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2:54:03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1篇

1.1课堂教学的需要

俗话说:“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虚,研不成文则失.”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不要只埋头教书而不进行教研论文的撰写.否则,就会对教学中的许多事情熟视无睹,形成惰性,不想去改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容易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对于教学方法,最初是学习老教师的,后来则是重复自己的,止步于熟练水平.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一种机械性操作,不仅没有升华为熟能生巧的境界,反倒因为思维一次又一次在旧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退化,容易形成教育倦态,教学就缺乏生命力.有些东西可能一辈子备课也备不到和意识不到,因为备课时没有什么压力和动力,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应付学生是可以的,却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当我们真的沉下来想做研究时,会发现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完善,这时就会去主动看书,寻求理论的支持,会去抽丝剥茧,探究事情的真相与本质,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由于在撰写论文时,都是经过三番五次的思考而写成的,记忆深刻,每到教学中要用到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从容淡定,不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因为自己曾经对这些问题深思熟虑过,而此时是厚积薄发的时候了.因此说,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备课形式和教学反思形式.如果你所撰写的论文涉及高中数学的每一个章节,可想而知你的备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有教育家指出,教师要抓住研究机会,不仅将推进教学技术,并将使教师的工作具有生命力和尊严.当然,提高和影响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法和因素众多,写作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写作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是评优选先、内部岗位确定和晋职的重要依据之一.

1.3目前教师写作的现状

教师的教学工作一般都较为繁忙,又有家庭琐事缠身,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并且一谈到撰写论文,绝大部分教师就觉得杂志上发表的很多论文,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有些文章中的观点自己也能想到,只不过没有把它整理成文罢了.可是令他们费解的是,当真的拿起笔去撰写论文时,却又无所适从,此时才有“文到写时方恨少”的感觉,于是就改变了看法,觉得写文章太难了,以致妄自菲薄.究其原因,除了与教师的数学素养、语言组织能力等因素有关之外,很大程度上与教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有关.2数学教师撰写论文的几个着眼点

2.1解题方法研究

由于解题能力是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著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同时他又指出“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解题”.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成为教师教好学生、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作为教师不仅自己会解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解题,为此这就要教师必须学会研究如何解题,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维方法,以提高教师自己的思维力.教师对解题的研究主要包括:数学基本题型解法的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解法与特殊解法的研究,解题与证题程序的研究,常用解题方法的应用研究,简化解题的研究,一题多解的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等,还包括命题的研究,解题策略的研究,解题者思维活动的研究,对不同水平、智能的学生解题方式的研究,解题与数学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等等.我所撰写的解题型论文,都是基于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而且我的大部分文章,都与解题有关.如果教师能将解题的经验整理成文,并上升为理论,那么教师解题教学的水平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对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因为我就习惯于解题,解题的过程就是教研素材的一个积累过程.遇到的每一道题都要认真解答,细心揣摩,及时总结、反思解题思路与方法,这也是研究素材的一个提炼过程.只有这样,才有文章可写.不过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写解题的论文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理清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弄明白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为什么能这样做”.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多翻阅数学杂志及资料,以了解别人对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解法,这样,就可博采众长,汲取不少丰富的营养,这样无形中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二是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教师所写的文章都是大家皆知的东西,编辑就觉得无新意而不予采纳,这样一来就无形中督促着大家要学会创新,以寻找问题解决的新途径、新方法.基于此认识,可以说对于解题型的文章既好写又不好写.说好写,是因为人人都可动动笔;说不好写,是因为很难写出新意.因此我们要多加思考,写别人所未想到的解题思路,让大家读到你写的文章时,感觉到不是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是有新的收获,令人眼前一亮.同时对于自己也会因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法与大家一起分享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心情自然很好.其实别人写的东西你也可以写,只不过需要你换个角度.例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虽然全国有不少教师都在研究,并且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这方面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我在研究别人解法的基础上认真归纳总结、反思提炼,写出了《例说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求解策略》发表于2012年《中学数学研究》第6期上,虽然题目陈旧,但内容新颖、见解独到、说理到位,亮点较多,采用的例题都是当年的高考题.还有论文《立体几何中的数学思想》、《解析几何中的数学思想》、《2012年高考三角函数中的数学思想》分别发表于《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年第1期和2011年第11期,《武威教育》2013年第1期.这些都是看似旧,实则新的文章.再如,针对学生对于“任意型”与“存在型”的不等式或方程问题易混淆的现象,我通过对一道高考题的变式,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课后趁热打铁将这一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加工,写了《不等式探究能力型问题解题策略》一文,于2009年发表在《数学教学通讯》第2期上.

由此可见,涉及中学数学解题方法与技能的课题是无穷无尽的,在各种数学期刊上都有广阔的市场,是数学教学研究的“大户”.只要我们有积极的创作热情,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则一定会大有文章可作.

2.2易错问题研究

在数学学习中,虽然谁也不希望在解题中出一个错,但谁也不能避免在解题中出错.由于学生受数学知识面的限制及思维能力不足的影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出错是必然现象.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对于学生解题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与疏忽,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消极的一面,更要看到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完善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学生错误的解法中往往存在着一些看似“合理”的成分,学生却视而不见,弄不清错误产生的根源.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剖析,并给出正确的求解方案.教师将教学中学生出现的点点滴滴错误及剖析做一归纳并总结就可以成文.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就某类问题易出现的种种错误做一归纳总结.(2)就某一类问题出错的原因做一剖析.(3)就易混淆的问题给予对比与澄清.(4)就某种数学方法的使用误区给予指正.例如,初相角的确定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我通过一个典型例题的错解剖析,给出了五种正确解法,澄清了学生的错误认识,课后及时将这一教学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写了论文《对症下药,巧求初相角》发表在西北师大《数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又如点差法和联立法是解决直线和圆锥曲线问题的常用方法,但学生容易忽视直线斜率是否存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写了《两种错解殊途同归》发表于2012年《中学数学研究》第9期.

由此看出,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的确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和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提炼出有代表性的错误加以整理,就会成为一篇很好的论文.

2.3高考试卷研究

高考是评价教师教学及学生成绩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也自然就成了教学的指挥棒.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所透视的命题规律及试题特点,是数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高考试卷时,就会发现高考试题中可供研究的问题很多,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丰厚的写作素材.究竟如何研究高考试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一是研究整套试卷的特点,对于每一道题的考查意图,都应该做到心知肚明,并认真领悟《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例如,我通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中对考生运算能力的要求目标的解读、领悟,并结合学生答卷中运算能力方面的情况,写出了论文《强化运算四性,提高运算能力》发表于2010年《数学教学通讯》第4期.二是研究某一题的解法及对教学的启示.为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近几年的高考中创新试题层出不穷,我对此颇有兴趣,做了一番研究,于是以《加强题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标题撰文寄到《高中数理化》,很快就发表在2009年第5期上.三是研究对某一类问题的考情.教师如果想写这方面的文章,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就近年来高考对某一类型问题的考查情况做一剖析归类,另一方面可就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某一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由于对当年试卷的研究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所以写这方面文章极易发表,并且容易上手.例如,2012年高考之后,我综观各地试卷,发现对函数图象的考查较多,于是就将当年所有高考试卷有关函数图象的试题做一对比归类,写了《2012年高考函数图象选择题的几种解法》发表于2013年《高中数理化》第4期,在此基础上,我研究了2013年高考函数图象选择题的解法,形成了论文《2013年高考函数图象选择题的几种解法》发表于2014年江苏大学《数学教育研究》第1期,另外,我通过比较2012年高考平面向量的考查与往年的异同,写出了文章《2012年高考平面向量问题亮点呈现》发表于2013年《中学数学研究》第3期.当然,除上述方面外,教师还可以对典型试题的背景与来源及高考试题展望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只要教师耐住寂寞,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琢磨历年高考试题,从中悟出一些真知灼见,就可整理成文,再经过反复修改,寄到编辑部就有可能发表.

2.4教材内容研究

由于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依据与资料,它是人们按照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组织起来并发展着的理论和技术系统,所以教材的编写不同于一般的书籍,不仅要充分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教学目标,还要特别注意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即便如此,由于受篇幅的结构体系的制约,教材中介绍的不少内容往往都省略了其产生的背景和研究过程,而是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特别是数学概念更是如此,这样一来,学生从教材中看到的数学概念的定义都是一些“死”的结论,无法对概念的来胧去脉及面貌做进一步的了解,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充分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概念的引入、理解、记忆等方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使教材中这些冰冷美丽的数学概念的教学能激起学生火热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达到在以后的学习中即使忘了概念“形”,也难忘其“神”的境界.例如,空间向量知识中的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关于此定理,多数教师(包括我在内)就感到困惑,一是不知道此项定理及其推论有何用,二是不知道此定理及推论怎么用.由于当时市场上所售的资料也没有关于此项定理及其推论应用的介绍,这样一来,我在讲授此问题时就觉得力不从心,但我并没有等闲视之,而是认真钻研教材,细心体会编者意图,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终于弄明白了此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于是写了《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在立体几何中的妙用》一文,寄到《数学通讯》编辑部,很快就发表在2004年第7期上.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材中的可写内容较多,只要教师认真思考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从中捕捉一些有价值、有新意的写作素材.

2.5教法学法研究

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学效果就逊色一些.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不断探索,认真研究,找到一套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例如,怎样进行概念教学,怎样评讲试卷,如何批改作业更有效,等等.同时,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学法指导问题.我写的有关教法上的文章《新课标下如何培养高中女生的数学能力》就发表在2012年《数学教学研究》第10期上,学法指导上有论文《学法指导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表于《教研通讯》上.

2.6数学刊物研究

我从参加工作至今累计订阅《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中学数学教与学》、《数学通讯》等刊物近二十种.我认真研读每一种刊物的各个栏目内容,这样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掌握各个刊物的办刊特点和编辑计划.这样写稿、投稿就能有的放失,不会错过用稿的最佳时机.多年来,我在所订刊物上均有自己的文章被刊登,这也许是我的论文能被及时发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我挤时间通读了《中学数学史》、《数学教学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对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等著作,尤其是全国著名解题大师、陕西师大博士生导师罗增儒教授的著作《数学解题学引论》一书对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帮助很大.这样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经验的文章就是有血有肉的文章,是各刊编辑青睐的文章.

由此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不断突破自我,就会发现教研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需要教师勤于学习,静心研究,细心捕捉,只有这样,才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的论文才有参考价值.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写作 议论文 教学改革

议论文又称说理文,顾名思义,就是人们通过对某种事物进行相关剖析、通过语言讲述事物中的理论、根据自我理解发表自我意见并给出相关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文体。其中,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基本三要素。议论文对文章内容的要求很高,议论观点必须明确,支撑论点的论据必须充分有力,文章语言必须简洁精炼,论证过程必须合理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明白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学习和弥补,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一、明确论点,贯穿全文

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支柱点,一篇议论文的论点只有一个,我们确立议论文论点时,必须确保论点的正确性、鲜明性和新颖性。

1.确保论点的正确性。

文章写作有一个最基本的点,就是确保文章内容的正确性,特别对于议论文这种逻辑性比较严密的文体来讲,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开始,必须保证论点的正确性。如果议论文的论点出现错误或偏差,后面的论据再怎么充分、论证过程再怎么精彩,文章也会出现重大问题,所以确立论点时必须保证其正确性。同时,写作议论文论点时必须注意,论点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摆出来,但必须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不能使用疑问句或比喻句,也不能使用修辞手法,只能使用简洁精炼的陈述句。

2.确保论点的鲜明性和新颖性。

既然是论点,就应该鲜明提出,不能模棱两可、左顾右盼。议论文之所以称为议论文,就是因为其论点的鲜明性。作者明确提出论点,然后根据论点阐述论据,最终使论点得以论证。论点的提出需要新颖性,不要老生常谈那些旧的观点,没有新颖性,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议论文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应当提醒学生注意论点的鲜明性和新颖性。

二、收集论据,支撑论点

论据就是用来支撑论点的素材,写作者通过收集的素材支撑自己提出的论点,使论点更具说服力。收集论据时,应注重论据的多元性和一致性。

1.多类型论据,加深论点。

论据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我们将论据分为两种: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就是社会大众众所周知的事务依据,是前任对知识或经验的总结,其中包括书本理论知识、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等。事实论据就是实实在在的事务和数据,我们能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其中包括具体事例和数据信息。收集论据时应该注重其多元化,一个论据不能证明什么,不同类型诸多论据能增强议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与论点保持一致。

多元化论点可以提高议论文的可信度,但同时应该注意论据与论点的一致性。论据是论点的强大后盾,但后盾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才能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如果论据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或者与论点背道而驰,整篇议论文将会变得十分糟糕。许多高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往往因为论据与论点不一致导致文章出现错误,所以,教师指导时应当细心阅读学生文章,指出文中论据的错误,帮助学生加以改正。

三、逻辑论证,响应论点

论证就是作者用收集来的数据论证论点的过程,一篇议论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论证的过程。论证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现实情况,采用正确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1.正确立论,正面论证。

正面立论就是从自己论点的正面进行论证的过程。如论证《天分重要还是后天努力重要》论题时,如果你的论点为后天努力重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通过名人天分不够但通过后天努力获得成功的实例论证。但正面立论时必须注意论证过程要围绕论点发挥,不能偏离主题论点。同时论证过程中可以适当应用一些错误见解,加以否定,增强论证过程的说服力。

2.应用驳论,反面论证。

驳论,顾名思义,就是从反面通过有力论据反驳别人观点的一种论证方式。如果写作中没有找到合适的正面论据,从反面论证将是不错的选择。既然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驳论,找出其中的矛盾点证明其错误性,从而从反面论证自己观点,增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四、结语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教学议论文时应该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耐心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含义,从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进行针对性调整,从而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蓉蓉.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44-145,152.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3篇

什么是论述类文体?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它是一种文体类型,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文体样式。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论述类文章是和文学类文章、实用类文章并列的一个概念,文学类文章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显而易见,论述类文章也应有多种具体的文体样式。那么,它包含哪些具体的文体样式呢?

《考试大纲》在“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指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粤教版选修教材《常用文体写作》是按照“论述类文体”、“实用类文体”和“文学类文体”来编排写作单元的,并把“时评”、“短论”和“书评”作为学生常用的论述类文体进行训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论述类文体至少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短论、书评这些具体的文体样式。而各省市高考Z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大多都是社会科学论文,姑且不论选文视野狭窄与否,但可以说明社会科学论文及自然科学论文是论述类文体的一种主要文体样式。近几年不少学生在考试中选择了“时评”这一文体样式并出现不少佳作,同样可以印证论述类文体样式的多样性。

一种文体样式或类型并不是先于文本而产生的,而是研究者通过梳理、提炼这类文章的共同属性总结出来的。上面提到的时评等具体的论述类文体样式,或评议人事、发表政见,或阐述观点、总结得失,或辨明是非,论证己见,但无不以“明理”为目的,以“说理”为核心,以“分析”为手段,而其文本都具有“观点”和“材料”这两个基本要素。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到“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这里的理论类文本可视为论述类文本的前身,由此也可看出论述类文体与“理”的密切关系。

关于论述类文体的内涵,我们还可以通过剖析“论”和“述”的含义来明了。

论述类文体,首先是就文章的功能用途而言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述经叙理曰论”,“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这些话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论”就是阐明经义、申述事理、发现真知的文体;二是这里的“述”和“叙”并不等同于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作文知识中的“叙述、记叙”,而是“阐明、申述”之意,《论语・述而》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的“述”便是此意。据此,我们可以说论述类文体,以阐述、论证作者的观点、态度、看法为旨归,以宣讲事理、影响他人为目的,直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以载道”思想。

其次,论述类文体又是指以议论、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类型。论述类文体中的“论”和“述”分别指的是“议论”和“叙述”两种语言表达手段及其运用能力。论述类文章针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运用议论、叙述这两种表达方式构成语段。对现象或问题的呈现需要运用“叙述”这一语言表达方式,分析现象或问题继而提出观点的过程则离不开“议论”,而选用各种材料支撑观点的过程,便需要“叙议结合”了。

综上所述,论述类文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而是一种“文类”,其下级还有很多具体的文体样式。一般来说,凡以议论、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事物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主张为目的并调用各种手段力争使人信服的文章类型和体式,都可归为论述类文体。

论述类文体与“议论性文体”区别不大,等同视之也无大碍,却不宜称之为“议论文”。因为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议论文是同记叙文、说明文相提并论的一个术语,有着特殊的内涵。王荣生老师指出,人教社1963年版高中语文教材继承并改造了20世纪初的作文文体知识,推出了新的“文章学系统”:第一,删除了“叙述文”,而把天下文章归并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三种“基本文体”;第二,削弱了表达方式构成语段这层含义,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的“文”,改造成以“篇”为单位的“文体”。(王荣生《从文体角度看中小学作文教学》)人教社统编语文教材所开发的作文教学“三大基本文体”及其文体知识对以后的中学作文教学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其中,议论文不再指称类型丰富的议论性文体,而被窄化为专供学生练习写作的文章体裁,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扼杀了他们的写作创造性。可以说,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主旨的平面化,材料的烂熟化,结构的模式化,与这种简单化、有失偏颇的文体知识密切相关。20世纪末,“语文人文精神大讨论”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半个世纪以来逐渐定型的三大作文教学“基本文体”的反思,面对种种问题,提出了“淡化文体”的办法。但淡化文体又会导致“文体不清”,作文教学要取得根本突破还需要进行文体重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才出现了论述类文本(文章)等概念,目的在于革新文体知识。因此,把论述类文体等同于我们常说的议论文是不合适的,表现了文体知识的陈旧和固着。

论述类文体和议论文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不仅直接表明这类文体的写作目的――论证阐述事理,而且指出了这类文体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或手段――议论和叙述。论述类文体外延宽广,包含现实写作实践中所运用的丰富的文体样式。因此,论述类文体等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对高中生提出了更高的写作能力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没有出现论述类文体等概念,阅读部分使用“简单的议论文”这一传统说法,写作部分则使用“简单的议论性文章”这一概念,由此也可看出“能写论述类文章”是一个更高的写作要求。这一点,可视为论述类文体辨析之于写作教学的启示之一。

“能写论述类文章”是一个更高的写作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我们的写作教学,以帮助学生写出优秀的论述类文章。

一、认识“议论文三要素”对写作的弊害,开发论述类文体写作知识

中学作文教学三大文体中的“议论文”,基本思路是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论点,然后选用论据来论证论点,多数学生作文时正是遵循这一思路来写作的。从这一写作思路可以看出,论点是先行的,而且是需要证明的,而论证论点的办法便是摆事实、讲道理,而多数学生只会堆砌一些并不典型的事例,继而导致把大量精力花费在论据的积累和选用上,而忽视了所讲道理是否正确和深刻等更重要的方面。殊不知,一篇议论性文章的观点不一定都需要证明,而且各个观点之间也不一定就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材料固然可以论证观点,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观点并逐步把论述导向深入,恰恰更符合认知的规律和思维的逻辑;论证方法的背后是逻辑推理,属于分析说理方式范畴,而分析说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摆脱“议论文三要素”等写作知识的束缚,需要在论述类文体视角下筛选、整合、完善原有的议论文写作知识,而相对简便的办法便是在论述类文体写作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论述类文章写作方法的多样性和写作思路的灵活性。

从论证的方式看,可分为立论、驳论两大类。学生的作文,绝大多数属于立论式,但当所立之论缺少启发性时,一篇论述类文章便失去了生命力。而反驳和批判往往更能推进认识的发展,给人以思想的启迪。驳论不仅是写作技巧,而且是明事说理的需要。不过,批驳错误的观点,最终还是为了提出自己的主张。因此,立论和驳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借鉴辩论赛所运用的辩论技巧练习写作驳论文和论辩文。

从写作思路看,可分为阐明性、评述性、引申性三类。引申性论述类文章,往往由某一事物“说开去”,引发出对另一事物或某一事理的分析论述。由命题者提供的材料中引申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继而展开论证,是学生常常选用的写作模式。对于命题者提供的材料,尤其是源自现实生活的材料,还可以把材料本身作为评述的对象,从而写出一篇时事评论、思想评论或文艺评论等。有时,我们不着重论证某一观点,也不着重对某一对象作出评价,而着重对某一个或几个概念、观点作明晰详尽的阐释说明,这便是阐明性论述类文章的写法了。当前,学生所欠缺的,便是阐明性和评述性论述类文章的写作知识和相关训练。

二、强化写作目的意识,突出论述类文章的交际功用

论述类文章以论事说理为目的,具有较强的交际功用,这就要求写作者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近几年的各种形式的材料作文,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关于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那么,面对作文试题或写作任务,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出材料包含的人生命题、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自然规律。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始终要想着我的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试图论述、探究、解决哪一个具体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不宜过大。在写作目的驱动下,围绕选定的问题,写作者自会思考选用哪些材料、如何提出观点、怎样安排结构,也会学着运用阐释、阐述、辨析、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分析说理的手段去具体分析事物、事理的现象、本质、矛盾、条件、过程、结果等,并且遵从一定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安排结构、提出观点或作出结论。

突出论述类文章的交际功用,还需要增强写作者角色意识和读者意识。写作者角色意识和读者意识指的是写作者是以什么身份,怀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写给谁看。写作者和读者的身份可以是虚拟的,高中生写给同龄人,孩子写给父母或父母写给孩子,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写给大众,都是可以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小徐、媒体、网友、同学或学者的身份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此道作文题,便限定了写作的角度,学生必须从所给角度中选择某一身份来谈自己的看法。身份既定,情感态度也可有所不同,或冷静客观,或痛心疾首,或以劝诫鼓励为主。不同的身份和情感态度,将影响着文章的材料、结构以及说理方式、语言风格多个方面。

三、注重读写结合,开展演讲辞、杂文、时评等常用论述类文体写作教学

论述类文体有时评、书评、杂文、读后感、演讲辞、政论文、学术论文等具体的文体样式;这也⑹疚颐牵高中论述类文体写作教学可以从某一具体的论述类文体样式入手,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时评、杂文、演讲辞等。这些具体的论述类文体样式除了具备论述类文体的一般特点外,在体制和表达等方面还具有各自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论述类文章。另外,这些文体是现实生活写作实践中运用的真实文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意识,从而写出具有生活气息和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各行其道,教材编辑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习惯于开发设计独立于阅读教学之外的写作知识及写作训练方案。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本有大量的论述类文章,我们却难以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论述类文体单元。必修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演讲辞;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为杂文随笔;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为文艺评论和随笔。

这些文章,不仅可以让我们启智明理,还是写作的典型例文。教师在进行这些论述类文章的教学设计时,要增强“读写结合”意识,让学生不仅读懂文章,而且能够从中获得写作的启示。把握演讲辞、古代论说文、杂文随笔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应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从观点、材料、结构、语言诸方面借鉴学习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应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从议论文到论述类文体,重要的并不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论述类文体视角下反思议论文作文教学,探寻学生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解决之道。重视写作知识的整合和开发,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写作具有较强交际功用的文体特征鲜明的论述类文章,这是论述类文体辨析的初衷和落脚点。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高中;语文教学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一、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此类文本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中心、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它注重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此外,它还有客观的研究对象、独到的观点以及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特征。2013年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

新课改以来,高考语文客观题分值成减小趋势,主观化成合理趋势。自2008年始,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鉴赏方面按照“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三大类进行命题,论述类作为选考项目出现并进行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难度增加,选材上,实行价值与时代特色兼具;题型上,灵活多样,主客观兼有;考查内容上,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其分值也逐渐增大,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的必考内容。

二、论述类文本教学

论述类文本有助于高中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因此,要在教学中加强重视,但是,在高中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忽视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与研究;偏重于局部语言信息的提取与把握(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轻视行文逻辑;很多老师采取做习题的方式进行此类文本的教学,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质疑。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

1.课标与大纲

教学是依照课标和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不同的阶段和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论述类文本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也对阅读论述类文本提出了要求,包括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部分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标和大纲要求进行。

2.文本解读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体式包含文体的一般特征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两个方面。论述类文本一般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即对某一人物、事件发表观点、议论,或分析事实、说明道理。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客观分析材料,把握主线和主要观点,同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思辨。例如:在“谈中国诗”一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及其阐述什么问题,品味经典语句,究文中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中外诗归纳出中国诗什么特点的,等等,立足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同时基于钱钟书写作风格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把握文本。

3.教学内容

论述类文本主要以议论文、杂文、评论等形式出现,因此,针对高考,教师可在教学中多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杂文家的杂文及其评价。据相关学者分析,杂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能敏锐地体察现实,迅速地反映现实,深刻地评论现实”,符合高考社会化的要求,因而经典杂文很可能是江苏省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材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高中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针对性地对一些经典杂文进行讲解,如:刘洪波主编的《百年百篇经典杂文》,杂文“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作家,“当代杂文家”(刘征、牧惠、何满子、邵燕祥、舒展、蒋子龙、章明、虞丹),还有陈鲁民、王大海、严秀等著名杂文家。此外,针对考点重复考查的现象,在教学时,还要对其文章和风格进行具体分析,以防止高考多角度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考越来越关注其实用性和社会化,在内容考查方面也更为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论述类文本而言,它是考查学生准确获得并准确分析评价信息能力的一种形

式,这也是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因而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阅读方式和中学语文教学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提高学生论述类文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家海.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特色与思考:以江苏省自主命题八年实践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6).

[2]毛秀敏.以批判重组的视角解读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教学现状和对策[J].语文月刊,2012(9).

[3]骆汉忠.例说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维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5篇

初中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一

我叫xxx,出生于19xx年,1994年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xxx党员,中学一级教师,现从教11年整。再从事教育工作的11年中,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沿。“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我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我的自律信条。

一、学高为师。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不能只是一桶水。教师本身就得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教师也不能仅仅给学生一杯水,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取水,成为河、成为海。因此,我不断的学习。在知识结构上,不断补充,并于xx年——xx年间继续学习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本科学历;于xx年10月全国英语教师技能大赛,进入复赛。在理论学习上,不断更新观念,经常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在教学中经常出示范课、观摩课,深入研究教法,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于发展的需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人才观,并以此赖指导自己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同时发表了《突破英语口语技能》一文。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在xx年——xx年的高三复习中,我采取了“四位一体”的复习教学方法。这种复习教学方法,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严格遵守“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的教学原则,把知识全面规划、系统归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达到五技的目的。这种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废弃了“应试教育”的要求和训练方法,体现的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从阶段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到模拟训练都是先教师做学发指导,然后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并自己分析、对比、综合出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思想动员、感情沟通和榜样树立,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足勇气,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提高了教学质量。在xx年高考中,在生员不如往界的情况下,却取得了比往界更好的成绩。

二、德高为范。

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在教育事业中,“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为人师表尤显重要。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思想积极、不断进取,于xx年11月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不以成绩定优劣,对每一位学生斗给以他/她应得的关注。我的公正、公平、真诚、无私与爱心赢得学生的钦佩、喜爱、尊重与亲近。在每一次的学生评议中都得到最高的评价。许多在他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在我的面前变的阳光、积极向上。至今,我所教过的学生,其中不乏那些“问题学生”,经常与我联系,致问候及求助,我是他们贴心的朋友。每当此时,我心中就有一种叫“幸福”的情感在涌动。在从教的十余年,发表了〈〈浅谈“差生”转化〉〉、〈〈正确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提高英语教学,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多篇论文并获得部级、省级等奖项。其中,对待中学生“早恋”的看法,曾引起总局领导的关注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三、教学研究与实验。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是学校的教研骨干,先后承担了学校的多项研究课题,是英语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组长。有多篇并获奖:xx年〈〈论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艺术〉〉(省森工一等奖)、xx年〈〈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环境、语境与情境〉〉(省一等奖)、论文〈〈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口语教学出摊初探〉〉在林区教学上发表,同时被编入〈〈全国优秀教师论文集〉〉。现在针对英语社会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使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现在实验〈〈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科研课题,并申请为校级科研课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授课形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成为一种互动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合作的伙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带领其他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五年内有多名学生获得部级竞赛奖,所指导的教师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秉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信条,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初中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二

xx,1968年10月生,xxx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xx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高级教师、xx县第三届名教师、xx市优秀教师、xx省第春蚕奖获得者、中国化学会会员、xx市化学会理事。现担任xx中学政教处副主任、xx中学生化教研组组长。同时兼任多年班主任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是教师中的楷模。

一、教学上不断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x老师担任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已有十七年时间,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所教学科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不满足于原有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由“启发式教学方式”到“探究性教学方式”,由“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主动钻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善于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以思促能,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学生欢迎。同时狠抓落实,对每次考试成绩显著进步的同学大力表扬,对退步显著的同学耐心帮助寻找原因,树立信心,争取赶上。XX年获xx县王家扬奖教金,XX年被为xx市优秀教师,XX年9月获xx省第春蚕奖。

XX届学生李修昶,入学时成绩列班级第二,脑子很聪明.但自以为是,学习习惯很差,上课好动,不遵守纪律,在同学中产生负面影响。高一第一次测试时列班级24,x老师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第二次测试上升到第1o,可是期末又跌至第20。且学期思想品德考核班委给他不及格。分析他的性格后,高二开学时x老师让他当上化学课代表,并给他定下指标:每次化学测验班级前十名。这一招收获很大,他学习劲头很足,不但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还经常找参考书钻研题目,随着化学成绩的提高,坏习惯也随之改变,且带动其他学科成绩提高。在高二下学期化学竞赛中获xx市一等奖,并在当年高考中以641分考取xx大学计算机系。又如.戴林兴同学,xx西店人,XX年9月进入xx桃源书院,中考成绩一般,家境贫困、自信心差、学习缺乏动力、无计划,进入高一后,在x老师的精心开导下,他学习化学积极性很高,不但课堂认真,思考积极,而且课外时间很会利用,钻研能力显著提高,XX年5月参加xx市高一化学竞赛获市一等奖,XX年4月高二参加xx省高中化学竞赛获省一等奖,XX年高考估分成绩不错。

x老师在教学上十分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教班级平时考试中成绩在平行班中领先。XX年、XX年因化学会考成绩列全市前三名而被评为市优秀指导教师。多次带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出色。如XX年高考所带班级理综成绩平均236分,领先全省平均分30多分。XX年高考理科综合平均分达216分,在县内名列前茅。

二、组织领导生化教研组建设,在全xx大市有较大影响

x老师担任xx中学生化教研组组长,狠抓教研组组风建设,组织各类公开课、县市教研活动,在xx市内有一定知名度。XX年以来,xx中学生化教研组承办和主办了市、县各级教研活动50多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广大化学教师教学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xx中学生化教研组在xx县、xx市获得较好的评价。XX年x老师评为xx县优秀教研组长。XX年10月xx中学生化组被评为xx市首届三星级教研组,x老师评为xx市优秀教研组长。

三、参加竞赛辅导,屡创佳绩

积极组织各类化学兴趣小组,参加省、市化学竞赛取得显著成绩。1998学年辅导高一市化学竞赛,王啸波等11人获市二、三等奖;辅导高二化学竞赛,赵志杰获省三等奖,赵国宏等12人获市一、二、三等奖。199xxx年辅导高二省化学竞赛,王啸波获省二等奖,庄旭东获省三等奖,李修昶等10位同学获市各类奖次,同时学校获省团体一等奖。XX学年辅导高一化学竞赛,仇伟峰等三人获市二、三等奖。XX学年辅导高一市化学竞赛,冯之超、叶祥等12人获市一、二等奖,学校获团体二等奖,辅导高二化学竞赛,孙祥等13人获省、市奖。XX学年辅导高二化学竞赛,叶祥获省二等奖,其他13人获市一、二、三等奖,学校获市团体二等奖。XX年、XX年、XX年等每年有许多学生获奖。XX年xx省高中化学竞赛中蒋展、戴林兴等8名学生获省一等奖,18名学生获省二等奖,学校获省化学竞赛优秀集体。

四、积极参与学校日常管理,成效显著

1、XX学年开始x老师兼管政教处生活区管理工作,通过开展“优秀寝室”每二周一次评比活动,通过在生活区设立团支部等措施采加强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完成课题《生活区建立团支部的探索与实践》获中央教科所二等奖、xx市一等奖。xx中学生活区管理经验引起xx市许多高校的关注。XX年评为xx县优秀共产党员,XX年12月x老师获xx市人防宣传先进个人。

2、自XX年以来,x老师兼任桃源书院副院长,负责桃源书院日常教学与管理,三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1)、形成了一套良好学校管理模式

桃源书院学生同xx中学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思想意识上、行为习惯上等有较大差距。xx老师负责制定教师值周制度、学生值周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因为借租迪智学校教室,交通不便,所以学校强化内部管理,通过半封闭的独特的强化管理模式,学生已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2)、刻苦钻研、教学质量高

桃源书院教师起早带晚,孜孜不卷,全体教师齐心一致,积极辅导解答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其中xx老师起着积极的榜样作用。三年来,每次参与xx中学阶段性考试,有20人左右进入年级段前100名,并有2-3人进入前10名,在xx中学及县内引起强烈反响。该届桃源书院学生在XX年高考中有20人上重点。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五、关爱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1.关心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上、生活上困难

从95年进入xx中学起,x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98届有一位学生叫胡美丽,家境贫困,性格内向。开学时,别的同学都来报名,她却来整理东西,不辞而别,原因是父母拿不出报名的学费。x老师闻讯后,即上门家访,并向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发动学生捐助,以解决她后顾之忧。平时经常关心她,后来她终于树立信心,努力读书,最后考上郑州纺织工学院本科。

2.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习惯从开学第一天做起,培养能力从提高自我约束力做起,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班级集体凝聚力。多年班主任工作,x老师已形成一套良好的管理模式,所带班级连续被学校评为最佳值周班、校精神文明班、校先进班集体、县先进班集体等等。x老师本人也多次获校级先进班主任、县德育先进工作者,县“十佳优秀班主任”,并在xx报、xx电视台上作专门介绍。

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6篇

2005年8月上旬,笔者参加了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第88次年会,会议在美国德州的旅游城市圣安东尼举行,历时五天。本人是这次参加会议的唯一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因此该协会的国际传播分委员会成员戏称要给本人颁发“长途跋涉奖”。由于本人的发言在第一天就完成,故有较多时间来观察本次美国新闻教育年会的具体召开和运作,其中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新闻教育年会的借鉴。

二、特色明显

从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第88次年会来看,本人认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教育和学科研究并重,是美国所有新闻传播高校教师的大聚会。[1]我们中国新闻教育协会的年会目前也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也注重研讨我国新闻教育中的具体现实问题,但相比之下我们的年会对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方面重视得还不够,甚至几乎没有涉及。

具体而言,本人认为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第88次年会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兼顾实用性和学术性

一般而言,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研讨相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对新闻与传播的研究则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新闻传播学科的这种实用性和学术性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院校内都会有所体现,只是侧重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本届美国新闻传播年会基本上兼顾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实用性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性。

根据本届年会五天的会议日程,本次年会共开展了近380场各种讨论会,其中207场为主题专场(panel),133场为论文宣读,40场为社会聚会。207场主题专场中主要是涉及新闻传播教育的话题,包括如何当一名称职新闻院长和一名教授、如何调动工作、如何修改本科和硕士课程表、如何选教材和不同新闻和传播课程的教育方法研讨等;主题专场也包括协会各分委员会认为重要的一些热点话题,如国际传播分委员会今年的重点研讨话题是拉美传媒与社会发展,本人这次就参加了国际传播分委员会组织的拉美传媒主题专场。除有组织的主题专场外,本次年会还邀请了一些外国新闻教育协会,自行组织在年会中的主题专场,如“韩国社会中的媒体作用”等。主题专场的讨论一般都较为轻松自如,有时还有辅以各种点心和饮料,所以会吸引较多代表参与。

论文宣读会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按每次论文宣读的主题分场次进行论文宣读,这些论文都是经过严格的匿名评审的,协会负责提供论文宣读场地并确认一名主席,本次年会中论文宣读一般多为这种形式。多数情况下,论文宣读会允许教授和学生同时参与,但有一些宣读会只限教师之间的交流。论文宣读会的另一种的形式为布告论文宣读(referredpaperposterresearchsession),这些论文也要经过匿名评审才能在会场上发表,但这些论文的发表行式较为特殊,一般不是在一个小会议室,而是在硕大的会议厅,所有论文者站在过一个告示栏来发表自己的论文。参与者可以浏览告示上的,也可以和站在一旁的论文作者进行交流。

本次年会中的所有论文的入选率仅为50%,因为所有论文都是经过匿名评审才被入选的,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在场次上,论文宣读的场记比主题讨论要少,但由于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多数年会参加者还是以自己的论文入选为荣。

本次年会中40场社会聚会活动也是本次年会实用性的一种有效体现。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下的各个委员会和一些新闻院校都会借助会议的机会在晚上组织安排一些冷餐会,邀请相关的人士一起进行随意交流,促进认识。这与我国新闻教育年会每年只有一家大学独立举办一次年会的做法大不一样。

各个分委员会的会议包括换届选举、确定各个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和教育和研究计划等。

2.结合专业化和多样化

本次年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方面也结合得较好。这点可以从参加本次会议的人员和各大分委员会的组成可以看出。

据笔者观察,参加本次年会的人员一般有两大类人员:

(1)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的每年被选举的现任学术委员会人员,包括现任会长(任期一年)、当选会长(PresidentElect指第二年要当会长的人选)、副会长(一名)、前任会长以及专业自由与责任委员会、研究委员会、教学标准委员会、分委员会联合会、少数民族地位委员会和妇女地位委员会和评估信息委员会的主席;还有该协会的常设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会议的各种行政事务,包括会议信息出版、会议商务、杂志制作和出版、大会会员管理、会址和广告等方面的人员等。

(2)如果说上述协会人员相对较专业化,娜第二类人员――会议参与者就相对多样化,具体体现在他们的身份、地位、国籍。会议参与者包括各分委员会和兴趣小组组织的主题专场和论文宣读会的参加者,包括教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全美各种媒体的记者、编辑和管理人员、各大出版社的编辑和管理人员、媒体基金会人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学者。外国学者中多数来自其他英语国家,来自欧洲和南美和非洲和南亚地区的学者也不少,但来自东亚地区的学者相对较少。像这次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就本人一名。当然,在本次年会上,有不少中国学者和中国留学生,但他们一般都是代表美国某一所大学和学术机构。

本次年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还体现在能有机融合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科各个领域的内容上。由于这些领域由各分委员会和兴趣小组来决定,因此年会的议题一般都能较好反映并体现各方的兴趣。从以下所列的分委员会和兴趣小组,可以看出本次年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参加本次年会的共有17个分委员会,分别涉及广告、传播技术和政策、传播理论和方法、批判性和文化研究、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新闻法规、杂志、大众传播与社会、传媒管理与经济学、少数民族与传播、公关关系、广播电视学、高中新闻学(scholarsticjournalism,指高中阶段创办的媒体)和视觉传播,以及妇女地位委员会。兴趣小组虽然比分委员会规模要小,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一般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参加本次年会的兴趣小组共有9个,分别涉及9个不同领域:公众新闻学(civicjournalism)、社区新闻学、娱乐传播研究、同性恋和跨性恋传播研究、研究生教育、传媒实习和职业、传媒与残疾人、宗教与传媒和科学传播等。

这些兴趣小组话题都是美国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其成员一般都是铁干成员,如笔者认识的三位同性恋美国学者这次如数出现在同性恋和跨性恋传播研究兴趣小组中,有些还硕果累累。美国新闻教育和学术界近年来对同性恋传播这样的异类研究的认同体现了美国社会和文化中的最值得称道的原则――公平和兼容原则。

三、公平和兼容原则

本次年会所以能够兼顾实用性和学术性并能结合其教育和研究内容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笔者以为这与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公平和兼容原则有密切关联。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创建于1912年,是一个非赢利的教育协会,目前拥有世界五大洲约3500个人会员,包括新闻传播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和传媒专业人员。在美国,协会会员一般都是个人的。像这样一个新闻教育机构,如果不能遵守一个公平和兼容原则,是较难得到所有会员的认同,也无法真正形成目前这样大的规模。

据笔者观察,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这一公平和兼容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协会领导层的选举程序较为公正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领导机构是该协会的董事会,其成员(包括会长)的任期从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因此其年会一般都在每年的8月召开,每年选举下一任的会长,被选举的会长将参与现任会长的工作,以熟悉这样职位的工作,因此每一个被选的会长在协会的工作时间都在两年以上。

协会对领导机构的成员(包括分委员会)都有明确的权限规定。作为国际传播分委员会的会员,笔者参加了该分委员会今年新老会长交接仪式:先有该分委员会即将卸任主席(RobynGoodman)和其他协助人员一起汇报其一年的工作,包括其教育和学术活动、开支情况并陈述理由,然后回答问题;然后由新主席(SundeepR.Muppidi)谈自己如何推动国际传播分委员会发展的计划,并回答问题。

笔者认为协会这样的一个公平选举程序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好处:(1)协会的领导层能够不断在其成员中不断轮流,确保所有成员有同样和均等的机会为为协会或分委员会作贡献,大家都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协会及各分支机构的每年换届选举;(2)此外,还可以确保美国各个大学间一种平等的地位。据笔者观察,今年协会领导层中有来自名牌新闻院校的教授,但也有来自一般的新闻院校的教授,有些院校甚至名不见经传。来自名牌大学的教授也不会沾沾自喜或总是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来自一般新闻院校的教师也不会低三下四。总之,大家都能平等地进行各种交流,共享协会的资源。

[page_break]

2.宣读论文选择过程比较透明

上文已提到过,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所有宣读论文都是要经过匿名评审才接受的的。一篇论文一般要请三位评委进行评审,而且必须获得三分之二的同意,即需要三位评委的认可,才能被协会接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规则不仅适合初出茅庐的研究生,也适合已成为名家的大牌教授。也就是说,即使是一篇由一位著名教授撰写的论文,如果没有能够三位评委中两位的认可,也有可能被“枪毙”;相反即使是研究生的论文,如果能获得三位评委中两位的认同,也可以接受。今年,该协会论文的接受率仅为50%。

据笔者了解,论文的评阅过程都是免费的和自愿的,协会会邀请在一个领域的专家来评阅论文,但专家们都是自愿参加评阅,且整个评阅过程是不计报酬的,但协会会给专家写一封感谢信。目前,该协会的匿名评审基本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的,有时连感谢信也是电子版的。

笔者以为这样的匿名评阅过程虽然有些残酷(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一定完全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总体上这样的过程体现了公平和透明的原则,因此也就体现了更大的兼容性。从长远来讲,这有利于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提高、不断推陈出新,有利提高教育和研究的创新。

事实上,只有大家都接受了这样的规则,也就可以以平常心来对待论文评阅这一竞争过程中的“残酷性”。理由很简单:机会或原则是公平的。笔者注意到即使像休梅克(Shoemaker)这样的大教授也可以出现在以学生为主的布告论文宣读场地中,并津津乐道与参与者交流。从一个角度讲,这反而更加显示了一个大牌学者的风范。

从上述行政选举和学术论文评阅过程两方面可以看出,事实上要做到公平和兼容的原则也不难,只要有机制保障即可。而这一公平原则的有效实施使得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每年的年会能够正在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并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参与者的需求。

四、市场化运作

本次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年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也较高,且又有人情味,给笔者留下了较深的影响。首先,参加年会的所有代表都都会自觉缴纳会务费,会务费的标准在各个时间段会有不同。当然,也有些大会的荣誉代表可以免交会务费。

此外,个人要成为协会会员还要交80美元的会员费,这是基本费用。如果你要加入协会中17个分委员会,还需缴纳额外的费用,一般支付20美元左右可以加入一个分委员会。由于协会会给会员邮寄各种信息,包括学术期刊、会员信息汇总等,该协会不仅有美国的会员,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会员。

美国各大出版社举办新闻传播书展也是一大亮点,可供与会者购书,了解学术动态。据了解,出版社要进入书展,不仅要支付场地费,还要向协会支付一定的费用,形成一种出版社——协会——与会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

在举办书展的同时,年会还会陈列并出售由与会者提供的大会论文打印稿。有兴趣的代表可以购买,每份论文25美分。钱虽然不贵,但由此可见其市场化的运作意识。

美国新闻院校的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因此年会每年要举办新闻传播人才招聘会。供需双方可以在年会指定的场所互留信息,并约时间交流。据笔者观察,年会的招聘会一直是人声鼎沸的地方。

事实上,这次年会中厚达206页的会议议程(Program)也是市场化运作成功的杰作。据笔者的粗略计算,206页的大会议程中,竟有107整页是各个新闻院校在做广告:有的在招聘新教师、有的在宣传自己学校的形象、有的在祝贺某某教授的杰出成就或当选为会长、有的在欢迎新加盟的教师成员。据介绍,这些广告价格还不算贵,约200美元一个整页广告。[2]

当然,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这次年会在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也很有人情味。例如,在年会过程中,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赞助活动,会极力渲染,使人在商业化的氛围中感觉一丝人情味。这些赞助活动的力度也各不相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对某一个分委员会某一场论文的奖励、有的是当场支付支票(现金)、也有就赞助一个酒会,供与会者随意享用、有的则赞助一个会议的酒水等。据笔者观察,一些学生代表的三顿饭基本可以在这些友好的赞助活动中得到解决,无需自己出钱。

五、三点启示

通过参加这次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的年会,笔者深深地感到中国大陆学者如果有条件应该更多地参与这样的国际性会议。这里重要的不光是国际性会议本身,而是通过这样的国际性会议可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拓宽我们的国际化视野。这大概比会议论文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像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当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新闻教育现实,也不可能完全去照搬。但笔者认为我们也许至少去了解一下美国新闻传播同行们的做法和经验,然后再来决定是否值得我国新闻教育协会去借鉴,以逐步完善我国新闻协会的年会程序。本文的目的正在于此。

以下是笔者通过参加这次美国会议想到的三点启示,仅供参考:

1.如何使中国新闻教育协会这样的全国性机构在体现其广泛代表性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其资源共享,使得各个会员都能在参与协会活动过程中获益,并使每一个参加的学校得到共同发展,而不是像我国新闻教育界目前出现的一种趋向:新闻传播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基本集中在几个学校,且这几个学校之间的资源也无法共享,使得其他成员几乎没有获益的机会。笔者认为这样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今后真正做强做大,并实现国际化是无利,也是无助的。美国的同行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2.如何才能既突出我国新闻教育年会的实用性,又能增强其学术性;如何才能既体现其多样性又突出其专业化。笔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参与我国新闻协会的活动,每次总觉得我们协会的活动是“轻松有余、严肃不足”。与会者可能吃得开心、玩得也开心,但同时大家也觉得似乎应该可以更加严肃点,给大家和各自的新闻学科带去有更多的益处。笔者记得我们协会的南京会议后曾出版过有关论文集,且今年的新疆会议也明确表示要论文集。笔者希望这样的努力能继续下去。

3.如何加强与国外中国学者间的合作研究。这次笔者在美国会议期间遇见不少从大陆出去但目前在美国发展的中国学者和研究生。他们一方面想与国内学术界联系,加强合作,同时又有顾虑,觉得国内学术水平可能较低无法合作,尤其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这当然与他们不了解国内学术体系也有关联。但总体而言,我国国内与这些学者之间的联系缺乏机制化和长效化的平台也有关系。笔者认为我国新闻教育协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考虑如何加强与国外中国学者的合作,这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走向国际化是有利的。

注释:

1据同时与会的香港大学陈婉莹教授称,这次会议美国新闻院校中大概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派员来没有参加。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7篇

1.挖掘语言内蕴,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一般来说,学生大多能对文本语言进行初步感知。不过,这种感知却是表层的。从人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它所起的作用将不是很大。此时学生就应该有意识的去挖掘语言的深层内蕴,进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如:“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胡同文化》)该语言直白无遗,阅读几乎没有难度。如果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高度,那么对他的思维发展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此时,教师便应相机设疑,引导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北京人的方位意识为什么如此强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发生“阻滞”,而这种“阻滞”正是思维发生质变的酝酿阶段。通过教师点拨,突破这一“阻滞”,学生思维就会深刻许多。我认为,此类语言揣摩才是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进行的教育。它并不在乎教给了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更注重通过训练,使学生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使学生能获取一辈子受用的素质和本领。

2.逐层深入提问,训练思维的层次性

在教学《六国论》时,我这样逐层深入地问:

第一,本文题为《六国论》,这一题目范围太大,我们可以在其中合适位置加上两个字,这两字应该是什么?如果从纯粹的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某段应该删去,请大家快速通读全篇,看看删去哪段,文章的中心更统一?千古以来,这段文字并没有受到批评家的责难,请你说说保留它的理由。

其次,论文一般分为三部分:提出观点的引论,集中论证的本论和作为总结的结论,你看这篇文章与此相合吗?三部分如何体现?本文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手法?引了哪些经典言论?

第三,回忆《过秦论》,比较与本文在语言气势和论证结构上有何异同。

第四,从我们作文的角度看,那一篇文章更适用于我们借鉴,请述说理由。

这四个问题设计,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揪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完成了教学重点,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设计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透过表面挖掘内涵,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既落实了文章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一石三鸟,事半功倍。

3.与文本辩证对话,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有的作品,由于时空变化,便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兼之文学本身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这便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钓胜于鱼》中最后一句:“我在想:其实人生只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这话表面上看似高雅超脱,实则是佛教哲学中空幻消极人生观的表露。这对于蓬勃向上发展的中学生是不利的。因此,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去伪存真。教师要抓住课文中一切有效的语言,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以期更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拓展阅读空间,训练思维的结构性

常听学生抱怨“我没有口才”。对于所谓“口才”,我的理解是口中有物,实为腹中有物,脑中有物。因此,要提升思维能力就需要不断扩大阅读面,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汲取知识。

知识是思维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知识的学习,能开阔视野,促使思维结构更新和丰富,促成思维方式的合理化、效率化和科学化。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思维的成品。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关系密切。对高中生来说,常常会遇到跨文化背景的阅读材料,要真正理解读物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掌握文章结构的同时,还得多懂一些这些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等等,以便在阅读中排除歧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理解课文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读者的语言知识,还取决于他或她的一般常识,以及在阅读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常识在多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在这个方面,我个人十分重视《语文读本》的补充作用,不论在正常教学进度内,还是寒暑假,我都会结合《读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评论,模仿,甚至背诵。此外,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宗教文化的背景知识,增加阅读训练时注意选材的广泛性,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留心观察,广播、电视、电影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良好途径。通过扩大阅读,学生们吸取着知识,开拓了眼界,提升着能力,也丰富和发展着思维结构。

5.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拓展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要使学生真正善于阅读,善于笔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善于检索。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没有“求异”,难有“创造”。提倡学生自觉求异思维,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提倡学生大胆发问,勇于质疑,发表己见,求异探索。还要在教学中努力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开拓思路,用多种方法,探究语言现象,解决语文问题,对有创建的思路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关注思维品质培养,阅读就会“一文多解”,课堂就会“见仁见智”,作文就会“有感而发”,学生就会“主动探究”。

丰富的语文活动可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提供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创造。语文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教师指导的得当。可进行诸如社会调查、自编小报、科技说明、现场采访、图书检索、网上查询、小创作、小论文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采珠摘宝,受到刺激、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强化创新意识。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师为主模式学生习作

一、以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模式

第一,确立批改目标。学生习作交上后,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把全部习作浏览一遍,挑选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习作,确定为本次重点评改目标。另外还要把本次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较集中的问题加以归类,力求评改目标中能够涉及。

第二,修改点评,理论引导。教师把选定的学生习作从整体上加以修改,然后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修改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并选择一些有类似错误的习作,让学生指出修改的办法,然后教师板书本次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理论引导。

第三,选典型作文让习作者朗读,读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并让习作者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选材方法、立意方法。此时,“批改者”与“习作者”同堂而论,往往作者在虚心接受“批改者”批评的同时会据理力争,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此时,教师要根据训练要求,从深层的作文理论上加以指导。例如:议论中论据的典型性问题,给学生分析什么是“典型性”,如何选择典型论据,如何做到典型材料的创新,并针对学生习作总结点评。

第四,运用评改指导方法,学生再次修改。经过反复激烈的争论后,大家意见渐趋统一。教师点评总结后,进一步指明写作要求,让学生批改剩余的作文。因为有了两次批改经验,学生相对轻松、自主,批改的信度也大为提高。

第五,教师前期训练指导,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侧重评价内容方面,积极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后期训练可以着重加强作文技巧的指导。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后,希望自己的作文在谋篇布局、结构安排、文字运用诸方面更上一个台阶,教师要细心指导,雪中送炭。

以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是以教师整体把握为主,从“挑选样本”到点评示例,到集中指导讨论评改,教师起主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学生的评改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培养。这一模式非常适合于高一上学期,是培养学生自主评改的初始阶段。

二、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模式

经过第一种模式指导训练后,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理论,对习作的辨别能力有了较高的评价意识。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评改权移交给大部分学生。教师也不再挑选样本,而要按写作水平高低或位置情况成立作文批改小组。

第一,确立小组及中心发言人。每四五人为一组,小组交叉批改,然后每组选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向全班推荐,并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评改意见。

第二,选择优秀作文的标准。从十个方面入手: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文面是否整洁;三看有无错别字;四看有无病句;五看标点有无明显错误;六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十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形象。

第三,掌握常用修改符号及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选择评改例文,让学生了解常用修改符号及点评的方法,规范使用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另外,为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使评改更具针对性,可组织学生学习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及具体细则,明确评分标准精髓所在,提出“稳抓基础分,力争突破发展分”的指导思想。

第四,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全文、把握文义的基础上,从作文的结构、语言、基本观点、思想感情、文面等方面批改文章。除用传统的“删、增、调、换”等方法外,还要教学生学会旁批,并运用说明式、评述式、提示式等方法来评改作文。

第五,针对同一篇文章,经小组讨论后,先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口头评改意见,并兼纳其他组员的建议,然后采用轮流执笔的方法进行评改。

第六,批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精批点评,多留少改,三言两语,指点迷津。二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般学生的作文,其优点和缺点总是多方面的,所以每次批改需有重点,不需全面开花(教师在这方面要做提醒),如突出的重点可以是结构的安排,可以是记叙的顺序,也可以是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三是因文指导,有的放矢。有些文章言之无物,批改时要指导学生选择中心材料,使之写得具体;有些文章材料庞杂,批改时就要着重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有些文章虽能用材料说明观点,但材料不够典型,批改时应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材料,使文章内容深刻,富有感染力;有些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批改时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而不需提过高的要求。总之,每一次作文批改,要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差的作文可以“改重于批”,尽量保留作文中的主要内容;好的作文可以“批重于改”,用热情的语言指出写得好的地方,扬其所长。

第七,推荐样本,交流争鸣。第一节小组讨论批改完成后,第二节各组把评出的样本再拿出来在全班口头交流,然后各小组展开争鸣,教师点评指导。

第八,当学生把新习作交上后,教师要认真审阅各小组的评改情况,公布表扬那些评改认真的小组及执笔者,对批改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要个别指导,使其及时改正。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模式,既可避免全班讨论头绪太多、太繁杂、效率太低的弊端,又可避免独自修改犹豫不决、信度不高的缺点。

三、学生自主评改模式

一要激发兴趣,提高自主评改意识。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10遍、20遍。”他写《安娜.卡列尼娜》用了5年,改过12次;杨沫写《青春之歌》修改六七次;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每篇稿子至少改和抄5遍。教师应该以此激发学生评改兴趣,让学生知道大家尚且如此,何况初学者,从而自觉改变习作写好后,决不第二次“过目”的不良倾向,养成自主评改的好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推敲的能力。首先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通过整篇默读,习作中的错别字、漏字就会被发现并纠正过来。然后,再轻声读,看习作用词是否贴切,句子是否通顺,上下句连贯是否合理,标点是否正确等。第三,再从文章结构入手审视诵读,如层次是否颠倒,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第四,复读审视思想内容。如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围绕中心,事例是否典型,内容详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真实等。依据教师指导的评分标准及常用评改符号及方法,深入品评,点评习作不当之处,力求文通字顺。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9篇

王侃: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十有八九最初的理想是要成为作家。我也一样,并且是带着这样的念头进入大学中文系的。我在小学时就写过很多诗,古体的,自由体的,什么都写。小学阶段开始的记叙文的写作,大多也基于虚构,也算是小说练笔。我在高中时写的小说,其实已经很有些模样了。但上了大学之后,成为作家的梦想被“学术”剪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术界正流行“美学”,我大学一年级时某次与老师的交谈中第一次听到“美学”这个词,受蛊于“美”,开始寻找和阅读一些美学论著。对于学术的最初接触就源于此。我意识到自己喜欢这个智性领域。

我最早的学术论文是有关电影的,这多少有一点学术投机的意思在里面。我真正的倾向性的爱好是文学。八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为当时的思想启蒙与思想论争提供了主要的话语和精神资源。当时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批青年才俊,让人敬佩不已,又不免让人心慌意乱。我意识到自己尚无能力介入到前沿的文学对话,而电影研究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拓荒式的。当然,我得承认,我的“电影研究”其实是非常文学化的――尽管我不谦虚地认为,我对“第五代导演”的研究颇有心得。1991年,我在《文学评论》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学论文,这时我觉得我应该回到文学研究上来了。

九十年代初期,偶尔读到玛丽・伊格尔顿主编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以及陶丽・莫依的《性与文本的政治》。书中激情四溢的批评文字很吸引我,女性主义所涉及的各种理论资源以及对诸多理论资源的调动与整合,也是极富智性的思维挑战。时值中国女性文学兴起,我对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兴趣有“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郭建玲: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集束式地发表了多篇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论文,包括《当代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判》《历史:合谋与批判──略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概念・方法・个案──“女性文学”三题》等;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著《历史・语言・欲望》考察了19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的主题与叙事;您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话语系统研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范畴的。可以说,中国女性文学是您持之以恒的关注焦点。我很感兴趣的是,作为一名男性学者,您为什么选择女性文学作为研究方向?在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格局中,您觉得,像您这样的男性学者的研究有何特殊的意义?

王侃:上世纪初,由杜亚泉接手的《东方杂志》展开了以“二十世纪之政治问题”的理论探讨,“妇女解放”“妇女参政”等在讨论中被与“人类之解放、个性之自觉、亚非二洲之自主运动、劳动界之反抗运动、社会党之政治运动”等量齐观。1915年3月,《东方杂志》发表彭金夷题为《二十世纪之三大问题》的文章,提出:“二十世纪必须解放之最大问题有三。第一,男女问题,女子于政治上社会上,欲与男子占同等地位之问题;第二,劳动问题,资本家对于劳动者之问题;第三,殖民问题,国家与国家间之问题。以上所举三问题中,有一个共同点……即弱者对于强者之问题也。”在这个概括中,“男女问题”与“劳动问题”“殖民问题”并举,且位列首要,因此,它显然是个“政治问题”。“男女问题”等诸问题的解决,目的是要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席卷全球的“现代性危机”,解决人类共同的困厄。195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之初提出的“个人问题即政治问题”,就是吁请妇女要将视野从个人事务中解放出来,投放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问题,以寻求受压迫的根源,而1960年代的女权运动则是直接从民权运动中派生出来的,这愈益说明“女性”或“妇女运动”并非是可以与历史割裂的、自我封闭的怪圈。我以为,女性文学研究所应秉持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在上述例举中寻求到线索和答案。所谓性别政治,是对以性别为输出端口的庞大政治运行系统的理论描述,因此它讨论的不仅仅是性别框架内的男女角力。总而言之,“性别问题”不是女性所专属。

郭建玲:现代以来的中国女性写作在几十年的蹒跚历程中,留洒了卓越而独异的印迹,同时也彰显了其成长道路的异常艰难。新世纪已经进入第15个年头,中国女性文学如同它所生存的社会一样,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现实裂变与文化语境。但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似乎有了停滞不前的迹象。您对此有何评价?

王侃: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沃尔特・艾伦(Walter Allen)在其出版于1954年的《英国小说》一书中论及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时说:“虽然一些妇女作家也被文学传统所承认,例如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也被认为是伟大的作家,但是她们作品中关于性别的方面却受到压抑或边缘化了。”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1990年代之前的中国文学批评:尽管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张洁、王安忆等已有确定无疑的文学史地位,但对于她们的批评和研究基本或完全不涉及性别维度。但在1990年代――在这个追求并强调多元化的年代,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被“释放”的理论迅速摆脱“压抑或边缘化”,使与之相捆绑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一度成为“显学”。这不仅是指通过“性别定位”使得对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等人的意义诠疏更臻全面、通达,对张洁、王安忆、林白、陈染等人的文学阐释更为精确、有效,同时也指这些卓越的研究实绩有力地改变了当下文学批评的话语格局,使“性别”成为考量“政治正确”的刚性维度。至少,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当下的文学批评从业者已罕有其人公开表达对于性别研究的偏见和贬低。

但最近十多年的研究情况,相关的研究情况确有你所说的停滞不前的迹象。我最近在评审女性文学奖的相关成果,我发现,其中有一些研究成果是很优秀的,不仅夯实了这个领域既有的研究基础,同时也使得这项研究得以向精深处推进。但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状况仍然让人略感遗憾。这十多年来,我个人对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成果的阅读体会是:这些作者中的大多数,其批评思维是围绕一种没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批评观”而展开的。我们有太多的批评文字,只是为批评而批评,读完之后却发现,大多数作者并不清晰地知道“批评何为”。由于没有世界观与价值观垫底,那样的批评文字通常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轻巧游戏――这还没算上这个研究领域内危重的抄袭和剽窃之风。这是造成这一研究领域陷于困厄的重要原因。

郭建玲:翻阅您的学术简历,发现您最早的一篇论文居然是关于电影的,以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为例,探讨了八十年代文艺作品中颇受争议的伦理价值表现问题。这篇距今将近30年了,不知您还能否回忆起当初撰写这篇论文的一些细节?您在大学里曾经开设过“电影研究”的课程,对《弧光》等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有极其独到的解析,很受学生欢迎。不知为什么,您后来好像放弃了电影研究?对今天的中国电影您有什么看法?

王侃:我上大学时,所在的学校有大学生电影节。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电影节。在那个电影节里,可以看到很多被票房和大众所冷落的艺术电影、前卫电影,包括当时正欲腾飞的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那个电影节有过一个很好的氛围,除了观看难以在普通电影院看到的影片外,还自办报纸,发动大学生参与影评。我对电影研究的兴趣,除了我说的“学术投机”之外,也得益于这个电影节所营造的风气,我后来也出版过一本电影研究的小册子。曾经一度,我花了大量时间看片,我看片的数量大概也是略可夸耀的。这些观赏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支撑了我一度开设的电影研究课程。

但是,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一代人在成功晋级为主流之后,迅速在艺术表现力上呈现衰竭之状,曾经让他们大获全胜的艺术优势已失去效力,已耗散殆尽。新一代人,比如贾樟柯,真有那么好吗?我就是不喜欢他的做作。与此同时,我们正面对一个让影像语言全面奇观化的时代,所有严肃的文化命题都是被粗野地捆绑在这种语言傲慢的大腿之上的,只是饰物而已。我渐渐失去对这种电影的观赏兴趣。我上过的那个大学,那个大学的电影节,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完全商业化,而且是粗鄙的商业化。它是当代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隐喻。

郭建玲:您的研究文字始终给读者一种高度的张力,这种感觉可能与您对待西方文论的态度有关。您擅长调用西方文艺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当代作品及文学思潮,但对“舶来”的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土壤又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或许也是您近几年在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与海外传播研究中质疑西方中心主义的潜在学理脉络。近几年不少学者都提到了大陆文学研究的“汉学心态”问题。您曾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您觉得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以英美为核心的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和不足是什么?

王侃: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与当地的华人作家、电影导演有接触,并开始阅读他们的作品。我在阅读中,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发现一个问题:在他们的观念中,美国是某种“彼岸”,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终极途径――尽管他们未必会如此直白地表露。我在斯坦福大学观看姚树华执导的电影《白银帝国》以及听取她的导演阐述时,这样的感觉愈发明显。至少,我会认为他们把“中国问题”想得过于简单化了。尽管他们当然也认为美国是有问题的,但他们还是会认为美国的问题是另一层面的、更为高级的问题,“中国问题”则相对低级。这触发我思考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中,是否存在一种以“西方”中国、以“现代”传统的误区,这些误区是如何发生的并又是如何让我们习焉不察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促使我去寻找和阅读一些新的资料,这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的汉学,以及翻译学的理论。这些阅读和思考,开启了我的一些新思路。

郭建玲:您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特别是有关余华、莫言、格非等当代作家论的文字,多次出现“中国经验”类似的表述。您认为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继续向海外“挺进”的过程中,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当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王侃 :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你前面提到过的《翻译和阅读的政治》,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现代以来我们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尤其是文学批评如何地被“西方”和“现代”所重构、所塑造。实际上,在“现代”“西方”的叙事框架内,中国文学要么完全不被理解和接受,要么被彻头彻尾地被予以差评。比如《红楼梦》在西方世界的评价度就很低,西方文学界其实对这部在中国奉为至高经典的文学作品相当漠然。不要说普通西方读者,就是西方的作家,也极少有人通读《红楼梦》《水浒传》的。像赛珍珠这样得益于中国古典小说、使用“中式思维”写作的作家,在美国的评价度非常低――虽然她也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在当下全球文学格局中,中国文学完全没有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成绩辉煌,即便有莫言获奖也不可能改变这样的定局。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学被限定在一个生硬的评价体系内,无法获得充分的、正确的、有效的阐释。所以,如何反省、批判、调整我们现有的文学批评体系、文学史叙事框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文学命题。我在这篇文章里说过:一百年的中国新文学是从“反传统”开始的,但中国新文学的新纪元需要从“反现代”开始。

当然,我希望这是一个辩证的批判。我希望对“中国话语”的任何一种倡导,都有对“何为中国”的学理辨析作为知识前提,并且不滑入到简单粗暴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泥沼里。

郭建玲:“历史”与“记忆”是您的文学批评难以回避的话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您与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家和文本对话时首先调用的个人资源。像您这样生逢1968这个特殊年代的批评家而言,你觉得历史记忆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文学批评之于您个人是否有着某种非同寻常的意义?

王侃:有一位长辈,是一位民间的哲学爱好者。他写了一本书,自费印刷,讨论恩格斯。我在收到这本书时,首先感动于他这么多年来对于哲学、对于马列的热情和不间断的阅读、修习,我觉得这源于他们那代人内心里的一种信仰。由此我想到我们这一代人的信仰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所遭遇的信仰困惑,即使不是空前绝后,至少也超过我们的父辈以及成长中的儿辈。我们为此承受的痛苦,在岁月中凝结成了我们这一代特有的怕和爱。我常常回想我的青春岁月,回想那些迷惘时光。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一样地上学受教育,一样地上班工作,一样地买菜做饭,一样地恋爱结婚,生活似乎和别人没有两样。但问题在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没有方向。这种没有方向感的生活,至今影响着我的情感、思维和判断。

毫无疑问,信仰的混乱与我们的哲学有关。我们的哲学出了问题。从小学到大学,那些给予我们世界观引导的政治或哲学老师,我至今能清晰地记得他们每个人的音容。在他们那儿,我们得到了关于这个世界的一系列混乱不堪的、轻率的和不负责任的阐释。在他们的课堂里,充满了对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戏弄、轻侮与嘲讽。那些不经论证的批判与否定,让有史以来的最高智慧蒙羞。我常这样形容我荒芜的青春:一片孤城万仞山――那个与思想与信念有关的城头,猎猎作响的旗帜忽黑忽白,变幻不定。黑白不定中,我不得不进入了失措、失语和失信的命定里。失信的时代,造就了的人群。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一群没有立场的人,忽白忽黑,可青可紫,看不见底线,而我们的底色则是冷漠、虚浮、脆弱以及丑恶的猜忌。

我愿意这样来理解我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它使我得以用“批评”的名义发声,因此不得不秉承理性与自省;在此基础上,它使我得以用自我检讨的方式进入文学,进入历史和记忆,进入个人与现实、与时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检理之中。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研评价;顶级会议论文;SCI期刊论文;计算机学科

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动,研究成果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研究评价便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科学家在对科学问题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其中,学术论文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校中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个人和团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评价[1]、会议评价[2]、引用评价[3]等。期刊评价侧重于通过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水平[4],期刊分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较多、受领域科研人员重视、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推荐的期刊。EI源刊创始于1844年,是美国首个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献为目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对学术论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选刊严格,逐渐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SCI是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6],能否在世界顶尖SCI期刊上已成为国内高校评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及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日俱增,会议评价方式也成为论文评价的重要手段[2]。传统的会议评价为定性指标,如会议主题内容等,定量化指标和评价公式难以直接应用。一些学科则采用专家评估的办法对会议质量进行评定,形成领域列表,作为的指南。

引用评价是以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衡量其影响力与重要性[3]。衍生物为期刊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论文短期高被引说明其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长期高被引体现其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和贡献。这也与学科特点有关,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差别。比如,医学领域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见,而数学领域基本在3以内。

一、学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国际和国内对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各有偏重[7]。从中国科研现状来看[89],科研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期刊论文而忽视会议论文。该评价体系与高校及其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会议论文和SCI期刊论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能否坚持正确导向是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两者权重分配有失偏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相关学科资队伍建设,最终会影响学科发展。

SCI体系和中科院分区体系对引导普通论文评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SCI期刊论文对算法理论描述更为详细、考虑更全面、实验更充分,从统计意义上看,学术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科研评价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标准”,会造成许多国际性高水平的会议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由于期刊周期长,在国际领域最为前沿性工作的导向性和区分度稍显不足,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学术科研起到引领作用。然而,中国高等院校SCI评价对象恰恰是要引领学科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职称评审、博士学位点申报与评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SCI论文收录数,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1011]。

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实证分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历史悠久的一些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创立时间短、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该学科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反映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

计算机学科既有基础理论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功能,以标志性大型系统等普适性应用为主导。比如,国外计算机学科的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其科研成果有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UNIX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国内有国防科技大学所研制的银河、天河系统等。而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从大型系统到局部创新)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包括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论文质量的评价。

反观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标志性工作都会在顶级会议上。例如计算机网络中最为经典的TCP协议中的拥塞控制算法,首先发表在1988年计算机网络的顶级会议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计算机系的领军人物的很多开创性工作也发表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上。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多个世界一流名校中计算机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会议论文和20%的SCI期刊论文构成。

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特点是追踪顶级会议,发表顶级会议论文。第一,计算机学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几篇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论文。与之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会议是每年一次,部分会议也有隔年一次。这些会议每年录用三四十篇论文,或者20篇左右的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的规模都是非常有限,论文录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数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4个以上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还要组织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对投稿论文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因此,会议论文相比期刊论文具有发表周期短、有较好学科科研前瞻性等优势。第三,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SCI期刊论文为主,顶级会议论文并不为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所关注。2006年法国巴黎大学陈钢博士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历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权威会议发表的论文仅占总量的0.83%[12],半数以上ACM会议上没有中国论文的声音,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学科大部分工作还处于内循环时代,未能较好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因此,对会议期刊的忽视不仅阻碍了国内计算机学者的科研动力,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声誉。

三、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的路径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结合对中国科研评价现状与问题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完善SCI标准、重视顶级会议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学研究发挥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实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快速发展。

(一)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平衡评价体系标准

面对计算机学科在国际和国内的评价制度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以及目前国内计算机学科实行的“SCI标准”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主题为“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YOCSEF论坛。论坛上李国杰认为片面地追求SCI数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在国内积极倡导标准与国际接轨[15]。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可以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并期望能起到推动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进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该《目录》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评估的指标之一,受到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改变了长期以来计算机学科学术评价不重视会议论文的传统,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学科特点的认同,规范了会议期刊,促进了论文水平的提升[16]。据包云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ACM会议论文总数的2.7%,2006年以后则占到了4%,与2006年前的数据(0.8%)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17]。

总之,“SCI标准”仍然是国内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但伴随着国际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内相关科研组织的发声,国内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在逐步推动,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完善“SCI”评价俗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学科内部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计算机理论领域以数学分析论证和推导或者算法改进为主,研究周期短;计算机系统或者应用领域,需要研发实用系统,并有真实的数据验证,研究周期比较长。但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在评价标准方面忽略了不同领域的特点,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CVPR一次录用论文约400多篇,而SIGCOMM仅录用30~40篇论文。因此,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强自身评价体系的宣传

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能够推动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创新,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宣传,提升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学科成果特殊性的认知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应合理界定科研目标、科研评价目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念,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化,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奖项设置、成果应用等工作中,加强对教师学科认知的引导,提高会议论文认定的等级,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19]。应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注重营造科研的氛围,不将SCI、会议期刊作为主要依据,努力改变和其他学科成果认定一视同仁的做法。同时,建立全面的会议宣传及参会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工作者参加顶级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优秀学术成果提交到顶级会议。

(四)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事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在对计算机学科进行科研评价时,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按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指标会受到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与物理、化学类专业截然不同,计算机类专业对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别。第二,重视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的顶级会议文章采用“双盲”评审,每篇文章历经“先通讯评审再会评”的常规程序,录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录用或被拒绝,没有修改机会。若论文被顶级会议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显其科研实力。而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顶级会议上。更有甚者,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科研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指标设置合理会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简单的指标“抓”出来的,要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战略性、操作性等原则[22]。科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方面下功夫,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论文的具体评价应综合考虑论文的自身价值、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与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

四、实例验证高校自身特点也决定了科研评价工作的特点,后者对前者及其教师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基于其职能与不同侧重点,中国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占比分别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从2015年起试行“一院一策”管理体制,从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的主体地位,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考核、分类指导,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学科间单独考核,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成果价值,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激发各个学科的科研活力。具体举措包括:第一,依据专业领域拟定同行专家评价认可的期刊与会议列表。鉴于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奖励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奖励力度。第二,规范期刊文章与会议文章的量化指标。计算机学会推出了“CCF推荐A/B/C类会议”“CCF推荐A/B/C类期刊”列表。“CCF推荐A类会议”是计算机学科最具难度的标志,越受推崇的顶级会议论文接受率越低,发表难度越大,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予以高度认可。为了简单有效地推进科研评价,我们尝试将“CCF推荐A类会议和期刊”与JCR/SCI一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B类会议和期刊” 与JCR/SCI二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期刊” 与JCR/SCI三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会议”等同视为JCR/SCI期刊。第三,综合衡量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基于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被引次数、当年指数等指标,全方位衡量其学术价值。这些举措将有效避免学术评价中“一刀切”现象。一方面使科研评价更具规范性,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加大会议论文,尤其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动经费,资助教师与有潜力学生前往顶级会议借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加强国际和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研究规律,对后期计算机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某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论证的基础之上,向国际一流院校看齐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论文标准基础上,有分类地加以适用,引导该学科与国际化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该大学计算机学科并没有A类论文,而到2017年初已录用和发表8篇,这对于一所综合性高校是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SCI论文和顶级会议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SCI侧重基础,研究比较深入,而顶级会议时间快,信息量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科研管理应结合学科的特点,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科研部门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研究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学科的科研评价系统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学科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颖,蒋新.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5.

[2]王倩.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评价学术会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135139.

[3]尚海茹,冯长根,孙良.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J].科学通报.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学术论文评价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2):7880.

[5]孙君,闫雅娜.EI与科技论文收录[J].情报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1):4142.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科研内部评价体系之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陈钢.从ACM会议分析我国计算机学科近十年发展情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谭英.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5,1(2):7579.

[15]李国杰.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6,2(5):93.

[16]梅宏.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失谈[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7):3642.

[17]包云岗.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8):3842.

[18]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1204.

[21]杨瑞仙,梁艳平.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07110.

[22]蔡言厚,等.大W科研定量评价指标设置若干原则的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5):7680.

上一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如何发表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