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统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1:19:20

科技统计论文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辽宁省;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C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05-02

科技论文是科学活动产出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对一个地区的科技论文的产出量及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从一个侧面反映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揭示一个地区的科研发展的现状、科研实力、科技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本文通过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辽宁省2009年发表的国内外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了解区域优势及科技环境,以供政府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判断和决策参考。

1 2009年辽宁省国际论文统计与分析

1.1 辽宁省国际论文产出情况

2009年,SCI、EI和CPCI-S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量280 158篇,比上年增长3.43%,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12.29%,居于世界第2位。其中辽宁省科技论文数继续增加,共11 933篇,比上年增长7.48%,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4.26%,排在全国第7位,与上年位次相同,位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山西、浙江之后。2009年,SCI、EI和CPCI-S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数量分别为4 612篇、4 844篇和2 477篇,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24%、5.21%和4.75%,居于全国第9、5、6位。

1.2 辽宁省国际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辽宁省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广泛分布于40多个学科,其中最多的学科为化学,占论文总数的16.40%,其次为材料科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和计算技术,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0.72%、10.42%和10.37%。排在第5~10位的学科分别是物理学(占论文总数的9.20%,下同),力学(6.04%),数学(5.82%),生物学(3.95%),机械、仪表(3.01%)和冶金、金属学(2.72%)。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辽宁省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和冶金、金属学排名靠前,位于第3位;药学、林学和材料科学位于第4位;力学和物理学位于第5位,可以看出辽宁省在这几个学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畜牧、兽医,核科学技术,地学,中医学方面较弱。

1.3 辽宁省国际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

从国际科技论文的来源机构看,2009年辽宁省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81.52%分布于高校,17.46%分布于科研机构,0.33%分布于公司企业,另外0.69%分布于医院(不包含高等院校所属医院,下同)等其它机构。可见辽宁省国际论文的产出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论文产出较多,在SCI收录的四种类型论文数,EI和CPCI-S收录的论文数居前的中国高等院校中,均排在前50名。(见表1)科研机构中,被SCI收录的四种类型论文数,EI和CPCI-S收录的论文数居前的均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院所。

1.4 辽宁省国际论文被引情况

辽宁省国际科技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5378篇,排在全国第7位,被引用17 816次,篇均被引用3.31次,影响力排在全国第8位,与2008年位次持平。2004~2008年SCI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5191篇,排在全国第7位,被引用16 978次。大连理工大学以1383篇论文被引4 250次,排在高等院校的第17位,成为排名前50位中唯一一所辽宁高校。

2 2009年辽宁省国内论文统计与分析

2.1 辽宁省国内论文产出情况

2009年,CSTPCD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20801篇,比上年增长3.99%,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3.99%,排在全国第12位,比上年下降一位,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山东位于前5位。

2.2 辽宁省国内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2009年,CSTPCD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中,临床医学所占比例最大,为20.85%,其次为农学(7.00%)、计算技术(6.61%)和药学(4.92%)。排在第5~10位的学科分别是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4.30%,),中医学(4.16%),化工(4.07%),基础医学(3.96%),冶金、金属学(3.90%)和机械、仪表(3.77%)。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较,辽宁省冶金、金属学排在第2位,安全科学技术排在第3位,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机械、仪表,水产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排名都在前5位,但是畜牧、兽医,核科学技术,地学,林学,动力与电气学科排名较后。

2.3 辽宁省国内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

2009年辽宁省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的机构分为高等院校、医院、科研机构、公司企业和其它机构,分别占论文总数的75.51%、9.21%、7.61%、3.71%和3.97%。可见,高等院校和医院是辽宁省国内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以2039和1779篇论文位于国内高等院校排名的第35和46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925和868篇论文位于医疗机构排名的第13和20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273和187篇论文位于研究机构排名的第17和38位。

2.4辽宁省国内论文作者情况

如表2所示,CSTPCD2009年收录的辽宁省科技人员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1 892篇,同机构、同省、省际和国际合著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58.42%、19.11%、12.33%和1.04%。国际合著论文217篇,占中国科技人员的国际合著论文地区排名第5位。

3 辽宁省基金与资助产出论文情况

2009年,辽宁省科技论文中由各类科学基金资助产生的论文9479篇,较上年增长13.25%,占全部基金论文的比例为4.20%,居全国第9位,排在前8位的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山西、广东、湖南、湖北和山东。辽宁省基金论文数占本省国内论文数的45.57%,比2008年增长2.17个百分点。

4 结论

4.1辽宁省科技论文总体水平和影响力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2009年,SCI、EI、CPCI-S和CSTPCD收录的辽宁省国际国内科技论文共34538篇,排在全国第9位。SCI、EI和CPCI-S收录的辽宁省国际论文11933篇,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7位;CSTPCD收录的国内论文20801篇,排在第12位;国际国内论文比排名第7位。辽宁省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总次数为17816次,影响力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8位;国内科技论文被引用53028次,影响力排在国内第13位。可见,辽宁省国内外科技论文总体水平和影响力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国际论文的发文数和影响力在全国的地位都高于国内论文,国际论文的发展强于国内论文。

4.2 辽宁省科技论文学科优势明显

2009年,辽宁省发表的国际论文有82.93%的学科进入全国排位前10名,国内论文有72.50%的学科进入全国排位前10名;冶金、金属学、材料科学在国内外科技论文的全国排位中均在前10名,同时在SCI收录的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科技论文的前20位机构中,辽宁省占有3家(中科院金属所、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充分表明了这些学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但是在畜牧、兽医,核科学技术,地学学科方面科研水平较弱。

4.3合作成为辽宁省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模式

2009年,CSTPCD收录辽宁省发表的论文中,合著作者占90.9%,其中以同机构作者合著的方式最多。辽宁省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数占4.60%的比例位于全国第五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2篇

1刊登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通过对《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学科分布的分析,可客观反映我区与农业相关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不同学科发展状况,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论文刊登数量前6个学科分别是:林学与园艺、作物栽培与育种、草业与环境、畜牧兽医、植物保护、生命科学,共296篇,占总总数的81.76%,其中排名第一的林学与园艺,占论文总数21.56%,表明在我区农业研究领域中,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较为活跃,科技产出较多,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被引频次也有所增长[1]。上述学科相对发展较快,属于优势学科,见图6。

2通讯作者构成情况分析

对通讯作者的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达263人,占作者总数的72.65%,具有副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83人,占作者总数22.92%,合计:95.57%。年龄构成分析表明,年龄在40~50岁的通讯作者有196人,占作者总数的54.14%,年龄在50~60岁的通讯作者113人,占作者总数的31.21%,年龄在40~60岁的通讯作者309人,占作者总数的85.35%;博士生导师119人,占作者总数的32.87%,硕士生导师153人,占作者总数的42.26%,具有硕导和博导身份的通讯作者占作者总数的75.13%。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通讯作者主要是高级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均为项目主持人、学科带头人,相应撰写的论文学术水平和质量较高,对《新疆农业科学》载文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见图7。

3年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对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科技论文来源统计分析:部级项目论文225篇,占全年总数的62.15%,省部级项目论文114篇,占全年总数31.49%,地厅级项目论文23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6.35%。2012年度部级、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总数为339篇,占总刊登论文数的93.64%,表明《新疆农业科学》超过90%的论文来源于部级、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其中部级项目近几年均保持了高百分比。上述统计分析还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呈高比例态势,在科技领域投入不断增长的社会大背景下,新疆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的数量在稳步上升,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正在逐步增强,农业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引进工作稳步发展。总体来说,《新疆农业科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撑、公益性行业专项)和自治区级(科技攻关、自治区基金、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产出论文为主,地州级、高校基金、研究机构基金等为辅的多层次的资助体系论文。

4结语

(1)《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主要产自于科研机构和高校。近两年高校的论文比例较高,说明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出台了“科研论文管理办法及激励机制”,并把作为衡量教师年度工作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使科研论文在高校绩效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措施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工作的发展,以及论文的撰写。(2)《新疆农业科学》此次统计将通讯作者列入统计范围内,通过分析通讯作者的构成,显示高学历、高职称者占比例较大,为本刊的质量与水平提高把关起到了关键作用。(3)统计与分析是一项繁杂的劳动,本刊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数据,为新疆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在《新疆农业科学》的统计基础数据和期刊评估指标。(4)项目统计是采用CJCR2012年的数据。在论文统计与分析过程中,笔者力求严格规范,细致准确。但由于一些实际情况,使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诚望广大科研工作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3篇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经费和R&D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加强与非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是CCNM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近10年来OECD采用了多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接受访问学者在OECD秘书处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及经济分析和统计处和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工作;协助部分非成员国例如OECD科技工业政策委员会观察成员国以及部分APEC国家收集R&D数据;采用OECD的做法对非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价。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4篇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3.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经费和R&D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加强与非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是CCNM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近10年来OECD采用了多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接受访问学者在OECD秘书处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及经济分析和统计处和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工作;协助部分非成员国例如OECD科技工业政策委员会观察成员国以及部分APEC国家收集R&D数据;采用OECD的做法对非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价。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5篇

1.1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误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设计3组以上的均数比较,如果总体比较有差异,需进行两两比较,一般用SNK法或LSD法。但部分研究者却将资料进行拆分,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导致第Ⅰ类统计学错误发生率(假阳性率)增加,从而掉进了一个常见的“统计陷阱”,使所得结论可信度大大降低甚至得出错误结论。SNK法与LSD法虽然并非等价,实质是一致的。SNK法一般用于经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时才决定进行的两两事后比较,而LSD法可用于方差分析不足以具有统计学意义时也能进行两两比较[1]。比较两种方法在SPSS的输出结果形式,SNK是“分堆”比较,一目了然,对于组别数较多的研究更为好用,但没有具体P值,而LSD是在进行“两两”比较时,能给出具体的P值。

1.2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的重新调定χ2检验或秩和检验3组以上整体比较有差异时,需应用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这时检验水准应由原0.05调定为0.0167,否则会增加第Ⅰ类统计学错误的发生率。特别当P值处于0.0167~0.05时,按照P<0.0167的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按照P<0.05的标准,却有意义,与事实相悖,出现假阳性,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这种分割法有时很保守,当行列表资料分组多且为有序时可用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也称线性趋势检验(testforlineartrend)或定序检验(Linear-by-Lineartest)[2]。统计路径:用SPSS进行计数资料的趋势检验,在输出结果中读取线性关联检验统计量(Linear-by-LinearAssociation,LLA),如P<0.05可得出随着病种级别的升高,检测指标逐渐升高的趋势。

1.3临床诊断试验中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在临床诊断试验研究中,经常选取单项计量指标或者联合计量指标以诊断某种疾病,若仅用初级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往往不能有效挖掘信息,此时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ROC曲线分析基本原理是通过诊断界点的移动[3],获得多对灵敏度和误诊率(1-特异度),以灵敏度为纵轴、误诊率为横轴,连接各点绘制曲线,然后计算曲线下的面积,面积越大诊断价值越高。ROC曲线很直观,能根据敏感性与特异性之和最大化原则自动产生最有效的诊断临界点。具体路径可以参考相关统计专著[3]。统计学处理一般描述为:采用SPSS(版次)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作图绘成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标准误,其中联合检测结果变量即预测概率由Logistic回归产生(也可以用判别分析得出)。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及LSD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具体内容可据情而定。

1.4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误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如研究共设3组,每位患者在3个时间点均查某项血指标,部分作者在处理此类数据时,常误将纵向(同一时间点3组的比较)与横向(同组3个时间点的比较)数据均应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处理,结果导致统计学第Ⅰ类错误发生。此组数据实质是重复测量资料,应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SPSS中的统计路径:数据-分析-一般线性模型-重复度量。研究者可以参考相关书籍进行处理[3]。

1.52×2析因设计及析因方差分析实验是2×2析因设计时,分组有两个因素,A与B,故分组为A、B、O、A+B,这个设计在析因设计研究中很常用,但常会出现分组设计正确,却没有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析因设计与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4],它不但能分析治疗效果中处理因素的单独效应和主效应,还能分析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并能提高检验效能。非统计专业的研究者进行析因分析可能稍有难度,可参考相关统计学书籍提供的统计步骤进行此类分析[3]。

1.6Meta分析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常用的方法[5],应用时需注意统计学处理中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作为效应变量。具体路径: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P>0.05时,认为同质,选择固定模型;P≤0.05时,不同质,此时可采用敏感性分析或分层分析等异质性处理,使之达到同质后再选择固定模型;若采用异质性处理仍未达到同质,则采用随机模型,以上统计路径均需交代清楚。Meta分析的结果是以“森林树”体现的,审校中我们经常遇到作者绘制的“森林树”左上角“文献、对比、结果名称”等内容显示为“?”,这是由于部分版本的RevMan软件不能输入中文,此时可以考虑省去,或用Photo-shop软件添加相应中文。Meta分析作为一种高级统计方法,专业性要求较高,作者可参考循证医学类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格式,如《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论著•二次研究”栏目的循证文章。

2科技论文中统计学处理的相关表述

2.1资料与方法中具体统计路径的描述“统计学处理”的内容常位于论文资料与方法的最后一段,一般来说包括统计软件名称及版次、统计描述、统计方法、检验标准等内容,亦可细致交待每个表格的具体统计方法。经典例子如下,“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版次)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及LSD法。检验水准为0.05”。上述内容包括了大致的统计方法,即具体的统计路径。此部分内容,没有绝对统一的规定[6]。常见的问题有:统计学方法描述不全、内容过于简单、存在粘贴抄写痕迹等。如部分论文的统计学处理中提及“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句话,这在统计学上实质是一个重复句,保留其一即可。

2.2结果中具体P值的标注现在的统计学处理手工计算的较少,一般均应用统计软件,最常用的软件如SPSS、SAS均能给出具体P值。但部分论文的结果表述中却未标明具体P值,作为科技论文是不够严谨的,建议作者在表述研究结果时注明具体P值,增加论文可信度的同时,可用于再次分析。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6篇

医学统计学常用三种类型的资料: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计量资料是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等一系列数据资料,如身高(cm)、体重(kg)、血压(mmHg)等。计数资料是指将全体观测单位按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如性别、血型、职业等。等级资料是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的方法测量得到。如临床疗效、癌症分期等。医学论文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有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等,等级资料常用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当然,有些资料可以相互转换,数量变量可以转换成等级资料,等级资料可以转换成计量资料。那么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使用情况如何呢?王倩等人研究了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十年来统计学的应用状况,结果表明,1995年发表的论著较1985年有显著进步,文章中统计分析的使用率从40%上升到60%,使用了更多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t检验和联列表分析均为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最近几年调查显示,近5年国内不同医学核心期刊的统计学使用情况中,t检验占25.9%、方差分析占10%、卡方检验占21%、Fisher概率占1.1%、秩和检验占2.1%、Ridit分析占1.1%。滕洪松等对山东省医学院校学报论著中统计学方法应用状况调查发现,常用的方法是t检验、χ2检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许小幸等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儿科杂志》共发表的776篇论著统计学使用情况调查发现,方法中提到统计学分析者占73%~85%,实际使用者占87%~90%,两种方法的使用比和多因素分析的使用比在2008~2009年有所上升。而赖娟等人对国内有较高水平两种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杂志》《中华消化杂志》)2005—2006年发表的643篇论著中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率为86.5%,正确率为82.7%,t检验和列联表分析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率和正确率均有明显提高,方法更加多元化,但统计学方法的未用、误用现象仍然存在。

二、常见的统计学错误类型

统计学是衡量统计研究设计是否严谨、资料收集和表达是否正确、统计分析方法选用是否合理、计算和结果解释是否准确的方法。正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方法是保证论文科学性的主要环节。然而很多调查显示作者正确使用统计学的状况并不乐观,很多作者(特别是临床一线的作者)对统计学知识了解不够,不能正确使用统计学方法,导致论文中统计学的错误较多。有些是科研设计错误;有些是统计方法描述不清,结论欠科学,或统计检验方法应用不正确;还有些则是统计表图不规范。王倩等人调查显示,最常见的问题是文章中仅有P值而所用统计方法不明、用t检验代替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的比较。滕洪松等的调查也表明,较常见的统计问题有:只写P值而未注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用t检验代替方差分析进行多组均数间的比较,等级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等。沈进等人对8种医学期刊544篇论著的统计学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136篇论著中有明显的统计学错误,错误率为25.00%。主要错误类型及构成依次为:资料处理方法不当占61.76%,图表错误占14.71%,未作统计学处理占8.82%,率、比混淆占8.82%,其他错误占5.88%。章新生等辨析医学稿件中常见统计学方法误用情况包括两大类,χ2检验的常见误用类型有误用χ2检验替代秩和检验、误用χ2检验替代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误用χ2检验替代配对χ2检验、误用χ2检验处理相关性分析;而t检验的常见误用类型有误用两两t检验替代方差分析和q检验、误用t检验替代配对t检验,作者认为误用χ2检验主要是未结合实际情况和统计分析的目的来正确选用统计学方法;误用t检验主要是未充分理解研究资料是否满足参数检验的条件,以及不能正确判断计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因此,作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概念和经典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要求。另外,有学者对比中文、外文医学期刊论文各388篇在统计学方法使用上的差异,在10种统计学应用错误中,缺检验统计量、缺P值或P值不精确、配对t检验未给出差值的均数和标准差及生存分析未报告中位生存期,这4种错误中文论文的出错率显著高于外文文献。

三、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由于统计学对医学科技论文的重要性,而其错用率又比较高,那么该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学方法?梁明佩等通过自制的统计学审核线路图对医学文稿进行快速审核,首先把握资料的属性,其次理顺文稿的统计逻辑,最后根据统计学公式进行核算,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掌握三种资料(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的统计学问题。王晓瑜等认为在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针对不同性质的资料,注意参数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定性资料分析,不能将χ2检验视为万能工具,而对于定量资料分析也不能将t检验视为万能工具。另外,各种检验方法均有特定的应用条件,应根据设计类型以及变量类型选择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否则将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要选择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必须要有一定的统计学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技巧,有些人虽然接受过系统的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不能灵活应用、举一反三,遇到相同问题会处理,稍有变化则束手无策。笔者在参阅相关文献后发现,按照许小幸等的四步骤选择统计学方法比较实用,即明确论文的统计学分析目标(统计描述或统计推断)判断指标性质(定量资料、定性资料或等级资料)判断指标分布类型(正态分布或偏态分布)判断研究设计类型(是两组还是多组,配对还是成组),其所设计的统计学分析常用方法选择树形结构图也让人一目了然,无论是作者撰稿还是编辑审稿,都可以参照这四个步骤来选择统计学方法。总之,以上资料说明医学论文统计学应用总的趋势是: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使用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但误用率也较高。对于作者而言,有必要更加重视统计学的掌握,正确应用统计学方法。而对于编辑而言,应为作者当好把关人,严格对待每一篇论文的统计学,保证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7篇

1.科技统计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保证。

科技统计需要涉及的部门广泛,统计内容繁多,数据变化快,如科技人员情况、科技项目、学术论文、专利著作、成果获奖等所有的数据都是逐年变化的。一个学校的科研工作量也主要是在这里,根据学校往年的工作安排,大都把科技统计放在年终,但是如果把统计工作全部集中到年终进行,是很难完成这项任务的,这样不但会造成工作量加大,而且往往会因为量太大,统计人员太少而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要想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性,就需要做好规范科学的科研管理,这更需要平时做好各项数据的准备工作,做到每个月都统计,以不断的积累数据。总之,要将科技统计工作融入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当中,各项统计指标分散到平时的科研项目、成果的管理工作当中去,充分实现统计与管理完美结合,这样不但能提高统计工作的速度,也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科研管理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离不开科技统计工作。

2.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评价、考核是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定,寻找差距的重要手段。在高校里,经常碰到如何正确合理评价不同科技人员的工作成绩问题,如对领导人员的评价、管理人员的评价、研究人员的评价、辅助人员的评价,后勤人员的评价等等,这都需要逐步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才能更好的为科研工作人员谋福利,让他们的辛勤的工作能得以体现。以前在科研管理当中,根本拿不出反映科研工作情况的统计数据,资料。尤其是在平时的汇报,年终的总结大会上,评价科研工作时,往往也是形容词很多,数据用词很少;概念性的话很多,实实在在的分析问题少;有的只讲几个例子,忽略了全面的情况。这其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有待商榷。因此,在科技管理中建立和健全统计工作,建立评价考核科技工作成绩的统计指标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总结工作表扬先进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检查监督的重要手段.

在科研管理中,科技统计起着很重要的检查监督作用。科技工作需要及时的汇总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而且需要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这就需要科技统计来发挥它的作用了。这主要是因为,科技的统计活动贯穿了整个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它对所有科研的管理工作都了如指掌,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准确的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可以看出科研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它各类问题,能及时的提出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并改进工作,让学校的科研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检查监督的重要手段。

二、科技统计能更好的服务高校科研管理的看法及建议

科技统计目前来说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不太注重统计工作,统计工作本身的滞后性,没有稳定的统计队伍等情况下,要想适应科技统计的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我从统计工作中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1.加强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增强意识。

目前不管在高校还是社会上,所有人对于统计的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以前那种静止、封闭的行政性管理模式的想法上,尤其是领导层,对于统计工作的放任,导致很多科技管理人员也大都在敷衍,完成任务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也不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对科技统计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层的对科技统计的了解和学习,突出科研工作开放的行业性管理特点,系统地掌握科研全过程的信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满足掌握科研信息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确保做好科技统计工作。要加强科技统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各项统计法规,视科技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科技统计工作的严肃性,真实性,准确性。加强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时要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客观公正的办事作风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2.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

科技统计工作需要大量复杂繁多的数据支持,并且要有长期的数据积累和跟踪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只稳定的科研统计人才队伍,能使科研工作很好的顺利进行。长期以来,由于对科技统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科技工作人员频繁的更换,新接手的工作人员又要从新做起,由于不熟悉统计工作特点和内容,不仅造成自身正常工作无法进行,还影响上报数据的不够准确,不能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科技统计工作不仅需要精于统计工作,还需要熟悉科技活动的特点、规律,这是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学习才能体现的。因此,要建立一只稳定的科研统计人才队伍,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才是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3.完善档案管理,是做好科技统计的前提和基础.

科技统计档案管理是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统计部门服务于社会和指导经济发展、监督经济运行的依据和宝库。长期以来,由于对科技统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技统计管理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再加上档案管理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使得档案管理一直是科技统计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统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他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要保存好这些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能够随时为科技统计服务,这就需要在统计工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让其相互服务。为此,建议在机构设置科技统计档案管理岗位,制定科技统计档案管理办法,责成专人负责日常科技统计档案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对现有科技统计档案资料实行归口管理、集中保管、统筹编研与开发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和科技统计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在检查当前科技统计工作的同时,应同时检查科技统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保密法,加强科技统计保密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技统计工作对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统计能够很好的体现高校的整体科技实力,体现科技人员的自豪感,凝聚科研人员的聚合力。在高校进行制定科技工作的计划中,有利于把握全省的科技动态,其它高校的科技信息和力量,为高校提高科技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科研事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8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8200多种重要期刊,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为主,同时收录部分基础教育、大众科普等,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全文文献总量2200多万篇。按年查询就可以获得该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表1(截至2008年5月29日)显示,科技论文数从1997年的100.4万篇增加到2006年的231.4万篇,10年间增加了1.3倍;在收录的论文数量中,在作者中用“学院”或“大学”查询,就可以得到高等院校作者的论文,从1997年的25.4万篇到2006年的93.0万篇,高等院校的论文数增加了2.66倍,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97年的25.3%增加到2006年的40.2%。2007年的数据目前仍在变化,但从2007年的总体比例来看,高等院校的论文比例仍然在升高,达到42.04%。在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论文数为40.5万篇,高等院校的论文数就占到66.07%。表2显示:2006年SCI、EI、ISTP三系统中国的收录论文总数达到17.2万篇,占国际论文总数的8.4%,按照国际论文数量的排序,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006年高等院校为14.37万篇,占国际论文总数的83.7%,而2004年这个比例为80.7%。2006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7.1万篇,排在世界第5位。2006年高等院校占SCI、EI、ISTP三系统的比例分别为78.83%、83.71%和86.26%,高等院校论文在国际科技论文中所占比例很高。

高校的科研论文服务面向的不仅是科研申报、职称评定,也包括岗位考核、职务考核、研究生毕业或答辩,还包括本科院校的评估论文。当在网上看到武汉某高校教师用编织袋送科研成果时,开始还觉得惊奇,但从近几年高速增长的科技期刊统计数据和我们期刊编辑统计及处理的论文稿件数量情况发现,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

高校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数低

文献计量学奠基人加菲尔德曾依据数据,发现引文计量是人才评价的有效工具,通过计量科研人员的论文被引数,可以衡量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一篇学术价值很高的基础研究后,迟早总会引起同行的关注和引证。一般情况下,质量高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就多。按SCI网络版数据库统计,2001年~2005年SCI收录论文总数前6个国家论文、引文及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见表3。2006年与2005年以相同的口径相比,中国SCI论文的总数增加了4.3%,被引次数由13.3万次增加到17.1万次,按1997年~2006年的统计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为3.93,比上一年度统计的3.85略有增长。论文价值可以用学术价值和形式价值来衡量。论文的学术价值是由其内容决定的,是指论文在内容上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在写作技巧上则要求文字简洁、观点鲜明、图表恰当等。论文的形式价值,主要体现在科技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和后带来的附加效应,如论文被收录和转载、引用和论文获奖等。中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低,宏观上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国际论文的整体价值与论文水平。通过对2005年排名前20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被SCI收录论文统计数据对比发现,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累计被引次数贡献率明显低于科研机构。

基本科学指标所统计的中国十大高校从1997年1月到2007年8月31日所发表的论文总数、总被引用次数和每篇平均引用次数(或称引用率),都大大低于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显示了我国高校和国外著名高校在科技创新力上的巨大差距。高等院校科技论文是高等院校科技环境和科研能力的体现,也代表了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引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三:其一,管理制度上有缺陷,以数量统计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过分依赖量化的考核迫使教师围着“论文”转。其二,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理等不同学科,忽略了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其三,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模仿跟踪多,自主创新少,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原始创新的成果更加少,且封闭的研究环境导致了许多高校之间进行大量的重复研究工作。

当大量的高质量论文走向国际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期刊面对的又是怎样的环境呢?尽管我们知道科技无国界.但从科技文献引用的统计分析数据来看,熟悉的语言和容易获取的渠道是被引用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优秀科技期刊相差很大。而一些国际性知名期刊和出版发行机构纷纷进军中国。争夺优秀稿源和市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朱作言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时指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任重而道远。国际上通常用“影响因子”来衡量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数字越高表明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国外一些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能达到20~30,可中国的期刊被引用率还很低,除个别能达到4,大多数都只有1或零点几。朱作言认为,这远远不能反映中国的学术水平。“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舞台,没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就不能得到完整体现。”

科技论文发展状况的探讨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总理在大连200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词中说,要“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的确,创新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词。自从20多年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以来,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标志之一的科学论文,其数量一直在上升。2006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确定:到2020年,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要进入世界前5位。很明显,未来的科学论文的统计更多地侧重于以论文的被引篇数和次数为依据。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也就是10年多一点的时间,要想达到《纲要》的要求,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与排在世界第5的法国之间的差距是显著的。

高速增加的论文数量和低的引用率,反映了我国高校科研在目前制度下的弊端。在各个高校竞争激烈的情景中,能否得到政府的重点资助,能否申报到课题,能否发表数量多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处境。有研究显示,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高水平的教师,工作的重点并不是在科研工作上,而是在跑科研项目上。而得到的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其研究项目绝大多数靠研究生来完成,且一个项目分多个题目完成,同一题目又有多个研究生共同研究,而研究生必须才能获得答辩权,多个研究生基本内容相同的论文分别投向不同的期刊。同时,为职称评审、申报课题增加论文数量的砝码,将一篇内容的论文分为几篇。记得有位社会学专家说过.一种错误行为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主要原因应当从当事人自己身上找,如果发生在许多人身上,主要原因就应当从制度中找。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国内好的稿件普遍外流。因为高水平的论文一旦在国外的某些影响大的期刊上发表以后,被国际同行关注、引用的几率更大,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葛墨林表示,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稿件质量是关键。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建议,国内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学者要身先士卒,把优秀稿件优先投到国内的期刊上。“我们自己都不支持,谁来支持。”

近几年来,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科技环境的不断改善,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国际交流渠道不断扩大,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参与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论文的作者和科技期刊越来越重视参考文献的著录,参考文献的著录日益规范,科技期刊论文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这是我国科学研究环境改善和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的体现。我们不应神话SCI,但SCI收录的论文及统计数据,从宏观上反映出国际论文的状况。我国大量的SCI收录论文未被引用、且篇均被引次数一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学论文;统计分析;医院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衡量与评价医院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本文对医院2005-2014年间发表的中英文科技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医院近十年来的科研成果发展情况,以期为科研管理部门了解医院整体科研动态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文科技论文选择《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字化期刊》,在“作者单位”检索入口下输入医院名称,设置模糊检索,日期设定为2005-2014。外文论文的发文情况依据科研管理部门对医院SCI收录期刊论文的档案资料。

1.2 方法

剔除第一作者单位不是医院及其分院的论文,依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和《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将中文论文期刊分为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和普通期刊。采用excel 2010和自编的小程序对医院科技论文的年度分布、载文期刊、核心作者和被引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论文的年度分布

2005-2014年间医院职工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科研论文116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7篇,统计源期刊论文332篇,二者合计共占总数的37.55%;SCI收录论文仅11篇,仅占论文总数的0.94%。

前5年文献增长较为缓慢,从2010年开始文献数量大幅增长。2014年的核心和统计源期刊论文量比2005年增加了近4倍,中文总量更是猛增了12倍多。可见十年来医院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的核心和统计源期刊论文数量创十年来最低,仅12篇。自2008年以来,核心和统计源期刊量稳中有增(图1)。然而,十年间仅4年见有SCI论文的发表,论文的年代分布缺乏连续性。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起发表会议文摘,论文的合作单位也开始出现国外研究机构,表明医院逐渐注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2.2 期刊分布情况

1158篇中文论文分布在234种期刊上。其中41种是核心期刊,载文107篇,统计源期刊73种,载文332篇。核心和统计源期刊共114种,载文量占文献总数的37.91%(439/1158)。虽然医院有1/3以上的在国内较高质量的刊物上,但核心期刊载文量不到1/10,可见医院整体载文期刊的质量有待提高。

11篇SCI论文分布于10种国外期刊,其中期刊《ONCOGENE》载文量最多,载文2篇,同时IF也最高,当年的IF是8.459,;IF大于5的期刊还有《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JMM》,当年的IF是5.107,载文1篇。近十年医院有3篇SCI在IF大于5的期刊上,占全部SCI论文的27.27%。

2.3 核心作者及其合著情况分析

1169篇论文共涉及第一作者584人,人均发文2篇。根据文献计量学家普赖斯提出的定律:M=0.749(Nmax)1/2[2]。公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年限中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累计数在M以上的人,即被称为核心作者[3]。十年间医院最高产作者共发文14篇,经计算按照取整原则,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149位核心作者共发表578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9.44%(578/1169),非常接近普赖斯定律提出的50%。十年间,约四分之一的核心作者发表了近半数的文章,是医院当之无愧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力量。可见,医院的核心作者群已经基本形成。

2.4 科技论文的被引用分析

本文规定来源文献作者中包含被引文献作者的算自引,否则算他引。由于科技论文通常在发表一段时间后才被引用[6],本文的引文检索时间选择到2015年11月,以求尽可能好的体现被检索文献的被引情况。

1158篇中文论文中有487篇论文被引用,共被引用了1772次,总被引率42.06%(487/1158),篇均被引频次是3.64次(1772/487),其中自引11次,自引率0.62%(11/1772),他引1761次,他引率99.38%(1761/1772),他引率远高于307医院的91.71%[7]。从表3可以看出,论文的被引情况呈现以下规律:被引频次越高,篇均被引频次越高;他引率越高,自引率越低,论文质量越高。

11篇SCI论文有10篇被引用,被引率90.90%,总被引次数89次,篇均被引次数8.09次,高于同期全国论文篇均被引用水平[8]。被引次数大于20次的论文有2篇,10到20次的1篇,1到10次的7篇。未被引用的仅1篇,文献类型是会议摘要。由于被引用次数受到发表时间的直接影响,近几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明显较低,被引用10次以下的8篇论文中有5篇发表于2014年。

3 总结和探索

3.1 中英比例悬殊

十年间医院共发表科研论文1169篇,从2006年起才开始发表SCI期刊论文,到2014年仅发文11篇。中英论文发文量之比约为106:1,换言之,十年来医院中文量是SCI论文的一百多倍,可见比例悬殊之大。因此,医院应加大对核心期刊和SCI论文的奖励力度,重视对科研课题,特别是获奖课题的奖励,鼓励引导职工多发表英文论文,以期在增加高质量论文的同时,缩小中英量的差距。

3.2 论文数量增长不稳定

2005-2007年间,医院核心和统计源期刊量时高时低,SCI年份不连续,呈不稳定状态。所以,医院应在加大高质量论文奖励力度的基础上,将与教师考核挂钩,鼓励和刺激科研人员每年都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

3.3 论文质量尚可进一步提高

1158篇中文论文的他引率远高于307医院的91.71%。SCI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也高于同期全国论文篇均被引用水平。然而医院核心期刊论文比例较低。说明医院职工的投稿方式出现了问题,需要专家指导。因此,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定期邀请不同专业高质量期刊的主编举办讲座,讲解论文投稿技巧和注意事项等,使研究者熟悉投稿流程和评审规则,在投稿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包家元,王紫燕.2001-200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论文被引统计和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70-73.

[2]田古,钟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4-2013年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1):99-102.

[3]史建平,富秀玉,古丽扎尔・艾海提.我院1999年以来计量学分析[J].新疆医学,2009(5):125-127.

[4]蒋颖,金碧辉,刘筱敏.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与合作作者的自引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0,12:23-28.

[5]张晓芬.文献计量学与学科建设[J].情报学报,1999,S1:324-326+323.

[6]吴慧华.2003-2006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及比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5):351-353.

[7]杜宇,陈建魁,尹秀云.1994-2004年307医院作者国内计量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5):558-562.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10篇

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笔者对2006年-2010年间我国部分地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于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的科技论的统计与分析比较少,仅有山西医科大学孔瑞珍的学位论文《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27所高校在2003年—2007年间产出的科技论文,经秩和比法逐年统计分析后得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较高的论文产出能力,提示这些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绩突出。对27所高校预防医学下属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运用秩和比法统计评价后,得出了在各二级学科方面各大学的科研情况以及优势所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第四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方面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三军医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前茅,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强,卫生毒理学突出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和吉林大学[1]。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各高校5年间每年的论文产出数量相对起伏不大,但高校在各学科的论文产出能力并不均衡,需要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既要全面发展,也应重点突出。

其他文献主要是对以某地区的卫生机构或某一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行研究,例如:温州医学院图书馆赵丽红的《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医药卫生科技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一文中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方法,对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温医)教师在国内生物医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SCIE收录国际论文进行定量研究,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测评结果。文中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按照论文机构分布、论文作者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基金资助项目产出论文情况统计分析等,得出2002-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国内发文和SCIE论文量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浙江省医学情报所的舒畅和《移植杂志》编辑部的沈敏共同完成的《浙江省各地区医学科技论文计量分析》一文中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对浙江省11个省辖市在2002-2007年发表的生物医学文献进行统计,按照11个省辖市的总量、省辖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11个省辖市排名前五位的学科等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浙江省各地区的生物医学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生物医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省属单位占居了主导地位,市级医疗单位难以与他们竞争,该文对以后这些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还有部分文献是仅仅研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文献计量指标的有关情况,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刘玮完成的《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一文中,从选取的7个主要文献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数比、平均引文率等来对2005和2006年全国科技期刊、医药类期刊及预防医学期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8种预防医学期刊的平均指标值稍低于全国期刊和医药期刊。但增长率大部分高于全国和医药期刊,表明预防医学期刊的发展势头较好[3]。

上一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统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