品牌交互。通过各个网络展示平台,广告商可以真正和消费者实现互动,从而带动消费者对广告品牌的认知度。再者,广告营销方式由传统的博取眼球转变为情感营销。在互联网思维营销下,一个优秀的广告作品如果想打动消费者,必须要融入到消费者的这样一个新媒体式的社交方式中,带动消费者的情感。

因此,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广告设计创意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评审课程结课作业时,形成以任课教师为主,教研室其他教师建议及本班学生讨论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评审方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广告评审的标准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做广告只要广告商认可,便可以投放到市场,对于市场投放效果评测没有十分准确的数据。然而,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今广告投放能通过各种平台来进行检测植入效果,数据准确清晰,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各类平台进行广告植入效果的评价,因此,在互联网影响下,广告设计的优秀与否不再仅仅由某个广告商或者某个广告人来评判,其投放是否成功更多取决于受众的反响。将广告设计创意课程作业的评审变革为任课教师为主,教研室其他教师建议及本班学生讨论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方式,能中和教师和学生互相的看法,改过去的“以偏概全”为“主辅兼顾”,不仅能让学生从评审中学会分析广告设计作品的优劣,更能促使学生在“评中学,学中评”,从而在未来的广告设计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上,形成“教师讲授+学生创意小组讲授+新媒介资源平台分享+新媒介互动平台讨论”的创新式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参与、自主、合作、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主动型学习方式。

在大部分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都以教师讲授为主,手段单一,模式陈旧,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运用“教师讲授+学生创意小组讲授+资源平台分享+互动平台讨论”的新模式,在课程教学前,成立学生创意小组,要求每组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堂教学时由教师引导讲授基础理论,在每次课的重点知识部分,要求学生创意小组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对该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达到锻炼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目的。同时,在课后建立新媒介资源平台进行创意素材的分享,授课班级的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自己所看到的各类优秀广告信息和趣味素材信息,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方式,开拓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学生和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及时进行创意心得体会的探讨,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平台课程作业,并布置课后的创意思维散发作业,以5-6人为一个创意小组,每组进行人员合理的分工,在互动平台每天完成的作业信息。通过两个平台的搭建,可以在互联网工具使用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上,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有利于学生对于各类资料搜集和分享,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

(三)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上,形成“1+N”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时代,对于广告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宽泛,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知识储备也要求越来越丰富。因此,将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由“专”向“通”发展,形成“1+N”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从现有的互联网影响下广告业发展的趋势分析来看,广告方式开始向“即时、移动、索取、简约”延伸,广告人才需要既懂专业又懂管理还能兼任营销,因此,多元化的广告人才特性也要求广告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重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形成“1+N”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即以基础知识为主,增加综合知识的融汇,如美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关于广告审美及广告营销经营方面的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文案能力和对于营销的感知能力。目前,很多企业对广告人的定位是既具备“创新、理性、活跃”的思维品质,又具有专业敏感的认知能力。要做到这两点,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广告人应当知识渊博,善于洞察现实生活,

其次,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形成“1+N”的教师教学模式。即以艺术设计系教师为主,中文系、经管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系教师主讲完广告设计创意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邀请其他系相关教师讲授边缘学科知识。广告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成功的广告人都在综合学科领域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通过其他系的相关教师讲述相关边缘学科知识,能大大改善现有以设计系教师为主单一的广告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更加合理化、多样化。

最后,在课外赛事训练中形成“1+N”的教师指导模式。每年针对大学生而举办的广告赛事丰富多样,如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金犊奖,每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赛等等。都是要求学生从最新的角度挖掘出最好的创意,通过“1+N”即艺术设计系教师指导创意表现+其他专业教师指导广告市场定论和营销市场定律等前期调研工作,能让学生的创意更加完善,并让学生在赛事训练中学习到更多实践应用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广告设计创意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已摸索和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但在互联网的不断影响下,课程作业的评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却在改革上相对滞后。广告设计创意课程师一门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课程,其教学改革一直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不断调整和变化,这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积极研究市场新的动态变化,积极参与实践了解实践,求知求变求思考,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勇.广告创意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丹.数字化时代高校广告教育的现状与理念创新[M].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论文集,2012

[3]罗萍.数字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教育改革思考[M].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论文集,2012

[4]朱玲玉. 数字技术对新媒体广告形式带来的革新[M].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论文集,2012

[5]. 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13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获奖理由:以众包的方式和创新的互动形式,简单

>> 2012最具价值CIO评选获奖名单 2012年全国第六届“华文杯”优秀教育论文评选获奖名单 2012年河南省科技咨询创新奖获奖项目名单 2012第十三届中国信息安全大会获奖名单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1-2012)黑龙江赛区获奖名单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2―2013)获奖名单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1-2012)黑龙江省赛区获奖名单 2012年订阅轻兵器获奖名单 本刊2012年度优秀稿件获奖名单 2003’中国网络游戏年度评选获奖名单 “作文素材演练达人秀”2012年赛获奖名单 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获奖名单 2012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获奖名单及颁奖嘉宾 2012年度《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杂志各项获奖名单 2012―2013年度《新青年》“微小说”大赛获奖名单 “中国连锁业突出成就奖”获奖名单 2007中国最佳雇主企业获奖名单 2013中国经济人物获奖名单 “2014中国内容营销盛典”获奖名单 2013“中国面料之星”获奖企业名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2012“i应用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获奖名单 2012“i应用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获奖名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2年度创新产品 搜狗号码通

获奖理由:以众包的方式和创新的互动形式,简单快捷地解决了一个非常基础的需求。 2012年度创业新星 Jing.fm

获奖理由:对互联网产品和音乐均有深刻理解,从人的情感出发尝试革新传统音乐体验。 最具人气产品 唱吧

获奖理由:长时间占据苹果App Store排行榜前列,受到众多用户狂热追捧。 最佳用户体验产品 蝉游记

获奖理由:不是所有产品都是美好的,蝉游记在帮助用户创造和记录美好上让人印象深刻。 最佳商业回报产品 UC应用中心

获奖理由:为众多移动应用实现了与海量用户的对接,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重要平台之一。 最佳技术创新产品 讯飞语点

获奖理由:依托语音核心竞争力,在理解用户并提供服务的各种垂直场景中积极探索,并在技术上不断攀升。 最佳社交应用产品 啪啪

获奖理由:巧妙将图片与声音结合,“口+拍”迅速成为许多人的内容创造与分享方式。 最佳移动应用产品 百度手机输入法

获奖理由:在手机这一方寸屏幕间,不断优化和创新产品体验,成为智能移动设备的基础应用之一。 最佳电子商务应用 豆瓣阅读

获奖理由:从内容的阅读出发,围绕用户整个阅读链条搭建起一体化的体验,并由此与商品对接,获得属于自己的价值。 最佳模式创新产品 搜狗号码通

获奖理由:采用用户积分体系,借用天然对垃圾电话和短信的排斥,成功引导用户自行标记垃圾号码,让公众得到更大价值。 最佳发展潜力产品 微信公众平台

获奖理由:在O2O的大潮中,使得微信成为传统线下商户与普通个体之间的重要链接方式,超越了工具属性本身。 2012中国互联网产品杰出成就奖 MIUI

获奖理由:坚持每周更新,坚持用户为中心,突破了Android版本升级等因素带来的挑战,得到了大量用户包括海外用户的认同。 高德地图

获奖理由:被众多产品经理真心认可的产品,完成了从高德基础的地图竞争力到面向公众的互联网产品的跨越。 微信

上一篇:中小学德育学论范文 下一篇:教师教育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