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22:26:12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学质量保障的观念落后

首先,很多高校现阶段仍然采用落后的观念来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或者是学生考取证书的数量等等,单纯地使用这些方式来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非常片面。尤其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很少能够利用分数和证书的数量进行衡量。其次,目前多数高校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在经营和运作方面普遍存在很多不足。虽然高校管理者大都已经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投入依然比较少,使得目前多数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2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虽然实践教学属于教学行为的一种,但是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还存在很多区别。而多数高校在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普遍没有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区别。部分学校甚至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利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因此无法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其次,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模式比较陈旧,无法适应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使得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1.3投入有限

对于很多高校来讲,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很多设备。例如:学校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房用于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机房需要购置相关的计算机设备,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网络体系,这些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相对的,大多数高校目前对于实践教学的投入有限,造成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普遍欠佳;其次,随着高校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提高,虽然加大了对相关设备的投入力度,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数量众多,教学设备的增加效果相对不明显,教学质量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

1.4学生的自制力差

由于学校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有限,因此学校呼吁学生能够购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设备,从而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但是很多大学生购买计算机以后,主要用来娱乐,很少有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技术的学习。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自制力比较薄弱,无法抗拒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的诱惑;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使得多数学生浪费了大量学习的时间,从而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教学效果。

1.5教师的能力不足

计算机应用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于实践教学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然而,通过调查和研究显示,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比较差。例如: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实践操作指导,只是让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部分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没有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只是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比较强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弱。综上所述,由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普遍无法获得更好的效果。

2优化策略

2.1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与理论教学的评价指标存在很大区别,因此不能盲目地沿用理论教学的评价指标,必须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首先,制定多个方面的评价目标。为了更好地评价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评价结果才能更加公平合理,也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找到未来的努力方向;其次,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努力方向,从而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

2.2构建和完善符合办学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特色,所以在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高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出来:首先,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联合办学,让学生利用寒假和暑假等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门评价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教学效果的标准;其次,根据社会或者企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针对性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制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质量评价指标,这样可以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3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首先,需要聘请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从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好地指导;其次,可以聘用企业的相关员工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教学,可以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能够将实践教学与工作进行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3结语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影响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随着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质量。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所有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通过该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初步掌握设计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在设计态度、工程思想、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和提高,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工程素质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指导教师的治学态度、学术水平和指导设计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1].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预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重视不够, 投入精力不足

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一部分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和公司面试, 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精力甚微。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实习、顶岗或长升本(接本)时间重合,在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 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工作或接本为主, 而不是做毕业设计。

1.2 选题不恰当

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 论文) 的前提, 我院制订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专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了选题的基本原则。

尽管如此, 但是选题不当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表现在:(1) 论文题目大多由指导教师给定,学生并不感兴趣, 因此更谈不上对题目的意义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2) 论文题目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不一致。例如有的学生是软件方向的, 但指导教师指定的题目却是硬件方向的等等, 对于所用到的一些技术学生知之甚少; (3) 论文选题陈旧,图书管理系统题、学生管理系统等类似的题已经做了多少年了, 每年都在做, 又没有发展, 毫无创新性可言; (4) 选题脱离社会实践, 所使用的技术属于基本已经淘汰的技术, 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帮助不大;

1.3 指导教师缺乏经验, 指导强度大

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比较晚, 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十分稀缺。而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扩招, 高校引入了大批的年轻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这些年轻教师本身充满活力, 敢想敢干, 不足之处在于他们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不足, 而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 没有这些实践体会, 就很难理解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技术如何应用到生产这些问题, 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4 毕业设计过程缺乏监督

一般按惯例, 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每星期至少应见面两次, 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升本(接本)等特殊情况的影响, 很难坚持下来。学生缺乏主动性, 不愿意主动找指导教师交流, 因此使得毕业设计的过程缺乏监督。

1.5 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我校对论文抄袭现象处置甚严, 这也是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的培养, 然而, 部分学生报着侥幸和偷懒心理, 往往将网络上检索到的多篇论文稍加修改, 重新组织加工, 从而就变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有的学生甚至一字不改, 原文照搬。

总的说来,目前有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少了一点“规矩”,即使有规矩也是“老规矩”。对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化而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及时的改革。

2.毕业设计(论文)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该专业软件、硬件及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等工程领域,是一个纵向较深,横向较广的复合性、综合性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接受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需能力的基本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首先具有教学与教育功能,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设计科学教育,培养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经济意识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检验。其次,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具有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生产、科研服务的社会功能。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的拓宽改造,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更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质量评价,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怎样主动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使指导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管理人员知道怎样抓住实质问题管理到位,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有关应对措施

3.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如何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教育界关注的话题。笔者陋见, 根本措施应当是加强学生教育, 使学生引起重视。其实多数高校和指导教师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都深有体会, 但具体实施起来总觉得效果不如想象中好, 关键是在于“循循善诱”几个字。笔者今年指导的几个学生中, 也有个别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设计时敷衍了事, 做好毕业设计,是为了对自己四年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是对个人责任心的一次考验, 从而端正了态度, 主动性大大提高。

3.2 在毕业设计之前做专题讲座

由于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毕业设计, 所以对如何进入状态, 开始毕业设计工作, 如何查阅资料, 如何分阶段完成, 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 如何对毕业论文的章节规划、内容安排和格式规范等知识缺乏认识, 因此在毕业设计之前有必要做专门针对毕业设计如何开展的专题讲座。

3.3 选题是关键, 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选题是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 正确、恰当地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 应首先把好选题关。在我系首先原则上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少数课题比较大时, 可以分成几个小课题, 但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是单独完成自己的课题,防止学生互相“帮忙”的发生。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需经过教研室讨论、教研室主任审核、系主任批准。对于一些过易、任务过轻或所使用的是一些过时技术的题, 坚决要求进行重选。通过这些做法,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质量, 学生也反映良好。

开展学生毕业设计的一种新做法, 是让学生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 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 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 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一方面, 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工作单位的实际课题, 任务明确, 要求具体, 时间性强, 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 便于用人单位和学生较早互相了解, 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人工作角色。我系目前对于这种新的指导方式正进行尝试和摸索,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很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2]

3.4 过程管理很重要

开题报告完成以后, 就进入了漫长的实际设计过程。要增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督促机制, 防止学生偷懒。其一,要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其二,可引入现在一些软件公司常用的做法,要求学生写周报,让学生每周对自己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展, 取得的成果或碰到的困难做一次记录。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临时报佛脚,不做设计只写论文的情况发生,又使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都有案可查, 增加了对毕业设计评分的合理性和公正性。[3]

3.5 如何杜绝论文抄袭现象

论文抄袭是学术界十分不齿的行为,应当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撰写学术论文,一旦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则日后对己对人都贻害无穷。一方面,应当将“对毕业论文抄袭进行严厉惩罚”写入到毕业论文的要求规范当中去,一旦发现,绝不姑息;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可通过耐心教导,击溃学生的侥幸心理,让学生明白,抄袭的论文是无所遁形的。

3.6 改善评判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由两部分来衡量:

一是设计成果的质量, 包括软件的功能、所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界面等部分组成, 可通过现场演示和答辩来评分;

二是毕业论文质量,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按毕业设计(论文)评阅、评审评分标准采用“结构分”进行评定,其中指导教师成绩占30%,评阅教师成绩占30%,答辩小组成绩占 40%

(1)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根据指导教师评审评分标准从学生工作量、工作态度、技术方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论文)质量、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定。

(2)评阅教师评阅成绩

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由两位熟悉相应课题内容的教师(可以是外聘教师)进行评阅,评阅评分标准从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学生工作水平以及论文撰写规范共同确定,每位评阅教师必须单独填写评阅表。

(3)答辩

成绩主要由答辩小组根据答辩评审评分标准从学生的报告内容、报告过程、回答问题以及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中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优秀(>85分)、良好(75分一84分)、中等(66 分一74分)、及格(60分一65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分评定,其中优秀比例控制在 20%以内。[4]

总之,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受到了扩招、学生就业、升本(或接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根本在于思想重视,重点在于制度保证,只有学校、教师、学生都加以重视, 做好各项制度保证, 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艳 一种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方法[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9):94~97

[2]廖志凌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 4(2), 82- 85.

[3] 何礼富,方贤进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巢湖学院学报,2007(9),151~153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专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让学生具有初步计算机学习和应用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实际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不强决定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决定了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各地中学计算机教育不均衡和各专业的需求不同,面对绝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必修课采用一个大纲、一套计划、一本教材、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形成一套为非计算机专业服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1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是以省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内容的课程,在第二学期强化辅导,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种教学模式优点是利用课时数少,教与学的目标明晰,学生的重视度高,教学任务完成的好,考试通过率高;缺点是缺乏对不同专业需求的深入研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往往采用相同的要求、相同的大纲、相同的教材,没有针对性,这就难以实现和专业密切结合,难以体现不同专业对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

2“服务于专业为导向”的内涵

“服务于专业为导向”的具体涵意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同一门课程面向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如何体现与专业应用结合的特点;二是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有何不同,如何体现专业需求特点。目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于专业型的转型时期,沿用多年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需求的导向很不明确。

3教学改革具体实践

针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缺点,我们从能力培养出发,以日常活动的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案例为引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3.1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专业的工作性质,根据专业方向模拟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情景,设计与情景匹配的一些案例,将要掌握的知识与案例结合。学生学习时目的明确,增加了学习兴趣,在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计算机作为工具在自己的工作中将发挥的作用有了直观的了解。

根据我院各专业情况及教育部关于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针策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分为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通过调研了解社会需求,确定必选模块为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配置;能输入文字并编辑;会制做表格进行计算和数据管理;能制作演示文稿并修饰;能上网检索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除了上述计算机知识以外,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如电路图、流程图的制作;电子表格的复杂函数应用及高级数据管理;图形的简单处理;Word文本的高级排版等,这些属于可选模块。每个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是由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组成,至于选什么样的可选模块完全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进行按排。

3.2项目化教学为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设计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必选模块中我们设计了毕业论文排版的项目。毕业论文排版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通过学习分节、设置奇偶页不同的页眉页脚、自动生成目录、设置格式和样式等来掌握Word高级应用的知识。在选用模块中我们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设计了制作宣传海报的项目,通过项目任务掌握图文混排,美化文档的技能。为机电系学生设计输入公式和绘制电路图的项目任务,掌握公式输入和电路图绘制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项目任务,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好服务专业的宗旨更加明确。和传统的不分专业教学相比,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的道理,更加能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老师讲破了嘴皮,学生心不在焉”的教学状况。

3.3理论实践一体化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课程有一半的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讲起来枯燥,不能引起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我们将理论与实践合并在机房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操作部分在机房授课实践,理论知识部分也在机房使用多种形式教学。一利用课件图文并茂的讲述理论知识,二、以讲座的形式对某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比如假设现在个人去买电脑,应该如何配置,性能如何。这样可以摆脱书本的束缚,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相接合,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三、以宣传或新闻做为引入,介绍当前计算机发展动态介绍新知识。实践内容更是利用电子教室,通过广播教学、分组讨论、学生演示等方法直接完成教与练的两大步骤。这样学习起来印象深刻,学习效率会提高,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

经过如上的改革,将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和基础性,确保该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张少芳.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3(12)

[2]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3]朱亚东,陈玉.对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的深层思考[J].职教论坛.2012(8)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力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85-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就是把计算机科学技术直接用于社会生产,谋取社会效益的领域的人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把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要保证知识结构的适用性、抽象分析的系统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性。

1 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

在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前,首先要确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以及培养这些能力的方式。笔者总结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培养方式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的4个阶段分别对应了几种能力的培养,这4个阶段又对个人身心素质和自学能力进行了循序渐进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应该涵盖如下几点。

1)形成计算思维模式。

从事任何研究和工作都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模式,正确的思维模式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则容易走入误区一事无成。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理论知识积累阶段掌握计算思维模式,这是学习其他专业技能的基础,也是学习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

2)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掌握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要让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就尽快接触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和思维训练来强化基础知识。

3)实践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要能够在书本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离开学校之后要能够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或为自己创业找到突破口。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和理论创新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4)职业素质和管理知识。

应用型人才教学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就业或创业的,所以,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要进行就业辅导以及和企业管理相关的能力培训。就业辅导可以让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培养他们的职业阅历和职业道德操守。企业管理培训能够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业务水平,还可以为创业的学生积累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的经验。

5)正确的世界观与健康的身心素质。

高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也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调整心态、积极进取和吃苦耐劳的源动力,在进行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调整能力。

6)可持续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几何式的,很难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的技术知识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有效不过时,因此除了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之外,帮助学生养成可持续的自学能力也是贯穿整个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是受用终生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对于学生快速适应新岗位、学习新技术、应对新困难都有决定性的帮助。

为了实现上述素质能力指标,需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基于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学新概念和新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应用实践活动,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因为实践活动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课堂中的原理和技术,这对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将学校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增进了在校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通过教学、科研和企业生产的一体化来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展开,引入企业的生产活动标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了突出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模式中的地位,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细则

在明确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之后,哈尔滨师范大学将教学改革分为教学理念转变、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活动3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如下:

1)教学理念转变。

在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和教学模式之后,首先要进行教师培训,要求教师能够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梳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措施。还要制定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企合作、考核制度在内的改革计划,为具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作准备。

除了教师转变观念,如何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这项工作,传媒学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来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可以采取混合分配的形式配备本科教师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够通过耳濡目染、循循善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学院每学年都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业务交流座谈会,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教学所得撰写教学改革论文在会上报告;鼓励教师在国内外教育类杂志;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相关研讨会。

2)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3部分。基础课程是指本科教学大纲内规定的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夯实基础,授课方式主要采取课堂教育和校内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专业课程是指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特色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立的就业热门方向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就业或创业,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教学方式一般采用专业课程团队和企业实习的形式。

课程体系改革的3个部分要紧密衔接,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并定期调整。学校组建了由资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研团队,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制定了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体系改革在内的改革措施。教研团队首先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修订人手,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及辅导材料,并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平台,将相关的资料上传供师生共享和交流。教学内容的选择则侧重能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也要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学院要求各专业建立专业教改委员会,委员会要由学校资深教授和企业专家组成,定期碰头进行课改调研,调研的内容要涵盖课改的每个环节。学院会根据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制定教改方案,方案每2年修正一次。

3)教学实践活动。

在制定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之后,学校要求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广泛的实践教学活动,引进计算机企业优秀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在校内是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设计大赛的形式进行的,具体的实验内容要贴近生活和实际工作环境,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校内的实验室要开放式经营,成为学术交流、课程实验和科研展示的场所,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要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学习,要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并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学生在进入企业初期要进行岗位培训和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化。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和企业实习联系起来,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方式辅导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校内导师则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把关。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要完成项目开发所需的所有文档和技术规范,并根据专业论文撰写格式完成毕业论文。

在学生毕业之前,学校还针对热门的就业或创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专项就业辅导和创业指导,这些课程都是对学生四年专业技能学习的总结和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来学习,比如网络方向、ERP方向、嵌入式方向和多媒体技术方向等。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62-03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分析从事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后发现如下现状和特点:1) 教材落后,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2)教学内容与各专业不适应,不贴近专业;3)传统的教学手段没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4)学时少,以致教学信息量不足和技能训练时间少;5) 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不一,致使教师教学难于控制。因此,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如何面对不同学生,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我们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针对以上现状和特点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及做法。

1 教材要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更新换代快,使大多数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常常无法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教材内容过时落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因要经过一段时间,使部分知识内容落后于实际一年以上,为了使教材及教学内容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保持最新性和先进性,应根据实际选用合适的最新教材或编写实用教材,为此,我校一般在两到三年重新编写一次教材,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编写,及时了解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情况,更新计算机的知识,并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在教材内容落后没能及时更新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教师应在教学方法或教学途经上灵活运用处理,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部分内容,无论教材出版时间多快,都无法与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硬件一致,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太平洋电脑网站(.

[3] 范彬.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4] 刘薇.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5] 边巍.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讲授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8).

[6] 潘有志.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7] 刘欣欣.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和谐发展论坛, 122,127.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7-03

0 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过去我院除了计算机专业外,其余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或完全依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进行的,这造成了计算机教学过于偏重知识点,与学生渴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实需求有所违背。

据此,我们课程组从学生实际出发,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字录入能力、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网络应用和信息检索能力等这样的培养目标,以更好地面向就业,并修改实施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新的教学大纲,随之,一本新的教材呼之欲出。

1 传统教材的局限性

1.1 知识体系结构的教材已落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以往的教材均是从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解,这在当初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有些内容学生进大学时都已掌握了。如再按老套的知识结构来讲述过于简单的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2]。

笔者认为这样一种按知识点先后顺序来架构的教材,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认知理念还停留在以前的年代,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以能力为主”的就业观念并不相符。

1.2 高职教育特色难以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时期的普及,会带来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与中学有着较为严重的重叠现象[3]。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它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材不能照搬普通本科类和中职类教材,从教材体系到教材内容都要有鲜明的高职特色,也就是说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3]。

1.3 配套实训教材作为支撑

目前市场上还有一类教材,用于学习的教材还是知识体系型的,同时又配套了一本用于实训的教材供实践环节使用。但笔者以为,该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较突出的实用操作性技能课程,如果把实训教材分开编写就会出现重复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好的做法是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的一体化,也就是说用一本教材涵盖这些内容,便于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基本技能,并学会思考。

1.4 项目化教材项目孤立

随着各高校对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思想的领会,对于完全知识体系型的教材已逐步被抛弃,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代之的是更多的项目化教材。但我们发现,这类教材是从项目出发来贯彻知识点的,但往往一本教材中所涉及的项目太多,如在Word章节,文本排版与表格制作或者是图形操作内容方面,都是取自不同的项目,更不要说不同章节依据的项目更是毫无关联性了,项目之间太孤立,缺乏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关联度。表面上看学生能完成一个个项目,但真正在实际中要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却会不知所措。

2 工作过程的基本理念

工作过程这一概念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其特点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应以实际的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这样的模式来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这种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6]。在此情形下,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职业工作的整体性,而不是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技能点或能力点;强调的是“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的完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反馈与修正过程,其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

3 新型教材的建设开发

3.1 教材项目的确定

课程开发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那么与之对应的教材开发模式也应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来搜索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增强学生对信息意识处理的能力与水平,使得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时能独立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为以后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4]。因此教材的编写就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

从这点出发,编写内容的选取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为准则,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尽量选择与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相关的素材[5]。选择或编写的案例不仅要照顾实用性,还要注意案例的趣味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去努力学习。

为了能使教材选用的案例更贴进学生、更实用,我们课程组经过反复调研、集体协商,最后确定了以就业为主题的毕业论文这样一个综合项目。该综合项目基本仿照了学生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环节,包括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论文的撰写、论文的答辩等各个工作过程。因此确定教材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

3.2 工作过程任务的设计

工作过程任务的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教材开发的关键环节。根据确定的毕业论文这个项目,我们课程组开始着手进行工作过程中各阶段任务的设计,选择或撰写一篇合适的毕业论文是所有工作的重点所在。经过对Word基本知识点的梳理,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在选择的毕业论文基础上,进行反复斟酌、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教材编写所需的项目。

论文确定后,课程组又从中提取了论文中所涉及的就业数据来作为Excel章节的基础数据。随后,以该篇论文为核心,在对各章节基本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上,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内容最终设计形成,可以说各章节任务的设计自始至终都是紧扣着毕业论文撰写各个工作过程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3 教材的开发设计

项目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确认后,开始进行教材的设计。从一开始,我们就有这样的思想:教材在结构上的编排力求有新意,要遵循学生对于这一工作过程的认知规律,特别是要能勇于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

⑴ 教材的结构体系

根据毕业论文项目这条主线,结合整个工作过程,设计了这样几个模块:Windows XP操作系统应用、运用搜索引擎收集就业信息、运用工具软件处理论文素材、运用Excel管理分析论文数据、运用Word编辑排版毕业论文、运用PowerPoint制作论文答辩演示文稿等,这几个模块也就是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的各个阶段,教材的各个主要章节内容也基于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先Excel后Word”这一特点是没有一本教材这样做的。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各个模块(也就是各章节内容)中,又分别将其分解为相应的几个任务来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结构体系如图3所示。

⑵ 各项任务的组成结构

为更好体现教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主旨,各项任务的编写结构又由“任务描述”、“任务实施”、“相关知识点”、“任务拓展”等几个部分组成。“任务描述”部分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得更加接近普通的工作过程,以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也直接指明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后实现的效果;“任务实施”部分说明了完成本任务的详细步骤;“相关知识点”部分则根据“必需、够用”原则仅介绍任务中涉及的有关重要知识点;“任务拓展”部分则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用于提高其应用实践能力。

教材中有的任务还附有“注意事项”、“补充说明”这样的内容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延伸,在项目化的基础上保证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同时,该教材的设计在知识点的编排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也能满足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证需求。教材中每项工作任务都是按照如图4所示的结构来进行设计和编写的。

4 新型教材的特色

基于工作过程思想开发的教材,各章节内容的组织是以就业论文这样一个综合项目为主线、关键知识点由相应的各过程任务模块来支撑的,从文件的管理、EXCEL数据的分析、Word文档的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的应用等无一不围绕着这一主线,这样的教材体系设计是至今为止任何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没能做到的,它可用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满足其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需求。教材一改以往各章节较独立的面貌,在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有着较鲜明的定位与特色。

⑴ 应用为主、能力为本

教材的编写自始至终紧扣“应用为主旨、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综合项目“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对知识综合体系进行了整合,重点培养学生的Office综合设计与应用能力。

⑵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

以综合项目为主线贯串整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各个关键知识点由相应的任务模块来支撑,处处体现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

⑶ 理实一体、兼顾考证

依托综合项目,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每个任务设计有任务描述、任务实施、相关知识点、任务拓展等,“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在知识点的编排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兼顾了考证的需要。

⑷ 项目设计符合学生实际

教材所用的综合项目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学生在第三年都要涉及到毕业论文环节,因此这一项目也是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首先接触到的实际应用。论文以就业为主题,符合学生心理,也能更好吸引学生。

⑸ 教材结构体系设计的引领作用

以上所述的教材结构体系设计无论是从教学还是学习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这样的一种体系设计可以对课程建设的其他方面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起到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也可作为其他教材的借鉴。

5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思想编写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已正式出版。我们在应用该教材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这得益于教材所引用的项目更贴近于学生;部分学生不用听教师讲授就能直接根据教材完成任务,这与教材体系设计合理是分不开的。从近二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确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合格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同时,这样一种教材体系设计正越来越多地被其他课程所效仿,可以说我院教材建设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课程组今后将进一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材等学习资源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推进该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洪达,吴振明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J].科学时代,2009.1:184

[2] 赵兮.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河南科技,2012(6):67

[3] 关德君.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6.5:147-148

[4] 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4:244

[5] 马睿.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教材的教学引入案例评析[J].新课程研究,2013.2:68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计算机产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率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计算及应用软件专业的应用论文联盟范围更是极其广泛,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科技信息管理及软件开发,能从事各类图像设计与绘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硬件设备维护工作,符合社会市场经济需求的专门人才,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

一、主要结构介绍

(一)知识结构

1、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是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并对今后从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辅助和支持作用。通用知识包括扎实的文化、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的根基。专业知识包括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basic .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flas制作、网页制作等。

(二)能力结构

1、基础能力:计算机相关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专业能力: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的能力;运用关系型数据库visual foxpro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一般视窗应用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综合性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

3、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

2、文化素质。具有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理工科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3、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应用软件;具有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维护能力;具有一般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编写和使用能力;具有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专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志的较高的业务素质。

4、身心素质。具有强壮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掌握基本的擒拿格斗方法。养成科学的强身健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主要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数学、基础英语、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基础、离散数学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邓小平理论理论、数字电路、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织与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英语二、物理(工)、离散数学、工程经济、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高等数学(工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论论与数理统计(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计算机二级三级、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linux管理、平面设计师、网站设计师等。

转贴于论文联盟

四、发展趋势论文联盟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信息社论文联盟会的主要技术之一。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管理工作中,应用电脑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扩大管理的覆盖面,提高管理工作的精确度,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中职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就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一、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1.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新型劳动者必备的技能

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不仅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改变了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熟悉和掌握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具有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劳动者进入就业岗位的必须要求。这不仅是信息社会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不仅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个应用领域很广的工具,只有较全面地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才有可能为你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2.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状况分析

相对于普高学生,中职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比较低,大部分学生与计算机的接触十分有限。有的学生在初级中学阶段学习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课程,具有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水平方面还很欠缺。中职生源的计算机知识以及应用能力基本还处于起步水平,在这种状况下,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老师,首当其冲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针对于这种现状,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是完全做得到的,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中职学生就业主要优势表现在工资等费用低,相对稳定,心理期望值不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有较好的性价比。

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策略

1.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比如教学word软件的页面设置、图文混排时,可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名片设计”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为毕业后的自己设计一款名片。要上好这节课,教师必须现场示范,熟练地设计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借以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科学地设计。学生完成了名片的设计,也就完成了页面设置、图文混排知识的学习,同时联系自身、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为自己设计不同效果的名片,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计算机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异,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既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又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例如以中等层次学生的水平为主讲述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为了能够使高水平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

转贴于论文联盟

技能,还要安排一些相关的内容给高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练习,以低层次水平学生为主进行上机练习,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低水平学生的应用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

3.借助网络媒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统教育方式的时间、空间限制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之下被打破了,从而在物质上保证了以网络资源来自学的革命性变化。在获得计算机知识方面,学生不能仅仅依靠论文联盟课堂,还要学习如何上网查询资料从而获得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途径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这是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和教育界的普及对学生的要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汇总获得计算机使用技能,在应用中学习知识,在知识学习中实践应用,从而使自身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得到培养,打好坚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加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以计算机应用为途径独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展工作,为社会做贡献。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微课程 计算机应用 教学方法 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50

Application of Micro Course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ZHAO Ming

(Tianjin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110)

Abstract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education, teachers use micro-curricular approach can improve students' computer knowledge, stimulat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initiative,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eaching objectives. In reality, many teachers lack the use of micro-curriculum teaching, develop teaching programs suited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thu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not conducive to enhance students' leve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future. Firstly, the status of the micro-course in basic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are introduced, and then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teaching curriculum, and finally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to find a more scient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micro cours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0 前言

微课程在教学应用中比较灵活,其教学时间也比较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该种教学方式的魅力,逐渐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性较强,如果教师单纯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会降低学生学习主动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水平。教师通过微课程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状况来调整学习计划,制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案,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面对不同学生,计算机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特点,制定出更有效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既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1 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够重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参与计算机学习的重要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计算机,从而提升他们的应用水平。我校学生虽然有条件参与计算机操作,但是由于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导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足,最终影响到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来进行实践操作,也会降低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学习质量。

1.2 学生基本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差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比较喜欢玩游戏,课堂上不能约束自身行为,使得计算机基础应用操作水平低下,一些基本办公软件不会操作,这样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工作。此外,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许多大城市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早,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而偏远地区学生的基础水平较差,学习比较吃力,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下降。

1.3 学生的课程情感不足

调查中许多学生表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业负担比较重,由于自身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上有较多困难,增加他们对该门课程的恐惧度,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质量。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不足,对课程有一种心理上的排斥,也会降低他们对该课程的情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4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需要教师制定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渐找到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但是现实中由于教师负责的学生数量较多,课堂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好每一个学生。还有一些教师课堂上过于强调理论讲解,没有让学生去消化和理解这些知识,学生自己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利于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

2 微课程的教学特点

2.1 课程时间短

微课程时间一般控制在八分钟到十分钟之间,它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有效时间内掌握相应知识,并加深对该知识点的认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课程在四十五分钟左右,如果教师讲解内容过多,学生无法全面掌握,讲解过少,则又会影响到教学进度。但是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包含内容有限,教师可以随意安排学习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课程内容单一

受到教学时间短的影响,微课程中包含的内容也相对单一,学生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教师也可以集中时间来讲解与该内容,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知识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单一的内容下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能帮助他们找到科学的计算机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2.3 制作相对简单

与传统课程课件相比,微课程课件制作简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来挑选精准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从自身状况灵活学习相关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4 评价及时

教师在安排微课程后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学生也能够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找到自身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按照教师要求来调整学习状态,以提升学习水平。微课程也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这主要是因为它相对短小,是对传统课程的片段化,相互性较强,便于学生的下载与分享。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学习,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

3 微课程在计算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以“论文排版”微课程设计为例来进行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该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提高教师微课程设计质量。

第一,微课程设计要从内容入手。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段视频的展现,更多是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点的融合,学生在这样的视频中可以学习到有关应用技巧。比如在论文写作时,就要做好教学调查,了解学生当前Word软件的应用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微课程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掌握Word写作基本操作,运用该软件来设计论文格式。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表示他们虽然学习过Word软件,但是对于论文格式设置操作不熟悉甚至不了解,从而给他们的写作带来较大困难。像页眉页脚的插入、目录的生成、分页符的设置等,都难倒了不少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制作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用视频向他们展示操作流程,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以达到课程教学设计目的。

第二,微课程设计要注重形式的选择。不同教学形式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微课程同样如此。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和任务式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论文排版流程,让学生对Word软件有基本认识,找到每一个工具所在地方,然后按照相关要求来进行操作,逐渐提高学生对该软件的熟悉度,掌握论文排版技巧。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定性,微课程则可以将大量时间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例如在讲解论文目录生成操作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下列步骤:(1)生成目录时首先要确定文章共有几个章节,标题共有几级。(2)确定目录级别后然后点击Word页面底部大纲视图按钮,选中标题并确定标题级别。如本文中选中“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然后点击“1级”,即把改标题设置为一级标题,选择“2级”则定位二级标题,指导将文章全部标题确定完毕。(3)在确定各个标题的级别后,将光标停留在要目录要插入的地方,点击“引用”中的“插入目录”按钮,软件将按照级别自动生成目录。如果需要更新目录时,则可以点击“更新目录”按钮。(4)最后按照论文排版格式要求对目录的字体、行间距进行设置,疑达到目录美观的要求。

通过上述的引导操作,学生可以掌握生成目录的相关内容,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除此之外,在该种操作步骤中学生还能够融会贯通,与其他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微课程教学目标。

第三,微课程设计形式要多样化。比如在进行目录生成造操作讲解时,可以采用PPT课件视频形式,也可以采用桌面操作视频形式,让内容更加简单明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微课程录制要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必要时可以对视频进行剪辑,这样既能保证内容质量,又可以控制视频时间。

第四,微课程设计的分类化。计算机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只有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占据优势。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需求不同,比如对于理工类、经管类学生来说,他们在论文写作时一般需要进行数据分析,这就需要公式编辑以及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可以从学生角度考量,有针对性地选择微课程所要讲解知识,像理工类、经管类学生则可以偏重于数据处理应用的讲解,艺术类则偏重于图片以及其它与艺术相关的应用。教师只有将学生分类,制定出的微课程才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能够增强他们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第五,做好微课程教学总结工作。教师在开展微课程教学后,需要做好总结工作,找到课程设计上的不足,结合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来调整设计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讲解“页眉页脚”的设置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分隔符在转换不同页眉页脚的作用,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反应在下一节课堂上进行详细演示,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并为他们布置相关作业,用分隔符来设置不同的页眉页脚,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

4 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做好科学的设计工作,利用微课程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程的设计需要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选择更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以达到计算机应用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好内容的选定工作, 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为他们今后计算机应用提供帮助。微课件设计时还要丰富其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应用技巧。除此之外,课程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讲解的知识点由浅入深,给学生充分的学习适应时间,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颖.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4(12):70-72.

[2] 刘丽红.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Word文档制作”为例[J].电子制作,2014(24):92.

[3] 李晓,项露芬.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浙江树人大学《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239-240.

[4] 孙慧霞.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5):118-119.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现状;改革实践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的应用技能去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时一般在70个课时左右,教材内容量却很大,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到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应用再到Office的应用,还要包含一般软件和网络知识的讲解,整体说来,时间少,任务重,而订购的计算机应用教材却是所有专业通用的教材,没有体现专业不同,学生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的教材,都是一概而论。以上的原因造成了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每个章节只能是完成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及技能训练,仅能解决生活中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根本不能拓展到专业乃至行业领域,这样就出现了所有专业,所有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基本一致,操作技能单一,无法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很好地为专业或行业服务。

二、课程改革与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怎样为学生后续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服务;怎样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服务;怎样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将基于我院特色专业群,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与素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操作考核结合取证考试,全面有效地考核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主动学习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观性较强,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约束性不够。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学好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既能轻松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又能满足工作岗位上技能需求,不仅节约工作时间,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是作为现代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之一。加强和企业合作,有机会就让学生下企业参观、学习,切实感受工作岗位需求和计算机操作联系的紧密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二)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教材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根据软件的更新,学生在校需求及就业岗位的需求,及时地调整教学大纲。采用“职业岗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教师下企业实践,深入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了解企业的需求,结合本课程的操作特点,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三)结合学院专业技术群,及时更新试题库

以往学院选取的OFFICE试题汇编虽然内容丰富,知识要点比较全面,但是通用性太强,只能让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达到强化的目的,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是很欠缺的,为此,我们编写了《基于学院特色专业群的试题库》,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与素材,目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怎样为学生后续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服务;怎样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服务;怎样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按学院专业分布情况,分石化技术类、石化装备类、石化管理类三个特色专业群开发试题汇编。试题汇编分Windows 7系统操作、Word 2010文档管理、Excel 2010数据处理、PowerPoint 2010幻灯片制作、因特网应用、工具软件使用方法六大模块。每个模块结合各专业特色,选取素材,用计算机操作解决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在Word文档管理中处理的文档,有各专业领域发表的论文,让学生明白论文的格式,表格的要求,图表的制作;在Excel数据处理中比如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生学会计算员工的基本工资,材料采购预算,总账表等;而PowerPoint 2010幻灯片制作分析报告,营销策略,方案设计,宣传片等。总之素材均取之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解决在工作领域中将要面临的问题。

(四)教师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的操作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保证知识不是陈旧的,是有用的,是满足现在社会需求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该抛弃陈旧的讲授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做,多练。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工作任务”,通过这些“工作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学生按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四、结语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做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所以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做的。教师引导好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龙伟.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研究[J].2015.

[2]周利民.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8.

[3]张丽娟.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2015(13).

[4]办公软件应用Windows 7,Office 2010试题汇编(操作员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3,10.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