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22:09:23

工商研究生论文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一、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检索结果如表1: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被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工商管理类论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研究层次上,而学术研究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其他的科研岗位,他们是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盆,所以从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最和探索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与讲授实证分析技术课程的众多老师的沟通,并到相关课堂听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一)设里完善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

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有(计t经济学),讲授计t经济学理论和计t分析工具如Eeeviews或者STATA的操作使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类课程有所区别的是,管理类硕士课程应侧重实践操作能力,从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设t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问卷设计方法、文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操作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和计t经济学知识,但不偏要设工专门的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展实践调查以获取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与本科教学显著的区别,本科教学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主,而研究生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并启迪他们探索“为什么”。SPSS软件的操作应用的课程中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所取得样本中不同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均比较容易掌握;因子分析分析部分比较容易掌握应用又较广泛,应着重讲述;回归分析部分对于部分统计或者计全基础不好的学生难度较大,如涉及到运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中介变里或者调节变t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讲述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好的讲授方式是结合专业论文来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论文主题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较容易跟进;另外从专业论文引人使学生容易‘棋仿”,能够很快接受一整套研究方法。除了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也是促进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一般可以设工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案设计,可以很好检测学生对研究方法和逻辑的掌握情况,若采用小组形式,三人为宜,多于三人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情况,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实证研究论文综述,要求学生对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脉络进行阐述,指出利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第三种作业是课程结业论文,鼓励学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完成课程论文,并诺以高分,刺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论文,有利于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积累经验。对于有余力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刻苦钻研,积极学习结构方程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软件如AMOS、USREL和EQS,但是结构方程软件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而言不容易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和毅力。

(二)学校或者学院设t专项实践基金

学校或者学院可以设!硕士生实践基金,资助硕士生开展社会调查,这类基金项目在指导思想上也应有所侧重,主要用于有一定的学术性的项目资助,而不是社会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硕士研究生带着学术的态度去开展调查,有利于学术精神的培养和管理学研究方法知识的应用,这与本科生实践基金也有所区别。口开展一项小的实证研究,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的人际资源来看,以发放3侧}一500份问卷为宜,除去其他开销,项目资助金额在10以)一20(X)元之间,视各学校的财力而定。这样的金额与硕士毕业论文调研费相当,足以支撑一项小规模的实证研究。我校为研究生提供了研究生创新基金的机会,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或者学院的基金管理组织在审核项目的可行性时,应侧重项目的可行性和学术性,对项目实施者的毕业论文是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校或者学院可以设立专门小组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项目结项时,亦可根据情况设立若干奖项,激励学生的调研热情;对于质量较差的研究,应有相关处罚措施出台。

(三)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从严把关

硕士毕业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开题答辩和毕业答辩,开题答辩期间论文指导老师要从严把关,在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方法上应提出较好的建议,在指导方向上以培养学生学术精神为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实证研究,从经验来看,实证类论文相比理论类论文更容易通过,在行文上规范性更强,只要认真开展,被评为优秀论文的几率更高。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实证论文侧重学术性,与案例分析类论文有所区别,后者用单案例或者多案例研究来完成毕业论文,集中阐述深人剖析,对作者的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而实证类论文虽然在文献综述部分也需要很强的能力,更侧重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在论文答辩期间,作为论文答辩老师对实证研究方法也要有所了解,从而能够在学生答辩过程中充分与之交流,从而给以后的学生一种信号,在实证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自身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才能妥善应付答辩。在优秀论文的选拔上,对积极探索实证研究的论文适当倾斜,也能起到比较好的信号传递作用。所以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大答辩难度,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领导应加强重视、导师应积极鼓励

领导对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应在不同的公开场合予以强调,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领导的态度能够左右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走向。一个学校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自下而上,一大批有实证热情的老师和学生纷纷专注于学术研究,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这种学术气氛的培养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传统,是一种自下而上,逐渐普及的过程;另一种模式是领导重视实证研究,积极倡导实证研究,在师资和经费上适当的考虑,从而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这种模式对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提高的促进较明显,形成良好学术氛围的周期较短,效率较高。导师对实证研究的鼓励对硕士研究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有条件的导师可以在科研项目或者课题中开展实证研究,或者采用博士带硕士开展实证研究,前提是博士具备较好的实证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对于硕士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效果明显。“l暂时没有项目的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组建学习小组并培养严谨的学术精神,定期听取硕士研究生的汇报,对于学生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经济上予以适当支持。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领导重视,导师鼓励的学术气氛,那么毕业生在毕业论文质童可以得到保证。

四、结论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一、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检索结果如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被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工商管理类论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

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

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

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

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研究层次上,而学术研究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其他的科研岗位,他们是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盆,所以从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最和探索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与讲授实证分析技术课程的众多老师的沟通,并到相关课堂听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一)设里完善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

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有(计t经济学),讲授计t经济学理论和计t分析工具如Eeeviews或者STATA的操作使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类课程有所区别的是,管理类硕士课程应侧重实践操作能力,从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设t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问卷设计方法、文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操作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和计t经济学知识,但不偏要设工专门的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展实践调查以获取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与本科教学显著的区别,本科教学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主,而研究生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并启迪他们探索“为什么”。

SPSS软件的操作应用的课程中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所取得样本中不同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均比较容易掌握;因子分析分析部分比较容易掌握应用又较广泛,应着重讲述;回归分析部分对于部分统计或者计全基础不好的学生难度较大,如涉及到运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中介变里或者调节变t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讲述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好的讲授方式是结合专业论文来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论文主题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较容易跟进;另外从专业论文引人使学生容易‘棋仿”,能够很快接受一整套研究方法。

除了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也是促进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一般可以设工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案设计,可以很好检测学生对研究方法和逻辑的掌握情况,若采用小组形式,三人为宜,多于三人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情况,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实证研究论文综述,要求学生对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脉络进行阐述,指出利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第三种作业是课程结业论文,鼓励学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完成课程论文,并诺以高分,刺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论文,有利于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积累经验。对于有余力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刻苦钻研,积极学习结构方程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软件如AMOS、USREL和EQS,但是结构方程软件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而言不容易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和毅力。

(二)学校或者学院设t专项实践基金

学校或者学院可以设!硕士生实践基金,资助硕士生开展社会调查,这类基金项目在指导思想上也应有所侧重,主要用于有一定的学术性的项目资助,而不是社会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硕士研究生带着学术的态度去开展调查,有利于学术精神的培养和管理学研究方法知识的应用,这与本科生实践基金也有所区别。开展一项小的实证研究,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的人际资源来看,以发放3侧}一500份问卷为宜,除去其他开销,项目资助金额在10以)一20(X)元之间,视各学校的财力而定。这样的金额与硕士毕业论文调研费相当,足以支撑一项小规模的实证研究。

我校为研究生提供了研究生创新基金的机会,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或者学院的基金管理组织在审核项目的可行性时,应侧重项目的可行性和学术性,对项目实施者的毕业论文是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校或者学院可以设立专门小组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项目结项时,亦可根据情况设立若干奖项,激励学生的调研热情;对于质量较差的研究,应有相关处罚措施出台。

(三)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从严把关

硕士毕业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开题答辩和毕业答辩,开题答辩期间论文指导老师要从严把关,在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方法上应提出较好的建议,在指导方向上以培养学生学术精神为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实证研究,从经验来看,实证类论文相比理论类论文更容易通过,在行文上规范性更强,只要认真开展,被评为优秀论文的几率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实证论文侧重学术性,与案例分析类论文有所区别,后者用单案例或者多案例研究来完成毕业论文,集中阐述深人剖析,对作者的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而实证类论文虽然在文献综述部分也需要很强的能力,更侧重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论文答辩期间,作为论文答辩老师对实证研究方法也要有所了解,从而能够在学生答辩过程中充分与之交流,从而给以后的学生一种信号,在实证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自身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才能妥善应付答辩。在优秀论文的选拔上,对积极探索实证研究的论文适当倾斜,也能起到比较好的信号传递作用。所以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大答辩难度,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领导应加强重视、导师应积极鼓励

领导对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应在不同的公开场合予以强调,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领导的态度能够左右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走向。一个学校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自下而上,一大批有实证热情的老师和学生纷纷专注于学术研究,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这种学术气氛的培养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传统,是一种自下而上,逐渐普及的过程;另一种模式是领导重视实证研究,积极倡导实证研究,在师资和经费上适当的考虑,从而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这种模式对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提高的促进较明显,形成良好学术氛围的周期较短,效率较高。

导师对实证研究的鼓励对硕士研究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有条件的导师可以在科研项目或者课题中开展实证研究,或者采用博士带硕士开展实证研究,前提是博士具备较好的实证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对于硕士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效果明显。“l暂时没有项目的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组建学习小组并培养严谨的学术精神,定期听取硕士研究生的汇报,对于学生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经济上予以适当支持。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领导重视,导师鼓励的学术气氛,那么毕业生在毕业论文质童可以得到保证。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工商管理类学术论文逐渐倾向于实证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学术研究重要后备力童的研究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普遍不高,从繁荣学术研究、培养学术力量和提高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两方面考虑,迫切需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证研究水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尚处于比较容易控制的阶段,本文阐述了提高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能力模式的四个方面,从而也能为提高博士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未雨绸缪。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研究层次上,而学术研究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其他的科研岗位,他们是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盆,所以从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最和探索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与讲授实证分析技术课程的众多老师的沟通,并到相关课堂听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一)设里完善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

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有(计t经济学),讲授计t经济学理论和计t分析工具如Eeeviews或者STATA的操作使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类课程有所区别的是,管理类硕士课程应侧重实践操作能力,从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设t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问卷设计方法、文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操作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和计t经济学知识,但不偏要设工专门的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展实践调查以获取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与本科教学显著的区别,本科教学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主,而研究生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并启迪他们探索“为什么”。SPSS软件的操作应用的课程中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所取得样本中不同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均比较容易掌握;因子分析分析部分比较容易掌握应用又较广泛,应着重讲述;回归分析部分对于部分统计或者计全基础不好的学生难度较大,如涉及到运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中介变里或者调节变t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讲述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好的讲授方式是结合专业论文来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论文主题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较容易跟进;另外从专业论文引人使学生容易‘棋仿”,能够很快接受一整套研究方法。除了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也是促进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一般可以设工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案设计,可以很好检测学生对研究方法和逻辑的掌握情况,若采用小组形式,三人为宜,多于三人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情况,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实证研究论文综述,要求学生对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脉络进行阐述,指出利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第三种作业是课程结业论文,鼓励学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完成课程论文,并诺以高分,刺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论文,有利于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积累经验。对于有余力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刻苦钻研,积极学习结构方程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软件如AMOS、USREL和EQS,但是结构方程软件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而言不容易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和毅力。

(二)学校或者学院设t专项实践基金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1.规模的急剧扩张199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试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是行业内的在职人员。一直到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出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开始扩大。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政策全面向专业硕士倾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是迅猛发展。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已达到24.67%。2011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近13万人,其增幅超过了16%。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占整个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42%,预计很快我国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将达1: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单位近几年也有大幅增加。目前,我国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共有509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以上。其中,普通高校49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0余个。如工程硕士在2010年有128个招生单位,2011年就达到了361个,是2010年的2.8倍多。

2.专业学位类别迅猛增多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十年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通过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1年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第39种专业硕士——审计硕士。目前这39种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设置,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3.制度化、规范化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力度是清晰可见的,相关政策文本的出台,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更为制度化和规范化。比如在《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工作纳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合格者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执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管理和就业政策。这就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制度化规定,有了保障。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背后的困境

1.社会认同度低一方面,传统的“学术至上”的观念认为高校是培养学术研究型精英的地方,一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大多不知道什么叫专业学位研究生,很多人把专业学位定义为“次等”的学位,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的正确的理解。由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不被认可。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歧视,在升值或者评级的过程中因为专业学位而受到限制。由于大规模的专业硕士教育,其含金量与认可度在社会上还有一个检验认定的过程,还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

2.照搬学术学位模式现阶段,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几乎照搬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弱化了职业性、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52.9%的同学认为只有一到两门课与学位专业不同,有4.18%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可见,多数高校专业学位与全日制的学术学位课程设置接近90%的相同,相当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是对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的“复制粘贴”,只是调整、删减部分课程,增加实验课,或是给基础理论课增加配套的实验模块,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独特的价值导向和教育规律。在专业实践环节上,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浓重学术性,多数高校忽略了实践环节的建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特有的实用性、技术性、实践性,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灵活性、多样化和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地区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于学生评价方式还是停留在基本的毕业论文和平时的情况。这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不合理的,纯理论分析过于学术,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知识的创新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

4.培养质量有待提高⑴生源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一方面,考生在选择考研报考方向时,大多数都是以学术型学位作为第一志愿。表2就反映了2011年到2015年的报考情况,虽然报考人数在增多,但是2015年并未达到报考趋势1:1的理想比例。另一方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过程中,很多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在没有被原报考的学术型学位录取后或是在学术型学位复试淘汰后调剂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可见,生源不佳一开始就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⑵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的专业训练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高校导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能力大幅提高,但他们缺乏社会历练,社会实务经验不足。高校导师在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自觉偏向理论知识,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没有落实“双导师”,落实了“双导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职责不够清晰明确,校内导师几乎不参与学生实践,校外导师作用发挥甚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教育相互分离。通过对某高校2014届550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进行调查,真正实施“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研究生论文的仅有15篇,占该类论文总数的2.7%。师资队伍缺乏经验,“双导师”在实际中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⑶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宜的质量评价标准,表现为论文指导和答辩中的学术型倾向和实习的敷衍塞责,多数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趋同,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指标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保障机制,以至于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实习及生产实践,只是完成了毕业论文,或者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专业实践。正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尚不明晰,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不具有实质性的衔接,以至于很多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后,尚不能直接进入和胜任职业岗位。

三、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困境的路径

1.从政策和宣传上,提高社会认可度⑴国家政策及时跟进。一方面,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起步晚,国家的相关政策欠缺,政策的制定内容不够及时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感受不到国家政策对于专业学位的重视,自然对其认可度不高,报考存在相当大的顾虑。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在不断改变,国家的政策不能一锤定音,需要随实际情况而变更。每年的专业学位报考人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及其家长对于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就业扶持的分析。⑵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宣传工作。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全面认识专业学位,颠覆学术学位能力优于专业学位能力的传统观念,加强社会各界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观念上的重视程度。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放资料、招生视频等介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考生、家长和社会大众全面了解专业学位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

2.创新培养模式高校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应积极联合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明确研究生实践内容和要求,健全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实践质量。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是学术知识与经验知识的统一,所以仿效学术学位的考核方式是行不通的。在考核方式上要有专业学位的独特性,考核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考核,建议适当地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将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目前以学位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考核中,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专业学位论文应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阅。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⑴确保生源质量是基本前提。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应大力宣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信息,比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以及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等。这给有意向报考的考生有了详细参考,能够让考生更有依据的分析自己目前如何选择研究生教育方向。避免了广大考生盲目填报学术学位,增加第一志愿填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秀考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是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衍生物。在学校的招生过程中,不应当把专业学位作为学术学位的调剂物,而是应当从各自的独特性出发,采取“各自独立”的招生方式,设置各自的招生条件,分别招收适合各自培养目标的学生,从而避免出现公众歧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象,也利于招生单位招收到适合自己培养方向的优秀学生。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双导师”制。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加强教师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校内研究生导师担负着学科建设和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校内导师应该人人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学习专业领域知识的引路人,导师通过授课,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专业领域研究,加强了自身专业领域知识与时俱进的再学习,便于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授业解惑。校外导师(行业和企业高级工程师、管理人员等)充实到导师队伍中,可以快速缓解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师资实践性不足的难题。高校采用良好的待遇吸引社会专业人才进入学校课堂或者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双导师”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责任,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亟需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符合国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首先,学校要按照《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建立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管理过程进行自我评估、自我监督。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于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管。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定时评估学位授权点的教育工作评估,对于那些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学位授予单位,采取约谈、通报、限期整改甚至撤销学位授权等处理办法。第三,第三方机构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第三方机构如行业部门、社会机构等,他们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会更加客观和公正,有利于提高高校和教育部门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高校的贯彻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盲目扩大规模,而是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善于发现迅速发展背后的困境。国家、高校、社会大众必须齐心协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能良好发展,培养出兼具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

Several Ideas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LI Hong-b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ecline of the quality of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graduat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his issue, the quality of their disserta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by the college, for these measures will guarante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ir dissertations.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such dissertations so as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succeed.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quality of dissertation

1前言

杨鹏程在湘潭师院首届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大学问、大成就、大前提》中解释“硕士研究生”时这样说到:“硕者,大也。什么大?是指学问大,知识多,本事大,成就大,前途大。”“士者,读书人,知识分子也。士农工商,四民之首。”“研究。这就是你们同本科生的最大区别之处,除了读书的任务,还要从事科学研究,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生者,学生也。”“连起来讲,硕士研究生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成为有大学问、大成就、大前途的知识精英。”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其质量直接影响和综合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既能反映作者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还是能否达到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更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志。为今后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提供参考,对深化体育专业的素质教育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对整个体育科研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8―2011年河南省体育专业的研究生。

2.2研究方法

2.2.1访谈法

同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及在校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座谈,以获取研究所需的资料。

2.2.2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专业研究生论文质量的研究论文、相关报刊文章。

2.2.3比较分析法

体育专业研究生论文质量情况和非体育专业研究生论文质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硕士学位论文是人才培养的的重要标识

3.1学位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第六条指出:“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申请书和申请硕士学位的学术论文等材料。”第八条又规定:“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1〕所以,学位论文是加强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演习,是促进所学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组织、写作、表达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中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学生们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3.2学位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5年全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会上指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特别是要着力抓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尽快构建立体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2〕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是对学生学习阶段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3〕 。通过这样的考核,衡量教学水平,从而对相关教学工作提供参照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在研究生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3学位论文是记录科研成果和传播学术信息的有效媒介

毕业论文不但是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记录、总结、储存他们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交流,还可以促进各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说,毕业设计不仅是对一个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院校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所以要实现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学位论文在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质量保证的策略

学位论文虽然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等种种原因的影响,现阶段,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滑坡”现象,体育专业也不例外。为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4.1严把硕士生的思想关

由于部分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学分修满后认为学位论文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从而产生松懈情绪,为此组织研究生学习文件条例,提高思想认识。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2年9月22日发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做好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郑大体院学位实施条例等文件,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4.2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

制订毕业论文有关质量评价标准。重视文教资料的收集和调研,切实做好论文开题的工作。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题好文一半。它是一篇优秀论文的基础,是高质量的研究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开端。加大对开题报告的组织和评审力度。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从论文的最初阶段严把质量关;实行论文中期检查制度,检查了解研究生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这样既能加强对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控制,又能培养研究生勤奋刻苦的治学态度,提高学位论文的写作水平,切实实现全程监控;加强论文答辩的组织管理。学位论文答辩是确保论文质量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和检验论文质量最有效的措施。广义的论文答辩程序应包括论文评阅、预答辩、正式答辩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具体实施过程的严谨和有效,直接影响着对论文质量的检验和把握。只要每个阶段具体实施过程的细节设置做到缜密而透明,必然会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重视。不能让论文几乎是百分之百通过,使部分研究生产生论文质量好坏均能通过的错觉;推行论文“盲评”制度,真正做到去劣存优,确保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当然,部分硕士研究生的个人素质也亟需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思维的缺乏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位论文的创新。这就对研究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素质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的欠缺,造成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价值自我评价整体不高,跨专业学生在学位论文创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比本专业的还要大。因此,研究生个人素质的高低,也是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4.3严把学校的管理关

修订培养方案,更新课程设置。我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必修课学分所占比例过大、教材内容老化、“所学非所用”、社会实践搞形式主义等问题普遍存在,限制了研究生个人兴趣发展的空间,束缚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给学位论文创作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对课程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既体现出基础知识的宽广度,又体现出专门知识的纵深度,更体现出新时期体育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周奕君在《关于体育院系学生毕业论文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提到: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学生在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或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课题时,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尤为突出。由于少数导师对研究生要求不够严格,放松对论文工作的指导,致使有些硕士论文不但质量不高,甚至可以说不合格。严格导师的遴选与聘任制度,采用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完备教育基础设施。学生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也是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之一。所以保证毕业论文经费的投入是必要环节。经费投入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力支撑保障体系,它将全面影响和评价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的调控机制。这是由于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使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一些必不可少的实验、调研、实习等环节都无法完成,甚至取消,需要的资料找不到,其结果都将影响毕业论文中有关数据获取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另外,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必不可少。

健全检评制度。构建毕业论文工作检评体系是提高体育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手段。如前文已介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制度、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制度以及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奖励制度等。通过严格规范的制度措施及激励机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研究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最终能有效地促进和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5质量保证的努力方向

硕士论文是一次综合性考查,我们在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之后,更要继续努力,加大硕士论文的管理和改革,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5.1健全培养体系

突出研究生培养特色。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都要服从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确定让研究生掌握哪些理论基础、开设哪些课程。硕士生的课程体系应该按一级学科要求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打实基础。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所指出的“施行弹性学制”的意见,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我院学科发展特点,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为主要方面上,并建立相对应的培养体系。时间上,消除培养年限过长或过短对学位论文质量的负面影响,以保证硕士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具备一定学术价值。

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选择。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地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它们对创新趋势、信息的掌握程度,生动而又实在的创新工作等,不仅直接贡献合力,而且蕴藏着教育的潜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在研究生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科知识交叉。培养过程中有多学科的交流、摩擦与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5.2优化管理制度

继续推进和健全“双盲”评审制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随着每年毕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可采用随机抽取送审的方法,对不合格学位论文采用末位淘汰制。从1997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办的学位点评估指标中有一项工作是要求抽查部分毕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性。

实行淘汰制。淘汰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淘汰制本身的科学性来看,国外有非常成熟的做法可资借鉴,我国不少培养单位在探索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保证这项制度的科学性。

为研究生提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要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 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和座谈,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学位论文形式多样化。鼓励并尽量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把学生的论文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论文和社会实践、实习的内容结合起来;运用团队模式进行论文写作,等等。

5.3拓展用人机制

搞好导师互聘或联聘,充分运用人力财力。聘请国内外高层次的知名专家和教授,达到“资源”共享;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开发创造灵感,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解决当前师资不足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体育院系毕业论文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立交桥” 〔4〕 。

5.4提供经济保障

购买相关图书资料,注册本领域最重要数据库的有偿使用帐号,使研究生能检索和阅读本领域最新的科技文献,及时了解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坚持每周一次的导师和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或讨论会或相关实验,尽最大努力为研究生成才创造条件。

总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整体素质的集中反映,它标志着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标志着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最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学习最后阶段的实战演习〔5〕 。保证体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既是保障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体育(创造性)人才的保证,更是为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

〔3〕唐景莉,纪秀君.昊启迪:构建立体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N〕 .中国教育报:2005.4.14.

〔4〕周奕君.关于体育院系学生毕业论文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5(6).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导师制;问题

作者简介:王春玲(1973-),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孙明玉(1979-),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山东烟台26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15-02

近年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培养出大量高精尖人才。但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一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过多,师生交流不够充分,导师自身素质与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等。这些问题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1]本文拟从导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归纳,并对今后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有所助益。

一、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从导师方面来看

(1)所带研究生数量偏多。调查数据显示,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2]导师本身既有科研任务、研究课题,有的还承担教学任务或行政工作,造成导师负担过重,体力和精力跟不上,无暇顾及研究生。2011年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年龄在61~65岁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为6666人,66岁及66岁以上的为5061人。[3]每年有大量研究生指导教师退休,这需大量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填补,而由一名研究生成长为一名年轻导师需几年的时间,传统的“手把手,师傅带徒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造就出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势必要求导师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2)对研究生指导较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有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导师对研究生疏于指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指出,目前研究生很多几乎是处于“放羊”状态:“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见一面,而有的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于自己‘赚外快’和‘做学问’,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导师与学生‘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科研、行政、校外活动较多或长期在国外,对研究生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对研究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另外,并不是指导教师没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而是认为既然已经是研究生了,应培养其独立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论文课题就应该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教师不必过问和指导。导师制中导师的指导很重要,通过个别谈话或小组交流,导师可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思想动向、学术倾向,以便及时予以指正,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学生也可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培养宽广无私的胸怀、乐于助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科研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还可实现教学相长。

(3)导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导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如上所述,有的导师责任心不强、师德不高,出现“导师不导”的现象。同时,也有的导师业务素质不高、基础知识不甚扎实、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思维,还有的导师不能正确对待科研成果的归属、名利、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协作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在近作《想象的异邦》中剽窃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1987年出版的《当代人类学》,[4]在学术界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知识的传播者、学术上的引导者,而且是他们行为的楷模,“名师出高徒”,如果导师自身素质不高,又如何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呢?当然,大多数导师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精湛的业务水平、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但有的在教学方面缺乏教育艺术,不重视教育方法研究,不能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不同特点讲究教学与培养方法,因材施教,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能传之以渔。因此,导师应探索育人艺术,增强育人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素质全面的研究生。

2.从研究生方面来看

(1)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但也有一些研究生没有认清导师只是起点拨、指路、启迪的作用,只是在思想、方法上引导、启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求异思维,认为有了指导教师,凡事都可以依赖导师,有了导师的保驾护航,拿到学位是没有问题了,缺乏自觉性和积极主动精神。在学术上不勇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使导师每一步都要亲自指导,把着手教,导师本身就有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研究生的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导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任,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直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学习书本知识,参与实际工作较少,不能密切地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重书面知识、轻实践能力的观念,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也不主动从事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有些导师是“从校门进校门”,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善长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企业联系不够,没有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在与企业联合申请项目、合作攻关或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较薄弱,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能满足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社会经济建设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研究生,要培养其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导师要有实践背景,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必然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单一的导师制向多样化的模式转变。

二、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1.从导师方面来看

要完善导师制,就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教育,而一流的教育取决于一流的师资,即要培养素质优、层次高、业务精、结构好的导师队伍,只有造就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才能培养出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人才。

首先应加强导师的素质培养。研究生导师不仅应具有崇高的思想素质、精湛的业务水平,而且应具有广博深厚的人文素质。高素质的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给学生以良好的启迪和榜样,因此导师应积极加强师德建设,注重思想品德修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学识要扎实、宽广、深厚,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和课题攻关,研究工作要充满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人文素质基础课修养,阅读哲学、艺术等书籍拓宽知识领域,参加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各种活动,从而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其次应完善奖罚制度。目前导师制中的一些问题源于奖罚制度不完善,该奖的不奖,该罚的不罚,有的导师兢兢业业,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和奉献精神,将全部身心投入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上,但现有的制度没有对这些育人有功的导师进行奖励,真正从物质生活、政治待遇、科研条件等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有的导师对研究生疏于指导,放任自流,全身心扑在从事校外经商活动上,对研究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但现有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机制。所以大学应建立一套奖罚分明的规章制度,完善导师制遴选制度和教书育人制度,将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衡量研究生导师是否合格以及聘任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不负责任或不能胜任者要及时调整。对在研究生培养中教书育人工作或成绩突出的导师予以奖励并优先或破格重用;对在研究生培养中未能以身作则的导师应给予必要的教育或处分。

2.从研究生方面来看

首先,研究生应积极向导师学习请教。研究生导师大多有宽广的视野、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生从导师身上可汲取丰富的营养,所以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向导师学习、请教,从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实践中学会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生大多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烦恼”,导师在家庭、生活、学业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切身体验,所以研究生应经常与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朝夕相处的导师交流。导师设身处地地与研究生沟通、交流、指导迷津、督促研究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学生可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端正人生的态度,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业中去。

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考核。我国研究生在校期间除了进行所学课程的考试外没有其他形式的考查,学生只要能在指定时间内学完必修课程,通过考试,完成论文并通过答辩即可获得研究生学位,研究生淘汰率很低。事实上,很少有学生因论文答辩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这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了研究生中较为普遍的懒散现象。所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建立研究生淘汰制度;重视研究生论文答辩。只有建立严格的学术考核办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再次,改变研究生的思维模式。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导师指导,学生照着做;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锻炼。在美国,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就是“不要轻信任何结论,甚至包括自己导师的结论”。在我国研究生大多信奉导师的结论为真理,不讲有争议的话题,这对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造成许多研究生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不强,往往几年下来只是多读了几本书,思维方式并无大的转变。所以研究生应转变观念,研究目前尚未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考解放思想,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EB/OL]..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2008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J].科技导报,2009,27(13).

[3]教育部.研究生指导教师情况(普通高校)[EB/OL]..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成因

作者简介:张发民(1978-),男,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资本运营。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33-03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在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个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带来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从各个具体省份来看,FDI的区域分布差异也是非常悬殊。外商直接投资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状况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差异的现状

(一)绝对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明显落后于山东,在差距较大的2003年达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差距也较明显。2004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全国的1.4%,同是中部,却是江西省的42.7%,湖北省的50%,湖南省的61.6%。这表明,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相比于全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需要而言还比较小,这种状况与其在中部地区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大力吸引外资。

(二)增长率差异

从变动速度看(见表2),三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波动的幅度较大。2000~2005年,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2003年达到了最高点72.7%,但2004年却跌到了最低点-12.8%。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长率都表现得不很稳定,特别是四川。总的来说,近两年河南出现引资增速较快的趋势,这对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有一定推动作用。

(三)相对规模差异

从相对规模来看,3个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如表3所示:

“相对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的是该地区FDI与当年GDP的比值。2000年,FDI/GDP的全国平均水平为2.41%,3个省份中只有山东超过了平均水平,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此外,在全国来看,“相对规模”最低的省市,FDI/GDP比例均低于1%,河南就在其中,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表现出更大的差距,明显的表现为引资不足。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与潜力差异

FDI的业绩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个统计年度),该地区FDI流入量占全国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根据这种方法,选取2000、2005年作为分析的样本,计算得出这两年河南省利用FDI的业绩指数分别为0.245和0.166。由于样本年的业绩指数值都小于1,可见河南省吸收的FDI与其GDP规模不相称,或者说,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河南省吸引了较少的FDI。

FDI的潜力指数,是指该地区未来吸引FDI的国际竞争力和潜力。依据UNCTAD所采用的方法,选择7个主要变量作为评价各省市吸引FDI的潜力指标。7个变量分别是:(1)人均GDP;(2)过去10年实际GDP的增长;(3)出口占GDP的比例;(4)人均基础设施投入;(5)人均商业能源消耗;(6)R&D支出占GDP的比例;(7)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通过计算得出,在2000年和2005年,河南省都属于落后省份,表明这期间,河南省在利用FDI方面业绩变化不大,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河南省利用FDI的潜力逐渐增强,而业绩却是趋于下降的。

以上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3个省份的区域分布差异是显著的,不仅反映在外资规模的绝对差距上,同时更多地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规模等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差异的形成有它的客观原因,是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性因素的差异

从全国各个区域来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简单地说,中央政府渐进性的对外开放政策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分布的格局。最早得到这种政策的地区一旦获得政策上的优势,对其发挥潜在的区位优势将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并且还会形成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下的自我强化力量,这些都使外资倾斜政策的影响更加重要而且持久。

在此方面,东部的山东省率先享受到了国家优先开放沿海城市的优惠政策,对其大量引进外资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这也是山东拉大和河南省等内陆省份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处于西部的四川省也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享受到了一些优惠政策,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中部地区发展经济来说有一些政策方面的优惠,具体对于河南省来说,可以利用这一政策上的有利因素,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大、更高质量地吸引外资,以弥补吸引外资方面的不足。

(二)区位因素的差异

宏观意义上的区位因素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单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问题也和区位因素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比如:山东省的区位优势可以被具体化为接近港口和对外联系的便捷运输条件等。由于我国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主要是发展外向型的直接投资,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在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地区进行投资。而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在这方面却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是“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业,正是这种区位因素的作用,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注重一般性规律的前提下,表现出自身集聚与扩散的规律,并因此也导致了我国在地区分布上吸引外资的差异状况。

(三)要素禀赋的差异

地区要素禀赋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呈现由东至西优势度递增的特点。如果对能源、矿产资源、耕地和气候资源进行综合比较和测算,3个地区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的排序应该是四川居于前列,其次是河南和山东。但是,从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状况来看,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明显。

要素禀赋的另一个指标是劳动力资源。从效率工资的角度来看,全国最低的省区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若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来考察,基本来说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2006年数据,目前高于5000万人口以上的省区中河南位于第一位,其次是山东,四川居后;若从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而论,则山东居于全国的前列,河南和四川都较为落后。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是山东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反映技术资源优势度的各地区综合科技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区有四川、山东,河南较为落后,可见从这方面来说山东仍然占据优势。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和我国外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四)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

要素禀赋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的差别,是反映各地区静态差异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从动态的经济运行效率角度来看,不同地区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必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与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相关性。因为,从任何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总是希望投资于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地区。具体就资金这一资源来说,东部地区的山东由于其在吸引投资过程别注重引进产业链条长的资金,其吸引的投资企业基本包含有一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因此其投资效率相对较高;而河南省在这方面存在不足,据了解,其产业园区内吸引的投资企业关联性很小,产业链很短,在吸引投资之初,较少考虑投资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这也是造成地区之间引资差异的一个明显因素。

四、结论

通过分析三省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我们发现,不管是从绝对量、相对量上还是从增长率、业绩与潜力上来说,河南都落后于山东和四川。导致外资在3个省份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方面的差异、区位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等等。

利用外资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FDI不仅仅表现为资本变量,它更多地体现为知识、技术以及经验的载体。因此,FDI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就不是单纯的某个方面,它可以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发挥作用,其中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

当前,正值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之际,中部地区各省市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在中部六省市中,河南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基础条件较好,但是,河南还有人均占有量少、改革滞后、经济开放度低、高层次人才缺乏、就业压力大等许多薄弱环节,因此,积极有效地引进FDI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建议河南在今后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从自身优势出发并为吸引外资构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责任编辑:郭金宇)

参考文献:

[1] 杨特.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D].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2] 甄文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分析[D]. 沈阳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3] 田光慧.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需求;职业角色;拟合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06-03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继承和推动科学文化技术发展的重任。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生产和应用,通过产出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中国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类型。相比于学术型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侧重从实际出发,通过掌握地方、行业和企业的需求,针对国家有关领域的特殊需求,以联合招生、培养或联合攻关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的专业性教育。“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因此,在“十三五”时期,应找准发展需求,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一)知识结构需求

目前,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主要在硕士层次设置专业学位,包括工商管理、教育、法律等十多个学科,基本覆盖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分析特定行业领域对特定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级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重点分析其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发展专业学位知识结构的多样性,调整各专业科类的比例,培养满足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能力素质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整个培养环节都必须以培养研究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导向。不同学科、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对学生的基础和素质要求也存在差异。分析特定行业对特定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级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与需求结构,具体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科技创新潜力提升能力、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注重对学生学业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估,从而建立起学校与合作机构之间的联合培养机制。

(三)实践经历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制化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培养的人才有很大的柔性和自适应性,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顺利实现教育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特定行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历需求的侧重点,具体包括实践技能经历、实践流程经历、实践背景经历、实践感知经历等,具体内容见图1。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的角色定位

在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如何根据需求分析现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职业角色定位尤为重要。笔者从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价、辅导员/班主任评价、授课教师评价和导师评价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特征的多维度评价。通过多维度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职业角色化定位。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化特征识别与聚类分析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化特征多维度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对比分析与专家论证,从不同的个性特征出发,识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个性化特征。

其函数式为:V=fr1,r2,...r7,k。ri分别代表不同的个性特征:r1=“研究生爱好”;r2=“研究生志向”;r3=“研究生性格”;r4=“研究生学习特长”;r5=“研究生心理素质”;r6=“研究生性别”;r7=“研究生组织能力”;K=“研究生所学专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化特征识别基础上,实现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化特征的聚类分析。

(二)职业角色需求与研究生特征拟合测度

测度不同类型职业角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能力需求m与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个性化特征v之间的蜗钅夂隙s,确定各项个性特征的拟合权重i,实现个性特征的综合拟合度测度S,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角色化定位。其公式表达式为:si=vim。其中,si为单项拟合度;vi为某一个性化特征;m为能力需求。

S=∑ni=1si・i。其中,S为综合拟合度;n为单项拟合度数量;i为各项个性特征拟合度权重。

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测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某一学生对于工程造价师的职业角色定位的特征拟合度。

假设,不同的个性化特征满足ri∈[1,7],工程造价对于各个性化特征的需求能力满足m∈[1,7],各项个性特征拟合度权重满足i∈[1,7]。

根据测定,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V=f2,4,5,3,1,7,6,工程造价师;该专业的能力需m=(5,4,3,7,6,1,2)。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来说,“研究生爱好”“研究生志向”“研究生性格”“研究生学习特长”“研究生心理素质”“研究生性别”和“研究生组织能力”的单项拟合度si=0.40,1.00,1.67,0.43, 0.17,7.00,3.00。通过综合评定,得到各项个性特征拟合度权重i∈[4,5,3,7,6,2,1]。经测算得到综合拟合度S=32.6。同样的方法测度该学生从事工程监理师的综合拟合度S=28.4。通过比较得出该生更适宜从事工程造价职业。

运用案例推理,测度出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特征与工程造价师、工程监理师、工程咨询师、房地产估价师等职业角色需求特征之间的拟合度,从而实现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角色化定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际的管理与工作经历,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从而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现象。目前,许多导师面临着自身的科研和教学压力,投入在学生指导方面的精力较少。高校需要聘请理论知识水平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

(二)提高生源质量

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既有本科毕业生,也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教育、科技工作者,又有企业或施工单位员工;既有与所学领域相关的从业者,也有与所学专业差异很大的人员。复杂的人员组成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困难,因此,在资格审查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应择优选拔,挑选出更适合本专业学习,且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

(三)突出课程特色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安排中,要突出知识结构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B方案,建立健全校企两级管理的工作队伍,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和实地考察等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开拓实践培训的视野和思路。

(四)重视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应注重和强调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突出论文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应结合职业背景,通过调研、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途径,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同时,还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所学领域的实际操控能力。

四、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基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定位情况进行的定制化培养。在教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逐渐被重视。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企业切实提供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高端人才紧缺的今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切实有效缓解人才供需矛盾,解决就业难题。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深入,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曹洁,张小玲,武文洁.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60-63.

[2]黄晓明.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1):52-55.

[3]李贤,吕恒林,吴元周.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3-56.

[4]白培瑞,安,毕丽君.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建议[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109-113.

[5]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9-13.

[6]吴瑾,赵新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23-25.

[7]牛国卫,张红.专业学位的特性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提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81-85.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2-0093-05

近年来,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笔者以“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等为关键词对国内的《报刊资料索引》、《全国报刊索引》、《中国国家书目》、《全国总书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硕博士生论文数据库等权威刊物和资源进行检索,找到了329篇相关论文和2部专著。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国际上属于“外生后发”型,即这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先是发生于国外,然后才由我国引进和发展起来。不仅实践领域是这样,理论领域也是这样。基于此,有必要研究国外的相关理论。笔者以“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和“MBA、MSW、M. Ed、MFA、MPA、MPP”等作为关键词对OUP牛津期刊现刊库、Wiley-Blackwell在线期刊、CALIS外文期刊网(简称CCC系统)、Springer电子期刊、EBSCO、ASP+BSP数据库进行检索,找到相关论文110篇。本文试图对比国内外学者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研究,期待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进步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为了使本研究显得更有条理,本文按“培养模式”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分类,逐一对国内外学者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出双方在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异同。

一、培养目标的研究比较

我国学者非常重视培养目标的研究,在进入研究生扩招阶段后,有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从培养目标来看,研究生培养应实现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重心转换” [1 ]。一部分学者认同这种看法,有学者就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用专家级”人才 [2 ];也有学者对中职硕士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认为“中职硕士学位应该是一种专业学位,面向特定职业应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 ];还有学者提出“类专业学位”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在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的名义下,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与规范,培养“现有国家专业学位类型中所没有的职业型人才” [4 ];也有学者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目标的历史进行考察后得出新的培养目标的研究 [5 ]。几乎所有学者都赞成“应用型”“实用专家”的培养目标。

国外学者也非常重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研究,但与我国不同的是,他们的研究大都是针对一种具体人才提出培养目标。如美国学者G.塞力格就针对工程师提出了培养目标,他认为工程学应该充分开发有用的应用软件的潜力,它是在有限资源的框架内提供解决方案,教育需得使工程师能够充当“变革推动者” [6 ],这里就提出了将工程师培养成“变革推动者”的培养目标。有的学者提出的培养目标甚至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区域、具体的人群,或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如,美国学者帕斯卡尔·詹姆斯·尹佩拉特等专门讨论了纽约州立大学Downstate医学中心的一项护理专业硕士项目,该计划初衷在于保护城市居民和移民的健康,旨在培养帮助公众解决健康问题的专业人士,以协助通过人群干预解决布鲁克林的2 465 326名居民的各种健康问题,而其中38.5%是移民。由于这一培养目标的具体性和明确的指向性,这一项目在2001年7月开始设公众卫生(公共卫生硕士)学位课程硕士。12名学生于2002年6月入学。目前有80名学生在读,有18名学生已于2004年和2005年毕业。这一项目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健康专业人士来解决以往遭到忽视的社区健康问题 [7 ]。国外的学者反对模糊不清的目标。如美国学者乔纳森·卓尔与阿比·海德,以理性批判的态度,批评了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知识渊博的实干家”的目标,他认为这种培养目标并不符合实际,也不能在实际中真正应用,因为这个概念对于侧重学术还是侧重实践并不清晰 [8 ]。在国外,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文章很多,基本上对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个项目的具体培养目标的分析,甚至对于区域广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只是在具体的项目上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同样是在上一篇文章中,作者乔纳森·卓尔与阿比·海德呼吁一个更加统一的欧洲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但只是针对具体的医学而言,并且要求“同时提供给大学自行决定赋予课程当地特色的空间” [8 ]。

由此可知,国内外学者都重视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职业性和能力性特征,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学者提出的“实用型专家”、“职业型人才”等目标,抽象程度过高,适应面过宽,且缺乏详细分析,所以有点口号式的倾向,即使是关于某一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也是具有抽象、涵盖面广、但实用性不强的特点。同时,我国学者提出培养目标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国外学者那样,将目标的提出建立在大量具体事实和长期调查积累之基础上,而是基于比较空洞的理论分析,或者没有分析,干脆就是自己的主观见解和提议。

二、课程设置的研究比较

国内学者对专业学位课程研究,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三种。第一种,是关于国外课程设置的介绍与评价的探讨。如学者黄海平对英国石油地质专业硕士的课程特点进行介绍,认为其特点在于“课程设计详细,授课内容灵活,课程的实用性非常强,学生毕业成绩由校外考官根据课程记录、论文质量和面试结果统一评定” [9 ]。袁锐锷对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进行了介绍:“美国全国教学专业委员会(NBPTS)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与程序来认定美国的优秀教师,成为重新设计教育硕士课程的指导框架。美国许多大学根据NBPTS的标准重设了教育硕士的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0 ]学者高亚杰对日本教育硕士的课程特点进行了介绍 [11 ]。唐仁华总结了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认为“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个性化需求、必修课程少、选修课程多、强调拓宽知识面、学用结合等特色” [12 ]。第二种,是关于课程设置的一般要求或原则探讨。如杨宁的硕士学位论文介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设置的一般要求:“(1)面向需求、体现特色。(2)课程内容基本水准。不同的培养单位所制订的课程设置方案可能不尽相同。” [13 ]潘全“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中课程体系的制订前提和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课程体系的制订遵循了共性、系统性、交叉性、可扩展性等几个原则” [14 ]。刘辉煌也谈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基本要求 [2 ]。第三种,是关于课程结构的探讨。杨明全通过对多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说“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减少理论性课程,增加教学实践课程;调整公共必修课程的比例与课程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等” [15 ]。杨宁的硕士论文中,以工程硕士为例,指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设置应涵盖四个方面的基本课程:数理基础知识类课程、专门知识类课程、人文社科知识类课程和工具性知识类课程 [13 ]。还有一些类似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来自理论思考,即使有一些调查分析,在数据采集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显得非常有限;在数据分析上比较简单和浅显。

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内容上来说,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对国外专业硕士培养的介绍与分析。美国学者费恩专门探讨了越南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现状,从结构上分析了越南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对工商管理硕士的八个项目提出具体的改进和操作性的设计 [16 ]。第二种,关于课程方向的探讨。美国学者彼德·多拉托分析到:美国有学者提出4年制的工程学士学位人才不能适应美国现有工程实践领域需要,学校应向用人单位提供学历为工程硕士的人才。这一提法也许在实际操作上还为时过早,但向工程实践领域提供更高学历的职业型人才乃是一种趋势 [17 ]。第三种,关于课程结构的探讨。德国学者阿卡德曼探讨了生态工程硕士在野外作业时需要的课程结构,包括生态科学课程、跨学科的横向课程、野外探险的技能与策略训练课程、和平与安全教育课程四大块 [18 ]。美国学者德费尼指出传统的MBA课程设置中忽视了道德教育,要求重视在课程中增加商业伦理与学者价值观的内容 [19 ]。美国学者里查德也认为MBA培养中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提出应对MBA道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评估 [20 ]。第四种,主要是针对一些具体案例进行的研究。例如德国学者斯特凡·克莱因在第14届北欧—波罗的海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物理大会上,介绍了课程的主要结构以及在摸索完善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包括主要课程内容、课程表和德国的认证结果。其研究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吕贝克的两所大学的国际硕士课程“生物医学工程”的实验之上的 [21 ]。又如,学者J.巴里·汤普森的论文《凯普斯项目提供计算机硕士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经验》,就是建立在对课程学习时间长短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习结果的影响上的。此文在花费数年时间的硕士课程与仅需12~14个月的硕士课程之间做了比较,并详细介绍了桑德兰大学的计算机硕士课程,尤其是课程的实际参数和评估方案,同时也详细介绍了学术研究环境变幻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一些总体的结论和悬而未决的问题 [8 ]。

以上比较分析表明:中外学者在研究内容上,均关注国外专业硕士培养的发展动态,均重视课程结构的探讨。但研究差异也很明显:(1)国内学者更关注课程制订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国外学者很少提原则,但研究课程动态与方向。(2)国外学者特别注重专业硕士尤其是MBA的道德课程与教学研究,他们甚至有专门的企业教学伦理的杂志;我国则相对缺少。(3)国内重视理论研究,国外更重视具体项目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主要采用经验观察加理论思考的方法,国外学者大多采用实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三、培养方式的研究比较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方式。魏玮认为:“经济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就在于产学研合作培养。” [22 ]胡小唐认为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该坚持“校企紧密合作,聚焦企业需求,服务行业发展”“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实施订单培养,重点服务国家大中型企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培养方式 [23 ]。北京大学医学部撰文报导:该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7年制医学生和在职申请学位人员实行并轨培养,统一按照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要求,执行3+2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 ]。王东旭提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就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高校)与合作单位(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校研究生培养基地,并形成一种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5 ]。学者们在探讨国外专业学位培养方式时,也是强调学校与社会的合作。邓光平介绍到:“美国行业组织通过主导专业认证、指导人才培养、参与执业资格考试工作等活动对第一级专业学位质量监控发挥着关键作用。” [26 ]第二,双导师制改革。程伟认为专业学位研究得到发展对现有导师制提出了挑战 [27 ];郑园主张“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 [28 ];刘成立对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了实行双导师制的理由 [29 ];羌建峰提出了医学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的设想 [30 ];杨跃认为应在教育硕士培养中推行双导师制 [31 ];周欣基于对医学院的导师实践提出了导师评估的方法 [32 ]。第三,区别全日制专业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的培养在修业年限、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上的区别 [33 ]。这些研究,对于培养方式提出了许多设想,有些设想是借助国外经验提出,有些是根据个人经验提出。

国外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产学研培养方式。国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中,约有70%的内容都会或多或少地探讨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如英国学者斯科特基于对一个职业性高校的长期实验,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各项技能的提高,有赖于学生与企业界的紧密结合 [34 ];美国学者赫琳达更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大量事实论述了产学研结合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有效性 [35 ]。第二,修业年限与课时分配。国外的学者往往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别探讨修业年限与课时的分配问题。如印度学者哥什谈到:对移民学生可用远程教育的方式,由此要增长修业年限,2~3年方可修完全部课程,取得学位 [36 ]。美国学者帕斯卡尔谈到一个公共卫生项目,建议该项目由3个学期24门课程来实践。为了照顾非全日制学生(实际上参加这一项目学生主要是非全日制的),必修课大多在晚上或周末开设 [7 ]。第三,网络教学。学者马德琳·亚布拉迪·达尔格伦探讨了专业学位硕士生如何提高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的问题。他指出:自1999年以来,维尔纽斯米纳斯技术大学就相继出台了三个网络学习攻读硕士学位的课程系列。为了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维尔纽斯米纳斯技术大学开发了建筑和房地产管理攻读硕士学位的智能教学系统(ITS-CREM)。该系统由6个子系统组成:域模型、学生模型、教师和测试模型、电脑学习系统数据库、决策支持子系统和图形界面。该文就该智能教学系统进行了分析 [37 ]。

[1]聂文斐.基于三段实践式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4-65.

[2]刘辉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4):58-60.

[3]刘伟民.基于REO三维模型的中职硕士培养目标定位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32-36.

[4]徐俊忠.“类专业学位”:一种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性措施——中山大学的实践与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1-4.

[5]张继蓉.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与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18-23.

[6]G. Seliger,C. Reise,P. Bilge. Curriculum Design for Sustainable Engineering-Experienc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ster Program“Global Production Engineering”[J].Advances i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2011:(20),3-10.

[7]Pascal James Imperato,Judith H.LaRosa,Leslie Schechter. The Development of a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Program with an Initial Focus on Urban and Immigrant Health a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Downstate Medical Center[J].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2005,(30):417-449.

[8]J.Barrie Thompson,Helen M.Edwards,Colin J.Hardy. Providing Masters Level Computing Students with Real-Life Learning Experiences Via Capstone Projects. IFIP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J].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Real-Life Learning,2005,(182):231-242

[9]黄海平.英国石油地质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8,(3):64-66.

[10]袁锐锷.美国大学以优秀教师标准重设教育硕士课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1):58-60.

[11]高亚杰.日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的现状与特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61-65.

[12]唐仁华.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特色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3-36.

[13]杨 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

[14]潘 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中课程体系的制定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23-25.

[15]杨明全.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7):57-59.

[16]Nga T.P.Pham,Wim H. Gijselaers and Mien R.Segers.The Effect of the Trainees' Perception of the Training Design on Transfer of Training:The Case of MBA Programs in Vietnam.Build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a Changing World[J].Advances in Business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1,(3):215-233.

[17]Peter Dorato. The First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of Engineering? Systems & Control: Foundations & Applications,Advances in Statistical Control[J].2008,(4):313- 318.

[18]Elvia J. Meléndez-Ackerman.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Graduate Education Needs in Warfare Ecology Warfare Ecology[J].NATO Science for Peace and Security Series C: Environmental Security,2011,(4):259-271.

[19]Michael Devaney. MBA Education,Business Ethics and the Case for Shareholder Value[J].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2007,5(2-4):199-205.

[20]Clinton H.Richards,Joseph Gilbert,James R.Harris.Assessing ethics education needs in the MBA program[J].Teaching Business Ethics,2002,6(4):447-476.

[21]T.M.Buzug,B.Nestler.Luebeck's International BME Master's Program-Aim and ExperiencesStephan Klein,IFMBE Proceedings[J].14th Nordic-Baltic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Medical Physics,2001,(20):417-420.

[22]魏 玮.经济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29-31.

[23]胡小唐.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15-16

[24]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采取“3+2”方式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2.

[25]王东旭.“五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66-67.

[26]邓光平.美国行业组织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2010,(7):77-79.

[27]程 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0,(5):21-23.

[28]郑 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刍议[J].人力资源管理,2011,(7):179-121.

[29]刘成立.双导师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然选择[J].会计师,2011,(11):11-12.

[30]羌建峰.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9):74-75

[31]杨 跃.双导师制: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可能策略[J].教育探索,2008,(8):96-97

[32]周 欣.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评估体系建立的若干问题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10-111

[33]何东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4]Laura E.Schulte,Robert D.Brown,Steven L.Wise.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thical Climate Index for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 Program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1,32(4):479-498.

[35]Susan Holland Synthesis.A Lifelong Learning Framework for Graduate Attributes Lifelong Learning Book Series[J].Graduate Attributes,Learning and Employability,2010,(6):267-307.

[36]J.Ghosh,S. Dutta Roy.Winds of change: New UK Immigration Rules and Future of Surgical Training for Overseas Graduates[J].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2007, 69(5):216-217.

[37]Madeleine Abrandt Dahlgren,Staffan Larsson and Shirley Walters.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On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a Global,Web-based Master's Programme Cooperative Design,Visualization,and Engineering[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 (4101/2006):174-181.

[38]王大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22.

[39]李 忠.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8-10.

[40]华丽水,姚若河.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2):85-86.

[41]Peter Berends,Ursula Glunk and Julia Wüster. Personal Mastery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A Case Description of a Personal Development Trajectory in Graduate Education[J].Advances in Business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5,(1):117-128.

[42]Julie A. Hughes Caplow and CarolAnne M. Kardash.Collabor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Graduate Courses[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1994,(3):207-221.

[43]Leon McDougle,Brian E. Mavis.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Career Outcomes of Medical School Graduates Who Failed USMLE Step 1 on the First Attempt[J].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2011,(4):551-568.

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估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3]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9):23―25.

[4]朱新秤,卓义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5(5):56―61.

上一篇: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理论论文范文